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T®技巧训练手册(上册)

DBT®技巧训练手册(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rsha M. Linehan
图书标签:
  • DBT
  • 辩证行为疗法
  • 心理治疗
  • 情绪调节
  • 人际关系
  • 应对技巧
  • 心理健康
  • 自我提升
  • 认知行为疗法
  • 技巧训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辩证行为治疗(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原是专门治疗有长期自杀倾向的边缘性人格疾患,但愈来愈多的实证研究显示,DBT对许多疾病与问题,尤其是针对情绪缺乏控制或过度控制,以及相关的认知或行为议题,都有很大的帮助,亦能帮助个案改变生活问题所牵涉到的行为、情绪、认知及人际习惯,直接改善情绪失调的习惯模式。

  第一版技巧训练手册于1993年出版。当时,关于辩证行为治疗的唯一研究,是1991年以符合边缘型人格疾患标准的慢性自杀倾向者为对象的一项临床试验,比较DBT与一般治疗的效果。而2015年版本的新技巧,源自作者运用初版技巧的经验与进行相关研究的结果,另外融入专家针对情绪、情绪调节、痛苦耐受、了了分明、社会科学新发现各方面所做的研究,以及在认知行为的模式内发展出来的新治疗策略。修订版介绍的技巧主要有下列改变:

  新增适用多种疾患与非临床族群的技巧
  更广泛的教学笔记
  更多临床举例
  更多互动讲义与补充讲义
  更好的作业单
  多元化的教导课程表

  搭配另一专书《DBT技巧训练讲义及作业单》,是林纳涵博士在DBT领域最新、最完整的着作。
领略数据驱动决策的精髓:深入探索现代数据分析与工程的实践路径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洞察当前数据科学、数据工程和商业智能领域的核心技术栈、方法论以及实际应用案例。我们专注于揭示如何有效地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可执行的商业洞察,并构建健壮、可扩展的数据处理基础设施。 第一部分:现代数据架构与基础设施构建 本部分将数据从概念的“原材料”阶段,带入到可被有效管理和利用的“基础设施”阶段。我们首先探讨当前数据生态系统的全景图,重点分析云原生数据仓库(如Snowflake、BigQuery、Redshift)的优势与选型考量,以及它们如何重塑传统数据湖的概念。 数据湖与数据湖仓一体化(Data Lakehouse)的演进: 详细解析为何业界需要从纯粹的数据湖向更结构化、事务性更强的湖仓结构迁移。我们将深入探讨Delta Lake、Apache Hudi和Apache Iceberg等开源表格式(Table Formats)的技术原理、ACID事务保障机制、数据版本控制(Time Travel)的能力,以及它们如何解决数据湖面临的数据质量和一致性挑战。 实时流数据处理的基石: 鉴于业务对即时决策的需求日益迫切,本章将聚焦于构建高吞吐、低延迟的流数据管道。Apache Kafka作为核心消息队列,其分区、副本机制、ISR集合的动态管理将进行细致剖析。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比分析了流处理引擎的代表——Apache Flink与Spark Streaming(Structured Streaming)在状态管理、容错机制和事件时间处理上的差异与适用场景。 数据管道的编排与治理(Orchestration and Governance): 现代数据栈的复杂性要求高效的调度工具。Airflow作为事实上的标准,其DAG的依赖管理、Operator的设计、XComs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Celery或Kubernetes Executor实现弹性伸缩将被详述。同时,我们将引入数据可观测性(Data Observability)的概念,讨论数据质量检查(如Great Expectations)、数据血缘追踪(Lineage Tracking)和元数据管理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数据建模的艺术与科学 高效的数据使用始于合理的数据组织。本部分超越了基础的关系型数据库范式理论,深入探究面向分析(Analytical Modeling)的专业建模技术。 维度建模(Dimensional Modeling)的再审视: 详细阐述Ralph Kimball的星型和雪花型模型,并重点分析在面对快速变化业务需求时,如何灵活应用缓慢变化维度(SCD)类型2、类型3甚至Type-E(推定型)的实现策略。我们将使用真实案例来展示如何设计一个能兼顾历史追溯和即时查询性能的度量模型。 数据仓库的规范化设计: 探讨Inmon的自顶向下方法,特别是如何利用Third Normal Form (3NF) 建立企业信息模型(EIM),并论证其在数据一致性和规范化存储上的优势,以及其与面向分析的维度模型的协同工作方式。 面向服务的分析模型: 介绍Data Vault 2.0方法论。这是一种专门为支持敏捷开发和历史数据完整审计而设计的高级建模技术。我们将分解Data Vault的核心组件——Hubs(业务密钥)、Links(关系)和Satellites(描述性数据),并对比其在面对高度耦合或快速变化的源系统时的优势。 第三部分:数据转换与增强的实践(ETL/ELT的现代化路径) 数据处理逻辑的实现是连接基础设施和最终洞察的关键桥梁。本部分侧重于使用现代工具链进行高效、可维护的数据转换工作。 ELT范式与dbt生态系统: 深入探讨将转换逻辑推到数据仓库内部执行(ELT)的优势。dbt(Data Build Tool)将作为核心工具进行详尽介绍,不涉及其特定功能本身,而是聚焦于其背后的工程理念:将SQL作为一等公民进行软件工程化管理。 SQL作为代码(SQL as Code): 阐述如何使用Jinja模板语言将参数化、模块化和重用性引入复杂的SQL转换中。我们将讲解如何构建清晰的DAG依赖关系,如何利用dbt的测试(Tests)框架确保数据质量,以及如何使用文档和度量(Metrics)系统统一业务口径。 大规模数据处理框架: 当数据量超越传统SQL引擎的处理能力时,我们需要更专业的工具。Apache Spark的架构原理,特别是其弹性分布式数据集(RDD)、DataFrame和Dataset的演进,以及Catalyst优化器和Tungsten执行引擎的工作机制,将提供技术深度。我们还将讨论如何有效地使用PySpark/Scala编写转换作业,优化内存使用和Shuffle操作,以应对PB级数据的处理挑战。 第四部分:数据质量、安全与合规性 构建可信赖的数据平台,数据质量和安全是不可或缺的两大支柱。 数据质量保障体系: 详细描述主动式(Proactive)与被动式(Reactive)质量监控策略。讨论如何利用统计学方法(如异常检测、漂移监控)来识别数据管道中的潜在问题,而非仅仅依赖于预设的阈值检查。 数据治理与隐私保护技术: 探讨GDPR、CCPA等法规对数据处理的影响。重点介绍数据脱敏(Masking)、假名化(Pseudonymization)和差分隐私(Differential Privacy)等技术如何在保证数据效用的同时,满足严格的合规要求。 本书致力于提供的是一套系统的、可落地的现代数据处理方法论,帮助技术人员和业务分析师构建出更具弹性、可信赖且能高效支持业务决策的数据资产。我们强调的是工程实践、架构选择和业务对齐的综合能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玛莎.林纳涵博士(Marsha M. Linehan, PhD, ABPP)
 
