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心经背后的故事

隐藏在心经背后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经
  • 佛教
  • 哲学
  • 文化
  • 历史
  • 故事
  • 智慧
  • 修行
  • 经典
  • 解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想读懂心经?从这开始入门就对了!
◎内容最完整、最多角度、能使你对心经彻底改观的一本心经!
◎故事版的心经,让你轻松易懂,越看越有智慧!
◎畅销作家王薀老师继静坐屑言集:《静坐-这一档子事》系列后,又一心灵佳作!
◎让你感到内心平静,心灵祥和又充实的一本心经。


  本书以难得珍贵的全景式图像,展开一张有如世界文化的地图,以佛陀与玄奘大师所处的东西方文明化为座标,自此观看《心经》不再只见一个「星点」,而是广览一座灿烂的银河星系图。

  走沙漠越峻岭,示现玄奘大师求法的大无畏菩提心源头,在气魄中有慈悲,在善巧中有坚持,旁征博引,东西贯穿,上穷佛陀时代,下达历代哲人丰采,生动流畅,直指心性。

  玄奘大师所翻译的般若经典《心经》,字字优美深邃,无法增一字,无法减一字,两百六十字,每一字都是开悟心滴。有如智慧火炬,不断地点燃一代又一代求道者的心智,可惜隐藏在《心经》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本书作者为读者细说从头,从中国最负盛名的小说《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所师承的罗贯中揭开《心经》背后的故事,一路旁征博引,东西贯穿。

  阅读这本书不仅追溯《心经》源头,且在作者王薀老师叙述的全景式图像里,《心经》犹如启蒙种子,从这颗智慧种子出发,随着作者的讲述,逐渐看见一片佛学的繁花胜景,一座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森林。
佛光普照:禅宗公案与生活智慧 一部穿越时空的智慧之旅,一场触及心灵深处的对话。 本书并非对特定经典文本的考据或阐释,而是一部聚焦于禅宗公案背后蕴含的生命哲理与日常实践的汇编。 在人类对“真理”的追寻历程中,文字往往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我们阅读教义,分析术语,却时常忘记,那份最终极的领悟,不在书页之上,而在当下的呼吸之间。本书旨在提供一个不同的入口,它不侧重于艰深的佛学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精选的、流传千古的禅宗公案,引导读者直面自身的心性,体悟那些看似简单却力量无穷的生命法则。 第一部分:瞬间的洞察——“悟”的形态 禅宗的精髓,在于“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本书的开篇部分,将目光投向那些著名的“棒喝”故事,探讨“悟”是如何在最寻常的场景中爆发的。 一、铃声与心猿: 选取了几个关于禅师在日常劳作,如挑水、砍柴时,因某一个不经意的声音或动作而开悟的典故。我们深入分析这些场景中,何以是那个“瞬间”而非漫长的冥想促成了突破。这不是运气,而是心猿意马被瞬间定格的必然结果。我们将探讨如何训练我们的感知力,使其在日常噪音中捕捉到那清晰的“铃声”。 二、刀刃上的舞蹈: 公案中常有极端的考验,如“金刚怒目”的形象。本章节侧重于分析在面对巨大压力、恐惧或抉择时,心性的定力是如何展现的。我们并非鼓励盲目的冒险,而是探讨,当所有依赖(财富、名誉、安全感)被剥去后,那个最本质的“我”是如何应对的。这部分着重于介绍“无畏”并非鲁莽,而是一种对事物本来面目的了然。 三、空杯的哲学: 著名的“杯水入海”的比喻,在此处被延伸到现代知识论的困境。我们如何清空自己头脑中预设的框架和成见,以便容纳新的、甚至颠覆性的认知?本书将通过一系列看似矛盾的公案,展示“有”与“无”之间的动态平衡,强调学习新知的前提是承认自身的局限。 第二部分:日常即道场——生活中的禅机 禅宗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将修行的场所从寺院的禅堂,搬回了厨房、田地乃至嘈杂的街市。本部分着重于将古老的智慧应用于当代生活的具体层面。 一、吃饭与修行: 探讨“吃饭”这一最基本的生理活动如何成为一种深刻的修行。不是强调素食或特定的饮食结构,而是关注“正念饮食”的实践。当我们专注于食物的香气、质地和滋味时,我们的意识是如何从对过去和未来的焦虑中抽离出来的。书中会穿插关于“饥饿感”的哲学思考,它与“欲望”之间的微妙界限。 二、人际关系的镜鉴: 禅宗的智慧在处理人际冲突时展现出惊人的穿透力。选取了涉及师徒、同道之间充满张力的对话记录。这些对话揭示了:真正的沟通不是为了说服对方,而是为了看清自己投射在对方身上的期待与恐惧。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放下评判”来净化我们的社交关系,实现真正的同理心。 三、时间观的重塑: 现代人被时钟和日程表奴役。本部分分析了禅宗对“永恒当下”的强调。如何理解“过去已逝,未来未至”并非消极的逃避,而是一种对“现在”力量的最大化利用。书中将介绍一些“时间容器”的练习,帮助读者在忙碌中找到可供“栖居”的片刻。 第三部分:无言的传承——心性的传导 禅宗的传承,历来强调“不立文字”,这种传承方式极具挑战性,也最能体现其精髓。本书的最后部分,将探讨这种非语言的交流如何发生,以及我们如何能成为这种传承的接受者。 一、身体的语言: 禅师的一个手势、一次拂袖,往往比千言万语更具力量。本章节剖析了身体动作、面部表情中所蕴含的“道”。这要求读者必须学会“看”,而非仅仅是“听”。我们分析了肢体语言如何反映潜意识的抗拒或开放,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姿态来影响内在的心境。 二、寂静的力量: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主动创造和拥抱寂静成了一种稀缺的艺术。本书将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寂静练习”,它们不涉及复杂的打坐姿势,而是教导如何在嘈杂的环境中,为自己的心智建立一个“隔音间”。寂静不是空白,而是万物生长的土壤。 三、在矛盾中前行: 禅宗公案常以悖论收尾,令人费解。本书不试图提供一个统一的解释,而是鼓励读者在这些矛盾中停留。这种“困惑”本身,正是智慧生长的温床。我们探讨如何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并认识到,很多问题的答案本身就是“问题本身”。 总结: 《佛光普照》是一面映照心灵的镜子。它不提供新的教条,只邀请你重新审视你已拥有的经验。通过这些古老的智慧片段,你将发现,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开悟”,其实正隐藏在你每一次不经意的眨眼、每一次踏实的行走之中。它引导你从知识的积累转向生命的体验,最终,发现那份最稳定、最自由的力量,从未远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薀老师


