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益康:森林疗癒的神奇力量

森林益康:森林疗癒的神奇力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森林疗法
  • 森林浴
  • 身心健康
  • 压力管理
  • 自然疗法
  • 健康生活
  • 放松
  • 减压
  • 益康
  • 疗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回到森林母亲的怀抱,启动绿色疗癒力!

  ★什么是森林益康?
  森林益康是活用森林环境来促进健康的方法。全方位地运用森林环境,透过休闲和劳动、身心疗癒和谘商等活动,来增进健康。凡是在森林里散步、进行教育、复健、疗癒、谘商、团体活动或植物芳香治疗等活动,都属于森林益康的范围。

  ★森林益康适合什么人?
  无论是身心健康的一般人、或有身心疾病的患者,都适合森林益康。从预防医学抑或辅助疗法的角度来看,森林给人的疗癒力,是其他场所无法取代的。

  ★台湾适合森林益康吗?
  台湾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面积是森林,且林相与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形多变,非常适合发展森林益康。

  ★国内第一本介绍森林益康的专着,写给想重回森林怀抱的你
  本书结合医学、心理学、森林学、环境学、景观设计等领域的研究,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亦具备实际应用的价值。对于了解森林益康的国际发展、森林为何能促进健康、森林益康的活动、有何具体成效及作者独创的「生命树」、森林益康在台湾的现况、国内校园第一座为森林益康而开拓的「马偕医学院真爱森林」等,都有详尽的说明。

  书末并附实用的评估量表、森林治疗常见Q&A,让有心进入此领域的初学者,一方面打好基础,一方面立即可以上手!
  亲近森林,对我来说,是回家和母亲相逢。——林一真

本书特色

  ★国内第一本森林益康辅助疗法的专书
  ★兼具理论基础与实用性,第一次学森林益康就上手!
  ★森林益康适合一般人养生保健、也适合身心障碍者调养疗育,无论从预防医学或辅助疗法的角度,都是充满魅力的身心疗癒法。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林一真


  台湾台南市人,父林占鳌、母蔡豫治都爱大自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Albany分校哲学博士及教育博士,完成美国华盛顿大学建筑学院疗癒花园学程训练。

  现任马偕医学院全人教育中心教授兼心理谘商中心主任,为美国园艺治疗学会註册园艺治疗师(HTR)、中华民国谘商心理师、台湾谘商与辅导学会监事及天才学前教育所创辨人。曾任中华民国人与植物学会理事、中国测验学会理事长。

  自2010年起,主持林务局委託为期三年的台湾森林益康研究,并在马偕医学院参与开拓校园中的「真爱森林」。

  和魏耀挥育有三男一女,都爱大自然。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森林的诠释者  上原巖
【推荐序二】拥抱人类的故乡——森林  林鸿忠
【推荐序三】与森林的另类邂逅  申永顺
【推荐序四】以「眼、耳、鼻、口、手、心」体会森林的美好  廖天赐
【推荐语】  邱惠玲、袁孝维
【自序】森林,我回来了!

第1章进入健康的绿天地─森林益康概论
森林益康的意义
什么是森林益康?
绿文明─森林益康的发展国际篇
德国的森林治疗/日本的森林益康
森林益康的特色
在岁月悠久的生物空间中生活/森林益康集大成
绿同心圆─人、森林和社区健康共生
绿色金字塔─森林益康效果的概念模式
森林益康或森林治疗?/我健康吗?─关于健康的几个名词

第2章
森林对人的好─森林益康指标
减压力,加活力
森林活动的生理效应/适用的生理指标
把心交给大自然
森林活动的心理效应/适用的心理指标
森林魅力的祕密
森林益康化学性环境因子/森林益康物理性环境因子/适用的环境指标

第3章
生命树─人与植物互动的健康因子
生命树的滋养
健康森林─调理身体
安全森林─安身、放心
爱的森林─找回与环境的联结
尊重森林─尊重生命
喜乐森林─快乐安祥,心旷神怡
秩序森林─井然有序,自然韵律
智慧森林─启迪灵感,增长知识
资源森林─创造价值
美的森林─感动与创作
圆梦森林─发挥潜能,自我实现
灵性森林─人与天地和解

第4章
欢喜进森林─森林益康的安排
谁来森林?森林益康的运用
可静可动,安祥自在
森林里,可以做什么?
准备进森林
人和森林的适配/灵魂人物森林益康的人才培育
森林益康的实例/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活动

