愤怒的白人:直击英国极右派!

愤怒的白人:直击英国极右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极右派
  • 英国政治
  • 种族主义
  • 民粹主义
  • 社会运动
  • 政治学
  • 调查报道
  • 文化研究
  • 身份政治
  • 当代英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英国脱欧,川普崛起
「极右派」狂潮袭来,世界将何去何从?

  将种族主义描述为「疯狂」当然很容易,把种族主义者称为「暴徒」也无助于真正理解。

  .来自英国的第一手报导,体验仇恨政治,直视极右派!
  .本书中,作者白晓红观察与追踪英国极右派的街头运动与组织,跟随着其中成员,拼凑其生活背景、环境影响。有别于媒体非黑即白的报导,《愤怒的白人》探讨他们的动机、政治策略、目标与社会影响。

  在全球化时代,这是每个人必须正视的危机。  

  .「愤怒的白人」的仇恨反扑!
  .法西斯、纳粹、3K党……皆是极右派代表,过去曾颠覆世界。如今川普锐不可挡,欧洲极右派强势崛起,排外情绪日益高涨。在全球化时代,这是每个人必须正视的危机,并思考如何应对未来不可避免的种族与文化融合。

  〈愤怒的白人语录〉

  1.    所有已知的穆斯林激进分子都该被遣返,包括他们的家人—无须经过法院审判,也不谈人权,滚!
  2.    必须接受我们的习俗,而不是我们接受他们的!
  3.    所有人只要不能读写令人满意的标准英文,立刻滚!
  4.    不再接受移民,我们已经满了!
  5.    「我们应该开始试着找回彰显英国价值的光辉岁月。每个人都得做出选择,如果不坚持,只能等着完蛋。」

  我们还有什么扭转情势的可能选项?
  极右派团体领导阶层究竟如何吸引成百上千的人上街,就为了对抗一特定宗教及其习俗与教徒?
  究竟是什么样的个人与社会条件导致他们做出这种基于偏见与迷思的决定?
  他们所宣称的目标背后是什么?透过行动真正想达成的目标又是什么?
  能如何挑战这类的种族意识形态?
  如果光是借由称颂多元文化无法与其有效对抗,我们还有什么扭转情势的可能选项?

各界联合推荐

  尹子轩|The Glocal 副总编辑
  王健壮|资深媒体人、《上报》董事长
  陈冠中|作家、香港《号外》杂志创办人
  张翠容|战地记者、国际时事评论员
  张铁志|政治与文化评论人
  曾柏文|端传媒评论总监
  蓝佩嘉|《跨国灰姑娘》作者、台大社会系教授

好评不断

  《愤怒的白人》充满启发性且别具洞见,深入剖析极右派的动机、政治策略与目标,并探讨他们如何获取支持。—独立报(Independent)

  在英国风起云涌的「新极右」势力发展中,有两个关键字:卢顿,以及英格兰护卫联盟(EDL)。
  卢顿是伦敦以北的小镇,居民来自多元族群,但二○○九年成立的组织「卢顿人民联合」(UPL),让这默默无闻的小镇,从此变成杭廷顿文明冲突理论的现实样本:患有伊斯兰恐惧症的英国白人,将穆斯林定义为「国家的敌人」。UPL扩大成EDL后,全英国、全欧洲甚至全世界的穆斯林,都成为这股新极右派势力必欲去之而后快的非我族类。
  白晓红与从卢顿崛起的愤怒白人,长期面对面对话,探索、质疑并纪录他们的心路历程,完成了一本调查採访的经典,以及新极右政治的教科书。-王健壮|资深媒体人、《上报》董事长

  《愤怒的白人》一书説的不止一个有关白人劳动阶层的故事,而是道出了英国社群中的裂缝如何慢慢由九十年代西方世界介入中东产生,到近年来澈底撕裂传统英国社区的过程。作者细致的观察,剖析了来自贫困劳动阶级任何种族的可怜人们,是如何因爲菁英阶级多年来的漠视以致跟不上政经大环境的脚步而各自衍生出激进组织背后的思绪,最后孕育了极端主义的脉络。这本书对在英国脱欧公投之后欧洲日益氾滥的排外情绪有比媒体上看见的非黑即白更爲深刻的理解,不止每位研究欧洲政治社会的学人需要细阅这本书,在全球化每天沖刷着传统社会架构的今日,生活在地球村的每一位居民都应该在看完这部书后细心思考应该用什么态度去应对不可避免的种族和文化融合。-尹子轩|The Glocal 副总编辑

  让读者近距离体验仇恨政治,直面社会撕裂,无畏地真实!-陈冠中|作家、香港《号外》杂志创办人

  英国脱欧与川普崛起震惊世人,这背后的社会基础都是愤怒的白人和民族主义,然而这不只是英美的问题,也是全球化时代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张铁志|政治与文化评论人
 