辩证行为治疗(DBT)发展者,华盛顿大学心理系与精神医学及行为科学系教授、行为研究与治疗中心主任。她的主要研究兴  趣是发展与评估有实证基础的治疗模式(evidence-based treatments),来帮助高自杀风险与多种严重精神疾病的人们。

  林纳涵博士对于自杀研究与临床心理学研究有卓越之贡献,并因此获得诸多奖项,包括美国心理基金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颁给她「应用心理学终生成就金牌奖」,以及心理科学学会(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颁发给她「詹姆斯.麦肯.卡特(James McKeen Cattell)奖」。同时,美国自杀学研究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uicidology)也以其名设立「玛莎.林纳涵杰出研究奖」。

林纳涵博士也是位禅学大师,她借由办理工作坊与退修会(retreat),来教导健康照护专业人士正念与静思的练习。

译者简介

江孟蓉
中央大学英文系、淡江大学美研所毕。曾任出版社编辑,现为译者与科大英文讲师。爱好新知,乐于搭起作者与读者之间美丽的桥梁。译作:《瞥见永恆》、《死亡晚餐派对》、《业力疗法》(生命潜能出版),《法国盛宴》、《茴香酒店》、《纽约三部曲》(皇冠文化出版),《疗癒,从创作开始》、《正念的感官觉醒》(合译)、《疗癒亲密关系,也疗癒自己》(合译)(张老师文化出版)。

吴茵茵
台大外文系学士,师大翻译研究所硕士、博士候选人。曾任教于台大外文系、师大英语系、高雄第一科大口笔译硕士班,现任政大专任讲师。喜爱心理治疗领域相关知识,并曾担任多位禅学大师之口译。译作:《正念》、《禅唿吸》、《当和尚遇到钻石2》、《驭风男孩》、《她们,和她们的希望故事》、《说再见的那一刻》、《如果你对现况感到倦怠……》、《寄到天堂的情书》、《大头尼》等十余本书。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yinyin-lohas/

