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解的(异常)行为,先问心理学 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人类心智(mind)的学问,这个单字是由希腊字根psyche(意指「心」或「灵魂」),再加上字尾-ology(源自希腊文logos,意指「……的研究」)而成。心理学一词直到十六世纪左右才创造出来;到了十八世纪才变成广泛使用的词汇。事实上,心理学一直到十九世纪晚期才成为一门明确认可的学科,只不过其根源可追溯到更早之前。
每个人都可以是心理学家
广义来说,所有的人类都可以是大众心理学家,或是天真心理学家,因为每个人都懂得考虑、解读、预测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及行为。这种推测他人念头,并据此修正自己想法和行为的能力,有时称为社会智力;有一门学派甚至认为,人类的智力就是从社会智力演化而来。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或译心智推论)与人际心理学(interpersonal psychology)有关,指的是「思考他人想法的能力」,这种能力被定位为正常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若未能发展出这项能力,会被归入「自闭症类群障碍」(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所以大家每天(无意识之下)都在做的心理分析,可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主要原因。
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流行的疗法
从学术或职业的角度来看,「通灵」这种前现代(pre-modern)社会的另类模式,以及通灵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可说是心理学的前身。举例来说,远比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Jung)早了两千五百年,古希腊就流行过一种「梦疗」(dream therapy),生病的人会到疗癒圣殿(healing temple)祈祷、献上供品,然后睡觉「孵」梦,神的指引和仲裁等讯息,就会出现于睡梦中。
古希腊的医疗体现了现今所谓的「整体疗法」(holistic approach),认可通灵对人体健康所扮演的角色。中世纪与近代早期(Early Modern)的医疗承袭自古典时期的发展,把这种心理元素反映在「四体液」(four humours)——包括血液、黏液、黑胆液、黄胆液——之类的理论上,据说情绪和性情就是由这四种体液主宰,因此当时的人们便将心理疾病视为生理失衡的表现。
与一般的认知相反,当时并没有把精神错乱主要归因至恶魔附身。根据中世纪宗教裁判法庭的纪录(宗教裁判法庭是透过审理来判定是否精神正常,意即是否为「白痴」),一般对于精神错乱有个清楚的看法:认为是肉体、身体方面出现问题,几乎不会诉诸超自然力量。中世纪历史学家大卫.洛夫(David Roffe)指出:「绝大多数普遍认为,精神错乱是身体和大脑失调」,(出自《中世纪英国对精神错乱的认知》[Perceptions of insanity in medieval English, 1998])。大多数的状况下,人们倾向于将精神错乱归因于某些特殊状况,举个例子,据说西元一三○九年时,一位名为巴索罗米.迪.萨克维尔(Bartholemew de Sakeville)的男子,在一次急性发热之后成了白痴;一三四九年时,罗伯特.迪.厄斯灵博勒(Robert de Irthlingborough)则在比武时头部遭到长矛重创,从此失忆、精神错乱。
这种以生理学为基础的心理学,直到十八世纪仍充满精神病学思维与操作方式,相较于此,体液理论则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式微。从十六世纪的安德雷亚斯.维萨里(译註:Andreas Vesalius,文艺复兴时期的解剖学家、医生,公认为近代解剖学创始人)以降,医界对于人体解剖的兴趣渐增,并渐渐察觉病变会发生于身体某些特定部位,因而认为某些生理组织的「损伤」或「断裂」才是疾病起因,而非体液失衡。
同一时间,学者们也越来越强调,心理疾病是情绪状态造成的,例如悲伤会引起忧郁、惊恐会导致歇斯底里。不过时至今日,phlegmatic 和sanguine这类词汇,仍可用于形容性情和个性,证明四体液理论影响之深远(译註:phlegmatic是phlegm[黏液]的形容词,意为「黏液的」,另外也有「冷静的,镇定的」之意;sanguine的字源意思是「血液的」,意指「乐观的」)。
自此,心理学与生理学终于有了连结。十六、十七世纪时,不论是法国哲学家蒙田(Montaigne)的《随笔集》(Essays, 1580);英国作家罗伯特.柏顿(Robert Burton)的《忧郁的解析》(The Anatomy of Melancholy, 1621);或是莎士比亚的戏剧等作品,都越来越侧重于内心世界的描写,不过此时的心理学其实和哲学并没有什么分别。
一套更有科学根据的立足基础