激荡的年代:现代政治光谱中的身份认同与社会变迁 本书聚焦于当代西方社会中日益凸显的身份政治浪潮,深入剖析了在全球化、技术革新与经济不平等背景下,不同群体如何重新定义其“我们”与“他们”的边界。这不是一部关于特定群体历史的编年史,而是一份对当下社会结构性张力的细致描摹与冷静分析。 第一部分:全球化浪潮下的文化焦虑与社会断裂 在全球化的巨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世界融合的同时,它也催生了深刻的文化回响与内部张力。本书的开篇即探讨了这种“加速”对传统社区和既有社会契约造成的冲击。 一、 经济重塑与“被遗忘的阶层”: 我们首先审视经济转型如何重塑了产业结构,并导致了某些传统工作岗位的系统性消失。这种结构性的衰退,尤其在后工业化地区的“铁锈带”或相似的衰退区域,如何转化为一种深层次的经济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并非仅仅是收入的下降,更是社会价值感和未来预期的崩塌。我们分析了政治叙事如何捕捉并利用了这种普遍存在的“被遗忘感”,将其转化为针对特定政策和全球化受益者的集体不满。我们细致考察了代际之间的经济鸿沟,特别是青年一代在面对高昂的生活成本、停滞的工资增长以及沉重的教育债务时所产生的幻灭感,以及这种幻灭感如何成为社会运动的潜在燃料。 二、 移民、流动性与“家园”的重新定义: 人口的快速流动是当代世界的一个显著特征。本书深入探讨了在接收国,大规模、快速的人口结构变化如何挑战了既有的社会融合模式和公共资源的分配预期。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文化适应”的双向性:社会主流如何应对文化多样性的涌入,以及新移民群体在寻求融入过程中所面临的身份调适困境。我们援引了大量的社会学田野调查资料,考察了城市内部的“空间隔离”现象,即不同背景的群体在物理空间上的分离如何固化了认知上的隔阂。关键在于理解,对“家园”概念的焦虑,源于对文化连续性和社会稳定性的本能需求,而非仅仅是排斥异己的简单动机。 三、 符号战争:语言、媒体与身份的构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符号和话语权的重要性被空前放大。本书用相当篇幅分析了现代媒体环境——从传统新闻机构到社交媒体平台——如何成为身份认同构建和冲突升级的战场。我们探讨了“政治正确”的兴起与反弹,将其视为一场关于公共话语主导权的争夺战。社交媒体算法如何创造了“回音室”效应,加剧了群体内部的极化,使得跨越意识形态鸿沟的理解变得愈发困难。此外,我们还剖析了特定历史符号(如雕像、纪念碑、国旗的使用方式)如何被重新激活,成为当代政治斗争中最具煽动性的旗帜。 第二部分:从身份到行动:政治动员与新型动员模式 文化焦虑和经济不满如何转化为实际的政治力量?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新型政治动员的机制,以及社会运动如何在新旧政治生态中寻求立足点。 四、 主流政治的“真空”与边缘势力的崛起: 我们分析了传统政党在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时所暴露出的结构性僵化。当主流政治似乎无法提供清晰、有力的解决方案时,政治光谱的两端更容易填补这种“领导力真空”。本书详细考察了不同意识形态背景下的新型政治运动,关注它们的组织结构、募资模式和宣传策略。我们着重研究了那些成功地将经济上的受挫感与文化上的被冒犯感结合起来的政治论述,以及这种结合如何为它们赢得了跨越传统阶级划分的广泛支持。 五、 跨国网络与意识形态的传播: 现代的政治运动很少是完全本土化的。本书考察了意识形态如何通过互联网实现跨国界的快速传播和本土化适应。全球性的“抗议模板”和“反建制”叙事如何被不同的地方团体吸收、修改,并用于动员当地民众。我们比较了不同地区(例如北美、西欧与新兴民主国家)在应对身份政治挑战时采取的不同法律和文化策略,探讨了国际组织和非政府机构在其中扮演的复杂角色。 六、 代际差异与政治参与的新形态: 本书对不同年龄群体参与政治的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老年群体倾向于维护既有的社会规范和制度连续性,而年轻一代则展现出更强的“激进动员倾向”和对制度的彻底颠覆意愿。我们分析了“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和“数字原教旨主义”等现象,探讨它们是社会正义的有效工具,还是对言论自由和建设性对话的潜在威胁。这种代际间的政治理解差异,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家庭、工作场所乃至整个社会的决策流程。 第三部分:未来展望:共存的路径与制度的韧性 最后一部分,本书超越了诊断,转向了对未来社会如何处理这些深刻分歧的探讨。 七、 制度的适应性与法律的边界: 面对日益碎片化的社会,我们评估了现有法律和民主机构的韧性。言论自由的界限、仇恨言论的界定、以及少数群体保护机制的有效性,都在持续受到挑战。本书审视了司法机构在平衡个人权利与社会秩序方面的困难,并探讨了宪法框架在应对新型意识形态冲突时的张力。我们特别关注了公共教育体系在培养公民素养和批判性思维方面的责任,以及如何在其课程设置中反映多元化的现实,同时又不至于引发剧烈的文化反弹。 八、 重建共同叙事:寻求“公共领域”的回归: 本书认为,社会弥合的关键在于重建一个可行的、包容性的“公共叙事”,一个能够超越身份划分,承认共同的人性与共同的公民责任的框架。我们探讨了那些在地方层面成功促进跨群体对话和合作的实践案例,这些案例往往发生于社区服务、地方经济复苏或共同应对环境挑战等非意识形态领域。这种自下而上的联结,被认为是抵抗社会极化的有效解毒剂。 九、 结论:在张力中前行: 本书最后总结道,现代社会正处于一个深刻的身份重塑期,这伴随着剧烈的阵痛和冲突。理解这些冲突的根源——经济的、文化的、技术的——是进行有效干预的前提。未来的稳定不在于消除所有分歧,而在于发展出更具韧性、更富同理心的制度和文化实践,使我们在持续的张力中,依然能够找到共同前进的路径。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广阔、细致的分析框架,以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充满矛盾与活力的时代。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白晓红


