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父母:用正念培养亲子间的美好连结

正念父母:用正念培养亲子间的美好连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mber Hatch
图书标签:
  • 正念育儿
  • 亲子关系
  • 家庭教育
  • 情绪管理
  • 沟通技巧
  • 儿童心理
  • 正念冥想
  • 父母成长
  • 积极教养
  • 减压育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一本正念教养书,
会让所有追求自我成长与喜乐的父母爱不释手。

当我们下定决心将正念带入家庭与生活,
便有机会成为自己能力所及的最佳父母。

  ◎正念有助于教养

  在教养过程的种种混乱之中,正念是活在当下及保持冷静的最佳利器。不管孩子几岁,都可以运用正念做为教养的指导原则。

  亲子关系的品质,不仅攸关子女的发展,也攸关日后他们与世界互动的方式。维持一种有爱、同理的态度,可以立即带给你欢喜快乐,也可以让子女在往后人生中,有更大量的同理心资源可以汲取。

  「掌控」和「高度理想化」并非成为好父母的要件。让我们真正有办法奋起去应付教养挑战的,其实是「无论当下发生什么,都能去迎接」的那个能力。

  正念的技巧很简单,却具有令人焕然一新的威力,我相信人人都能从中受惠。我希望借着分享个人及其他父母的经验,得以探究正念如何应用在家庭生活的各个领域,让我们自己、我们的孩子以及更广大的世界都能获益。正念(尤其正念教养)对我而言是一件珍贵礼物,我希望能与更多人分享这件礼物。

  ◎正念的益处

  「正念」是指一种心理素质,当处在这个状态时,我们会觉察到当下发生的事,包括对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思绪,以及周遭环境的觉察。它不是一种固定、集中的注意力,它所具备的特质轻巧多了:广泛觉察当下发生的事。

  正念主要可以帮助我们:
  • 在紧要关头保持冷静。
  • 对子女及他人产生更多连结感。
  • 有耐心。
  • 全心投入活动。
  • 不脱口说出会后悔的话。
  • 明察事理。

  一旦我们实践正念,便会开始看见真实的彼此,这样可让我们与自己以及周围的人,有更紧密的连结。然而,如果我们只聚焦在注意力的练习,却不带任何温度,那么可能会导致冷漠,所以为了发展人际关系,我们需要加进几项正面特质。

  佛法教导我们,在正念的基础上,可发展四项特质:
  • 慈爱心(loving-kindness)
  • 慈悲心(compassion)
  • 欢喜心(joy)
  • 平等心(equanimity)

  我们需要这四种态度(佛法传统上称为慈、悲、喜、舍),才能与他人有和谐圆满的连结,若缺少这些态度,冲突与苦难便会产生。这些特质也在家庭中扮演要角。

  如同正念,这四项特质也可「培养」,这意谓着,如果我们多加练习,便能感觉到更多慈爱心、更多慈悲心、更多欢喜心、更多平等心。我们可以让感觉本身更强烈且更连贯,这样对你自己和小孩来说,都具有既立即又持久的效益。

  我们可以学习如何将这些感觉扩展到平常的生活圈之外,如此便可以为自己及他人带来快乐,丰富我们的人际关系。同时借由发展这些特质,我们也在推动阻碍自己前进的界限,并提高自己本身爱与快乐的能力。

  ◎本书适用对象

  这本书专为想要一边修习正念,一边养育小孩的人而写,主要诉求对象是父母(或准父母),但其他负责照顾小孩的人,例如祖父母或育幼业者,也能从中获益。

  在家庭生活中,不管小孩几岁,都可运用正念做为教养的指导原则。本书主要是从教养子女的最初几年汲取实例,因为父母在这个阶段通常需要寻找新方法来应对挑战。

  这本书对所有父母来说都是一个解方,包括:
  ‧教养及正念的新手。
  ‧已经为人父母,但对于正念仍是新手的人。
  ‧已经修习正念,但正在寻求协助,欲将正念融入崭新家庭生活中的人。

