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数源:你不知道的数学祕密

追本数源:你不知道的数学祕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数学史
  • 数学普及
  • 数学哲学
  • 数学文化
  • 科普
  • 趣味数学
  • 数学思维
  • 数论
  • 几何
  • 密码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毕氏学派认为有理数就是「可表达的数」,到底是要表达什么呢?
  养兔子跟数学有什么关系?什么样的比例最完美?
  卡丹诺到底怎么从塔塔利亚手中骗走三次方程式的公式解?
  巴斯卡为什么要发明巴斯卡三角形?
  对数怎么发明的?
  牛顿与莱布尼兹的战争是怎么一回事?
  怎么用数学解释浩瀚无垠的宇宙?

  你觉得高中数学很难、很无聊吗?本书将大大改变你的观点。有理数、方程式、三角函数、机率、圆锥曲线、微积分……,每一个数学概念背后都有专属于它的故事。本书将带你直击数学概念的源头,发掘数学背后的人性,让你从数学发展的故事中学习数学,了解数学。
探秘数字的奇妙旅程:一场超越基础的数学思维盛宴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新奇与挑战的数学世界,它不落窠臼,不拘泥于教科书的既有框架,而是聚焦于数学思想的深度挖掘与应用拓展。我们相信,数学的魅力不仅在于精准的计算和严谨的证明,更在于其背后蕴含的深刻逻辑与无尽创造力。 第一部分:逻辑的基石与思维的塑形 本部分将从最基础却常被忽视的数学逻辑入手,剖析推理的结构与谬误。我们探讨的是如何像一位严谨的数学家那样思考,而非仅仅是执行运算。 1. 演绎与归纳的边界: 我们将深入解析数学证明的核心——演绎推理的不可动摇性。通过对历史上经典几何证明的重构,展示从公理到定理的每一步飞跃是如何发生的。同时,我们也会审视归纳法在数学猜想形成中的作用,讨论如何从观察中提炼出普适的规律,以及何时需要警惕“强归纳”的陷阱。这不是对基本逻辑的简单复述,而是对逻辑链条的精细解构。 2. 集合论的隐秘力量: 集合论作为现代数学的基石,其影响远超于我们日常所见的集合运算。我们将探索非经典集合论的视角,比如模糊集合理论在不确定性决策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影响了计算机科学中的数据建模。重点在于理解“存在性”和“构造性”在不同数学分支中的哲学差异。 3. 悖论与反直觉: 数学中不乏令人拍案叫绝的悖论,如罗素悖论的变体和芝诺悖论的现代解释。本章不会停留在简单介绍这些悖论,而是追溯它们对数学基础理论发展所起到的关键推动作用。我们将分析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深层含义——它如何界定了形式系统的内在限制,以及这对我们理解“已知”与“未知”的界限有何启发。 第二部分:数论的隐秘疆域与加密的艺术 数论,素有“数学女王”之称,其优雅与深度令人着迷。本部分将带领读者超越欧几里得的素数筛法,进入现代数论的广阔天地。 1. 丢番图方程的几何解读: 许多看似纯粹的整数问题,实际上隐藏着深刻的几何结构。我们将研究二次、三次丢番图方程,探讨它们与椭圆曲线的联系。重点关注费马大定理的证明思路,不是展示复杂的代数几何工具,而是剖析如何将一个数论问题转化为一个几何拓扑问题,体现数学分支间的跨界融合。 2. 模运算与周期性: 模运算不仅是日常时间计算的基础,更是现代密码学的核心。我们将详尽阐述二次剩余、原根的概念,以及它们如何构建出强大的公钥加密系统(如RSA算法的原理基础)。读者将理解,看似简单的余数运算背后,是高度复杂的数论难题支撑。 3. 连续统的奥秘: 涉及到不可数无穷的概念,如实数的构造以及康托尔对角线论法。我们将探讨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密度”差异,以及不同无穷集合之间的“大小”比较,揭示无限的层次性。 第三部分:拓扑与几何的直觉重建 空间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而拓扑学和几何学则以非欧的方式重新定义了我们对“形状”和“邻近”的理解。 1. 拓扑学的“橡皮泥几何”: 区别于欧氏几何的刚性度量,拓扑学关注的是连续形变下的不变性。我们将研究同胚的概念,通过著名的七桥问题、莫比乌斯带和克莱因瓶的构造与性质分析,展示这种“弹性”视角如何解决传统几何无法触及的问题。重点分析如何用拓扑不变量(如亏格)来区分表面。 2. 非欧几何的视界扩展: 抛开平面,探索球面几何和双曲几何。我们研究这些几何体系中,三角形内角和的变化规律,以及最短路径(测地线)的特性。理解这些非欧空间,是理解广义相对论等现代物理学概念的先决条件。 3. 流形的概念: 介绍光滑流形作为连接代数与几何的桥梁。流形如何描述弯曲空间,以及微分几何如何赋予这些空间以“度量”和“曲率”。 第四部分:计算的极限与信息的结构 本部分聚焦于数学在信息时代的核心应用与理论边界,关注算法的效率与复杂性。 1. 算法复杂性与P/NP问题: 我们将探讨判定性问题与优化问题的区别。深入分析P类与NP类的概念,这不是关于编写代码,而是关于数学上对“可解性”的衡量。探讨NP完全问题的本质,以及为什么“找到一个解”和“验证一个解”在计算难度上存在巨大的鸿沟。 2. 图论在网络中的应用: 图论不仅仅是绘制路线图。我们将研究最短路径算法(如Dijkstra算法的数学原理)、网络流理论(最大流-最小割定理)在资源分配和效率优化中的深刻应用。分析网络结构中的连通性和鲁棒性。 3. 随机性的数学描述: 概率论的深入探索。研究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的严谨表述及其对统计推断的指导意义。更进一步,探讨伪随机数的构造基础,以及真正的随机性在理论计算中的地位。 结语:数学的交叉口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读者一种跨学科的数学视野。它强调数学作为一种语言、一种工具、一种思维范式的力量。通过对这些高级概念的剖析,读者将能够以更深刻、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科学、技术乃至日常决策背后的数学逻辑。这是一场关于如何提问、如何推理、如何构建严谨世界的思维训练。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苏惠玉


