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治疗(第四版)

艺术治疗(第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艺术治疗
  • 心理治疗
  • 艺术
  • 心理健康
  • 创意艺术
  • 治疗
  • 第四版
  • 康复
  • 身心健康
  • 自我探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艺术为心灵的语言,图像创作研究成为亲近心灵世界的秘径。

  本书引介图像反映创作者当下之心理年龄的概念,以Lowenfeld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为轴心,从身心发展理论以及艺术治疗的观点来阐释各阶段儿童的绘画表现与其认知、情绪与行为发展间的关联。基于要了解特殊族群及成人的绘画表现,必得先掌握一般儿童绘画表现的原则,本书可谓一能从美术进入孩子或当事人心灵世界的参考书籍,适合所有关心儿童/个体心智成长的家长、教师及心理专业工作者阅读,亦是学习艺术治疗的基础工具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陆雅青


  国立台湾师大美术系文学士
  美国路易维尔大学表达性治疗研究所艺术硕士
  西班牙马德里大学艺术博士
  美国艺术治疗学会认证专业会员(ATR-BC 92-024)
  台湾艺术治疗学会认证艺术治疗师(TRAT 2012-001)
  中华民国谘商心理师(谘心字第000355号)
  台湾艺术治疗学会专业会员暨创会理事长
  台北市立教育大学艺术治疗研究所创办人(台北市立大学艺术治疗硕士学程前身)
  台湾心理治疗学会终身会员兼理事
  台北市立大学视觉艺术学系暨艺术治疗硕士学程专任教授退休
  现为基金会艺术治疗师/谘商心理师,从事治疗、督导、谘询与专业人员训练等相关工作

  着有《艺术治疗》(心理)、《艺术治疗团体实务研究》(五南)、《儿童艺术治疗》(译作,五南)、《心理诊断与人格测验手册》(合译,心理)、《艺术治疗──心理专业者实务手册》(编审、合译,学富文化)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从艺术治疗的观点浅谈儿童画的诠释
第二章 自我表现的开始─涂鸦期(二~四岁)
第三章 表象的开端─前样式化期(四~七岁)
第四章 形体概念的形成─样式化期(七~九岁)
第五章 理智之萌芽─党群期(九~十二岁)
第六章 推理阶段─拟似写实期(十二~十四岁)
第七章 艺术教育治疗
 

图书序言

四版序

  《艺术治疗──绘画诠释:从美术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于1993年初版,1999年、2005年分别再版,至今距第三版的出版已有11年之久。每次再版均有不少修订,但本次增删之幅度远远超越前几次。

  随着心理治疗理论的更新及潮流发展,作为心理治疗形式之一的艺术治疗也有些变化。心理动力理论的演化与应用,尤其在客体关系上,神经科学、心流(flow)、正念(mindfulness)、荣格理论以及超个人心理学对灵性的追求与探讨等均影响现今心理治疗的趋势。在本书,此影响表现在贯穿全书的绘画诠释哲学与态度,以及由原第七、八章所整合为一的第七章「艺术教育治疗」之撰写。

  艺术治疗尚未成为心理专业之前,艺术创作「活动」为精神疗养机构职能治疗的一种形式,而绘画则被当作是精神科医师在诊断上的辅助。亦即,绘画本身为视觉上分析的重点,创作情境以及创作时的心理动力在绘画分析时完全被忽略。这样的现象现今似乎在艺术学、艺术教育或绘画应用的相关领域仍是如此。

  本书引介图像反映创作者当下之心理年龄(mental age)的概念,以罗温费尔德(Victor Lowenfeld, 1903-1960)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为轴心,从身心发展理论以及艺术治疗的观点来阐释各阶段儿童的绘画表现,及其与认知、情绪和社会发展间的关联。在儿童早期的发展阶段尤其强调幼儿的涂鸦如何反映其身体动作的发展,提供一个客观、可观察的指标。第四版也首次引介精神分析理论中「客体」(object)的观点来诠释画者创作时内在「它」者的存在,借以扩展对画者创作时心灵现象的觉知。「客体」在精神分析学派意谓着本能冲动之对象,尤其指行为或慾念所导向的对象。此外,本版亦引用「心理距离」的抽象概念来指称画者与所描写物体(客体)间之距离。图画中物件描绘的大小即为此概念的诠释运用。在图像的实务运用上,笔者企图由创作行为的现象去亲近画者的心灵,再从某些绘画现象与画者之行为、意念在其所处的情境脉络中去作关联性推论。虽然后者是艺术治疗专业的训练核心,但本书所主要涉及的对绘画现象的了解,更是所有教师和助人专业者同理案主画作的基础。

  艺术治疗的理论横跨艺术、心理、医疗等学门,从诸多领域中撷取精华,发挥了加乘效果。艺术治疗发展之初,尤其受到当时(1940年代)李德(Herbert Read, 1893-1968)和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之艺术教育理念的影响。此两位学者均认为艺术对「全人」人格的发展影响深远,而其教育理念即是人本精神的实践—教师的职责并非透过「教」来影响学生,而是透过提供媒材和情境去促进孩子心智的开展。罗温费尔德的艺术教育理论即是在这样一个情境脉络中形成。虽然艺术教育后来因强调学科导向、以学习为评鑑的标准和目标,但艺术治疗却在此基础下开启了与心理治疗的不解之缘。本书第七章「艺术教育治疗」即为因应乱世校园中普遍辅导需求的教育取向,虽然在前三版书中已被提及,但在第四版中首度呈现过去近20年来在台湾的实务运用与研究。艺术治疗在本土教育领域的推广,或由于独特的时空背景与机缘,目前在全球独树一格。