李佳陵
台大政治系国际关系组毕,台大翻译硕士学程。现任职科技公司产品专案管理。兴趣广泛,持续学习,笃定人生就是要朝快乐迈进!喜爱文字翻译和发掘生活中的温暖点滴。合译:《爱人如己:改变世界的十二堂课》、《正念的感官觉醒》(张老师文化出版)等书。

胡嘉琪
通过台湾谘商心理师高等考试,领有美国爱达荷州与华盛顿州心理师执照。一边在美国郊区开设个人工作室,提供心理谘商服务,一边透过写作,整合在台湾与美国两地的临床经验。过去着迷于充满创造力与感性的心理剧与隐喻故事治疗,近年开始研究身体与心灵之间如何互相影响。着有《从听故事开始疗癒:创伤后的身心整合之旅》。部落格:http://peacebodymind.net

赵恬仪
英国色萨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英国文学博士,并取得英国皇家特许语言学会(Chartered Institute of Linguists)高级笔译认证(DipTrans)。曾任教辅仁大学翻译学研究所与国立政治大学外文中心,现任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副教授。译作:《爱人如己:改变世界的十二堂课》(合译)、《游戏治疗101-III》、《大鸟博德传》、《动物与四季的创意教学》。

图书目录

序 过个值得活且有希望的人生/刘珣瑛
前言
致谢
讲义及作业单列表

第一部 DBT技巧训练导论
第一章 DBT技巧训练的原理
第二章 规划DBT技巧训练
第三章 建构技巧训练课程
第四章 技巧训练治疗目标与程序
第五章 DBT基本策略运用于行为技巧训练
第一部附录

第二部 DBT技巧模组教学笔记
第六章 通用技巧:介绍与行为分析
一、技巧训练的目标
二、概论:技巧训练简介
三、介绍技巧训练
四、情绪失调的生物社会理论
五、概论:行为分析
六、问题行为的链锁分析
七、遗漏环节分析
八、整合遗漏环节分析与链锁分析
第七章 了了分明技巧
一、模组目标
二、概论:了了分明的核心技巧
三、智慧心
四、了了分明的「是什么」技巧:观察
五、了了分明「是什么」技巧:描述
六、了了分明「是什么」技巧:参与
七、了了分明「如何做」技巧:不评断
八、了了分明「如何做」技巧:专一地做
九、了了分明「如何做」技巧:有效地做
十、总结本模组内容
十一、概论:了了分明的其他观点
十二、了了分明练习:灵性观点
十三、智慧心:灵性观点
十四、练习仁慈关爱
十五、方便法门:平衡作为之心与此在之心
十六、智慧心:行中庸之道

图书序言

序文

过个值得活且有希望的人生

 
 
刘珣瑛(马偕纪念医院精神科暨自杀防治中心主治医师、副教授)
 
        认识玛莎‧林纳涵(Marsha Linehan)教授是在二○○六年五月――当时我刚成立马偕医院「自杀防治中心」半年,带着马偕医院精神科几位主治医师前往美国考察自杀防治中心,并顺道参加在西雅图举办的美国自杀防治学会年会。由于西雅图大学正是大师林纳涵教授辩证行为治疗(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简称DBT)的发展地,故于该年会中聆听林纳涵教授多场演讲,并于会后相谈甚欢。更多研读后,对DBT的发展背景、理论基础、辩证策略等深感认同,特别是DBT强调实证研究、以认知行为疗法为基础、提供慢性自杀行为的边缘性人格患者全方位整合性的治疗模式等,这些都与我个人在英国博士的研究训练背景、在儿童青少年精神医疗与自杀防治等领域的临床经验十分契合,故回国后决心将辩证行为治疗模式引进台湾。自二○○六年九月起组成马偕医院「辩证行为治疗」读书会,同年十一月起我们从做中学开始了DBT的团体技巧训练课程,持续提供DBT迄今。
 
  在自学阶段我们研读的两本书籍,其中之一就是本书的第一版(一九九三年出版)及林纳涵教授的另一本教科书《边缘性人格疾患的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Treatment for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第二版手册中也常建议读者参阅此书)。三年后,我们得到马偕医院经费支持并偕同台湾身心关怀协会募款赞助,于二○○九年至二○一○年期间力邀林纳涵教授本人及其团队凯瑟琳‧考斯蓝(Kathryn Korslund)博士三度来台湾,教授并督导马偕医院的DBT团队。当时林纳涵教授即预告本书的第二版将以全新面貌问世,且新版的编纂已接近完稿,马偕医院DBT团队同仁莫不深切期盼本书的出版,因此,几年前我就积极联络张老师文化公司俞总编辑,极力促成出版此书的中文翻译,没想到这一等就是五年之久。然而,当我看到此书原着时,方深刻体会到林纳涵教授在出版本书的严谨态度、更可感受到她对病患的同理和尊重,及她在新书撰写过程中亟欲倾囊传授毕生临床经验的心意。新版的这两册书籍真的是她历经数十年所累积的经验传承。当我阅读这两本书时,林纳涵教授在台湾亲自倾囊相授马偕团队各种DBT技巧时的景象,历历在目。
 