  台师大数学系硕士。现任台北市立西松高中数学科教师,是位教学经验超过二十年的数学教师。研究所时主修数学史,希望以更有效的方式将数学史的材料融入数学教学中。自从《HPM通讯》1998年创刊以来,一直义务担任主编工作。在教学和其相关工作之余,尽力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与数学普及而努力,喜爱阅读文学作品、看电影和影集,特别喜欢日剧。

图书目录

《鹦鹉螺数学丛书》总序   i
推荐序   v
序   x

篇1  无理数的祕密   1
篇2  无法舍弃的   8
篇3  数学武林地位争夺战──三次方程式公式解的优先权之争   15
篇4  拯救数学家寿命的发明   21
篇5  历史悠久的兔子家族与最美的比例之关系   29
篇6  美妙的费氏数列与黄金分割比   36
篇7  数学归纳法的时光之旅   48
篇8  巴斯卡其人其事   58
篇9  机率初步   66
篇10  三角学之开端   73
篇11  有意思的余弦修正项   81
篇12  海龙公式大解密   90
篇13  从复数到向量──一段奇妙之旅   98
篇14  高斯消去法之前   109
篇15  圆锥曲线的命名   121
篇16  天文学中的数学模型Ⅰ──托勒密的本轮匀速点模型   133
篇17  天文学中的数学模型Ⅱ──哥白尼的日心模型   143
篇18  天文学中的数学模型Ⅲ──克卜勒的行星运行模型   151
篇19  机率论发展的第二乐章   164
篇20  统计学的兴起与发展   177
篇21  欧拉与最美的数学公式   189
篇22  关于无穷的问题Ⅰ—芝诺悖论   203
篇23  关于无穷的问题Ⅱ──潜在无穷与实在无穷   211
篇24  关于无穷的问题Ⅲ──不可分量与无穷小量   222
篇25  微积分诞生的故事Ⅰ──沃利斯与费马   235
篇26  微积分诞生的故事Ⅱ──艾萨克‧牛顿   252
篇27  微积分诞生的故事Ⅲ──莱布尼兹与优先权之争   268

