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来了,茶刚好煮上:与师父喝茶,品一盏自在淡然

你来了,茶刚好煮上:与师父喝茶,品一盏自在淡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茶文化
  • 生活美学
  • 禅意
  • 人生感悟
  • 慢生活
  • 心灵成长
  • 师徒情谊
  • 品茗
  • 自在
  • 淡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茶心是道场,
品的是清香,尝的是人生百味
在一盏茶中学会,
当下,就是最好的味道

  「你来了,茶刚好煮上。」
  沏一壶山水,敬生命中的过客师父!
  90后知名网路作家暨文青小和尚•以老灵魂酝酿自在生活禅
  首部美文散文集

  时光如茶,徘徊在一水间。一杯茶吃进心里,须细细感悟:
  茶色或浓或淡;茶味或甘或涩;茶香聚了又散,
  认认真真喝杯茶,人生这盏,你品到了什么?

  ﹝浸泡﹞

  师徒,是茶水的约定─
  有些人有些事与你擦身而过,却在你生命中上了一课,就像茶与水的邂逅。世人如稚嫩的茶叶,师父是炉上的水,没有水的浸烫,枝叶无法舒展、退去浮华。茶离不开水,一如师徒,相遇必是宿命。

  慈悲,一味融世间百味─
  人生永远有缺憾,但若无生活琐碎,哪来心灵纯粹,凡事都有慈悲和包容的理由。水为至柔,亦为至刚,能融和世间百味;沏茶人模煳了缺憾,在浸泡中过泸人间尘埃,用禅茶心化解恩怨。

  ﹝品尝﹞

  心意,用生命热度沏盏茶─
  流动的是水和几片凋谢的叶,但杯烫茶温,碰撞出人心与草木的温度,传承了心灵与共的美好。一张茶席,一场结缘,暖流在手心窜动,杯盏传递人我间。水润了茶也好,茶香了水也罢,重要的是奉献。

  随缘,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你来了,茶刚好为你煮上」,心灵的茶盏,从来不曾预约。来了就泡,或好或坏,生命的本质无须雕琢太多,茶亦如师父,在流淌中无需惊怖,在沖泡中不增不减,在来往中随遇而安。

  初心,除去纷扰回归淡然─
  一盏茶滋润之后,最难得的是那颗淡定的心。不要去找幸福的生活,而是生活在幸福里,学会自我酝酿,才能在辨别外界味道时,知悉自己的味道。好便是了,给茶一份留白,在内心留下清净。

  生命中的沏茶人不停更换,但他们都在一杯茶中酝酿出一番智慧,
  时光老去,可茶不曾淡,水不曾凉,师父也不曾离开,
  一切都在轮回中流转。

  ﹝放下﹞

  放下,是另一种拿起─
  人生这杯茶,总会有很长一段时间拿得起放不下,或许茶还没喝完,沏茶人便离开;或许当你备好满满心思,最后却空杯等待。这杯盏其实不曾装过什么,只是曾经的那份用心,温了杯,也润了心。

  ﹝轮回﹞

  转身,在枯木中重获生机─
  大地万物都有自身的语言,以不同方式表现各自体悟,等待有缘人的诠释。茶是生命的一个华丽转身,在枯木中重获生机。此生最大恩惠便是与水相逢,尽管只是穿肠过客,至少能再为自己完美一次。

  再聚,但愿相见便相知─
  时光一去不复返,世间的美好终究会成为过去。不必悲伤,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在一杯茶中学会珍惜不惋惜。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缘聚自会相见。

本书特色

  *50篇随笔散文,以茶佐禅滋润读者心灵。
  *浅显解读佛学禅里,沏出内心的从容淡定。
  *浸泡、品尝到放下,人生智慧皆浓缩在一杯茶中。
  *文字清新隽永、深含寓意,为物质生活中不容错过的精神食粮。

