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孩子的数学对话

我与孩子的数学对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亲子教育
  • 数学启蒙
  • 家庭教育
  • 数学思维
  • 儿童数学
  • STEAM教育
  • 逻辑思维
  • 学习方法
  • 教育心理学
  • 趣味数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为什么国小数学要这样算?孩子很想问的100个问题,在本书可以找到答案。

  二进位要怎么数数?
  除法的直式为什么要这样写?
  分数要怎么加减乘除?
  为什么可以用短除法找最小公倍数?
  辗转相除法的原理是什么?
  有没有周长大、面积却小的形状?
  有没有体积大、表面积却小的形体?
  负数加减口诀的由来是什么?
  要怎么算时差?
  闰年的规则是什么?
  十三号星期五很少见吗?
  身分证号码有什么秘密?
  为什么内项乘积=外项乘积?
  交换位子有几种方法?
  判断3的倍数为什么要每位加起来?
  「打九折」和「加一成服务费」可不可以抵销?

  使用指南
  慢读、慢想。本书对孩子而言可能不太合适当小说一般快速翻看,想造出果子,会需要的是时间和沈静。高斯说的一句话影响我许多:「宁可少些,但要好些」。

  本书可用于:

  1.亲子共读材料。

  每个礼拜固定一个时段,开设家庭读书会,让孩子与爸爸妈妈选择一个小单元共读,作为亲子互动的数学土壤。

  2.高年级寒暑假指定书籍。
  可提供孩子在寒暑假阶段,进入第二轮的概念再建构,有些是具体物的讲解,有些是不同方向的讨论,这将对孩子的内化有所益处。也可作为预习自学、或书写心得感想的书单。