  新版的手册与讲义及作业单,相较于一九九三年的第一版治疗手册,在各方面都有许多精进――不只内容有许多扩充,在技巧教导上也更加清楚明确,且内容涵括从理论、到实务、到研究实证,无不俱全。第一版手册内容主要是针对有慢性自杀行为的边缘性人格疾病患者。由于过去二十多年来,林纳涵教授本人及心理治疗学界所累积的临床经验与新的研究证据显示,DBT不只可有效帮助门诊中重复自杀的边缘性人格患者,对于其他多种疾病的临床族群个案(如忧郁症、饮食疾患、酒瘾、药瘾、注意力缺失过动症、情绪障碍、青少年族群、其他人格疾患等――包括在门诊、全日住院、日间留院或机构个案),及非临床个案(个案的家属朋友、职场的员工与主管、学校等)都有许多实证研究确认其成效。故在新版的治疗手册中,除了清楚详尽地叙述辩证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更整理了最近二十多年来与DBT相关的预后研究,并加入了这些新证据与针对不同族群或不同疾病或在不同治疗地点所需要採用的治疗策略、治疗时程或新技巧。
 
  新版本的核心技巧不单针对边缘性人格或高自杀风险个案,也针对不同疾病族群提供新的核心技巧。由于DBT技巧不只是有助于持续情绪调节困难者,对于处在极度困难情境的人及一般人也非常有用,所以新版手册提醒治疗者教授技巧时,应在遵循DBT的原则下有其弹性及灵活性。由于我们常面对各种临床疾患个案或非临床族群,新版手册所增加扩充的部分,更能帮助治疗者广泛使用此手册。对于任何背景的心理卫生人员,情绪调节、痛苦耐受与增加人际效能等技巧,都是临床上必须具备与熟悉的。
 
  新版手册结构严谨,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五章)以最新的研究与临床实务为基础,提供充足的资讯,帮助读者了解DBT,及DBT技巧训练的完整课程。包括第一章先介绍使用DBT的合理性,简述DBT相关的研究(第一章)及讨论技巧训练的实务层面与特定架构(第二到五章):包括规划技巧训练课程(第二章)、建构课程并展开技巧训练(第三章)、DBT技巧训练的目标与程序(第四章),以及将其他的DBT策略与程序运用于行为技巧训练(第五章)。第二部分(第六~十章)则是教导特定技巧的详尽指南,除了延续第一版四大技巧(了了分明、人际效能、情绪调节、痛苦耐受),更加入许多新技巧及临床案例说明。各章节中也说明何种行为技巧要给怎样的个案使用,及如何教个案使用技巧。
 
  新版中厚达数百页的「讲义及作业单」,是林纳涵教授为治疗者重新整理各种技巧的讲义、指导语及教学笔记,并提供治疗者可以选用的各种作业单。这些上课笔记、讲义、作业单等,在过去二十多年来历经许多治疗者使用过、改版过、扩充成目前新版本详尽的治疗讲义与作业单,提供治疗者在执行DBT技巧训练时非常完整的资源与工具,我强烈建议《DBT技巧训练讲义及作业单》应与《DBT技巧训练手册》一起购买,两者合併阅读将可增加学习效果。
 
  本书手册与讲义及作业单两者相辅相成,对于初学者或已经是DBT治疗师,都是非常有用的工具书,因为教学笔记撰写得非常清楚,所引用的许多例子非常实用,我个人也从其中获益良多。个人期望借由出版本书的中文版本,有实证支持的DBT模式能进一步在华人心理治疗领域中推广。事实上,本书也是不同领域背景的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应具备的教科书,因为本书对于任何背景的心理卫生人员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源,不论他们是否为辩证行为治疗师。深切期待此书的中文版本能帮助更多华人社会的心理卫生人员或治疗者,教导他们自己或他的个案们生活中所需要的各种技巧,过个值得活且有希望的人生。

图书试读

第一章  DBT技巧训练的原理

什么是 DBT?