  ◎如何使用本书

  第一章简介正念、正念教养、佛教渊源,以及正念在现代的运用。第二章说明如何将正念融入日常生活中。第三至九章深入检视正念父母所面临的各种机会与挑战。第十章探究合乎道德的生活如何支持正念,第十一章讨论如何向孩子引介正念。最后四章,亦即第十二至十五章,则是探索深化静心修习的方法,包括建立正式静心、寻求教学支援、参加静修营,且全部是以家庭修习为考量。

  读者如果正要展开教养之旅且初闻正念概念,那么整本书都与你相关;孩子稍大的读者可能想要跳过第三章(此章聚焦在产后几週);已建立静心修习的读者可能不需要阅读第十二章的静心描述,但可能觉得第十三章的实际建议很有帮助,因为第十三章探讨如何建立静心同时兼顾家庭需求。

  虽然章节的安排是从头到尾阅读,但我也会建议读者不妨「直接跳入」当下吸引你目光的章节,也许此刻你对管理不良行为或参加静修等主题特别感兴趣,那么随意选读亦可。

  ◎精选摘要

  ‧ 正念让我们保持冷静、明察事理,故有助于我们教养子女。
  ‧ 正念是一种心理状态,当我们处于正念时,就是将注意力放在当下的体验,并觉察到自己。
  ‧ 我们可以经由练习来培养正念,让它更频繁且更容易产生。
  ‧ 正念让我们更充分体验一切,并对周遭及外界的人事物产生更多连结感。
  ‧ 正念源自佛教,但你不必成为佛教徒也能从中获益。
  ‧ 决心以正念来教养子女,意谓着即将踏上充满成长机会的旅程。
  ‧ 在一天之中,随时都可激发正念,只需将自己带回当下即可,而「唿吸」是集中注意力的绝妙所在。
  ‧ 抱持着正念,允许宝宝哭泣,如此可防止我们不知所措,也可向宝宝表明,我们爱他们的全部,最终将帮助他们承受自己的难受感觉。
  ‧ 我们脑中不停发出的声音,有时只是在重复旧脚本,但这些旧脚本可能不再切中要领,不再有所助益。拿正念的火炬照亮它们,如此有助于我们对言语做出清醒的选择。
  ‧ 抱持正念来说话,随着练习越多将变得越容易,有朝一日,说话本身将成为一种正念活动。
  ‧ 对于言语的有用指南:请检视言语是否真实、和善、必要且适时。
  ‧ 了解「不良行为背后必定有其原因」可帮助我们保持同理心,进而有助于我们以正念接受孩子具争议的行为,并看清楚如何应对处理。
  ‧ 在紧张时刻提起正念,是需要练习的,但不需多久,正念便可成为面对激烈场景时的习惯性回应。
  ‧ 对强烈感觉保持开放的态度,可提供我们成长的机会。我们平日的处世之道可能不再适用。当我们不能转移注意力时,就必须学习如何接受困境以及与困境共处。
  ‧ 即使只有些微的正式静心,都能产生正面效益,但建立每日或将近每日的练习,有助于提高动力。维护每日习惯往往比视情况找时间更容易。
  ‧ 静心的种类有很多种,最广为流传的是观唿吸。它适合所有类型的人,也适合所有经验阶段。
  ‧ 「理想状态」下的静心与「不利条件」下的静心,两者看起来可能十分不同,但修习的技能是一样的。
  ‧ 最好是每天在相同时间及地点练习,但如果不可行也不必担心,可运用仪式来提供一致性。

专家推荐

  不论你是正念的初学者,或是熟练的修习者,这本书都能让你深刻体会正念的力量,是在家中施展正念的精辟实用指南。──劳伦思.柯恩(Lawrence Cohen)医师、心理学家、游戏治疗学家《游戏力:陪孩子一起玩出学习的热情与自信》(Playful Parenting)作者

