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上班族,开始享受创新的乐趣吧 读这本书,相见恨晚。
从三十年前参与台湾最早期电子字典的开发,到二十年前参与台湾最早期网路金融跟电子商务系统的启动,再到十年前开始在两岸专注创新培训和顾问,很多朋友喜欢问我:「为什么你做的行业跟工作,总是跟其他人不一样?」
其实,当你体验过从0到1创新的喜悦和刺激,一般稳定的工作你就回不去了。但我并没有独立创业,我是在企业内部的创新者。我们虽然没有「创业家」的光环,但时时充满「创新者」的喜乐。本书作者林要写出了我们这一群在企业内创新者应有的心态和挑战,相信可以给许多在企业科层组织架构里努力创新的朋友一些实用的教战守则。
▍创新的心态不对, 学再多方法都没用
我在两岸许多知名企业教授创新,经常听到学员说:「顾问你教的方法很好,但是在我们公司没有用。」我的老板不鼓励创新、公司没有资源支持创新、KPI和专案进度压得我们无法创新⋯⋯感觉千错万错都不是我的错,是外在环境限制了我创新力。
其实,这恰巧是上班族创新最大的迷思。无法创新,往往不是外在因素,而是内在的创新热情不足。凭借创新的热情,突破环境限制,正是创新者最基本的修为。如果总是期待他人支持、环境改变,抱怨创新的东风不来,可能就只能当一辈子郁卒的上班族,没有创新突破的一天。
本书作者用亲身在丰田汽车和软体银行的经历,说明创新者的心态才是创新最重要的要素。创新的心态一旦偏差,学再多的创新方法也没用。这本书提出在公司实现「全新尝试」的二十二个法则,正是冀望创新的企业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创新心态。
▍在官僚的组织里,也可以有从0到1的创新
这二十二条从0到1法则,其实谈的是创新的「自信」,而不是创新的「能力」。书读得不好,也可以从0到1;不是分到主流部门,也可以从0到1;被主管鄙视、冷冻,也可以从0到1;被资深员工或其他部门嘲讽,也可以从0到1;资源少、限制条件多,也可以从0到1;专业知识不足的外行人,也可以从0到1。作者提出从0到1的创新需要的是「热情」、「自信」、「尝试」、「练习」、「冲动」、「批判」、「扩大生活体验」、「不要害怕失败」。
关于创新的知识和理论,大多数的人都已经知道太多了,是该动手做做看的时候了。就如同史丹佛大学设计学院d.school 的名言:「我们奖励成功的尝试,我们也奖励失败的尝试,我们只惩罚什么都不试的人。」
▍上班族停止抱怨,开始享受创新的乐趣吧
从0到1的成就感和乐趣,是驱动创新者前进的力量,是值得不断追寻的目标。Nike创办人菲尔.奈特(Phil Knight)在捐赠史丹佛商学院大楼的时候,留下了一段话:
There comes a time in every life when the past recedes and the future opens. It’s that moment when you turn to face the unknown. Some will turn back to what they already know. Some will walk straight ahead into uncertainty. I can’t tell you which one is right. But I can tell you which one is more fun.
每个人都有伫立于「过去」和「未来」交叉口的时候,我无法告诉你走向「已知的过去」和「未知的未来」哪一条路是正确的,但是我可以告诉你哪一条路是充满乐趣的。
周硕伦/奇果创新管理顾问公司首席顾问
推荐序 从 0 到 1,人人会说,个个没把握
──程世嘉/爱卡拉执行长
「如何创新?」「要创什么新?」早已经是市场上每个人都在问的问题。创新是经济不断成长的动能,但是知道的人多,做到的人却很少,而能够把创新规模化、发展成商业模式的人更是凤毛麟角。随着市场变得拥挤,创新的机会其实不断在减少当中,容易做的题目都做完了,虽然市场的游资越来越多,却越来越难找到新的题材可以发挥。怎么办?