参考文献   284
图片来源   291

图书序言

推荐序

HPM的最佳伴手礼:推荐苏惠玉的《追本数源》


  苏惠玉老师出版这本HPM专书,较之于我自己的着作出版,我的雀跃与期待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心情就好比看到年轻后辈终于独当一面一样,因此,我想借此机会欣然分享二十几年来,开拓HPM这个新兴学门的价值与意义。

  所谓HPM,原是指一个国际研究群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的缩写,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学门的简称。这个学门的主旨,是为了探索数学史与数学教学的关连。事实上,就学门的分类来说,它是横跨数学史与数学教学(研究)的一门新兴学问,也因此,它的理想目标要是连结到数学教育的现实,无非是数学史与数学教学的研究结果之互惠。

  HPM与我的直接关系要从一九九六年谈起。当年夏天,我前往葡萄牙参加HPM 1996 Braga。那是四年一度的ICME(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之卫星会议,在会场我得以认识John Fauvel(英国数学史家)与Jan van Maanen(荷兰数学史家),他们分别是1996−2000、2000−2004年间的HPM主席。由于下一届ICME 2000即将在东京举行,所以,他们希望我承办HPM 2000。这是HPM的国际惯例,显然大家都希望ICME与HPM分别在邻近国家举行。或许是基于数学史同行的某种默契吧,我没有经过太多考量就承担下来。

  我当年所以决定接手,多半由于我年少时的数学普及梦想所引发的数学史研究志业。记得我在1981年出版的《中国π的一页沧桑》自序中,就特别引述数学史家Morris Kline怀抱HPM精神的证词:「循着历史的轨迹介绍数学,这种方式是获得理解、深入体会的最佳途径。」现在,既然有这种机缘筹备此一盛会,就当作一种HPM实践吧。另一方面,我有把握届时好多学生可以提交学术报告,撑起在地的所谓「主场优势」,同时他们也会乐意担任HPM会议的志工。事实上,我的学术生涯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就是在1991年荣获科学史博士学位之后,有幸指导相当多位非常优秀学生(如苏惠玉等人)撰写数学史相关论文,他们大都从大四开始选修我开授的「数学史课程」,因而深深地被这门学问所吸引。

  西元两千年七月,HPM 2000 Taipei如期举行,也如预期地博得好评。不过,在所有的行政资源支援中,最具有意义的一项,就是我也从当时的国科会获得些许补助,得以创办《HPM通讯》1,借以推动在地的HPM,并分享HPM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关资讯。至于这个刊物的主编,就邀请苏惠玉担任,从1998年10月一直到今天,她可以说是台湾HPM的永远志工。

  由于惠玉的坚持与慧识,这份小众刊物维持了我们台湾HPM伙伴的学习动能。近二十年来,我们在数学史研究与HPM上的实践,都在这个通讯上留下了珍贵的点点滴滴。业师道本周(Joseph Dauben)甚至以「通讯团队」称唿我们这一组数学史的爱好者。事实上,有许多伙伴都是由于惠玉的不时敦促,而在这个刊物上留下深具纪念性的文章,其中,当然包括惠玉本人的长期耕耘成果。

  这些成果的精致版本,其中就有部分收入这本《追本数源》。全部的这二十七篇「你不知道的数学祕密」,大致可分为四类。在这四类中,第一类所包括的单元(第1−15篇)有:

  (1)数学概念:无理数、虚数、对数、费式数列、黄金分割比、向量(含复数)、巴斯卡三角形(含巴斯卡传记);
  (2)数学公式:余弦定律、海龙公式、欧拉最美的数学公式;
  (3)数学理论:三角学、圆锥曲线、机率初步;
  (4)数学方法:数学归纳法、三次方程式解法(及优先权之争辩)、高斯消去法的预备。