第5章
你的森林在哪里─益康森林的选择和建置
就地取材或易地疗养?
益康森林的技术性设计考量
让大自然疗癒
有疗癒力的景观
生命树─在景观中满足人的需求/在景观中恢复专注力/在景观中恢复良好情绪
蔚然成林森林环境
生态和树木规划或选择/步道的设计
益康森林的设施/参照生命树建构台湾的益康森林

第6章
台湾森林原本美丽─森林益康在台湾
台湾森林益康的发展
太平山森林益康实测研究
森林场域/进出太平山森林的益康效果
推动台湾森林益康的展望

第7章
和大树一起唱歌─马偕博士和真爱森林
马偕与森林
大地之子─马偕
马偕真爱森林的故事─益康森林步道的规划
森林基地/我们的森林─参与式设计
森林、人文与灵性的协奏─马偕池、聪明桥及逍遥坪

附录1  森林益康答客问
附录2  从森林的孩子到日本森林疗法大师─和上原巖教授笑谈森林益康
附录3  明治神宫森林益康观察趣
附录4  近代森林益康大事纪
附录5  益康森林量表
延伸阅读

图书序言

自序

森林,我回来了!


  亲近森林,对我来说,是回家和母亲相逢。

  总是听人说:「台湾四面环海」,但是我这一代的人很少被鼓励去亲水。事实上,我们许多人是怕水的。也常听人说:「台湾有六成的土地覆盖着森林」,但是森林似乎多在山上,先是原住民生活在其中,后来归林务局管。我这姓「林」的台南女儿穿梭在都会、农田和花圃之间,却少有长久的森林体验。

  记忆中接近树林,勉强来说,是小的时候父亲带我们去关子岭。台南市民族路教会开办夏季学校,我们在一个斜坡上边走边唱诗歌,路边有些香蕉树,晚餐还有炸香蕉的菜餚,但是记忆里的树不多。倒是关子岭的泥浆温泉热腾腾,父亲有空会带我们去洗。这成了珍贵的童年回忆,是我遭遇困顿时坚信「爸妈在乎我,带我去洗温泉」的支持力量。也是我后来在阳明大学引进温泉搭配谘商的启蒙吧!

  记得有一位经历忧郁的学生,我除了陪他就医,也邀请他的父母亲同游阳明山。在国际大旅社,父子洗男汤,母亲洗女汤。浴后全身酥麻,父子一起唿唿大睡。母亲侧躺着,手拄着头看着夫儿,盈盈微笑。而我在角落低头赶写国科会计画的研究报告,一面欣赏这一幅天伦美图。目前这位学生已成了很好的医师,经常默默帮助弱势。那时候,我一点都不知道德国早就已经发展「温泉治疗」。只知道自己无论在台湾、日本、美国或纽西兰,一听到有温泉,都无法抗拒地想飞奔而去,全身全心浸在如羊水般的温泉里,彷彿重回父亲的怀抱和母亲的子宫。

  父母亲在紧凑的工作之余,会在家里的天井院子种花。到现在我还会常常想起一家大小和邻居屏息守候昙花绽开的专注神情。走出房子的四面墙,开始进入森林,应是中学到阿里山看神木。清晨四点起床,爬坡穿过林间小道去看日出。一群人在云海前默默守候,等到霞光四照的朝阳升起,但对森林印象不深。比较深刻的森林经验是爸爸中风复原后和我们去溪头,赏孟宗竹、尝竹笋餐,珍惜骨肉同游的亲情。另外,台南公园里有许多大树,生病疗养中的妈妈有时会到公园里休息。
  
  至于在大树下散步和谈心,陪伴人发挥能力解决问题、提升健康,可以追溯到1973年。我在台南市金城国中担任指导活动老师,负责推动学校谘商辅导工作。有一个学生遇到考试时会半身麻痺。我请她接受医生检查,找不到生病的原因以后,就邀请她在学校的操场一起慢慢地走路,在跑道外的树荫下休息一会,静静看着蓝天白云,偶尔聊几句话,并不特别强调她的身体不适。一段时间后,她渐渐地好了。