现代心理学的概念,起源于催眠术(hypnosis)和颅相学(phrenology)等当代趋势。虽然两者从现在的角度来看都是伪科学,但在当时,这两门学问确实大大推进、合理化了心智的科学与医疗研究。心理学最早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可追溯至史上第一位心理学家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的实验室,他于一八七九年在德国莱比钖大学成立「实验心理学研究机构」(Institute for Experimental Psychology)。冯特拥有医学背景,师事贺门.冯.赫姆霍兹(Hermann von Helmholtz),习得了现代的「心理物理学」(psychophysics,心理学的分支之一,运用各种仔细测量的刺激研究人的感知)后,便决心赋予心理学一个「有科学根据」的立足基础。
心理物理学主要研究神经系统对外在物理刺激会有何反应,赫姆霍兹的研究主题包括「人体可察觉得到什么程度的光亮或声音大小」,以及「电脉冲在神经里的传导速度」等。透过一套「内省」(introspection)的方法(受试者必须报告自己的感觉和思绪),冯特试图同样将量化和精密测量应用于内在心智研究,他的目标是将感觉、知觉、思绪拆解成更小的成分或结构,这样的做法进而孕育出心理学的结构主义学派(structuralism)。为了避免内省法很难避免的主观问题,冯特训练学生要尽可能精确,不过这套方法固有的缺陷,最终还是招来后继「行为心理学派」的毒舌批评。
最终走向实用派的功能主义
冯特在德国工作的同一时间,身兼医师、哲学家、心理学家身分的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也在美国发展心理学。他的方法是强调行为和思维的功能(也就是目的和效用),因此他的学派逐渐称为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詹姆斯对心理学最大的贡献,或许是他在一八九○年写成的划时代教科书《心理学原理》(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这本书奠定了至今仍沿用的心理学主轴,例如大脑功能、意识和自我、感知、直觉、记忆和情绪。
尽管后来詹姆斯有点否定心理学和自己的知名着作,改为投向哲学的怀抱,不过他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的阐述,仍是现代社会最为人熟知的心理学定义之一:「心理学是『心理生活科学』(Science of Mental Life),研究心理生活的现象与状态(中略),这些现象包括我们称之为感受、渴望、认知、推论、决策等。」
推荐的话
心理学界的《十万个为什么》
这几年来,教学与演讲的次数多了以后,我发现有许多问题一再被问到。我一方面很高兴越来越多人注重自己的心灵与心智,另一方面也觉得知识推广的脚步好像很难快起来。许多很基本又常见的问题还是很常被问起,每到这种时候,我都心想,如果心理学界也能有本像《十万个为什么》那种百科全书就好了。
人是天生有好奇心的生物,从会说话、懂事开始,就不断地问为什么、为什么,尽管随着年龄的成长,人会懂得越多,但也跟着出现更多的为什么,而其中一类就是关于自己。人们迫切地想要更了解自己,也因此心理学成了大众所好奇的一门知识。
但也因为很多人感兴趣,此领域很容易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谣言。像是坊间声称利用右脑学习语言,速度较快且没压力,但我就很不解:语言区域明明就在左半脑,用右脑学习真的比较有效率吗?更有许多课程,声称可以训练左半脑或右半脑,让孩子更聪明、更有创造力,家长便在未能获得充分资讯的情况下掏出钱来。这些说法有些是古老的传说与偏方,有些尽管看似科学却不见得正确,更有许多是商人为了换取商业利益而捏造的说法,不知情的一般民众常因此被误导。
这本《为什么有点变态,反而很可以?》有点像是心理学界的《十万个为什么》,而且是精华版,书里集结了许多人们好奇、想问的问题。但要精准回答通常并不容易,有些需要从历史沿革来看,像是过去人们觉得前额/天庭饱满的人比较聪明,这样的说法现在来看就是错的,但在当时,这可是非常热门、先进的颅相学。由此看来,若能从知识发展的脉络理解,我们就会更保持自省,因为现在认为是正确的知识,数十年后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拥有正确的知识不只是满足好奇心而已,还能遵循更好的方式来对待自己与看待他人,而这正是文明发展的主要目的。但若是一直被错误的资讯引导,就有可能造成反效果。例如「该不该分左右脑学习?」、「什么叫做精神变态?」、「IQ测验真的重要吗?」、「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暴躁易怒?」等,上述提问都可以在书中找到解答,也让大众有个合适的原则可依循。
本书作者乔尔.利维并非学院派的心理学家,但也因此得以不受知识束缚,能用一般人的观点提出重要的问题,并依多年科普作家的经验搜寻资料与研究解答。每篇的主题都是一个疑问,该篇内容则充分解答了这些问题,简短、好读、无负担,可引导读者钻研后续更多知识。有好几篇读完后我都觉得怎么这么短?我还想知道更多啊!
