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与诸宗圆顿思想之论观

天台与诸宗圆顿思想之论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天台宗
  • 圆顿思想
  • 佛教哲学
  • 中国佛教
  • 宗派研究
  • 天台思潮
  • 顿悟
  • 佛教史
  • 禅宗
  • 观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天台智者「中道实相圆顿一乘」教观思想,作为「天台与诸宗圆顿思想之论观」的诠释主轴,应用天台「即」之辩证方法与论证模式,进而与「天台南岳慧思」,「三论嘉祥吉藏」,「华严法藏贤首」,「华严圭峰宗密」,「禅宗大满弘忍」,「禅宗大鑑慧能」,及当代「法鼓圣严」,于佛教圆顿思想,进行比较、论观、辩证、对观、融摄,会通,并探究此五宗内在之教观义理,所蕴具之义涵与究极理趣,借以彰显出汉传佛教大乘诸宗之圆教特质、圆融要义,圆通义理,与圆顿思想。同时欲呈现出汉传佛教诸宗圆顿思想之相摄相容及融会融构之境界。
天台与诸宗圆顿思想之论观 ——一部深入探索佛教思想融合与演变的历史性考察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书目的梳理,而是旨在构建一个宏阔的理论框架,用以审视自中古佛教时代直至近代的思想演变脉络中,“圆融顿悟”这一核心理念如何在不同宗派间流转、碰撞与融合。本书的叙事线索,将紧密围绕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几个关键的转折点,通过对核心概念的细致辨析和对历史文献的精要引用,揭示不同思想体系在追求“究竟一乘”这一终极目标时的内在张力与外在互证。 第一章:圆融理念的源头:般若学的思辨基础与早期探源 本书的开篇,将追溯“圆顿”思想的哲学根源。我们不会局限于某一部经典,而是将目光投向般若学——特别是《大般若经》的广博义趣,以及龙树中观学派“空”的辩证法。重点在于剖析“空”如何被理解为超越一切对立(如常与断、有与无)的圆满状态。 随后,我们将探讨早期译经与传法过程中,如何将印度原有的“渐次”与“顿悟”的讨论,初步引入到汉地知识分子对三乘次第的理解之中。这里不涉及对特定祖师的全面评述,而是关注那些在早期文本中闪现的、关于“不假方便,直指心性”的零星论断。例如,对《涅槃经》中“常住真心”思想的接受与调和,如何为后来的圆融思想提供了本体论上的支撑。 第二章:天台学派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场域 本章将深入分析天台宗如何在隋代确立其圆融体系的理论基础。这里的核心关切点,在于如何系统化地构建“一念三千”与“法界圆融”的本体论。我们将论述天台家如何运用“性具”、“一心三观”等核心概念,来整合此前各种对佛性、真如的理解,从而建立起一个高度包容且逻辑严密的圆顿体系。 尤其重要的是,本章会辨析天台学中“教观双修”的内在辩证关系。观(止观实践)如何落实于教(教理体系),以及教理体系如何为观的实践提供界定和方向。我们关注的是其体系的结构性圆满,即如何将一切法都纳入到“圆”的框架内,使之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并非对天台家历史脉络的详述,而是对其理论范式的提炼。 第三章:华严学的“事事无碍”与圆融的广延性 与天台的“理上圆融”相对,华严宗所阐发的“事事无碍圆融”代表了另一种探索方向。本章将聚焦于“法界缘起”和“相即相入”的观念。我们着重考察华严思想如何通过对现象界(事)的极度肯定,来实现圆融。 这里的论述将着重于辨析“重重无碍”的境界如何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并存关系,而达到一种互摄互融的动态平衡。我们不会罗列华严的诸部经文,而是分析其如何在“十玄门”的框架下,成功地将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理解,落实到对具体事物之间关系(如因缘、体用)的体认上。这种圆融,在于其无限的延展性和对现实世界的全然接纳。 第四章:禅宗的“直指人心”与顿悟的实践路径 本书的视角将转向禅宗,探讨其对“圆顿”理解的独特路径——即通过“教外别传”的实践,直接契入自性本源。我们关注的不是禅宗的历史流派纷争,而是其在思想上如何处理“顿悟”与“渐修”的张力。 重点在于解析禅宗文本中对“明心见性”的阐释,以及这种“性”如何被理解为超越一切言说和思辨的圆满自性。我们将论述,禅宗的圆融,不在于建立复杂的理论体系来包容万法,而在于通过否定一切概念化的理解,来直接显现那本自具足、无所欠缺的圆满状态。这种“不假外求”的实践论,构成了对前述宗派理论体系的一种重要补充或挑战。 第五章:圆顿思想的会通与后世的融合倾向 在历史的后续发展中,尤其是在宋明理学兴起之后,如何将上述三大体系(天台的性具、华严的事事无碍、禅宗的直指心性)进行会通,成为思想史上的重要课题。 本章将分析在元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如何尝试构建一个更具整合性的“圆顿观”。这种整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在更高层面上寻找诸宗理论的共同旨归——即如何通过不同的法门,最终指向同一究竟。我们将探讨“性”、“理”、“心”等核心概念在跨宗派语境下的语义漂移与最终的收束,揭示中国佛教思想在面对“如何安立究竟真实”这一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强大消化能力和融摄精神。 结语:圆顿视野下的思想流变 本书的收束部分,将不作任何新的理论建构,而是对前文所分析的各种“圆顿”形态进行对比性的总结。它旨在揭示,无论路径如何不同——是通过严密的逻辑建构(天台),对现象界的极致肯定(华严),还是通过彻底的实践否定(禅宗)——中国佛教思想史中对“究竟圆满”的追求,始终是推动其不断深化和演变的核心动力。这种追求,体现了一种对有限性概念的超越,以及对整体性真实的不懈探求。本书提供的,是一张审视这些复杂思想互动的“论观”之图,而非一部专论某一宗派的详尽史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施凯华


