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假象: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

知识的假象: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teven Sloman, Philip Fernbach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世界愈来愈复杂,人类却未正视自己的无知。
如何才能避免自以为是,
进而提高我们的决策准确率,获得更好的结果?

  这是一本精准有趣的人类智慧使用手册,
  将带你从认知科学的全新角度去了解人的思考和心智,
  为生活、理财和未来,做出最佳选择!

  其实我们没有自己想得那么聪明,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能生活得更好。
  懂得在知识上谦卑、认清理解的侷限,
  然后将他人的智慧占为己用,我们就能为每件事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社交媒体盛行、假新闻层出不穷的时代,人们搞不清楚自己不懂哪些事,对自身的无知浑然不觉,许多评论和错误观念才会难以改变,本书正是要探讨这种「知识的假象」。

  人类之所以能主宰地球,是因为无与伦比的群体思考能力,正因为智慧存在于众人之中,不属于任何个人,因此我们可以在集思广益之下修正弱点和错误,运用知识共同体打造出异常强大的社会头脑。当人类真正「知己所不知」,明白自己也是问题的一环,才能在需要时获得协助,填补知识上的漏洞。无论是投资理财、感情触礁、购买房产、人际关系等,我们可以撷取知识共同体的资源,克服与生俱来的限制,做出更聪明适切的决定。

【热烈好评】

  ★《人类大历史》作者哈拉瑞 推荐
  ★《经济学人》《金融时报》《纽约时报》《出版人週刊》 一致好评

  ◎本书所提出的观点不仅能帮助我们思考公共事物,也可以应用到个人面向。读起来峰回路转,让我们看到人类的智能为何可以既浅薄又强大──端看你如何善用群体的智慧。——冯勃翰 (台湾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书中大量的科学研究介绍,让人惊讶于「人类对自己的无知」竟然那么无知。独立思考,并不那么独立;自由意志,也没有那么自由。论证清楚,说理清晰,非常值得一看。——蔡依橙(医师、蔡依橙的阅读笔记板主、新思惟国际创办人)

  ◎我超爱这本书。内容精采万分又让人大开眼界,凸显个人的无知与众人的智慧,不但醍醐灌顶,更是趣味横生。读就对了!——凯斯‧桑思汀(美国宪法权威,哈佛大学法学院行为经济学暨公共政策学程主任)

  ◎每个人都比自己想像得更加无知,对于自身知识的多寡也不甚了解。这样的状况本该无药可救,但如今有了治疗方法:这一本充满精辟见解的书!——史蒂芬‧平克(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时代》百大影响力人物暨《外交政策》全球百大思想家)

  ◎书中有些章节读来既耐人寻味又惊心。作者再度反驳「人皆理性」这个前提……不仅主张理性是迷思,更认为独立思考一事也是迷思。——《纽约时报》(《人类大历史》作者哈拉瑞撰文)

  ◎浅显易懂又不失深刻。心智有所侷限并非新鲜事,但问题在于一般人鲜少会去思考这点。眼下各大政党只在同温层取暖、媒体又充斥着假新闻,两位作者适时地凸显出谦卑的重要──无论是自己的知识或同温层的见地,都不能照单全收。——《经济学人》

  ◎两位作者精辟地点出我们把许多事视为理所当然,以及自己往往比想像得无知许多。本书不但能刺激读者的思考,更说明其实社会面临的问题得归因于认知的缺陷,而非责怪任何群体的道德沦丧。两位作者努力地要根除病灶,本书写来掷地有声,也同理人性。——《金融时报》

  ◎条理分明、推论严谨,涵盖不少重要又深刻的观念,包括故事的魅力、iPhones如何让人更聪明、民主的利弊等等,绝对是心理学的上乘之作。——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保罗.布伦,着有《香醇的红酒比较贵,还是昂贵的红酒比较香?》

  ◎当今文化渐趋两极化,人人把话说得言之凿凿,本书反倒提倡知识上的谦卑、认清理解的侷限,既颠覆传统却又实属必要。另外一项优点是,本书充满乐趣、引人入胜,读者必会爱不释手。——《出版人週刊》

  ◎内容吸睛又让人坐立不安,读者被迫正视一项事实:自己所知一切都与他人的知识密切相连。作者拆解了我们针对科学的预设立场,以及我们如何思考并认识所处的世界。作者认为若希望能发展健全的知识共同体,终究要处理本书提出的问题,他们气定神闲地提供点子,先釐清我们所知浅薄的事实,再从绝望中找到希望。——基督教杂志《息息相关》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史蒂芬‧斯洛曼 Steven  Sloman


  史丹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布朗大学认知科学、语言学暨心理学教授,研究相关主题至今已二十五年。担任《认知》期刊(Cognition)主编,着有《因果模式》。

  斯洛曼博士研究兴趣广泛,包括一般人如何将事物分类、命名与思想之间的关系。他也研究过归纳推论、机率判断、决策过程与推理思维。近年来,他的研究着重于人如何用因果推论周遭世界。

  身为实验认知科学家,他十分重视运算的逻辑思维,研究往往跟高等认知面向有关,包括因果推论、决策与分类。他目前把重点放在人类的无知与知识共同体。所谓「说明深度的假象」,指的是一般人以为自己了解事物原理,实际上却仅有浅薄的认识。作者认为,知识的假象源自未能划清自己与他人知识的边界,把别人的知识误当成自己的知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混淆,是因为我们所知多半不在脑袋里,而是贮存于所属的知识共同体中。