  3.教师备课参考。
  供老师们作观念切入点的选择,以及讲解的补充,这100个主题都是我课堂实验过的项目,供学校老师作连结激盪之用。
《星际迷航:时空涟漪》 类型: 硬科幻/太空歌剧 作者: 艾丽西亚·文森特 字数: 约 16 万字 --- 故事背景:宇宙的寂静与回响 公元 2742 年,人类文明已在银河系内拓展了数百年。曲速引擎技术的成熟使得星际旅行成为日常,但广袤的宇宙依然充满了未解之谜与潜在的威胁。地球联邦(Terran Federation)是目前最强大、技术最先进的势力,其统治范围横跨数十个星系。然而,在联邦的边陲地带,一个被称为“虚空带”(The Void Rifts)的区域,却一直笼罩在神秘与恐惧之中。 “虚空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星云或黑洞群,而是一系列随机出现的、跨越时空的能量异常点。这些“涟漪”能够瞬间吞噬船只,或是将其抛入数千光年之外,甚至将其暴露在已知的物理定律无法解释的现象面前。联邦的精英探险队曾多次试图绘制其边界,但几乎都以失踪告终。 主角与核心冲突 塞拉斯·凯恩(Silas Kaine): 前联邦顶尖的“时空物理学家”,因一次研究事故导致其孪生妹妹在一次实验性跳跃中“时间错位”,至今生死不明。塞拉斯因此被剥夺了高级权限,隐居在第三轨道空间站担任档案管理员,沉浸在对失踪妹妹的愧疚与未解理论的研究中。他坚信“虚空带”并非自然现象,而是某种古老、高级文明遗留下的技术故障或防御系统。 伊欧娜·薇拉(Lyra Vella): 一位年轻、坚韧的边境走私者和非法文物搜集者。她驾驶着一艘经过大量非法改装的侦察舰“渡鸦号”。伊欧娜的动机纯粹是生存和财富,但她拥有一项不为人知的独特能力——她能“感知”到时空涟漪中微弱的能量波动,这使她成为少数能安全穿越虚空带边缘的人之一。 核心冲突: 联邦高层发现了一个位于虚空带深处的信号源,该信号似乎预示着一种能够彻底稳定或摧毁时空结构的超级技术。出于对技术垄断和潜在威胁的担忧,联邦秘密派遣了一支精英清除小队。塞拉斯被强行召回,他必须在联邦清除小队到达之前,利用他的理论知识和伊欧娜的“天赋”,进入虚空带的核心,找到妹妹失踪的真相,并揭示信号源的真正目的。 剧情发展与关键节点 第一幕:旧日阴影与意外的合作 塞拉斯在联邦的压力下,被迫寻找能提供“导航”的帮手。他通过一系列灰色渠道找到了正在为一笔大买卖冒险的伊欧娜。起初,两人互不信任,塞拉斯认为伊欧娜不过是个鲁莽的投机分子,而伊欧娜则视塞拉斯为受象牙塔保护、不谙世事的书呆子。 他们利用塞拉斯的理论模型,结合伊欧娜对“涟漪感应”的直觉,进行了一次极度危险的首次联合测试跳跃。这次跳跃成功穿越了一个中型涟漪,但船舰的能源核心遭受重创,并首次接触到了涟漪内部的景象——那是时间维度被撕裂后留下的、扭曲的、非欧几何的残影。 第二幕:深入未知的领域 在深入虚空带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涟漪并非随机生成。它们似乎遵循着一套复杂的、基于数学常数的生成规律,这印证了塞拉斯关于“人工干预”的猜想。他们开始遭遇“残余物”(Echoes)——在时空扭曲中被困住的古代文明的投影,这些投影具有强大的能量,但其行为模式完全无法预测。 伊欧娜的“天赋”开始显露更多秘密。她发现自己不仅能感知到涟漪,还能在特定频率下,对小型涟漪产生轻微的“推力”,这使得他们的航行效率大大提高。塞拉斯意识到,伊欧娜的基因可能与制造这些时空技术的古老种族存在某种联系。 与此同时,联邦清除小队“奥德赛”紧追不舍。小队的指挥官,塞拉斯的昔日导师,奉命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塞拉斯接触核心信号源,因为导师相信,任何探究这种力量的行为都将导致宇宙的最终崩溃。 第三幕:核心与真相的解构 塞拉斯和伊欧娜终于抵达了信号源的中心。那里不是一座基地,而是一个巨大的、悬浮在纯粹能量中的晶体结构——被称作“源初编织器”(The Primal Weaver)。 源初编织器并非武器,而是一个巨大的“时间记录与修正装置”。塞拉斯破解了它储存的信息:数百万年前,一个已消亡的超维文明为了避免自身文明因时间悖论而毁灭,创造了这套系统来“过滤”和“隔离”具有毁灭性时间特性的区域——也就是后世所称的“虚空带”。 他震惊地发现,妹妹并非死于事故,而是因为她偶然激活了一个联邦秘密实验中被低估的“安全协议”,她被系统判定为“时间不稳定因子”,并被安全地囚禁在了编织器内部的一个“静止时间泡”中,作为备份数据。 就在塞拉斯准备释放妹妹时,奥德赛小队赶到。导师试图激活编织器的自毁程序,认为这种力量过于危险,不能存在于任何时空内。 高潮与结局 塞拉斯与导师展开了理念与武力的双重对抗。塞拉斯必须说服导师,知识和理解比恐惧更强大。伊欧娜则利用她对涟漪的掌控力,在战场周围制造出高密度的“时间湍流”,干扰奥德赛的武器系统,迫使他们陷入自我保护模式。 最终,塞拉斯成功地稳定了编织器,解救了妹妹,并将她带出了静止泡。但为了防止联邦或任何势力再次滥用这种力量,塞拉斯做出了艰难的抉择:他没有摧毁编织器,而是利用妹妹残留的“时间能量”,对编织器进行了“永久锁定”——它将继续运行,但其位置和核心代码将永远对已知宇宙的任何扫描手段隐藏起来。 塞拉斯、他的妹妹和伊欧娜(带着她应得的报酬和对塞拉斯的敬意)一起,驾驶着“渡鸦号”离开了联邦的势力范围,驶向未被探索的遥远星系。他们带走的,是关于宇宙时间本质的秘密,以及一段不再被时间束缚的友谊。宇宙的“涟漪”依然存在,但人类已经学会了与它的沉默共存。 核心主题 本书探讨了人类对未知力量的恐惧与探索的欲望之间的永恒拉锯。它深入研究了时间作为一种可塑资源的可能性,以及在面对超越理解的科技时,个人道德选择的重要性。同时,它也描绘了边境生存者的坚韧和科学工作者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罗一亮