  教养子女可说是回报最多、挑战也最大的工作。安珀.赫区在本书中广泛论述正念与慈悲心如何支援并丰富教养工作。她的书写具有知识及经验的深度,加上文笔流畅、技巧纯熟,使得这个概念平易近人且确实可行。在这个重要且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里,她的作品位居前锋地位。──威廉.库肯(Willem Kuyken) 牛津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兼牛津正念中心主任

  安珀.赫区在这本精彩的书里,娓娓道出正念的威力,令人折服,不仅小孩可以从中受惠,父母也能获益良多。如果我们学会识别、了解,进而管理自己的情绪,将大大有助于孩子管理他们的情绪,我们也将成为收获满满的父母。──吉尔.拉普利(Gill Rapley)博士《宝宝主导》(Baby-led)系列教养书合着者

  赫区才华洋溢,将她的想法阐述得淋漓尽致,虽是个人经验之谈,却是正念的实用指南。书中充满赫区的独到见解,也满载着点子、故事、耐人寻味的概念,只有为人父母者方知其中奥妙;教养与正念竟能如此相辅相成,令人拍案叫绝。这本书会让所有追求自我成长与喜乐的父母爱不释手。──蜜雪儿.麦克海尔(Michelle McHale)英国亲密育儿中心(Attachment Parenting UK)主任

  这本书让「正念」变得平易近人,任何想要让教养更具意义、欢乐多一点、压力少一点的父母,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书中满是生活实例,所有父母都能心有戚戚焉。身为祖母及正念老师,我确定这本书会帮助到很多父母。当年我拉拔自己的孩子长大时,要是手边有这本书不知有多好。──艾吕恩.构德(Eluned Gold)班戈大学(Bangor University)正念研究与实践中心专业进修发展主任

  怀着大量慈悲心、诚心诚意书写而成,这本书是帮助极大的指南,可为育儿生活的酸甜苦辣带来正念。不论是父母、祖父母或准父母,任何想要追寻个人成长的人,都能因阅读本书而获益,并将更大的觉察力带入家庭生活领域。安珀,谢谢你写出如此良善、睿智又有爱的书!──南希.巴德克(Nancy Bardacke),助产士、静心老师 着有《正念分娩》(Mindful Birthing)

  安珀.赫区既是静心者,也是一位真性情的母亲,她发自内心地真诚诉说,正念不仅可协助父母应对教养的诸多挑战,也可为父母开启自我发展的惊奇之旅,那是宝宝及幼童教导我们的,包括身体、心灵及人际关系等面向。──保罗.丹尼森(Paul Dennison)医师、静心老师 奢摩他信託(Samatha Trust)创始受託人、曾任英国国民保健署(NHS)心理治疗师顾问

  在现今忙乱不休的世界中,对任何因养育儿女而挣扎苦恼的父母而言,本书都是无价解方,一份实用、舒缓的指南,它可让你度过重重关卡,常保自在安康。──柯瑞.丝威特(Corinne Sweet)着有《认识不够好的自己》(The Mindfulness Journal)
 
