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面具与表演:角色在戏剧、治疗与日常生活的意义

人格面具与表演:角色在戏剧、治疗与日常生活的意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人格面具
  • 角色扮演
  • 戏剧治疗
  • 心理学
  • 自我认知
  • 人际关系
  • 表演艺术
  • 身份认同
  • 社会心理学
  • 情绪表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美国纽约大学戏剧治疗课程创办人,也曾任该所所长暨国际期刊《心理治疗艺术》(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的荣誉退休主编:蓝迪(R. Landy)教授,运用其最擅长的角色理论所建构的角色系统之「角色方法」来撰写戏剧治疗的过程与案例。
   
  作者以其社会学、人类学、文化研究及心理学等不同学门之研究与实务之专业素养,深入浅出且生动地描绘与解释戏剧治疗的角色方法,同时运用「角色」与「案主故事」,展现「角色方法」之戏剧治疗模式的八大过程。因之,本书提供一般读者、戏剧治疗工作者,及相关的领域专家如社会工作者、心理谘商师、教师、成人教育工作者、父母,或社会工作、心理辅导、教育、儿童福利、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系学生研读,期待本书之翻译推广,可带动台湾以科际整合的视野,让戏剧治疗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之改善及相关专家的专业成长上能更有精致的贡献。
   
  本书与作者另一本戏剧治疗的专书:《戏剧治疗:概念、理论与实务》一书(中译本由心理出版社出版)可一併做为推动台湾戏剧治疗的重要参考着作。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名为《人格面具与表演:角色在戏剧、治疗与日常生活的意义》的书籍,但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主题的图书简介。 --- 《时空褶皱:跨维度叙事的构建与解构》 作者: [作者姓名,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假名] 出版社: [出版社名称,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假名] 图书定价: [价格信息,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假名] ISBN: [ISBN号,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假名] 页数: [页数信息,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假名] 装帧: [装帧信息,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假名] --- 内容提要 《时空褶皱:跨维度叙事的构建与解构》深入探讨了人类认知在处理多重、非线性时间结构时的复杂机制。本书摒弃了传统的时间观,聚焦于“时空褶皱”这一核心概念,试图揭示意识如何在不同时间维度之间进行跳跃、折叠与重塑,并以此构建我们对现实的理解。 本书的基石建立在对经典物理学、认知神经科学以及后现代哲学中关于时间性的批判性审视之上。作者首先剖析了人类语言在表达时间流动性上的固有局限性,指出日常叙事习惯性地将时间线性化,从而压制了更为复杂的时间体验。通过引入“量子叙事场”的概念,本书提出了一种新的框架,用以描述信息如何在不同时间层级中相互影响,而非简单地按因果链条传递。 第一部分:时间性与认知的边界 第一章“时间的拓扑学”从几何学的视角出发,将时间想象为一个非欧几里得空间,其中存在着无数的“褶皱点”和“断裂带”。这些结构并非随机的,而是由观察者自身的注意力焦点和信息处理速度所决定的。作者考察了记忆的物理基础,论证了长期记忆并非简单地储存在某个固定位置,而是在每次提取时被重新构建,这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时间上的“折叠”。 第二章“同步与异时性”聚焦于感知的主观性。我们体验到的“现在”实际上是一个由过去残余信息和未来预期构建的动态复合体。本书详细分析了“同步感知”的案例,即在没有明显因果联系的情况下,不同事件在个体意识中同时浮现的现象。这并非神秘主义的体现,而是大脑处理并行信息流的结果,这些信息流来自不同维度的“时间切片”。 第二部分:叙事的构建与解构 第三章“叙事引擎的算法”转向信息论和计算理论。作者将叙事视为一种信息压缩和展开的算法,用于在复杂的时间结构中寻找可理解的模式。当叙事算法遇到“褶皱”时,便会产生悖论或断裂。本书通过分析一系列文学和电影作品中的非线性叙事手法,揭示了这些手法如何模仿人类大脑处理复杂时间流的真实过程。 第四章“折叠中的意义生成”探讨了意义是如何在时间交错中产生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叙事结构在不同时间维度间的“折叠”而不断变化。例如,对同一事件的理解,在未来的视角下可能完全颠覆过去的情境。本书提出了“意义的张量”模型,用以量化这种多维度的意义变化。 第三部分:跨维度交流的挑战 第五章“语言的约束与突破”深入讨论了如何用语言来描述这些非线性体验。传统的主谓宾结构天然地倾向于线性时间流。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反语法”的尝试,旨在通过调整句法结构,迫使读者体验到时间上的“错位感”,从而更接近“时空褶皱”的本体感受。 第六章“信息时代的反馈循环”将理论应用于当代技术环境。数字媒介的即时性和超链接性,在某种程度上模拟了“时空褶皱”的体验,但也带来了认知过载的风险。本书分析了社交媒体和超文本阅读如何重塑我们的时间感知,以及这种重塑对集体叙事稳定性的影响。 结论:重塑时间视野 最终,本书总结道,理解“时空褶皱”并非要否定线性的必要性,而是要认识到线性只是我们为了生存和交流而选择的一种简化模型。真正的认知深度存在于我们驾驭和理解那些被压抑、被折叠的时间维度中。通过对时间复杂性的拥抱,我们得以构建出更具韧性、更富层次的自我与世界观。 本书适合对认知科学、叙事理论、后结构主义哲学以及复杂系统感兴趣的读者。它挑战了我们对“此时此刻”的固有认知,邀请读者一同探索意识边界之外的时间景观。 --- 推荐语(摘录): “本书以其严谨的跨学科方法,为我们理解时间的本质提供了一个革命性的视角。它不是一本关于时间旅行的书,而是关于我们如何‘活在’时间中的一本深刻的哲学与科学探索。” “作者成功地将晦涩的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迫使读者重新审视自己讲述故事的方式以及记忆的构建过程。这是一次对心智结构的精妙解剖。” --- 作者简介(示例): [作者姓名] 是一位专注于认知结构与信息论交叉领域的独立研究者。他的工作侧重于探索人类意识如何构建和体验非标准的时间序列。他曾在多个国际会议上发表关于叙事拓扑学和感知记忆重建的论文。本书是其多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Robert J. Landy 教授


