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不是「管理技巧」!
请停止过多命令,不出声地守护
儿童学研究会长40年亲身实践
教出自主与好情绪的孩子
这些情况,爸妈最烦恼……
孩子情绪失控,无理取闹时,该怎么办?
知道要有耐心,却又破口大骂而后悔不已
想让孩子自主学习,最后依旧忍不住出手帮忙
该严格管教,还是放手自由,哪一种比较好?
★教养不是「管理技巧」,管得越多,将来麻烦越大 很多爸妈都这样「管教」小孩——
‧首先,是施以压力的方式,最常出现的话便是:「不能这样做!」、「我数到十,你再不做的话,就去罚站!」
‧其二,将管教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跟孩子讲:「你这样会被○○骂喔!」、「你那样会被○○笑!」或者「这么做会被爸爸骂喔!」
这种管教方式不仅让孩子的「自发性」受到压迫,同时也失去自我判断力,只要少了大人的指示,就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此外,孩子还会过度在意他人评价,而不能按照自己想法行动。
★读懂孩子各阶段的行为模式,爸妈就不慌张! 小孩许多不当行为,总让父母头痛不已!斥责怕伤了孩子自尊、情感互动;视而不见又担心会不会变本加厉、无法收拾?平井信义为日本知名儿童学研究会长,透过40年的亲身实践与观察,发现许多孩子「调皮捣蛋」的行为,或是看似「叛逆不听话」的举动都是「正常发展」。
以下这些情境,爸妈们一定觉得似曾相识,究竟该如何解决呢? <烦恼一>要孩子换衣服或收拾玩具,简直比登天还难!
→可将命令式语句:「快来收玩具啊!」改为「来带小熊先生回家睡觉啰!」此时,绝对不要因为孩子动作慢等理由而出手帮忙,假如受到太多协助可能会过度依赖大人,以后就算想自己来,也无法独立完事。
<烦恼二>再三叮咛这样会受伤,那样会打翻东西,但孩子就是讲不听!
→若是最后真的受伤或打翻东西,许多大人会说:「你看你看!叫你不要这样了吧!」听起来就像是「你活该!」更有爸妈会讲:「自己做的事,自己收拾!」如此会让孩子感到挫败、自卑,因此绝对不能要求他们承受失败的后果,反而要鼓励孩子并且一同收拾残局。
<烦恼三>性情多变,上一秒开心玩耍,下一秒翻脸不认人,是任性小霸王!
→即便大人立刻上前安抚,或大声喝斥也无济于事,反而容易让孩子情绪更激动,最好的方法就是「放手」,在旁静静地看着,当他们情绪获得疏解后,这样的状态便会消失。
<烦恼四>兄弟姊妹之间,总爱争夺玩具,任何事情都可以吵,甚至出手!
→假如父母过度干涉,或轻率地断定是哪一方的过错时,会导致被责骂的孩子视对方为眼中钉,所以大人只要在旁守护,等待可能发生危险时再出手将他们分开。
这些都是「正常叛逆过程」,要是父母以命令口吻制止,他们会立刻以「不要」反击。若又加以责罚,虽然孩子会渐渐顺从,但同时也失去了「动力」。
本书特色 ‧儿童学研究会长40年亲身实践。
‧从行为模式,读懂孩子各个阶段。
‧以儿童心理学看出孩子真实想法,做出最适当的应对方式。
好评推荐 亲子部落客米米、格林文化发行人郝广才、亲职专栏作家陈安仪、弹力小龙包龙包妈
《赋能式养育:培养自主、自律的未来领导者》 摘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一种超越传统“放手”与“干预”二元对立的养育哲学——赋能式养育。在信息爆炸、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父母的角色不再是全知全能的“控制者”,而是“赋能者”和“引导者”。本书旨在提供一套系统、可操作的框架,帮助父母在给予孩子充分自主发展空间的同时,又能巧妙地设定边界,培养出既有强烈内驱力,又懂得尊重规则、具备高情商的未来领导者。我们将聚焦于如何通过结构化的自由、有目的的观察和有效的情绪沟通,激发孩子的内在潜力,使其在不依赖外部奖惩的情况下,实现自我驱动的成长。 --- 第一章:新时代的教养困境:从控制到赋能的思维转变 引言: 现代父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焦虑:我们害怕孩子被落下,于是倾向于事事插手、过度规划;但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过度控制正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控制欲”与“放手”之间的摇摆,正是当前教养困境的核心。 1.1 为什么“不插手”常常走向“不负责”? 传统意义上的“放手”常被误解为“放任自流”。真正的放手需要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本章将分析,纯粹的“不干预”在没有明确界限和结构支持时,如何演变成对孩子需求的忽视,或导致孩子因缺乏安全感而表现出反叛或依赖。我们将区分“不插手决策”与“不提供支持”的本质区别。 1.2 赋能式养育的哲学基石:相信、观察、引导 赋能式养育(Empowerment Parenting)的核心在于相信孩子具备内在的成长潜力与自我调节能力。这要求父母完成一次深刻的思维转型:从“我来帮你解决”转变为“你有什么想法?我如何协助你思考?”。本章将详细阐述“信任”在构建亲子关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如何通过积极、深入的观察来替代武断的干预。 1.3 从“评判者”到“学习伙伴”:角色的重塑 父母不应是终结者,而是过程的见证者。我们将探讨如何调整心态,将生活中的挑战视为孩子学习和适应的绝佳机会。这包括接受“适度的失败”是学习成本的一部分,以及如何将批评性的语言转化为探索性的提问。 --- 第二章:设定“有弹性的安全网”:边界的艺术 引言: 真正的自由不是没有限制的混乱,而是在明确的框架内进行选择。赋能式养育强调的“适可而止”正是对边界的艺术化处理。 