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被镇压的疯狂:精神分析,四十四年的探索

正常人被镇压的疯狂:精神分析,四十四年的探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rion Milner
图书标签:
  • 精神分析
  • 心理学
  • 压抑
  • 创伤
  • 自我
  • 人际关系
  • 潜意识
  • 临床心理学
  • 心理治疗
  • 探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梅莉恩‧糜尔纳的《正常人被镇压的疯狂》一书,汇编了她从1940年进入精神分析专业领域开始直到她的68岁高龄(1986年)之间所写的精神分析论文、讲稿、短文共计20篇,再加上编书时所写的导论和后记各一篇,可以看成她一生在精神分析专业方面着作的全集。由美国心理协会与伦敦精神分析中心共同创立、现今最完备的《精神分析电子资料库》(Psychoanalytic Electronic Publishing)中辑录的70本「经典书籍」中即包含此书。

  糜尔纳在书中讨论有关「象征」的问题,与之相关的「象征形成」、「象征化作用」、「象征运作」等概念细节,以及象征如何以意象这种内在体验而诞生。她不但论证从前及同时代如峦克(Otto Rank)、撒克斯(Hans Sachs)、克莱恩(Melanie Klein)、席格(Hanna Segal)等人的精神分析,更结合哲学家马熙丹(Maritain)、朗格(Susan Langer),艺术评论家宫布利希(Gombrich)、艾伦兹怀喜(Ehrenzweig)等各领域的观点,对后来的精神分析理论提供重要的贡献。另外,糜尔纳利用她所擅长的「自由画」来进行精神分析,可说是贯通艺术与精神分析之间的重要桥樑,在艺术治疗方面多有贡献。而她在书中的所有文章,都立基于她临床工作的「经验」和「体验」。

  作者糜尔纳以「疯狂」为书名,是因她所使用的「疯狂/正常」这组词汇是针对广泛读者的诉求,而不是只为了精神分析或心理治疗专业读者。她认为疯狂不但不可畏,反而正是常人都可能具有的超常体验。因此,在本书中,糜尔纳把这种累积在社会文化规范下对「疯狂」的误认及惧怕做彻底的翻转。从作者自己的体验到临床案例的细密观察与诠释,她要我们和「疯狂」重新交涉,从而能更深刻理解我们所具有的疯狂本质实乃同时邻接着「疾病/创意」的两个界域,了解到在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中,由于我们的惧怕,以致为了「正常」之故,我们也同时牺牲了许多创意生活的机会。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梅莉恩‧糜尔纳(Marion Milner, 1900-1998)


  英国着名的精神分析师。本名梅莉恩‧布雷克特(Marion Blackett)。于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攻读心理学与生理学,并自1926年起开始以写日记的方式观察她自己所谓的内在感觉,后以此为素材出版第一本散文集《个人自己的生活》(A Life of One's Own, 1934)。 糜尔纳曾以心理学家的身份在「女孩日间公立学校信託基金会」(Girls' Public Day Schools Trust)工作,并曾以此工作经验写下《学校中人的问题》(The Human Problem in Schools, 1938)一书。 1943年她通过不列颠精神分析学会(The British Psycho-Analytical Society)的认证而成为正式的分析师,此后接受儿童分析的训练。另着有《论为什么不会作画》(On Not Being Able to Paint, 1950)及《活神之手》(The Hands of the Living God: An Account of a Psycho-analytic Treatment, 1969)、《永恆的日昇》(Eternity's Sunrise, 1987)等书。

译注者简介

宋文里


  国立清华大学荣誉退休教授、天主教辅仁大学兼任教授。美国伊利诺大学(Urbana-Champaign)谘商心理学博士,专长领域为文化心理学、艺术心理学、文化的精神分析、宗教研究、批判教育学。着有〈穹窿:重写一个关于性的象征初型〉、〈以启迪探究法重写碟仙〉、〈负显化:观看借窍仪式的一种方法〉、〈意义的浮现:自由素描与意识的探索〉、〈创真行动:阅读史瑞伯的一种他者论意义〉、〈疗遇时刻:理心术与疗癒的多重文化交叉论述〉等论文。译作包括爱德华‧魏尔森(Edward O. Wilson)《人类本性原论》、哲若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学的观点》、保罗‧普吕瑟(Paul W. Pruyser)《宗教的动力心理学》,及卡尔‧罗哲斯(Carl R. Rogers)《成为一个人:一个治疗者对心理治疗的观点》等作品。
 