茶心推荐

  李燕蕙(南华大学正念中心主任、南华大学生死学系/所 副教授)
  温宗堃(法鼓文理学院 助理教授)
《清风拂竹影:山间禅茶的静默之旅》 一本关于如何在喧嚣尘世中,寻觅内心宁静,构建精神自洽的哲学随笔集。 导语: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洪流裹挟的时代,速度与效率被推崇至极,心灵却常常感到漂浮不定、无所依附。本书并非一本心灵鸡汤,它是一次缓慢的、深入的对生命本质的叩问,一次对“慢下来”的深刻实践。作者以其多年游历山川、潜心体悟的经历为基石,将哲学思辨、东方美学、自然观察与生活哲学熔铸一炉,为疲惫的现代人提供了一剂清凉的处方——不是教你如何成功,而是教你如何与自己和平相处,如何在日常琐碎中捕捉到不朽的光芒。 第一部:行至水穷处——探寻内在的地理坐标 本卷聚焦于“发现”的过程。它关乎于如何从固有的认知框架中挣脱出来,重新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 一、 迷失的地图与回归原点: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知道要去哪里,却忘了脚下的路已经布满杂草。作者从古老的哲学文本中汲取智慧,探讨“知行合一”在现代语境下的变形与异化。生活中的焦虑往往源于对“未来”的过度规划和对“过去”的过度懊悔,本书强调,真正的行动力,恰恰诞生于对“当下”的全然接纳。 章节侧重: 探讨“空”的概念如何从佛教的虚无主义走向一种积极的、承载万物的空间。介绍如何通过日常仪式(如整理书架、清理杂物)来清理精神上的冗余信息。 案例分析: 记录作者在川西偏远寺庙中,观察僧侣如何以近乎机械化的重复劳动(如劈柴、担水)来达成深度冥想的体验,反思现代人对“意义”的执着追求。 二、 山川的低语与大地的沉默: 自然不再是背景,而是我们心灵的教科书。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中的“借景”与“藏拙”的艺术,并将其投射到个体生命的设计上。我们如何设计我们的人生“景观”?是追求一览无余的宏大叙事,还是钟情于曲径通幽的层次感? 自然哲思: 对雨水、雾气、岩石纹理的细致描摹,阐释了“无常”的美感。探讨时间在自然界中的不同形态(地质时间、生物时间、瞬间的感知时间),以及我们如何与之校准频率。 生活实践: 介绍一种“慢观察法”,要求读者在行走时,将注意力集中于微小的生命体(苔藓、甲虫、风吹过叶片的声响),以此训练感官的敏锐度,对抗感官麻木。 第二部:器物中的生命痕迹——物我两忘的日常美学 此部分转向对“器物”的审视,认为日常用品不应仅仅是工具,它们是凝固了时间、承载了手艺与情感的媒介。 三、 陶土的温度与手艺人的执着: 本书花费大量篇幅探讨“手作精神”的价值。在批量生产的时代,一件由匠人耗费数日心血完成的器物,其价值何在?它不仅仅是功能性的,更是一种精神的投射。 工艺哲学: 对比现代工业流程与传统手工艺的差异,探讨“完美”与“瑕疵”的关系。作者认为,真正的自在,是能坦然接纳自己生命中的“窑变”与不完美之处。 材料的对话: 深入探讨木材的“呼吸”、纸张的“吸湿性”、金属的“包浆”过程,引导读者学会与物质世界进行有生命的交流,而不是将其视为消耗品。 四、 纸上的墨痕与文字的重量: 探讨阅读与书写作为一种对抗遗忘的努力。本书并非推荐具体的文学名著,而是探讨阅读行为本身带来的精神结构变化。 阅读的仪式感: 强调在阅读前后的“静默时刻”,即如何让信息从大脑流过,而非仅仅被存储。探讨“重读”的意义,即生命在不同阶段对同一文本产生的全新感悟。 书信的消逝与重塑: 关注那些需要时间来酝酿和传递的交流方式,对比即时通讯的肤浅与书信的厚重,思考我们正在失去的深度连接能力。 第三部:自在的界限——如何与自我和解 这是全书的落脚点,探讨如何将前两部分的体悟,转化为一种持久的内心状态,一种不依赖外部环境的平衡。 五、 “不必追赶”的勇气与边界的设置: 现代社会要求我们不断“向上发展”,但本书提出了一种“横向生长”的可能性——即向内探索,拓展精神的广度而非仅追求物质的高度。 时间观的重塑: 介绍一种“非线性时间感”,即允许自己拥有大块的、无明确目的的“虚度时光”,并论证这种“虚度”恰恰是创造力与内心修复的温床。 拒绝“被定义”的牢笼: 探讨社会期待(如成功学、效率至上论)如何成为无形的枷锁。如何礼貌而坚定地划清个人空间与外界干扰的界限,保护自己的“精神牧场”。 六、 活在当下的微光中: 最终,本书回归到最朴素的生命体验。自在不是一种宏伟的成就,而是无数个微小瞬间的累积。它可能是黄昏时分一束斜射入室的光线,可能是清晨第一口温水的感受,是雨后泥土的清新气味。 哲思总结: 总结了作者对于“安住”的理解——它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以更坚实的内在结构去承载现实的重量。 结语: 鼓励读者放下对“顿悟”的渴望,转而拥抱“渐悟”的温柔过程。真正的自在,在于心有明镜台,不染一尘埃,亦不拒一风雨。它是一种平静地接受“一切皆在变化中”的深刻洞察。 本书适合人群: 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下的专业人士、对东方哲学与美学有兴趣的探索者、致力于心灵成长并厌倦了速成口号的读者,以及所有渴望在物质丰裕中找到精神立足点的人。它提供的是一种生活的方法论,而非一套固定的教条。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悟澹