  一位深谙古典美学的艺术创作者;一位古董艺术收藏家;一位雅好品茗的茶艺家,曾是台湾早期开创茶艺文化先进之一,共创立三家当代茶艺文化中心的品茗家;一位精通天文历算、阴阳术数的追求者,精通及了解各类失传的命理占卜之学,包括《易经》、占星学、塔罗牌占卜和奇门遁甲,还有各类卜算法……;一位修学各路门派武学的功夫爱好者,从十四岁起追随道家师父修学形意、八卦、太极拳、螳螂拳、鹤拳、少林弹腿、枪、棍、流星锤……各家流派武学;一位致力保存传统音乐薪传的倡导者,创办国乐——乐府雅韵和南管乐社——梵音雅集。

  为了承续宇宙继起生命,有使命地开办创立了多处有意义的正向团体,包含:中国人文生命科学永续发展协会、转化创意工作室有限公司、生命力文创教育基金会、薄伽梵有限公司及拾慧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老师宛如电影小说般不世出的隐士,是融合东西方文化传统精髓及现代西方世界观的心灵导师。从出生开始便经历且拥有不同于他人的生命历程,因此造就了化外出世及种种不凡的体验与觉受。其所经历的真实人生故事恰如现代版惊世传奇般激励及撼动人心!

  老师更是一位跨文化跨地域的心灵导师,足迹踏遍美国、中国、澳洲和欧洲等不同地方,教授学生数万人,遍及海外二十五个国家也经常受邀于各国各种团体、学术机关和学院,不断举办讲座、演讲,为现代人困执痛苦的心灵,开启智慧的大门,引入源源不绝的大智活水。

  老师素爱阅读各类书籍,从东方的孔孟儒家学说、仙道之学、佛家的三藏十二部经典,以及西方的心理学、哲学和文化历史各皆深入研习探究,并于各项技艺方面,包含东西洋等各式绘画技巧、书法、瑜珈、健身都有非常深入浅出的研究,也曾受聘为诸多企业之管理顾问。