  Robert J. Landy教授为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戏剧治疗课程创办人兼所长,也是国际期刊《心理治疗艺术》(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的荣誉退休主编,同时亦身为成果丰硕之研究员,以及众多学术性着作与文章之作者,曾担任过剧作家、演员、导演和作曲家,拥有丰富的艺术经验。他的众多戏剧治疗或戏剧相关的工作成果,来自多年担任教育学者、治疗学者及学术主管等工作的长期经验之累积。

  获颁奖项
  ● 纽约大学的卓越教学奖
  ● 傅尔布莱特奖(Fulbright)
  ● 补助款:纽约时报基金学院艺术救援计画
  ● 莎特纳奖(Gertrud Schattner):戏剧治疗卓越贡献奖
  ● 纽约大学的葛瑞夫斯研究奖(Daniel E. Griffiths)
  ● 美国戏剧协会表扬卓越教育剧场奖

  研究专长
  戏剧治疗、教学与学习、儿童发展、儿童心灵认知、儿童创伤效应

  授课科目
  戏剧治疗入门、投射技术、戏剧治疗研究及理论、情绪失常者的戏剧治疗

  着作
  2007年,《躺椅和舞台:心理治疗中的语言与行动》(The Couch and the Stage: Integrating Words and Action in Psychotherapy,简体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2001年,《我们如何看待上帝及其为何重要》(How We See God and Why It Matters)
  2001年,《镜中有上帝》(God Lives in Glass)
  2001年,《戏剧治疗新论文集:未竟之事》(New Essays in Drama Therapy: Unfinished Business)
  1996年,《人格面具与表演:角色在戏剧、治疗与日常生活的意义》(Persona and Performance: The Meaning of Role in Drama, Therapy and Everyday Life)
  1996年,《戏剧治疗随笔:双重人生》(Essays in Drama Therapy: The Double Life)
  1994年,《戏剧治疗:概念、理论与实务》(Drama Therapy: Concepts, Theories and Practices,中文版由王秋绒、吴芝仪校阅,心理出版社出版,1998年)
  1982年,《教育性戏剧与剧场手册》(Handbook of Educational Drama and Theatre)

译者简介

张雅净(导论)

  现职:国家图书馆视察
  专长:成人教育

张晓华(第一、二章)

  现职: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戏剧学系兼任教授
  专长: 创作性戏剧、戏剧治疗、教育戏剧、教育剧场、儿童剧场、表导演学、舞台与剧场设计、表演艺术教材教法