菲力浦‧芬恩巴赫 Philip  Fernbach

  布朗大学认知科学博士。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里兹商学院行销学副教授。

  研究范围横跨消费行为的领域,包括因果推论、机率判断、理财决策与道德判断。研究成果刊载于多个学术刊物,包括《实验心理期刊:总论》《消费者研究期刊》《管理科学》《心理科学》等。

  芬恩巴赫博士曾与消费者产品公司合作,担任两家波士顿精品公司的策略顾问,并且在TEDx发表演讲。评论散见《哈佛商业评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 BBC等媒体。

译者简介

林步昇


  喜欢语言、绿豆汤和杰尼龟,正缓慢成为杂食型译者,近期译作包括《影响孩子一生的金钱对话》与《为什么Google、LinkedIn、波音、高通、迪士尼都找他合作?》。本书不仅戳破个人具备知识的假象,更提醒读者要提升觉察力、认清自我理解的侷限,而译者如我亦需有此自知之明。

图书目录

推荐序  破解「独立思考」的迷思 冯勃翰    
推荐序  认识人类认知的极限后,我们该怎么做? 蔡依橙    
                   
前言   无知与知识共同体    
◎思考是一种集体行动    
◎无知与假象    
◎思考的目的    
◎知识共同体    
◎为何要了解知识假象?    

第一章  我们具备的知识    
◎我们的知识有多少?    
◎假象的诱惑    

第二章  我们思考的目的    
◎脑袋有什么用?    
◎灵光的脑袋    
◎傅内斯的诅咒    

第三章  我们思考的方式    
◎人类的因果思维    
◎正向推理与反向推理    
◎说故事    

第四章  思考假象的成因    
◎不必追求完美    
◎两种因果推理    
◎直觉、慎思与说明深度的假象    

第五章  借助身体与环境来思考    
◎内化智慧    
◎人脑的思考逻辑    
◎世界就是你的电脑    
◎大脑与心智    

第六章  借助他人来思考    
◎群体狩猎    
◎聪明的脑袋    
◎共同意向性    
◎当代的团队合作    
◎模煳的边界    
◎具备群体思维的个体    
◎「蜂群思维」的优点与危害    

第七章  借助科技来思考    
◎科技是思考的延伸    
◎科技(暂时)缺乏共同意向性    
◎真正的超智慧体    
◎预测未来    

第八章  想想科学    
◎大众对科学的理解    
◎忠于自我知识共同体    
◎因果模型与科学理解    
◎弥补资讯不足    

第九章  想想政治    
◎粉粹假象    
◎价值论与结果论    
◎治理与领导    

第十章  重新定义「聪明」    
◎智力    
◎智力测验简史    
◎知识共同体的启示    
◎群体智力及其深层意涵
    
第十一章  当个聪明人    
◎知己所不知    
◎知识共同体与科学教育    
◎学习的群体    

第十二章  做出明智决定    
◎「差不多」与「细节控」    
◎狂塞资讯并非解方    
◎蜂群经济    
◎轻推一把,决策加分    
◎解决方法一:难度要降低    
◎解决方法二:原则要简单    
◎解决方法三:教育要及时    
◎解决方法四:认知要检视     

结语  审视无知与假象    
◎我们要不计代价避免无知吗?    
◎成为更加明理的众人    
◎审视假象

图书序言

推荐序
 
破解「独立思考」的迷思
冯勃翰  (台湾大学经济系副教授)

 
  传统上,我们总认为「独立思考」是一件好事。如果你上网搜寻这四个字,可以找到一箩筐的文章在教人如何独立思考。但是,斯洛曼和芬恩巴赫两位认知科学专家想要告诉你:人,其实无法「独立」思考!
 
  为了阐述这个论点,本书从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出发:为什么许多事情我们明明不大懂,却往往自以为懂?比方说,很多人都觉得他们了解脚踏车的原理,但是在一项知名的心理学研究中,自信满满的受试者有四○%无法正确画出脚踏车的构造,有些人甚至会用链条把前后轮都连在一起,这样的脚踏车要怎么骑啊?
 
  在本书前半,两位作者从演化、生物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旁征博引,阐释了人为何思考、如何思考。说穿了也不意外,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只有很小一部分是存在他的脑子里;绝大部分的知识是存在人的身体、週遭环境与其他人身上。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认知与智能的分工,从而建立起一个「知识共同体」。
 
  当我们在思考的时候,会从知识共同体汲取知识;我们会自由取用存在脑子里与脑子外的资讯,从而模煳了内与外的疆界。这就是为什么人常会分不清楚自己到底懂什么、不懂什么。正因为人是仰赖知识共同体做决策、过生活,我们对事物的理解与判断,会受到朋友圈、同温层与所处的社会文化所影响,让「思考」变成一种集体行动。
 
  在本书后半,两位作者便从「知识共同体」与「集体思考」的框架出发,告诉我们「知识的假象」可能会引发哪些错误,而我们又该怎样做出更聪明的决策与判断?

