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心理图解大百科:人际‧工作‧消费‧健康‧学习‧群众六大领域全解析

日常心理图解大百科:人际‧工作‧消费‧健康‧学习‧群众六大领域全解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이동귀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人际关系
  • 职场
  • 消费心理
  • 健康心理
  • 学习方法
  • 大众心理
  • 行为心理学
  • 图解
  • 百科全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隐藏在生活中难以察觉
却总是影响了我们的情绪与行为
心理学就是这么奇妙的存在

  *在重要时刻总是讲话结结巴巴,脑袋一片空白想不起来?(舌尖现象真恼人!
  *抛硬币连续五次都是正面,下一次会是反面了吧?(这一切都是赌徒谬误!
  *网路超神准性格测验,完全就是在讲你?(你中了巴纳姆效应的陷阱啦!

  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100个心理现象
  分成六大领域全方位解析

  【人际】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心理
  刺猬困境:想靠近又怕受伤害的脆弱小心灵
  互惠法则:你对我好,我也会对你好的

  【工作】摆脱职场的疲惫感
  倦怠症:感到心累的职业倦怠
  微笑面具症候群:保持笑容是服务业的最大心魔

  【消费】不再因为行销骗术而上当
  格葛莱兴法则:劣币驱逐良币,大家都不愿意花金币(良币)
  从众效应:追逐流行,别人有我也要有

  【健康】最不容易发觉却最重要
  拟娩症候群:妻子怀孕,丈夫也跟着不舒服
  安慰剂效应:没效用的药却能安抚病人的心

  【学习】亲子与自我的教育需要多注意
  加西亚效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乖孩子症候群:想要受到称赞和认同,就要努力当个好孩子

  【群众】抓住大众心才能去改变
  公地悲剧:大家共有的,却没人愿意珍惜
  沉默螺旋理论:多数就是获胜,讲话才敢大声

  将复杂的心理学完全简单化呈现,
  从历史根源到实际应用,
  让大众可以更轻松的阅读吸收!

  喜欢心理学的你,
  对心理学有兴趣却怕烦闷的你,
  完全没接触过心理学的你,
  绝对适合!

本书特色

  ★独特‧心图解
  独树一格的画风,画出我们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既有趣又写实,搭配最日常的对话与内心OS,带你一秒进入情境!

  ★简单‧心解析
  艰涩文字OUT!全书用最平易近人的词语,把实际事件精简成小短文,像在看故事般,让你轻松阅读无负担!

  ★找寻‧心历史
  这是谁发现的?过去曾应用在哪里?一知不能半解,全解所有人事时地物,绝对满足你的求知慾、好奇心!