  被读者称为「18岁的脸,38岁的心,手中握着48岁的笔」,90后网路知名作家,是《茶道》、《人海灯》等十多家杂志的专栏写手,曾担任《圆音》杂志副主编。2013年至2014年,以「悟澹」为笔名在各家杂志和报业刊登文章百余篇;代表小说《缠中禅——挣扎与解脱》一经出版,百家媒体争相报导;《解毒的禅文化》系列在近十家杂志连载刊登;首部散文集《与师父喝茶的时光》单篇美文,在凤凰网华人佛教频道广受欢迎,曾创下单篇美文近百万的阅读成绩,未经合集出版,已有十多家杂志、报刊分别连载。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沏出内心的从容和淡定
自  序 时光老去,但愿相见便相知

壹、心灵与共
或许徒弟就如一泡茶,
经过师父这壶水的浸泡,才能舒展开来;
在师父这壶水的热浇冷拌中,
徒弟这盏茶才能回归到自身的清净和觉性。

那里有一盏茶属于你
沏一盏空雨白云下的茶
师徒,是茶与水的约定
那茶那水,洗尽古今人不倦
放下的是复杂,拿起的是一份简约

贰、静水流深
这个一生为你沏茶的人,
他把你过往的愚昧泡走了,
把你对未来的迷茫泡掉了,
然后又把智慧和安享泡进了你的当下。

不辜负,这个为你一生沏茶的人
枯木寻禅,寻找人生那份善
翻滚之间,禅心两全
一盏残碟释禅心
师父,这杯水到底有多烫?

参、人生百味
师父只是将茶泡到淡而又淡,
让你静静地品着,
从无味中领悟人生百味,
从淡然中笑看缤纷尘世。

哪怕等到茶凉,我依旧给你满上
一盏慈悲,模煳地狱和道场的界限
沏一盏百味,酝酿成淡泊
以心相交,弹去满身尘埃
茶,草木之间的觉悟

肆、茶鼎松风
放上几片茶叶至壶中,任其慢条斯理地煮着,
在言语的交流之间,那颗向往清净的心不增不减,
在茶的回甘之中,学会不执着于外界的韵味往事—
当下,便是最好的味道。