  比方说,当我们在讨论基改作物、核能发电或是特定政策议题的时候,由于所知有限,往往很难形成自己的见解,而是选择跟信任的人抱持相同立场。但是这样做会产生两种效果,让人更加固执,而且未必是择善固执。

  第一种效果是,当我们依赖同温层的时候,同温层的朋友也在互相依赖,彼此的态度会互相强化。一旦一群人一起固执己见,会更加觉得理直气壮,从而忘记自己的某些想法压根就缺乏专业上的支持。

  第二种效果是,有时候,当我们想去接受一个违背既有信念的数据或事实,会因此觉得自己「背叛」了所属的群体。这种潜在的「背叛感」会限制一个人对客观资讯的理解与筛选。
 
  面对这两种效果,本书不仅解释原理,也提出解方。立场不同的双方如果一味只想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有可能会各自强化了既定的看法,真理并不会越辩越明。如果我们想在公共事务上有良性的讨论、化解意见不同的僵局,两位作者鼓励我们去思考事物背后的因果原理,并试图去把因果关系解释出来。这样思考与沟通过程,会让人意识到自己在知识上的不足,重新回到以事实为依归的理性讨论。
 
  本书所提出的认知理论框架不仅能帮助我们思考公共事物,也可以应用到个人面向。如果我们认同作者的观点,接受「人无法独立思考」的事实,那一个人的「智能」就不应该只用他的记忆力、知识量或是个人的推理能力来衡量。从「知识共同体」与「集体思考」的角度出发,一个人的聪明与否应该还要包括他如何运用知识共同体、贡献知识共同体,并且和群体一起协作、发挥所长。
 
  从这里延伸下去,我们会发现许多学校没有教的能力,其实至关重要,像是倾听、理解别人的观点、感受别人的情绪,以及如何收集与筛选资讯,并了解自己在哪些情况下有可能出于心理或社群压力而做出错误的决断。
 
  一旦破除了人要「独立思考」的迷思,我们可以用「知识共同体」的架构重新检视自己该如何学习、学习什么?或者,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重新思考该如何求才选才、打造团队。

  《知识的假象》读起来峰回路转,让我们看到人类的智能为何可以既浅薄又强大──端看你如何善用群体的智慧。
 
推荐序

认识人类认知的极限后,我们该怎么做?
蔡依橙(医师、阅读笔记板主、新思惟国际创办人)
 

  ◎用白话科学,说明「人」的认知真相

  这本书,用各种科学研究,与清楚的论证,为一般大众说明了,「人其实比自己以为的,知道更少。」而且,人类的认知与智慧,并不像一台一台强大的电脑,而更像连接在「人类知识之海」的小小终端机。
 
  很多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的事情,实际上根本说不清楚。像是马桶的工作原理(包括精巧的虹吸现象)或电梯的运转机制(包括负重平衡,所以一个人下楼最耗电)。但人类能够称霸全球,靠的就是非常复杂但有效的认知分工,以及集体协作。
 
  书中大量的科学研究介绍,让人惊讶于「人类对自己的无知」竟然那么无知。独立思考,并不那么独立;自由意志,也没有那么自由。论证清楚,说理清晰,非常值得一看。
 
  书的最后,作者用了两姊妹 L 与 S 的例子安慰我们:个性谨慎且知道自己懂得不够的人,走得安全;总认为自己都懂,活在知识假象中的人,更有勇气,往往能推进人类文明。这结尾明显有减轻读者焦虑的意图。作为一个积极的读书人,我们知道自己认知的极限后,该如何应对?在谨慎与勇气两极之间,如何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路?
 
  ◎积极读者的功课

  我建议,在阅读的时候,反覆的问自己:
 
  § 好的,如果状况真是这样,我该怎么做?在自己的终身学习与职涯发展上,该如何调整?哪些是已经不错的作法,哪些可能之后要尽量减少?
 
  § 回想自己的个性,属于谨慎的,还是容易自以为都懂的?如果谨慎,如何在保持对知识的理解下,增加勇气?如果常自以为都懂,该採取哪些措施,让自己更谨慎,减少行动风险?
 
  § 根据既有的科学证据,反思「教育」的核心意义,究竟应该是什么?同样的时间,应该让孩子去背诵,反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是我们该让孩子学会使用「取得知识的工具」,让大脑专心在处理资讯与理解脉络?同样的能量,应该叫小孩别问问题,快点去多做考题,还是让他跟着自己的动机与步调走?即使理性上我们可能偏向后者,但实务上,前者容易看到成绩,后者则可能缺乏客观验证的工具,感觉一事无成。所以,你打算怎么做?
 
  § 书中第十章提到,代表个人聪明才智的「g 因素」(g factor),其预测价值,不如个人进入群体后,对群体智能贡献的 「c 因素」(c factor)。那么,既有教育体系的锻鍊与评估,如果都偏向「g 因素」的话,做为父母或教育者,你该如何替孩子准备一个同时强调「c 因素」的学习环境?
 