王秋绒(致谢辞、第三章)

  现职: 育达科技大学健康照顾社会工作系讲座教授兼研发长
  专长: 戏剧治疗、教育剧、心理剧、被压迫者剧场、一人一故事剧场、戏剧与教师专业成长、批判教育学、成人教育课程与教学、比较师资教育

洪素珍(第四、五章)

  现职: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副教授
  专长:戏剧治疗、分析取向心理治疗、性侵害心理治疗

苏庆元(第六章)

  现职: 英国医疗专业人员协会(HCPC)註册戏剧治疗师,乐山教养院、天使发展中心、爱家发展中心兼任戏剧治疗师,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兼任讲师
  专长:戏剧与动作治疗、教育戏剧、创造性戏剧、剧场编导

陈永菁(第七章)

  现职:芳剧团团长
  专长: 儿童戏剧、英语教学法、创作性戏剧、表导演、剧本创作、戏剧治疗、戏剧教育、社区剧场

林邦文(第八、九章)

  现职:醒吾科技大学应用英语系副教授
  专长:社区成人教育、多媒体英语教学

钟明伦(第十章、附录)

  现职: 英国雪菲尔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
  专长:教育社会学

苏子中(第十一、十二章)

  现职: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英语学系教授
  专长:戏剧、剧场史、表演理论、文学理论与批评

图书目录

导论:心灵之旅

CHAPTER 1 角色的源起
哈姆雷特的自言自语与戏剧的矛盾
角色矛盾心理
角色在戏剧/剧场的源起
角色在社会科学的源起
在文学与视觉艺术中选出的角色例证
从角色隐喻到角色概念

CHAPTER 2 角色的发展
人们作为角色接受者
人们作为角色取替者
人们作为角色扮演者
角色系统

CHAPTER 3 戏剧治疗的角色方法
角色招唤
角色命名
角色演出/角色工作
探究次角色的不同品质
角色扮演的反省
连结虚构角色与日常生活角色
统整角色以创造功能性角色系统
社会角色示范

CHAPTER 4 麦可的个案(上)
背景
开始
三只熊
律师
黑色狂怒
学习烫坏的男孩
父与子
审判者与雨衣
演员的面具
批评者
盲眼女孩
整合

CHAPTER 5 麦可的个案(下)

木屐与橡胶靴
《求婚》
玻璃心

更多玻璃
我的南国生活
迷惘的追寻者
黑翅膀之击
我父亲的身体
米奇与杰克:你自己承担梦想的风险
受害者/加害者/胜利者
戒指
后话

CHAPTER 6 糖果屋:一个戏剧治疗团体的例子
安的故事版本
安与珍妮特:戏剧互动中的不同层次
虚构与非虚构:安接下来的工作
其他团体成员的工作
应用角色方法在诊断上
评估

CHAPTER 7 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角色类别
身体的角色
认知的角色
情感的角色
社会/文化的角色
灵性的角色
美学的角色

CHAPTER 8 角色的分类:建立一个剧场原型系统
分类的形式
角色类型学
领域:身体的

CHAPTER 9 分类:认知与情感领域
领域:认知的
领域:情感的

CHAPTER 10 分类:社会领域
领域:社会的

CHAPTER 11 分类:灵性与美学领域
领域:灵性的
领域:美学的
分类的使用与重要性

CHAPTER 12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图书序言

总校阅者序

  很高兴能有很好的专业机缘与美国纽约大学教育戏剧及应用心理系(Education Theatre and Applied Psychology)教授兼戏剧治疗课程创办人R. Landy共同研习并交换有关「戏剧治疗」的理论与实务。

  提起这段美好且充实的学习旅程,可溯自1996年,Landy教授来台进行一整个月非常密集的「戏剧治疗」工作坊。我有幸在那时与三十多位教育剧场界、辅导学界、心理学界、社工界等不同领域的朋友齐聚一堂,不分昼夜及週末假日非常专注地研习Landy教授所喜爱的角色理论模式之戏剧治疗。

