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墙里的精神分析:监所性侵犯治疗的困局 × 语言的想像

围墙里的精神分析:监所性侵犯治疗的困局 × 语言的想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精神分析
  • 监所性侵
  • 性侵犯治疗
  • 语言学
  • 创伤
  • 权力
  • 性暴力
  • 心理学
  • 犯罪心理学
  • 社会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每一位性侵犯行者,虽然各有他们的创伤和辛酸,但是也有更多受害者的泪水需要被看见。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者多年来严谨的工作和讨论后,觉得这本书是目前可以拿出来见世面的想法,让大家稍微看到治疗监所性侵犯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些不是最后的定论,不排除在适当时候,再以其它文字来消化我们一路上所经验的内容。也就是,仍有很多话还没有说完,还有很多经验,片片断断的型式,如记忆的孤岛般,等待我们再以文字作为桥樑,串连起来。

  如果要精准表达这本书的意图,是尝试以精神分析的临床经验和理论,消化性侵犯行者的说法和态度,并试图在里头,寻找,是否还有余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彭奇章


  若有光心理治疗所所长
  台湾精神分析学会会员
  松德院区《思想起心理治疗中心》治疗师督导
  台北监狱外聘心理治疗师

彭玮宁

  台北监狱心理师
  矫正署毒瘾戒治科心理师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临床课程学员

蔡荣裕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松德院区一般精神科主治医师
  松德院区《思想起心理治疗中心》心理治疗资深督导
  高雄医学大学《阿米巴诗社》成员
  《台湾精神分析学会》名誉理事长兼执行委员会委员
  《台湾精神分析学会》精神分析运用和推广委员会主委
  《台湾精神分析学会》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委员会副主委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无所不在的锁鍊与现实/杨添围
无限联想的自由/吴建昌
先行者的足迹/王俸钢
取径潜意识探寻人心幽密/朱春林
改变/沈胜昂
围墙里的光/黄俊棠
【监所性侵犯治疗的困局】
「精神分析取向」运用于性侵犯团体的技术地图
/蔡荣裕、彭奇章、彭玮宁
性侵害强制治疗相关法规沿革及其形成之特殊治疗场域
/彭玮宁
实务经验的开展与分析思维的引入/彭奇章
冲突与启迪的相交会/彭奇章
外在现实vs.心理真实/彭玮宁
罗生门中的人性与幻想:再谈否认/彭奇章
治疗关系中的第三者:评估/彭奇章
难以承受的失落/彭玮宁
〈实录〉某一次加入新成员后的团体历程/彭玮宁
关于性侵犯的再犯课题和想像/蔡荣裕、彭奇章、彭玮宁
论语言的想像蔡荣裕
论听故事论说话
论自我论自体
论被动论主动
论退行(退化)论拥抱
论涵容(containment)论沟通
论意义论空虚
论见证论罪恶感
论战争论余地
论乳房论阳具
论父亲论自由
论自恋


之一:谁来自风和日丽/彭奇章
之二:一颗等待萌芽的种子/彭玮宁
之三:寻找,是否还有余地?/蔡荣裕

 

图书序言

【生活】应用精神分析丛书策划 | 李俊毅 /
精神分析与司法,谁比谁真实?


  ……the ego is not master in its own house.
   (Freud, 1917, SE17, p143)

  佛洛伊德这一句经典叙述道出:「自我无法当家作主」的残酷事实,这结结实实打击了人们的自恋。精神分析认为人的心智活动并非决定于自我,而是取决于无意识,然而,这个无意识心智空间却充斥着各种原始慾望与诱惑,诸如性、暴⼒等等。

  对于佛洛伊德而言,性偏差并非后天形成,而是与⽣俱来的,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人为何会有性偏差,而在于人们如何让性特质朝常态发展。精神分析认为人一旦在性心理发展过程某⼀环节受到挫折而被迫停滞不前,往后很可能导致严重程度不一的成人性偏差⾏为,或称为性倒错,而这理应构成许多成人性犯罪者背后的病态机转。躺椅上的性犯罪者⾝形因此变得异常模煳暧昧,他们或许在某个阶段以受害者倖存着,却在某个时间点摇⾝一变成为施暴者,如此分裂的⼈格让诊疗室中充满 惊奇与挑战。

  对于司法实务⼯作者⽽言,性犯罪⾏为的认定必须与无意识这个概念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精神分 析这样的思维或许是个灾难,然而,过于倚赖历史事实(historical truth)作为性犯罪者的唯⼀判定依据,结果往往让性犯罪者的身形扁平化与表面化。况且,「假性记忆症候群」(false memory syndrome)以及许许多多不可考的陈述事实(narrative truth)其实源自无意识幻想,这让性犯罪的历史事实认定变得更复杂难辨,但却是精神分析⼯作的重要元素。精神分析与司法本质上的差异,让两者之间的合作既⽭盾又充满想像。

  性犯罪者因为僭越无形的⼼墙而犯罪,结果被监禁在实体的围墙内;精神分析⼯作者则在实体的围墙内,试图打开性犯罪者的心墙。弥漫在密闭围墙内的各式原始冲动,必然考验着扮演涵容者角⾊的精神分析工作者,这绝对是个挑战,艰鉅的挑战。

 

图书试读

蔡荣裕、彭奇章、彭玮宁/
关于性侵犯的再犯课题和想像
     
在监所里执行治疗相关工作的团体,自然是被赋予国家机器所期待的目标,尤其是这些犯行者不能有再犯的行为。但是目标就是目标,不是一出发就可以马上走得到的。在本文里,我们谈论一些潜意识世界的欲望和精神机置,如自我、超我、原我等概念,也谈一些心理防卫机制。谈论这些概念时,我们没有忘记想像如何避免犯行者再犯的课题,只是面对这些复杂的心理机制仍得踏稳脚步,从最基本的了解开始。这个最基本的了解是,避免犯行者再犯的课题仍是个难题,而这是让努力者感到挫折或不安的缘由。至于「精神分析取向」能够在实质上帮什么忙?坦白说,我们仍是抱持着保留的态度,虽然这种保留的态度可能被误解为是无用的,或者是不够积极。我们无法反驳这些说法,但是仍得站在实质运作过程里不断地问自己,我们真的能够帮上这些犯行者吗?这种疑问不是要让事情变得寸步难行,而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里,借由精神分析取向的知识和想像,作为我们观察这些犯行者的基础。

我们面对的现实和多年前已经不同了!至今一直有人在监所里处遇性侵者,寻找可以处理的方式。不过我们相信不论是何种处遇模式,通常都是聚焦于如何避免在假释或者刑满出狱后是否会再犯。这一直是个难题,涉及的是目前存有的各式心理治疗模式是否能够有效避免再犯?或者这种保证能够维持多久才算数呢?

因此,在目前的处遇基础已经有所不同了,尤其是对于性侵犯的心理假设。例如,除了性本身的满足外,还有论述强调在性侵过程所呈现的,对于权力使用的愉悦;或者是否犯行者是因为缺乏足够的道德感;或者是对于犯案后的惩罚不够自觉;或者是犯行者有其它的精神疾病,并受那些疾病的影响而出现了犯行。

不论从认知了解或道德感的问题,大致上都会是强调如何让个案知道他们的确犯了罪,并在这些假说上要如何处理的另一种假设。不少犯行者除非是脱离现实或者是死不认错的反社会人格者,他们通常多多少少知道要说些什么,尤其是认错和忏悔罪行,这是被当作基本条件,甚至被当作是犯行者有改善的证据。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