  台湾台北市人

  学历:
  辅仁大学哲学博士

  现任教:
  辅仁大学哲学系,教授「天台哲学」与「华严哲学」等课程。并于法鼓文理学院佛教学系,教授「汉传佛教诸宗思想」,及《法华玄义》、《摩诃止观》等汉语佛典课程。

  专长:
  天台哲学,华严哲学,中国佛学,中国哲学,宗教学

  着作:
  一、《天台中道实相圆顿一乘思想:相即不二门》
  二、《天台中道实相圆顿一乘思想:教观一体门》
  三、《天台智者教判思想》
  以及五十篇与哲学、佛学等相关之学术论文,现从事哲学、佛学与各宗教义理思想比较等领域之讲学及研究。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天台与诸宗圆顿思想之论观》这个书名,我立刻就联想到了过去阅读过的佛教史和宗派史的著作。天台宗以其精密的教理体系和宏大的哲学视野,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圆顿”思想更是其核心的精华所在。不过,我对“圆顿”的理解一直比较零散,总觉得它是一种境界,一种状态,但具体是如何在教义中被阐释,如何与实践相结合,还有待深入了解。这本书的书名里提到了“诸宗”,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对天台宗内部圆顿思想的梳理,更会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佛教思想史的视野中进行比较和探讨。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看待天台宗的圆顿思想与禅宗、华严宗等宗派的圆顿观点的异同?是否存在一种“圆顿”思想的普适性,又或者说,各个宗派的“圆顿”只是侧重点不同,都是指向同一个圆满的解脱之道?“论观”二字也表明了这本书的学术性和研究深度,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种严谨且富有洞见的视角,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不同宗派如何在“圆顿”这个概念上进行思想的碰撞与交融,从而勾勒出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一幅精彩画卷。

