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迷粤语歌

情迷粤语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粤语歌
  • 经典粤语
  • 港乐
  • 粤语学习
  • 音乐
  • 流行音乐
  • 怀旧
  • 粤语
  • 歌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今天粤语流行曲暮气沉沉,动辄就被「已死」?

  其实近年香港流行乐坛不乏精彩作品,新一代填词人作曲家已是崭露头角,敢创敢试。

  对比九十年代甚至年代更久远的粤语歌,「新」「旧」两代作品究竟分野何在?在怀缅经典的同时,该如何赏析新时代的粤语歌曲?

  资深乐评人黄志华选辑过去十年的词评文章,加以修订,为乐迷选出多首值得重新细意品赏的新曲旧词。

  除了微观个别作品,也得宏观大历史……

  坊间常视1974年为粤语流行曲大盛的里程碑,但追溯起来,首批号称「粤语时代曲」的78转唱片早在1952年已然面世了。

  七十年代以前,粤语歌曲是以怎样的姿态生存?又有哪些作品曾经大受欢迎?

  追本寻源,你会发觉,早在《啼笑因缘》和《鬼马双星》面世前,多少精彩绝伦、优秀无比的粤语歌已是深入民心,风靡全港。

  粤语流行经典,何止六十年?
 
《城市脉动:现代都市青年生活图景》 书籍简介 《城市脉动:现代都市青年生活图景》是一部深入剖析当代都市青年群体生存状态、精神世界与未来图景的社会纪实作品。本书摒弃宏大叙事,聚焦于那些在钢铁森林中穿梭、在快节奏生活中挣扎与成长的个体。它不是一份冰冷的社会学报告,而是一部充满温度和洞察力的群像速写,旨在捕捉城市化进程中,一代人特有的焦虑、梦想与生存智慧。 全书结构精巧,分为“高塔之影”、“霓虹之下”、“数字茧房”、“精神漫游”及“重建与远方”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描绘出当代都市青年生活的复杂面貌。 --- 第一部分:高塔之影——职场与阶层的无形之墙 本部分着眼于都市青年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与职场环境。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初入职场的“小白”如何被卷入无休止的“996”文化,以及在激烈竞争中体验到的“内卷”的窒息感。 书中收录了多组深度访谈,对象涵盖了金融精英、互联网码农、广告创意人以及新兴的自由职业者。他们谈论的不再是简单的薪资待遇,而是关于职业身份认同的危机。例如,对一位在顶级投行工作的年轻分析师的追踪,展现了光鲜亮丽的头衔背后,是每晚被数据和业绩压力挤压至崩溃的躯壳。他的故事揭示了“成功学”叙事对个体的异化——当所有人都将“上升”视为唯一目标时,过程中的牺牲便被合理化。 此外,本章还探讨了“阶层固化”的现实对青年群体心理投射的影响。面对高企的房价和生活成本,许多人放弃了“向上流动”的幻想,转而追求“体面生存”的底线。这种心态的转变,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消费观、婚恋观乃至生育意愿。作者通过对不同行业青年工作环境的对比,勾勒出都市中无形的“职业阶层之墙”,以及年轻人试图在其中寻找突破口或安顿自身的努力。 --- 第二部分:霓虹之下——情感的疏离与连接的渴望 都市的繁华掩盖不了情感的荒芜。《霓虹之下》聚焦于都市青年复杂多变的情感世界。在海量的信息和社交机会面前,真实而深入的连接却变得愈发困难。 本书详细记录了“速食爱情”的现象。从“探店式”约会到基于算法推荐的交友软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简化成标签和筛选条件。作者访谈了多位经历过“电子快餐式”恋爱的年轻人,他们普遍反映,快速建立关系也意味着快速消亡,留下的往往是情感的碎片和对亲密关系的恐惧。 同时,本章也展现了另一种极端——对“深度连接”的病态渴望。一些青年群体开始回归小众的兴趣社群,比如复古黑胶唱片爱好者、独立剧本杀玩家、乃至民间手工艺工作坊。他们试图在这些“反主流”的共同体中,重建被职场和数字生活磨损掉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然而,这些社群本身也常常面临商业化侵蚀或新的群体排他性,使得真正的“避风港”难以寻觅。 --- 第三部分:数字茧房——信息洪流中的自我定位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互联网技术对当代青年心智的塑造。城市生活与数字生活已融为一体,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不仅是娱乐工具,更是构建自我认知和观察世界的窗口。 作者着重分析了“人设”的建构与崩塌。在碎片化信息时代,青年们被迫学习如何高效地包装自己,以适应平台算法和社交期待。然而,这种持续的自我表演消耗了巨大的心力,一旦“人设”出现裂痕,随之而来的网络暴力和自我怀疑是毁灭性的。书中记录了一位网红博主因一次失言而经历的“全网排雷”的过程,其心理创伤远超想象。 更深层次的讨论在于“信息茧房”效应。青年们在高度个性化的推荐算法中,越来越难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左的声音。这不仅加剧了群体内部的极化,也使得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复杂性失去了耐心和理解力。他们似乎拥有了全世界的信息,却越来越不理解身边的真实世界。 --- 第四部分:精神漫游——内耗与“躺平”哲学的兴起 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和可见的上升通道收窄,许多都市青年转向了内在的探索与精神上的“撤退”。本章聚焦于“内耗”的普遍性以及“躺平”、“佛系”等现象背后的深刻社会动因。 “内耗”并非简单的情绪低落,而是一种对自身效能的持续性质疑与自我审查。年轻人过度分析每一个选择、每一个后果,最终导致行动力的瘫痪。书中通过对几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揭示了教育体系的完美主义倾向是如何在无形中将这种“精神内耗”植入青年心底的。 “躺平”不是懒惰,而是一种审慎的、去中心化的生存策略。作者认为,当主流叙事提供的回报与投入不成比例时,青年人选择“去竞争化”,将精力从外部的宏大叙事中抽离,转而关注微小的、可控的“小确幸”——比如养花、烘焙、研究小众爱好。这是一种对既有社会契约的消极抵抗,是对过度承诺的“去魅”过程。 --- 第五部分:重建与远方——寻找新的生存坐标 在对困境的细致描摹之后,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转向了希望和能动性。它展现了都市青年如何尝试在既有的框架之外,构建新的生存坐标系。 这包括对“慢生活”理念的实践者——那些选择回到二三线城市或乡村,用劳动换取生活节奏的“新乡土主义者”。他们不再以一线城市的薪资水平衡量生活价值,而是以时间质量和环境健康度为标尺。 同时,本书也关注那些利用现代技术,却反其道而行之的“数字游牧者”。他们通过远程工作,实现地域的自由,试图在移动中寻找更契合个体节奏的居所。 《城市脉动》最终提供了一种复杂的视角:当代都市青年并非被动的受害者,他们是高度敏感、具有反思能力的个体。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对一个快速变化、充满矛盾的时代,进行着艰难而深刻的再定义。这本书,就是对他们在这场时代洪流中,无声却有力的自白。 --- 核心主题: 现代都市生活中的异化、情感缺失、数字身份构建、生存策略转变与个体价值重估。 适合读者: 社会学爱好者、心理学研究者、关注青年文化变迁的读者、以及所有在都市中寻找自我定位的年轻人。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志华