  ◎我个人的答案

  以我个人来说,我会增加更多深度资讯的来源,继续阅读立场不同,但论述精辟的优质评论。持续辨认可信赖的作者与评论者,就像《人类大历史》的作者哈拉瑞在《纽约时报》推荐过本书,其为好作品且值得一读的机会,自然更高。能读书就尽量直接读,避免过度消化或经高度选择的次级资讯。阅读过程中,永远替自己的知识体系添砖砌瓦,并持续检查过去的思考是否有明显漏洞。
 
  以教育来说,最近跟孩子玩 5v5 MOBA 游戏,将更带领他们观察角色协同的加成效果,感受团队动力对最终胜利的重要性,而避免过度追求「最强单一角色」的讨论。进一步的,不管是社团、比赛、休闲、游戏,多协助其察觉  「c 因素」,帮孩子做好嵌入世界知识网络的准备,避免英雄主义式的自以为是与自我孤立。
 
  这只是我个人的答案,我们每个人都在「人类知识之网」的不同区块,不同的角色与人生经验,自然会导致不同的想法与行动。祝您顺利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前言

无知与知识共同体

 
  三名士兵坐在壕沟里聊着家里的事,周围是三英呎厚的混凝土墙。聊天的声音逐渐停了下来,墙壁剧烈震动,地面像果冻般勐然摇晃。他们头上三千英呎的高空有架B–36轰炸机,机舱弥漫灼热浓烟、无数红灯不停闪烁、警报声不绝于耳,机组人员被烟呛得不停咳嗽、连一句话都说不清楚。于此同时,正东方八十英里处,日本籍拖网渔船「第五福龙丸」的船员站在甲板上,惊恐地盯着远方的海平面。

  那天是一九五四年三月一日,他们全在太平洋遥远的一隅,见证着人类史上最大的爆炸。美国当时引爆了暱称「虾子」的热核聚变弹,代号「布拉沃城堡」。但是,这次的试爆非常不对劲。比基尼环礁那条壕沟内的士兵最接近引爆点。他们并非第一次目睹核弹试爆了,原以为引爆后四十五秒左右会有震波传来,没想到却迎来剧烈地震,这实在非比寻常。B–36轰炸机的任务是採集核爆云样本并测定辐射量,飞行的高度理应安全无虞,岂料竟遭到热浪冲击。
 
  不过,相较于第五福龙丸的船员,这些人都算幸运的了。爆炸过后两小时,部分蕈状云飘到渔船上空,数小时内降下大量辐射落尘。船员立即出现急性辐射症状,包括牙龈出血、呕吐和灼伤,其中一人数天后在东京医院病逝。试爆前,美国海军曾护送数艘渔船驶离危险区域。问题是,第五福龙丸当时位置并不属于海军画定的危险区域。更令人痛心的是,数小时后,辐射云经过朗格拉普和乌蒂里克环礁,当地居民因此曝露在辐射之下,人生从此转了个大弯。三天后,他们也出现急性辐射症状而被迫撤离,暂时安置在另一座岛上,三年后才返回环礁。但后来罹癌人数爆增,只好二度撤离。他们的子孙更是深受其害,至今仍在等着回家。
 
  上述的种种不幸,都是因为爆炸威力远远超乎预期。核武威力一般是以黄色炸药 (TNT)当量计算。一九四五年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原子弹「小男孩」 ,TNT当量约为一万六千吨,就足以夷平广岛全市、造成约十万人死亡。科学家原先估计,「虾子」的爆炸威力约为「小男孩」三百倍,大概六百万吨TNT当量,最后却达到一千五百万吨,将近是「小男孩」威力的一千倍。科学家当初只知道爆炸会很惊人,岂料结果竟是预估值的三倍。
 
  之所以出现这种误差,是因为搞错了核弹主要成分「锂–7」的特性。「布拉沃城堡」试爆前,一般认为锂–7属于惰性元素;其实,锂–7与大量中子撞击后会产生剧烈反应,进而衰变成不稳定的同位素氢,再跟其他氢原子融合,产生更多中子、释放巨大能量。尤有甚者,负责评估风向的研究团队,没能预料到高海拔当时吹东风,辐射云才会被带到有人居住的环礁。
 
  这段历史反映了我们人类在本质上的弔诡:人类的脑袋既天才又可悲,既杰出又愚昧。人类可以实现惊为天人的成就,例如在一九一一年发现了原子核,短短四十多年后,就开发出百万吨核武;人类还精通用火、创立民主体制、登陆月球、研发出基改作物。然而,人类却也能展现傲慢与愚行。每个人都会犯错、偶尔会不理性,又常常显得无知。同样不可思议的是,人类打造出热核弹(而且未透彻理解原理就进行试爆)、发展出不同政体和经济体,提供舒适的当代生活,但多数人却不清楚箇中道理。尽管如此,社会依然运作得十分顺畅(让居民曝露于辐射之中时除外)。
 
  到底为何人类既能聪颖到令人折服,又能无知到令人失望呢?我们的所知如此有限,何以又造就了许多斐然的成绩?这些都是本书设法回答的问题。
 
  ◎思考是一种集体行动
 
  一九五○年代,出现了认知科学这个新兴领域,企图理解宇宙中最神奇的现象:人类心智的运作原理。思考是怎么发生的?脑袋里究竟上演着哪出剧码,才能让有情众生懂得数学运算、理解自己终将一死、(偶尔)无私地行善,或学习用刀叉吃饭这类简单的事呢?目前还没有机器或其他动物拥有相同的能力。
 
  身为本书的两位作者,我们的生涯都在研究人类心智。史蒂芬是认知科学教授,研究这个主题至今已二十五年了;菲利普是认知科学博士,目前是行销学教授,主要研究一般人的决策模式。根据我们的第一手观察,认知科学发展多年下来,并非愈来愈理解人类心智何以能实现惊人的成就,反而多半在教个人认清自我的极限。
 