  ★统整‧心实验
  将科学实验的过程与结论用文字浓缩成精华,一次把前因后果大揭露,省去「落落长」的起承转合,不是心理专家也好懂!
书籍简介 《时间艺术:高效能人士的日常规划与深度工作实践》 本书深度剖析了现代人在信息爆炸时代下,如何重塑时间感知、优化精力分配,并最终实现深度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实用指南。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时间管理技巧的工具书,更是一套关于如何审视自身节奏、对抗分心陷阱、并建立可持续高产出模式的思维框架。 第一部分:重构时间认知——告别“忙碌陷阱” 我们常常陷入一种“看起来很忙,但效率低下”的怪圈。本书首先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角度,探讨了“时间贫困感”的根源。我们误将“投入时间”等同于“产出价值”。 1. 时间货币化模型: 引入“时间价值评估”体系,教读者量化不同任务所需付出的时间及其带来的实际回报,帮助读者清晰识别“时间黑洞”活动,如无谓的会议、无意义的社交媒体刷新等。 2. 节奏同步理论(Ultradian Rhythms): 深入讲解人体固有的超昼夜节律(约90-120分钟的精力周期)。书中详述了如何通过识别自己的精力高峰期(Peak Performance Window)和低谷期,将最需要认知资源的工作安排在黄金时段,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反向时间规划法: 区别于传统的待办清单(To-Do List),本书倡导从“必须完成的核心目标”倒推日程。设定季度和月度关键成果(OKR),然后将其分解到每周,直至每日的具体行动块。这确保了日常的每一步都在服务于宏大的愿景,而非被琐事牵着鼻子走。 第二部分:深度工作与专注力构建 在数字干扰无处不在的今天,专注力已成为最稀缺的资源。《时间艺术》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专注力训练营”方法。 1. 环境重塑工程: 详述了如何将物理空间(办公桌布局、光线、声音)和数字环境(通知管理、应用程序分组、邮件收取频率)进行系统性优化。书中提供了“数字极简主义”的实施步骤,旨在为心智创造一片“无干扰区”。 2. 批次处理与情境切换成本分析: 解释了大脑在不同任务间切换时所付出的隐性成本——情境切换损耗(Context Switching Cost)。通过“批次处理”原则,指导读者将相似的任务(如回复邮件、处理文件、进行创意构思)集中在特定时间段完成,最大化认知流程的顺畅性。 3. “心流门槛”的激活与维持: 借鉴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理论,本书指导读者如何精确设置任务的难度与个人技能的匹配度,以达到“心流”状态。书中包含了一套“心流启动清单”,帮助读者在开始重要任务前,快速进入高度沉浸的状态。 第三部分:精力管理而非时间管理 真正的效率来自于充沛的精力,而非仅仅是填满日程表。《时间艺术》强调精力(能量)是有限且可再生的资源。 1. 四象限精力储备模型: 详细阐述了生理、情绪、心智和精神四个维度的精力管理。 生理层面: 强调高质量睡眠结构(而非睡眠时长)、运动的“剂量效应”,以及营养对持续注意力的影响。 情绪层面: 教授如何识别和管理负面情绪对决策和行动力的侵蚀,引入了“情绪缓冲期”的概念。 心智层面: 探讨如何通过有意识的休息(如主动冥想、白日梦)来恢复认知负荷。 2. 恢复性活动的设计: 很多高效人士将休息视为生产力的一部分。本书提供了“积极休息”的策略,区分了无效的“被动休息”(如刷手机)和真正能恢复心智带宽的“主动恢复”(如散步、深度阅读、非结构化交流)。 3. 日程中的“预留缓冲”: 教导读者永远不要将日程排满。预留15%-20%的空白时间来应对突发事件、深度思考或仅仅是放空,这是保证长期可持续性的关键。 第四部分:自动化、委托与“杠杆化”策略 高效能人士懂得如何通过系统和他人来放大自己的产出。 1. 流程化与SOP的建立: 对于任何重复性任务,本书指导读者创建标准操作程序(SOP)。这不仅适用于企业管理,也适用于个人生活,如固定的购物清单、固定的财务处理流程等,以解放决策疲劳。 2. 有效授权的艺术(Delegation Mastery): 探讨了如何识别可以委托的任务,以及如何清晰地设定期望、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反馈机制,确保任务在不被过度干预的情况下高质量完成。 3. 科技杠杆的应用: 推荐并分析了一系列旨在减少重复劳动、优化信息流的工具和技术(如IFTTT、自动化脚本、强大的笔记系统),帮助读者利用技术将时间花在更具创造性的工作中。 结语:成为自己时间的建筑师 《时间艺术》的核心不在于塞入更多的工作,而在于让你有意识地选择工作,并为真正重要的事情腾出心智空间。阅读本书,你将学会从被动的“时间管理者”转变为主动的“时间建筑师”,掌控自己的节奏,实现更高质量的产出和更深层次的满足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东龟이동귀


  现任延世大学心理学教授,研究领域有性格变化(完美主义、拖延症、自我价值)和心理健康,以及积极心理谘商等, 二十余年坚守在谘商和教育领域。

  曾担任过普渡大学的教育学教授、韩国谘商心理学学会副会长、延世大学人类行为研究所所长,以及语言中心副院长等职位。

  学历:
  首尔大学心理学学士
  首尔大学心理学硕士
  美国密苏里州大学谘商心理学博士

译者简介

林慧君


  文化大学韩文系毕业,首尔大学消费者财务设计硕士。翻译过的作品有韩剧、童书、电脑作业书籍、各类文件以及各类会议口译,因为喜欢韩文,所以一直接触韩国各类产业。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人际

001刺猬困境
002归因理论
003互惠法则
004回力棒效应
005巴纳姆效应
006柯立芝效应
007墙上苍蝇效应
008爱情三角理论
009司汤达症候群
010失去宠物症群
011习得的无助感
012阿多尼斯症候群
013麦修撒拉症候群
014萨里耶利症候群
015韦斯特马克效应