  数学教师、作家、国际志工。

  轻微阅读障碍,但仍然乐观读书与创作。
  热爱旅行,喜欢收集不同国家的lays洋芋片。
 
  目前正在找寻一种方法,协助孩子能有小型创业的机会。
  信箱: yiliangmath@gmail.com

图书目录

使用指南
序言
本书动机
1.数和进位制(一)
2.数和进位制(二)
3.奇偶数
4.数和进位制(三)
5.为什么要加零?
6.整数乘法直式
7.乘法的画图法
8.除法使用时机(一)
9.除法使用时机(二)
10.整数除法直式
11.整除和除尽
12.概数(一)
13.概数(二)
14.四则运算次序
15.什么叫等值分数、扩分、约分、通分?
16.为什么要找等值分数?
17.分数的加减法
18.分数的乘法
19.分数乘法为什么可以约分(一)?
20.分数乘法为什么可以约分(二)?
21.分数除法的情境
22.分数的除法
23.分数除法为什么可以约分?
24.整数除法与分数
25.移动小数点
26.小数的意义与特色
27.小数的乘法
28.小数乘法的直式
29.小数除法的情境
30.小数除法的直式
31.小数除法的直式(有余数版)
32.面积与周长
33.短除法(一)
34.短除法(二)
35.最大公因数与公因数
36.公因数与差
37.反覆相减法
38.为什么相邻两数必定互质
39.两数互为因倍数时,怎么找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40.怎么找到所有公倍数?
41.为什么互质的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是两数相乘?
42.为什么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积,会等于两数相乘?
43.怎么用短除法找到最小公倍数?
44.三个数的短除法
45.辗转相除法的原理
46.用正方形想辗转相除法
47.质数
48.找因数(一)
49.找因数(二)
50.找质数
51.为什么「内项乘积=外项乘积」?
52.正方形家族的面积
53.长度、面积单位
54.表面积与体积
55.三个律
56.负数加法
57.负数减法(一)
58.负数减法(二)
59.时差(一)
60.时差(二)
61.甲子
62.闰年
63.中点公式
64.共几人、差几天?
65.倍数判别(一)
66.倍数判别(二)
67.倍数判别(三)
68.去1减2法(7的倍数)
69.为什么两边和大于第三边?
70.种树问题
71.去括号(一)
72.去括号(二)
73.一度水
74.速度(一)
75.速度(二)
76.比率
77.排列数
78.分数除法可以「分母除以分母,分子除以分子」吗?
79.循环小数
80.除法、分数、和循环小数(一)
81.除法、分数、和循环小数(二)
82.明年的生日星期几?
83.十三号黑色星期五
84.除和除以
85.身份证号码的秘密
86.梯形面积公式的新想法
87.关于3.14的乘法
88.「打九折」和「加一成服务费」的抵销
89.加服务费怎么算?
90.折扣和服务费的顺序
91.买一送一是打几折?
92.几则新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
93.怎么共享火车座位?
94.越加越大吗?
95.加减法可以从高位去做吗?
96.乘除法可以不要照规定算吗?
97.请问16−7=?
98.假分数的存在
99.乘法交换律8×3=3×8
100.除以0
写在后面

 

图书序言

作者序

  敝人于教学现场摸索约20年,面对数学课堂有感,这一科,教学环境改革不快,但是上课速度总是飞快。

  观察许多学习情况中等的学生,天天面对考试,面对这过于快速的节奏,经常都只是模模煳煳的,有时不得已先得过且过,但一不小心没跟上,常常就被抛在后面了。这种学习方式,像是餐桌上有满汉全席108道大菜,但却被规定30分钟内要全部吃完,吃完还要背菜名,孩子能怎么做?只能越吃越快,甚至先吞下去再说,完全没有知觉或享受可言。

  我们都知道,只有细嚼慢嚥才能有益于身体和胃口,真正的满汉全席是整整两天,分着四餐慢慢吃。对大部分的孩子来说,学习更是应该如此,但孩子又能选择什么呢!我们当大人、当前辈的,是否要执行一些改变,无论是什么原因,如何让孩子不要再枯坐在课堂上,能有个1%的空间,我们都应该要努力看看,教育虽是复杂的,但若我们愿意陪伴孩子同行,领头去作点更新,孩子必会看见,而果效也就在这之中慢慢滋长。