放下杯盏,才能在内心安然沏茶
茶,一场与水的简单相逢
美,也是修行的一道难关
把认真泡入一盏茶中
用生命热度沏一盏茶

伍、落花觅茶
或悲或喜的是心态,或浓或淡的是染着,
茶的思量,在合掌至心求之后,
那盏茶水在我们心中洗涤,
让我们离诸法相,心无挂碍。

几片茉莉,酝酿一盏茶的慈悲
禅茶一盏,在内心深处观自在
在一盏茶中思量,回归平常心
静水禅思,在无我的世界满怀灵性
水,一味参透世间百味

陆、杯中人间
世间的一切,就像是茶与水之间的相融过程,
在包容中看淡一切,独自酝酿宿命的不同世味。
将时光交给一杯茶,它会像师父那样,
给你的内心世界一片清凉。

茶香人情,杯盏不是清净身
一杯茶,孕育同一个慈悲的梦想
将时光交给一杯茶
坚持和修持,红茶自我完善的功夫
金缮,一门与幸福对话的工艺

柒、禅院山水
不管是流入湖水之中,
还是翻滚在壶水之中,
水都是灵性相好,与茶相遇,与万物相知。
观音,观闻的是一种随遇而安的声音。

茶,一场简单的皈依
脣齿之间的流淌,超然物外
与净土唯美的邂逅
在心内倾听,观音便无处不在
忏悔,才能沏出更好的味道

捌、烟雨潮州
那双脚沾满茶香的泥,
总有一个人在那里等着,在岁月之中感恩着,
被时间碾碎的勇气,
不经意间在茶香和生活中渐渐变成洒脱。

山水人情,岁月静好
一盏茶中,学会珍惜不必惋惜
条条巷弄,茶香如昨
坦白,超然物外的体悟
在岁月中,寻找茶一般的淡然味道

玖、洗尽铅华
「来了,不早不晚,刚好茶给你煮上!」
这盏茶,师父煮的随缘,
因为没有任何牵绊可以去左右师父,
于我而言,与师父喝茶便是自在。

你来了,茶刚好为你煮上
一如白茶的从容展开
杯是为茶奉献的
时光渐老,唯愿不期而遇
人事易淡,不过一杯云水茶

拾、茶香依旧
你不曾来过,我怎敢老去,
其实我老去的并不是容颜,
也不是那颗老去的心,
而是那老去的茶,时光越久,底蕴越浓。

沉淀在杯底,选择淡然
西子湖畔,赴这场绿意的邀约
你不曾来,我怎敢老去
使用,生命才算完整
待到春暖花开,你我再来
 

图书序言

自序

时光老去,但愿相见便相知


  世界这么大,我却认为盖碗和茶壶中的世界最有味道。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喜欢茶的,喜欢一样东西不需要理由,讨厌一样事物,一个理由就够了,没想到经历千回百转的人事之后,孩提时代的一句话,让我渐渐懂得了曾经的懵懂。

  时光亦如茶会慢慢变淡,记忆也是这般,既然喜欢不需要理由,我相信都是和美好有关,我和茶的时光亦是如此。

  喝茶,与师父喝茶,与师父喝茶的时光,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一盏清茶,岁月静好。

  二○一三年八月中旬,我想与师父喝茶的时光便是从这里开始的,一张从广州抵达福州的车票,就像是一片茶叶那般,一夜之间让我从岭南飘到闽南。

  山水一程,我醉在一路风景之中,这是我第一次来到福州,确切地说是到了古田。尽管一夜奔波,舟车劳顿,于我而言,那陌生的美好一直陶醉着我。这样的一座县城,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世俗得让我喜欢。

  翠屏湖很美,山水人情之间,萦绕着有缘人对此处的思念。翠屏湖没有所谓凄美的传说故事,但我深信这一湖山水孕育了许多有缘人在此撰写的故事,比如一片茶叶的故事,于我而言即是如此。这一湖山水,沏一壶「山水」,云水禅心之间,我便成为翠屏湖畔一家禅院的云水客。

  禅心入定皆成幻,月影行空总是缘。第一次来寺院问道堂的时候,不想道场之中会有这么一座怡心的禅院。之所以怡心,倒不是问道堂被打点得过于考究,而是简约质朴到让每一位过客都觉得怡心。一盆没人打点的兰花、一洼长满绿苔的池水、满地的枯叶,倒显得几分古朴与宁静。

  日光从屋内的隔窗之中熘进了茶室,洒了一桌,却不曾漫出桌外。在日光之下,杯盏的一缕茶香如青烟而上,刚跨步走进门便听到了煮水的声响,茶室里的人寂静无声。

  我的心事被这缕阳光诠释了,放下包袱,就像是茶一样,全然交付于一壶「山水」,我合掌顶礼,显然在师父面前有了忏悔之心。水烫了,沏出了茶的味道,师父的开示亦如茶水那般烫,他那颗心却与这盏茶一样清凉自在。

