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们能想像长笛曲目中少了德布西的作品吗?确实,德布西为这个乐器的创作数量极为有限,仅四首,但当中的每一首都留下了不可抹灭的痕迹。《牧神的午后》前奏曲、《比利堤斯之歌》、《潘神笛》以及《给长笛、中提琴与竖琴的三重奏》(依年代排序),发表当下便深获肯定,一个世纪后依旧燃烧着耀眼的光芒,注定要在音乐史上成为永久流传的经典作品。
《潘神笛》是一首约两分三十秒的独奏小品,在我们的曲目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它无疑是田园长笛的典范,多变的乐思、抒情忧郁,似乎又带点哀伤。在这极短的时间中,潘神笛的音色变化丰富且细腻,好像在音乐里看见集维尼莫内花园里的风光。也正因如此丰富的音色层次堆叠它不仅是一首田园风格的大师作品,更宣告了现代长笛的来临,亮眼、创新,比瓦雷兹的《密度21.5》早了25年。
西元1912年,小说家、诗人兼创作家迦百烈‧慕潶〈1865-1943〉向他的挚友德布西提议,为他的三幕剧作《赛姬》创作一段配乐。受古典希腊神话题材吸引,作曲家接受了这项委託,然而原订浩大的工程〈慕潶委託中唯一完成的一项〉,因作曲家工作繁忙,最后只完成第一幕第三景的这首独奏。这是「潘神的临终曲」吗?我们无法肯定,既使音乐的描述非常贴切。
潘神笛在1913年12月1号由路易‧福娄瑞〈1878-1926〉于今日法国广播电台旁的的哈内拉格剧院首演,据说德布西要求福娄瑞在舞台的幕后演奏。
我们现存的唯一手稿是几年前才被发现的,德布西并没有在乐谱上留下任何标题与题献文字。反倒是手稿封面上的《潘神笛》,猜测是演奏者所题上的。
西元1927年鸠伯尔出版社终于出版了这首独奏,且由鸠伯尔先生本人将之命名为《希妔克丝》,作品便以这个名字流传开来。
您手中的版本,便是以1992年长笛家安德斯‧隆加-夏波隆,在比利时路易‧福娄瑞的继承人家中所寻获的手稿为蓝本重新编订的。
皮耶-伊夫‧阿尔托 2017年11月18日 于布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