  其中,〈机率初步〉(第9篇)可以「抽出」与〈机率论发展的第二乐章〉(第19篇)及〈统计学的兴起与发展〉(第20篇)并列,合为第二类。另外,第16−18篇主题都是天文学的数学模型,可单独成为第三类。至于第22−27篇等六篇,则是有关微积分的故事,我将它们归属为第四类。

  (我的)上述分类多少忽略了年代学因素,不过,如此会比较方便我们推荐这些材料作为「特定的」教学用途。基于此一考量,首先,我要郑重推荐第二类,因为在这三篇文章中,惠玉从数学史切入,为我们呈现了机率与统计之关系的一个简要轮廓,譬如,她评论说:「当数学家由观察事件发生的机率,推论事件真实机率的近似值时,就需要用到统计了。」这对于想要釐清所谓的「统计思考」之意义的老师(譬如我自己)来说,尤其是不可多得的参考教材。

  另一方面,第四类文章可充当微积分特色课程之教材。惠玉从有关无穷概念的问题谈起,总共处理了它们的三个面向:芝诺悖论(Zeno paradox)、潜在无穷与实在无穷(之对比),以及不可分量(indivisible)与无穷小量(infinitesimal)。然后,再以另三则故事来说明微积分的诞生,其中涉及数学家除了牛顿与莱布尼兹之外,还论及沃利斯(Wallis)及费马所扮演的过渡角色。不过,最重要的数学史洞识,莫过于她引述数学史家凯兹(Victor Katz)的见解,说明何以我们会将牛顿与莱布尼兹并列为微积分的发明人。这对于喜欢「提问」并「告知」「谁率先发明○○○?」的人来说,颇有醍醐灌顶之功!因为唯有深入(知识的及历史的)脉络,我们才能判断此类提问是否恰当?或者,即使问题有意义,是否还适合简单的回答?

  再有,本书第三类文章针对「西方历史上的数学与天文之关系」,提出了非常详尽的解说与图示。惠玉深入相关原典史料所进行的论述与叙事,说明她打算为这一类特色课程,提供一个相当前瞻的参照,让高中教师同行借镜。她的故事始于托勒密的《大成》,经历哥白尼天文学革命,终于克卜勒的行星三大运动定律。针对克卜勒最终发现椭圆的天文(物理)意义,惠玉给了十分动人的评论:「如果当初克卜勒没能打破一千多年来对圆形轨道在哲学、美学与宗教上的『盲目』信念,或许我们现在还体会不到这个宇宙简单、纯粹与和谐之美。」

  最后,我们回到本书第一类文章。这一类所涉及的,都是HPM「曝光率」最高的单元。也因此,这些故事要说得别出心裁,尤其需要数学史、HPM的素养与功力,甚至是数学知识本身的洞察力。譬如说吧,惠玉在〈有意思的余弦修正项〉(第11篇)一文中,针对毕氏定理vs.余弦定理之对比,就提出了非常有趣的观察:「一般定理的出现都有其脉络,当数学家们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所作的正方形有着毕氏定理这样的关系时,接下来感兴趣的课题自然而然就是非直角三角形时是否保持一样的关系?或是要作如何的修正?从特例到通例,从熟悉的已知推广到未知,余弦定理的出现脉络为数学定理的发现做了个很好的示范。」

  还有,在〈圆锥曲线的命名〉(第15篇)一文中,对比高中数学教材仅从代数面向来看待抛物线、椭圆与双曲线,惠玉从「问题的起源、名称的由来以及表征方式」,重新考察这三个曲线,从而进一步发现「正焦弦」在「徒然」计算之外的重大意义。原来这个线段的长度,都出现在阿波罗尼斯圆锥截痕(conic sections)的表征之中。因此,针对圆锥截痕的不同定义方式,她明确指出:「仔细观察就可发现它们都有个相同不变的形式,那就是相等(parabola,抛物线)、超过(hyperbola,双曲线)与短少(ellipse,椭圆)。借由这个因性质而起的名字由来,圆锥截痕(圆锥曲线)的观念得以整合成一体,而不再只是零碎的三个不相关曲线而已。」

