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

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Irvin D. Yalom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心理学
  • 个人成长
  • 精神分析
  • 欧文·亚隆
  • 心理治疗
  • 自传
  • 人生感悟
  • 美国文学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一生都在探索、分析、重建我自己,
  但现在才了解,在我内心深处有一泓我永远都处理不了的泪水……
  ──欧文‧亚隆,85岁

  
  当代知名存在主义心理学者欧文‧亚隆回首自己的一生,固然有数不尽的甜美、荣耀、精彩,但这位拉拔无数徬徨心灵的治疗师,却也有难解的悔恨、遗憾、无助与恐惧。

  这一切,都如实记录在这本温暖的回忆录里。

  生长在贫穷的犹太社区,亚隆努力挣脱环境枷锁,一步步走上助人专业之路。他开创了团体心理治疗的新视野,勤于探索生命存在的本质,并将之融入心理治疗,以其独特的风格扶助病人探问生死,更将诊间风景化为一部部脍炙人口的散文与小说。

  这本回忆录见证了亚隆思想与作品诞生的过程。让我们看见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移民家庭的爱恨与梦想,以及一段心理治疗发展史的吉光片羽。他一贯的真挚,不管是对父母的遗憾、对妻子的爱恋、对亲友的思念、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尴尬的旅行经验、后悔写下的小说……在在令人动容。他那不畏困窘的分享,彷彿散尽人生最后的力量,也要以一己生命能量照亮众人。亚隆一生所疗癒的不单单是诊间的病人,还有遍布全世界的读者。他说:「我每天收到的信件提醒我,遥远的国度有一个人,我对他是有帮助的。」

  这一次,亚隆将书写对象转向他自己,记录下他「成为自己」的历程。对读者而言,亚隆对生命与专业的反思是一种邀请,邀请你我跟着他的步伐探索自己人生的意义。

书籍重点

  ★英国《卫报》(Guardian)二0一七年年度好书!
  ★亚马逊网站五颗星评价!已售出25国版权!
  ★存在主义治疗巨匠欧文‧亚隆,晚年最真诚的自我回顾。
  ★领略大师的人生,见证一门思想的诞生,以及一部部经典作品背后的创作历程!

感动推荐──
  
  丁兴祥 辅仁大学心理系教授
  王浩威 作家、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发展基金会执行长
  李维伦 东华大学谘商与临床心理学系教授
  周慕姿 心曦心理谘商所所长
  胡因梦 身心灵导师
  张达人 天主教仁慈医院院长
  张宏俊 桃园疗养院社区精神科主治医师
  陈德中 台湾正念工坊执行长
  陈登义 台中仁爱之家附设静和医院医疗院长
  曹中玮 旭立心理谘商中心资深督导
  彭荣邦 慈济大学人类发展与心理学系助理教授
  黄龙杰 中崙谘商中心临床心理师
  杨 蓓 实践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副教授
  赵可式 成功大学医学院护理系名誉教授
  郑玉英 怀仁全人发展中心专业督导
  蔡昌雄 南华大学生死学系助理教授
  赖其万 和信治癌中心医院医学教育讲座教授兼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钟明勋 嘉南疗养院社区精神科主治医师
  苏伟贞 作家
  
  「欧文‧亚隆的作品深思内省,说服力十足,喜欢他的读者一定会爱上这本书:深入记录了他的人生、感情,以及开启充实人生的钥匙。」── Kirkus评论(Kirkus Reviews)
  
  「一如所有的读者,我也常感到好奇,作者不仅能把工作与生活照顾得面面俱到,优游其中,还能文思泉涌,着作等身,这样一身神奇的本事究竟是如何练就的。终于,答案揭晓了。《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一书出版,其多采多姿、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作者的一生及他走过的年代尽在其中。绝佳好书!」──亚伯拉罕‧佛吉斯,医学教授、畅销作家,《双生石》作者(Abraham Verghese, auther of Cutting For Stone)
  