  本手册提供的技巧训练立基于辩证行为治疗(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DBT 是一种基础深厚的认知行为疗法,原本是为了有慢性自杀倾向的边缘性人格疾患( b o r d e r l i n 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患者而发展的治疗,结合个别心理治疗、团体技巧训练、电话辅导及治疗师谘询团队,DBT 是第一个借由对照试验证明对BPD 患者有效的心理疗法。1 自那时起,多种临床试验显示 DBT 不只对BPD 患者有疗效,对许多疾病与问题都有帮助,包括情绪缺乏控制和过度控制,以及相关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此外,愈来愈多研究(总结于本章最末)指出,单是这些技巧训练,对于有酗酒问题、自杀者的家人、家庭暴力受害者等许多族群,都是很有效的处遇技巧。
 
  DBT,包括 DBT 技巧训练,是以心理疾患的辩证与生物社会理论为基础,着重于调节情绪与行为的困难任务,不管是控制不足或过度控制。许多心理卫生问题 2 都源于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冲动控制( imp u l s e c o n t r o l )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与自我形象(self-image)的不稳定模式,这些都与情绪失调(emotion dysregulation)有关。DBT 技巧直接对准这些功能失调的模式。DBT 技巧训练的整体目标在于帮助个人改变与生活问题相关的行为、情绪、思考及人际模式。因此,要能够有效运用本手册,就必须以整体观来了解 DBT 的治疗哲学与理论基础。这种理解决定了治疗师对于治疗及个案的态度,而此种态度又是治疗师与个案关系的重要元素,经常是有效治疗的核心,尤其对于有自杀倾向与严重失调的个人特别重要。
 
  预览本手册包含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一到五章)帮助读者了解 DBT 及DBT 技巧训练,第二部(六到十章)是教导特定技巧的详尽指南。每个技巧训练模组提到的讲义与作业单都可以在网站(www.guilford.com/skills-trainingmanual)上找到。读者可列印作业单给个案,也可根据特定的场合加以修改。此外,专门供个案使用的讲义与作业单另有专书可购买,也可上网自行列印。

用户评价

评分

自从我开始阅读《DBT®技巧训练手册(上册)》,我的生活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新的生命力。我一直是一个情绪起伏很大的人,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就陷入深深的沮丧,或者因为一点点挫折就感到愤怒和绝望。这种不稳定 Emo 的状态,不仅影响了我的人际关系,也让我对生活失去了很多信心。当我看到这本书时,我有一种强烈的预感,它可能会为我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果不其然,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惊喜连连。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关于“正念”的练习。我之前对正念的理解非常模糊,觉得它只是一种冥想,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正念的真正含义——一种有意识地、不带评判地觉察当下。我开始尝试书中的练习,比如专注于呼吸,感受身体的每一个细微变化,观察脑海中闪过的念头。一开始会觉得有些困难,思维总是会飘散,但随着不断的练习,我发现自己能够越来越平静地觉察到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完全裹挟。这让我感觉自己多了一层“保护罩”,能够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另一部分让我受益匪浅的是“情绪调节”的技巧。书中的解释非常清晰,让我明白了情绪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去影响它们。我学会了识别自己的情绪触发点,并尝试运用书中的方法来改变负面情绪,比如积极的自我对话,或者参与一些能让自己感到快乐的活动。我注意到,当我能够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技巧时,我不再轻易被负面情绪击垮,而是能够更快地恢复平静。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像一位朋友在耐心分享她的经验。我感觉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知识性的读物,更是一份情感上的支持。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探索这本书的其余部分,我相信它一定能帮助我建立一个更加健康、稳定、积极的内心世界。

评分

这本《DBT®技巧训练手册(上册)》真是来得太及时了!我一直深受情绪困扰,总是被各种强烈的情绪淹没,然后做出一些让自己后悔不已的事情。尝试过很多方法,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偶然间得知了DBT(辩证行为疗法),并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简直欣喜若狂,感觉就像找到了救星一样。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只是上册,但内容已经让我受益匪浅。书中的理论讲解非常清晰易懂,让我对DBT的核心理念有了初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书中提供的各种技巧,都是可以直接拿来实践的。我最喜欢的是那些关于“正念”的练习,通过引导我关注当下的感受,而不是沉溺于过去或担忧未来,我发现自己能够更平静地面对一些触发事件。比如,当感到愤怒时,我不再是立刻爆发,而是尝试去感受身体的反应,深呼吸,然后用书中的方法来命名我的情绪,这让我感觉自己对情绪有了一点点控制力,不再是它的奴隶。还有关于“情绪调节”的部分,它帮助我理解了情绪的产生机制,以及如何有效地改变负面情绪。以前我总是觉得情绪是不可控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希望,让我知道原来我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方法来影响自己的情绪状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亲切,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治疗师在和我耐心交流。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实践更多的技巧,相信通过持续的练习,我一定能够更好地管理我的情绪,改善我的生活质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本随身的指导手册,在我情绪低落、迷茫无助的时候,能够给我力量和方向。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正在与情绪作斗争的朋友们,这绝对是一笔值得的投资,它能帮助你开启一段自我疗愈和成长的旅程。