本书能帮助不懂心理学的人解答许多内心的疑惑,还能让对心理学已有点了解的人更加厚实这方面的知识。在此郑重推荐!
台湾应用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哇赛!心理学」总编辑/蔡宇哲
(本文作者蔡宇哲,现任高雄医学大学心理学系助理教授、台湾应用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哇赛!心理学」创办人暨总编辑。同时也替「泛科学」、「元气网」、「失恋/失落花园」、《国语日报》科学版、《幼狮少年》等撰写专栏。着有《神奇的心理学》、《哇赛!心理学》等书。)
推荐的话
马桶上的心理学 这本《为什么有点变态,反而很可以?》很适合各位利用片段时间阅读,借由猎奇与趣味获取心理学知识,每篇仅一~两千字,分量轻巧,蹲马桶时拿来翻翻刚刚好。如果你不想让书本沾染厕所异味,当然也能在捷运上、咖啡店里故作文青状,悠然地阅读本书。
既然每则篇幅短,吸引人的题材是必要的,还好心理学界向来不缺耸动题材,甚至处处充满惊喜。尽管书中内容看似庞杂包山包海,但这就是心理学有趣的地方。它从来就不单只解释一个人的学问,除了个体之外(人是由先天与后天组合而成,包括各种看得见与看不见的面向),还观照了个体与外界的种种关联。人数若少称为「家族心理」、「人际关系心理」;人数若多则称「社会心理」、「文化心理」,任何一个子项目,都足以让喜爱探索心理的人钻研个没完。
当年我从中文系毕业后,很大胆地跨领域到心理学,最初研究社会与本土心理学,后来又再次跨到临床心理学(○○心理学只要前几个字不同,就足以独立出科系了)。在学术领域待了八年、临床领域十五年,我人生最精华的时光都耗在心理学里,即使如此,心理学工作仍不断带给我惊喜,也永远觉得自己所学始终不够用。
本书作者乔尔.利维撷取各领域间的特色,用有趣的标题呈现许多人类行为背后暗藏的心理现象,光是详细阐述当然不够,但若要引起兴趣,他这样的处理方式已经「很可以」了。例如,假如你对何谓「变态」、「不正常」这类议题有兴趣,便可在本书的引导下,进一步浏览更多有关变态心理学的着作,了解何谓人格、人格的形成,以及究竟有多少种被精神医学定义的变态人格。
有些指标并不具临床意义(例如不是医学的实证研究,缺乏大规模的样本数),却代表某些社会现象。例如作者谈到的「反常」(与「不正常」不同),也许正能反映出多变社会下人们的心理因应与改变。书里也提到了聊天机器人,只要简单展现「嗯哼」、「你认为呢」的基本倾听似也足够,折射出现代人生活上「只要有人肯听我说就好」的孤寂。
有些论述虽无法量化,但不代表不重要,本书以社会观察与批判的眼光,提醒我们绝不可以单就某些现象来解释所有的人。例如两个天才在一起,很有可能做出白痴结论或破坏行为(〈普通人怎么会犯下滔天大罪?〉),但这并不表示天才无用;选择性的知觉,很可能让我们忽略他人显而易见的特色,造成视盲(〈为什么你没看见大猩猩?〉),但这不代表人们会主动略过所有再清楚不过的危险,相反地,人的注意力必须经过筛选,过泸掉不重要、留下被解读为重要的部分,才能容纳更多有用的讯息。
话又说回来,既然人的心理并非翻翻心理学丛书就可以穷尽,为什么还要读心理学呢?傻瓜,这才是最有趣的地方啊!从阅读中累积对人的知识,不断发现例外与惊喜,你就会对目前拥有的一切心怀谦卑与感激。