以下有一些观点分享给各位父母亲、或是初入教学领域的教学者:

  1.要陪伴孩子「一起」学习数学一段时间。

  2.对于一个预备好心思要学习数学的孩子而言,唯一的原则是:慢慢建构。尊重孩子现在有的能力,先看「他目前在哪里」,再说「他应该在哪里」。

  3.事实上也没有「该在哪里」这回事,数学就是一种工具,一种建立规律的语言,这和生活经验积累有极大的关系,所以一下子数学这科没有在分数上跳出来,并不代表未来不行,一边积累生活的总量,一边等待时机,数学都来得及。以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资质中等,但从来没碰过数学课本的15岁孩子,他要在一年之内,想把小一到国三的数学课本消化好,并且展现出这个年纪的常态表现,这一点是确实可以做得到。我已经见识过几位了。

  4.若零都可以,慢又为何不行。数学不是天才儿童才能学,我们要鼓励孩子,慢慢来,面对自己的优势和短缺之处,寻求一些方法,慢慢的去改变处境。

  5.再谈到数学老师,无论我们自己过去在数学市场上多风光,智商多高、数学能力多强,我们数学老师天天要奋斗的是,是否有试着把每一个观念,为孩子好好的:「定清楚」、「讲清楚」、「推理清楚」。这是最优先的事,是数学教育的核心。这件事的优先顺位,甚至有些时候高于把数学教得好玩,这将会有助于孩子扩张他的境界,累积未来进入抽象领域时的基础经验。

  6.数学这个科目有个特色,有时即使观念并不难,但仍旧难以亲近,原因在符号和术语,的确,数学就连名词都不太容易入门,这一点和数学历史发展有关,数学老师也要能担任好的翻译桥樑,才能使孩子在学习上能够更加适应一些。

  7.考试是个诊断,但也就当它是一个诊断就好,不要看低它,但也不必要高估它。特别是在50分钟内,却有超过25题的试卷,这种等级的考试,结果是随时可翻转的,父母亲们,如果您的孩子在这种「快考试」、「机械型反射」总能考得很好,您最好确认一下他是花了多少时间反覆练习或背诵,才成为这么「快速」的人,并也确认一下他的「慢考试」、或「观念型」又考得如何?

  8.学习数学之路必将走向抽象的领域,确实不可能永远只问「好不好玩」、「好不好学」,但若是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国中生,或是初学者,那他有权力需要「先求有趣」,「先求信心」,至少要求「先具体再抽象」,这总是合理的,总不能叫婴儿大口啃鸡腿,或要他自己拿刀切牛排吧,再好吃也吃不下去。在初级数学中,老师有时是在做「数学保母」的工作,孩子红萝卜不吃,我切碎煎成海鲜饼,引导他不挑食、不畏惧,这是一个阶段性的角色专业。

  9.身为教育者不论科别,都要有足够强的心理素质,成功不必在己,我们造就的是生命;老师心里永远要有孩子,特别是较弱势的孩子,我们不断地钻研新的方法作教育,很希望孩子能有更多理解和思辨的机会。若愿意尝试去做到这一点,我们除了是位努力的教师,再看深入一些,一位想使一切能「从无到有」的老师、父母亲或自学者,从定义上,我们都是勇敢的创业者!

  最后,引用孩子们很喜欢的哆啦A梦卡通里,有一集胖虎妈妈对胖虎说的话,与大家共勉:

  『努力去做还做不好,这种事在人生中,多得数不清。』

  试想一下清澈的水!多么透明、沁凉,简单,这个味道,就是数学的原味,就让孩子大杯畅饮吧,我们在教学路上,无论别人看我们是成功还失败,都先反省自己,我们有没有传递一些数学精神出去。

  让我们都继续努力吧!

  本书内的讯息,如果对您有所共鸣,请不必客气,操作实验在学生和儿女身上,欢迎与我分享,在此留下我的email,还请各位先进不吝指导斧正。

  祝福各位平安!
 
