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爱我:疗癒无爱童年的伤痛

为什么不爱我:疗癒无爱童年的伤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定是我不好。
如果我够好,爸妈怎会不爱我呢?

  《其实我们都受伤了》、《其实你没有学会爱自己》畅销疗癒作家苏绚慧最新作品。

  「我知道你受苦了,但这不是你的错。你不是原生家庭的囚徒,你不该承受着爸妈带给你的苦楚,那些心灵黑洞、对自己的质疑、对人生的放弃……」──苏绚慧

  「我是不是太糟糕、太没用、太软弱,不然怎么会招来这么多批评?」
  「我好怕自己没有能力,好怕自己不够优秀,好怕让爸爸妈妈伤心、失望。」
  「为什么我已经努力活得像个『正常人』了,却还是摆脱不了伤害和痛苦?」

  每一句,听来都令人痛心;每一声吶喊,都表示在暗夜里,那是一个个无声啜泣的灵魂。

  总以最柔软、同理的口吻,贴着受伤者内心的知名谘商心理师、悲伤疗癒专家苏绚慧,剖析八种无爱、内心受伤的孩子,她告诉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真相──家庭会伤人,父母的爱更会伤人。

  无论是从小被爸妈责骂、缺少陪伴、被要求成功、被期待听话、被忽视、被教导仇恨、由外公外婆带大,或让孩子代替爸爸或妈妈角色,当这些孩子长大,最沉痛且无法回避的残忍现实是──他们的自我是破碎的。他们无法善待别人,也无法善待自己。

  每一个心里受苦、受伤的大人,心里都住着一个遍体鳞伤的孩子。看见自己内心童年所受的伤,让伤痛说话,不再否认与逃避,是自我疗癒的第一步。

  当你愿意以泪水洗涤自己,以心疼、理解来温柔聆听、拥抱自己,那么,你就能把童年受伤的自己爱回来,你也就不会再苛责自己,而能相信,你的存在,就是最大的价值,而这世界,依然美好且值得期待。

本书特色

  ◎8种无爱、内心受伤的小孩,告诉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真相──家庭会伤人,父母的爱更会伤人。

  ◎苏绚慧以最柔软、同理的语调,陪伴所有曾经在童年时期,被大人辱骂、缺少陪伴、被要求不能失败、被要求听话、被忽略、被教导仇恨、由外公外婆带大、代替爸或妈角色等心中满是遍体鳞伤的孩子,她希望每个心里受伤的孩子,都能借由爱,寻回自己的人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苏绚慧【知名谘商心理师.悲伤疗癒专家】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研究所硕士。在助人领域工作十八年。曾任医学中心社会服务室与安宁疗护临床社工师、协谈中心谘商心理师,前后经历十三年。也曾兼任大学学生谘商中心、社区谘商机构谘商心理师工作,目前为独立执业心理师。

  与各助人单位、基金会与协会长期合作开办专业训练课程、生命探索与成长课程。特别聚焦在失落经验探索与悲伤转化、自我情感滋养照顾与生命早年伤痛疗癒的主题上,以此举办各类型工作坊、演讲与社会哀伤文化改善的宣导活动。

  推动足迹遍及台湾各地外,目前也在马来西亚及中国等华人地区,发展滋养华人心灵工作,落实善生、善终、善别、善待的生命课题学习。
 
  网路主持:FB「同哀伤」社群专页、「同哀伤社团」。

  已出版出籍:
  《死亡如此靠近》(2001,大块文化,已绝版)入围金鼎奖文学类优良好书
  《请容许我悲伤》(2003,张老师文化)入围金鼎奖社会科学类优良好书
  《这人生》(2004,张老师文化)
  《生命河流》(2005,张老师文化)
  《丧恸梦》(2007,张老师文化)入围金鼎奖社会科学类优良好书
  《于是,我可以说再见──悲伤疗癒心灵地图》(2008,宝瓶文化)
  《因爱诞生──一段父亲带我回家的路》(2009,宝瓶文化)
  《当伤痛来临──陪伴的修练》(2011,宝瓶文化)
  《爱,一直都在》(2012,张老师文化)
  《其实我们都受伤了──在关系中疗癒伤痛,学习成长》(2013,宝瓶文化)获103年卫福部国民健康署优良读物奖
  《其实你没有学会爱自己──练习以爱,重新陪自己长大》(2014,宝瓶文化)获103年卫福部国民健康署优良读物奖
  《死亡如此靠近》(新修版)(2014,宝瓶文化)