  出生台湾,自1991年定居英国。威尔斯大学批判文化理论研究所,杜伦大学东亚研究所,以及伦敦西敏寺大学新闻研究所毕业。曾于《卫报》服务,并为各英华文报撰稿。长期关注非法劳工之议题,着有《Chinese Whispers: The True Story Behind Britain's Hidden Army of Labour》、《隐形生产线》、《散沙:中国农民工的故事》、《隐形性产业:英国移民性工作者》。其中《Chinese Whispers》一书入围英国欧威尔书奖(Orwell Prize)前六名侯选名单;《散沙》一书于2013年赢得英国「前卫图书奖」(Bread & Roses Award)。单篇报导作品曾获2004年艾玛奖「最佳平面新闻奖」入围;2008年获劳动世界媒体奖「年度特写报导奖」。

叶佳怡

  木栅人,现为专职译者。已出版小说集《溢出》、《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译作有《恐怖时代的哲学:与尤根.哈伯马斯&雅克.德希达对话》、《被偷走的人生》、《死亡之心》、《返校日》、《缺页的日记》、《被抱走的女儿》、《为什么是马勒?:史上拥有最多狂热乐迷的音乐家》等十数种。
 

图书目录

推荐序
致台湾读者序
致谢词
专有名词之英文缩写对照
序言 作者:班杰明.杰凡尼亚(Benjamin Zephaniah)

一、生于斯,长于斯
二、捍卫想像中的国家
三、贝瑞公园的故事
四、「EDL无法在此生存」
五、激进右派翼不断改变的面孔
六、英国种族主义的颜色
七、新的外来者

索引

 

图书序言

致台湾读者序

  英国脱欧/留欧公投结果揭晓后,大家似乎突然发觉─他们并不认识自己成长的社会。投票选择留欧的英国人都觉得似乎不认识另一半投票脱欧的公民。顿时,英国好像被划成两半。选择脱欧者虽然不都是种族主义者,但大多数脱欧选民的出发点是反移民、排外。他们多为中年至老年,集中在全国各地工业萧条地区。最让英国另一半选民震惊的是,这些脱欧者都非常、非常地愤怒。
  
  其实,我们今日所处的世界就充满了这样愤怒的白人,他们之中有一部分的人已成为极右派运动的基层成员。这些正快速成长的运动,形成欧美社会不得不正视的危机。
  
  今日的极右派势力在欧美各国都渐占优势,这是有目共睹的趋势。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半个世纪后,欧洲极右派政治运动的复甦可说已离一九三○年代的程度不远了。卢森堡协会(Rosa Luxemburg Foundation)于今年二月曾发表报告,警示自金融危机以来极右党派及其街头运动在全球各地的成长。我们在英国自保守党卡麦隆(David Cameron)加速的紧缩政策下,也目睹了极右派组织的动员和茁壮。
  
  英国独立党(United Kingdom Independence Party, UKIP)数年来就在紧缩政策的大环境下成长。在其民粹主义中,所谓「人民」是个幌子,「人民的自由」是个虚构概念。该党党魁法拉吉(Nigel Farage)在高谈「人民自由」的同时,完全反对全国基本工资的上涨,并主张废除一切反歧视的立法。在英国独立党政治架构里真正的内容,只有对私有企业的保护与澈底地反移民、排外。
  
  法拉吉语道:「若人们觉得移民问题不能以民主方式解决,那么下一步将会是暴力行动。」语出不久,工党国会议员考斯女士(Jo Cox)于六月十六日在她西约克夏(West Yorkshire)的家乡被谋杀。这是极右派势力向任何代表多元文化者的宣战,是他们对任何争取民族平等者的最终攻击。凶手是一名五十二岁的极右分子汤米.梅尔(Tommy Mair),常年受新法西斯思想影响,曾参与美国极右派组织「国家联盟」(National Alliance)在英国举办的活动,并长期购阅该组织的出版物。在谋杀考斯女士时,他喊着「英国第一!」;在法庭上,当法官问他全名时,他面无表情地回答:「处死叛徒!为英国争取自由!」。他指的「叛徒」,就是致力推动英国接收叙利亚难民,崇尚多元文化社会的考斯女士。大家都记得几年前挪威的法西斯分子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Anders Behring Breivik),屠杀了七十七名挪威左翼青年,在他眼里,这些人是国家「叛徒」,因为他们欢迎移民,欢迎多元文化。
  