  在那一个月当中,从星期一到星期五的白天到晚上,Landy带领三十多位工作坊成员,经历各种不同的角色理论模式之戏剧治疗的历程与练习。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曾在纽约大学教育戏剧及应用心理系进修的政战学校影剧系的张晓华教授(现为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戏剧系教授)及马杨万运教授全程陪着我们一起玩。星期六及星期日则由Landy教授讲授角色理论,包括角色分类、角色体系及角色理论治疗的八大历程。在讲授理论时,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主任钟明德教授也在现场参与讨论、提供意见,丰厚了讨论的深度。

  第一次参加这么密集的工作坊,既充实,却也有种工作坊排得太满的疲倦。不过最后还是让戏剧治疗的分组角色(演出「济公问症」),达到身、心、灵的平衡。在工作坊结束的「济公问症」的即兴演出中,我体悟到一个外国的戏剧治疗师如何从尝试了解中国的「道」与「气」之文化神髓,及活灵活现之济公角色,来看我们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与困境,回到文化底蕴去解决人的日常生活问题,令人拍案叫绝。在感动之余,我诚挚地邀约了吴芝仪、李百麟、吴士宏、洪光远、曾蕙瑜等旧雨新知,共同翻译Landy教授1994年出版的《戏剧治疗:概念、理论与实务》(Drama Therapy: Concepts, Theories and Practices)一书,由心理出版社出版(1998年),目前已销售到初版五刷(2015年9月)。

  2010年,张晓华老师又邀请Landy教授到他所任教的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戏剧学系进行三天的戏剧治疗工作坊。他在该次的工作坊主要是以他及二位同事们的合作研究案作为基础,介绍他们如何研究与比较他们三人各自专长的三种戏剧治疗模式:角色理论模式、心理剧模式、发展转化法,对他们所选取的同一个学生个案做治疗的三种模式之设计、过程与效果。除了依据其研究介绍三种戏剧治疗的模式之外,Landy在此次工作坊中,特别以参与成员的生活角色与故事来处理戏剧治疗的架构。他说:

  我进行戏剧治疗之架构如下:

  1. 主角探索生活之意义或试图了解一些问题。
  2. 此旅程有其终点(一个地方抑或是一种心智状态)。
  3. 剧中主角常会遇到真实或虚构的障碍,该障碍常以「坏蛋」的角色出现。
  4. 主角可能不确定或害怕,寻求克服障碍之引导。
  5. 「引导者角色」可出现或不出现。
  6. 主角与他心中障碍之「对质」可透过引导者角色之见证而出现,「对质」也可能在缺乏引导者角色时出现。
  7. 剧中主角有时歌颂即将面对之困境。
  8. 主角从探索之旅返回,了解一些问题或面对自己之后,有更深层的领悟。

  时隔十四年,Landy教授的人文精神和带领戏剧治疗的理念与实务技巧,更多元精彩,在短短的三天活动中,精简地让工作坊的成员了解戏剧治疗的三种模式与作法。他并带来2007年出版的The Couch and the Stage: Integrating Words and Action in Psychotherapy一书,里面就有该三种模式的介绍。我立即邀请张晓华老师、陈永菁老师等,希望能翻译那本书,可惜已有上海戏剧学院的彭勇文副教授担任译者捷足先登了(简体版为《躺椅和舞台:心理治疗中的语言与行动》)。于是我直接问Landy教授:「在你的着作中,哪一本书,还值得翻成中文?」他回答我:Persona and Performance: The Meaning of Role in Drama, Therapy, and Everyday Life。因此我立即邀集了戏剧教育、戏剧治疗、教育专业者:张晓华、陈永菁、林邦文、苏子中、洪素珍、苏庆元、钟明伦等七人,开始展开《人格面具与表演:角色在戏剧、治疗与日常生活的意义》之翻译。

  此书在1993年出版,主要是Landy教授运用角色理论来分析大众如何用在角色内外来展现自己的一本书,也是作者企图说明角色概念如何连结作者心灵之旅所看到的戏剧风光、日常生活与治疗三个领域之间的连结。共包括十二章:第一章说明「角色的源起」,第二章阐述「角色的发展」,第三章叙述「戏剧治疗的角色方法」,第四、五章叙述「麦可的个案」,第六章说明「糖果屋:一个戏剧治疗团体的例子」,第七章说明「日常生活中的角色」,第八章探讨「角色的分类:建立一个剧场原型系统」,第九章「分类:认知与情感领域」,第十章「分类:社会领域」,第十一章「分类:灵性与美学领域」,第十二章「结论」。