  资深中文歌曲评论人,多年来致力研究香港早期粤语歌调的文化和历史,以及梳理有关粤语流行歌曲创作的理论。已出版的着作达十五本,其中四本属合着。近年出版的有《吕文成与粤曲、粤语流行曲》(二○一二年)、《原创先锋——粤曲人的流行曲调创作》(二○一四年)、《卢国沾词评选》(二○一五年)、《香港词人系列——卢国沾》(二○一六年)及《实用小曲作法》(二○一七年)等。

图书目录



一、词话篇
说新词

01 《罗宾》用当代粤语歌之典故 11
02 先有一句词的《女神》 14
03 《圆》与《○》 17
04 《说散就散》︰ 内心独白的魅力 20
05 有额外寓意的《山林道》 23
06 《雅俗》与诸般二元对立 26
07 相信仍有想像的《差一点我们会飞》 29
08 《小确幸》知多少? 32
09 《安徒生的错》针砭「奇离」现象 35
10 以正体字简体字之争读为题材的《难查字》 38
11  刁钻而平凡的《哲学家》41
12 《战场上的最后探戈》︰ 亦情事亦时事 44
13 《高山低谷》拗口字传委屈意 47
14 《独家村》强调与众不同的声音 50
15 传统大回归之《心药》 53
16 《木偶》喻网上行为 56
17 《差词》与差词 59
18 等闲变却乐迷心,却道乐迷心易变 62
19  C AllStar《老调儿》与多声部中式小调 65
20 《任我行》Vs 合群从众 68
21 《负亲》中的父爱 71
22 用典须用「洋典」不宜用「中华古典」?--王菀之《水百合》 74
 
话旧词
23 《似是故人来》音节妙跌宕多 77
24 《赤子》中叠字的威力 81
25 《歌词》这样把音乐唤醒 84
26 《不再问究竟》借孩童反衬之法 87
27 《花店》的误听 90
28 《零时十分》四项妙处 93
29 《倦》巧用低音字填高音区之技 96
30 《漓江曲》情景理交融 99
31 《大地恩情》文字声律试探究 103
32 《换到千般恨》︰粤语流行曲中最后一首粤曲小曲? 106
33 许冠杰《双星情歌》Vs 王粤生《怀旧》 109
34 《一水隔天涯》面世五十年 112