  最近可看到的是在右派主导的脱欧/留欧公投之下,选战中充斥着种族主义。中间偏右的主流种族主义,容纳并收编了极右派势力,直接与极右派组织互动,助长它的势力。如今,极右派组织宣传的种族主义已是英国每日政治的一部分。前一阵子当萨迪克.汗(Sadiq Khan)当选伦敦市长时,「英国第一」(Britain First)─这个新法西斯政党即宣告「伦敦沦陷了」。「英国第一」不仅使用保守党竞选语言,说萨迪克.汗与「伊斯兰激进者」有关联,并宣传强化脱欧阵营「移民入侵」的标准论述。对于萨迪克当选伦敦市长,「英国第一」这么说:「伦敦曾逃过黑死病、大火和大战期间轰炸的大劫,但今日却被涌入的移民给谋杀了。」、「夺回我们的国家!」、「英国第一!」。这般高喊着,号召它的成员和支持者投入脱欧阵营的选战。
  
  公投后,英国上下种族主义事件大为增加,极右派政治抬头。公投后的头一个星期内,就发生了三百多起种族主义骚扰和袭击事件。不论是少数民族或移工,都觉得人身安全不再有保障。
  
  在欧洲各地,汤米.梅尔暴力行动背后的那类意识形态,也就是我们过去一直视为「极端种族主义」的思想,如今已进入主流。极右党派在欧洲不再是「过街老鼠」,而在各国政坛上愈来愈看好。最近德国联邦外务处资助的一份报告显示,欧洲民众对极右派政党的支持度自一九九九年不断增长,导致欧洲国会里极右派的得势:欧盟两年前的选举是欧盟极右政党跨出的最大一步,极右派政党在欧盟议会里得到了一百七十二个席次,也就是百分之二十三的席次。据估计,下一回欧盟议会于二○一九年选举时,极右派政党有可能夺取三分之一的席次。
  
  极右派政党在国家层次上的影响力,也已到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未达到的空前程度。德国的反移民政党─「德国他途」(Alternative for Germany),也就是极右派街头运动「爱国欧洲人反对西方伊斯兰化」组织(PEGIDA)在议会政治上的代表,于今年三月份地方选举中受到许多蓝领劳动阶级选民的肯定,如今是德国的第三大党。在奥地利,极右派政党─奥地利自由党(FPÖ)今年五月底几乎成为总统大选的赢家。由于奥地利自由党和角逐对手绿党的票数非常接近,奥地利自由党提出选票处理不当的控诉,得到法官认可,奥地利将重选总统。结果如何很难说,但清楚的是,奥地利自由党已是奥地利政治的主流,离执政不远了。
  
  极右派组织目前信心十足,它们在街头的活动频率也增高了。「英国第一」这个政党,在今年就已三度来到东伦敦清真寺(East London Mosque),骚扰教徒,并打伤一名穆斯林居民。德国最大型的极右派街头运动—PEGIDA,每週一在德勒斯登(Dresden)这个城市聚集上千支持者。这个组织在欧洲各国已设有支部,如今已可说是一个跨欧的街头运动。这些组织的成长,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移民、难民和庇护申请者的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不仅在大街上,甚至在他们的住处也不安全。比如在德国包森(Bautzen)这个城里,就发生了难民庇护所被烧毁,而民众在旁欢唿的情况。今年二月份,瑞典的纳粹组织「瑞典反抗运动」(Swedish Resistance Movement)在攻击难民儿童后,警告所有「外来者」,今年将是「以武力对抗移民」的一年。
  
  书写《愤怒的白人》的动机,是从我个人经验开始的─从个人与生活环境中人们对种族主义的亲身体验开始的。这促使我想要了解:究竟那些白人为何愤怒?他们的仇恨背后,究竟是有什么样的背景因素,什么样的社会经济情况?
  
  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英国这几年来最大型、影响力最深远的极右派街头运动—英格兰护卫联盟(English Defence League, EDL)。吸引我的最大原因,不仅是它的规模,也是它与英国政治社会的互动关系,它的种族主义思想总与主流政治的种族主义起共鸣。极右派组织当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早在EDL于二○○九年成立之前的十多年里,反穆斯林的种族主义就已充斥于国家机构,以及那些为国家工作的意识形态机构里—如大多数的媒体。英国在外头参与的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反恐措施,创造了这种需要:要在文化上征服它的敌人,用以正当化英国在国际上的军事侵略,正当化它在国境内将整个穆斯林社区当作嫌疑犯来对待。英国主流社会和它的机构都参与了这项制造「穆斯林敌人」的文化形象的工程。在不久的过去,这文化形象的制造工程曾是针对爱尔兰人和来自西印度群岛的移民。
  
  这可说是西方社会自二次大战后逐渐形塑的文化种族主义的一部分。在前殖民地独立后,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和理论都不断演化:生物种族主义逐渐褪色,那种基于歧视个人肤色的种族主义慢慢站不住脚,二次大战后的种族主义逐渐集中它的注意力在文化上。文化本质与同化成为重心,「文化差异」成为排他思想的理论重点。过去三十多年来,文化种族主义成为主要的种族主义形式。
  