  这个有关正焦弦的故事,在数学与数学史两方面都深具洞识,是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可多得的范例。惠玉在《HPM通讯》发表后没多久,我在MAA所发行的Convergence线上期刊上2,也发现类似的论述,「德不孤必有邻」,充分见证惠玉乃至于台湾团队伙伴的HPM之国际化视野。

  总之,无论从教师专业实作成果,或是数学史甚至是HPM研究来看,本书都忠实地反映作者的深厚学养。它字字珠玑,笔调温暖,而且洋溢着数学知识活动的练达反思。所有这些,都保证了它的HPM跨界(譬如国界)可能性。因此,本书将是HPM的最佳伴手,也是HPM伙伴献给台湾数学教育界的最佳礼物。透过它,我们一定可以想像数学教育的更美好未来!

洪万生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数学系退休教授
2017年11月写于木栅仙迹巖末端

  ----------------------------------------

  1 math.ntnu.edu.tw/~horng/letter/hpmletter.htm。
  2 MAA是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的缩写。Convergence是由这个团体所发行的HPM期刊。



  我是一个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师工作的同时,我把数学当成兴趣在参与着。在台师大数学系就读期间,前三年只觉得数学是一门非常符合逻辑的学科,这种理性、工整的美感让我学习得相当愉快。不过大四时修习的〈科学教育〉与〈数学史〉这两门课却完全让我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洪万生老师的课真的不轻松,这辈子第一次感受到学习不足的焦虑,数学史的书念得不够多,知道的太少,找不到看问题的角度等等,每一次上完课都激励自己要发愤图强,要花更多时间在相关书籍的阅读上,虽然上课很焦虑,却也是我当时学习动力的来源。

  从研究所毕业进入高中教书之后,参与过许多数学史应用在教学上的相关研究与计画,也将这些成果实地应用在教学上。二十年之后,我对这个领域投入的热情似乎没有减少,坚持的信念也没有改变,亦即利用数学史与相关的媒介让学生对数学有兴趣,以及帮助学生的数学学习。时间流逝的同时,教学现场的气氛与方法也跟着变化,数学史应用在教学上也有了不同的方向。因应新课纲即将实施的数学教学,数学史的应用彷彿有了新的生命力一般,近几年发展得更加蓬勃。教书经验的累积以及持续参与的研究与工作计画,让我感觉有如「神功附体」,可以有不同的课程设计以因应多元特色课程的开课需求,甚至有能力将这样的设计推广给其他数学教师使用。

  这本书的写作动机,源自于多年前和同学讨论的一个想法,希望将高中数学课程中相关的数学史内容作完整的介绍。几年过去之后,我们还是忙碌的生活着,似乎凑不出时间将计画付诸实现。前几年刚好有出版社希望我写一些跟高中数学相关的阅读素材,可以让他们放在网路上供师生阅读使用,这项工作变成我完成这本书的重要契机。虽然本书的内容皆与高中课程有关,可以配合相关单元内容阅读,当成是高中数学的辅助材料来学习;不过我将数学放在脉络化的情境中来叙述,即使数学不是很懂,也可从脉络中来阅读数学故事,认识数学知识在发展过程中,关于「人」的面向如何产生决定性的作用,让你感受理性的数学中充满人类感性的一面。同时,本书的内容也可以当成多元选修课程的素材,在高中数学相关的选修课程中,作为辅助课程学习的教材,在课本生硬的学习过程里,增加一点动机、连结与趣味。