有些朋友在听到我的职业后,会带着兴味盎然的表情说:「我也很喜欢(读)心理学方面的书!」我想他们说的绝对不是那种比砖头还厚的心理学原典(嗑起来也太无趣),如果有更多像《为什么有点变态,反而很可以?》这样的作品,相信要拥有心理学知识便会变得轻松许多。
耕莘医院精神科临床心理师/南琦
(本文作者南琦,本名刘南琦。辅仁大学中文系,心理学研究所毕业,国家高等考试合格临床心理师,现任耕莘医院精神科临床心理师,业务范围包括成人与青少年心理衡鑑、个别心理治疗、心理健康讲座等。写作题材多与心理健康有关,在远流大众心理馆的着作有《好想找人说说话》等书。)
推荐的话
科普、瞌睡或蝌蚪,你读的是哪一种? 放眼望去,市面上的科普与心理学相关书籍何其多?有的读者基于兴趣研究;有的读者以为看过就会变聪明(其实不会,最后还是得靠自己)。看书的原因有千百种,但茫茫书海中的科普与心理学书籍只有三种。
第一种名为「科普书」,实为「瞌睡书」,理论博大精深,非相关领域的读者难以参透。第二种表为「科普书」,内为「蝌蚪书」。之所以名为「蝌蚪」,表示其尚未长大。这类书构局有如危楼,地震一来随即散架。既无高深言论、亦无杰出见解,把三百页的书拿起来抖一抖,抖掉图解、插画和精美编辑,大概只剩一百页,其中还包含十页的序、跋、推荐序和出版资讯。简单来说,「蝌蚪书」只是一种心理安慰剂。
第三种则是货真价实的科普书。从内容、结构到编排皆井然有序,也许主题有点硬,但作者以清楚、详实的文字与譬喻,引领读者循序渐进地品味智慧的结晶。它是一种有计画的写作,既可独立成篇,亦能触类旁通、分支细流,最终亦川流入海。当所有知识在读者脑中融会贯通之际,便进入独孤求败之无书胜有书的境地,能实际应用于生活中解开谜题。
这本《为什么有点变态,反而很可以?》正是第三类的科普书(铺梗也铺太久),约莫读三十本才会出现一本的科普书至尊,如同乙女游戏攻略全部男角后,才会出现的神祕角色(而且好/坏结局都得通关两遍)。全书从心理学的定义、起源、学术演变过程,和不同学派的歧见讲起,让读者对心理学拥有初步和全面性的理解;文笔轻松幽默,然内容密度很强,只需要用上一点专注力消化,即可品味这碗打通任督二脉的热汤。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我们为什么喜欢恐怖电影?〉这则Q&A。个人阅读此篇时深感惭愧与佩服,遥想我当年的硕士论文正是研究恐怖电影,虽然修过基础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课程,但皆浅尝即止,没有进一步钻研、涉猎。假如当时我手边有这本书,便可按图索骥,寻找有力的心理学理论支援论文说法,令研究内容更为缜密。
除却对研究者的贡献,本书对一般大众亦为趣味兼实用性之阅读佳作,例如书中提到〈有人找你吐苦水,怎么回话最省事?〉,相信这是许多人的困扰。阅毕该篇章,除了重覆播放《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或用封箱胶带贴住对方嘴巴,你又多了一项更为人性的选择。
而〈你是左脑人还是右脑人?差在哪?〉一节,则充分显示大众如何被所谓的科学迷思误导(想想我们做了多少类似的心理测验,甚而欢天喜地张贴在脸书上分享给朋友,现在赶快登入帐号统统删掉啊~),过往许多熟知的错误理论和概念,于书中一一推翻,以最新理论重新诠释,并赋予实用意义。