图书目录

【自序】家──父母给的世界 006

第一章  无爱生命的悲歌──孩子,你的伤痛需要被懂

一、扁与贬的伤痛  071
二、空虚的伤痛  084
三、「都是为你好」的伤痛 097
四、乖巧听话的伤痛 111
五、「你不重要」的伤痛  127
六、仇恨的伤痛  143
七、代理伴侣的伤痛  160
八、爸妈在哪里的伤痛  182

第二章  疗伤与修复
一、开启疗癒的觉醒──修复破碎的自我 209
二、解苦──从承认伤痛开始接触 218
三、拥抱早年伤痛──对自己「慈」悲 228
四、重新理解生命,重新懂爱 240
五、以爱重生──活在爱中  244

图书序言

自序

家──父母给的世界


  我的父母并没有陪着我长大,出生没有多久,他们就消失在我生命中。我的世界并不是他们所给的,而是透过我的感知,我的接触,不论是否曾经扭曲过、偏执过、天真过,都来自于我的亲身体验,及领会。

  小时候,我常羡慕别的小朋友不用自己去碰撞这个世界,可以有父母保护,有父母给予。小时候,在有限的视野角度下,常看见其他小朋友,因着父母的给予而幸福、快乐的模样。那时候的我,羡慕着那些有着父母给予温暖与幸福的孩子们。

  但随着长大,我的视野开始可以扩展,可以开始看见不同面向,听懂不同层次的话语。我越认识这真实的世界,我便越不再羡慕别人的世界。也开始明白,有些人的父母给予的,是残忍的世界、充满恐惧的世界,或是,逼迫控制的世界。

  而且,不是少数。

  残忍的世界,来自于父母的不成熟。他们不成熟,有着如黑洞般未满足的私慾,支配及指使孩子们来承担。他们让孩子背负自己欠下的债务,让孩子过着受虐待、受暴力的生活。只要父母喜欢的,孩子都必须承受、承接,不能说:「不」。许多伤痕累累的孩子,他们的世界佈满着伤害、伤痛,他们的生活世界尽是冷漠与剥削,还有剥夺及被佔有。

  他们不能说不,不能远走,他们动弹不得,即使再残忍的事发生,他们也让自己麻木,失去感觉、失去自己,不断承受、忍受。一旦,有任何一点儿无法再承受的反弹出来,就被父母亲指控:「不孝」、「没有用」、「你怎么可以这么自私」……

  久而久之,这样长大的孩子,无法善待别人,也不懂善待自己。过去,他们受伤时,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感觉;当他们让人受伤时,他们也无法知道别人的感觉。他们切割了自己的情感,也切割了对他人的情感。

  或是,他们继续认同着,自己本就是该受尽苛待的位置,无论长多大,成为怎么样的成人,仍持续忍受着残忍世界的控制、支配与虐待。无尽的复制伤害与伤痛的发生,也无尽的复制被惨忍对待的遭遇。

  另一种恐惧的世界,来自于父母对于这世界的害怕,害怕在这竞争世界的无法生存,他们怕输、怕被瞧不起、怕难看、怕没有价值、怕低人一等、怕不够好,于是,从小就急于给孩子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要面子」的世界、「要赢要强」的世界。他们让孩子感受到竞争的重要,练习着在现代生活的残酷丛林里,如何赢过别人、如何不要被比下去、如何站上顶端,来获取更多生存资源。

  他们要求着成绩、名次,与各种条件与评价。

  他们给孩子一个无法放松的生活,只要旁边有孩子,就要拿自己孩子出来相较一下。

  孩子在恐惧的世界,无尽的感受到这世界的严苛、这世界的竞争、这世界的无情。如果他们站上高点,也许会因此感到些许成就感及价值感,但不出一刻钟,他们随即被内在引发的「恐惧」及「恐慌」淹没掉,害怕下一次可能会输、会失败、会陷落。

  他们无法感知到自己的真实价值,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为何而存在,如果没有了分数与成绩,没有被肯定及称许,他们根本不知道如何认定自己的价值。