  「在《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的压轴篇章,欧文‧亚隆宣称自己是个「新手老人」,对于这一点,我有话要说:「拜託喔!──无论哪一方面,你无不在行,这方面的表现同样精彩。」说到人类心灵的探索,无论重要性或成就,举世首推欧文‧亚隆,好一本无话不说、发人深省的回忆录!」──丹尼尔‧梅纳克尔,小说家,电影《治疗》原着作者(Daniel Menaker, author of The Treatment)
  
  「欧文‧亚隆,一个精神科医师,其思有如哲学家,其文有如杰出的小说家。《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不仅具体呈现了一位出类拔萃人物精彩的一生,同时也闪耀着人生及生活智慧的光芒。」──蕾贝卡‧高德斯坦,作家、哲学家,《柏拉图上Google:为何哲学总是在》作者(Rebecca Newberger Goldstein, author of Plato at Googleplex: Why Philosophy Won’t Go Away)
  
  「身为欧文‧亚隆多年来的大粉丝,我尤爱《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这本书,他深入自己的人生走了一趟……记录了他的和我们的时代,我们期待好久了,值得一读再读。」──杰伊‧帕里尼,诗人与小说家,电影《为爱起程》原着作者(Jay Parini, author of The Last Station)
  
  「人生时时刻刻皆可为转机。这本书娓娓道来,生活中的吉光片羽、一段往事、一些人际交往、一些人生的感悟及选择,形塑了这本回忆录,也成就了亚隆的一生。」──丁兴祥,辅仁大学心理系教授
  
  「对我来说,欧文‧亚隆的这一本回忆录其实是在写着他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王浩威,作家、精神科医师
  
  「八十六高龄仍然看病、读书、写作的精神科医师回顾其多采多姿的一生,其才华、智慧、达观、不凡的际遇与成就,令人惊艳!难怪他潇洒豪迈地说『这样的人生何妨再来一趟!』」──赖其万,和信治癌中心医院医学教育讲座教授兼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读者在心理治疗大师亚隆于迟暮之年写就的这本自传中,除了能看见他一贯坦诚与深度的特质外,也可以从他对自身重要关系的反思中,学习正视个人生命的存在课题。」──蔡昌雄,南华大学生死所助理教授
  
  「在《团体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一书亚隆教我们如何成为治疗师,在这本书他教我们如何成为不平凡的治疗师。」──张宏俊,桃园疗养院精神科医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欧文‧亚隆


  1931年6月13日生于美国华盛顿特区,是美国当代精神医学大师级人物,也是造诣高深的心理治疗思想家。他将以人际关系为基础的心理治疗理论发扬光大,成为美国团体治疗的当代权威,并将存在主义哲学融入心理治疗之中,开创了风格独特、也启发无数人的治疗思想。

  曾任教于美国史丹佛大学,目前是该校荣誉退休教授,仍在加州执业。他的着作极受重视,其中《团体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存在心理治疗》为心理治疗的经典教科书,而一部部散文与小说,包括《日渐亲近》、《生命的礼物》、《凝视太阳》、《爱情刽子手》、《诊疗椅上的谎言》、《当尼采哭泣》、《叔本华的眼泪》、《斯宾诺莎问题》、《一日浮生》等,均是全球畅销之作。

  亚隆的太太玛莉莲‧亚隆(Marilyn Yalom)也是知名作家,着有《乳房的历史》、《太太的历史》等书。两人育有四名子女,定居加州。

译者简介

邓伯宸


  国立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任报社编辑、编译、主笔、副总编辑、总经理,为资深媒体工作者,曾获中国时报时报文学奖附设胡适百岁诞辰纪念征文优等奖,现专事译作。译有《影子大地》、《鄂图曼帝国三部曲1300-1923》、《哭泣的橄榄树》(立绪)、《改变大脑的灵性力量》、《一日浮生》、《写,在灿烂的春天》(心灵工坊)等作品。
 