  国家机构和EDL这类的极右派运动,它们在谈论或「面对」英国穆斯林时,採取的其实就是文化种族主义的理论角度。政府反恐的「预防」策略(Prevent strategy)的中心思想,就是「激进化」的神话。它将所谓「激进化」看作神学上的过程,以宗教信仰(以个人与宗教的距离为判断标准)将穆斯林划入两个简单的阵营─「温和派」与「极端分子」。国家反恐的「预防」策略,就是要所谓「温和派」去监视并谴责所谓的「极端分子」。在社区里,国家的反恐「预防」策略做的就是将资源分给所谓「温和派」的穆斯林组织,让他们在社区里依循所谓「英国价值观」做「去激进化」的工作。
  
  EDL採用的理论同样是以文化和「文化差异」为中心,将穆斯林当作一个文化同质的群体,将伊斯兰的信奉者种族化。任何单一的事件都会被概化为固有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实践,而这就是他们排他和仇恨的根基。在这架构里,一位穆斯林只有当他不再是穆斯林时,才有可能融合于英国社会。如果观察EDL创始人汤米.罗宾森(Tommy Robinson)的社会媒体言论,就会发现对他而言,伊斯兰是邪恶的,而唯一的一位「好穆斯林」,必定是已改信奉基督教的穆斯林。
  
  整体来说,EDL是一个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的街头运动,虽属极右派组织,它的许多中心思想却一直得到政治菁英阶层的背书。这个运动的意识形态完全是由一群经验丰富的极右派人士所操作,这些人里面有来自新法西斯主义的极右派政党组织背景,比如英国国家党(British National Party, BNP),也有来自新近的反伊斯兰、反穆斯林、跨国的极右派运动。而我对这些极右派街头运动最有兴趣的,是它们的基层成员—他们都来自蓝领劳动阶级,是这些运动的「肌肉」,是EDL展现其思想的草根力量。
  
  要进入这个圈子里採访,当然对我这样少数民族背景的人来说相当地困难。而整个过程,包括我与基层成员之间的互动,也让我看到他们的思想使行动中包含许多不为人知的层面。打自採访的第一天起,我就相当明白自己在他们眼中必定是个外国人、外来者、「局外人」。而在与基层成员的互动中我发现,由于他们的经济边缘位置,他们同时视自身为英国社会的「局外人」。他们这些本土的「局外人」,是如何发展出仇恨社会位置在许多方面比他们更边缘的穆斯林、移民或难民?
  
  在过去三十五年来,英国制造业,也就是过去工业的中心,失去了百分之六十的工作,低技术工作被转移到劳力低廉的国家。自柴契尔时代,政府政策促成并加速制造业的萎缩。在新工党(New Labour)执政期间情况持续恶化,制造业有半数的工人失去了工厂的工作,被迫转行。工业的萎缩造成环绕制造业的劳动阶级社区的逐渐凋敝。这些社区的成员当然不仅是白人劳工,也有少数民族劳工,而且后者过去是制造业的重要劳动力。长期失业是许多人(跨民族)的命运,他处再就职的劳工多处在低薪、临时化、弹性高的就业环境,让他们无法逃脱社区的萧条。劳工过去在制造业环境里的工业认同感不再,劳动阶级的工业团结性在「零时工时 」的恶劣劳动环境中丧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柴契尔时代标榜的、自顾生存的个人主义。这些后制造业时代的英国劳工,成为了全球新自由主义下的「颠覆性的劳动阶级」(precariat)的一部分。
  
  所谓「颠覆性的劳动阶级」,是自一九七○年代全球市场开放,新自由主义当家,工资全球性地受到压缩下产生的阶级结构。自此时,阶级之间收入差异增大,劳动阶级加速贫穷化,造成劳动阶级的分层化,形塑了这支位于最底层的劳工生力军。学者史丹丁(Guy Standing)将这最底层称作「颠覆性的劳动阶级」,由于他们的最大特质是不稳定的劳动力、「现金经济」(工资的支付经常是现金形式,没有记录)、不享有权利和安全感,且经常负债累累。在柴契尔政权下,英国劳工阶级组织遭到最大打击,工会在过去三十年来整体衰弱,因而这「颠覆性的劳动阶级」是愤怒且分歧、缺乏组织、无所适从,被称为「游牧的劳动阶级」。这社会疏离感强烈的劳动阶级,可说是「class in itself」(劳工对资产阶级抱有不满,但尚未意识到自身整体的阶级利益),而非「class for itself」(劳工意识到自身阶级位置和利益,产生出与资产阶级的对立阶级意识)。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我的採访对象多来自这些已没落的制造业劳工阶级社区。他们来自传统的工党选民家庭,一辈子都一直跟着工党,直到生计遭受打击,社区在缺乏投资的情况下萧条。他们看不到自己的未来,畏惧儿女未来面临的困境。他们充满着焦虑和极度的躁郁不安,为自己的现状感到愤怒,觉得工党背叛了他们。
  