图书目录

译者导读
致谢词
导论
1. 儿童之怀疑的能力
2. 对一个两岁半男孩的分析笔记
3. 一个三岁小孩的自杀征状
4. 幻想的某些面向和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5. 几个路标──黑暗、喜悦、心灵
6. 成年患者之玩具使用
7. 两场分析的结束
8. 受框限的鸿沟
9. 幻觉在象征形成中的角色
10. 原初感官体验的传达
11. 无意义中的意义
12. 精神分析与艺术
13. 在混沌中赋予秩序
14. 身体的专注
15. 艺术的隐性秩序
16. 温尼可与双向的旅程
17. 一场儿童分析中的双向旅程
18. 对于精神分析论密契主义观念的几点评註
19. 对于马素‧可汗的文章〈追寻梦中体验〉的讨论
20. 温尼可与重叠的圈圈
21. 后记

附录一:作者年谱
附录二:本书作者主要着作的笺註书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图书序言

中译导读(节录)

  梅莉恩‧糜尔纳(Marion Milner, 1900-1998)在英国的精神分析学界是个相当具有特色的人物──我们也许不需用「大师」之类的名号来干扰她的在天之灵,因为她从来就无意要为自己营造出这样的世界,但是,只要从现今最完备的《精神分析电子资料库》(Psychoanalytic Electronic Publishing) 中搜寻,我们会发现其所辑录的70本全文「经典书籍」(classic books)之中(不包含《佛洛伊德心理学着作全集》在内),就有两本是她的着作, 而我们也知道,精神分析的专业着作,从佛洛伊德和他的徒友们在19世纪末肇始,至今的一百多年间,早已出版了数以千计的书籍和数以万计的论文,因此,即便不称为大师,也已经让我们起码知道她具有何等举足轻重的份量。

  本书就是她的那两本经典书籍之一。我们先从副标题看起:「精神分析,四十四年的探索」(Forty-Four Years of Exploring Psychoanalysis),这就是说,本书汇编了她从进入精神分析专业领域开始(1940)直到她的86岁高龄(1986)之间所写的精神分析论文、讲稿、短文共计20篇,再加上编书时所写的导论和后记各一篇,可以看成她一生在精神分析专业方面着作的全集。

  然而,这样的文集之书名为什么会取为「正常人被镇压的疯狂」(The Suppressed Madness of Sane Men)呢?也许,熟悉精神分析专业领域的人对此不会觉得有任何疑问,因为,整套精神分析的学问正可一言以蔽之,说它是「对正常的疯狂与对疯狂的正常之心灵交互关系」的研究。不过,在本书的作者自道中,糜尔纳已经承认本书的书名实系取自美国哲学家桑塔耶纳(Santayana)的一篇短文标题。 桑塔耶纳的哲学(尤其是他的美学)事实上和精神分析的发展在糜尔纳之前没有发生过什么实质的关联(虽然桑塔耶纳和佛洛伊德的生命史有六十六年的重叠),这纯粹是作者个人对于美学的兴趣而使然。那么,糜尔纳的特色究竟是什么?从以上所谈的书名所牵涉的一些耐人寻味的端倪来看,这应该就是本篇导读要设法回答的问题了。

  糜尔纳在本书导论中已经明言,她并不喜欢接受任何线状思考的羁绊。作为一个读者以及翻译过全书的人来说,我可以就我所看见的几条主题线索来谈谈这本书──有些书评者认为本书在编辑时似乎对于主题没有作很清楚的控制,以致有时提出问题而未见清楚的回答,有时又多次重复同样的理论和材料等等 ──但是,如果要站在欣赏的位置来阅读,我们仍可读出这本涵盖先后四十多年间所写的二十几篇文章里,确有几条大小不等的主题线可以引导我们的阅读。