图书目录

推荐序1 一日浮生,生活点滴皆转机/丁兴祥
推荐序2 如何走向死?/王浩威
推荐序3 亚隆医师的四十段微电影/黄龙杰

1 同理心的诞生
2 寻找明师
3 我希望她走
4 绕回原点
5 图书馆,A—Z
6 宗教战争
7 赌博少年
8 愤怒之于我
9 红色桌子
10 认识玛莉莲
11 大学岁月
12 结婚
13 我的第一个精神科病人
14 实习医师:神祕的黑木医师
15 约翰‧霍普金斯岁月
16 派驻乐园
17 上岸
18 伦敦一年
19 会心团体旋风
20 维也纳小住
21 日渐亲近
22 牛津‧史菲卡先生施了魔法的钱币
23 存在治疗
24 与罗洛‧梅面对死亡
25 死亡、自由、孤独与意义
26 住院病人团体‧巴黎
27 穿越印度
28 日本、中国、峇里岛‧爱情刽子手
29 当尼采哭泣
30 诊疗椅上的谎言
31 妈妈和生命的意义
32 快要成为希腊人了
33 生命的礼物
34 与叔本华两年
35 凝视太阳
36 最后的作品
37简讯治疗,唉呀!
38 我的团体生活
39 正派人士
40 新手老人

致谢
 

图书序言

推荐序

一日浮生,生活点滴皆转机
丁兴祥/辅仁大学心理系教授


  人生无常,了然见性

  人生无常,意义是人赋予的,选择意义有失有得,这就是自由。生活的点点滴滴,省思感悟,抉择行动,即是存在的开显。

  人生时时刻刻皆可为转机。《成为我自己:欧文‧亚隆回忆录》娓娓道来,生活中的吉光片羽、一段往事、一些人际交往、一些人生的感悟及选择,形塑了这本回忆录,也成就了亚隆的一生。诚如亚隆在文中所述,记忆(回忆)并非如实的「真相」,往往是想像的重构。早年生活,真相云云,其本质不仅脆弱且变动不居。生命故事、回忆录、自我叙说,所追溯的往事,常是选择性的。记忆也就是这么一回事,其不真确远远超出我们的想像。然而,这正是我们惦念的世界,记得某事、某人,用「故事」赋予其意义,「故事」便不是如实的。这所谓的不如实,却使生命有了更为丰富的广度及深度,进而使生命也有了温度。读亚隆的这本回忆录,不仅使人感到历历在目、心有戚戚焉,而且热泪盈框。

  亚隆如此说故事

  读一本传记或回忆录,不只是去看他说了「什么」,也更可进一步看他是「如何」说出这个故事的。往事并不如烟,透过记忆及回忆,「过去」的事得以「再现」。然而这种「再现」,是经过当事人选择的,透过某种「视角」,经由某种「诠释」而成的。因此,传记是一种诠释之后的故事。回首当年,选择性说出某些事,经由情节安排,建构了自己的「传记」,也同时建构了「自我」。那么亚隆是「如何」说出自己的故事的?

  亚隆的回忆录不同于传统编年式安排事件的形式,而是由四十篇散文组成。大致依时间顺序,描述一个在美国华盛顿特区贫穷、动盪的移民社区杂货店的小男孩,一路从孤独、格格不入、在图书馆勤奋自学,进而一步步求学走上专业生涯,又经由自身之抉择,走向存在治疗,逐渐成为举世知名的学者,其描述多以事件人物感怀为主,揭露生命中一段段的往事。

  自传文本中最先出现描述的一段回忆,往往是关键的。早年的回忆,揭示了当事人生活中的主要关怀,一个人一生风格最令人满意的指标,往往与在自传或回忆录中最先呈现的早期记忆有关。而这本回忆录,最先出现的回忆是亚隆在十岁左右,对一位邻家女孩冲着她喊道:「哈啰,麻疹。」接着被这位女孩的父亲抓住训了一顿,等到父亲训完,那女孩却细声细气对亚隆说:「要不要一起来玩?」亚隆回答:「还是不要吧……」,落荒而走。这段故事,到了八十五岁,还让亚隆在恶梦中醒来,希望女孩能原谅他。穿过记忆的长廊,这件事影响了亚隆,他后悔于自己「未能从别人观点」体认这个世界。这与亚隆后来走上精神医疗,进而走向存在治疗,可能有相当的关连。

