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末,人类父母开始陷入「教养」过劳!
最博学的祖母级科学家出手,
导正「指南与工作化教养」氾滥乱象:
演化生物学 & 行为发展实证研究── 从科学与哲学理解孩子未来的真正成就,并不依靠父母的形塑与设定。
解放「家长任务」焦虑── 找回人类亲子关系的本质初心,破解流行教养工作模式的谎言与危害,
让家长离开「好父母」认证圈,回到与孩子的挚爱关系。
美国儿童发展科普畅销书《哲学宝贝》、《摇篮里的科学家》着者恢宏力作!
《金融时报》年度选书.多家国际报刊专文书评
所有父母或者想要成为父母的人都应该阅读这本书。
任何觉得自己的人生被父母祸害了的成年人,
或许也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些许慰借。
──伊莎贝尔.贝尔维克/《金融时报》
援用最新行为发展科学与演化研究,这位当过母亲、现已升格为祖母的科学家高普尼克深入讲述及探查孩童的学习内幕。
比如:孩子不同的「玩」法可能看似没有目的,却能触动与引爆他们未来独特的偏好与自信;比起阅读知识型书籍,看更多「小说故事」的孩子则可能更具假想他人的能力,长大后能成为更具备心理学家能力的成人。
这本书将为现代焦虑的父母们──尤其是中产阶级父母,指出更怡然幸福的明路──照顾你的孩子非常重要,但并不是形塑他们成为某种特定的人。
工业化社会后,大众对「父母」的角色产生了新的期待。父母(尤其是中产阶级父母)也背负了新的焦虑。
本书作者艾利森.高普尼克在专为此书主题应邀至Google Talk(Google公司的外部人士主题讲座)讲述时,就以Google的语言资料调查产品Book Ngram Viewer指出:如果查找英语世界,将会发现人们将名词的「双亲」(parents)推展成为动词化的「教养」(parenting)一词,事实上是在1970年代后才被大量地使用及讨论。
于是,教养成了一种「任务导向」性的父母「行动指南」──并产出了伟大的「父母成果愿景图」,以及许多的「待办事项」。本书中有一例即是一位纽约的母亲因为「孩子光会玩、不准备考试」而控告了孩子的幼儿园。在这起案例的讨论里,会看到人们甚至用「学前教育」(preschool)这个词来代替「幼儿园」(child care),「彷彿跟教育孩子相比,单纯照顾孩子没那么有价值。」作者指出──但是这种工具式的幼儿园观点是种误导,甚至会产生不良后果。
事实上,教养是一种可怕的发明。它并未改善孩子与家长的生活,而且某种程度而言,反而让亲子关系变得更糟。对当前中产阶级父母而言,试着让孩子成为「优秀的大人」,成为父母无尽的焦虑、内疚及沮丧的来源。而且对他们的孩子来说,父母在教养上所加诸的期望,也会带给他们沉重的压力。
渴望获得教养上的专业知识,已经吞噬了中产阶级父母。他们耗费数十亿元在获得教养建议与设备之上,企图帮助孩子去面对「父母其实并不知道」的「未来」。
回到演化的观点,「照顾孩子」是人类工程中,极其根本且深具价值的部分。不过这并非做木工、也不是目标导向的事业,旨在把孩子塑造成特定的成年人类型。
相反地,本书主张:做父母就像打造一座花园。它在于能提供肥沃、稳定、安全的环境,让许多姿态各异的花朵绽放。也在于能培养出健全、容易适应的生态系统,让孩子自己创造出许多各式各样、不可预期的成年未来。更在于特定的父母与特定的孩子之间、双方特有的人际关系,也就是一种尽心尽责、毫无保留的爱。
回归亲子关系本质,从「教养任务」中解放
教养究竟是什么呢?怎么样的照顾与教育才是好的呢?这是许多父母心中的疑问。
父母都想养育出健康且快乐的孩子,但在这段过程中,父母总是身处挣扎、困惑当中,永远无法预测自己当下的决定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进而无法判断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这是不管哪个世代的父母,都会遇到的问题。
本书中,作者分享了自己的养育经验、也引征了丰富的儿童发行心理学佐证。别人眼中,他的三个儿子快乐且成功,但原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与其他父母无贰。他不知道该让孩子们念公立或私立学校;他不知道该让孩子们朝艺术或科技领域发展;甚至不知道孩子在高中毕业就离婚,是否正确。在每个阶段,每个选择分岔点上,他也会不知所措。所以作者想透过这本书,告诉父母们,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去烦恼这些问题,只要营造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让孩子自己去摸索、模仿,并成长。
作者从科学、哲学和政治观点出发,辅以自身的养育经验,娓娓道来。作者反驳当下流行的「教养」观念,认为大人不该用自己的经验与观点去指导和训练孩子,而是应该让孩子透过聆听、学习和模仿的方式,找到适合的路,撷取大人们的长处,进行改变与创新,发展属于自己的世代。
养育孩子,从来就没有公式可以套用,而是应该适性发展。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什么样的方式最适合孩子,也永远不会知道孩子会面对什么样的未来,只有孩子自己知道这一切,只有他们自己才能找出最好的方式迎战未来。
好评推荐 令人惊叹并洋溢热情……(本书)对于以结果导向为主的教养方法,提出使人信服的纠正。
碧.威尔森/《卫报》专栏作家
本书对于父母能将孩童形塑为成功的成人的当代想法,提出质疑……高普尼克的书写风格平易近人,用字遣词直白坦率……其中一项深刻的观察源自于高普尼克自身的挣扎:她和许多父母亲和祖父母一样,对于孩童使用智慧型手机与其他运用萤幕的科技一事感到万分挣扎……孩童不该变得跟他们的父母一样,而是从父母身上学习,再行创新。每个世代都和前个世代不同。高普尼克认为这就是身为人类的核心。
寇特妮.亨弗里斯/《波士顿环球报》
经过深度研究……(高普尼克)聚焦于帮助孩童找到自己的路……她描绘了一系列的实验,指出透过刻意的教导,而非经由观看、聆听与模仿,孩童其实学到的比较少。
乔西.格劳修斯/《自然》(Nature)期刊
能找到一本与时下流行的直升机父母相抗衡的书,着实觉得欣慰。本书不仅打破只有一种最佳良好教养典型的迷思,也以真实生活案例和科学研究支持书里的建议……这本书提供有用的灵感,也能让某些人重新思考他们的教育策略。
《出版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