好的,以下是一本关于心灵成长与人际关系的书籍的详细简介,其内容不涉及您提到的《正念父母:用正念培养亲子间的美好连结》一书的主题。 --- 《内在的罗盘:在复杂世界中寻获清晰与方向》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艾莉森·里德] 出版信息: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远帆文化] 导言:迷失在信息洪流中的灵魂 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信息唾手可得,选择多到令人窒息。科技将世界拉得如此之近,以至于我们仿佛失去了与自我独处的空间。每日,无数的推送、提醒和期望如同潮水般涌来,裹挟着我们,使我们疲于奔命,却又在深夜感到深深的空虚——我们究竟要驶向何方?我们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内在的罗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一本深刻的指南。它并非提供一套僵硬的成功公式,亦非鼓吹逃离现实的乌托邦主义。相反,它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回溯内心深处,重新校准那个早已被外界噪音淹没的“内在罗盘”——那份与生俱来的智慧、直觉与真正的渴望。 本书作者艾莉森·里德,一位资深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人际动态专家,历经二十余年对人类决策模式、幸福感来源及自我实现的深入探索,凝练出了一套系统而优雅的方法论,旨在帮助读者穿透表象的迷雾,找回生活的主导权。 第一部分:解构“应该”的枷锁——重塑自我叙事 现代社会是一张由“应该”编织的巨网。“你应该在三十岁前实现晋升”“你应该拥有完美的伴侣”“你应该比邻居更快乐”。这些外来的期待,往往比我们自己的声音更响亮,最终形成一种“表演性生活”——我们努力扮演社会期待的角色,却忘记了角色的真正持有者是谁。 本书的第一部分,致力于帮助读者进行一次彻底的“叙事清理”。里德博士提出了“三层过滤法”: 1. 外部投射层: 识别那些源自媒体、文化和家庭环境的外部压力,它们是如何塑造了你对“成功”和“幸福”的定义。 2. 内在脚本层: 深入挖掘童年经验和早期创伤如何固化了我们的限制性信念(例如:“我不够好”“我承担不起失败的后果”)。 3. 真实回响层: 学习辨识那些即便在最平静时刻,依然会向你发出的、指向你核心价值的微弱信号。 作者强调,清晰的第一步不是“找到目标”,而是“清除阻碍”。只有当我们停止回应那些不属于我们的指令时,我们才能听见自己真正的呼唤。 第二部分:直觉的语言——激活沉睡的导航系统 许多人认为“直觉”是玄学或运气,是留给少数“有灵性”之人的天赋。然而,里德博士基于认知神经科学和行为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将直觉重新定义为“快速、非线性的、基于过往所有隐性经验的整合性判断”。它是一种高级的、我们大脑用来处理复杂数据的工具。 本书的核心篇章,详细阐述了如何系统地训练和信任直觉: 身体的智慧: 探讨情绪与身体感觉(如胃部的沉重感、胸口的开阔感)如何成为直觉最直接的表达渠道。书中提供了“身体扫描冥想”的高阶变体,旨在将情绪信号转化为清晰信息。 决策的滞后性: 分析了为何在重大、高风险的决策中,纯粹的逻辑分析往往会导致瘫痪或次优选择。我们学习如何设置一个“决策等待期”,在此期间,专注于感受而非分析。 小规模的试错: 鼓励读者从低风险的日常选择(如选择哪条路线通勤、回复哪封邮件的顺序)开始,有意识地实践直觉判断,并记录结果。通过这些微小的“验证回路”,逐步建立对自身导航系统的信任。 第三部分:价值锚定——构建不可动摇的重心 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唯一能提供稳定性的,是我们对自身核心价值的清晰认知。价值不是目标(目标会随环境改变),价值是一种指导原则,它决定了你在每一步行动中愿意投入的能量和关注点。 《内在的罗盘》提供了一套深度工作坊模式,引导读者从“我想要什么”提升到“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价值层级梳理: 不同于市面上的价值列表,本书提出“冲突性价值”的调和模型。例如,如果“成就”与“陪伴”产生冲突,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而不是被迫舍弃一方。 价值与行动的对齐: 许多人知道自己的价值,却无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作者提出了“价值声明”的构建,并将其转化为可量化的日常行为指标。例如,如果“真诚”是核心价值,那么在工作会议中,你将如何具体地、每周进行三次表达? 弹性与坚守的艺术: 探讨如何在坚持核心价值的同时,保持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真正的内在力量并非僵硬地拒绝变化,而是在变化中始终以既定原则为依归。 第四部分:构建可持续的内在生态系统 拥有清晰的方向后,挑战在于如何维持这种清晰,特别是在生活压力骤增之时。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构建一个能够自我修复和滋养的“内在生态系统”。 这部分内容超越了表面的“自我关怀”(Self-Care),深入到心智韧性的构建: 认知重构的自动化: 引入“应对脚本”的建立。当负面自我对话出现时,如何预先准备好替代性的、基于事实的、积极的内在回应,以缩短陷入消极情绪的周期。 专注力的货币管理: 明确指出,在数字时代,我们的注意力是比时间更稀缺的资源。如何像管理财务预算一样,有意识地分配你的“专注力货币”,优先投资于那些与你的核心价值和方向相符的活动。 告别完美主义的陷阱: 完美主义往往是恐惧被评判的伪装。作者提供了一套“有益的不足”框架,鼓励读者拥抱“完成胜过完美”,学会优雅地发布不那么“完美”的作品或决定,从而打破行动的停滞。 结语:旅程的开启 《内在的罗盘》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份邀请函——邀请你停止被动地漂流,开始主动地航行。它要求我们卸下沉重的外部负担,倾听体内那份古老而智慧的指引。通过系统地梳理叙事、激活直觉、锚定价值并构建韧性,我们终将发现,我们一直以来所追寻的方向,并非在远方,而是在我们自己之内。 如果你感到迷茫、疲惫,或是在无数选择面前感到麻痹,这本书将为你提供一幅地图,帮助你重新定位,并坚定不移地驶向那个只属于你自己的、最真实的人生港湾。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安珀.赫区(Amber Hatch)