「Pepper之父」林要的这本书,把自己开发Pepper的历程仔细地记录下来,从中整理出他认为的创新关键和思维。细细咀嚼本书,不难感受到林要想扭转和挑战社会对于「创新」和「失败」的传统价值观:从0到1是优秀人才才能做的事情,而失败是可耻的。林要认为,「冲动」、「不畏惧失败」、「跳出舒适圈」、「热情」等特质是实现从0到1的必要条件。
这与近年来创新实务的潮流相契合,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变得极高,产业及产品生命週期不断在缩短,所有的企业、组织和个人都无可避免地将创新的实务总结为「试误法」,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此路不通,就赶快换一条路走,不要留恋过时的题目,不用对市场进行过多的事前分析,只要跟着市场随时修正就好了,因为没有人可以预测市场。
这样的情势体现在各种方法论上,于是就衍生出了「精实创业」、「精实制造」、「fail often, fail fast」、「build-measure-learn」等等发展和制造新产品的框架。这些框架也是我在Google工作时,以及后来创业,不断奉行的原则。
在Google,我参与了各式各样的创新专案,最早期是应用人工智慧在中文搜寻当中,后来参加地图团队,成为Google地图「大众运输」功能的主要作者,最后又参与了Android作业系统多媒体核心框架的开发,见证了所有网路市场的重大变化,并且亲身参与其中。当然,整个工作历程也不乏失败的产品,例如已经为人所遗忘的个人首页产品iGoogle。
我离开Google,创业七年以来,我们的团队也从0到1发展了不同的产品,且成功规模化走出台湾,包括LIVEhouse网红AI分析服务、企业用影音技术平台StraaS、AI电商销售工具Shoplus,并迅速成为Google在全世界最大的合作伙伴之一,若是要总结过去的创新过程,不外乎就是遵循了林要在本书中提出的二十二个创新关键和思维。
值得注意的是,林要并非一开始就是创业家,他的创新旅程都是在大公司内部,也认为从0到1并不是新创公司的专利,每个人都应该要有创新的思维,从流程、从经营管理的角度,就可以开始实践各种创新。日本的社会结构长期固化,甚至连转职都被视为是上班族职涯自杀的举动和禁忌,像林要这样敢于投入自己有热情的项目,在组织内大力推动改革,并且最后接下孙正义从0到1发展智慧机器人的远大题目的人,在日本的社会氛围之下真的是非常罕见的特例。
虽然晚了不少,近几年日本的创新氛围的确稍微加温了,除了新创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增加,也有更多传统日本的大企业跨出日本、迈向全世界,寻找更大的舞台。经济失落数十年的日本,也开始输出国内的创新,希望能在世界的舞台上重新占有一席之地。
失败和成功,永远都是一路同行。这本书从日本的视角,以及大企业的视角阐述创新,又出自全球爆红的Pepper之父之手,非常值得一读,我认为尤其值得产业老化、面临转型危机的台湾。
我诚挚地推荐本书给读者。
推荐序
从0到1,一个真实、有趣又深刻的故事 崇越集团董事长郭智辉先生在宜兰设有一个安永鲜食馆,门口就有一个拟人化机器人Pepper。一般小孩子或年纪大的人看到这么可爱的拟人化机器人都会觉得新鲜好玩,相当可爱。已经有人预测,将来拟人化的机器人可以当个人助理、朋友,甚至当恋人都是非常可能的。
《Pepper开发者从0到1的创新工作法》作者林要就是在日本软体银行负责将Pepper商业化的人。
你是谁不重要,但跟谁在一起很重要。常常跟聪明的人在一起,分享与见证他的经验,不读书都会变聪明。如果我们没有机会跟聪明的人在一起,透过他的书籍或作品,也能学到一些他的想法。
有两个原因 我推荐这本书给读者。
第一,从0到1这个主题,在现今科技变化快速的时代是越来越需要,也越来越重要。
以学术界来说,研究题目决定了一份研究一半的命运。写论文其实是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决定题目,第二个阶段就是把它有组织、有条理地写出来。从没有题目到有题目,是从0到1的无中生有阶段,想破头,有了题目和大纲之后,就进入以少变多阶段。其中最折磨人、最困难的是第一个阶段:无中生有。
以产业界来说,要在研发上增加企业竞争力,需要从0到1的创新思考,提供附加价值高的产品或服务。过去,鸿海集团厉害的是从1到无限大的功力,擅长大量生产。但现在鸿海集团也投资许多资源在从0到1的创新工作,甚至在台湾和北京清华大学设置一些尖端的研究,盼望将制造的鸿海走向科技的鸿海。
从0到1不是现有工作的延伸,而是一种量子化的跳跃,是有难度的,所以更显得本书值得借镜的价值。
