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和大多数对中医感兴趣的人一样,我们研读过许许多多中医书籍,看过不少老师讲课的视频,然而总觉得无法抓住中医的要领,似乎这也对那也对,老师们讲的总是有道理。不但没有学会中医,反而对中医产生了迷茫、怀疑。
和很多人一样,我们投资过养生馆、诊所,赔了很多钱,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坐诊的专家总在换,每位专家的疗效不稳定,专家之间的差异也很大,患者得到的疗效总不稳定,总也找不到中医的标准是什么,疗效的标准是什么。不但投资不利,反而对中医崛起的路径也产生了迷茫、怀疑。
于是我们研究古典中医,从内经到伤寒金匮,全力以赴,提出上千个问题,不断思考,自问自答。终于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极简地展示中医理论到实践的方方面面。
对中医的思考和表达,以前各位大医家都有各种思路,我们赞同黄元御的《四圣心源》,首先界定基本概念,然后指向临床使用这些概念。
我们的核心观点在于以下几部分:
1、假定「气是水分子」,并以此假设为核心,重新从物理学角度诠释气和阴阳、五行、经络脏腑、情志内伤、五运六气的关系。
2、论述营气、卫气在毛细血管层次相伴而行的解剖结构,从热力学角度解析疾病症状在经络营卫层次上的表现,并落实到中医诊断和治疗。
3、将疾病症状分为三个类别,「气量的多少」、「气温的高低」、「气压的大小」,将中医八纲辨证表达为可感知的物理维度,并解析针灸、用药在这三个类别症状上的作用原理。
4、将方书之祖《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解析为六经气化的诊断治疗方法,落实到六气和人体解剖的六经模组,使普通人可判断、可设计药物和针灸的治疗路线。
5、试论疑难病、疫病和中医现代化的可能性。
由于本书涉及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的广泛层次,并且使用了大量现代物理等科学知识,难免出现表达不够精确、问题阐述不够深入,甚至观点发生错误等问题。也欢迎各界朋友给予批评指正!您可以用微信扫描二维码与我们互动,我们将及时给予回馈,谢谢您的支持!
樊学鸿
20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