  他们的「颠覆性」,可以是朝任何一方向而去─若在工人阶级组织强大的状况下,他们可能成为反抗紧缩政策,反抗新自由主义的最前线。但在英国,工会力量早自柴契尔时代大为削弱,甚至在某些工会里民族主义仍存,这展现于部分工会倡议的「英国工作给英国工人」之主张。工会里的民族主义反映的是劳工组织的衰弱和工运的多年挫败。这使「颠覆性的」劳动阶级在经济逆境中朝向另一方向发展:他们成为右翼民粹主义最理想的群众。当他们多年工资不上涨,「零时工时合约工资」成为正常劳动报酬时,许多英国白人劳工最终诉诸于他们的「想像工资」─民族主义。他们的帝国怀旧情绪被挑起,在媒体和政客的牵引下,这民族主义可进一步发展成强烈的排外、仇外思想。他们视多元文化主义和移民的进入为工党对他们的背叛。事实上,工党这三十多年来对他们的真正背叛是未能挑战保守党的一切政策,从公共设施的私有化到公共部门经费的缩减、福利国家体制的削弱、侵略性的外交政策。工党已不再是劳工阶级的政党。
  
  如上所说,当然英国劳工的极端民族主义并不是必然的发展。劳工的社会疏离感和经济弱势,并不一定会带领他们走进极右派街头运动。关键在于他们是否有别种选择:他们是否能理性分析自己所处的状况,还是依赖商业媒体给予答案?他们能从哪里找到别种选择?我个人认为,传统劳工阶级组织扮演着关键角色。倘若工会能看懂、看清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并主动提供反民族主义、反种族主义的对现状的诠释,与所有劳工(包括少数民族劳工和移工)站在一起,那必定会对英国白人劳工的思想发展产生作用。这一点我们已可在过去反抗极右派的地方运动里看到范例:当劳工组织能够持有明确的反种族主义立场,动员白人劳工参与反抗极右派行动时,在劳工阶级的团结下,最有可能击败极右派街头运动。本书中记录了在跨民族的反种族主义行动里劳工组织的重要角色。
  
  盼本书能透过许多个人的故事经历,来呈现出英国极右派政治及其组织的样貌,描绘这些组织和街头运动为何能够号召基层,动员起上千上万愤怒的白人,将他们引向绝望的政治。而同时,也盼能透过个人的故事经历,见到英国社会里反抗这潮流的契机。

白晓红
二○一六年七月四日

图书试读

一、生于斯,长于斯

如果想解决极端主义,得先把希望放回他们的生活。剥夺他们的认同只会让他们成为下一代的极端主义者。情况真的需要被改变,这让我打算致力于下一代的政治参与。他们必须去投票。现在很多人觉得自己没有发言权,一旦太多人放弃参与,情况会变得愈来愈危险……。工党和其他党派搞砸了一切,他们在社会乱做的实验已经创造出数百万像我这样的家伙。

我没想过这种话会出自汤米.罗宾森〔Tommy Robinson,真名是史帝芬.蓝侬(Stephen Lennon)〕,也就是英格兰护卫联盟(EDL)前任主席,他说此话时距离我们二○一三年夏天首次见面后已过了十个月。那年夏天EDL很常上新闻,以街头运动而言,它比英国各种极右派团体更有名气、也更受注目。自从二○一三年五月二十二日,伍尔威治(Woolwich)的士兵李.里格比被谋杀 之后,EDL的态势就如野火蔓延。其中的「成员」—也就是那些能在网路上计算出来的活动者—已达三万六千人。罗宾森就是在那个夏天跟我说,「我们甚至不用招募……数以百万计的人与我们想法一致,同意我们所代表的信念。那些即便可能丢工作仍站出来的人们,我想难以计数。我们的网路支持人数比自由民主党(The Liberal Democrats)最多时还多一倍。」
  
面对伍尔威治谋杀案,EDL利用了其中挑起的国族情怀与种族主义,在全国各城镇强化该组织的行动者与支持者的动员,最后促成了六月一日的全国示威活动。之后的六月二十九日军人节,它又组织了「为荣耀而走」(Walk of Honour)大游行,试图使路线经由哈姆雷特塔区(Tower Hamlets)的东伦敦清真寺(East London Mosque),再前往纽汉区(Newham),两者皆为亚裔英国人大量聚居之处。为了游行,EDL本打算邀请两位在美国「反伊斯兰运动」中恶名远播的种族主义者,潘蜜拉.盖勒(Pamela Geller)和罗伯特.史班瑟(Robert Spencer),不过因为英国反种族歧视团体施压,两人后来被禁止入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愤怒的白人:直击英国极右派!》让我联想到,在许多国家,社会中总会存在一些声音,他们对现状不满,对未来感到不安,并且常常会将这些情绪导向特定的群体或议题。《愤怒的白人》这个词,暗示了一种被压迫或被剥夺的感受,而“直击英国极右派”则表明了作者的勇气和决心。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界定“极右派”? 是指某个具体的政党,还是更广泛的一种思潮和行动?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这些极右翼团体是如何运作的,他们的宣传策略是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吸引和组织支持者的? 台湾的社会运动中,我们见证过各种形态的动员和组织,理解不同政治力量的运作模式,对于我们自身的社会参与非常重要。 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涉及一些具体的社会事件,来佐证“愤怒的白人”现象? 比如,是否会分析一些与移民、种族、社会福利相关的冲突,以及极右翼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作为一个台湾读者,我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但对于社会公平、族群和谐这些议题的关注是相通的。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客观、但又不失深度的方式,呈现英国极右翼势力的真实面貌,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当社会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出现的危险走向,并且从中反思我们自身社会面临的挑战。