  身兼作家、老师、人母、保母数职,静心禅修逾七年,并协助推展家庭静心班与静修营。着有《摆脱尿布:宝宝如厕训练》(Nappy Free Baby)及两本正念着色簿。

译者简介

许淑媛


  国立中央大学法文系毕业,自由译者,视翻译为职志与修行。随着新时代新思维的散播,愿人类身心灵加速提升,愿世界更美好。译有一中心出版的《多次元宇宙》。赐教请寄至cs.trans@msa.hinet.net。
 

图书目录

推荐词
谢词
译者序──一套实用的调适身心方法
作者序──在分娩过程觉察到正念的惊人力量
本书适用对象
如何使用本书

第1章 什么是正念教养?
第2章 时时刻刻练习正念
第3章 初为父母的正念
第4章 发展正面特质
第5章 每一天的正念教养
第6章 化繁为简
第7章 正念说话与倾听
第8章 以正念管理不良行为
第9章 管理自己的情绪低潮
第10章 以伦理道德支持正念教养
第11章 为孩子介绍正念
第12章 正式静心
第13章 为正式静心腾出时间
第14章 社群的重要性
第15章 参加静修营
结语

附註
延伸阅读
相关网址

 

图书序言

作者序

在分娩过程觉察到正念的惊人力量


  我怀第一个孩子是在二十四岁,当时非常执着于理想主义。我决定来一场完美的怀孕,还要有不同凡响的分娩经历,也要当一个很棒的母亲。在我想来,这件事应该轻而易举。

  我爱怀孕的感觉。我很幸运,一切顺利,没有晨吐或腰痠背痛,甚至一直骑脚踏车到第三十九週。我研读了一些积极的生产技巧,也参加了孕妇瑜伽班,更对分娩医疗化感到气愤。如果你做对了,生小孩未必会痛,书上是这么写的。我告诉亲友,我想要掌控分娩过程,于是决定去借一个分娩池(birth pool),然后来一次居家分娩。当阵痛终于来袭,最初几个小时我都在玩「止痛机」(TENS machine,一种经皮神经电刺激器),并且到处跺脚。但疼痛变本加厉,子宫口却几乎没张开。这不是我原先预期的。我躲开助产士,待在另一个房间。后来我爬到楼上的浴室。疼痛十分剧烈,我全身冒汗,感觉快要吐了。我蜷伏在地,没办法打开浴室的门。疼痛固然难以忍受,但更糟的是我的挫败感:「我真是愚蠢又天真,竟以为自己应付得来。」接着我又想:「我受不了这样的疼痛,必须请人送我去医院。」