  一、一贯的佛洛伊德主义者

  首先,对于非精神分析专业的读者来说,先看看糜尔纳的理论背景会有助于进入她的核心主题。在糜尔纳的心目中,毫无疑问的是他对于佛洛伊德理论的忠诚──虽然后来有些评论者认为她和荣格学派的主张有更多契合之处。不过,她也和其他的后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师一样,会发现佛洛伊德理论的某些不足之处,但是,佛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理论与方法的开创者对她而言是完全毋庸置疑的,譬如她经常使用「原初(初级)历程」(primary process)、「次级历程」(secondary process)、「退行状态」(regressed state)、外在现实(external reality)、自我(ego)、和对于口腔、肛门之作为爱恨表达的器官等等概念,以及使用自由联想和传移/反传移分析等方法都是明证。但是,毕竟她开始接受分析训练的时代就是佛洛伊德刚好过世之后。在英国,后来的精神分析学术史都号称有个「不列颠学派」(British School)的形成,而这学派就是由众多第二代精神分析师所构成,其中在1942-1944年间发生了克莱恩和安娜‧佛洛伊德之间的严重争论,导致不列颠精神分析学会成员之间的分裂。但是在克莱恩和安娜‧佛洛伊德两位领导人旗下成员各自构成的「学派」之外,还有多位分析师并未卷入这场争论之中,这就是有些学术史所称的「中间学派」,然而,这些人物事实上并未另外构成一个壁垒分明的学派,只是在1952年成立了一个联谊会性质的社团,因此,后来比较中肯的学术史就改称他们为「独立份子群」(the Independents Group),其中包括后来对精神分析发展极有贡献的学者温尼可、贝林特(Michael Balint)、海曼(Paula Heimann)、费尔本(William R. D. Fairbairn)、甘垂普(Harry Guntrip)等等,而糜尔纳后来也常被归在这些「独立份子群」之列。有趣的是,有位评论者对于身处在此一派别立场复杂关系之中的糜尔纳作了很有意思的观察:「虽然只是由于『机率』使得她在当时的发展之中,和不列颠精神分析学会的许多『杰出』成员间都维持了和谐而直接的合作关系,但在她自身之中,则保持了辩证而内省的内在论述。」 另外,虽然我们知道她在整个学圈中的关系并非只用「和谐相处」来一语道尽,但在本书当中,我们也可发现糜尔纳和各派人物之间没有很深的党派恩怨,其证据就在第10章末尾所加上的那段「对患者图画的观者评论(1960─65)」,其中被作者请来观画的人物包括了所有派别,甚至还有不属于佛洛伊德典范的荣格学派友人在内。

  英国的精神分析学界固然有派别林立的问题,但是,从克莱恩以来,英国的精神分析也一直朝向所谓的「对象(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的理论而发展,包括那些独立份子们也都在克莱恩之外,对这个理论取向各自作了大小不等的贡献。因此,在糜尔纳的理论中,对象、客体、外在物(人物、物件)、内在对象等等观念也就是她和她同一代的英国精神分析学界所共同关注的主题。因此,由克莱恩所发起的一些相关概念,譬如内射(introjection)、投射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以及温尼可提出的转渡对象(transitional object)、转渡空间(transitional space)、对象使用(object usage)等等概念会在糜尔纳的写作中频频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有关「象征」(symbol)的问题

  在此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概念线索,在糜尔纳书中表现为一个核心的,就是有关「象征」(symbol)的问题。象征形成(symbol formation)、象征化作用(symbolization)、象征运作(symbolism)等等用语就是在讨论象征问题时所需用到的概念细节,但这些概念还不是糜尔纳的发明,在她的文章中她都仔细引述过这些讨论的先前文献,包括最早的峦克(Otto Rank)、撒克斯(Hans Sachs)、钟斯(Ernest Jones),直到她同时代的克莱恩、席格(Hanna Segal)、克里斯(Kris)等等,只是,糜尔纳会毫不犹豫地将非精神分析的其他作者(特别是美学方面)对此问题的见识引进来一起讨论,譬如哲学家马熙丹(Maritain)、朗格(Susan Langer),艺术评论家宫布利希(Gombrich)、艾伦兹怀喜(Ehrenzweig)等等,特别对于艾伦兹怀喜,她用了不少的篇幅。她在这方面的耕耘,事实上就在佛洛伊德之后,也在荣格对此议题出现更多关注之前,因此,她的理论贡献具有桥樑的地位,使后来的精神分析可以在此重要的问题上可以有进一步的发展。