  在其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观察到现代人身心上充斥着各种不同的困扰及需求,所以总是夜以继日地运用他多年来不同的人生体悟及知识分享给有缘大众,并且很生活化地将艰涩难懂的经典理论结合于生活之中,让更多人能够更实际地去体会、发现、开展更多的创意,使其能活用在日常生活之中。

  老师总是超越众人眼光的突破及创见,时时刻刻准备着更多能够解开我们心灵枷锁的配方良药,针对现代不同人的需求给予对症下药的妙方,不仅为现代人的心灵带来安顿的疗癒,更进而从「心」蓄积绽放无尽丰沛的全新力量!

  着作:《回不去了》、《发现生命的曙光》、《重生——生命中都必须有一次》、《静坐——这一档子事》、《隐藏在心经背后的故事》、《静坐这一档子事2——导引功法》、《力量——重生之后》、《这,也是金刚经的重点》、《茶堂》、《建盏·茶谈》、《阿赖耶之人狐传奇》、《观音——最具丈夫相的女性》、《绝对》、《如何不落中阴-生死自在》、《心经旁引》系列1-4册、《现代人的药师经》系列1-7册等四十余本,以深入浅出的文字鼓舞现代人心。

  作者相关连结
  脸书粉丝团FB:www.facebook.com/teacherwang777/
  痞客邦:teacherwang777.pixnet.net/blog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teacheryun777/
  官方网站:teacherwang777.wixsite.com/main
  LINE@: 拾慧文创

图书目录

关于作者

荒漠旷野的极限试炼 大成就者的灵光盛世---- 揭示隐藏《心经》背后的故事
1.    罗贯中师承施耐庵 启发吴承恩的因缘
2.    吴承恩一生悬命《西游记》
3.    佛家灵魂人物唐三藏
4.    佛灭度后 以戒为师
5.    众生皆有佛性
6.    佛说三千般若 无非自性
7.    与佛陀相同时代的教义与人物
8.    《吠陀经》对众神的礼赞
9.    庞贝城的历史启示录
10.    希腊传奇 诸神的黄昏
11.    孕育爱琴海的文化摇篮
12.    建立世界文化观与宗教观
13.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因缘
14.    佛缘天註定 应世助众生
15.    文殊智慧观音慈悲 度化众生
16.    循着菩萨们化身的慈悲痕迹
17.    亚圣孟子 退隐山林着述
18.    老子是善譬喻菩萨的化现
19.    《道德经》和《心经》理路一致
20.    悉达多王子 从生死四门生起出离心
21.    四处参访苦行 见天人五衰
22.    憍陈如五比丘与牧羊女
23.    六年苦行净化所有因地因缘
24.    菩提树下 夜睹明星而悟道
25.    周公吐脯 天下归心
26.    佛陀慈悲愿行 皆因菩提心
27.    阿底崃尊者与佛陀发菩提心的故事
28.    五比丘与伟大圣者的菩提心要
29.    佛陀现游戏三昧以度化弟子
30.    法的缘起与殊胜菩提心
31.    佛教入中国与东汉皇帝的渊源
32.    派使臣至印度 高僧络绎于途
33.    《心经》赞叹般若空性   
34.    佛为国王父子演说轮回因缘
35.    佛陀演说真实语
36.    佛说般若不可思议
37.    心中心要窍诀
38.    《心经》字字是佛菩萨心滴显现
39.    玄奘大师 菩提心西行求法
40.    五年问道那烂陀 气势磅礡
41.    翻译佛经有五种不翻
42.    自心是佛 本自俱足
43.    内觉自照  澈见本来
44.    文字般若 善巧方便
45.    时刻观照念头 返闻自性
46.    到彼岸的载具 依靠六度万行
47.    福慧俱足 人身难得
48.    人生无常如风云 幻化季节递嬗
49.    寻求生命真理的密码
50.    修行始于观察自心
51.    六度万行的真义
52.    揭开佛说《心经》的序幕
53.    菩萨能观能自在
54.    从舍起修 对境练心
55.    昼夜了了分明 醒梦一如
56.    梦中启示 化为助缘
57.    印光大师善巧结缘的故事
58.    菩萨行愿配合六度
59.    常啼菩萨 坚定求法之心
60.    对境练心 风心无别
61.    借假修真 看好当下的心
62.    入尘游世 外相不存于心
63.    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64.    观空解空 证般若空性
65.    空性 度脱一切的苦痛
66.    大千世界 皆为虚幻
67.    人生八苦 世间幻景
68.    《西游记》的人物象征与譬喻
69.    六根六尘 十二因缘
70.    无住无念 心不着境
71.    无有恐怖颠倒 能除一切苦
72.    能观自观观自在 如来如去见如来