评分

《DBT®技巧训练手册(上册)》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我一直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人,做什么事情都容易被情绪左右,常常因为冲动而做出让自己后悔的决定,然后又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沮丧。这种恶性循环让我感到非常疲惫和无助。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它的标题所吸引, DBT 的概念本身就让我觉得很有希望。翻开书页,我立刻被它清晰的逻辑和实用的方法所吸引。我最先关注的是关于“痛苦耐受”的章节。我一直是一个很害怕痛苦的人,遇到任何不愉快的事情,我都会尽力去逃避,但逃避只会让我更加痛苦。这本书让我明白,痛苦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不能控制它的发生,但我们可以学习如何更好地与之相处。书中的“转移注意力”和“自我安慰”等技巧,听起来很简单,但当我尝试去运用时,我发现它们确实能够有效地缓解我的痛苦。比如,当我感到非常焦虑的时候,我会尝试去数数,或者去做一些需要我集中注意力的简单活动,这能有效地将我的注意力从焦虑中转移开。同时,“人际效能”的部分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一直是一个在人际关系中比较被动的人,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也不敢拒绝别人,常常委屈自己。书中的“DEAR MAN”技巧,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沟通框架,让我知道如何清晰、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同时又不伤害到别人。我尝试运用这个技巧,在一次和朋友的交流中,我能够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得到了朋友的理解和支持。这种被理解的感觉,让我倍感温暖。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人性化,语言通俗易懂,没有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我感觉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治疗师,在耐心地引导我走出内心的迷宫。我非常期待继续阅读这本书的其余部分,相信它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掌握更有效的应对策略。

评分

《DBT®技巧训练手册(上册)》这本书,就像是一份精准描绘内心地图的指南,也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它没有用空洞的口号或遥不可及的理想来激励我,而是以一种脚踏实地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引导我一步步深入了解并接纳那个可能常常让我感到困扰的自己。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我长期以来都对自己的情绪变化感到束手无策,那种仿佛被潮水般的情绪席卷而来的无力感,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不正常”。当我接触到 DBT 这个概念时,它所倡导的“接纳”与“改变”的辩证统一,立刻引起了我的共鸣。这本书的上册,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回避我们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的痛苦和挣扎,而是以一种非常温和、非评判的态度,邀请我去正视它们。书中的“正念”练习,让我第一次真正学会了“活在当下”,而不是被过去的遗憾或未来的担忧所绑架。以前,我常常会因为一件小事而反复纠结,或者因为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而夜不能寐。通过阅读和实践书中的正念冥想,我开始能够捕捉到那些即刻的身体感受和思维念头,并学习用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去观察它们,而不是立刻被它们牵着鼻子走。这种能力,极大地减轻了我内心的焦虑和烦躁。更令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大量具体的、可操作的技巧。比如,书中对于“情绪调节”的讲解,清晰地梳理了情绪的起因、影响以及应对策略。我尝试运用书中的“建立情绪的积极体验”的方法,主动去寻找和创造一些能够让我感到快乐和满足的时刻,即使是很小的点滴,比如品尝一杯好茶,或者欣赏日落。这种有意识的积极体验,就像是在我的内心播撒阳光,让我在面对困难时,能够有一个更坚实的基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细腻,充满了同理心,让我感觉自己被理解和支持。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探索这本书的其他内容,相信它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更加健康、稳定的内心世界。