本书唯一的缺点,大概是威廉王子(Prince William)或许会跳过〈秃头为什么当不了总统?〉这一篇。希望他不要放弃希望、坚持读完,因为最后实验证明「秃头当不了总统」只是刻板印象,他的王位之路前途无量(亮)。
知名作家/螺蛳拜恩
(本文作者为知名作家,但迄今没见过有人第一次就能正确写出「螺蛳拜恩」,累积至目前为止看过三十种不同写法。念了个跟大学无关的研究所,又做了份和研究所不相干的工作,在人生的路上迷途已成为一种仅次于如厕的好习惯。电影是粮食,电玩是爱人,阅读是灵魂,吐嘈是生命。毕生最骄傲的事是用嘴剥虾和单手擒蚊。)
推荐的话
好奇宝宝的大哉问,终于得到解答惹 从小,我就是个比较文静(宅)的孩子。
比起与其他同侪们玩乐,我更喜欢待在家里看书(好,我承认是我懒)。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属汉声出版的《爱的小小百科》了。全套十二册,每本都有不同的主题及内容,即使读过很多遍了,每隔一段时间还是会拿出来重读。同时我也是个好奇宝宝,总是捧着书追问妈妈:「为什么这边会这样?」、「这个是什么意思?」妈妈有时答不出来,我还会把书带到学校问老师呢!(老师应该觉得很烦吧。)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我之所以有这么多大哉问,可能就是因为无穷无尽的求知欲被开启了吧!综观坊间的知识类书籍,往往因为写得太过艰涩、学术,反而很有距离感。这本《为什么有点变态,反而很可以?》却在幽默与专业间取得巧妙的平衡,并以Q&A的形式呈现,读起来轻松又毫无压力,有种终于得到解答的感觉。以下是我十分推荐的章节:
〈催眠是真的吗?〉相信许多人也和我一样,对催眠术感到十分好奇。尤其最近电影《逃出绝命镇》(Get Out)上映后,夫人与主角交谈同时用茶杯和勺子反覆敲击,将他的意识送至「沉陷处」(Sunken Place)大脑空间的桥段,又引发了网友热烈讨论。到底催眠的概念是什么呢?这一节的内容可以让你有所领略喔!
〈人为什么会做梦?〉梦是一种无从解释,但影响力深远的心理现象。我曾在粉丝专页发表一篇关于梦的小知识图文,内容大致为:「梦里出现的人你都见过、梦境会依环境有所改变、梦里的疲累与高潮都很真实、许多人都经历过预知梦等。」搭配本节的众多实证,又稍微揭开了一点梦的神祕面纱了。
〈我们为什么喜欢恐怖电影?〉我是一个恐怖电影的热爱者。举凡悬疑、惊悚、血腥、活尸片等,我全都喜欢。但我同时又是个非常胆小的人,就是那种电影刚开演十五分钟,就因为腿软跑不动而被活尸咬死的跑龙套角色。说真的,我从来没想过人们为什么会喜欢看恐怖电影。看完此章节后,真的有种「啊,还好我不是孤独的」的感觉呢。
〈你的脑袋住着两个不同的人吗?〉人们常觉得天人交战,原来是有迹可循的!没想到左脑与右脑不但各司其职,甚至还会互相竞争,真是不可思议!
其他精彩的内容就留给各位细细品味了,相信你们绝对也会喜欢这本《为什么有点变态,反而很可以?》!
脸书粉专/10秒钟教室
(本文作者为脸书粉专「10 Seconds Class-10秒钟教室」板主,因着迷于漫画及电玩而开始学习画图,后来觉得如果自己的创作也能帮助到别人就太好了,于是有了开设粉丝团的念头。希望大家在资讯爆炸的时代,每天可以花十秒钟学到一些有趣的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