 

图书序言

出版社编辑序

隐藏在心经背后的故事


  荒漠旷野的极限试炼 大成就者的灵光盛世------  揭示隐藏《心经》背后的故事

  几世纪以来,印度佛陀之路吸引无数的旅人踏破了心中的每块意念之砖、扬起心念的无数沙尘,是朝圣者络绎于途、一生念兹在兹的经典原乡。

  然而回顾前尘,再也没有人像玄奘大师如此惊心动魄作为踏上西行求法的先锋者,他横渡了凶险绝地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长途跋涉亚洲三大最高山脉间的严峻冰川,穿越印度黑暗大陆,遇到无数虎豹豺狼般的强盗……这是何等艰辛的漫漫旅程?这是何等大菩提心才能有的境界?这是多少血汗与智慧灵光交织的生命求道历程?

  当年玄奘返回中国后,唐太宗要他将西游见闻写成报告书,因此资料详实,周游异国的笔记内容生动,在书写的细节非常完备,词藻优美。此为《大唐西域记》一书由来,此书犹如明灯,给予了印度考古调查团的考古学家和艺术史家与小说家的无数启示。玄奘大师弟子慧立后为恩师立《三藏法师传》(通称《慈恩传》),据说当时两人白天译经,译毕品茗述说丝路至印度的种种历程与奇异见闻。这师徒画面启发着无数的后来者。然而玄奘大师却一直被埋藏着,直到弟子慧立为其撰述,其英雄事蹟与史诗般的故事才引起了章回小说家的想像。

  建立世界文化座标 揭示隐藏的故事

  本书揭橥玄奘大师不独是一代佛学大师,更因早年求经甚切闻法甚殷,而完成了丝路行奇险,边疆与印度的奇风异俗给予了后人不少的想像力开发。而他的旅行基于菩提心之愿力,因愿力之宏大因而能以一介孤僧穿过大江南北,走遍千山万水。

  由此,我们了解到玄奘大师翻译《心经》背后的故事,使玄奘大师走出被窄化与平板化的《西游记》形象,作者还原了这位跨时代的伟大中国圣僧,他是举世不可多得的佛学家、经论家、文学家、探险家、外交家、哲学家,更重要的是他是个伟大的正觉者与普渡众生的菩萨。他翻译《心经》背后的故事,借着作者的一一描述,如江河汩汩流出。

  因菩提心而上路的玄奘大师其求法之心如此坚定,其从容自在的气度连最凶恶的盗匪也为之心平气和地听他说法,他塑造了未来佛子修行的珍贵完美形象,如此冷静超凡又坚忍不拔,具有着无比巨大的宁静安详力量。我们无法想像假设没有玄奘大师所带回的大乘般若经典,假设没有他所主持的翻译学院,那么今日的佛学是否还能持续点亮灵光?
 
  玄奘大师智压全场的盛况

  玄奘大师影响佛经翻译及传入中国的影像力实是浩瀚,难以言说,光是其中的《心经》其影响就已如恆河沙数般绵广无尽,更况其余般若经典。

  现在我们行走的佛陀圣地路线,也是当年玄奘所行过的朝圣路线。这些佛陀遗迹是由英国考古学家康宁汉(Sir Alexander Cunningham)挖掘考据出来,康宁汉即以玄奘为师,以《大唐西域记》英译本为主,循着玄奘的足迹在印度各地探索,从而找出了主要的失落掩埋的古城与佛教遗址,曾经没落的佛物也才出了土,再次展现佛光,且让后来的修行者有了经典的心灵皈依。

  圣地佛迹引用玄奘《大唐西域记》标明和测量,无所差池地一一被考古而出。康宁汉赞誉玄奘当年的旅行范围简直是「无人能望其项背」。西方人如此重视,那么作为中国文化继承者的我们,何能不读玄奘大师的故事与其翻译《心经》背后的历程。作者重新建立玄奘大师的重要性,不独是我们中土广为流传的《心经》与《药师经》佛典的重要,更是让我们重新领略玄奘的伟大形象与高僧气魄。