  认知科学也有不少较为悲观的新发现,譬如人的能力并非全然像表面所见,以及多数人的行为模式和可能成就都高度受限。个人能消化的资讯同样极为受限(这就是为何我们明明才刚认识某人,过没几秒就忘了对方的名字)。一般人通常缺乏看似基本的能力,譬如评估某项行动的风险,而这些能力可否习得仍是未知数(作者之一就提到了,这也足以说明为何许多人想到搭飞机就怕得要死,尽管这是数一数二安全的交通方式)。最重要的是,个人知识其实非常浅薄,无法深入理解世界究竟有多复杂,我们却往往没意识到自身的无知,最后很容易导致自傲,明明所知甚浅,还坚信自己的想法正确。
 
  我们俩分享的故事,将带领各位读者一窥心理学、电脑科学、机械人学、演化论、政治学和教育等领域,希望釐清心智的运作原理和任务,以及为何问题的答案都指向人类思维可以既浅薄又强大。
 
  人类心智不像桌上型电脑那样储存了大量资讯,而是在长年累月地演化下,懂得汲取最实用的资讯,方便在不同情境中做出决策,目的是灵活地解决问题。因此,每个人只在脑袋中储存了极少量周遭环境的细节。若要打个比方,人就像是蜜蜂,社会如同蜂巢;我们的智慧并非储存于自己脑袋里,而是在人类的集体意识中。想要生存,个人不仅得仰赖脑袋里既有的知识,更要取用储存在别处的智慧,包括内在与外在环境之中,尤其还要从他人身上获得。全部加总起来,人类的思维其实广无边际,但这是整个群体的产物,不是单一成员的功劳。
 
  「布拉沃城堡」核弹试爆计画正是这种蜂巢的极端案例。这项计画是浩大的工程,需要大约一万人直接参与,也需要无数人提供间接但必要的协助,包括对外募款的政治人物、建造兵营和实验室的承包商;数百位科学家要掌握天气状况;医疗团队要研究处理辐射物质的不良影响;反情报小组得确保讯息往来加密,以及不让俄国潜舰靠近比基尼环礁,以免军事机密外洩;厨师团队要餵饱所有人,清洁人员负责打扫,水管工人要维持马桶畅通。每个人所具备的那点知识,甚至不及彻底了解计画所需的千分之一。我们透过相互合作、集思广益,共同执行这项庞大的工程,才能化不可能为可能。
 
  这是事件本身的积极意义。不过「布拉沃城堡」的计画背后,笼罩着核武竞赛和冷战的阴影。我们会探讨此事反映的傲慢,亦即就算理解上有所侷限,人类何以甘愿引爆一千五百万吨的核弹。
 
  ◎无知与假象
 
  许多事物的本质都很复杂,即使外表简单也不例外。若告诉你现代车款、电脑或飞航管制系统十分复杂,你想必不会感到意外。那马桶呢?
 
  有些东西是奢侈品,有些东西着重实用性,有些东西则实属必要,也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沖水马桶就属于此类。你需要上厕所时,通常都已十万火急。已开发国家中,家家户户至少都有一个马桶,餐厅依法也得有马桶,就连加油站和星巴克(幸好)通常也有马桶。马桶堪称结合了功能与简约的伟大发明。每个人都懂马桶如何运作,而大部分人也自认了解,没错吧?
 
  那不妨说说看,你沖马桶时会发生什么事?先不说别的,你晓得马桶沖水的基本原理吗?其实绝大多数的人都不晓得。
 
  马桶其实是构造简单的装置,基本设计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许多人都以为英国人汤玛斯.克拉普发明了沖水马桶,但事实并非如此。他只是改良马桶的设计,借此大赚了一笔。)北美最普遍的沖水马桶是虹吸式马桶,它最重要的构造就是水箱、马桶本体和排污通道。排污通道通常呈S型或U型,弯道高于马桶排水口后,就往下降到排水管,最后则进到下水道。
 
  水箱起初装满了水。沖水时,水箱内的清水会流入马桶中,促使水位涨到超过排污弯道最高点,进而挤出排污通道的空气。而通道一旦注满了水,神奇的事随之发生:通道内产生虹吸作用,吸走马桶内的污水,再经排污通道进入下水道。许多小贼正是运用虹吸现象偷汽油,只要把管子一端放入车子油箱,然后在另一端用力吸气即可。当马桶内水位低于排污通道转弯处,让空气重回通道内,虹吸作用就会停止。马桶内的污水一旦被吸走,水箱就会再度注满清水,以备下回使用。整个运作过程十分顺畅,只需要按下沖水把手即可。这样简单吗?是还算简单,毕竟只要花一个段落说明,但又没简单到人人都懂。实际上,你现在就是少数清楚马桶原理的人。
 
  想要对马桶有彻底的了解,可不能只简短描述运作机制。你需要陶瓷、金属和塑胶方面的知识,才能理解马桶的材质;你也需要化学知识,好明白水封的功用,避免水漏到厕所地板上;你还要具备人体知识,才晓得马桶尺寸和形状的差别。我们可以进一步主张,想完全搞懂马桶的来龙去脉,更有赖经济学的知识,了解它的定价方式和零件选择,零件品质又取决于消费者的需求和意愿。至于消费者为何偏好特定的马桶颜色?此则涉及了心理学的范畴。
 
  无论是任何事物,都没人能充分掌握其所有面向。再简单的东西,生产和使用的背后都有繁复的知识网络。自然界中真正难解的事物就更不用说了,比方说细菌、树木、飓风、爱和生物繁衍,又藏着何种机制?大部份的人连咖啡机的原理、胶水黏住纸的原理、相机焦距的原理都不懂,怎么会懂爱这种复杂的情感呢?
 
