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迈向心理与灵性的成熟之路
文/张文韬 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心灵指南。作者採用笔记式的编排法,简明扼要地引领读者,迈向心理与灵性的成熟之路。
就如同人生旅程是一天天的经历一般,在您每次翻阅此书时,建议仅读懂一小段,思考它,融入某一句话或撷取一段完整的观念,休息一下,消化一番,方能不受挫于深奥的原理,亦不致辜负作者将其丰富经验所浓缩而成的精华。试想您正服用高纯度的健康食品,期待滋养镇日的生命活力。
这也像运动赛局是一回回地投入一样,别轻率地一口气翻完这本小册子,建议您融入生活当中亲身参与体会,透过一点一滴的实作,避开不熟稔的游戏规则,按部就班地导正自我,脱离人生困境,并获致最终的胜利。试想您正参与一场势均力敌的球赛,不到最后关头谁也不知输赢那般地扣人心弦。
胜利,是指「本质我」与「自我」的合一,是寻回无私的爱、处于广阔无边的状态,也就是不断地允诺自己,转变成益发成熟之人。
成熟,永远都是一种进行式,透过接受存在、学习缘法、实现自我、分享所得的次第,形成上升螺旋,进而朝向神性、终于大爱。对此,作者阐释了「放下」(启程与挣扎)、「提起」(努力与恩典),与「合一」(回归与连结)三大步骤,方便读者安全稳健地踏上成人之路。
本义上,疗癒(Heal=hale=holy=whole)就是回归,在空间要素是归向完整,就时间要素则是归于源头。而于此回归超我、超个人的旅途中,遭逢各类的困难与挑战将是在所难免的运程,也是要事先处理的层面,本书章节即是依此而开展序幕……。
遇见挑战的首要需求,就是起码要能够拥有些许的观照能力,至少眼睛肯张开一点,去查看,或去思考。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个案,在生活当中遭遇大大小小事件时,总是紧闭着双眼,不愿承认。童年时期遭受的各种压抑、创伤、苦痛,让个案在对于身外环境进行试探时缩小了视野,退到更窄的安全边界内,造成了面对力的下降。就如同火柴在黑暗中受到无情的业风吹袭,乃至熄灭,造成生命的茫然困惑、不知所终。所以去承认,并接受被动、恐惧、愤怒、罪恶感的实存性,方能转化生存的对抗、控制和权利,经由接受与臣服而产生谦逊的态度。
借由谦逊,我们开始甘愿地努力学习,不是逃离或反对控制,而是学会适当地主导物质宇宙的客观环境。从个人到关系,逐一地挣扎出自我束缚,蜕变自己,让本我得以融入超个人的实证法界。
第一章教导我们学习「哀悼」,将过去的不满足以及现今的失落,加以理解之后养成舍得放手的习惯;反之,「合理化」的机制让我们的恐惧持续存在,并强化了神经质的病态自我,最终让自己委身于暗黑失败的角落。
第二章教导我们培养「自我肯定」,就是平衡的主导,既不盛气凌人,也不优柔寡断。依循手册中教导的十七项原则,读者将能够找到生理性、健康的自我力量。我们即使学会交付权力,却不会自我减损;即使找回生命的主导性,也不致处处让人感到强迫性的控制或压抑。
接下来三、四、五章教会大家克服恐惧、愤怒和罪恶感的要领。有能力面对这三大挑战就有能力负起责任、管理个人情绪和生活上的冲击。明白如何学习他人的真实性,继而整合为自我的真实认同,才是进入关系沟通的关键门户。
第六章是度过挑战之后所结出的果实,如同种子冲破黑暗的土壤迎向阳光,达成一种自身价值的肯定。了解并掌握了自身价值,才懂得该避开甚么、应选择甚么,也才能流露出自然的赞美与尊重。
第七章是第二部分集体关系的源头。指引读者如何在多重关系中,仍旧维持自身的良好独特性,而不致失去原先自我的完整。在能量观点上,三体或以上个体的交互运动往往形成非线性动力系统,也经常是陷入混沌的因素。透过本章节的列表,您将学会如何在混乱的模式中,不管是婆媳关系、亲子关连,或是爱情与面包的关系中找到连结的次第。
学会了界限的掌握,就得到安全的保障,进而我们可以也愿意付出更多、分享更深,这样就进入第八章,关于亲密感的建立与稳固。您将学到感受、聆听、接纳与适切的回应,这些都是良好沟通的元素。透过沟通,亲密感将变得更加深刻,此时我们将碰触到吸引力法则的力量来源。亲密感是一种放松跟自由,是一种休息,在休憩中我们才能找到理性与感性的平衡点,而不致陷入关系的冲突。
至此,读者已经手上握住了一把宝剑,魔来砍魔、佛来斩佛,在第三篇中就能跟读者畅谈整合的艺术了。不管是梦境的虚实合一、本我自我的轴承相依,或是无意识的显露或转化,都靠着这把宝剑扫除对立,为自我疗癒借得本自俱足的原力。您将可见证到爱的痊癒力,在这当中不需要原则、不需要学习,只要您亲身去经验、去享受。