评分

《愤怒的白人:直击英国极右派!》这个书名,光是听起来就让人感到一种沉甸甸的现实感,同时也充满了探索的欲望。英国作为一个拥有深厚历史和复杂社会结构的国家,其内部的张力一直备受关注。我很好奇,书中对于“愤怒的白人”的描绘,是否触及到了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困境,以及他们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尤其是在如今这个全球化浪潮下,许多国家都面临着相似的挑战,比如经济转型带来的失业问题、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愤怒的白人》这个词,会不会也反映出一些群体在面对社会变迁时,对自身身份认同的迷失和焦虑?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到这些情感层面,去理解导致这种“愤怒”的深层原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政治标签的层面。而且,“直击英国极右派”也暗示了一种勇气和批判性。作者是否能够以一种客观但又不失深刻的方式,来剖析极右翼势力的意识形态、运作方式以及他们对英国社会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 台湾社会也曾经历过身份认同的辩论,我们对于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维护社会和谐,有着特别的体会。这本书对于英国经验的解读,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来思考我们自身社会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加稳固和包容的社会。

评分

《愤怒的白人:直击英国极右派!》这个书名,给我的感觉是充满了张力,也带着一丝沉重的历史感。英国作为一个曾经的殖民帝国,其历史包袱和如今的社会现实,可能有着复杂的关联。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这种历史的延续性,以及它如何影响着当今英国极右翼的意识形态? 比如,他们是否会怀念过去的光辉岁月,并且将这种怀旧情绪转化为对当下社会变化的抵触? 台湾作为曾经被殖民过的土地,对于“身份认同”这个议题有特别深刻的体会。书中对于英国白人身份的焦虑,是否也包含着某种程度的“失落感”,认为自己在一个日益多元化、全球化的世界中,失去了原有的优越地位或文化根基?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到这些情感层面,去解析极右翼思潮的心理根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政治立场上。作者是否能够通过采访、田猎式研究,或者对历史文献的梳理,来呈现一个立体、饱满的英国极右翼形象? 尤其是在“脱欧”之后,英国社会内部的矛盾可能更加凸显,这本书会关注到这一背景下的具体变化吗? 那些曾经支持脱欧的群体,他们的诉求和情感,是否与书中描绘的“愤怒的白人”有着内在的联系? 作为读者,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英国社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并且从中获得一些关于社会稳定性、文化冲突以及身份认同的启示。

评分

《愤怒的白人:直击英国极右派!》这个书名,让我立刻产生一种想要探究的冲动。英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充满复杂性的国家,其内部的社会议题一直备受关注。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愤怒的白人”这一群体,以及他们与英国极右翼势力之间的关系,那将非常有价值。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触及到导致这种“愤怒”的深层原因? 比如,是否会探讨经济不平等、阶级固化、全球化带来的冲击,或是对社会文化变迁的抵触情绪? 台湾社会也经历过快速的经济发展和深刻的社会转型,我们对于社会变迁带来的阵痛并不陌生。这本书对英国经验的解读,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宝贵的参考。而且,“直击”这个词,意味着作者并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勇敢地去面对和揭示。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客观但又不失深度的方式,来分析极右翼势力的意识形态、运作方式以及他们对英国社会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 这种对政治现象的深入解析,能够帮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当社会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时,可能滋生的极端思潮,并且从中吸取教训,思考如何在我们自身的社会中,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公平和有韧性的未来,避免重蹈覆辙。

评分

《愤怒的白人:直击英国极右派!》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在许多西方国家,都存在着对社会变迁感到不安,并对此表达强烈不满的群体。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是想揭示这些群体背后的故事,以及他们与英国极右翼思潮之间的联系。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定义和分析“极右派”? 是指某个具体的政治团体,还是更广泛的一种社会现象和意识形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到这些极右翼思潮的源头,去分析其思想基础,以及他们是如何吸引和动员那些感到被边缘化、被忽视的群体。 台湾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也曾面临过各种思潮的挑战,理解不同政治力量的运作逻辑,对于我们保持清醒的认知非常重要。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展现“愤怒的白人”是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表达他们的不满,以及极右翼是如何利用这些不满来壮大自己的。 比如,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关于移民政策、种族关系、或者社会福利议题的争议? 作为一个台湾读者,我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但对于社会公正、族群和谐这些议题的关注是相通的。 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英国社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并且从中获得一些关于社会稳定、文化冲突以及身份认同的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我们自身社会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

评分

《愤怒的白人:直击英国极右派!》这个书名,自带一种力量感,仿佛在说要揭开某个隐藏的真相。在台湾,我们对于“身份认同”和“社会公平”议题一直有着深刻的关注。这本书如果能探讨,在英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复杂的国家,为何会出现“愤怒的白人”这种现象,并且这种现象又如何与极右翼思潮相结合,那将非常有意义。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描述一种政治倾向,而是能深入到这种思潮背后的社会经济根源。 例如,它会分析全球化、自动化对英国传统产业工人的冲击吗? 会探讨教育机会不均等,导致社会阶层固化的影响吗? 还是会关注到,在移民涌入的背景下,一些群体对自身文化和地位的担忧? 作为一个台湾读者,我们经历过从农业社会到工业化、再到后工业化社会的转型,深刻理解社会变迁可能带来的阵痛和不安。这本书对英国经验的剖析,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宝贵的参考。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否提供一些关于极右翼组织如何运作、如何进行思想传播的具体案例,以及他们是如何利用社会矛盾来壮大自己的。 这种对政治现象的深入解析,能够帮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当社会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时,可能滋生的极端思潮,并且从中吸取教训,思考如何在我们自身的社会中,建立一个更加包容、公平和有韧性的未来。