  1976到1981年间,我和外子耀挥在纽约州立大学奥本尼分校留学,只要有空常会到校园的树林里,坐在湖水畔倚着大树看着湖水上悠哉游哉的雁。1990年,我接受阳明大学邀请负责辅导中心的行政工作,白天一有空就带着工作伙伴,上班前后的早晚或假日和先生、女儿及儿子拔草、种花,整理出一片长满凤仙的山坡。对于有心理挑战的人,除了谘商和转介给精神科医师以外,也邀请他们一起来整理花园。这期间,一位年轻老师因为深受忧郁之苦,同事带领他来找我,另外还有一位同事陪他去爬山。阳明大学就建在唭哩岸山上,校园的道路直通军舰岩步道和威灵顿山庄,沿途有小小的森林,树木青翠,有绿荫,也有明亮怡人的露天步道。在医护人员的照顾、亲友和同事的支持、环境的包容、宗教信仰以及这位朋友自己的努力下,他已经恢复健康,并且过着精彩的生活着。记得他说:「我在墙角发现一盆好美丽的凤仙花,真是惊喜。这盆植物在那里已经很久,被遗忘了,想不到今年春天开得这么漂亮!」许多时候,我们以为生命已经走到尽头,想不到有股大自然的疗癒力量是挡也挡不住,我们可以从植物当中领悟「再生」的美和力量。

  也因为这样,我开始自学园艺疗法。2002年和学园艺的好友陈建辉与学景观的郭毓仁老师合作试开「园艺治疗」的课,并且到振兴护理之家陪伴有中风病史的10位阿公阿嬷栽种「宝贝花园」,见证人和植物互动的疗癒力量。2007年,到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建筑学院景观研究所学习「疗癒花园」的设计,并且向在地的许多位园艺治疗专家亲灸学习,获得美国园艺治疗学会认证,成为园艺治疗师。
2008年秋,我听说有一群以文化大学老师为主的景观设计专家要去日本考察森林步道,立刻向林务局罗东林管处的朋友邱惠玲女士(当时担任育乐课课长)请求自费跟团。这一团景观达人是由郭琼莹教授领队,郭育任老师主导,其中有多位都在帮忙台湾规划国家公园和森林步道。特别记得在一个高峻的火山上,美丽舒适的温泉山屋里,我们围坐在黑色的大火炉前面,一首又一首地唱歌,讲着故事和梦话,并且相约「以后要为台湾盖间好的山屋喔!让台湾的人可以像这样开怀地在森林里相聚」。回到台湾,各自忙去,偶尔一两次相聚。但没有被忘记这个诺言,一直留在心里。

  2009年秋天,外子耀挥和我受邀到三芝来参与创办马偕医学院。惠玲也升任罗东林管处秘书室主任。她打电话邀我去为她的同事分享「森林治疗」的相关想法,因为他们想要推动。我坦白承认,「森林治疗」对我可是新的课题,需要重头学习。她以森林人的热情鼓励我多多了解这领域。

  2010年开始,邀请到马偕医学院环工专业的申永顺副教授和中兴大学森林系的廖天赐副教授合作,又得到为台湾开拓许多森林步道的吕兆良先生投身帮助,我们接受罗东林管处委託展开三年的森林益康研究。我也像童话中的爱丽丝掉到树洞,进入一个开阔又幽微的天地,充满能量和故事,愈进去愈赞叹森林的伟大丰美。其实,接触森林的我更像小时候走失的孩子,流落在尘世,殷勤工作,小心游戏,享受一点小成功,忍受一点小悲伤,终于回到阔别多年的家,投入无言母亲的怀里,很欢喜也有点不好意思地向森林说:「我回来了!」

  这本书的完成,是许多人美好心意的结晶。首先要感谢永顺老师三年之久不舍晨昏,常开车载我到太平山勘测和作实验,一起解读资料,并肩接受研究报告的评审和召开记者会。天赐老师在关键时刻提供「森林人」的眼光,又引领我们去拜会前辈林文镇老师,更慷慨提供自己的摄影作品佐证森林的美和力量。研究的期间,林鸿忠处长、邱惠玲秘书、翁俪真技正、黄信伟技正、郭奕初经理、林耀堂襄理和许多同仁展现「绿色传教士」的赤枕,令我慑服感动。