  除了早期的回忆之外,回忆录的结尾往往会显示出当事人对一生的评价。八十五岁的亚隆,仍然认为自己是「新手老人」,仍退而不休,在看病人。看着墙上展示一九四○年代──他童年时代的华盛顿特区的家族留影、艾利斯岛的难民照片,他想像那个不开心的小男孩、难民的眼睛……,亚隆经由一生的探索、分析、重建自己,而内心深处却永远都有处理不了的泪水和痛苦。如今回首,觉得自己没有悔憾,这也是他经常要求病人去探索的议题。而自己觉得「如此人生?再来何妨!」彷彿在说人生虽然有苦有泪,波浪折折,在因缘际会下不断的选择、放弃,但最后无悔。

  生命中的心灵顿悟

  亚隆的一生,看似平顺,其中仍有不少的重大转捩点。人生经历的意义通常出现在遇到困境时,陷入困境会出现「心灵顿悟」(Epiphany)。丹津(Norman K. Denzin)认为个人遇到问题及困境,并显露出性格特征的这一刻,常常表明人生活中的重大转折点,有些重大的「心灵顿悟」现象。丹津称之为「主显节」或「心灵顿悟」。

  回顾亚隆的一生,依其自述,在十四岁搬家后有了不一样的生活环境,以及在十五岁遇到了玛莉莲(未来的妻子)等,这些「关键事件」的确改变了亚隆的一生。

  但亚隆成为精神科医师后,为何会转向?尤其是学术方向的改变?而亚隆怎样从一位心理治疗师,一位学者,走入人群成为一位作家?这个转向,可以说是亚隆后半生重要的关键事件,也是他的「心灵顿悟」时刻。

  亚隆自述:「人生走到某个时候,我的写作从研究取向的学术论文与书籍,转移到为一般读者所写的心理治疗文章,追索此一转变,要从一本内容十分不同,书名异乎寻常的书说起,那是《日渐亲近 》(Every Day Gets a Little Closer)。在这本书里,我抛弃量化的调查语言,尝试把自己当成一个说故事的人,学习那些我一生都在读的书。当时,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会透过四本小说和三本故事集,教授心理治疗。」自此之后,亚隆成了「说故事」的人。

  说故事的心理治疗

  身处学院中的教师往往为了升等或获得终身教职,受到学院的要求而不能自主,还为此投入相当的精力。在这种「外在」的要求下,也忘了「自己」的存在。亚隆之所以能摆脱这种桎梏,与他在六○年代后期已获得史丹佛大学的终身教职有关,而他自己渴望成为作家的愿望也再度甦醒。这时的亚隆已四十岁,正值「中年转换期」,开始怀疑自己过去的成就及选择,希望能「重新设定」。《日渐亲近》这本书是与一位患者合作,彼此交换疗癒后的心得笔记,最后是以小说形式出版。在这本书,亚隆开始了不一样的治疗方式。他写日记,只朗读给自己听。去他的资料、事实、数据,此时只有文思流转。这一段治疗经验行将「走入读者的心灵」,而不是埋没于无人闻问的病历单或录音带,亚隆认为,这一切都值得了。这是专业方向的抉择,也是人生的「心灵顿悟」。他追寻到更为诗意的声音──自己的声音,也将自己的关注转移到人生「无常」的现象,将自己治疗焦点导向了「存在」的世界观,建构了另一种专业的认定──存在心理治疗,成为了我们现在所认识的欧文‧亚隆。

  自我回忆录宛如生命诗学

  亚隆以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回忆,片片断断地以散文随笔方式书写着自己的生命故事,经由书写(重构),寻常的事件也会变得较为诗意,是一种创作。
    