评分

《愤怒的白人:直击英国极右派!》这个书名,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充满了批判性与揭露性。在台湾,我们对于社会中的各种力量和议题都有着相当程度的关注,尤其是在民主化进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理解不同社会群体诉求的重要性。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愤怒的白人”这一现象,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经济因素,例如失业、贫困、阶级固化、以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那将非常有意义。我希望它能触及到这些“愤怒”的根源,并且分析它们是如何被极右翼势力所利用的。 台湾也经历过快速的经济转型,我们深知社会变迁可能带来的冲击和不安。这本书对英国经验的剖析,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而且,“直击英国极右派”这个说法,暗示了作者的勇气和决心,要去揭露那些不被主流关注的角落。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生动的叙事和具体的案例,让我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英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复杂变化。 这种深入的社会观察,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英国,也能启发我们反思台湾社会可能面临的类似挑战,例如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关系,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促进和谐共处,以及如何应对民粹主义的思潮。

评分

读到《愤怒的白人:直击英国极右派!》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像是社会底层人民的挣扎,或是被时代抛弃的失落感。在台湾,我们也有类似的社会群体,他们可能因为经济转型、产业外移,或是生活成本的飙升而感到压力。这本书如果能触及到这些“愤怒”背后,关于经济不平等、阶级固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议题,那将非常有启发性。毕竟,政治光谱中的极右翼,往往能抓住这些社会痛点,将其转化为一种煽动性的力量。我希望作者能从更宏观的社会经济层面去分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政治口号。书中是否能展现一些具体的案例,讲述那些曾经被边缘化、被忽视的英国白人群体,他们是如何被极右翼思想所吸引,以及这种吸引力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 台湾的民主化进程中,我们也曾面临过各种民粹主义的挑战,理解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极端思潮,对我们保持清醒的认知非常重要。书中对于“白人”身份的探讨,也会勾起我的好奇,在日益多元化的世界里,某些群体对自身身份的焦虑和固守,是如何被政治势力利用的? 我期待这本书能揭示出,那些看似遥远的英国社会问题,其实也蕴含着一些共通的人性弱点和普遍的社会困境,让我们能够从中反思我们在台湾社会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潜在风险。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愤怒的白人:直击英国极右派!》光是看到就让人忍不住好奇,台湾读者面对英国的极右翼势力,会产生怎样的共鸣或反思?尤其是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也曾经经历过、正在经历着各种社会撕裂和身份认同的挑战,英国的经验或许能提供一个别样的视角。我一直觉得,我们身处亚洲,对于西方社会的某些议题,常常会有一种隔岸观火的距离感,但同时又会被那些看似遥远却又触及人性深层议题的故事所吸引。《愤怒的白人》这个名字,直接点出了那种被压抑、被忽视后爆发出的情绪,这情绪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是经济上的挫败感?是文化上的失落感?还是对社会变革的恐惧?书中是否深入剖析了导致这种“愤怒”的根源,是从经济结构、历史遗留问题,还是社会价值观的冲突? 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描绘一种现象,更能触及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让我们台湾的读者也能从中找到思考社会问题的角度。而且,“直击”这个词,听起来就很有力量,意味着作者并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勇敢地去面对,去揭示。这让人期待作者是否能提供一些我们未曾接触过的观点,或者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解读这些复杂的社会现象。 我尤其好奇,在英国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国家,极右翼势力的崛起,会对社会结构、族群关系,甚至国际视野带来怎样的冲击?这本书会探讨这些吗?会触及到英国在后脱欧时代,其国内政治和社会凝聚力面临的挑战吗?作为台湾读者,我们常在新闻中看到一些零星的报道,但一本深入的书籍,或许能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

评分

《愤怒的白人:直击英国极右派!》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英国社会现实的好奇心。作为身处亚洲的读者,我们常常通过国际新闻来了解西方世界,但新闻报道往往是碎片化的,无法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这本书的“直击”二字,似乎承诺了更深入的洞察。我希望它能带我们走进英国那些鲜为人知的角落,去倾听那些被主流媒体忽视的声音。那些“愤怒的白人”,他们的愤怒从何而来? 是经济上的困境,比如失业、贫富差距的扩大,还是文化上的失落,比如对传统价值观的担忧,或者对多元文化带来的冲击感到不安? 台湾也经历过快速的经济发展和深刻的社会变迁,我们对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各种阵痛并不陌生。这本书会探讨英国在这些方面,有哪些独特的经验和教训吗? 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直击”英国极右派的? 是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对关键人物的采访,还是对大量一手资料的分析? 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生动的叙事和具体的例子,让我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英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复杂变化。 这种深入的社会观察,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英国,也能启发我们反思台湾社会可能面临的类似挑战,例如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关系,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促进和谐共处,以及如何应对民粹主义的思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