  如果拿掉数学史的相关写作,我跟普通的女老师没有两样,在学校繁重的班级经营与授课业务之余,会将剩余的一点精力与时间拿来与同事喝下午茶、看美日韩剧,靠着这种全台湾上班族认同的小确幸努力生活着。然而因为对数学的兴趣与热爱,我选择了将剩余的时间做最有效的利用,全心全力地思考着数学史素材可以怎么使用在教学现场,然后再将它从我的脑子里组织出来变成一篇篇的数学史相关故事与教案设计。有时候工作压力很大,时间很少,不过我一直警惕自己,不可以忘了身分,我是学校的数学教师,一切以学校工作为优先,这么多年努力在工作与休闲之间平衡着。这本书的出版是我自许是个文艺青年时的梦想实现,特别感谢恩师洪万生教授带领我进入这个圈子,这么多年持续的指导与爱护。这本书也记录着我这几年来阅读研究的历程,希望透过这本书分享我对数学的热爱,可以不是数学老师也能感受到数学的奇妙乐趣。

苏惠玉
2017年10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追本数源:你不知道的数学祕密》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了一种寻根问底的探索精神。我常常觉得,我们学习数学,往往只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很少去探究“为什么”以及“如何”的来龙去脉。这本书似乎正是为了满足这种深层的好奇心而生。它不仅仅是介绍一些有趣的数学事实,更像是要带领我们回到数学的起点,去追溯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定理的诞生过程。我好奇作者会如何讲述那些伟大的数学家们,如何在困境中找到灵感,如何在无数次的尝试中,最终揭示出数学的规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理解,数学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人类的观察、思考和实践之上。我更期待的是,通过追溯这些“祕密”的“本源”,能够让我对数学产生一种全新的敬畏和理解,不再视其为难以企 Tou的学科,而是能够感受到它内在的逻辑之美和思想之深邃。

评分

读完《追本数源:你不知道的数学祕密》的扉页,我脑海中立刻涌现出无数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古希腊的智者们,在星空下计算着行星的轨迹,用几何的语言描绘着宇宙的秩序;我仿佛看到了中世纪的炼金术士们,在昏暗的实验室里,试图用数字和符号来解读物质转化的奥秘;我仿佛看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将黄金分割的比例融入他们的画作,让艺术与数学的美学完美结合。这本书的书名,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签,它更像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通往数学王国深处的大门,让我看到那些隐藏在日常符号和公式背后的宏大叙事。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生动有趣的笔触,将那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我不再感受到数学的遥远和冰冷,而是能够触摸到它的温度,感受到它的脉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明白,数学不仅仅是考试中的一道道难题,它更是理解世界、认识宇宙的强大工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评分

读到《追本数源:你不知道的数学祕密》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哇,原来是这样!”这样的惊叹。我一直觉得数学是严谨而枯燥的,但这个书名却暗示着,在那些冰冷的数字和公式背后,隐藏着许多有趣、甚至出人意料的故事和原理。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挖掘出那些鲜为人知的数学“祕密”,比如某些定理是如何在无意中被发现的,或者某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在某个历史时刻突然变得至关重要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破我对数学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数学的另一面——它也可以充满趣味、故事性和人文色彩。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我重新认识数学,不再把它看作是学习的负担,而是把它当作一种探索未知、激发想象力的工具,从而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评分

《追本数源:你不知道的数学祕密》这个书名,成功地触动了我内心深处对未知的好奇。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数字和逻辑所构建的世界里,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些工具,而很少去思考它们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它们又隐藏着怎样的深刻含义。这本书承诺要揭开那些“你不知道的数学祕密”,这让我感到异常兴奋。我期待着作者能够带领我,像一位侦探一样,去解开那些数学谜题的线索,去追溯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定理的“源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明白,数学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实用性,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邃的哲学思考和逻辑之美。我期待着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被书中揭示的“祕密”所震撼,从而对数学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不再仅仅把它当作一门学科,而是当作一种理解世界的独特视角。