二、史话篇
01 这样忆起黄霑

一、《不褪色的玫瑰》 118
二、没有粤语歌?没有「粤语流行曲组」? 120
三、数粤语歌振兴的第三波 123
四、纵重生怕亦难为世用 125

02 这样忆起许冠杰
一、《铁塔凌云》的传说 127
二、我们所视而不见的 130
三、许冠杰恶搞《一水隔天涯》 134
四、许冠杰《财神到》的粤曲影响痕迹 136
五、许冠杰之后,谁能有唱「粗俗歌曲」执照? 138

03 这样忆起苏翁
一、纪念吴一啸、苏翁 141
二、《分飞燕》不配享振兴功劳? 145
三、七十年代初苏翁的前卫粤语歌词 147
四、从来没流行过的《香港点样》 149

04 这样忆起「南洋帮」
一、从南洋歌手黄明志的《学广东话》想到的……  151
二、对《赌仔自叹》认识的偏差 154
三、撇开主流观点看粤语老歌《行快啲啦》《一心想玉人》 156

05 这样忆起周聪
一、回到「粤语时代曲」三岁前 158
二、他曾影响过黄霑、郑国江、卢国沾 162
三、《蔷薇之恋》、《星河》与粤语歌地位 165
四、《劲草娇花》面世五十年感言 167
五、愿见胡文森、周聪、林振强三人行 169

06 多少粤语歌的历史真相被扭曲被埋藏
一、从《音乐殖民地》想到广东歌被「殖民」史 175
二、K歌.Band 潮.音乐社 178
三、王家卫电影三用原创粤语老歌《良宵真可爱》 181
四、粤语老片《彩色青春》中的原创歌曲 183
五、达明一派不识《明星之歌》庐山真面目 185
六、若问《旧欢如梦》出处 187
七、《狮子山下》第一首主题曲《步步高》 189
八、各阶层普遍接受粤语流行曲真是由《啼笑因缘》开始? 192
九、先词后曲与粤语歌中兴后之词人 195

07 那些字、词、音符
一、「一阕」,非「一阙」 198
二、一字一音这种粤语歌词填写规矩 201
三、粤语流行曲旋律碎片化现象 203
四、粤调,被港人遗弃的利器 205

08 那些前贤的音乐、词作
一、追怀作曲家关圣佑(1943-2011)的歌词创作 208
二、《彩云追月》的本意式填词版本 211
三、电影《一代宗师》内的「粤调界」一代宗师 213
四、广东音乐被无视的光辉一页 216
五、尚外柔内刚不尚至刚的产物︰《春风得意》 218

结语︰莫打烂自家好东西 220

图书序言



一刻未曾跟粤语歌分离

 
  我向来很少把在报章上发表的专栏文章结集出版,过去只是在一九九六年时,为了纪念入行十五年,自资出版过一次这种文集,书名是《正视音乐》,转眼又廿多年了,这一次得蒙非凡出版错爱,愿意把我近十年八载在《信报》发表过的一批文章结集出版,感激不已!

  在报纸上写的东西,转眼就成明日黄花,但换个角度看,则算是具有历史纪录的价值:某年某月某人曾这样谈过某首当时的流行曲。其次,我主要写的是词评,多少有点文学评论的性质,这方面倒是希望读者们能从中知道,流行歌词真有一些是可堪细味的。

  近十多年来,我的工作着重研究香港早期的粤语流行曲历史,也研究粤语歌曲创作的理论问题,所以总会或多或少渗入到所写的报章专栏文字之中。故此这次结集,除了「词话」,还有一半左右的内容是「史话」,算来是渗入得委实不少啊!

  很感谢是书的编辑梁卓伦先生!对这本小书提了甚多很好的意见,并主张附加一个简略的年表,方便读者阅读「史话」部分时,有个良好的参照。都一一依了,无言感激!

  「词话」部分,其后半部分谈及的粤语歌,都是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在专栏上偶尔也有谈及一些粤语老歌;另一方面,这次结集,也选取了一批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写的旧文章,稍作改写,让它们重新面世,心中是期望年轻的读者有缘读到。想起来,报纸专栏的写作,是曾经完全中断过的,日子都有十年八年。人生路向来不会是永远平坦笔直,有时还得潜水!所以,熟悉本地粤语歌的朋友,会从所谈的歌曲中察觉其间就像有个大间隙,漏掉了好些年月,这厢惟有请读者谅解!