  我们的重点不在凸显人的无知,只是要表示人没自己想得那么聪明。我们或多或少都被「理解的假象」蒙蔽,误以为清楚事物的本质,真正所知却十分贫瘠。
 
  你们可能会想说:「喔,就算我不懂东西的原理好了,但是我没有被假象蒙蔽啊。我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工程师,不必了解那些东西。我只要懂了该懂的,就可以活得很好、做出正确的决定了。」你对哪个领域的理解最深呢?历史?政治?经济政策?你对自身专业领域真的了若指掌吗?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日军袭击珍珠港。当时正值二战期间,日本与德国是盟友,美国虽然尚未参战,但站在哪一边显而易见,绝对支持英勇的同盟国,而非邪恶的轴心国。这些关于珍珠港事件的史实,我们应该还算熟悉,因此自认了解这起事件。不过,你真的明白日本为何发动攻击吗?为何偏要挑美国海军在夏威夷岛的基地呢?你能否交代背后的来龙去脉?
 
  原来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前,美日两国战事就已一触即发。当时,日军势力步步进逼,先在一九三一年佔领满州、一九三七年南京大屠杀,又在一九四○年入侵法属印度支那。美国当初选在夏威夷设立海军基地,就是要防堵日本的侵略。一九四一年,美国前总统罗斯福下令太平洋舰队从圣地牙哥的基地前往夏威夷,日本会发动攻击自然不大令人意外。珍珠港事件发生前一週,盖洛普一项民调就已显示,五成二的美国人预料美日很可能会打起来。
 
  因此,与其说珍珠港事件被欧洲的战事引爆,不如说是东南亚势力长期对峙的结果。即使希特勒没在一九三九年採取闪电战侵略波兰,日本还是很可能会偷袭珍珠港。这起历史事件确实影响二战期间的欧洲局势,但是欧洲局势并非该事件的导火线。
 
  这类历史事件所在多有,看起来并不陌生,让人自认多少有些理解,但真正的脉络却迥异于原先所想像。繁杂的细节在时间的迷雾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迷思,将事件简化得容易消化,部分是为了服务特定的利益团体。
 
  当然,假使你仔细研究过珍珠港事件,真的能说得头头是道,容我们向你赔个不是,但这种情况纯属例外,因为没人有时间研究一堆史料。我们敢打赌,除了部分你的专业领域之外,你对于许多史实的成因、发展和交互作用,其实所知甚少。但除非你认真思考自己真正了解什么,否则就无法认清知识浅薄的事实。
 
  我们绝对不可能什么都懂,脑袋清醒的人压根不会妄想。我们仰赖的是模煳又未经分析的抽象知识。但凡事总有例外,我们都见过喜欢细节如数家珍的人,有时说得让人大开眼界。我们在自己的领域都是专家,通晓芝麻绿豆般的细节,不过对于大多数的主题,我们都只会把抽象资讯连在一起,这充其量只是感觉有很多知识,却又说不出所以然。实际上,大部分的知识不过是连连看的大集合,找出东西或人物之间的最大关连,不去细分背后一则则的故事。
 
  那为何我们不晓得自己有多无知呢?为何会自以为对事物已有透彻认识、具备理解世界的知识网络,实情却是天差地远呢?为何我们活在理解的假象之中呢?
 
  ◎思考的目的
 
  想釐清这种假象为何是思考的关键,就要先了解我们为何会思考。在演化过程中,思考大概有几项功能,像是重现世界的样貌—即在脑袋里建构出一个反映真实世界的样貌;也可能是要形塑语言,方便彼此沟通;或用来解决问题、做出决策;或专门用来制作工具、向心仪对象炫耀自己。这些说法也许各有道理,但思考理应是演化来实践更宏观的目的,可以一举囊括上述功能,说穿了,思考是为了行动。思考是从有效行动力演化而来,让我们更有效率地达成目标。思考让我们能评估每个行动方案的效用,想像若过去採取不同行动、现在可能有何结果,进而找到最适当的选项。
 
  之所以这般主张思考的目的,有一项主因就是:行动比思考来得早出现。就连地球上最早的生物都有能力行动:演化初期出现的单细胞生物就已会进食、移动和生殖,还会对环境产生影响,进而改变环境。这些生物经过天择,代表其行为最能维持生存,而最有效益的行为,也最能适应复杂世界的变化。假使你靠着吸取路过动物血液维生,那身旁一有风吹草动,当然要快快紧贴上去,但若能分辨出擦身而过的是美味的老鼠或鸟儿,而非无血可吸的风中落叶,当然就更有利生存。
 
  想知道不同情境中应採取何种行动,最佳工具当属能处理资讯的心智能力,例如视觉官能就必须具备复杂的处理能力,才能区分老鼠和叶子。其他心智能力也同样关键—记忆力可依据过去经验来决定最有效的行动,思考力则能大幅提升行动的效用。有鑑于此,思考就是行动的延伸。
 