第二,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享受。就好像作者林要坐在你的面前侃侃而谈,分享他在开发Peppe时的心路历程,包括过程中许许多多的酸甜苦辣,以及他在每个阶段体会出来的心得或概念。
比如说,限制条件是创意的泉源。他的经验告诉我们,限制不是我们的绊脚石,反而是垫脚石。正面思考,限制条件可以帮助我们,或者说逼迫我们往从0到1的方向走。他也在开发的过程中体会到一个很重要的关键:不妥协的上司是帮助我们实现从0到1的原动力。换句话说,若不是孙正义的坚持与严厉,Peppe也不会成功。此外,热情也是从0到1很重要的元素。带领部属,必须带出他们的热情,有了热情之后,虽然还是会辛苦,但是绝对不会痛苦。
林要用轻松但深刻的方式表达他学到的教训与心得,我们就像在聆听一个真实又有趣的故事,并且从他的经验中获得巨大的能量与启示。
杨千/交通大学经营管理研究所教授
前言 ▍我想做出前所未有的东西
「我想做从0到1的工作。」我从出社会前就一直这么想。我不想要没完没了地执行已经安排好的事情,我也不想要把别人创造出来的「1」变成「10」。我向往的是亲手从「0」创造出「1」的工作。
我想做出前所未有的东西,让全世界的人「哇」地大吃一惊。我一直有着这样的梦想。
这当然只是毛头小子单纯的妄想。我在当时还没任何实绩,也缺乏自信,这个妄想的反面,不如说是更强烈的不安——自己到底能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呢?我的记忆力很差,一向不擅长考试,虽然做的都是我感兴趣的事,却从未有过脱颖而出的成功经验。而且我还极度怕生。我真的能够好好地在公司工作吗?种种事情都让我担忧。
到现在,已经过了十七年了。
这样的我,也成功参与了几项从0到1的计画。
给我机会的是丰田汽车与软体银行。我一毕业就进入丰田汽车工作,并且在进公司的第三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加入了丰田汽车第一款超跑Lexus LFA的开发计画。这个挑战几乎颠覆过去的常识,而我却成功了。
后来,我前往欧洲,担任丰田汽车F1的工程师。在那里,为了研发出最快的赛车,累积了不少将从0到1的想法化为实体的经验。
回国后,我转调到量贩车的产品企画部,在首席工程师底下负责管理的工作。一开始,因为不习惯管理工作吃了不少苦头,但后来也逐渐品尝到和大家齐心协力推动专案的美妙滋味。
就在那个时候,我认识了软体银行的孙正义社长。当时我以外来学生的身分,加入孙正义为培养继承人而成立的「软体银行学院」,直接向他学习,希望将孙正义的领导学活用在管理工作上。
没想到,这成了我职涯的转捩点。
「来我们公司吧。」孙正义对我说。
「要做什么呢?」我问他。
「机器人。将能够与人类心灵交流的机器人普及化。」孙正义这么回答。
没有这更棒的从0到1了!这个想法让我跳槽到软体银行。我有了一个机会,能够以研发组长的身分,制作全球第一款能够辨识情感的机器人Pepper。
我一路看着Pepper逐渐打入市场,最后在二○一五年九月离开软体银行。因为我想挑战新的从0到1,我想创造出全世界未曾出现过的,能够满足心灵、支持人类的机器人,基于这样的想法,我成立了GROOVE X这家机器人新创公司。
我已经年过四十,一想到仅剩的人生,就对自己在这个时间点跨出这一步完全没有犹豫。我当然也会担心,但现在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度过的每一天都很充实。
▍组织中的人,要如何实现从0到1?
我之所以会兴起写这本书的念头,是因为我在离开软体银行之后,辅导了许多商业人士,他们多半身处在公司组织里,不知道该如何以上班族的身分面对从0到1。
他们当中有人找我商量个人立场的问题:
「该怎么做,才能在公司里实现从0到1?」
「公司虽然把新事业交给我负责,却一直进行得不顺利……」
「公司要求创新,但是到底该怎么做才好……」
也有人找我商量经理人立场的问题:
「如何才能培养出有能力从0到1的人才呢?」
我对他们的烦恼感同身受,因为直到不久之前都还是上班族的我,也有过同样的烦恼。
克雷顿.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创新的两难》(The Innovator’s Dilemma)这本书也清楚提到,如果一家公司已经有成功的事业,那么,想在这家公司里成功地从0发展出1,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一直以来所做的事情其实微不足道。我并没有研发出像iPhone那种大获成功的商品,也不觉得自己适合辅导这些为了从0到1而烦恼的人。但是与大家的讨论带给我刺激,让我能够深入思考:如果想在组织里实现从0到1,最重要的关键是什么?
