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序 我国国民接受教育年龄有往两极延伸的趋势,成人教育和幼儿教育日益普及,也受各界的重视,其中幼儿教育在多次选举中甚至成为候选人的政见之一。许多学者的研究均发现,一个人在幼儿期的发展是否得宜,会影响其未来的发展。教师及父母应了解幼儿的发展,诊断其发展是否有问题,并对其问题加以辅导。幼儿发展的了解、诊断和辅导需要精通幼儿发展理论、心理计量理论和测量工具,以及幼儿辅导策略。
目前坊间虽有这三方面的书籍,但常各自独立,使得读者阅读后或懂得发展理论但不知如何测量与诊断,或懂得测量与诊断,却不知如何辅导。有些文章虽将三者合併讨论,但均侷限在一、二个发展向度上。本书将幼儿的发展从身体动作、气质、认知能力、语言、社会行为、学习等六个向度加以探讨。每一向度均先叙述有关的发展理论,再讨论如何测量与诊断,然后提出可能的辅导策略,最后并以一个模拟的个案做为范例,实际进行测量与诊断,并提出辅导建议。本书这种编排方式有效地将理论、测量与诊断、辅导三者有系统地紧密结合,加上全文文字深入浅出,配有许多图表,是为人父母及从事幼教工作者的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由于本书具有许多优点,本人非常乐于写序推荐!
林邦杰谨识
1995年2月20日于国立政治大学
苏序 记得珮玲在政大教育研究所就读时,有一次为了向我要一份资料,来幼稚园找我,给我初次的印象:长发披肩,一袭绵麻素色衣裳,腰间系着编织而成的腰带,显得飘逸、脱俗,蛮特别的,令我印象深刻。后来又有一次,一同出国考察,使我们彼此有了进一步认识。这次珮玲也是为了蒐集资料,来舍下小叙,而让我有机会提前读到她的大作。
看了珮玲送来一叠厚厚的稿件,发现各章节内容非常有系统,条理分明、图文并茂,促使我兴致勃勃地花了五个小时,一口气读完。我数十年来,研读过不少专家学者的研究丛书,虽然有部分着作令人有隔靴搔痒之叹,但大部分为求经得起考验而不失偏颇,他们都会蒐集各家学说的论点,加以分析、比较、批判、归纳等,多数客观公正,可信度较高。珮玲这部着作,写作态度严谨,分析、归纳尤其简洁,兼具了学术性与实务性的参考价值,不但适合研究生与幼教老师研读运用,也适合幼儿家长阅读,尤其是幼儿发展与辅导的部分,可以提供家长对幼儿期许有明确方向,其中亲子游戏、语言活动、实物操作等,不仅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多样性,同时亦可增进亲子亲密关系,实在值得广为流传。
在本书第七章里,作者代为说明,我所提供的幼儿学习区之观察评量「现已不用此评量表」,这并不意味它有问题,那是我四年前所编拟;当时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老师及参与的家长,对幼儿在学习区探游的目的与方向,能有更深一层的体会,结果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即已使老师们充分掌握各学习区探游的学习目标和教育方向。对于经验丰富且有专业素养的政大实幼老师们来说,都能以敏锐的感觉,洞察幼儿们的内心世界,已无须依赖该项评量工作来了解孩子,所以那份评量表已为阶段性的淘汰。目前老师们对幼儿学习态度,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均能了如指掌亦能及时辅导,而且辅导技巧十分圆熟。因此始引发我于两年前重新编拟「幼儿自我评量手册」,帮助幼儿自省、自觉,进而自律,由于尚在试验与修订阶段,未敢即以献曝。
我从事幼教生涯近四十年,从传统到开放,尤其是十多年来研究开放教育,更深刻体会到评量的目的,是为对幼儿发展与学习多几分了解,也为让老师们自身多一些省思机会,其内容必须随着老师们的成熟度,以务实的深度与广度而重新评估与调整。近十多年来,在政大实幼所计画的各项评量表不下十余种,常因全体老师们认真推动,对教育意义的体会愈深,评量也就益加趋于简单扼要了。反观其他许多幼儿园,每位幼儿被评量项目竟多达三十条以上,真不知老师们要以多少时间来处理如此大的工程,其客观性实在值得深思,更何况其中的评量内容,大多是老师们在检核幼儿学习成果。学前教育应是播种时期,不宜急于验收成果,不然师生之间容易造成对立,累坏了老师,也难为了小朋友。