  理解思考的运作过程并不容易。一般人如何以行动为目的来思考呢?又需要哪些心智能力才可以用记忆力和理性来达到目标?后文也会说明,人类特别懂得推论世界如何运作,设法找出因果定律。想预测某项行为的影响,就需要去推理其中的因果;想釐清事情发生的缘由,则需要推理何项起因可能产生影响。这正是大脑主要的功能。无论我们思考的是物体、社会制度、其他人或家中狗儿,我们擅长于判断各种行为如何带来影响。我们知道踢球后球会飞,但踢狗后狗会痛。我们的思考过程、语言和情绪都是用来进行因果推理,以帮助我们採取合理的行动。
 
  因此,人类展现的无知才更加不可思议。倘若因果定律是挑选最佳行动的关键,为何一般人对于万物的原理缺乏细部理解呢?因为大脑在思考时,善于汲取需要的资讯,其余全部会被过泸掉。我们听到别人说了一句话,大脑的语言辨识系统就会努力提取要点和深层意涵,忘掉确切的用字遣词。我们遇到复杂的因果关系,同样会设法摘要、忘却细节。假如你喜欢搞懂事物的原理,可能会三不五时拆开咖啡机等旧电器,过程中你不会去记每个零件的形状、颜色和位置,而是会找那些主要零件,设法了解它们如何相互连接,借此回答水的加热方式等大哉问。假如你像多数人一样,没兴趣搞懂咖啡机的内部构造,那知道的细节自然更少,理解就仅限于你日常需要而已,像是如何操作咖啡机—这点你应该超熟了吧(?)。
 
  脑袋不会记忆每项物体或情境的细节,因为我们会从经验中学习,进而套用到陌生的物体或情境上。我们在全新情境中的行动力,只取决于事物运作的深层规律,而非琐碎的细节。
 
  ◎知识共同体

  若我们只依靠脑中的有限知识和推理能力,绝对不会具备如此出色的思考能力。我们成功的秘诀,就是活在知识俯拾皆是的世界,知识存在于我们制作的东西中、我们自己的身体里、工作环境,以及其他人身上。我们活在一个知识共同体中。
 
  我们可以从别人脑袋获取大量知识,亲朋好友都有各自的专业领域。我们生活中若遇到问题,像是洗碗机动不动就故障,也可以向专业人士求救。电视上有学者和名嘴,分享着最新时事和知识。我们还有各式各样的书籍,甚至只要动动手指,就能存取史上最浩瀚的资料库—网路。
 
  除此之外,东西本身也蕴藏着知识。有时,我们借由研究家电或脚踏车的构造,就可以排除故障。幸运的话,故障的部分一目了然(要是常常这样就好了!)。你也许不懂吉他发声原理,但稍微玩个几分钟,观察一下弦的共振,以及音调如何随着弦长改变,也许就足以让你对其有基本认识。探索一座城市的最佳方法,当然是实地在大街小巷中穿梭。城市本身就是知识的宝库,包括街区的规画、趣味横生的景点,以及不同制高点的风光。
 
  现今,我们可以获得的知识量多到前所未见。看电视学会许多东西的制程或宇宙生成的奥秘已不稀奇,我们只要在键盘上打几个字、借助强大的搜寻引擎,几乎任何跟事实相关的问题都能解答。我们往往会在维基百科或网路一隅找到所需资讯。不过,获取自身之外知识的能力,并非当代社会才有的事。
 
  无论古今,人与人之间一直都有认知科学家所称的「认知劳力分工」。自从文明出现以来,人类就在群体、部落或社会中发展各自的专长,成为农业、医疗、生产、导航、音乐、说故事、烹饪、狩猎、打斗等各种领域的佼佼者。有些人也许精通不只一项能力,但绝对不可能十项全能,或熟悉单一事物的全部面向。再厉害的厨师都有做不出来的料理,再优秀的音乐家都有不会演奏的乐器或音乐。没人真的无所不能。
 
  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合作。群居的一大好处就是容易分享技能和知识。不意外的是,我们无法明确分辨知识是在自己脑袋或别人脑袋里,因为我们通常两边的知识都会用到,说不定毫无例外。例如,我们两位作者在洗碗盘时,得感谢有人制造了洗碗皂、有人知道如何让水龙头流出温水。这些事我们都毫无头绪。
 
  技能和知识的分享其实比字面上来得复杂。 我们人类并非像生产线的机器那样,单纯奉献一己之力,还能够通力合作、意识到合作对象的任务。我们一起专心致志,往共同的目标迈进。套句认知科学的术语,我们拥有相同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这是其他动物所缺乏的合作方式。实际上,我们也爱跟别人分享脑袋里的知识,方式之一就是玩乐。
 
  虽然我们的头颅限制了脑袋的大小,却无法画定知识的疆界。所谓心智,其实延伸至大脑之外、包括身体、环境和他人,因此研究心智不能只研究脑袋。认知科学并不等于神经科学。

  清楚表达个人所知并不容易,若要同时认清自身的无知更难上加难。想要加入知识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你具备的知识仅有部分在你脑袋里—就需要明白有哪些资讯可供使用,就算不在自己记忆中也一样。知道哪些资讯能用可不是简单的事,你脑袋内外的东西必须无缝衔接,我们的心智得连接外在环境和脑袋里头的资讯。人类有时会高估自己所知,但整体而言仍过得出奇地好,这正是演化了不起的成就。
 
  现在,各位读者有了足够背景,能理解知识假象的起源。思考的本质,就是无缝汲取自身或周遭的知识。我们之所以活在知识的假象之中,是因为无法明确区分脑袋内外的资讯,这又是因为界限本来就不是泾渭分明。因此,我们才常常搞不清楚自己究竟哪些事不懂。
 
  ◎为何要了解知识假象?