2.1 核心价值与非协商底线(The Non-Negotiables) 本章首先界定哪些是必须坚守的底线——通常关乎安全、健康和对他人的尊重。我们将提供一套方法来帮助父母确定哪些是“必须遵守的规则”(如不伤害他人身体),哪些是“可以协商的偏好”(如学习时间的长短或房间的整洁度)。清晰的底线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心理安全网。 2.2 结构化的自由:给予选择权的悖论 过多的选择会引发瘫痪。本章将介绍“双选项选择法”和“任务分解法”,确保孩子在父母设定的安全范围内,拥有真正的掌控感。例如,与其问“你想什么时候做作业?”,不如问“你想在晚饭前做数学还是先读半小时英语?”。这种结构化的自由,是培养孩子自我规划能力的关键。 2.3 从“惩罚”到“后果”:自然与逻辑后果的运用 我们摒弃基于情绪的惩罚,转而关注后果的教育意义。本章详细区分了自然后果(如忘记带伞淋湿)和逻辑后果(如弄坏了玩具,需要用零花钱修复)。关键在于,后果必须与行为直接相关,且应由孩子体验,而非父母强加。 --- 第三章:激发内在驱动力:如何“不责骂”地培养自律 引言: 自律并非源于外部的恐惧或奖励,而是源于对目标的热爱和对自身能力的肯定。本书认为,责骂和高压控制只会暂时压制行为,却会根植长期的抵触情绪。 3.1 内在动机的科学:掌控感、胜任感与联结感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SDT),我们将分析人类行为的三大驱动力:掌控感(Autonomy)、胜任感(Competence)和联结感(Relatedness)。父母应将重点放在满足这三点上,而不是外部激励上。例如,相比于“考得好就奖励”,应改为“我看到你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付出了多少努力,你掌握这项技能让你更有能力了”。 3.2 语言的魔力:肯定努力而非结果 如何不责骂地指出问题?本章提供了大量替代“指责性语言”的句式。重点在于描述事实、表达感受、阐述需求(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NVC的精髓),而不是贴标签。例如,将“你总是这么不负责任”替换为“我看到你把球留在了外面,这让我有点担心它会被弄坏,我们需要讨论一下放回原位的方法。” 3.3 目标的共同设定:让孩子成为自己人生的“CEO” 培养自律的前提是孩子对目标有认同感。本章指导父母如何与孩子一起制定学业、家务或行为目标。这包括让孩子参与到计划制定的过程中,明确“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将外部要求内化为自身责任。 --- 第四章:守护“自主发挥”:创造性的问题解决空间 引言: 孩子在自由探索中建立对世界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信心。父母的任务是提供工具和安全环境,而不是直接提供答案。 4.1 观察的艺术:在不完美中发现潜力 “不插手”并非意味着无视。本章强调了“有效观察”的重要性。父母需要学会静默,捕捉孩子在尝试、犯错、调整策略时的微小信号。这种观察是精准干预的前提,确保我们的介入是“恰到好处”而不是“多余的”。 4.2 提问的引导力:从“怎么办”到“如果你……” 当孩子遇到难题时,直接提供解决方案是最快的,但也剥夺了学习机会。本章提供了层进式的提问策略,鼓励孩子自己挖掘资源: 第一层(识别): “你现在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第二层(资源探索): “你以前遇到类似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或“你觉得谁可能知道答案?” 第三层(假设推演): “如果你试着换个方法,可能会发生什么?” 4.3 容忍“丑陋的初期作品” 无论是手工制作、写作还是搭建模型,初期的成品往往不尽人意。父母的过度介入常常是为了追求“完美”的结果,却扼杀了创造的乐趣。本章鼓励父母欣赏过程中的“粗糙美”,并教导孩子如何迭代优化,而不是因为不完美而放弃。 --- 第五章:情绪的共同调节:理解与共情的力量 引言: 自主性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情绪的起伏,特别是当孩子的要求与父母的边界发生冲突时。有效的教养需要父母成为孩子情绪的“外置前额叶”。 5.1 理解“反抗”背后的需求 孩子的强烈情绪(如发脾气、顶嘴)往往是未被满足的深层需求的信号——可能是对控制感的渴求、对被理解的渴望,或纯粹的疲惫。本章教授父母如何“解码”情绪,探究其背后的真实意图,而不是仅仅针对表面的行为反应。 5.2 从“说教”到“共情暂停” 当孩子情绪激动时,任何道理都是听不进去的。本书强调在处理冲突时,必须先“共情暂停”。即,先用语言确认并接纳孩子的情绪(“我看到你现在非常生气,因为玩具被收走了”),即使我们不同意其行为。这种接纳为后续的逻辑引导铺平了道路。 5.3 父母的自我调节:养育者的情绪管理 赋能式教养对父母的情绪要求极高。本章提供了具体的工具,帮助父母在面对孩子挑战性行为时,保持冷静并进行“情绪隔离”,避免将自己的压力或挫败感投射到孩子身上,从而确保教养决策是基于策略而非情绪冲动。 --- 结语:长远的视野——培养能够自我导航的人 赋能式养育不是一种速成技巧,而是一种长期的承诺,承诺去信任孩子的成长节奏。当我们学会了如何在不插手决策的同时提供坚实的框架,在不责骂的情况下设定清晰的期望时,我们培养出的将不仅仅是“听话的孩子”,而是具备内在韧性、能够独立解决复杂问题、并懂得在群体中适度调整自己的未来领导者。他们将拥有自我驱动的引擎,能够设定自己的航线,并知道何时需要调整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