  三、意象与内在体验

  接下来就进入了糜尔纳最具特色的讨论,那就是关于象征如何以意象(image)这种内在体验(inner experience)而诞生的问题。内在体验显然是和身体有关的,但是,糜尔纳在这问题上反覆打转,进入了几乎令人眼花撩乱的描述和区辨,譬如一直到本书的结论之处,可能有些读者还是不太明白她所坚持的身体呈现(body presentation)和身体再现(body representation)之间,到底有什么分别?当然,仔细阅读,还是可以看出她的立论根据,基本上是从她自己个人对于注意力放空的体验(表现在她早期的那两本散文集中)以及从她所分析的临床观察中所发现的身体专注(concentration of the body)现象,由于她非常在意于这些内在探索,因此在两相交会的融通过程中,就滋生出她对于意象诞生和身体内在体验之间关系的独到看法。譬如她注意到:在游戏中的儿童(或成人)除了会全身投入之外,也会有全神投入──这是我用汉语特有的用字来作的区别,但在糜尔纳所用的语汇则是说:这种专注并不只是身体感官的直接感知(sense perception),而是身体内在知觉(body awareness)的加入,使得这两者所产生的意象会有「逻辑/前逻辑」(logic-prelogic)之分,前者导致界线分明的主体/客体二分关系,后者则会使得观看者/所见者融合为一的状态,但是这种融通已经是意象的两种逻辑交会的结果。

  四、运用自由画来阐述有关创意、创作和想像力的问题

  由于强调以上所述的概念区别,因此,在运用到有关创意、创作和想像力的问题上,糜尔纳利用了她所擅长的自由画(free drawing)来分析一个和她有十六年分析关系的年轻女性「苏珊」的许多画作,也用来分析诗人兼画家的布雷克(William Blake)的作品《约伯记插画集》(Illustrations to the Book of Job)。事实上,关于苏珊的整个分析报告就构成了她的另一本「经典书籍」《活神之手》(见註2)。这些关于精神分析与艺术的作品,加上她有关自由画的着作《论为什么不会作画》(On Not Being Able to Paint) 使得她成为贯通艺术与精神分析之间的重要桥樑,也使得她在1980年代中期开始直到她逝世的二十几年间一直拥有不列颠艺术治疗者协会(British Association of Art Therapists)荣誉会长的荣衔──虽然如此,她在艺术治疗方面的贡献在她生前并未广受注意(Edwards, D., ),而对于她的作品和艺术治疗的关系,较为深入的讨论也到了九○年代才出现(譬如Case and Dalley, 1992)。

  五、书写材料胥来自临床经验

  至于她的临床工作,作为一条「线索」而言,可能就显得太轻描淡写了些,尤其对于心理治疗专业的读者来说。但是,译者在此认为值得加以引导的乃是对于非专业读者而言的,所以要用提纲絜领的方式来谈谈这个主题。糜尔纳既然说此书是她对于精神分析的探索,因此全书中的每一篇文章,不论其长短或书写的形式,都和临床工作的「经验」和「体验」脱除不了关系。她常用「材料」、「观察」、「诠释」来谈临床工作的实务经验,但是在几次的转折之后,她更常用「我认为」、「在我看来」、「这似乎和…颇有关联」等方式来陈述她投身在临床工作中的关系体验──这样说,应该可让读者明白为什么在上文中要区分所谓「经验」和「体验」之别了。糜尔纳毫不避讳地将她在接受训练督导期间的笔记显现出来(见第1章),其中可以看出她和她的督导者克莱恩对于「材料」的「诠释」之间常有细腻的差异,所以,这就已经为她后来说她离开克莱恩的研习圈子埋下了伏笔,虽然她的写法没有显露什么攻击性的意味。可是,对于糜尔纳作更深入的阅读之后,会发现糜尔纳终其一生都在和自己内在深处某种幽黯的恨与失落而奋斗不已,并且能够化暗为明地利用这些体验来理解她所分析的对象。这就是在后佛洛伊德时代,对于传移/反传移(transference-countertransference)分析作得相当彻底的一个表率。「临床实务」要是不能做到这样、谈出这样,那还能称得上是对于心灵具有深刻的了解吗?