评分

《DBT®技巧训练手册(上册)》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指引我走出内心迷宫的明灯。我一直以来都饱受着情绪失控的困扰,常常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变得异常愤怒,或者陷入深深的沮丧,这种状态让我感到非常疲惫和无力。尝试过很多方法,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痛苦耐受”的技巧所吸引。我一直是一个非常害怕痛苦的人,遇到任何不愉快的事情,我都会想要逃避,但逃避只会让我更加痛苦。这本书让我明白,痛苦是生活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不能控制它的发生,但我们可以学习如何更好地与之相处。书中的“转移注意力”和“自我安慰”等技巧,听起来很简单,但当我尝试去运用时,我发现它们确实能够有效地缓解我的痛苦。比如,当我感到非常焦虑的时候,我会尝试去听一段自己喜欢的音乐,或者去做一些需要我集中注意力的简单活动,这能有效地将我的注意力从焦虑中转移开。同时,“人际效能”的部分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一直是一个在人际关系中比较被动的人,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也不敢拒绝别人,常常委屈自己。书中的“DEAR MAN”技巧,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沟通框架,让我知道如何清晰、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同时又不伤害到别人。我尝试运用这个技巧,在一次和朋友的交流中,我能够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得到了朋友的理解和支持。这种被理解的感觉,让我倍感温暖。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人性化,语言通俗易懂,没有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我感觉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治疗师,在耐心地引导我走出内心的迷宫。我非常期待继续阅读这本书的其余部分,相信它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掌握更有效的应对策略。

评分

坦白说,我抱着半信半疑的心态买下了这本《DBT®技巧训练手册(上册)》。市面上关于心理自助的书籍琳琅满目,很多都华而不实,要么理论过于枯燥,要么练习过于抽象,难以落地。但 DBT 这个概念本身就吸引了我,因为它强调“辩证”——既接纳又改变,这与我过去那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截然不同。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编排方式所吸引。每一章都围绕一个核心技巧展开,理论阐述简洁明了,然后立刻跟上大量的练习和案例分析。这种“讲练结合”的模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在积极参与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人际效能”的章节。我一直是一个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吃亏的人,不知道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也不知道如何拒绝别人,常常感到委屈和不被尊重。书中的“DEAR MAN”技巧,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分步式的沟通模型,让我知道在面对冲突或需要表达时,该如何有策略地提出请求、表达感受、肯定对方,并最终坚持自己的立场。我尝试在一次和同事的合作中运用了这个技巧,虽然一开始有些紧张,但惊讶地发现,对方确实能够理解我的意思,并且我们达成了一个更公平的解决方案。这种小小的成功,极大地增强了我对 DBT 技巧的信心。书中的“痛苦耐受”章节,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以前遇到挫折,我总是会陷入极度的痛苦和绝望,甚至会想方设短路。这本书让我明白,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无法完全避免,但我们可以学习如何更好地承受它,而不是被它吞噬。书里介绍的“转移注意力”、“自我安慰”等方法,虽然简单,但却非常实用。我在感到焦虑时,会尝试去做一些能让自己平静下来的事情,比如听听舒缓的音乐,或者做一些简单的家务。这种主动的自我关怀,让我不再被焦虑的情绪完全控制。总而言之,这本上册的内容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应对挑战和改善生活的新方法。

评分

自从我开始阅读《DBT®技巧训练手册(上册)》,我的生活仿佛被注入了一股全新的能量。我一直是一个情绪非常不稳定的人,常常被各种强烈的情绪所困扰,导致我的生活充满了混乱和痛苦。在接触 DBT 之前,我常常感到无助和绝望,不知道如何才能摆脱这种状态。这本书的上册,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以一种极其清晰、极其实用的方式,将 DBT 的核心理念和技巧呈现在我面前。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情绪调节”的章节。书中详细地解释了情绪的产生过程,以及如何通过一系列方法来管理和改变负面情绪。我学会了识别自己的情绪触发点,并尝试运用书中的技巧来应对,比如“建立情绪的积极体验”,主动去寻找和创造一些能够让我感到快乐和满足的时刻。我发现,当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关注和放大生活中的积极瞬间时,我的整体情绪状态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不再是轻易被负面情绪所击垮,而是能够更快地恢复平静和积极。另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部分是“正念”的练习。书中的讲解非常到位,让我明白了正念并非只是冥想,而是一种有意识地、不带评判地觉察当下。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正念,比如在吃饭时专注于食物的味道,在走路时感受脚下的触感。这种细微的改变,却让我感觉自己与世界的连接更加紧密,也更能享受当下的美好。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没有丝毫的距离感,让我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对话。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探索这本书的其他内容,我相信它能够帮助我建立一个更加稳定、更加健康、更加积极的内心世界。