  罗一亮老师

图书试读

92. 几则电视上常见的数学问题
 
【新闻标题】
 
新闻报导,一个有名的歌星,在网路上放了自己的新专辑主打歌,才短短一天点阅率突破300万。
 
新闻报导,农村的房价飙涨,由过去一坪10万,今年变成一坪100万,整整增加了10倍。
 
新闻报导,捷运征人竞争激烈,1个职缺居然来了100个人应征,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趴。
 
新闻报导,某面店週年庆促销,红烧牛肉面原价119元,算整数100,只限今天。
 
新闻报导,因霸王级寒流来袭,今天逛夜市人数减少了3倍。
 
【讨论】
 
1.比率我们已经提过,就像近视率、出席率。就算全世界都近视,近视率也才100%,也就是1。点阅率不可能3000000。揣测新闻记者想讲的是点阅次数。
 
2.从一坪10万变成100万,是增为10倍。若想用「增加」表达,那么会是:增加了9倍。
 
3.  1%=百分之一=1 percent=1趴≠百分之一趴
 
一般人说的趴,是percent的意思,和日文发音有关。
 
所以百分之一趴,是1/100%,也就是一万分之一。小心别误用了。
 
4.奇怪,119不是整数吗?
 
5.假设昨天逛夜市有1000人。1000的1倍是1000,所以减少1倍是什么意思?代表减少1000人,也就是逛夜市人数:0人。
 
那,什么是减少3倍?是的,很可怕,大家翻页,不要问。
 
98. 假分数的存在
 
到这边作个分享,关于带分数和假分数。
 
学生发现,为什么带分数和假分数经常在作互换?其实不是因为题目爱整学生,一直要求换来换去,而是它们有各自的特色、专长。
 
带分数重点在于量的理解和估计,一听到带分数就知道大约量有多少,而假分数的份量就很模煳。但假分数在计算上有很强的功能,加减乘除都有对假分数的依赖,相对于带分数的计算,就不是那么便利。
 
所以既然各有意义,我们要鼓励孩子,跟带分数、假分数都要当好朋友,不要太排斥它们某一个,互换也要熟练些。
 
虽然假分数在中年级已经引入,但并不太容易内化,到了五年级后,孩子抽象能力较为成熟了,而且计算也慢慢的看到例子,再引导一次带分数、假分数的特色和优缺,孩子在观念内化上将会更上一层楼。
 
写在后面
 
我们都感受一下,看不见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情?
 
「有些时候,即使努力了,我仍旧读不懂。在这个环境里学习很孤独,我好像是个失明的人,我真的读不懂」。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我翻开《我与孩子的数学对话》之前,我对亲子数学教育的认知,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死记硬背”和“刷题”的传统模式上。我总觉得,数学就是一堆枯燥的数字和公式,需要孩子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记忆和练习。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数学世界——一个充满趣味、逻辑与创造力的世界。作者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生动地展现了如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我特别赞赏作者对“提问”的艺术的描绘。她并不是简单地教我如何问“正确”的问题,而是引导我如何去问那些能够激发孩子好奇心、引导孩子深入思考的“好”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开放式的,鼓励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挑战已有的认知。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在与孩子交流时,是否过于急于给出答案,是否忽略了倾听孩子的声音。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数学教育,并非在于孩子能掌握多少知识点,而在于他们能否培养起对数学的兴趣,能否形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死记硬背都来得重要和长远。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教育方法上的启发,更是一种心态上的转变。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轰炸,也常常将教育视为一项“任务”,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而《我与孩子的数学对话》则像一股清泉,让我慢下来,静下来,去感受与孩子相处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作者并没有给我制造焦虑,而是用一种平和而充满智慧的语调,引导我看到孩子身上蕴含的无限潜能。我尤其喜欢书中那种对“过程”的强调。我们往往只关注结果,却忽略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所经历的思考。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陪伴孩子探索数学,更重要的是陪伴他们经历思考的过程,鼓励他们尝试,允许他们犯错,并在犯错中学习成长。书中那些关于如何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游戏和活动,引导孩子认识数学的例子,我都一一记下,并尝试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实践。令我惊喜的是,孩子们的回应远比我想象的要积极。他们不再将数学视为枯燥的练习,而是把它当作一种有趣的挑战,一种发现世界的工具。这种改变,让我深感欣慰,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以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去引导孩子学习的信念。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赋能”感。我一直觉得自己不是一个擅长数学的家长,常常在孩子提出数学问题时感到力不从心。然而,《我与孩子的数学对话》却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它让我明白,作为家长,我们不必成为数学专家,我们只需要成为孩子探索数学路上的“伙伴”和“引路人”。作者以极其亲切的口吻,分享了她如何通过日常的对话,引导孩子理解和运用数学。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交流,却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智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提问”的讲解。她并没有教我如何“问倒”孩子,而是教我如何通过恰当的提问,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独立思考。我开始尝试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运用书中的方法,让我惊喜的是,孩子们的回应远比我想象的要积极。他们不再将数学视为一项负担,而是把它当作一种有趣的挑战。这种改变,让我对孩子的数学学习重拾信心,也让我意识到,亲子关系中的信任和鼓励,远比任何功利性的知识传授都要来得重要。