  回忆录或自我叙说是自己对自身生命的探索。透过生命书写的过程,给出了一个生命的「新」形式,这种新的形式是一种创造的,一种诗意的建构,一种再说或写故事的过程,而「自我」从中形塑。这即是一种「自我诗学」,也就是对个人生命的过去,给出一种形式,以及意义的、建构的及想像的过程。
    
  自我的生命故事,不只是「自我诗学」,也是人类生命的建构,可以是一种「生命诗学」。两者是相通的。而「诗」是透过作家(自身)的想像与意念而产生的,这便与想像力有关。哲学家方东美曾言:「借着创造的幻想,发为灿溢的美感以表现人生的,就是诗。」「诗」可以兴,「诗」较「历史」更具普遍性及可能性。「诗」彷彿提示了「更高的真实」。「诗」可以用来表达生命的「梦想」,生命经由自身的创造及书写结合成美的诗篇。
  
  亚隆透过听故事、说故事及写故事,完成了他一生的「梦想」。开启了「存在」的心理学,在这本书中,亚隆在生命书写中诉说着自己的「生命感悟」,读者也可以透过自身的想像与之对话。「诗」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读者可在这本杰作中获取自己的「心灵顿悟」,读本书可以用一种「互为主体」式的读法,一种对话式的阅读。可以「无限亲近」(日日更接近),但又「几乎当下」(当下交会/顿悟)。自身之灵魂(故事)在杰作(作者的故事)中冒险,或可了然见性。

图书试读

02.寻找明师
 
麦可,六十五岁,物理学家,是我最新收的一个病人。二十年前,我治疗过他,为时大约两年,之后便音讯全无,直到几天前,他寄了一封电子邮件来,说:「我需要见你,附上的文章撩起了不少往事,有好的,也有坏的。」并连结到《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说他最近荣获了一项国际科学大奖。
 
等他在我的诊疗室里坐定,我抢先开口。
 
「麦可,你求助的讯息我收到了。你心里有压力,我很抱歉,但还是要说,见到你真好,而且很高兴知道你获奖。我常在想,不知你都在做些什么。」
 
「谢谢你,你真是周到。」麦可环视诊疗室──整个人精瘦、机警,头近乎全秃,约一百八十公分高,褐色的眼睛炯炯有神,散发能干及自信的光芒。「诊疗室,你重新整理过?这些椅子以前是在那一边?没错吧?」
 
「对,每隔四分之一世纪,我重新装潢一次。」
 
轻笑两声。他说:「啊,文章你看过了?」
 
我点头。
 
「至于我,接下来呢?你猜都猜得到;一阵得意,但转眼就过,然后,挡不住的自我质疑,一波接着一波。都是些老问题──我无法自拔,太逊了。」
 
「说出来,面对它。」
 
剩下来的看诊时间,我们检视陈年旧事,包括他没念过书的爱尔兰移民父母、他在纽约住政府出租公寓的日子、他穷苦的小学教育,碰不到一个赏识他的好老师。又说,他是如何如何羡慕那些有大人牵着手,嘘寒问暖的孩子,但他却要不断地力争上游,拚命争取最高的名次,只为了赢得注意。他必须靠自己出头。
 
「没错。」我说:「靠自己出头可以建立自尊心,但也会造成一种无根的感觉。我认识不少移民的孩子,个个绝顶聪明,但都觉得自己像是长在沼泽里的百合──花开得极美,但扎根不深。」
 