  作者在本书里提及玄奘大师问道那烂陀五年光景的故事,也由此描述了玄奘大师智压全场的盛况,让我们对一代高僧崇拜不已。

  重返那烂陀 玄奘大师取经之地

  回顾唐朝圣僧玄奘大师历经千辛万苦抵达的那烂陀(Nalanda)与他参访的无数佛陀圣地,于今虽如佛陀当年预示的无常观,现已断壁残垣,徒留慨叹苍凉。所幸有玄奘大师这类的求法者,使后续者有法可依,有经典可读。

  当年的那烂陀可说是一所名闻各地的国际大学,在西元七世纪玄奘至此取经时即已景况繁荣,玄奘曾形容:「印度伽蓝,数乃千万,壮丽崇高,此为其极。」

  那烂陀在印度话有「赐莲之地」或「神知之地」之意,在(大唐西域记)里玄奘另解此意为「施无厌」,当地曾出了一名悲悯众生布施无限的国王,人民故称之。

  在印度孔雀王朝灭亡之后,印度曾经陷入近五百年的黑暗期,一直到西元四世纪出现了笈多王朝,印度才又统一。西元五世纪时,笈多王朝鸠摩罗笈多王(Kumaragupta)的支持下那烂陀才又创建了佛教大僧院,当时第一任校长为伟大的龙树菩萨。彼时国际大学规模未立,直到七世纪左右笈多王朝的戒日王护法热忱,扩增寺院僧房以及修学设施,广聘大师,自此那烂陀走向国际化,也成为世界最早的大学之一。

  在唐朝时,这所大学即闻名中国,就是这个时候,玄奘大师听闻此地的佛学盛世,因此一心向学取经,他花了三年时间才来到这里,千里迢迢,求法之心感天动地,可说是真正的为法忘驱。

  玄奘在西元六二七年来到印度,当年他约二十六岁,历经千辛万苦与生死交关。在那烂陀他问道五年,他既是学生也是登台讲学的老师。

  当年玄奘大师为何要历尽千辛万苦赴此地取经?

  因为那烂陀当时集结了许多高僧大德与开悟成就者之外,其经藏十分丰富,共有九百万余卷,为了收藏这些经卷,那烂陀设有三个大殿,其中有座大殿高达九层塔楼。在一九一一年阿富汗入侵印度时却可惜惨遭大肆破坏,据悉敌军掳杀之后,总共费了六个多月的时间才将典籍焚烧殆尽。

  如今在遗址仍可见到层层而上的红砖色楼梯,这些楼梯分属不同世纪加盖的,有五世纪,七世纪和九世纪等各时期,因为收藏经书和学生之多逐渐扩建。在万余名学生的盛世时期,校区更扩建图书馆和多处大殿、讲堂、学生宿舍、浴室、厨房、贮藏室等。

  那烂陀大学採师徒相承的正法,玄奘来此有幸被当时印度宗袖戒贤大师收纳为徒,玄奘并参加修习文法、因明学、梵文等课程。玄奘当时对那烂陀大学佩服不已,曾写道:「僧徒数千,并俊才高学也。德重当时,声驰异域者,数百余矣。或行清白,律仪淳粹;僧有严制,众咸贞素,印度诸国皆仰则焉。请益谈玄,渴日不足,宿夜警戒,少长相成,其有不谈三藏幽旨者,则形影自惭矣。故异域学人,欲驰声闻,咸来稽闻,方流雅誉。」

  当时数千僧众常住于此寺院、大学外,并有许多在家众的研究人员和学者,当时寺中每日动用百名法师讲学,僧众必须学习大乘佛法,小乘十八宗以及吠陀、文哲医、天文地理文学语文等,课程广泛。熟悉因明、文法和文史哲学是为了辩才无碍以折服对手,医学当然是济世救人,玄学是思维再求精进。

  玄奘当时位居最高一级,精通五十部经论以上者才能居于此级,当时据说登上此级的人在上千上万人中仅九人而已。难怪,玄奘被誉为是中国第一位最伟大的留学生。之后,玄奘回返中国,广利群生更是不在话下了。