我在思考的过程中,也阅读了许多书,希望能从中得到参考。然而,市面上关于创新的书虽然不少,但作者却几乎都是创业家、自由工作者或研究者。他们的观点当然也很有参考价值,但是仔细想想,大部分的读者都是在公司里工作的上班族,这些书籍不一定能够考量到上班族的立场,所以也不尽然能够解答读者真正想知道的事情。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在丰田汽车与软体银行这样的大企业挑战从0到1,既然市面上的书对上班族而言不尽然适用,那么,将我的经验与从中得到的体悟集结成册,多少还是有点意义吧。而且,如果不在刚离开大企业的时间点动笔,写出来的内容或许就无法贴近现在正在苦恼的上班族。这么一想,我就斗胆提笔写这本书。
▍创新需要的不是「才能」,而是「练习」
我认为,从0到1,谁都做得到。
因为连我都能做到一定的程度。
小时候,我是个平凡的孩子,没有任何特殊天赋,小学的时候,连九九乘法表都背不起来。中学的时候在社团中一点都不活跃,但课业成绩也没有特别顶尖。高中的时候更悲惨,是万年的倒数第二名。
我在大学时主修空气动力学,热中于滑翔机,大学生活相当充实,但是在找工作时却遭遇滑铁卢。我想去的公司没有录取我,继续升学也是出于消极的选择。研究所毕业后,好不容易才有工作,当时并非首选的丰田汽车录取了我。换句话说,过去的我是个失败者。
不仅如此,人际关系也让我很烦恼。无论是在丰田汽车,还是在软体银行,我都曾经在组织法则的夹缝中不知所措,不知道为此被骂了多少次。我也经历过数不清的失败,但唯有一件事我可以抬头挺胸地说:「即便如此,我还是会持续挑战从0到1。」
我认为,这就是实现从0到1的唯一方法。
我想表达的绝对不是「毅力论」。
人类的大脑不管到了几岁,只要输入新的资讯,就能自由地重组回路。但是,只有「知识」是不够的,唯有实际的「经验」,才能让大脑的回路大幅改变。就算从书本中学到骑自行车的方法,也绝对无法学会骑车。只有一次又一次地跌倒、练习,才能掌握骑车的诀窍。这个时候,大脑的回路已经重组了。同样的道理,只有试图採取从0到1的行动,才能让大脑自动建立从0到1需要的回路。
踏出这一步当然是可怕的,因为这一步会跨出组织公认的「常识」,一定会产生批判与摩擦。而且,从0到1必然会成为公司「非主流」,挑战的人将被迫对抗孤独与不安。
但如果因为害怕而待在「常识」的框架中停滞不前,大脑会日渐强化这个最适合在框架中安稳度日的回路。这么一来,不管是头脑多好的人,都绝对无法实现从0到1的创新。我想各位也知道,有些人就算直觉敏锐、头脑清晰,也完全没有创造力。
相反地,我曾经与成功实现从0到1、真正有能力的人一起共事,就我的经验来看,他们不一定有很高智商,但这些人毫无例外地,全都不畏风险,持续挑战创新。换句话说,能不能一次又一次地练习稍微跨出框架,将决定从0到1的成败。
从0到1需要的不是「才能」,而是「练习」。
一切终究是由「做或不做」来决定。
▍从0到1是人类的本能
话虽如此,但要是盲目地挑战而绕了远路也很可惜。所以,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写下这本书,帮助想在组织中实现从0到1的人,整理出必须留意的重要事项。
‧潜意识是从0到1的主战场
‧专业的外行人最厉害
‧冲动是美德
‧光有创意,不可能实现从0到1
‧在有计画与无计画之间前进
‧不会失败就是危险的征兆
‧效率化会扼杀从0到1
这些是笨拙的我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掌握到的精随,我相信,对于在工作上烦恼的上班族而言,多少有些可以参考的部分。
从0到1的魅力是什么呢?
我觉得是乐趣。
「就是这个!」灵感出现的瞬间相当爽快,同时也会涌现试图实现想法的热情。但接下来就会面临一连串的痛苦。
因为是没有前例可循的尝试,所以无论怎么找都不会有「正确答案」。只能在看不见终点的情况下,沿着不安的道路一步一步往前进,有时候还得承受来自周围的反弹。
然而,只要拥有从0到1的热情,这种「创造的痛苦」也会变成喜悦。
经过一番苦战,成功实现从0到1的时候,至高无上的喜悦将油然而生。
至今为止的辛苦都将化为美好的回忆,并且再度涌现挑战下一个从0到1的热情。
我想,这或许就是身为工作者最大的幸福吧!
从0到1的原动力是好奇心。
对「未曾看过的事物」、「未曾见过的世界」感兴趣,是人类的原始本能之一。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欲望。
为了满足这个内在的本能而工作,自然会产生动力。
相反的,如果只是为了「义务」而工作,只会减损热情。
所以我深信,从0到1才是实现人类本能的工作。
我希望让更多的上班族体验实现从0到1的喜悦,进而活化目前的经济状况。如果这本书能够为此略尽棉薄之力,对我来说没有比这个更开心的事情了。
二○一六年五月 林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