评分

读完《我与孩子的数学对话》,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数学真的可以很有趣,也真的可以融入生活。过去,我总觉得数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需要专门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认知。作者用一种极其自然而然的方式,展现了如何将数学融入到日常的亲子互动中,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在生活中感悟。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观察”和“提问”的强调。作者教会我,如何去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如何通过恰当的提问,引导孩子去思考和探索。那些书中描绘的,孩子因为一次成功的发现而露出的惊喜表情,因为一次巧妙的解决而获得的成就感,都让我深有感触。我开始意识到,我过去的教育方式,或许过于功利化,过于关注结果,而忽略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思考和乐趣。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孩子发现世界的奥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数学,正是打开这个奥秘的一把钥匙。它让我重新找回了与孩子一起探索的乐趣,也让我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对“对话”的强调。在我看来,很多亲子教育书籍,往往会给出一些“方法论”,但却忽略了最重要的部分——沟通。而《我与孩子的数学对话》,恰恰是以“对话”为核心,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来引导孩子学习数学。作者并没有将自己置于一个“专家”的地位,而是以一种平等、尊重的姿态,与读者分享她与孩子之间的真实互动。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片段,比如在厨房里一起做蛋糕,在超市里计算花费,在公园里观察植物的生长等等。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在作者的笔下,都变成了极具启发性的数学学习机会。她教会我,如何抓住这些瞬间,如何通过巧妙的提问,引导孩子去发现其中的数学规律。更重要的是,她让我明白,所谓的“数学对话”,并非一定要谈论高深的理论,而是要建立一种开放、信任的沟通氛围,让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尝试,甚至敢于犯错。这种陪伴式的学习,不仅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数学,更能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数学有些“恐惧”的家长,总担心自己无法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帮助,怕拖累了他们的学习。而《我与孩子的数学对话》这本书,则完全颠覆了我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它不是一本教家长如何“教”数学的书,而是一本教家长如何“陪伴”孩子探索数学的书。作者展现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与其成为知识的传授者,不如成为孩子探索路上的“引路人”和“同路人”。我最欣赏的是书中那种对孩子天性的尊重,以及对每一次“错误”的积极解读。很多时候,我们家长看到孩子出错,第一反应就是纠正,但作者却引导我们去思考:孩子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这个错误背后是否隐藏着他们独特的逻辑?这种从“纠错”到“理解”的转变,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它让我不再害怕孩子犯错,反而开始期待从他们的错误中,发现他们思维的独特之处。书中的一些对话片段,我反复阅读,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那些看似简单的交流,却蕴含着深厚的教育智慧。我开始意识到,与孩子进行“数学对话”,并非一定要谈论复杂的公式和定理,而更多的是关于引导他们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分析、去解决问题。这本书让我重新找回了与孩子一起学习的乐趣,也让我相信,即使我不是数学天才,也能成为孩子学习路上的有力支持者。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艳的地方,在于它所展现的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理念。它没有给我灌输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的教育理论,也没有给我列出一大堆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相反,它就像一位老朋友,用最朴实真诚的语言,分享了她在与孩子互动中,如何巧妙地将数学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提问”的探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教我如何问“对”的问题,而是教我如何问“好”的问题。那些问题,不是为了检验孩子是否掌握了某个知识点,而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去思考,去探索。我常常在想,我平时跟孩子聊天的内容,是不是过于功利化了?是不是总是围绕着“学了什么”、“考了多少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在日常的嬉笑打闹中,在做家务、玩游戏的过程中,都可以成为孩子们学习数学的绝佳契机。书中那些生动的案例,比如用积木学习测量,用饼干理解分数,用看地图规划出行路线,都让我茅塞顿开。我意识到,我一直以来所担心的孩子“学不好数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用一种过于刻板、过于书本化的方式去对待它,而忽略了数学在生活中的鲜活与趣味。读完这本书,我不再觉得数学是一门枯燥的科目,而是充满了无限可能的探索领域。我甚至开始期待与孩子一起,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之美,去用数学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