  他们确实活在恐惧中,活在父母亲给的竞赛世界中,不仅手足间竞争,和别人家的孩子也可以竞争,甚至和整个世界竞争。他们的父母亲,无法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能力生存,不相信这世界是安全与有关爱的。

  因此,他们给孩子一个无情与漠视感受的世界,要孩子努力的生存下去。只能成功,不准失败,只有成为「强者」、「优越者」才值得存在。

  这样的孩子像是陀螺似的,不停被转。转慢了,用更大的力道再逼着转。只要稍微停顿,就被恐惧、罪恶感、自责淹没,以严苛的口吻评判自己。所以,他们不敢停,害怕停。害怕一停顿下来,自己就成了人渣与废物,自己就是败类与窝囊废。

  有些孩子,着实被这样恐惧的世界吓到,不再出门,放弃整个竞赛,消极的抵抗着父母所给的无情世界。他们认为,拒绝这世界的竞争游戏,最好的方法,就是放弃进入这个世界。

  而活在逼迫及控制世界的孩子,忍受着父母强烈的情绪暴力,以狂怒或哀怨,挟持着孩子的心灵,要孩子为父母的情绪感受负责,努力的做好一切,不要让父母有机会因为不满或失落感而挫折、而难堪。如果令父母难堪及不满意,孩子就必须承受巨大的罪咎,彷彿犯了滔天大罪,无法被谅解,也无法被容许。

  这些孩子,戒慎恐惧,而最大的心慌是,自己如果不求好、不求完美,则不该存在。如果让父母生气、难过、哀怨,则是个差劲,不孝顺的孩子,必须背负一个逆子逆女之名。甚至受全家族的唾骂,怎么会生出这样的孩子。

  你还记得当你是孩子时,究竟你的父母、你的环境,给了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是残忍的世界?竞争的世界?逼迫及控制的世界?

  如果这是你感知到的世界,我很为你难过,你的父母给了你这样的一个世界。但孩子,这不是世界的全貌,这也不是唯一的世界。

  你可曾在蓝天白云中,感受到这个世界?
  你可曾在路边摇曳的树叶中,感受到这个世界?
  你可曾在山峰上遥望着大地,感受到这个世界?
  你可曾在静谧的月光与星光中,感受到这个世界?
  你可曾在春天新萌芽的绿草香中,感受到这个世界?
  你可曾踏出过你的世界之外,感受到这个世界?

  世界,超过了你眼前所看见的世界。超过了你的「家」所为你塑造的世界。

  这世界的创造物希望让你明白,爱的存在。
  这世界的创造物希望让你学习,信心的生长。
  这世界的创造物希望让你体会,勇气的力量。
  这世界的运行,期待着你透过自身的生命,实现你要的世界。而不是复制着某一些痛苦、无情,与残忍的世界。

  也许因为对未知太恐惧,也许因为太熟悉,你留在那令你窒息的世界,即使缺氧,也宁可没有知觉,如一具死尸的活着。

  恐惧,遮蔽了你的眼与你的心,要你选择一条你不满意,却最安全的路。但那不是安全,而只是习惯,习惯相同的情境,相同的发生经过,相同的对白与情节,至少,你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但那不是这世界的全貌,孩子。这世界既然诞生了你,便会因为你的存在而不同。你有你的位置,专属于你,是你可以去实现、去创造的。

  那不是一个只有恐惧的世界,只充满着「竞争、比较与竞赛」;那也不是一个残忍的世界,只充满着「控制、虐待与压迫」。那是一个真实有爱流动,有生命力与创造力的世界。你勇于站在世界的中心,被看见被听见,被承认存在,而不是只能躲藏及模煳自己。

  孩子,请打开你的心,邀请世界进到你的生命。当你和世界真的连结了,你才能和自己连结;当你和自己连结了,你才能和这世界连结。

  我知道,一本书的出版,并不能终止你所承受过的不当伤害。无意识做出很多不可挽回伤害的家庭,仍大有人在。

  但这一本书,我希望能让你在灵魂幽暗的世界中,成为你的世界的一个小光点,带给你一个希望,引领你走进你生命的心灵宇宙,探寻你心灵宇宙更适合你存在的星球。让挣扎苦痛的你知道,有些苦不是你该受的,有些伤是可以被抚触、疗癒的。如果世界冰寒冷冽,希望这小光点的微亮温度还是可以温热你的心,让你流下疗伤的泪,还给你真实的生命气息。