评分

《DBT®技巧训练手册(上册)》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自我理解和自我疗愈的窗户。我一直是一个容易焦虑、容易感到失落的人,常常陷入负面情绪的泥沼,难以自拔。市面上关于心理自助的书籍很多,但很多都过于理论化,或者技巧过于抽象,难以在实际生活中落地。然而,这本书让我眼前一亮。它以一种非常务实、非常有条理的方式,将 DBT 的核心理念和实用技巧呈现在我面前。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人际效能”的讲解。我一直以来都在人际交往中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何有效地拒绝别人,常常因此而感到委屈和不满。书中的“DEAR MAN”技巧,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的沟通模型,让我知道在面对冲突或需要表达时,该如何清晰、有策略地提出请求,表达自己的感受,肯定对方,并最终坚定地维护自己的立场。我尝试在一次与家人的沟通中运用了这个技巧,虽然一开始有些紧张,但令人惊喜的是,我能够更平静、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这种成功的体验,极大地增强了我对 DBT 技巧的信心。另一个让我受益匪浅的部分是“痛苦耐受”的技巧。我一直是一个非常害怕痛苦的人,遇到任何困难和挫折,我都会想要逃避,但这种逃避只会让我更加痛苦。书中的“心智化”和“自我安慰”等技巧,让我学会了在面对痛苦时,不是立刻做出反应,而是先尝试去觉察和接纳自己的感受。这就像是在我的内心建立了一道缓冲带,让我能够更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不如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温暖,充满了同理心,让我感觉自己被理解和支持。我能够感觉到,每一次阅读和实践,都在为我的内心注入一股强大的力量,让我更加自信、更加有韧性地面对生活。

评分

从收到《DBT®技巧训练手册(上册)》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心理自助书籍,它更像是一份藏在书页里的行动指南,一份关于如何与自己内心进行一场深刻而有意义对话的邀请函。我是一个思维模式比较固化的人,常常陷入非黑即白、极端化的思考,这导致我在很多事情上都显得过于焦虑和冲动。DBT 所提倡的“辩证”思想,对我来说简直是拨云见日。这本书的上册,就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引领我一点点地去理解和实践这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痛苦耐受”技能的讲解。长期以来,我一直倾向于回避一切不愉快的情绪和情境,以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受伤。然而,事实证明,这种逃避只会让我更加脆弱,一旦遇到无法逃避的困难,就会陷入巨大的痛苦和崩溃。这本书让我明白,痛苦是生活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与之共处。书中提供的“心智化”技巧,让我学会了在感到极度痛苦时,不是立刻做出反应,而是先尝试去关注自己的身体感受,去命名这些感受,甚至去拥抱它们。这听起来有些反直觉,但当我真正去尝试时,我发现它能够有效地削弱痛苦的强度,让我不再完全被它淹没。还有关于“人际效能”的章节,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一直是一个“讨好型”人格,害怕冲突,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总是委屈自己去满足别人。书中的“DEAR MAN”模型,提供了一种清晰、有条理的沟通方式,让我知道如何在维护自己权益的同时,也尊重对方。我尝试在一次与家人的沟通中运用这个模型,虽然过程有些磕磕绊绊,但最终我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得到了家人的理解,这种成就感是前所未有的。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人性化,理论阐述浅显易懂,练习环节也紧随其后,让我能够即时巩固所学。我能够感觉到,通过阅读和实践这本书,我的内心正在发生一些微妙而积极的变化。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饱受着负面情绪的折磨,那种感觉就像被一层厚重的阴影笼罩,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也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尝试过很多方法,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当我偶然接触到 DBT(辩证行为疗法)这个概念,并了解到这本书的存在时,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下来。让我惊喜的是,《DBT®技巧训练手册(上册)》的内容远超我的预期。它没有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提供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技巧。我最先被“正念”技巧所吸引。书中将正念描述为一种“有意识地、不带评判地觉察当下”,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以前,我总是沉溺于过去的遗憾,或者担忧未来的不确定性,很少真正地活在当下。通过阅读和练习书中的正念练习,我开始学会了观察自己的思绪和情绪,而不是被它们控制。比如,当我感到焦虑时,我不再立刻陷入恐慌,而是尝试去感受身体的紧绷感,命名这种情绪,然后深呼吸。这种微小的改变,却让我感觉自己有了更多的空间和自由。接着,我深入学习了“情绪调节”的章节。书中的解释非常系统,让我明白了情绪的产生机制,以及如何通过一系列技巧来改变负面情绪。我学会了识别我的情绪触发点,并尝试运用“建立情绪的积极体验”等方法来提升我的整体情绪状态。即使是一些微小的事情,比如听一段舒缓的音乐,或者和朋友聊天,我都开始有意识地去放大其中的积极感受,这让我感觉我的内心世界也变得更加明亮。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没有丝毫的距离感,就像一位知心朋友在循循善诱地引导我。我能够感觉到,每一次阅读和练习,都在为我的内心注入一股力量,让我更有信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我非常期待继续深入探索这本书的其他内容,相信它能帮助我建立一个更稳定、更健康的内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