评分

这本书刚拿到手时,我其实并没有太高的期待,毕竟市面上关于亲子教育的书籍琳琅满目,很多都大同小异,无非是强调耐心、鼓励,或是提供一些零散的小技巧。然而,《我与孩子的数学对话》却像一股清流,悄无声息地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它没有给我醍醐灌顶的理论,也没有强制我遵循一套僵化的模式,而是以一种极其温柔而又深刻的方式,引导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在数学学习这件事上的关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份对孩子纯粹的好奇与尊重。她并没有将孩子视为一个需要被“塑造”的容器,而是将他们看作是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特视角的小个体。当我看到书中描述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对话,是如何在作者的引导下,逐渐揭示出孩子内心深处对数字、形状、逻辑的理解时,我感到一种莫名的震撼。这不仅仅是关于数学,更是关于如何倾听,如何观察,以及如何与孩子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连接。那种发现孩子闪光点的喜悦,那种看到孩子在尝试中获得成长的欣慰,都通过作者的文字跃然纸上,让我感同身受,仿佛也置身于那些温馨而充满智慧的亲子时刻。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在孩子学习数学时,常常急于给出答案,急于纠正错误,而忽略了去理解他们是如何思考的,他们的“错误”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逻辑。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教育,或许就是从放下“老师”的架子,回归到“伙伴”的角色开始,用一颗平常心去陪伴,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用一颗开放的心去倾听。它让我明白,数学并非遥不可及的学科,而是一种可以融入生活的语言,一种可以用来探索世界的方式。

评分

在我阅读《我与孩子的数学对话》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种“看见”的力量。作者不仅仅是在分享她与孩子在数学学习上的经验,更是在引导我“看见”孩子内心深处对数学世界的探索和理解。她没有用复杂的理论武装我,也没有给我制定一套严苛的学习计划,而是用最贴近生活的方式,展现了如何通过日常的互动,来开启孩子的数学智慧。我尤其赞赏书中对“游戏化”学习的推崇。作者将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巧妙地融入到孩子们喜爱的游戏中,让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充满乐趣。这让我意识到,我过去对孩子学习的担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将学习与“苦差事”划上了等号。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学习可以是一件充满惊喜和发现的事情。通过作者的文字,我仿佛也置身于那些充满欢笑和智慧的亲子时刻,我能感受到孩子在探索中获得的成就感,也能感受到家长在陪伴中收获的欣慰。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数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用心去爱,用心去陪伴的书。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并在爱的环境中自由成长。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场温暖而智慧的漫步,在与作者的文字交流中,我逐渐卸下了对数学教育的焦虑和压力。我一直以为,教孩子数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父母拥有深厚的数学功底。但《我与孩子的数学对话》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让我意识到,作为家长,我们最大的优势,并非是掌握多少知识,而是我们与孩子之间那份独一无二的情感连接。作者用朴实而真诚的语言,分享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种机会,与孩子进行有趣的数学“对话”。她强调的不是“教”,而是“陪”,不是“灌输”,而是“引导”。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孩子“好奇心”的呵护。她教会我,如何去捕捉孩子瞬间闪烁的灵感,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去回应他们的疑问,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或忽视。那些书中描绘的,孩子因为一次成功的探索而露出的灿烂笑容,因为一次巧妙的提问而引发的深度思考,都深深地触动了我。我开始明白,真正的数学教育,应该回归到对孩子天性的尊重,回归到对他们内在驱动力的激发。这本书不仅让我找到了与孩子进行数学互动的信心,更让我重新审视了亲子关系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却无比珍贵的教育时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