  也正因为,你的世界非常残酷,甚至无情无爱,在面对生命所遭逢的困境时,我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及耐心。如果,我们置放伤痛于不理不顾,否认及压抑,只会让伤痛的影响及作用,无意识的散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及关系中。并且,在糟糕的情绪感受中相互引发更多的人我伤害,而无法真实的走一趟修复及疗伤的历程。

  我愿以这本书,表达对你受伤生命的心疼、理解及同哀伤。愿曾经的遍体鳞伤,都慢慢的被我们自己拥抱、抚慰、懂了、善待及疗癒。就如一位童年受伤的生命向我分享的:「在穿越这些伤痛的黑暗痛苦之后,我回到生命的最初,生命本质的我,是相信爱,也是爱。我愿意迎接我自己回到,未经历过伤痛之前的时刻,认回相信爱的我,再次成为爱的本体。」

特别註明

  书中所叙述的故事都经过大幅度的改写,并非指称任何一个特定的人。但伤害发生的情节则予以保留其真实性,以呈现这些伤害事件的存在。愿我们在阅读这些情节时,能连结及理解这些伤害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皆是残忍,但请不要用同情的口吻及眼光来看待这些伤痛的发生,这是一种置身事外的庆幸姿态,也是一种隔离及划分。若我们能体会及感受这样的伤痛,请给予这些伤痛一个存在的位置,让伤痛说话,让经历伤痛的生命不再被消音,而是可以把他们的个体性真实经验好好的让这世界看见、听见与理解。这才是我们尊重及涵纳受伤生命的存在,及支持他好好走过所需要的疗伤历程。

图书试读

一、扁与贬的伤痛
 
雅幸出生在一个很「正常」的家庭,父亲是中学老师,母亲是幼稚园老师。这看似再正常不过的家庭,却有着不平静的生活。
 
几乎在家的时刻,雅幸的父母就有大大小小的争吵,很难宁静。他们两个谁也不服谁,对什么事物的看法都相左,包括对雅幸的行为要求及教养理念。
 
虽然,父母都是所谓的教育专业人员,但是,雅幸的父母,回到家中,大部分的时候都是精疲力尽,对很多事情都不具耐心。雅幸从很小开始,就常常被要求「不要当小孩」。妈妈最常跟她说的话是:「懂事点」、「再任性试试看」。爸爸最常跟雅幸说的话是:「不要哭,再哭,就打下去」,或是「再吵,你就完蛋了」。
 
雅幸从很小开始,就羡慕外面的孩子,总是被他们的父母充满耐心、慈爱、温和的对待。可是,她的经验不是如此,她的父母对她,常是咆哮、辱骂,甚至有时候,他们的脾气突然间控制不住,就会朝她丢东西。

最严重的一次,是她回答爸爸的一句问话,不得爸爸的满意,爸爸突然冲向她,左右赏她耳光,还抓着她的头直接撞墙。
 
而妈妈,始终对她表现出不满意的反应。从面貌长得较像爸爸开始,妈妈常说她丑,以后大概嫁不出去。又说她笨,功课始终吊车尾,怎么补习也没用。妈妈总是感叹的说:「好歹我们在社会上还受人尊敬,也算优秀,不懂怎么会生出你这么低品质的小孩?」
 
雅幸隐约中觉得,父母之间互看不顺眼,都拿管教她来出气,来显示他们自己的权力,看谁较能握有孩子的管教权。
 
雅幸在这个家很孤单,因为除了成为父母亲的武器,用来羞辱及攻击对方之外,她感觉不到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及意义。
 
父母两个人,都要人的尊敬,人的称许,人的重视。即使回到家中,也仍以老师身分自居,常常对着雅幸说道理、说规矩。雅幸很早就放弃了,她知道,生在这个家中,她永远不会有自己的爸爸、妈妈,只有「某老师」和「某老师」。
 
在巨大「老师的小孩」阴影笼罩下,雅幸觉得自己恐怕做什么都不会成功,就连她的爸爸常说的:「不要让我丢脸。」好像都无法办到,她始终觉得,自己一直在让她的父母丢脸,自己是父母的耻辱。
 
她曾经问过妈妈:「为什么你们生了我,却不爱我?」
 
她得到的回答是:「你应该检讨自己有什么好值得被喜欢?被爱?」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