评分

我喜欢《追本数源:你不知道的数学祕密》这个书名所带来的那种“意外惊喜”的感觉。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从简单的加减乘除,到复杂的物理公式,但我们很少会去深究它背后的逻辑和原理,更别提那些“你不知道的祕密”了。这个书名就像一个充满诱惑的邀约,邀请我去发现那些被隐藏在日常之下的数学奇迹。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轻松、幽默,甚至是略带悬念的方式,来解读这些数学的“祕密”。也许是关于圆周率π的奇妙故事,也许是关于费马大定理的曲折证明历程,又或者是关于概率论在生活中意想不到的应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重新审视数学,发现它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数字和公式,更是充满智慧和想象力的领域,能够激发我的好奇心,让我愿意主动去探索,去理解,去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从书名《追本数源:你不知道的数学祕密》一开始,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停留在基础层面,甚至有些枯燥乏味,但这个书名却暗示着,在这个看似冰冷严谨的学科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原理。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那些古老的数学符号,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智慧光芒,它们是如何被发现的?又隐藏着怎样的逻辑奥秘?作者似乎承诺要带我穿越时空的界限,去探寻数学的源头,去揭开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数字和公式背后,深藏的、令人惊叹的“祕密”。这种承诺本身就充满了魔力,它点燃了我对知识的渴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书页,让那些“祕密”在我眼前一一展现。我期待的不仅仅是那些高深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它们是如何被发现、被发展起来的,背后是否有精彩的人物故事,是否有巧妙的思维突破。这本书,注定是一次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一次与数学深度对话的奇妙体验,我准备好迎接它带来的震撼了。

评分

《追本数源:你不知道的数学祕密》这个书名,就像一个神秘的召唤,把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探索欲望的境地。我一直对那些“隐藏的真相”和“不为人知的故事”深感兴趣,而这个书名恰好精准地击中了我的这一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数学世界中那些令人惊叹的“祕密”,它们可能隐藏在看似平凡的数字背后,或者在某个古老的定理中。我希望作者能够用一种生动、有趣,甚至带有几分故事性的方式来阐述这些内容,让我不再感受到数学的枯燥和遥远,而是能够沉浸其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那些能够引发我思考、让我“恍然大悟”的瞬间,从而对数学产生一种全新的敬畏和喜爱。

评分

《追本数源:你不知道的数学祕密》这个书名,立刻就吸引了我。我总觉得,我们学习数学,很多时候都只是在记住公式,解题套题,却很少去思考这些公式和定理的来源,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逻辑和思想。这个书名让我看到了一个机会,去深入了解数学的“根源”,去发现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令人惊叹的“祕密”。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我揭示这些数学的“不为人知”的一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明白,数学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和抽象的符号,它更是人类智慧的闪光,是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我期待着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被书中揭示的“祕密”所吸引,从而对数学产生一种更深刻的理解和由衷的喜爱。

评分

当我看到《追本数源:你不知道的数学祕密》这个书名时,我脑海中瞬间闪过无数的画面。我看到了那些古老的数学家们,在幽暗的油灯下,用羽毛笔和羊皮纸,艰难地探索着宇宙的奥秘;我看到了那些精密的几何图形,在不同的文化中,以各种形式被描绘和理解;我更看到了,那些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数字和公式,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非凡的智慧和漫长的演变过程。这个书名,仿佛是一个神奇的入口,承诺要带我进入一个我从未真正了解过的数学世界,去发现那些“你不知道的祕密”。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一种充满故事性和趣味性的方式,讲述这些数学的“前世今生”,让我不再感到数学的冷漠和疏离,而是能够感受到它作为人类智慧结晶的温度和力量。

评分

《追本数源:你不知道的数学祕密》这个书名,让我瞬间对“追本数源”这个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总觉得,很多知识,包括数学,我们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本书似乎承诺要带领我们回到数学的起点,去探寻那些最根本的原理和思想。我期待作者能够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数学概念是如何一步步演变和发展的,那些看似平常的数字和公式,背后有着怎样的智慧结晶。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让我对数学产生一种更深刻的理解,不仅仅是掌握解题技巧,更能体会到数学思维的逻辑之美和严谨之妙。我更期待的是,能够从中发现那些“你不知道的祕密”,这些祕密或许能改变我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让我更加 appreciate 数学的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