  我时常在想,是不是我前世就是佛前供桌上盛水的杯子,今生才对寺院的茶桌如此眷恋。喜欢茶不仅仅是因为茶的味道,我想与我喝茶的那个人也是非常的重要。也是到后来我才明白,在茶桌上,最有温度的不是壶内的水,而是每一位教导我的师父的用心,尽管每次都是我给师父沏茶,但是在内心深处,师父才是我的沏茶人,他懂得什么时候暖我,什么时候温我,什么时候烫我。总之,我以不同的状态出现,师父都会如如不动1,用不同的方式去改造我、酝酿我的味道,希求以最佳的方式舒展我。

  若时光不老,这盏茶又如何凉呢?走过一些茶馆,见过一些人,明白了一些道理,世间的美好终究是抵不过一场散席。有些人有些事与你擦肩而过,却在你的生命之中上了那么一课,然后抽身而去。来的时候这些人是两手空空,当你准备好满满心思,等待着将这盏美好奉献的时候,或许这些人与事已经带走了你的一场用心,让你空杯等待。

  其实人生的这杯盏不曾装过什么,茶是这杯盏的过客,一切事物都是流淌的状态,杯盏中的茶亦是如此。尽管进来的时候不曾有过什么,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曾有过茶的醇香,也有过茶客的欣赏,当茶席的欢声笑语过罢,茶客不复存在,这位沏茶的人也许即将离开,但是曾经的那份用心,沏了茶、温了杯、润了心。

  感动就在此刻,尽管这杯盏已经没有了茶,但是曾经的香醇依旧隐隐约约,不曾离开过杯中的世界。

  时光渐渐地淡了,茶也淡了,记忆却在与师父喝茶的时光中愈发清晰了。茶淡了,沏茶的人都去哪儿了?此刻,我这位茶客,我这颗茶心,全然交付给这一切,等待着时光的酝酿。匆匆忙忙的路上,我感谢这盏茶能让我在此停息。也就是在一刹那之间,我终于明白了,这盏茶让我就此安坐。在这桌茶席,我停下来的不是身体,而是心灵,万法从心起,空论树下禅,一切都是心性使然。

  心如碧海宽,有容乃大;身如荷莲洁,出淤泥不染。与师父喝茶的时光中,那杯盏、那把壶亦是如此。茶壶容山水灵气,茶中百味,而茶客以各自的因缘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杯盏的滋味中,体悟世事冷暖。烟火与云水的味道,杯盏之中却酝酿一番云水禅心,禅茶一味。欣赏这把壶的有容乃大,素爱这杯盏的千杯过尽,仍能空心安处地如如不动,茶心方可心怀太虚,做人亦可如此。

  尽管一世人间、一方水土、一处人烟、一片灯火、一座禅院,这一路走来,或许没有师父为我沏茶,但是这杯茶我依然喝着,或许味道有所改变,那沏茶人也不停更换,但是那些为我沏茶的人,都在一杯茶中,为我酝酿出一番真理、一番智慧,也为我滋润出一番美好、一番感悟。

  茶不曾淡,水不曾凉,师父也不曾离开,虽然时光老去,但是一切都在轮回之中。「欲求于人,必先予人」,是这盏茶让我明白了这些道理,不仅需要他人为自己沏茶,自己也需要为他人泡上一壶山水,闻思智慧固然重要,佈施美好亦是无私。

  给别人留转身的余地,自己才有大道可行。给别人沏茶一盏,才能知道自己如何酝酿。人生滋味,不都是各自因缘所调制的吗?水是心的因,茶是心的果,上善如水,茶心无尘。

  或许这些沏茶的人轮流上演,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是我依然在每一场如戏的喝茶中,品尝着每一则生命背后的味道,体谅着每一种味道的来之不易。

  我只不过喝了这盏茶,但是我的思绪却被沏入了这盏茶之中,沉浸在茶的故事中,不知道是师父的茶染着2了我,还是我的心已经被茶染着了,我贪恋这杯茶的美好,到底是茶的清淡,拂去了我满身的尘埃。原来不必忙于谁人与我喝茶的时光,亦不必忙于我与谁人沏茶的时光,谁都不是这盏茶的主人,也不是这盏茶的过客,山水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窗前落月,户外垂萝,一盏茶,甜苦备尝,好丢手,世味浑如嚼蜡3;生死事大,急回头,年光疾如跳丸4。

