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型」属于不安全的依恋形式,来自父母的忽视、过度保护与过度掌控
人生没有目标,做什么都提不起劲?
与人相处总是放不开,觉得独处比较轻松?
对他人的情感毫不在意,只在乎自己的兴趣?
无法建立关系,人际交往总是不长久?
迟迟不想工作结婚,谈起责任彷彿有拖延症?
「逃避的确有用,逃远了也别怕回不来」
《依恋障碍》系列再出发,解析「是哪些阴影让我们想逃避」,以及「有效脱离逃避的勇气」
依恋(attachment)也译作依附,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缔结关系的能力。近年社会晚婚、少子化、关系疏离等现象则可归因于「逃避型」依恋形式人口的增加。而「逃避型」的养成,则往往来自父母过度保护、过度掌控或忽视。
各种人格类型都可能带有「逃避型」特质,分别展现以下行为倾向: ‧逃避性人格类型——强烈害怕被讨厌
‧依赖性人格类型——擅长察言观色,不敢拒绝别人
‧强迫性人格类型——认真努力、责任感过重
‧自恋性人格类型——只爱自己,唯我独尊
‧反社会性人格类型——总是冷酷地压榨他人
‧类分裂性人格类型——与人相处不快乐,宁愿独处
‧妄想性人格类型——连亲近的人都不相信
‧边缘性人格类型——游走于极端之间,讨厌自己
托尔金、J.K.罗琳、宫崎骏、荣格都曾陷入逃避状态,他们是如何转化逃避为力量的?冈田尊司透过三十个真实案例,挖掘陷入逃避的心理机制,并提供走出逃避的具体方法。
名人推荐: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疗所所长/临床心理师)
周慕姿(心曦心理谘商所所长)
海苔熊(爱情心理学家)
许皓宜(谘商心理师)
黄之盈(谘商心理师/作家/辅导教师)
邓惠文(精神科医师/荣格分析师)
齐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