站在预防医学的观点,我很赞成着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爱丽丝.米勒(Alice Miller)所言,「那些在童年阶段自身完善没有受损的人,那些受到保护、尊重、被父母待之以诚的人,他们不论是在年幼或者成人阶段,都会是聪明、有责任、富有同情而且高度敏感的。他们享受生命,也觉得没有必要去杀害、甚至伤害别人或自己。他们会用自己的力量去捍卫自己,但不会攻击别人。除了尊重、保护那些比他们弱小的人,包括他们的孩子,他们什么也不会做。」
运用这项观念,在此也顺势唿吁君臣们、父子们、婆媳们及广大的相对关系成员们,不要伤害,尽可能在各项对立中减低不得不需要的伤害,把负面冲突、情绪、念头等都经由本书的教导尽力解决掉,发出善念,并依所能做好事,让爱的力量渗透社会各角落,哪怕仅是微细而不起眼的一丝光,都有赖各位读者的点燃和延续。
(本文作者为正观身心灵整合医学诊所院长、中西医师)
推荐序
生命因转化而无憾
文/张宏秀 亲爱的读者,当您读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是一个缘份的开始。正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说,一切都不是意外或偶然。您不妨想一想,为什么您会在此刻的生命中遇到这本书?善意的造物主或您的内在智慧想对您说什么? 或许作者的丰富经验与洞见,正可为你开启更宏观的视野,帮助您去审视换汤不换药的困扰或生命的困惑,彷若为您心灵的成长开一扇窗。
我想与您分享这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因为作者不但将心理成长的重点提纲挈领,更循序渐进地呈现一张成长的功课清单。他邀请我们检视自己,觉察自己该做的功课,如此才能真正俱备灵性转化及灵性意识扩展的基础,而心理与灵性方能彼此互惠。作者也好似心灵成长的教练,带我们探索并整理自己在生命事件中内心的真实想法与感受。因此我们的未竟之事有机会被澄清,我们可以因跨越未竟之事而活在内心的自由中。
自由就是活在当下的钥匙。心的自由与活在当下是灵性的沃土,我们在此沃土中所努力培养的灵性之花将永不凋谢。当然,作者也强调灵性之花的绽放除了沃土与努力,尚要谦逊地依靠上天的恩宠,放下一切尽其在我的控制心态。其实灵性转化与成长的核心不就是放下控制?学习与造物主的节奏共舞,道家所谓师法自然及无为也是同样的提醒。
作者恳切地以「弹性」(Flexibility)来表达拓展灵性意识的原则:借着内在的不执着、不依附、包容与接纳生命中的两极而达到活出真我的境界。例如:接纳自己勇敢中的胆怯。我们需要对多重面向的感觉与行为更开放并包容,而不是将其简化压缩至自我判断。灵性不是在追求完美的理想自我,而是一个人走向完整(Complete)的过程,这是作者一针见血的提醒。但是灵性与整合的弹性原则仍是要回归人性及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中操练,觉察并放下控制,面对自己最深的不安全与恐惧即是每分每秒的灵修及无处不在的道场。否则,灵性及灵修也会被简化成取得短暂舒缓的自我陶醉,或操弄高峰经验的灵性自慰,而与心理成长脱节。也难怪孔老夫子不语怪力乱神,更敬鬼神而远之。唯有心理健康的底蕴,才能成就灵性转化及真我,而心理与灵性整合的真谛就在于此。
在从事心理治疗及身心灵整合工作的二十年间,我目睹不少有志于心理或灵性成长的朋友因为缺乏成长的整体图像,在成长历程中停滞或失衡,非常可惜。作者以谘商心理学的背景,将心理成长锁定在自我与人我关系的场域中。因此,把自我的关系落实了,跟别人的关系才有出路,这是显而易见的。作者高瞻远瞩地要我们先从成长创伤、自我肯定与负面情绪(恐惧、愤怒与罪恶感)这三大区块去落实自我了解与自我关系。有了健康的自我,再去学习人际界线的功课,就可以避免不少人所谓有学没有会的挫折。将健康的自我搭配清楚灵活的人际界线,再去学习亲密关系的议题与技巧,将会水到渠成。若是本末倒置地只从学习技巧入手,却缺乏基本功的培养,到头来就只能抱怨技巧不实用而前功尽弃了。
书末,作者建议在心理健全的基础上,以阴影与梦境作为整合的工具。从近三十年的灵修经验里,我可以印证与保证,阴影与梦境是我们连结内在或灵性智慧的好帮手。如果对阴影有爱心或慈悲以待,我们便能从谴责与羡慕妒忌的情绪中获得释放与解脱,无条件的爱才能落实在人际关系中。诚如作者所言,梦境是改变的媒介,当仔细聆听梦境时,一个未知的我,及其所思所感即呈现在眼前。我们需要会晤这个不受社会文化框架所侷限的我,碰触最深的自己。在生命的历程中不论受了多少扭曲与伤害,至少这是可以还给自己的公道──聆听自己最真实的声音与渴望。
心理与灵性的整合与转化是英勇的探险之旅,我们必须不断地往前,直到旅程的终点。但作者也告诉我们,旅程的终点就是起点的弔诡本质,因为这是一个离家而后回家的旅程,是一个从小我,回归真我及本质我的旅程。当抵家时,在旅程中所发现的光与爱,让我们看到一个前所未见的家!