  人间苦甜都在茶间,我有时候想,一如古人那般,半窗一几,远兴闲思,天地是何其辽阔,但是尘世太多,将我们束缚得太紧。与师父喝茶的时光,听闻了太多沏茶人的禅语,也感受到每一盏茶的世味,但是依旧眷念起初的那般美好。

  有时候我们也明白些许道理,殊不知都是妄自菲薄,自以为是。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5茶不是我们的玩物,那些年少的无知,终究会被生活的简约消磨得无影无踪,殊不知半窗青山,一几茶水,足可以把心中的俗务洗涤得清凉干净。

  一盏禅茶传千古,万千迷情得指归。与师父喝茶的时光,尽管时光会一去不复返,但是人总会再见,如能再聚,但愿相见便相知。

  1.    形容一个人身心状态安定,不会受外在环境惊扰。
  2.    佛教用语,指对一切境界生起分别执着的心。
  3.    比喻酸甜苦辣都尝尽,才好丢下世事不管,这时才感受到世间滋味形同嚼蜡般无味。
  4.    比喻时光转瞬即逝。
  5.    比喻参禅悟道须经历无数困难险阻,才得以到达最高境界。

悟澹

图书试读

◎不辜负,这个为你一生沏茶的人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能缺少属于自己的书卷,也有可能它们没有书的形态,或者纸页上没有任何文字,没有浓郁的书香。于我而言这本书包罗万象,让你在不同状态的人生中找到相应的答案。

这本书或许是田园山水,能教人淡泊自抑、宁静致远,在田园野趣中找到人生的真谛,在朴素中抒发种种情怀。置身田园,酝酿着难以述说的宁静和解脱,此中真意,恐怕是欲辩已忘言了吧!

这本书或许是刻在唐朝图腾的诗,饱含悲欢离合、怨憎会苦。它有文人怀着一腔热血却坎坷的不顺,也有女人用尽一生编织美丽换来的落寞相思。大唐的诗既有风流也有落寞,落寞到无愁可销,风流到夜泊秦淮近酒家,大唐的故事、大唐的诗,为娑婆世界平添了斑斓的色彩。

这本书或许是午后壶中翻滚的茶,在经历沧桑巨变之后,依旧能从骨子里散发出别样的清淡,让世间无数的痴迷者在千回百转之后得以清醒。这杯茶或浓或淡,世味浓时,不求忙而忙自至;世味淡时,不偷闲而闲自来,壶中翻滚的茶犹如做人一般,在内心的世界中多一份旷达。

这本书或许是你身边的人,那人可以是你的所爱、所恨或所敬。你的所恨,让你在千锤百鍊中依然坚韧;你的父母,在陪伴你的人生道路上愈发苍老;你的所敬,百般地雕刻你、摄受1你,直到有一天他安然地倚靠杏黄色的殿墙边上,看着你从毛毛虫到破茧成蝶。这本书就是这些人串联成的无数故事,让你在人生的道路上渐渐变得豁达和睿智。

那山,那诗,那茶,那人,在流水浮灯的岁月中,你可曾记得?切莫像指尖的流沙,将这份难能可贵付诸东流。他们就像是你的沏茶人,把你人生的道路当成茶席,用心打理得整洁简约。或许你是一盏不同品种的茶,如果你是一抹新叶,他们就会把你当成新茶一样,用低温水浸泡你,耐心地酝酿你;如果你固执己见、顽固保守,他们就会把你当成老茶,用高温水舒展你,直到你屈伸有度。

这个为你一生沏茶的人,为你多少次拿起,又为你多少次放下。他为你拿起了那份豁达、智慧和宽容,又为你放下了执着、固执和愚昧。你就是他壶中的茶,他把你过往的愚昧泡走了,把你对未来的迷茫泡掉了,然后又把智慧和安享泡进了你的当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你来了,茶刚好煮上:与师父喝茶,品一盏自在淡然》,光是书名就充满了画面感和温度。在台湾,我们很多时候,会将生活中的烦恼和感悟,寄托在一些简单的仪式中,而喝茶,无疑是最常见的一种。我一直觉得,一杯好的茶,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与自己对话,与世界和解的方式。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作者在与一位长者(师父)共度的一段美好时光,通过品茶的经历,去感悟人生。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治愈的感觉,让我能够暂时放下生活中的种种压力,沉浸在一种宁静、平和的氛围中。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师父”的智慧,与“茶”的意境巧妙地结合起来的?书中的内容,会不会是一些关于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如何找到内心的平静,以及如何欣赏生命中细微美好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的文笔能够像茶香一样,悠远而绵长,在品读的过程中,慢慢渗透,然后在我的心里留下淡淡的清香,让我在未来的日子里,也能时常回想起那份“自在淡然”的感受。

