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永不过时的杜拉克管理思维 本书收录了彼得.杜拉克的十篇文章,对于许多年轻的读者而言,彼得.杜拉克是上个世纪的人物,虽然他是管理学之父,但年轻人可能会怀疑他的文章是否过时,或是不符合现今快速变动世代之趋势。
科技会演化,商业模式会变化,当然管理的理论也有可能需要调整,但好的理论仍具有历久弥新的特性,可以适用在多年之后。
彼得.杜拉克作为管理大师,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的原创性,影响了现今许多管理的思潮,因此,在这个时候重新阅读他的文章,读者可以用一个较为开放的态度,重新整合这些观念,温故而知新。
这十篇文章,我试着用一个简单架构说明,以帮助读者更容易整合这些观念。如图所示,专业工作者需要循序渐进培养三层能力,分别是底层的管理力,中层的经营力,与最高层的领导力。
第一层的管理力,是自我管理力(第十章)与生产力(第七章)。第二层的经营力,是整合事物的经营能力,更是主管需要培养的各种能力,包括效能(第三章)、决策(第四章)、人事(第五章)、沟通(第六章)。第三层是领导力,也是高阶主管需要培养的能力,分别是执行(第一章)、策略(第二章)、使命(第八章)、变革(第九章)。
当然,这样的分类不是很完美,但建议读者先从第十章的〈杜拉克教你自我管理〉读起,因为那是彼得.杜拉克非常精彩的一篇文章。他谈到身为知识工作者,必须当自己的老板(执行长),也就是要懂得建立自己的职涯蓝图。他提出几个步骤让专业工作者自己省思:(1)我如何学习?(2)我如何做事?(3)我如何待人?(4)我的价值观?(5)我的长处及短处?
借由这样的分析,在整个职涯发展中,不断地学习新知,不断地精进管理力,不断地培养经营力,最后以价值观及愿景驱动自己的人生下半场,换言之,自我管理这篇文章正好是十篇文章的总结,从工作职场的学习,再进入中阶的做事、做人,再进入以愿景驱动的领导者。
接下来,可以再读第一章〈执行长开启执行力的九把钥匙〉,这篇文章虽然是写给高阶主管看的,所提出的九项建言也正是从管理、经营、领导必须历练的能力。包括了订计画、订次序、作决策、有担当、懂沟通、会变革、肯学习。第一篇文章是彼得.杜拉克生前最后一篇文章,是写给有志于当执行长的人,正好跟第十章的「自我管理」,每位专业工作者要作自己的职涯执行长前后唿应。
阅读了第十章及第一章之后,读者可依自己的兴趣选读自己喜欢的文章,也可以将其余文章当作是第一篇文章的延伸阅读,了解策略、了解决策、了解人事、了解沟通、了解变革……等。
在第二章〈打造与时俱进的策略〉中,杜拉克认为,每个组织都该有一套「经营理论」,如果没有清楚、一致、重点明确的理论,便无法成长。但他也强调,这套理论必须与时俱进,否则公司会停滞不前。
在第三章〈管理企业效能〉中,杜拉克认为企业经理人的第一要务,以及持续性的责任,是努力从目前已经运用或可用的资源,取得最佳的可能经济成果。
在第四章〈催生有效的决策〉中,杜拉克认为主管想要发挥高效能,在决策上,就必须集中心力,锁定少数重要的决策,而不是事无巨细地什么决定都握在自己的手里。因此,在作出决策时,他们会循序进行六大步骤:分类、定义、设定范围、决定、行动、测试。
在第五章〈人事决策怎么做〉中,杜拉克认为影响最为久远、也最难回复的决策,莫过于人事决策。有效的升迁与人员部署决策,有几个重要步骤:(1)通盘思索工作的任务;(2)检视多个潜在的合适人选;(3)深思熟虑候选人的评量办法;(4)找几个曾与候选人共事的人讨论;(5)确保新任职者了解他的工作。
在第六章〈他们不是员工,只是为你工作〉中,杜拉克认为今日的企业更需要密切关注为他们工作的所有人员的健康与福祉。知识工作者在全体劳动力中只占少数,但他们已成为财富与职位的主要创造者。每个企业的成功将日益取决于其知识工作者的绩效。因此应该聚焦于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他们的关键特征是,他们不是劳动者,而是资本。
在第七章〈生产力新挑战〉中,杜拉克认为已开发国家经理人目前的最大挑战,是提高知识和服务工作者的生产力。生产力大增背后的主要力量,是更聪明地工作。
在第八章〈跟非营利组织学管理〉中,杜拉克认为企业师法成功非营利组织的第一课,可以从非营利组织的使命及其要求开始。非营利事业把组织聚焦在行动。它定义出实现重大目标所需的具体策略。它创造出有纪律的组织。光是这一点,就足以预防大型企业最常见的慢性病:把始终有限的资源打散分配给「有趣」或看起来「有利可图」的事情上,而不是集中在非常少数几个生产工作上。
在第九章〈打造全新的组织社会〉中,杜拉克认为我们的年代正位于转型期,在这样的社会,知识是个人与整体经济的主要资源。每个组织的目的与功能,无论是营利或非营利,皆在将专门知识整合进共同任务中。每个组织必须将变革管理纳入组织架构中,尤其应该运用三项系统性的实务做法:第一是持续改善组织做的每件事。第二,每个组织都该学习善加运用知识,换言之,从自己的成功中发展下一代的应用。最后,每个组织必须学会以系统化方式创新。
另外要提醒的是,文章所举的例子多半是上个世纪的公司,这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可能不习惯,或许读者可以借此练习,能否抽换成现今的知名企业,这样的练习也可验证这些理论的适用性。管理的文章多半是情境式分类研究后的结果,不会像科学那么精准,但若能解释大部分现象,与读者自己经验相符合,这样的文章也算是帮助我们更有系统建立管理的思维架构,愿各位读者都有收获。
台大管理学院院长 郭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