最后,我想对主内的朋友说:基督就是我们回家的路,走在基督的路上,有天主的光及圣神的爱陪伴我们回归真我,真我即是我们与天父合一的所在!
(本文作者为心理治疗师及婚姻家族治疗督导)
推荐序
开展与回归,历程与当下
文/郑存琪 每个人都是古老的灵魂。
我们在无尽的时空中,体验生命,了悟生命,回归本质。从生活中的境遇与困扰里,我们逐渐了解:在这一期的生命中,我的学习课题为何?我为何而来?而在内心深处,隐微不安的心,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驱动着我们,探寻着亘古以来的生命奥秘:我是谁?我从何而来?又将往何处?
在诊疗室这个神圣的场域里,来访的个案谈论着自己的生命故事,描述着内在英雄的旅程中所呈现身心感受。不管是在哪个阶段:是不愿意跨出天堂、走入人间历练的「天真者」;感觉被遗弃、被背叛、怨天尤人、愤世妒俗、无助无望的「孤儿」;在牺牲奉献中,压抑自己的需求,讨好他人,却被忽略,觉得不公平、不甘心的「牺牲者」;在寻找自我中,逃避责任、无法採取行动、自我怀疑、茫然、疏离的「流浪者」,或是在奋斗努力的过程中,过度自我中心,在人际关系中产生问题的「斗士」,每个阶段与所带来的功课都是珍贵而有意义的。
这些哀伤、愤怒、恐惧等强烈的情绪经验,让个案离开了原先稳定的状态,在迷惑、矛盾、挣扎的旅程中,学习觉察自己的感受、想法与动机,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在抗拒或逃避什么,学习收回自己的投射,承认与了解内在的需求,进而逐渐学会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并开始为自己负责。当个案能够有意识地穿越生命课题的艰苦考验后,内心的转化与蜕变总是十分深刻。
这段从心理到心灵的漫漫长旅,跋涉过程绝对不轻松。许多个案常希望能有一些书籍或课程,来帮助自己去看见困扰的来源,学习如何处理它或与之共处。在看完这本「当个成熟的人:心理与灵性的整合指南」之后,深深地感觉:这正是一本回应我们的需求而写的好书。作者细腻地描述在这段从自我(ego)到本质我(Self)的旅程中,可能遇见的问题或挑战,帮助我们釐清心中的疑惑,并提供许多宝贵的说明与建议,让我们能够比较顺利地进入成人阶段,熟悉与运用自我健康与成熟的力量来实现自我,并且朝向灵性开展、揭露本质我的方向前进。
本书的脉络清晰。首先,由于现在的我,是植基于过去的生命经验;童年阶段的成长历程,尤其是需求未被满足或创伤未处理时,会明显地影响我们对自己与外在世界的安全感与信任感,阻碍或干扰成人阶段的开展。作者教导我们透过哀悼,来看见、接纳、了解与疗癒这些深沉的伤痛与随之形成的习惯,把它转化成未来成长的力量。
为了进入成人阶段,作者提供了十七个原则,帮助我们培养成熟者所需要的自我肯定的能力,为自己负责。而「为自己负责」,正是成人所需要的核心特质之一。而透过区辨「适当的」与「神经质的」两者不同的反应,来说明经历成人阶段的三个挑战(恐惧、愤怒、罪恶感)的历程时,可以如何处理,并在焠炼中建立自我价值与自尊。作者在人际关系的章节中,说明如何在关系中维持个人界线,以及享受亲密感。事实上,经由外显的人际互动,常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目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拥有那些内在特质,扮演着那些角色与运用那些面具,以及目前无法接受自己的那些部分。试着学习和自己的阴影交朋友、接纳它、让自己完整,以寻回个人隐而未现的内在力量。此外,学习观察梦境,在象征与隐喻里,了解潜意识所要传达给我们的讯息,也是了解自己的重要途径。
健康而成熟的心理,对于灵性的探寻,是很有帮助的。心理与灵性的历程不同。从心理的角度来观看人生,我们会有「从问题到解决」、「从不安到心安」的历程感,彷彿我们被改变,有个自我得到成长。但从灵性看来,当下即是圆满,超越好坏、对错、自他、起点与终点等二元分别,自性自然地流露无条件的爱,无分别地盈满一切。成熟的自我能够信任自己、允许任何事物的发生、并且有能力放下自我的观点,让自性揭露的心灵历程自然地发生。
这是一本难能可贵的好书,值得想要追求心理成长与心灵旅程的妳/你,慢慢阅读、细细感受。
(本文作者为佛教慈济综合医院台中分院精神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