评分

《你来了,茶刚好煮上:与师父喝茶,品一盏自在淡然》,光是这个名字,就让我觉得心头一暖,仿佛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了一处可以安放疲惫心灵的角落。在台湾,我们其实很重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而“喝茶”常常是这种连接的媒介。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你来了”,意味着有一种邀请,一种分享。而“茶刚好煮上”,则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时机,一种默契的懂得。我很好奇,这位“师父”究竟是怎样的一位人物?他/她又是通过怎样的言传身教,让作者体悟到“自在淡然”的真谛?这本书会不会是一些关于人生哲学或者佛法智慧的探讨,但又不会显得过于高深莫测,而是以茶为引,润物无声地渗入读者的内心?我希望它能像一股清泉,洗涤掉我内心的浮躁与焦虑,让我重新审视生活,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猜测应该会是平和、温婉,带有几分禅意,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力量,仿佛真的和师父一起,在品味一杯茶中的人生况味。

评分

说实话,初见《你来了,茶刚好煮上:与师父喝茶,品一盏自在淡然》这个书名,我并没有立刻联想到它会是一本探讨深刻哲理的书。台湾的茶文化,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交礼仪,也常常是寄托情感的载体。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本书会以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贴近人心的角度,去描绘茶与人的关系。可能是作者在与师父喝茶的过程中,观察到师父的一举一动,体会到师父言语中的禅意,然后将这些点点滴滴融汇成文字。我很想知道,在台湾的某个角落,有着怎样的茶室,又有着怎样的师父,他们是如何通过一杯茶,传递出“自在淡然”的境界。毕竟,“师父”这个称谓,本身就带着一种智慧与指引的意味。我好奇的是,这种“自在淡然”,是否是通过某种具体的行为,或是某种深刻的体悟才能达到?这本书,是否会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引导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去理解人生的意义,去拥抱内心的平静?我非常希望它能带来一种治愈的力量,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处可以休憩的港湾。

评分

“你来了,茶刚好煮上”,这句话本身就有一种诗意在里面,充满了等待的温度和恰逢其时的惊喜。台湾的生活节奏,虽然比大陆某些城市快,但依然保留着很多值得品味的慢时光。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所营造的这种温馨的画面感。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在这样一个不疾不徐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一位长者(师父)正端着一杯茶,带着温和的笑容看着我。这本书,会不会就像是与这位师父进行的一场心灵对话?通过品茶这个行为,作者是如何去探讨人生、修行、智慧的?我比较好奇的是,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会是怎样的?是娓娓道来的故事,还是散文式的感悟?我希望它能够有一些具体的场景描写,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那种宁静与和谐。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关于台湾茶文化的小知识,或者介绍一些不同种类的茶,那会更加有趣。毕竟,茶也是有生命的,有它自己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平和的力量,让我在喧嚣的世界里,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

评分

这本《你来了,茶刚好煮上:与师父喝茶,品一盏自在淡然》的书名,读起来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好像推开门,就有人在等着你,准备了一壶好茶。我一直觉得,生活里最美好的时刻,往往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这些细碎的、宁静的日常。在台湾,我们喝茶的文化其实很深厚,三五好友围坐,或是独自一人,都能在茶香中找到片刻的宁静。这本书,恰恰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这种“慢生活”的向往。读着书名,我仿佛已经闻到了刚煮好的茶的香气,那种温润、甘甜,带着淡淡的烟火气,让人心生暖意。我想,这本书一定不只是关于喝茶,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传递。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洪流裹挟,丢掉了享受当下、感受宁静的能力。这本书,或许能像一杯醇厚的茶,慢慢地浸润我们的心灵,让我们重新找回那份属于自己的自在与淡然。我非常期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跟随着作者的笔触,一同品味生活中的点滴美好,领悟师父茶道中的智慧,让自己的内心也变得更加从容和安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