  本书大部分文章,都取自《信报》的「词说词话」(最初叫「词话词说」)专栏,那专栏以谈粤语歌为主,但谈国语歌也无不可,所以有些篇章是谈国语歌的。职是之故,现在本书虽叫《情迷粤语歌》,其实也有一二篇章是谈国语歌的。

  说情迷粤语歌,是形容我自己吧!想及从高中时代起到今天,四十多年间,因缘际会,投入社会工作不久之后,兴趣就变成工作,工作也就是兴趣,紧密与粤语歌连系,词评、历史研究、创作理论研究以至也创作起来,一刻不曾跟粤语歌分离,情深深,意迷迷!

黄志华
二○一八年一月十日写于无画斋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有心,封面是那种略带复古风的插画,色彩饱和度不高,但很有质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那种挥之不去的年代感。拿在手里,纸张的触感也很舒服,不是那种过于光滑的,而是带着点细微的纹理,翻页的时候有一种沙沙的响声,特别有仪式感。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看了一下目录,虽然名字叫“情迷粤语歌”,但里面的内容远不止我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从扉页的题词,到前言里作者细腻的情感流露,再到那些看似随意却又饱含深意的配图,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作者对粤语歌曲的深厚情感和不懈追求。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某位乐坛巨星早期经历的描写,那种在时代洪流中挣扎,却依然怀揣音乐梦想的励志故事,真的让我热泪盈眶。而且,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读起来毫不费力,仿佛在和一个老朋友聊天,分享着那些关于音乐、关于青春、关于爱情的动人故事。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推荐给所有热爱音乐的朋友们了。

评分

我是一个对粤语文化有着特殊情感的人,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毫不犹豫地就买了下来。这本书真的没有让我失望。它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从早期粤语歌曲的发展,到各个年代的代表性歌手和作品,再到粤语歌曲在流行文化中的地位,都有着非常深入的探讨。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粤语歌曲如何反映社会变迁的章节所吸引,作者通过分析歌词和旋律,展现了不同时期人们的情感需求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这种角度非常新颖,让我对粤语歌曲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书中穿插了许多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情味。我常常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回想起自己听粤语歌的那些年,那些熟悉的旋律,那些曾经的青春。这本书就像一个时光机,带我回到了那些美好的日子。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的。总觉得“情迷粤语歌”这四个字,就自带一种浪漫而怀旧的氛围。拿到书之后,我更是被它的内容深深震撼了。它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作者在文中描写的那些关于成长、关于失去、关于追寻的故事,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尤其喜欢关于几位叱咤风云的女性歌手的章节,她们不仅仅是歌者,更是那个时代的女性力量的象征。她们的歌声里,有独立,有坚韧,有柔情,有执着。读着读着,我脑海里会不自觉地响起她们的旋律,仿佛她们就在我耳边低语。而且,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让我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让我重新拾起了那些曾经被我遗忘的粤语金曲,也让我明白了,音乐不仅仅是声音的组合,更是情感的载体,是时代的印记。

评分

我是一个对音乐有着特别情结的人,尤其钟爱那些能够触动心弦的旋律和歌词。这本书我拿到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断断续续地读着,总觉得每一次翻开都能发现新的惊喜。它不仅仅是在罗列歌曲或者歌手的名字,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那些经典的粤语歌曲背后隐藏的文化、历史和情感娓娓道来。我特别被打动的是其中关于“小人物”的篇章,那些默默无闻的创作者,用他们的才华和汗水,为粤语乐坛贡献了无数璀璨的珍珠。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接地气,没有那些过于专业的音乐术语,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去描绘最真挚的情感。我曾经因为一首歌而流泪,也曾因为一首歌而振奋,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原来每一首打动我的歌曲,背后都有一个值得被讲述的故事。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我曾经熟稔的旋律,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和意义。这是一本充满力量的书,它让我感受到了音乐的伟大,也感受到了人生的百味。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品”。每一页都充满了作者对粤语歌曲的深情厚意,以及他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洞察。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分析歌曲创作背景时,那种旁征博引,却又条理清晰的能力。他能够将历史事件、社会风貌、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巧妙地融入到对歌曲的解读中,让原本枯燥的音乐史变得生动有趣。我曾经对某一首经典的粤语老歌有过一些模糊的印象,但在这本书里,我才真正了解到它诞生的那个时代背景,以及它所承载的意义。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有时候像一位温文尔雅的智者,娓娓道来;有时候又像一位热情洋溢的乐迷,激动万分。这种多变的叙事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新鲜感。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某个观点而陷入沉思,也常常因为某个故事而会心一笑。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