第二章 工作
016倦怠症
017内隐知识
018初始效应
019新近效应
020帕金森定律
021克雷斯皮效应
022冒名顶替症候群
023微笑面具症候群

第三章 消费
024引爆点
025光晕效应
026从众效应
027虚荣效应
028定锚效应
029促发效果
030华服效应
031狄德罗效应
032凡勃伦效应
033潜意识效应
034格葛莱兴法则
035 最后通牒赛局
036认知失调理论
037艾菲尔铁塔效应
038加拉巴哥症候群

第四章 健康
039裸露癖
040睪丸素
041妄想症
042错觉联想
043人格障碍
044歇斯底里
045饮食障碍症
046拟娩症候群
047学者症候群
048安慰剂效应
049反安慰剂效应
050威尼克失语症
051布洛卡失语症
052奥赛罗症候群
053高沙可夫症候群
054克林菲尔德症候群
055爱丽丝梦游仙境症候群

第五章 学习
056舌尖现象
057史托迪矛盾
058加西亚效应
059毛毯症候群
060空巢症候群
061青鸟症候群
062海因茨难题
063史楚普效应
064镜中自我理论
065孟乔森症候群
066波波玩偶实验
067伊底帕斯情结
068乖孩子症候群
069彼得潘症候群

第六章 群众
070轻推
071清醒梦
072相关关系
073莎莉定律
074污名效应
075濒死经验
076茱莉定律
077电车难题
078公地悲剧
079破窗效应
080维特效应
081囚徒困境
082智力障碍
083弗林效应
084赌徒谬误
085霍桑效应
086毕马龙效应
087神灯症候群
088利马症候群
089重置症候群
090麦高芬效果
091旁观者效应
092睡眠者效应
093柴嘉尼效应
094沉默螺旋理论
095雷普利症候群
096邪恶的平凡性
097帕帕基诺效应
098鸡尾酒会效应
099看不见的大猩猩
100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图书序言

前言

  心理学广泛运用在人际、经济、教育、职场、政治、社会等多样的领域上,大众的情绪、思想、行为所造成的各种心理现象,便时常发生在我们的周遭,人们对于心理方面的问题更为好奇、想了解。

  这本书就是对此需求的解答,即使不是专攻心理学的人,也能轻易了解这些心理学法则,我认为这不仅对儿童或青少年,也能让成年人了解心理学的机会。特别是穿插着有趣的插图和简单的文字叙述,读者们更容易了解这些心理学名词。

  这本书不同于严谨艰涩的心理学字典,它的重点是让各个年龄层的读者都能了解各种心理学法则,并且帮助读者记忆。因此本书将各项心理学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以简明扼要的方式陈述,比起学术内容,更着重于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的情况上。如果是想要更有深度内容的读者,建议可以参考心理学教科书或学术论文。

  这本书记载的心理学用语,是从网路中最常被使用者们搜寻的用语中挑选出来的,因此不会侷限在心理学的范围内,包含经济、管理和社会学常用的用语,这本书的内容未能概括到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大部分的内容是有关社会心理学,一部分是临床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用语所构成。

  用语的起源,需透过调查很多资料和庞大数量的历史事件,感谢获得很多人的帮助才得以完成,期待这本书让读者们轻松了解更多心理学的知识和法则。

李东龟

图书试读

刺猬困境
Hedgehog’s dilemma
 
希望在人际关系中获得亲密感,但同时又希望彼此保持适当距离的矛盾心理状态。
 
刺猬困境又称「豪猪困境 Porcupine’s dilemma」。现代的人际关系中有太多算计,为了不想伤害别人,也不想被伤害,于是把自己孤立起来,渐渐地变成刺猬,难以让人与人之间建立亲密感,也害怕和他人过于靠近。现代的一人家庭数量逐渐增加,就是因为很多人害怕和他人建立人际关系,觉得很难维系彼此心理上的距离。
 
德国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在西元1851年发表的着作《附录与补遗 Parerga und Paralipomena》中,有个关于刺猬的寓言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有几只刺猬聚集在一起互相取暖,当彼此越来越靠近的时候,身上的刺就会刺伤对方,然后互相分开。但因为天气实在太冷了,刺猬们又再次聚集,于是相同的情况反覆发生,在经过几次的经验后,刺猬们终于找到最适当的距离。虽然现实中的刺猬是将没有刺的头互相靠拢,借此维持体温或一起睡觉。但由此寓言可了解,人们在尝试过多次的失误后,会找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案。
 
而人际关系中的刺猬,想互相靠近,但身上的刺又会造成双方受伤。为了维持适当的距离而产生的「礼节」,则能够让双方感受到适当的温度,却不会刺伤双方的距离。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着作《集团心理学和自我分析 Group Psycholog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Ego》中时常引用刺猬困境的例子,在心理学中也被广泛应用。
 