  然后,就在我痛到直不起腰、梦想也碎满地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发生了。从绝望的深渊中,一道了悟的闪光乍现,我理解到自己做错了:我是在对抗子宫收缩,是在以「积极分娩」的技巧和瑜伽姿势,试着与子宫收缩正面交锋。追根究柢,好的分娩非关「掌控」,而是关系到足够的安全感,能够安心放开手。所以,下一次子宫收缩时,我没有移动或蜷曲或希望自己消失,而是缓慢且带着目的地唿吸,让自己真正去感觉腹部的动静起伏。没错,它仍然深具挑战性且吓人,因为我不知道自己会有怎样的感觉,但它不再令人难以忍受。我觉得疼痛过去了,于是回到楼下,与餐桌旁的助产士会合。接下来,不论子宫收缩何时降临,我都安安静静地坐着,并且试着欢迎它们。

  当然,阵痛有增无减,没多久,我要生了。分娩池由于水温加热器发生小故障,还没准备好。在某个时间点,我开始发出声音。先前在孕妇瑜伽班练习过「嗡」,上课期间我还扭扭捏捏,但当下我感激它们以熟悉的方式在我身体里共鸣。我发现,只要我发出「嗡」,并且专注在声音上,疼痛便不会靠近。

  当声音消退,思绪开始涌入。我注意到,如果我陷入自怜:「啊!这种事怎么会发生在我身上」、「这个我应付不来」……,那么疼痛会骤然出现。但当我让那个「碎碎念」安静下来,纯粹顺服于感觉时,疼痛便消失了。子宫收缩一阵一阵袭来,直到连成一次长长的收缩。那时,我感觉自己十分渺小,我的独立自我感(那个「碎碎念」)似乎完全不见了,接着我感觉到一股排山倒海而来的敬畏,那是对生产过程的力量之敬畏。一部分的我能够观见,我成为宇宙机制的一个工具,这个机制在我身体里像齿轮般碾磨着。终于,分娩池注满水了,我的宝贝女儿诞生在水里,体重九磅十三盎司(约四•五公斤)。

  ‧展开旅程

  为什么我要说自己的分娩故事?当然,这个事件标示了教养的开端,但它也标示了另一个关键时刻,虽然当时我还不知道那些术语,但那是我第一次觉察到正念的惊人力量。当时我对静心的经验或了解极为有限,我是经由放开那个「理智化自我」(intellectualizing self)而有所领略,并且接触到某种十分特别的事物。不论它是什么,在我接触到它的期间,它的力量十分强大,足以消除分娩的剧烈疼痛。

  我的分娩经历果然不同凡响,但它不是我原先想像的那种方式。原本我期望的是透过良好的计画,加上信心与决心来达成,但依据后见之明,其实是「顺服」让我拥有想要的那种分娩。生出宝宝的不是我,不是那个看书、写生产计画的我,而是比我大很多的某种事物,我的角色只是不去阻碍它罢了。所以,虽然这个经历在某方面确实不同凡响,但它又是不可思议地谦卑。能够在教养之旅的开端获得那样的教训,让我满怀感谢。在接下来的月月年年,我领悟到:「掌控」和「高度理想化」除了不能造就好的分娩之外,也绝非成为好父母的要件。不论在家或在医院,不论低度介入或高度医疗化,所有分娩经历都是可以接受的。让我们真正有办法奋起去应付教养挑战的,其实是「无论当下发生什么,都能去迎接」的那个能力。

  因此,对我而言,正念与教养子女从一开始便绑在一起;虽然我从未接触过如第一次分娩那样强而有力的讯息,但我持续发现,当我停止对抗现实、开始接受它时,一切都会更顺遂。正念是协助我们接受现实的一种方式,当我们发心修习正念时,效果将更加显着。

  正念的技巧很简单,却具有令人焕然一新的威力,我相信人人都能从中受惠。我希望借着分享个人及其他父母的经验,得以探究正念如何应用在家庭生活的各个领域,让我们自己、我们的孩子以及更广大的世界都能获益。正念(尤其正念教养)对我而言是一件珍贵礼物,我希望能与更多人分享这件礼物。
 