  最后两条线索,根据近年的期刊文献来看,除了和本书有关之外,都延伸到她在本书之外的其他作品,也就是《个人自己的生活》、《闲暇中的实验》以及她在1987年出版的第三部曲《永恆的日昇》(Eternity's Sunrise: A Way of Keeping a Diary)。 这两条线索一是关于密契主义(mysticism)的问题,另一则是关于女性主义(feminism)的问题。而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文献在八○年代以来出现得不少,使得糜尔纳几乎变成了一位先知先觉般的人物。

  有关糜尔纳的密契主义,有不少讨论的文献(譬如Eigen, M., 1983, 2001; Sayers, J., 2002; Raab, K., 2003等),但值得注意的是,糜尔纳自己在本书所收录的文章中已经提及于此──她并不是直接受到宗教方面的影响而产生这些类似于宗教神秘体验的密契主义观点。像Sayers(2002)就曾拿她来和英国另一位杰出的精神分析理论家拜昂(W. Bion)的密契主义相提并论,但因为拜昂的着作过于抽象,行文也相当诲涩,因此不如糜尔纳的作品般受到密契论者那么多的注意。对于东方的密契主义,糜尔纳似乎相当偏好《老子》(在本书中都称为《道德经》)的主张,也对于禅学(特别是铃木大拙的作品)有感同身受的体会。但是,从糜尔纳自己一生的经验来回顾,我们仍须承认,她在那散文集的三部曲中就表现出天生的密契者意味。在这些散文集的早期开始,一直到晚年仍然维持的那种自我探索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从自己所发现的注意力放空之法,以及有关无意识的融融混沌状态如何经过特殊的广角注意而能转为对自身的意识,这些都是她念兹在兹,并且不断在生活中或在临床工作中身体力行的结果。

  至于糜尔纳作品和女性主义的关系,也同样不是在女性主义蔚为风潮之后才发生的。Nancy Chodorow(1978)对于母职的论述可作为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但Parker(1998)对此的讨论所针对的问题毋宁是更准确的,也就是糜尔纳和她同时代的许多女性精神分析师本身的女性气质(femininity)以及对于女性、母性等问题的注意,才是真正的焦点,虽然这些讨论在往后二十年都会自然被收编到女性主义的思潮之中。

  在英国的精神分析中(也就是以对象关系理论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对于母婴关系的讨论几乎成为最主要的论题,譬如其中论及分离/个体化(separation- individuation),以及关系破坏之后如何修复(reparation)等等,都是人人必谈的问题。即连温尼可所提出的「对象使用」(object usage)概念也是属于这个问题脉络下的一种主张。糜尔纳在此曾吸收温尼可的主张,但她对于克莱恩观点的修正,说明了女性气质和(艺术)创意或创作行动之间更有意义的关联:创作并不只是起源于关系的修复,而是在于能使内在现实以象征的方式体现,并且在此层次上让象征和外在现实(譬如媒材)能发生新的关联而然。于是,在这种观点的引领之下,女性气质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受到更多注意和发挥。后来的女性主义理论者如Hélène Cixous, Luce Irigaray, Julia Kristeva等人无不在此大作文章,甚至晚近对于某些曾经引领风潮的上一代作家(主要是诗人),譬如对于R. M. Rilke, W. H. Auden, 以及创作理论家Gaston Bachelard所作的回顾,也都发现他们认为艺术意象的发生和人性中秉具的女性气质都有深不可测的关系。由于这些问题在当代女性主义以及文学理论的讨论中已经有很多着作出现,在此就不再加以细论了。