  第一章Landy提出没有角色就没有故事,角色在戏剧治疗中可运用成为形成「人格结构」与「心理健康」的概念,它系透过行为来表达,包括了「认知、情感、社会与精神」的层面。第二章说明角色的发展来自娘胎时期的有机体生物性需求,此时期人类是角色的接受者(role recipient);离开娘胎之后,开始与其他人互动,逐渐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看他人的角色行为,是角色取替者(role taker)。接着是在各种开放社会中,有社会扮演不同的角色,称为角色扮演者(role player)。角色系统是由相互独立的角色所建立起来。第三章说明戏剧治疗的三种取向,包括:发展取向,叙说与编造故事的取向,以及社会人类学的模式。同时并介绍戏剧治疗的八大步骤:1.角色招唤;2.角色命名;3.角色演出;4.探究次角色的不同品质;5.角色扮演的反省;6.连结虚构角色与日常生活角色;7.统整角色以创造功能性角色系统;8.社会角色示范。

  第四、五章是以麦可的个案,呈现戏剧治疗的个案处理方式。Landy运用第二、三章的戏剧治疗理论与方法,先引导麦可的角色,并把有问题的角色加以分析整合,以改变并重整其角色系统。再次,以虚构人物,制造适当的角色距离感,以角色扮演法,协助麦可超越受父亲羞辱、母亲的小孩子气,以及象征性父母宰制的「受害者角色」。

  第六章则在于协助本书读者了解,将戏剧方法应用在戏剧治疗团体过程的案例。Landy运用「汉斯与葛瑞托」(Hansel and Gretel)的糖果屋童话作为个案安的故事叙述版本,并以角色治疗方法,协助安在正面评价中有能力依不同的角色与社会情境脉络,演出不同角色的不同风格;并以弹性流动的方式,整合自己不同的角色,增加应付不同角色扮演所带来的失衡状况的能力。

  第七到十一章,作者最主要是从日常生活的角色类型,包括身体的角色、认知、情感、社会/文化、灵性(心灵)和美学,建立戏剧性的原型体系,包括分类的形式、角色的分类以及上述提及的身体、认知、情感、社会、灵性与美学领域的角色类别的特质、功能与风格,以及分类的重要性。上述的角色类型非常多元,每个分类之下的次类型也很多,有些是我们在台湾的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也有些是在我们的文化中较不会出现的角色次类型。如在「身体」领域中的分类可依「年龄、性取向、外表、健康」等层面加以分类:就健康层面而言,可分为有心理疾病者/疯子,身体残疾者或畸型者,虑病者、医生的角色类型,其中在医生的角色类型中又存在另一个次级类型:庸医。医生的特质是身体与心灵的治疗者,其功能在于把身体及心理有问题的病人治好。庸医的特质是傲慢自大、贪婪、剥削、迂腐、可笑的,他的功能是利用治疗者的位置,剥削需要接受治疗的病人。在社会领域中「家庭」类型的母亲,其次级类型包括「残忍的母亲、革命型的母亲」。其中「革命型的母亲」在我们的台湾乡下文化中的特质与功能,与大都会如台北市、高雄市文化的特质与功能有些相同,也有些差异。在台湾乡下文化中,革命型的母亲其角色特质为务实、强悍,其功能不像在社会开放的台北市、高雄市及美国纽约等大都会,革命型的母亲角色是为了引领实现新的道德政治之理想而奋斗。

  读者在阅读上述作为戏剧治疗的角色方法之角色分类系统的特质、功能、案例时,可先从作者所处的白人上层社会的社会文化脉络加以理解后,再从台湾的社会文化中加以诠释,并思考如果在台湾的社会文化中,角色命名、角色扮演、角色反思、角色统整与社会的角色楷模与Landy教授书中所描写的美国社会文化的脉络有何异同。

  最后一章,Landy教授以他的女儿乔琪(Georgie)面临弟弟出生的角色矛盾、冲突与转化过程的故事,以及他的朋友威尔(Will)历经各种不同角色的矛盾:如生活在焦虑的状态,为了自己的成功职业角色与有意义的生存而挣扎,说明矛盾、挣扎、冲突正是戏剧性的生活所需,而这些矛盾、挣扎、冲突则需要培养一个有足够弹性角色系统以支持或控制之。