  玄奘大师在译完长达六百多卷的《大般若经》后自知死期将至,他已经译有经论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了,他知责任可放下,最后他是直接被接引至菩萨道往生极乐,且他发愿离开尘世后仍要在净土弥陀学院继续翻译经典。

  观照般若 返闻自性

  阅读这本书,悠悠思起玄奘大师的风骨与毅力,身体力行的实修过程与广利众生的悲愿力真是威力惊人啊。实修是如此的重要,一如身体力行地来到朝圣地的眼见耳闻。就如《劝学》所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距离玄奘的西行,一千年又悠悠晃过。后人如我们,不须历经险阻、无须餐风露宿,即可在家坐享经典。然遥想玄奘当年,那烂陀无疑是个永恆的经典座标,在混沌中,使我们今日依然能够瞥见佛光之星闪烁天际,擦亮我们的双眼。

  诚如佛陀在《楞严经》向波斯匿王开示时所说的话:「国王啊,你的形体从你年轻时到你老年时虽然改变了,但是你年轻时看的恆河,和你老年时看的恆河并没有不同,看河的本能是没有不同的。」

  佛陀成道与圣僧玄奘大师等人所行过的足迹,也是后代无数佛子所行历经的求法之路。南风过去,北风又起;一代又一代的行者留下典型在夙昔,因有求道者、有实修者、有书写者、有翻译者…….因此法脉得以传承,慧命因之延续。

  掩卷之余,我们不禁回望自己的生命历程,跟着冥思着自己是否浪费了难得的人身与珍贵时光?不禁冥思自问自己的心与举止是否依循佛陀教诲?是否有一丁点如玄奘大师般的求法之心?是否有一丝《心经》所言的观心自在?是否能远离颠倒梦想、无有恐怖地进行作者对我们殷切提点的「观照般若」?

  阅读这本书时,心绪跟着反省冥思,心跟着沉淀俗虑,但目光却又被故事点滴不断吸引,本书如佛陀的智慧光芒,照亮了我们长久被遮蔽的心,在此有幸听闻作者任重道远的讲述,感受那不厌其烦的苦口婆心,在阅读时我们的心也跟着文字般若,暗自种下一颗菩提子,期许当下发芽、来日茁壮。

图书试读

【内文节选一】选自「菩萨能观能自在」

观自在菩萨。行深波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我常常对一些同修说道,光是《心经》里面的头一句话「观自在菩萨」,就俱足了一切大乘修行的法门,我们先撇开观自在菩萨是不是观世音菩萨,我们就字义上的解释,什么叫做自在?自在按照修行的次第而言,必须要得获得八地境界以上的菩萨,祂才有办法真正地恆在定中,换句话说,从初地到八地以下,祂们还是没有办法真正地自在。一般的菩萨没有办法像八地以上的行者,不需要任何的精进修行,因为祂早已获得任运解脱、圆满自在的境界,这种境界也只有《心经》里头的观自在菩萨,因为已经证得了无分别的般若大智慧,祂才有办法了悟到什么是诸法空相,要不然如何可以说道已经证得「五蕴皆空」呢?
 
而我们所有的芸芸众生,从日常生活当中,眼睛所看、耳朵所听、鼻子所闻、舌头所尝、身体所触、意根所想,无一不是都是烦恼的来处?只要你没有转化证得空性以前,是无法得到自在,所以我常讲,菩萨能观无碍,所以才叫自在,凡夫观而障碍,所以无法自在。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君王帝相莫不栽跟于此,各位看历史上从唐明皇倾倒在杨贵妃的闺阁之中,夜夜笙歌,不思朝政,你看那《长恨歌》里面所写的,不是一代昏君是什么?《封神榜》我们小时候都读过纣王的后宫──妲己,竭尽所能地用声色迷惑纣王,还为了她修造鹿台,把全国酒匠库藏最好的佳酿全部进贡,只为了方便一起追逐肉慾的王侯将相们方便享用,因此划地为池,没有一刻停留,传说中的妲己极为狠毒,可说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蛇蝎女郎,纣王一时曾经喜欢过一个女子,最后这名女子竟然被剁成了血肉模煳的人肉酱,而妲己竟然还可以无声无息地和大众分享食用;《北齐书》里面有记载到北齐的后主高纬,他也是因为被美色所迷,这名女子叫做冯小怜,根据历史上的记载,此女长得亭亭玉立,但是高纬却为了她把整个国家都玩完了,连诗人李商隐都为此不值地写诗评断说:「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这简单的两句话却清楚地描写了当时的高纬,敌人已经都长驱直入,铁蹄踏破了无数的家园,但是他仍然荒淫无度地迷恋女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我感觉他一定是一位很有耐心和智慧的人。他并没有急于让我理解那些最难懂的佛教概念,而是循序渐进,一点一点地引导我进入《心经》的世界。就像一个优秀的老师,他懂得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在学习的过程中给予鼓励。我特别欣赏他在探讨“空性”这个议题时,所表现出的严谨和温柔。他没有回避这个让很多人感到困惑的议题,而是用一种非常包容的态度,结合了佛法的精髓和现代人的思维方式,给出了他独到的见解。他的一些观点,让我豁然开朗,甚至颠覆了我之前对“空”的一些刻板印象。我曾以为“空”就意味着什么都没有,会让人变得消极,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空”恰恰是智慧和慈悲的源泉,它让我们能够跳脱出狭隘的自我,去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对《心经》的解读,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和人生的全新视角。