  教学、治疗与生活好比笔者个人的炼金术,在一次次试验、身体力行的过程中,得以更亲近心灵的样貌。本版之更新,感谢过去一路走来所受教过的国内外课程和工作坊的师长,课堂、研习和工作坊上所教过的学生、学员,「教学相长」的意义莫过于让循环、累积而成的知识更趋向真理,让学术变得更踏实。尤其感谢在治疗空间所陪伴的每位个案,他们让笔者从艺术的表达中,感受到每个心灵的独特与相似、韧性与伟大。心理出版社林敬尧先生的敦促及高碧嵘小姐的细腻协助,在此一併致谢。家人亲友的体谅与支持是我深耕心灵园地的原动力,期待这片园地有读者的不吝赐教,让心灵成长得更悠游自在。
 
陆雅青 谨识
2016年7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艺术治疗(第四版)》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指南。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对“自我关怀”和“艺术家的自我疗愈”这一话题的深入探讨。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很多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而艺术创作本身就具有疗愈的力量。书中分享了许多艺术家如何在创作中寻求慰藉、表达情感、甚至是战胜困难的经历,这些故事充满了力量和启发。作者强调了艺术治疗师也需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并提供了自我关怀的艺术化途径。这让我意识到,疗愈者本身也需要被疗愈,而艺术正是其中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书中关于“叙事疗法”与艺术治疗的结合,也让我耳目一新。通过引导来访者用艺术来重塑自己的生命故事,帮助他们找到新的意义和希望。这种将心理学理论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我看到了艺术治疗在促进个体成长和自我赋能方面的巨大潜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艺术不仅仅是美的象征,更是通往内心深处、实现自我超越的有力工具。

评分

我是一名在心理咨询领域工作多年的从业者,一直在寻找能够拓宽治疗视野、增加实践工具的专业书籍。《艺术治疗(第四版)》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艺术治疗在不同临床场景下的应用进行了深度挖掘。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是深入到实际操作中,提供了大量具有操作性的技术和方法。例如,书中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艺术治疗干预,以及如何通过艺术来处理抑郁和焦虑症,都提供了非常具体且富有创意的方案。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沙盘游戏”与艺术治疗结合的章节,这种跨媒介的融合为治疗师提供了更多元的视角和可能性。作者在分析案例时,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过程,详细剖析了治疗师如何通过观察、提问和互动,引导来访者在艺术创作中探索内心世界,并最终实现疗愈。书中的图文并茂,提供了大量精美的艺术作品作为案例展示,这些作品本身就充满了故事和情感,读来让人深思。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系列可以直接应用于临床实践的有效工具,让我对艺术治疗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有了更深的信任和期待。

评分

作为一名对心理学前沿理论感兴趣的读者,《艺术治疗(第四版)》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深刻的体验。它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展现了高度的严谨性和前瞻性。书中不仅回顾了经典的艺术治疗理论,如格式塔疗法、客体关系理论等在艺术治疗中的应用,还积极引入了近年来新兴的心理学流派,如正念、依恋理论等,并探讨了它们与艺术治疗的融合。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我看到了艺术治疗的无限可能性。我对书中关于“神经艺术治疗”的讨论尤其感兴趣,它结合了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了艺术活动如何影响大脑功能和情绪调节,这为艺术治疗的科学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书中对艺术治疗在特殊人群,如老年痴呆症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等群体中的应用,也进行了详实的阐述,展现了艺术治疗的普适性和重要性。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让我对艺术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兴趣。

评分

这本《艺术治疗(第四版)》真的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作为一个对艺术治疗领域充满好奇但又有些入门摸索的新手,我发现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初读之下,我就被它详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案例研究深深吸引。作者在介绍艺术治疗的起源和发展脉络时,运用了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和研究数据,让我对这个学科的演进有了清晰的认知。书中对各种艺术媒介在治疗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细致的阐述,比如绘画、雕塑、拼贴等,并结合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心理困扰的个体案例,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艺术如何成为沟通和疗愈的桥梁。特别是对儿童艺术治疗部分的描述,生动有趣,充满了童真与智慧,让我对如何引导孩子通过艺术表达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外,书中关于艺术治疗师的专业伦理和实践技巧的讨论,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指导,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治疗师,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人文关怀。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度且富有启发性的专业培训,为我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艺术治疗(第四版)》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又充满了诗意和感染力。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宁静空间,跟随作者一同探索心灵的奥秘。书中对“内在小孩”的艺术表达,以及如何通过艺术来修复童年创伤的章节,让我深受感动。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许多来访者通过艺术创作,与他们内心的脆弱和伤痛进行对话,并最终获得成长的故事。这些故事充满了希望和力量,让我相信即使是最深的伤痛,也能通过艺术找到治愈的出口。书中关于“意象对话”和艺术治疗的结合,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它让我看到了,艺术不仅仅是具象的表达,更是连接潜意识、激发想象力的神奇途径。这本书不仅教会我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感受到了艺术疗愈的力量,以及它在帮助人们重拾生命色彩方面的独特价值。它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在生活中实践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