  百余位太平山森林志工和同仁在两年内愉快热忱参与实验研究,提供了台湾森林益康珍贵的研究数据。研究计划于2012年告一段落,天赐老师邀我共同指导硕士班学生陈奂存,在惠荪林场和台中市绿园大道作研究。因历史学者戴宝村教授的鼓励,我爬梳马偕博士日记和着作,欣然发现马偕博士来自加拿大森林,热爱森林,经常在台湾宝岛的树林中行走、教学、灵修、探险和作研究。六年之间,我们珍惜地运用小部份研究经费、马偕校务经费和美国纽约市Rutgers基督长老教会的部份捐赠低调开发了马偕医学院校园的「真爱森林」。

  感谢马偕医学院奖助并支持森林益康的研究,三芝耆老、儿童和成人及李美蓉教授和方旻女士等二十多位专家学者接受访问,台大张俊彦和陈惠美教授、师大郭乃文教授、阳明大学陈俊忠教授、马偕医学院、杨顺聪教授、吴懿哲副教授、黄国钦助理教授、张顺全助理教授和荣总魏天心医师等人给予我专业谘询;蔡碧华主任、陈正一、张博隆、许晏琦和心理谘商中心团队等同事及多位学生支援行政。

  2013年,张老师文化翻译出版东京农业大学上原巖教授的两本书《疗癒之森》和《乐活之森》,邀我写序。年底上原巖来台湾发表新书,我应邀主持发表会。前一天他专程来访马偕医学院,亲踩小小朴素的「真爱森林」,我们边走边聊。2015年春天他应台湾园艺辅助治疗协会邀请演讲并主持工作坊;晚上在新店餐叙,接受我的专访。2015年初夏,上原老师邀我到东京参加「日本森林保健学会」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在会后,萍水相逢的松桥和彦医师慷慨授权让我引用文章,年轻记者纪成道先生允许我使用他在日本北海道苫小牧市植苗病院拍摄龙泽紫织医师带领精神病友在森林活动的照片。第二天,上原巖引导大家体验明治神宫森林。解散后,松桥和彦及竹内启惠小姐还特别向我们说明日本「森林疗法研究会」及「森林治疗学会」的不同。
心灵工坊出版社的负责人王桂花和前企划总监兼好友庄慧秋女士也热爱大自然,诚恳到三芝邀约写书,并和主编黄心宜多次与我们聚会,温柔又专业地催生了这本书。慧秋更是亲自下海查资料润稿。

  近五年来不辞劳苦扛着仪器陪我上山下海,并且默默一字一句反覆多次修改本书的是同事王歆慈,最后由陈芝妤慧心接力完成。当然,亲友和教会兄姊有声无声的代祷祝福是我疲惫时再往前的力量。妹妹真白和外甥女咏恩帮忙校读;七年来担任马偕医学院校长的耀挥一路鼓励、鞭策、照顾衣食和校读文稿,甚至在2015年暑假特别破例请休,自封「超级书僮」,用一个週末自费陪我全程参加「第五届日本森林保健学会」活动。多位马偕同事、师大教心系友及林务局志工在游罢森林后帮忙填答我编制的「益康森林量表」并作建议,希望能为台湾提供一套建置益康森林的工具。

  2015年8月底台大森林学系袁孝维主任、余家斌教授以及林务局朱懿千科长容许我参加所组的「森林疗癒开路先锋团」,向上原老师及日本医科李卿博士学习,并且访问许多推动森林益康的机构。此团成员还有包括来自林务局各地的杨瑞芬、郑雅文和黄速汝三位主管及陈盈甄女士。八个人不但凝聚深厚的革命情谊,也展开了返台之后,由北海岸到南台湾的益康森林巡礼。

  这本书的编写汲取了许多前辈专家的智慧,许多篇幅是反覆阅读森林益康论文和书籍的摘要笔记;尤其有多处引用日本上原巖、岩崎辉雄、阿岸裕幸博士、降矢英成和泷泽紫织医师和我国森林专家林文镇博士的大作。为了文风流畅,并未一一註明出处,只择要列出延伸阅读的目录。感谢上原老师允准我引用他的专着,并且容许我四度向他当面请教。为求资讯的正确性,上原老师和李卿博士数次来回帮我校对第一和第二章的书稿文字。

  写这本书的心一直悬着,但笔却经常歇停。经年事多是个理由。真正的原因却很深沉:我的森林经验太贫乏,如同无知的孩子,只有领受恩泽,却鲜少亲近父母的慈颜,投入父母的怀抱温存。在过去岁月中,因为许多经济和政治的因素,导致日本和台湾的许多民众与森林疏离。上原老师希望在台湾森林益康刚起步的时候有正确的方向和作法。