他说,他记得多年前我也曾这样讲过,并说,他很开心今天又再度提起。我们约好再见面,做两个疗程。他说,他觉得好多了。
 
我和麦可一向合作愉快。第一次会面后就保持联系,他甚至当面说,他觉得我是唯一真正了解他的人。治疗的第一年,他谈了不少自我认同上的困惑。他真的是人人望尘莫及的模范生?或者,根本就是游手好闲,空闲时间全都耗在弹子房或吹牛打屁上?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场关于存在主义的奇妙旅行,作者以其独特的方式,将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如此鲜活和触手可及。我从来没有想过,关于生命终极问题的探讨,可以如此引人入胜。他通过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那些与死亡的擦肩而过,那些在亲人离世时的悲痛,以及他在治疗过程中面对的无数生离死别,让我深刻地理解了“存在”本身的重量。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那些被压抑的恐惧和渴望。他关于“活在当下”、“与死亡和解”的观点,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基于他真切的人生体验。我尤其欣赏他对于“自由”和“责任”的解读,他告诉我,真正的自由,是敢于承担自己选择的责任,而不是沉溺于抱怨和推诿。这本书就像是一盏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不再畏惧那些未知和挑战,而是勇敢地去拥抱生命的全部。

评分

我一直对心理学,尤其是存在主义心理学充满了好奇,而欧文‧亚隆博士无疑是这个领域的巨匠。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回忆录,不如说是一部关于生命智慧的哲学随笔。他以一种非常个人的方式,讲述了他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成长为一名备受尊敬的心理治疗师,以及他在这条道路上所经历的思考和探索。我被他对待生命的态度所深深吸引,他对待痛苦、面对无意义感,以及追寻生命意义的勇气,都让我由衷地钦佩。书中的一些片段,让我不禁停下来反复咀嚼,思考那些关于爱、关于失去、关于自我认知的问题。他将那些看似高深的哲学理论,巧妙地融入到他的人生故事中,使得这些理论不再是枯燥的学术词汇,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思考。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任何“捷径”,但它却给了我一种力量,一种去探索、去理解、去成长的力量。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仿佛被一股温暖而沉静的力量包裹。它不是那种跌宕起伏、情节抓人的故事,而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关于人生的探索、关于心灵的成长。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深入自我的对话,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那些被日常琐碎遮蔽的真实感受。亚隆博士以其一贯的深刻洞察力,将那些关于存在、关于孤独、关于爱与死亡的哲学思辨,融入了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中。我特别喜欢他描述自己与家人、朋友、病患之间的互动,那些细腻的情感描绘,那些在困境中寻求意义的挣扎,都让我感同身受。他毫不避讳地袒露自己的脆弱与困惑,这反而让我觉得他更加真实可信。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成为自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不断、需要勇气和智慧去实践的过程。它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我走向更深层的思考,去探索属于我自己的生命答案。读完之后,心里会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平静,一种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和接纳。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沉思的书,它不像那些娱乐性的读物,能够提供短暂的愉悦,但它却能在你的内心深处播下种子,让你在日后的生活中,不断地去发酵和思考。欧文‧亚隆博士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刻的哲学思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广阔和深邃的人生视野。他对于“关系”的理解,对于“爱”的探讨,对于“死亡”的直面,都让我受益匪浅。我特别喜欢他描述自己与病患之间的互动,那些在治疗过程中,共同探索生命意义的经历,让我看到了人性中最真实、最脆弱,也最坚韧的一面。这本书没有教我如何变得完美,而是教会我如何更加真实地面对自己,如何更加勇敢地去爱,如何更加从容地去面对生命的终点。读完之后,你会感觉到一种内心的平静,一种对生命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时常会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欧文‧亚隆博士用他真挚的笔触,描绘了生命中那些普遍存在的困境和挑战。他坦诚地分享了自己作为一个人,在面对衰老、疾病、失去亲友时的痛苦和无助,同时也展现了他如何从中汲取力量,并找到继续前行的意义。我特别欣赏他对“存在性焦虑”的描述,那种根植于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对死亡、孤独、自由和无意义的恐惧,他将其描绘得如此真实,让我感同身受。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虚假的慰藉,而是以一种非常现实和深刻的方式,引导我去面对生命中的那些艰难时刻。他关于“意义的创造”的观点,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并非被赋予,而是需要我们主动去建构。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也让我更加勇敢地去面对那些曾经让我感到恐惧的事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