评分

我个人一直对中国传统哲学和宗教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流派演变很有兴趣,尤其喜欢那种能够梳理清楚复杂脉络的作品。《天台与诸宗圆顿思想之论观》这个书名,立刻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天台宗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它的“圆顿”概念更是深刻影响了后世的佛教思想。但“圆顿”究竟是什么?它在天台宗内部是如何被阐释的?更重要的是,书名里提到了“诸宗”,这就意味着作者不仅仅是局限于天台宗本身,还会将它与其他的佛教宗派进行比较和论述。这让我非常期待,比如它会不会涉及到华严宗、禅宗,甚至密宗等,在圆顿思想上的不同侧重和发展?这种跨宗派的比较研究,往往能揭示出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共性与差异,也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佛教思想的丰富性。我个人尤其好奇,在“圆顿”这个核心概念下,不同宗派是如何解决“渐”与“顿”的辩证关系,是如何理解“理”与“事”、“性”与“相”的融合的。如果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这些问题,那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尤其对于想系统了解佛教中国化历程的读者来说,价值会非常大。

评分

天台宗在佛教思想史上的独特地位,一直让我非常着迷。它的“中道实相”和“一念三千”等概念,都充满了哲学思辨的魅力。《天台与诸宗圆顿思想之论观》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觉得,佛教思想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必然会与其他本土哲学思想产生碰撞和融合,而“圆顿”这个概念,似乎就是这种高度融合的体现。“圆”是圆满、圆融,“顿”是顿悟、顿成,这背后蕴含着对生命、宇宙,乃至修行道路的深刻见解。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读天台宗的圆顿思想,它与其他宗派,例如禅宗强调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又有什么样的联系与区别?有没有可能,这些不同的“圆顿”表述,只是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下,对同一个根本真理的阐释?这本书的书名还强调了“论观”,这暗示了它可能不是简单的概念介绍,而是带有批判性的分析和深入的观察。我期待作者能够从一个宏观的视角,去审视不同宗派在圆顿思想上的论辩,看看它们是如何相互影响,又如何共同构筑了中国佛教思想的辉煌篇章。

评分

我对于中国佛教思想史,特别是那些能够展现不同宗派之间思想交流与演变的著作,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天台与诸宗圆顿思想之论观》这个书名,单从字面上看,就充满了学术深度和思想张力。天台宗的“圆顿”思想,在我看来,是一种极具包容性和普遍性的哲学建构,它试图将佛教的深奥义理以一种圆融的方式呈现出来。“诸宗”的加入,更是让这本书的价值倍增,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将天台宗的圆顿思想与净土宗的“带业往生”,禅宗的“顿悟成佛”,甚至唯识宗的“万法唯识”等,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我想知道,这些看似不同的学说,在“圆顿”这个概念下,是否能够找到共通之处?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一种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又或者是在不同语境下的殊途同归?“论观”二字,则暗示了这本书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带有深入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这让我对作者的学术功底和研究方法充满了期待。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清不同宗派在圆顿思想上的脉络,揭示它们之间复杂的思想联系,那么它无疑会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

哇,这本书光看书名就觉得很厉害耶!《天台与诸宗圆顿思想之论观》,光是“天台宗”三个字就让我肃然起敬,这可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一宗啊!我平常对佛学也有一点点兴趣,但很多时候都觉得太深奥了,像是云里雾里一样。不过,这本书的标题又提到了“圆顿思想”,这对我来说是个挺吸引人的概念。我之前零星看过一些关于禅宗“顿悟”的说法,感觉“圆顿”是不是更有一种圆满、究竟的意思?我很好奇天台宗的圆顿思想到底是怎么阐述的,它和其他宗派的圆顿思想又有什么异同之处。书名里还有“论观”两个字,这表示它不仅仅是介绍,更是一种深入的探讨和比较。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在我脑海里勾勒出一幅清晰的画面,让我能够理解不同宗派在圆顿思想上的见解,是不是有高下之分,还是各有千秋?而且,台湾这边对佛学研究一直都有很深的根基,不知道这本书的论述角度会不会有什么特别之处,是不是有结合台湾本地的佛学研究成果?总之,这本书光是名字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感觉会是一次思想上的深度洗礼,好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