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开始学习硕士课程的第一节课,老师问学生们:「你们为什么想做心理谘商师?」
我说:「我想帮助别人。」这确实是我学习的动机:成为一个帮得上忙的人,「a skilled helper」, 为需要的人提供专业的指导,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促成别人的改变。
但接下来的学习中,我发现似乎有哪里不对。
我们受训的谘商关系,基本上是一种以来访者作为中心的关系,谘商师不对呈现的问题做多余阐释,也不干预来访者自己的判断,更不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谘商师不是权威,来访者也不是弱势的一方。
在这样的关系里,谘商师就如同是一个不诊断、也不开药的医生。他只是不断地鼓励来访者自我表达。
神奇的是,一旦来访者能接纳自己,反而改变能自然地发生。
就像是一个练习时遇到挫折的练琴孩子,向妈妈哭诉发怒的时候,妈妈既不急于和他讲道理,也没有拿出糖果或戒尺来劝导。妈妈只是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孩子知道自己的沮丧、无助、愤怒都被理解了。他很快就「想通了」,回到了琴边。孩子就这样找回了自己。
对我来说,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课: 原来「帮助」可以是「自助」。甚至,也许帮助的最终目的,就是自助。
对自助类心理书籍的热衷,似乎只有在美国是专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我以为,这并不是反映了美国人有更多的心理问题,而是和他们「相信人」的文化传统有关。所以,杜威代表了美国的现代教育精神,卡尔• 罗杰斯的人本观是美国心理谘商领域的信条: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强大的自我期待被唤醒。
出于对这种观念的认可,我也开始学习、创作更适合华人使用的中文心理自疗书。如果你也渴望实现自我发展,请与我一起来默念:
我会让自己一直充满幸福感和安全感,
我会让自己一直做一个完整健康的人,
我会让自己一直幽默有趣、充满好奇心,
我会让自己一直关注至高无上的宏大经验,
远离自我关注、寂寞和疏离感,
我会让自己一直做一个健康、真诚、独立、对他人有益的人。
愿这本手册成为你的小小枕边书。
蔡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