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克莱恩

阅读克莱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rgaret Rustin, Michael Rustin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精要导览、精辟解析克莱恩经典原着
儿童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理论的最佳入门书

  梅兰妮‧克莱恩(Melanie Klein)是佛洛伊德最重要的后继者之一。她承袭佛洛伊德思想,聚焦儿童心智发展,发现婴儿的内心世界并非一张白纸,而是打出生起便在与他人(客体)的互动中经历着爱恨交织的内心剧场。她颠覆了人们对儿童心智的想像,开拓「客体关系」理论,堪称儿童精神分析的先驱。

  本书借由粹选克莱恩的原着篇章,深入浅出地呈现并解析克莱恩的思想理路。作者为两位杰出的英国精神分析学者,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聚焦克莱恩的理论与临床贡献,读者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身为临床工作者的克莱恩对个案的敏锐与关怀,并从中理解她的思路发展过程,进而发现她直指了人在与他人互动上最原初的情感天性。

  临床案例显明,生命早期的客体经验影响一生人格,因此克莱恩思想的价值远远超越诊疗室,对人性与社会领域深具启发性。作者将这部分的洞见收录于本书第二部分,透过与克莱恩学派后继者的文献对话,带领读者领略克莱恩学说在伦理道德思辨、社会制度设计以及美感创意经验等领域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不管是相关领域的学子、学者,或是实务工作者,本书都极具参考价值。

  如果我们能以开放的心胸去进行儿童分析,
  自然就会发现探究其底层的方法与媒介。
  ──梅兰妮‧克莱恩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玛格丽特.罗斯汀(Margaret Rustin)


  英国精神分析学会会员、儿童精神分析师。曾在牛津大学及伦敦大学学院接受教育,并在塔维斯托克诊所( Tavistock Clinic )受训成为儿童精神分析师,职业生涯皆在塔维斯托克诊所中度过,并在1985至2007年间担任儿童心理治疗部的主任。

  她于2009年荣获英国精神分析学会颁发终身精神分析教育贡献奖,于2015年由东伦敦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退休后继续在塔维斯托克及波特曼NHS信託基金会从事教学、督导和研究工作,并致力于科学及教育。

麦克.罗斯汀(Michael Rustin)

  英国精神分析学会会员,东伦敦大学社会学教授。曾在英国牛津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接受教育。而后一直任教东伦敦大学,亦曾担任社会学院系的主任与院长。

  他曾于1992年获得(美国)国家精神分析促进协会颁发Gradiva Award,于2010年获颁英国精神分析理事会的「智力文化贡献奖」。他是塔维托斯克及波特曼NHS信託基金会及艾塞克斯大学的客座教授、社会科学院会员,活跃于学术界,学术工作拓展到许多领域,特别是精神分析思想在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应用上,具有开创性的影响力。

审阅者简介

王浩威


  高雄医学院医学系毕业,为作家、心理治疗师,担任台大医院精神部兼任主治医师、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发展基金会执行长、心灵工作室负责人、心灵工坊文化公司发行人。着有《献给雨季的歌》、《台湾查甫人》、《忧郁的医生,想飞》、《生命的十二堂情绪课》、《我的青春,施工中》、《好父母是后天学来的》、《晚熟世代》、《沉思的旅步》等书。

洪素珍

  英国杜伦大学教育学院心理谘商博士,现任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副教授、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发展基金会谘商心理师。专长领域为戏剧治疗、沙游治疗、创伤治疗、性侵害及家庭暴力心理治疗、儿童游戏治疗。


译者简介

魏宏晋


  北京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记者、编辑、大学通识课程讲师。目前热心投入荣格学派相关书籍的译介工作。已出版的作品有《共时性》、《英雄之旅》等(共同翻译)。

连芯

  台北教育大学谘商与心理研究所、英国艾赛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Essex)精神分析研究所毕业,曾任文案、採访编辑,目前是谘商心理师。译有《佛洛伊德:幽微的心灵世界》、《疯狂与存在:反精神医学的传奇名医R.D. Laing》。

校订者简介

彭玲娴


  台大外文系毕业,辅大翻译学研究所肄业,曾任前新闻局《光华画报杂志》(今外交部《台湾光华杂志》)英文编辑、《解读时代》杂志主笔、多家影视公司字幕编译,译有《盲目》等书。
 

图书目录

致谢
中文版序

第一章  本书与主角──克莱恩

第一部分
第二章  早期作品:儿童教养、教育及儿童分析
第三章  求知慾:热好理解及其抑制
第四章  儿童分析技术
第五章  哀悼,忧郁心理位置的发掘及与伊底帕斯发展理论的关联
第六章  分裂、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及投射性认同
第七章  《儿童分析的故事》的独到价值
第八章  嫉羡与感恩

第二部分
第九章  简介第二部分:伦理观、美学论、社会与克莱恩的工作
第十章  克莱恩学派的伦理观:爱与恨的道德寓意
第十一章  克莱恩学派的美学
第十二章  克莱恩与社会
第十三章  结语

名词对照
延伸阅读
 

图书序言

第一章
 
本书与主角──克莱恩
 
梅兰妮‧克莱恩(Melanie Klein)已被视为佛洛伊德最具原创性、最重要的后继者之一。她最初的贡献来自于她专业生涯早期与情绪障碍儿童工作的经验,这些孩子有的年纪非常小,状况相当棘手,她在着作中记下如何透过游戏情境让孩子表达自己,并借此发展出分析儿童的方法。身为一位儿童分析师,克莱恩能够直接接触到儿童心智发展的本质,也有机会修正精神分析理论中某些关键概念。她相信婴儿从生命之初就会主动与母亲发展关系,然而在最开始的时候,婴儿用的是一种片断碎裂的方式来感知母亲,无法觉知母亲是个完整的人,这种片断碎裂的感觉,源自婴儿早期在身体上接受母亲照顾的种种不同层面。这种观点挑战了过往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不再同意婴儿与外在世界发展关系之前是处于「原初自恋」(primary narcissism)阶段。克莱恩在与幼儿工作时,也发现证据支持早年型态的超我已然存在。超我是佛洛伊德提出的心智批判的功能,且被佛洛伊德认为在儿童约莫五岁时成形,与度过伊底帕斯阶段密切相关。克莱恩则生动描绘出幼童已经受早年型态的暴虐良知折磨,引发严重的焦虑与罪疚感,与此相连的是,她也发现更早期的伊底帕斯情结。对于精神分析理论中的生理基础,她其实有深切体认,包括同意佛洛伊德的重要发现,认为在幼年时期,「性」已经存在。
 
克莱恩以开放的态度去探索心智更原始的根源,因此认识到幼儿种种强烈的爱恨情仇。她的论点震惊不少当代同行,也的确,她描绘的婴幼儿内心之景,至今仍能令读者震慑不已。
 
在较晚期的作品中,她以史上首位幼儿分析师的身分,修正精神分析对心智发展的见解。在临床工作中,她特别关注焦虑反应,继而提出心智中有两大类焦虑与防卫机转,根据发展顺序,第一类称作「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第二类是「忧郁心理位置」(depressive position)。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