  如果我们回到这本文集的标题再来思索作者将她一生专业着作编辑成书的用意,当不难发现,她所使用的「疯狂/正常」这组词汇是一种针对广泛读者的诉求,而不是只为了精神分析或心理治疗专业读者而然的。对此,作者有段说明非常能够表达常人对于疯狂的畏惧,以及,反过来说,疯狂很可能不但不可畏,反而正是常人都可能具有的超常体验。她说:

  患者所体验到对于「消极性」的恐惧,经常会变为不只是害怕各括约肌的失控,也同时是害怕感知的失控,而其中就意谓着回到身体所有的开口及其所有产物之极端的未分化状态。所以这就是害怕会放出所有令人感到兴奋的乱七八糟东西:粪便、尿尿、呕吐、唾液、杂音、打嗝等等,所有的东西都混在一起分不开来,是一种销魂蚀骨的越界,而对于有意识的自我来说,这就会被认定为疯狂。

  既然这样的认定方式已经是人对于自我的误认,因此,在本书中,相对于此,作者就要把这种累积在社会/文化规范下的误认作一番彻底的翻转。从作者自己的体验到临床案例的细密观察与诠释,她要我们和「疯狂」作个重新交涉,从而能更深刻理解我们所具有的疯狂本质实乃同时邻接着「疾病/创意」的两个界域,而比较值得我们深思的仍然是:在我们所生活的现实界中,由于我们的惧怕,我们也同时牺牲了许多创意生活的机会。这样说也许可以简洁地表明作者的用意: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疯狂的「惧狂症」以致为了「正常」之故,而付出了太多原可发挥为创意的代价。
 

图书试读

一个三岁小孩的自杀征状

本文写作于1943年,是我加入不列颠精神分析学会获得会员资格的论文,而写作时的分析工作是由梅兰妮‧克莱恩督导的,因为当时会员资格的论文可以写有人督导的个案。 同时我写这篇论文也是我在刚获得协同会员资格的一年半之后。之所以会逼得那么紧,是因为训练师的员额相当吃紧,有许多位分析师都被征召去战场工作了。我记得宣读论文时是在葛劳瑟斯特会场(Gloucester Place)的116室,里头的天花板用木柱支撑着,因为要在空袭轰炸中作抗震之用。事实上,德军V1飞弹对伦敦的空袭,正是从那天开始。

我要描述的这段分析是关于一个叫做「瑞秋」的3岁女孩,她和我的治疗处遇是起因于一场急性的饮食困难。 我要透过她的游戏来试图说明她的作为是什么意思,然后要陈述一些证据,以便能够导引出我的主要假设,亦即对于她拒绝吃东西,实际上她所想拒绝的到底是什么。当我和这孩子一起实际工作时,对我而言,我所要陈述的假设应当可以解释她的大部分行为事实;但我在考虑该如何呈现这一个案的材料时,却觉得无法非常肯定:对于这个理论假设的基底,我的证据真能给予有力的支持吗?这孩子后来确实变好了,但我却不觉得这样就足以证明:我试图告诉她的种种解释,就必定是她所作所为的真正意思。事实上,我开始思考的是:有关分析师所作的这整个诠释(interpretation)之中,分析师自己对其真实性的信念,到底意谓着什么?这是每一位分析师,至少在导引一场成功的分析之每一时刻中,都必须念兹在兹的问题。而我获得的结论是:事实上,从分析材料中,我并不能充分证明我的假设,因为,虽然分析中获得的材料对于主导的分析师来说,似乎足以对他的理论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明,但对于其他人来说,我想我们只能提供一些有关此理论的描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把钥匙,轻轻叩开了我内心深处的那扇门,让我开始好奇门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风景。“正常人被镇压的疯狂:精神分析,四十四年的探索”,仅仅是这个书名,就勾勒出了一种充满张力的画面。一方面是“正常”的表象,另一方面则是被刻意压抑的“疯狂”,而这疯狂背后,是作者长达四十四年的深邃探索。这个数字本身就足够引人注目,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长度,更代表着一种恒久的坚持和对未知领域的执着追求。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正常”?在追求社会认同和个体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是否无意识地舍弃了某些宝贵的东西?那些被我们视为“疯狂”的冲动和情感,它们是否仅仅是需要被清除的杂质,还是隐藏着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生命能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进入作者那四十多年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他如何解构“正常”的定义,如何探索那些潜藏在个体深处的“疯狂”,并最终找到一种与这种“疯狂”和谐共处的方式,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本质。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脑海里 immediately 浮现出那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它们常常通过描绘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冲突,来展现人性的复杂。这本书“正常人被镇压的疯狂”的提法,让我感到既熟悉又新颖。熟悉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感受到来自社会和自身的压力,努力维持一种“正常”的状态;新颖则是因为它点出了这种“正常”可能正是以压抑“疯狂”为代价的。四十四年的探索,这本身就是一个引人遐想的数字,它暗示着一种长期的、深入的、甚至是充满艰辛的研究过程。我想,作者在这四十四年中,一定接触了无数个鲜活的案例,也经历了无数次的思考和顿悟。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种全新的理解视角,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规范和个人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它或许会挑战我们对“正常”的固有认知,让我们重新思考那些被我们遗忘或忽略的内在需求和冲动,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也更包容地理解他人。