图书试读

【第一章 什么是正念教养?】

养育小孩并不容易,赌注却颇高:我们与幼儿互动的方式,不仅影响日后的亲子关系,也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发展。

父母教养子女的技巧,经常需要求新求变,才能应付家庭生活的诸多挑战,尤其是初为人父人母的那几年。婴儿和幼童都十分需要人照顾,需要我们投注大量关怀与资源,因此这个阶段往往令人心力交瘁。

正念如何帮助为人父母者?

正念主要可以帮助我们:
• 在紧要关头保持冷静。
• 对子女及他人产生更多连结感。
• 有耐心。
• 全心投入活动。
• 不脱口说出会后悔的话。
• 明察事理。

虽说上述特质可以改善每个人的生活,但是为人父母者更能从中受益。陪伴小孩犹如放大生活音量,每件事都激烈许多,小孩就是有能耐让我们的每一天都情绪起伏不定、五味杂陈。当然,不论是否身为父母,每个人偶尔都会遭逢挑战,但为人父母后,仍会对棘手状况的层出不穷感到惊讶(有时是不知所措)。小孩可能吐在父母身上、对父母尖叫、戳父母眼睛、半夜叫醒父母好几次;父母必须把快要互咬的小孩分开;会听到「我要那根棒棒糖」二十七次;逛超市时会羞愧得无地自容;同一分钟听到「我恨你」又听到「我爱你」;他们必须接住从墙上跌下来的小孩;有时需用单手完成每件事;需要连续念相同的故事六次;他们必须抢救噎住的小孩;一边安抚那「只」啼哭的,一边鼓励那「只」怕黑的;必须周游于无止尽的噪音与混乱中,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可能就是为人父母者的日常。而正念能够协助父母从容应对一切。

正念能够提供我们一点点距离,也就是我在前文所说的「明察事理」。但我的意思不是对小孩「冷眼旁观」,绝非如此。正念协助我们在内心保有一方平静之地,以那里为起点,我们可以处在小孩身边,但不随着小孩的剧本起舞,也可以防止我们陷溺于自己的剧本中。

这不是新观点,世界各地的父母早已凭直觉知道,保持淡定有助于掌控事态。新颖之处或许在于,我们可以「积极提升自身能力」来保持淡定。仅仅借由尝试展现更多正念,我们便能展现更多正念(后文有更多关于培养正念的论述)。当我们将这种练习与教养工作统合起来时,便能拥有一个威力十足的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正念父母:用正念培养亲子间的美好连结》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内省之旅,而非单纯的学习。我一直以为,作为父母,就是要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规划最光明的前程。然而,这本书却将我拉回了当下,让我重新审视“连接”的真正含义。书中提到,很多时候,我们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并非源于我们不够爱,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在场”的能力。我们沉溺于过去的遗憾,或是担忧未知的未来,而忽略了眼前这个鲜活、可爱的小生命。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许多生活中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微小时刻”——孩子专注地玩耍,孩子分享一个新发现,甚至孩子只是静静地依偎在身边。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正是构建亲子关系最坚实的基石。书中提供的正念练习,简单易行,却能帮助我提升觉察力,让我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到这些珍贵的时刻,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我尝试在送孩子上学前,花一分钟时间,只是静静地看着他的眼睛,感受他的呼吸,这种微小的改变,让我一天的心情都变得不一样。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给予”,是给予孩子一份安稳的陪伴,一份无条件的爱,以及一个充满正念的榜样。