  这般理解了心智的运作后,有助我们解决高度复杂的问题。认清自身所知的侷限,理应会让人更加谦卑,进而敞开心胸接受他人的观念和思维,也教我们如何避免坏事发生,譬如做出错误的理财决策,还能改善我们的政治制度,帮助我们评估在信任专家和赋予选民决定权之间,应该如何拿捏。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正值美国总统大选,政坛呈现巨大的两极化现象。自由和保守两大阵营都难以苟同对方的意见,造成民主党和共和党无法达成共识或妥协。就连良性法案都无法在国会通过,参议院百般阻挠执政团队的司法和行政人事任命,只因为这些任命案是敌对阵营所提出。
 
  此一僵局的主因,就是两党政治人物和选民不晓得自己的无知。需要公共辩论的重大议题,通常也复杂得难以理解,只读一两份报纸绝对不够。社会议题有复杂的成因,结果也难以预测,往往需要大量专业知识,才能真的釐清不同立场的深层意涵,而有时单凭专业可能也不够。举例来说,警方和弱势族群的冲突不能单纯简化成恐惧或种族歧视,冲突的起因还涉及个人生命经验和期待、特定情境的变因、错误的训练和认知等非常复杂的因素。假如每个人都懂这一点,社会可能就不会如此分化。
 
  一般人不会正视议题的复杂,多半倾向服膺某项社会教条。我们与他人的知识密不可分,因此同一社群也形塑着个人的信念和态度。我们很难会去否定同侪的看法,导致我们甚至懒得去评估论述本身的价值,把思考的任务交给自己的社群。正视知识的共享本质,应该能让我们以更务实的眼光,看待决定自我信念和价值的要素。
 
  这也会改善人们的决策方式。我们难免都会后悔自己的决定,包括没存退休基金、一时禁不起诱惑等。后文会提到,我们可以运用知识共同体,克服与生俱来的限制,进而提升整个知识共同体的福祉。

  认清知识的共享本质,可以揭露我们世界观中的偏见。一般人都爱英雄。我们吹捧着个人的力量、才华和俊美。各类电影和书籍推崇像超人那样,单凭一己之力就拯救世界的角色。电视剧中常有优秀又低调的侦探,不仅能成功破案,还能在灵光一闪后,在最后关头逮捕坏蛋。重大科学突破的功劳都由个人揽下,于是居礼夫人好像靠自己就发现了放射性物质,牛顿彷彿是与世隔离才发现了运动定律;十二、十三世纪期间,蒙古人征战沙场的成就都归功于成吉思汗;耶稣在世时,罗马帝国的堕落通常都怪在彼拉多(Pontius Pilate,罗马提督,在《圣经》中形容他为下令将耶稣送上十字架的法官)一人的头上。
 
  实际上,在现实世界中,任何人都不是活在真空之中。侦探拥有自己的团队,其中成员定期开会,思考和行动都以团队为单位;科学家的实验室里,除了有研究生提供宝贵的意见,还有同事、朋友,以及进行类似研究、拥有相近想法的竞争对手,这些人都是科学家进步的动力;此外,也别忘了研究不同问题的科学同行,尽管有时领域相异,他们的发现和点子仍为成功铺好了路。一旦我们正视知识不只存在脑袋里,更是由整个知识共同体所共享,我们心目中的英雄也会改变,不再专注于个人的成就,而会看到群体的功劳。
 
  了解知识的假象对于社会演化和科技未来也有重大的意义。随着科技体系日趋复杂,个人已无法掌握全部知识。当代的飞机就是很好的例子。现今,飞行仰赖的是飞行员和自动化系统的合作,而且大部分时间是由系统主导;操控飞机的知识分散在飞行员、仪器和系统设计师身上。由于这层知识是无缝接轨,飞行员不易察觉自我认知的落差,因此就可能没料到迎面而来的灾难,造成许多我们听闻过的悲惨下场。若我们更了解自己,也许有助建立安全机制。另外,知识的假象也左右人们如何看待最划时代的科技—网路。随着网路愈来愈融入大众的生活,知识共同体也比以往更加扩大,变得无比丰富且随手可得。
 
  其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由于思考并非独立为之,我们因而倾向团队合作。这就意味着个人贡献更取决于合作能力,而非个人思考的强度。个人的智慧常常被高估了,这也代表我们进行群体思考时,学习的效率更高。无论是哪阶段的教育,最出色的教学方法都会提倡团队学习。这对教育界而言并不新奇,却没有广泛实践于教学中。
 
  我们希望你在读完本书后,对于人类心智会有更深层的了解,并正视自身的知识和思想,其实多半仰赖着周遭的人事物。我们脑袋的运作固然神奇,但终究取决于别处的知识。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