评分

读完《隐藏在心经背后的故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学佛,不一定需要远离尘嚣,跑到深山老林里去修行。这本书让我看到,《心经》的智慧,其实可以融入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成为我们面对生活挑战的强大力量。作者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听起来很玄妙的佛法道理,转化成了我们可以切实感受和实践的方法。比如,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压力,或者在人际关系中感到困扰时,我都会不自觉地想起书中的某些章节,那些话语就像一股暖流,能够帮助我平复心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放下的书,它更像是一位良师益友,会在我需要的时候,随时给予我启迪和帮助。我一定会把它推荐给我的朋友们,尤其是那些和我一样,渴望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找到一份内心的宁静和力量的人。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能从中受益匪浅的好书。

评分

说实话,在拿到《隐藏在心经背后的故事》之前,我对“五蕴”和“十二处”这些概念,基本是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它们到底指的是什么,更别说去理解它们在《心经》中的意义了。但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作者用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比喻,比如把“五蕴”比作我们身体和心理的各种组成部分,就像是搭建一座房子的砖瓦、木材、水泥等等,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但如果我们对它们产生了执着,就会带来烦恼。他甚至还举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生活场景,例如看到美食就会生起贪念,听到批评就会心生不满,这些都是“五蕴”在作祟。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解读,让我觉得作者真的非常了解我们普通人的内心世界。通过这本书,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行为,也开始尝试去用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起伏。真的,这本书不只是关于佛经,更是关于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

评分

读完《隐藏在心经背后的故事》,我的内心真的像被一股清泉涤荡过一样,感觉非常平静和舒畅。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像是一本冷冰冰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智者,用他温厚的语言,一点点地解开我心中长久以来对佛经的迷思。作者在讲述《心经》的每一个偈颂时,都不是生硬地解释字面意思,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历史典故,或者是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这些故事有时候让我会心一笑,有时候又让我陷入沉思。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对“照见五蕴皆空”的阐释,他没有用那些复杂的哲学名词,而是用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原来“空”并非是虚无,而是放下执念,看清事物的本质。这种贴近人心的解读方式,真的让我觉得佛法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是我们常常忽略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特别,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力量,让人读来不觉枯燥,反而越读越想继续探索下去。

评分

我最近在逛诚品书店的时候,无意间被一本封面设计很素雅的书吸引住了,书名叫做《隐藏在心经背后的故事》。虽然我之前对佛经了解不多,但这本书的标题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像《心经》这样的经典,可能背后承载着许多我们凡人难以触及的深邃智慧,但又常常因为过于高深而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能够以一种更贴近生活、更有人情味的方式去理解那些古老的文字。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将那些抽象的概念,通过生动的故事和 relatable 的例子来阐述,让我这个对佛学是“小白”的人也能看得懂,并且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我猜想,作者应该是一位非常有学识但又不失慈悲心的人,能够将佛法中的精髓,用浅显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读者,就像在跟朋友聊天一样,娓娓道来。书的装帧也很漂亮,拿在手里感觉很有质感,这通常也是我挑选书籍的一个重要因素。总的来说,我对于这本书的期待值很高,希望它能成为我心灵旅途中的一份温暖陪伴,并且让我对佛经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