评分

作为一位新手父母,我一直渴望找到能够帮助我更好地与孩子建立深刻连接的方法。当我翻开《正念父母:用正念培养亲子间的美好连结》这本书时,我带着一份期待,也带着一份小心翼翼。书中描绘的场景,是如此熟悉而又充满力量。它没有给我灌输一套僵硬的育儿理论,而是像一位温和的朋友,邀请我去探索自己内心的力量,去感受当下与孩子在一起的每一个瞬间。我尤其被书中那些关于“存在”的描述所打动。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忙于规划孩子的未来,忙于解决眼前的琐事,却忽略了孩子最纯粹的童年,也忽略了我们自己作为父母最真实的感受。书中提供的一些小练习,比如“静心呼吸”和“留意孩子的微小表情”,都非常实用,我尝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发现即使是很短暂的几分钟,也能让我从繁忙的思绪中抽离,重新找回平静,然后以更清晰、更有爱的状态去回应孩子的需求。这本书让我明白,正念并非遥不可及的哲学,而是可以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加柔韧而充满弹性。它帮助我看到,育儿的旅程,不仅仅是责任和付出,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发现和共同成长的奇妙体验。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一种能够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依然能够与孩子保持深刻情感连接的方式。《正念父母:用正念培养亲子间的美好连结》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需求。它没有给我灌输复杂的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生活场景,让我体会到正念在亲子关系中的力量。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倾听”的描述。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以为自己在听孩子说话,但实际上,我的思绪早已飘到了别处。这本书引导我学会全身心地倾听,去捕捉孩子话语中的情感,去理解他们未曾说出口的需求。这种“全然的倾听”,让孩子感到被重视,被理解,也让我们的沟通更加顺畅。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关于如何与孩子共同探索和玩耍的建议,这让我意识到,原来很多看似普通的活动,都可以成为增进亲子关系的机会。我开始尝试和孩子一起做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比如一起画画,一起听音乐,一起探索大自然。在这些过程中,我不仅看到了孩子的快乐,也找回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童真。这本书让我明白,亲子关系的建立,不在于多么轰轰烈烈,而在于那些细水长流,充满爱意的日常。它让我更加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刻,并努力将这些宝贵的时光,转化为滋养我们彼此的美好回忆。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启发,尤其是在面对孩子情绪爆发的时候。我曾经会感到手足无措,甚至会因为自己的焦虑而加剧孩子的负面情绪。但是,《正念父母:用正念培养亲子间的美好连结》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深处的不安。它没有直接告诉我“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引导我去观察和理解。书中强调的“不评判”的态度,对我触动很大。我开始尝试去感受孩子的情绪,而不是急于去纠正或者压抑。我学着去承认“哦,原来孩子现在感到生气/沮丧/委屈”,而不是立刻跳到“你怎么能这样!”的指责。这种转变,不仅仅改变了我和孩子互动的方式,也极大地减轻了我自己的压力。我发现,当我能够真正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以一种平静、支持的方式回应时,孩子反而能更快地平复下来。书中关于“同理心”的章节,也为我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方法,比如复述孩子的话语,让他们感到被理解。这种看似简单的技巧,却有着惊人的效果。我感觉自己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不再是单方面的指令和要求,而是双向的交流和连接。这让我对未来的育儿之路充满了信心。

评分

说实话,我曾经是一个很容易焦虑的父母,总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直到我读了《正念父母:用正念培养亲子间的美好连结》,我才开始理解,真正的“好父母”,并非事事完美,而是能够拥抱不完美,并从中学习成长。《正念父母》这本书,并没有给我提供一套“万能公式”,而是鼓励我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书中关于“自我关怀”的部分,对我来说尤为重要。我一直觉得,作为父母,就应该牺牲自己的需求,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只有当我们自己内心充盈,身心健康,才能更好地去爱孩子。那些关于如何管理自己的压力,如何找到内心的平静的方法,对我帮助很大。我开始学着在一天中给自己留出一些独处的时间,做一些让自己感到放松和愉悦的事情。这种改变,让我感觉更有能量,也更有耐心去面对育儿的挑战。同时,书中关于“界限”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学着如何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与孩子建立清晰的界限,这既是对孩子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负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轻松、更自在的育儿方式,让我相信,我们也可以在育儿过程中,活出更美好的自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