  许多人知道「福尔摩沙」这个名字是葡萄牙人经过台湾海面时,发现台湾岛有着美丽的景致,惊叹:「Ilha Formosa!」相信那时的台湾大地上,一定披着森林苍翠的美丽衣裳。岛上的原住民应该是山林之子。但是因为日本人和汉人的主流统治,许多原住民被迁徙上山入林,后来又必须离开森林,在森林中的活动也被限制;相信老一辈的原住民对森林会有自己的看法和情感吧!写或读这本书以后,我们仍然要更深入地了解各族群对森林的眼光和情感。对于博大精深的森林,我还是初学者,如有疏漏,敬请指教。

  当我读上原巖及松桥和彦的文字时,最吸引我的是一个又一个「人和森林」的真实故事,亲切又充满力量和感动。在台湾,森林和我们健康的连络才开始新的一章。希望以后有更多「人和森林」爱的故事可以继续传讲于世。愿我们走入森林,也愿森林进入我们的生命。

  信仰上,《圣经》的第一本书〈创世纪〉和最后一本书〈启示录〉记载在人类出生的原乡「伊甸园」,和宇宙的终极归宿新耶路撒冷中都有一棵生命树!回森林,是人类千古的相思。深愿我们在世间,也能重返生命树,身心安顿。
  
  本书完稿前,纪成道从日本寄来他2月在东京森林疗法的摄影展邀请卡。上面写着Touch the forest, touched by the forest(接触森林,被森林触动)。一句话道尽我的心声,深愿我们都再回森林被感动。

图书试读

谁来森林?森林益康的运用
 
如果愿意,并且有正确的观念和方法,任何人都可以选择适当的森林来养生。
 
下面七类的人都可以运用森林来保健:
 
1. 身体状况良好而要维护健康的人。
 
2. 想要预防「生活习惯病」的人。
 
3. 想把「医疗」和森林养生搭配运用的病人。
 
4. 需要心理谘商或治疗的人。
 
5. 高龄长者。
 
6. 有身心障碍的成人和孩童。
 
7. 医护人员、教师、谘商师和陪伴病人的亲友等助人者。
 
这样说来,有谁不适合进入森林呢?其实人人都适合。但是罹患心脏病、急症、重症或怀孕的人应该经过医师的评估许可,才能够安心地参与森林活动。如果是有身心障碍或失智的人要参加,最好有人同行,并且选择比较安全的路线。
 
可静可动,安祥自在
 
随着森林疗法的风行,在日本各地有许多宣称以「导入身心疗养为目的」的森林地区。上原巖认为:「森林疗法」不只是自由随性的「森林浴」。必须有「健康的森林」、「有疗癒力的环境」、「适当的森林益康活动」和「良好的引导者」,并且加上「量测的效果」,才可以称为专业的森林疗法。
 
森林里,可以做什么?
 
上原巖把森林疗法分成「健康促进」和「治疗及照护」两大类。
 
「健康促进」的森林疗法强调预防「生活习惯病」,以兼具「运动疗法」和「身心舒缓」的森林散步为主。「治疗及照护」的森林疗法则是在森林中进行劳动疗法或是心理谘商等,包括搬运木头及冥想。
但其实,森林活动最好能兼顾「运动与舒缓压力」和「劳动与疗癒」。我们可以依照个人的需要和身体状况,一面活用肢体感官来补充能量和纾解压力,另一面也借着运动或劳动增强体力和自信心。
 
森林益康可以有很多元的活动方式,包含:
 
1. 运动—慢步、快走、瑜珈、打拳和作体操等。
 
2. 休闲—睡午觉、吟诗、唱歌、弹奏音乐、玩游戏、採集和观察昆虫、赏鸟、玩水、泡脚和洗温泉。
 
3. 谘商—找一棵「我的树」,自行冥想或经人引导面对自己,察觉环境,激发创意来解决问题,产生改变。
 
4. 整理森林或劳动—动手制作窑灶或花坛、捡木柴和落叶碎枝、焚烧落叶枯枝、间伐(砍掉一些过于茂密的树木)、除伐(砍伐过密或生长不良的树)、修剪树枝、锯木、噼材、用短斧剥树皮、搬运原木、捡或搬石头、堆积腐叶土、整理可以劳动和休憩的场地或自然步道。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