幼儿园在所有教育环境中,最具弹性,也最有挑战性,没有教科书的束缚,没有功课压力,经营者应重视理念的共识与落实,自我鞭策及期许,提升教育素质,针对幼儿发展需要,计画出适合属于自己幼儿园特色的学习内容及评量方向,建立独特风格,使老师们走出教学者的窠臼,成为幼儿玩伴、亲密朋友、能随时被谘询者,让幼儿在温馨的气氛中发挥潜移默化之作用,迈向独立、自主、认真、负责,成为健全人格的好儿童,愿以此与幼教界朋友共勉。
本书讨论的是幼儿发展评量与辅导,珮玲写的每一章节都具实用价值,涵盖有观念、策略、方向、步骤……等,值得在校学生研读、幼教同仁参考,以及为人父母者一起来分享,因此我愿意向大家推荐,希望和我一样来重视和珍惜。最后,我非常佩服珮玲的勇气,竟敢如此放心,邀请才疏学浅的我为她写序,虽然自觉写得不好,但却都是肺腑之言。
苏爱秋谨识
1995年2月于政大实幼
六版序
幼教现场学习档案的看见 在幼教界服务近三十年,看见幼儿的学习档案仅是依着课程进行,存放着幼儿的学习单、图画作品或活动照片等等,至学期末或学年末,再请孩子将档案带回给家长,以了解幼儿在校的学习情形。但是一整本厚厚的档案夹,内容可能是数字学习、连连看或是迷宫游戏的学习单或是幼儿绘画作品等等,内容庞杂混乱,不太容易看出幼儿「发展」与「学习」的变化。
基于这种现象,第六版的第一章新增教保服务人员如何有系统地规划及呈现幼儿「发展」与「学习」评量的实际范例及作法,例如:幼儿园可以在期初(10月)、期末(1月)、学年末(5月)等三个时间点,有计画地蒐集幼儿在各领域的发展与学习作品,仔细看见幼儿的变化。在「发展」方面,可从「自画像」、「假日生活分享」、「体适能」、「气质」等,看见幼儿在期初和期末的成长;第二至六章则提供详细的评量方法和工具。至于「学习」方面,在主题/方案或是学习区的教学前及教学之后,也可看出幼儿学习的效果,第七章提供了详尽的实例。
在新课纲实施后,教保服务人员对于课纲的幼儿学习评量深感兴趣,书中的第一章和第七章有初步的介绍和实际的范例,读者可参考之。
幼儿发展、学习及评量的三位一体
在幼儿园现场,教保服务人员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评量,从幼儿入园的起始评量,课程进行时不断进行的形成性评量,以及学期末/学年末的总结性评量。评量让教保服务人员知道幼儿现阶段的「发展」,依幼儿的能力规划课程,并进行「教学」,教学后,再「评量」幼儿的学习成效。若幼儿学习成效未达预期目标,则需再进行教学,再评量之。基本上,「发展」、「学习」、「评量」三者是不断交错循环的过程,第一章和第七章提供许多来自教学现场的幼儿学习评量实例,例如【陀螺】方案、【吹泡泡】方案,和【甲虫】方案。读者从教师的教学及评量历程中,能清楚了解实际的作法。也由于在本书第一章与第七章,大幅新增幼儿的学习评量实例,书名也由《幼儿发展评量与辅导》调整为《幼儿发展、学习评量与辅导》。
特别要感谢的人
本书的完成要感谢的人太多了。第六版的出版特别要感谢台北市立南海实验幼儿园曾慧莲老师,提供第一章和第七章的幼儿学习评量实例。过程中,关于提供的幼儿学习评量的具体做法,我们曾有多次的讨论,希望对幼教系/幼保系学生或是对现场教保服务人员在处理「幼儿学习档案」时能有最大的协助。还要感谢台北市龙山国小陈美云老师、姚怡安老师和马松美老师提供学习区的幼儿评量的实例。同时,也感谢心理出版社林敬尧总编辑和相关人员的编辑和协助,让第六版能顺利地产出。对于提供宝贵量表的汉菊德园长、苏爱秋园长、余芸湘老师等幼教前辈,也致上最深的敬意。最后,要感谢一路支持我的友人及家人……
王珮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