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艺术是爱,这是我的信仰。这一本书的出版,是因为这个信仰。
经过许多的折腾,终于,在一堆石冈阿公阿婆们画的图、说的故事的纪录中,把比较突显的重点资料整理出了个头绪,编成了这一本《彩绘人生-阿公阿婆画图说故事》,这本书是阿公阿婆们充满灵性、天真的独白,也是整个团队集体情感交流的结果。我必须说,这本书的真正作者是这一群阿公阿婆,而它的内含义是超越你所看到的图像和书中的言语的。今天,这本书能顺利编辑,我必须要特别感谢每一位阿公阿婆同意我们使用这些珍贵的创作与谈话。
编辑这本书的用意,单纯的是想要呈现我们是如何陪伴这一群几乎不曾拿过画笔的阿公阿婆们拿起画笔来涂鸦,透过涂鸦、游戏、剪贴等等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对话。这本书的「图像」与「故事」映照着我们所有工作人员与阿公阿婆之间从羞涩排拒到互信互动的整个历程,还有,有关于「艺术」这个东西是如何不经意悄悄地启动了我们关系存在的价值与真实。在此,我避免使用任何「解画」、「诠释」或「分析」的方式来介绍这些创作,仅直接编辑了阿公阿婆的原画和对话,提供看阅者反照从不同角度观看高龄者生命关怀与健康照护议题的面向。
我们陪阿公阿婆画图聊天整整四个半月,我们是相约在每週一上午见面的,在活动的最后阶段,我们请阿公阿婆将自己的所有创作用手工做成一本生命绘本,并且请他们为自己的绘本制作封面和命名。在这整个活动中,阿公阿婆的出席率是多变化的,人多的时候,我们会有将近30个阿公阿婆一起来画图聊天,如果碰到初一十五要拜拜,人少的时候,则也碰过只有15个人左右来上课的情形。由于篇幅上的限制,在这本书中只收录了完整性比较高的十五位阿公阿婆的绘本和故事。
这本书内容大致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文字论述,论述重点回溯了阿公阿婆生命绘本活动设计的背景与过程、对老人艺术疗癒环境设置的一些省思与建议、肢体游戏是如何结合艺术创作来松动老人身体里的悲欢故事、老人叙事与生命的意义、以及艺术治疗对高龄者生命观照的重要性等。书中的第二部分是阿公阿婆创作的图像与故事「留下生命的足迹」,在这个章节中,我将阿公阿婆们为自己绘本所命的名拿来作为主题,并忠实地将他们所画的图与所说的话编辑在一起,这是十几个用彩笔绘出来栩栩如生的人生故事集。
在此,我要感谢专长戏剧治疗的郭玟伶老师在四个半月中,每一个星期一和我们一起在石冈陪伴阿公阿婆做肢体游戏,并撰述了本书中的「用肢体活动结合艺术创作」这个章节。同时,也要感谢撰写了许多庶民故事的作家政治大学郑同僚老师,抽空写了「叙事访谈的意义与方法」,这个章节的阐述,彰显了我的课程设计概念主张「图像创作」与「叙说故事」交替合作的意图。又,特别要感谢艺术治疗专业学者王秀绒老师在百忙之中,撰写「老有所终—艺术治疗与长青族生命关照」,为这本书的编辑与出版画上了最完美的句点。
在石冈陪伴阿公阿婆画图说故事的期间,我一直非常幸运地拥有许多的支持和协助,其中帮助我最多的是我的助理团队:蔡亚馨、林于芳和吕学致三位同学,他们每个星期一一大清早7点钟,都还来不及吃早餐,就跟着我开车到石冈九房活动中心打扫环境、布置教室、准备各式各样的创作媒材、准备点心茶水、协助课程的进行、拍照、记录、录影等,一直到所有的阿公阿婆离开之后,还要将整个活动中心再打扫一遍恢复成原样。为了编辑这本书,蔡亚馨、林于芳、魏宇瑄同学花了许多时间帮忙整理图片档和文字稿,为了制作整个活动的纪录片,吕学致同学牺牲了许多个人的假期,我由衷地感谢他们无私的参与和奉献。
此书出版之际,还要特别感谢科技部「中台湾银发族健康照护与疗癒社区发展研究计画」总计画主持人东海大学创意院罗时玮院长无微不至的支持,以及弘光科技大学老人福利与事业系梁翠梅老师撰写推荐文鼓舞。最后,感谢石冈地区华山创世基金会站长吴启瑞先生、田妈妈关怀据点吕玉美女士和九房里活动中心张玉华女士的各种协助,以及台中市国际工商经营研究社社友夫人联谊会会长蓝梅瑜女士率领社友夫人团队做义工陪伴阿公阿婆们画图,是你们的热情慈心协助,才能完成这一次彩绘人生的历程。仅此致上深深谢意。
东海大学美术系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