法国前总统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在任期的十年间,祕书室、办公室、参谋部顾问部门和参谋们的任期都不超过两年。军人出身的戴高乐总统认为,在军队中经历人事调动有正面的效益,适时地转调部门能让职员们减少职位厌倦,并且也可以听取新的意见,还能防止舞弊发生。但也因为频繁的人事调动,而让戴高乐总统和下属们无法建立双方亲近的连结。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威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指出,普遍的妈妈们常常感受到自己有着矛盾的两面情感,一方面非常疼爱子女,但另一方面又会对子女产生厌烦感,不了解自己有这种两面情感的妈妈,会对子女展现出较强的攻击性,而了解自己两面情感的妈妈则较少展现攻击性。

用户评价

评分

“学习”和“群众”这两个领域,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视野之广阔。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习”能力本身就成为了核心竞争力。我期待关于“学习”的章节能够提供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帮助我更有效地吸收新知识,提升学习效率,并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我希望它能解释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机制,比如动机、记忆、专注力等,并给出改善这些方面的建议。而“群众”心理学,则更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社会洞察力。理解群体行为的驱动力,对于我们理解社会现象、认识群体决策,甚至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都有重要的意义。我希望书中能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解释从众心理、群体决策的偏差,以及如何识别和抵御群体中的负面影响。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从个体心理延伸到社会层面,去理解更宏观的运行规律。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工作”篇章抱有极高的兴趣。在现今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理解和优化工作中的心理状态,对于提升个人效能和职业发展至关重要。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诸如压力管理、情绪调节、团队协作的心理机制,以及如何应对工作中的冲突和挑战。我特别关注“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积极心态”以及“如何有效地与同事沟通和协作”等内容。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设定合理的工作目标、如何识别和克服拖延症、以及如何培养领导力等,那将非常有价值。我还期待书中能通过案例分析,让我们看到不同职场情境下的心理反应,并从中学习到应对策略。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能够帮助读者在实际工作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从而提升工作满意度和成就感。毕竟,工作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一个更懂得心理学的职场人,无疑会走得更远,也更快乐。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意思,用插画的形式把“心理”这个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色彩搭配也很舒服,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轻松读物。翻开扉页,目录就已经勾勒出了一幅清晰的学习路径图,从人际关系到工作挑战,再到消费决策,甚至延伸到健康的维护和学习的技巧,最后触及到更宏观的社会群体心理,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绕不开的话题。我尤其对“人际关系”那一章充满了期待,因为我一直觉得,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理解他人的行为模式,是提升生活幸福感的重要一环。书中提到的“图解”方式,预示着它会用很多生动的图示和简洁的文字来解释复杂的心理学原理,这对我这种对理论知识容易感到枯燥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我识别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误区,并学习如何建立更健康、更积极的人际网络。而且,它涵盖的领域如此广泛,感觉就像一本口袋里的心理顾问,随时随地都能提供启发和指引。

评分

“健康”篇是这本书让我觉得格外贴心的一章。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身心健康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而心理健康又是身心健康的基础。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浅出地解析各种影响我们身心健康的心理因素,比如焦虑、抑郁、压力等。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心理调适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情绪,缓解压力,从而提升整体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我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如何培养积极的生活习惯,如何建立良好的睡眠模式,以及如何应对生活中的突发事件,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心理健康。我尤其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识别和处理心理问题的早期信号,并引导我们寻求专业的帮助。对我而言,这本书就像是一份贴心的健康指南,能够帮助我成为一个更了解自己、更能照顾好自己身心健康的人。

评分

作为一名消费者,我一直觉得自己的消费行为中隐藏着很多不自觉的心理驱动。这本书中关于“消费”的章节,让我觉得它能够揭示那些隐藏在购物背后的心理学秘密。我期待它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冲动消费,为什么某些广告会如此有效地打动我们,以及我们是如何被品牌和营销策略所影响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教我如何更理性地看待消费,避免不必要的开支,并做出更符合自己实际需求的购买决策。例如,书中是否会讲解一些消费者心理学中的经典理论,比如“锚定效应”、“稀缺性原理”等等?如果能通过一些有趣的图表来展示这些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那就更好了。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识别商家营销陷阱的方法,并培养一种更具批判性、更健康的消费观。毕竟,不理智的消费不仅会影响经济状况,也会给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负罪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