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版序 《艺术治疗──绘画诠释:从美术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于1993年初版,1999年、2005年分别再版,至今距第三版的出版已有11年之久。每次再版均有不少修订,但本次增删之幅度远远超越前几次。
随着心理治疗理论的更新及潮流发展,作为心理治疗形式之一的艺术治疗也有些变化。心理动力理论的演化与应用,尤其在客体关系上,神经科学、心流(flow)、正念(mindfulness)、荣格理论以及超个人心理学对灵性的追求与探讨等均影响现今心理治疗的趋势。在本书,此影响表现在贯穿全书的绘画诠释哲学与态度,以及由原第七、八章所整合为一的第七章「艺术教育治疗」之撰写。
艺术治疗尚未成为心理专业之前,艺术创作「活动」为精神疗养机构职能治疗的一种形式,而绘画则被当作是精神科医师在诊断上的辅助。亦即,绘画本身为视觉上分析的重点,创作情境以及创作时的心理动力在绘画分析时完全被忽略。这样的现象现今似乎在艺术学、艺术教育或绘画应用的相关领域仍是如此。
本书引介图像反映创作者当下之心理年龄(mental age)的概念,以罗温费尔德(Victor Lowenfeld, 1903-1960)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理论为轴心,从身心发展理论以及艺术治疗的观点来阐释各阶段儿童的绘画表现,及其与认知、情绪和社会发展间的关联。在儿童早期的发展阶段尤其强调幼儿的涂鸦如何反映其身体动作的发展,提供一个客观、可观察的指标。第四版也首次引介精神分析理论中「客体」(object)的观点来诠释画者创作时内在「它」者的存在,借以扩展对画者创作时心灵现象的觉知。「客体」在精神分析学派意谓着本能冲动之对象,尤其指行为或慾念所导向的对象。此外,本版亦引用「心理距离」的抽象概念来指称画者与所描写物体(客体)间之距离。图画中物件描绘的大小即为此概念的诠释运用。在图像的实务运用上,笔者企图由创作行为的现象去亲近画者的心灵,再从某些绘画现象与画者之行为、意念在其所处的情境脉络中去作关联性推论。虽然后者是艺术治疗专业的训练核心,但本书所主要涉及的对绘画现象的了解,更是所有教师和助人专业者同理案主画作的基础。
艺术治疗的理论横跨艺术、心理、医疗等学门,从诸多领域中撷取精华,发挥了加乘效果。艺术治疗发展之初,尤其受到当时(1940年代)李德(Herbert Read, 1893-1968)和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之艺术教育理念的影响。此两位学者均认为艺术对「全人」人格的发展影响深远,而其教育理念即是人本精神的实践—教师的职责并非透过「教」来影响学生,而是透过提供媒材和情境去促进孩子心智的开展。罗温费尔德的艺术教育理论即是在这样一个情境脉络中形成。虽然艺术教育后来因强调学科导向、以学习为评鑑的标准和目标,但艺术治疗却在此基础下开启了与心理治疗的不解之缘。本书第七章「艺术教育治疗」即为因应乱世校园中普遍辅导需求的教育取向,虽然在前三版书中已被提及,但在第四版中首度呈现过去近20年来在台湾的实务运用与研究。艺术治疗在本土教育领域的推广,或由于独特的时空背景与机缘,目前在全球独树一格。
教学、治疗与生活好比笔者个人的炼金术,在一次次试验、身体力行的过程中,得以更亲近心灵的样貌。本版之更新,感谢过去一路走来所受教过的国内外课程和工作坊的师长,课堂、研习和工作坊上所教过的学生、学员,「教学相长」的意义莫过于让循环、累积而成的知识更趋向真理,让学术变得更踏实。尤其感谢在治疗空间所陪伴的每位个案,他们让笔者从艺术的表达中,感受到每个心灵的独特与相似、韧性与伟大。心理出版社林敬尧先生的敦促及高碧嵘小姐的细腻协助,在此一併致谢。家人亲友的体谅与支持是我深耕心灵园地的原动力,期待这片园地有读者的不吝赐教,让心灵成长得更悠游自在。
陆雅青 谨识
2016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