  总之,作者在本书中是以戏剧治疗的角色方法与说故事的方式企图连结戏剧、治疗与日常生活,使一般人或亟需治疗重整角色系统的人,透过角色的扮演、反省、统整、创新而发展得更好。   本书的完成,除了谢谢Landy教授及原出版公司慨允授权翻译外,更感谢愿意合作的诸位译者:张晓华教授、苏子中教授、洪素珍副教授、陈永菁副教授、苏庆元治疗师、林邦文副教授、钟明伦博士候选人、张雅净博士的辛苦翻译。尤其苏庆元先生还花了很多心思协助各译篇补足漏译及协助晓华老师及我进行校阅工作,厥功甚伟。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上述人员都忙于戏剧治疗、教育剧、戏剧、教育等专业,本书虽经本人定时催稿,仍然历时两年多。因之,在催稿频频的辛苦中,能完成此译作,终于让我松了一口气,也希望借此提供一些好的戏剧治疗着作,俾让国内的戏剧界、教育界、辅导界、戏剧治疗界能有机会在学习及专业实践中,有好的反思资料。

  最后感谢心理出版社,林敬尧总编辑及李晶、林汝颖编辑的催稿、完稿,功不可没。此外,张雅净小姐、姚皖淳小姐、钟明伦先生及文化大学戏剧学系纪家琳老师,分别担任协助联系、校稿、统整译名等工作,备极辛苦,特此致谢。此外,也希望对戏剧、自我成长、戏剧治疗有兴趣的读者,对本书多多运用并指正为感,俾提供更好的译文服务于专业社群。

王秋绒、张晓华
于鹤丘轩
2016年3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日常生活的部分,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就写在我身边。作者描绘了我们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人群时,是如何不自觉地切换着自己的“角色”。上班族在公司是严肃认真的职场人士,回家后又切换成慈爱的父母或体贴的伴侣。甚至在社交媒体上,我们也精心策划着自己的“线上形象”,这不也是一种“表演”吗?这本书让我对“真实自我”这个概念产生了动摇。我一直以为“真实”就是不加掩饰,但作者指出,恰恰是这些“表演”和“面具”,在某种程度上定义了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如何与世界互动。它不是否定真实,而是揭示了真实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深刻的思考。它挑战了我对“人格”、“真实”和“表演”的固有认知,让我意识到这些概念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它让我不再简单地将“表演”视为虚伪,而是看到了它在艺术创作、心理疗愈乃至日常生活中的积极意义。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周围的世界和人际关系有了更 nuanced 的理解,也更愿意去审视自己内在的“角色”和“面具”。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的书,每次重读,我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它就像一位睿智的朋友,在我迷茫时给予指引,在我困惑时提供答案。

评分

这本书我最近才读完,可以说是相当有启发性。作者从非常广阔的视角切入,将“人格面具”和“表演”这两个概念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解构和重塑。我尤其喜欢它将戏剧、心理治疗和日常生活这三个看似毫不相干的领域巧妙地串联起来。在戏剧部分,作者深入剖析了演员如何通过“扮演”一个角色,将自己的情感和潜能延展到极致,从而创造出触动人心的艺术。我以前看戏剧,总觉得演员是“假装”,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这是一种有意识的、高度技巧性的自我表达,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真实的虚构”。作者对经典戏剧案例的解读,比如莎士比亚的作品,让我对那些耳熟能详的角色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扁平的形象,而是拥有复杂内心世界的个体。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它不像学术专著那样枯燥乏味,也没有畅销书那样过于煽情。作者的文笔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在阐述复杂理论时,总能用恰当的比喻和生动的例子来支撑,让读者很容易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人物内心时所展现出的同理心,无论是在分析演员的表演,还是在探讨患者的困境,都能感受到一种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某些句子,思考它对我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启示。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我近来少有的。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对心理治疗领域的探讨。读到这部分时,我感觉自己像是上了一堂生动的心理学入门课。作者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比喻,解释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和治疗师是如何共同构建和“扮演”某种身份,以达到疗愈的目的。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防御机制”的讨论,我一直以为那是被动的东西,但作者把它描述成一种“表演”,是为了保护真实的自我免受伤害。这种视角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一些固有的行为模式,是不是也只是一种为了迎合外界或保护自己而戴上的“面具”。它让我意识到,有时候我们所谓的“真实”,可能也包含了我们不愿意承认的“表演”成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