评分

读这本书,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幅幅古老的壁画,上面绘制着人类最原始的欲望和最深邃的恐惧。作者那四十四年的探索,就像一位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挖掘着人类心灵的层层土壤,试图还原那些早已被时间尘封的真相。“被镇压的疯狂”这个词语,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它暗示着一种冲突,一种我们试图隐藏却又无处不在的力量。我常常感到,现代社会的高压节奏和条条框框,正在扼杀我们身上某种重要的特质,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正常”,也越来越麻木。而这本书,似乎在召唤我们去拥抱那些被我们贴上“不正常”标签的冲动,去理解它们为何存在,以及它们在我们生命中扮演的角色。我想,这本书所探讨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心理问题,更是对整个社会文化的一种反思。在追求秩序和效率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付出了过于沉重的代价?那些被我们压抑的“疯狂”,是否正在以另一种方式,悄然地侵蚀着我们的生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解读,让我们重新审视“正常”与“疯狂”的界限,以及它们在我们个体和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深沉的蓝色背景上,用一种略显潦草却又充满力量的字体写着书名,仿佛是内心深处压抑已久的呼喊,终于找到了释放的出口。我一直对心理学,尤其是精神分析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斥着难以理解的术语,要么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当我偶然看到这本书的介绍时,它所传达出的那种“被镇压的疯狂”的意象,一下子就抓住了我。我很好奇,在作者长达四十四年的探索中,究竟发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疯狂”,又是什么样的“镇压”?是社会对个体的规训,还是个体内部的自我压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视角,去审视那些被我们刻意忽略、甚至试图遗忘的情感和冲动,它们在暗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塑造着我们的命运。我期待着作者能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我一同深入那些潜意识的迷宫,去理解那些看似“不正常”的现象背后,其实蕴含着深刻的人性真相。这本书或许不会给我们提供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但它提出的问题本身,就足以引发我们对自身、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评分

每次拿起一本书,我最关注的是它能否给我带来某种“启示”。而《正常人被镇压的疯狂:精神分析,四十四年的探索》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和诱惑力。它让我联想到那些隐藏在表面平静下的暗流涌动,那些在“正常”的伪装下,被我们竭力掩饰的真实情感。“四十四年的探索”这个数字,更是赋予了这本书一种沉甸甸的重量,它代表着作者的执着、耐心和深入的钻研。我很好奇,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作者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思考和实践?他所揭示的“被镇压的疯狂”,是普适性的,还是具有某种特殊的指向?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我们生活中常常出现的“不合逻辑”的行为和情绪,去探究它们是否源于我们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角落。我期待作者能用他四十四年的经验,为我们揭示一条通往自我理解的道路,让我们能够更坦然地面对自己内心的“疯狂”,并从中汲取力量,而不是一味地去压抑和否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