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标的及重复起诉禁止理论之再省思

诉讼标的及重复起诉禁止理论之再省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诉讼标的
  • 重复起诉
  • 禁止反诉
  • 诉讼时效
  • 民事诉讼
  • 法律理论
  • 程序法
  • 权利保护
  • 司法实践
  • 再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本书对于民事诉讼程序中诉讼标的及重复起诉禁止之理论有详尽之探讨,就此民事诉讼程序上重要之课题,除细究其在德、奥、法、日、欧盟等立法、理论及实务之最新发展外,就我国法相关议题之进展亦提出评估意见,应可提供学界及实务界就此议题做更深入研究之参考。
《审判的边界与民事诉讼的逻辑重塑》 本书导言:重思民事诉讼的结构性张力 本书聚焦于民事诉讼程序理论的基石性问题,旨在对既有理论框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与重构。我们关注的并非具体的实体法规则演变,而是支撑整个民事司法活动的那些核心逻辑支点——审理权限的界限、诉讼请求的确定方式,以及由此衍生的诉讼效力控制机制。在当代民事诉讼日益复杂化、专业化的背景下,传统观念在面对新型纠纷和技术性挑战时,其解释力和适用性正面临严峻考验。本书试图以一种批判性的、系统整合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些基础概念,为理解和完善现代民事诉讼制度提供新的理论工具和分析路径。 第一部分:审判权限的哲学基础与现代司法现实的脱节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审判权限”(Jurisdiction)这一概念在理论形态与司法实践中的内在张力。我们摒弃将审判权限简单视为立法者授予的权力分配,而将其提升至关乎司法公正与程序正义的哲学层面进行考察。 第一章:权限的古典建构与功能异化 本章追溯了审判权限理论的古典溯源,分析了其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避免司法权越界中的初始定位。随后,重点剖析了在全球化和跨区域经济活动加剧的背景下,传统管辖权理论(特别是地域管辖和职能管辖的二元划分)在应对新型商业模式、跨境数据流动和复杂合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结构性不足。我们探讨了“最紧密联系原则”等弹性规则的引入如何试图弥补僵硬的传统划分,但同时也指出这种弹性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司法效率的潜在牺牲。重点分析了专门法院体系的扩张如何对一般法院的权限产生挤压效应,以及这种职能分化对当事人诉权保障的实际影响。 第二章:从“权限可否”到“最优权限”的逻辑转向 本章提出了对传统“有权/无权”二元判断模式的质疑,主张引入“最优权限”的概念。最优权限强调的不是法院是否“能审理”,而是该法院是否是基于程序效率、证据便利性、专业性考量以及对当事人合理预期的满足度而言,最适合审理该特定案件的司法机关。这涉及到对“便利性管辖”和“效率管辖”的深度挖掘,并考察了在数字化审判环境下,物理距离的权重下降后,专业知识在权限选择中的相对重要性上升。本章还探讨了管辖权异议的程序定位——它究竟是程序障碍,还是程序保障的必要前置步骤。 第二章:诉讼请求的结构分析与请求权基础的动态性 民事诉讼的本质是解决当事人之间请求权的争议。本部分将焦点投向了构成诉讼请求的“请求权基础”——即支持当事人主张的实体法规范。 第三章:请求权基础的内涵、外延及其法定性困境 本章系统梳理了请求权基础的理论界定,强调其作为联结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桥梁作用。我们深入分析了请求权基础在不同法律领域(如侵权责任、合同违约、不当得利)的内在结构差异,特别是当请求权基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诚实信用原则)时,如何将其转化为具体、可裁判的诉讼请求。一个核心议题是“基础的法定性”与司法能动性之间的平衡:法院能否基于未被原告明确提出的,但显然适用的请求权基础进行裁判?本章认为,僵硬地限定于原告主张的基础,可能导致“看得见但判不了”的司法困境。 第四章:诉讼标的的固定性与请求权基础的“演化” 传统理论强调诉讼标的在诉讼开始后即应固定,以保障被告的防御权和法院的审理稳定性。然而,在复杂的法律关系中,请求权基础可能随着审理深入而发生微妙的变化。本章探讨了请求权基础的“演化”问题,例如,原告最初基于合同法基础提出诉求,但庭审后发现更可能适用侵权法。我们分析了在此类情形下,诉讼请求的变更与否、法院职权范围的界限以及如何界定一个案件的“同一诉讼标的”的实质标准,而非仅仅停留在形式文书的对应上。这要求对诉讼标的的“事实基础”和“法律基础”进行精细化的区分和权衡。 第三部分:程序保障的有效性与司法资源的配置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程序规则如何服务于实体正义的实现,并探讨如何通过制度设计优化司法资源的分配效率,同时维护程序的基本公平。 第五章:程序保障的边际效用递减与审理效率的衡量 本书探讨了程序保障措施(如举证责任的倒置、证据开示的范围扩大等)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其对实体公正的边际贡献开始下降,反而可能显著增加诉讼成本和拖延时间。本章引入了经济学分析方法,尝试量化不同程序规则对诉讼成本、审理周期的影响。我们审视了抗辩权、辩论原则等核心原则在追求“绝对公正”时可能带来的系统性低效,并提出在特定类型的案件中,应适度调整保障的强度,以实现效率与公正的动态平衡。 第六章:司法告知义务与当事人的“程序理性”缺陷 民事诉讼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事人的“程序理性”,即理解和运用法律程序的能力。本章聚焦于法院在告知义务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并批判性地分析了现实中告知的“形式化”倾向。我们认为,单纯的程序告知文本并不能真正弥补当事人因知识结构不对等造成的理性缺陷。因此,法院在澄清诉讼请求的法律基础、预警可能存在的程序陷阱方面,应承担比现有规范更积极的角色,以确保当事人的防御行为是基于充分信息做出的“理性选择”,而非“程序盲动”。 结语:迈向更具适应性的民事诉讼框架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倡导构建一个更具适应性的民事诉讼框架。这个框架不再满足于对既有规范的简单维护,而是正视理论与现实间的鸿沟。我们认为,未来的民事诉讼理论必须在审判权限的灵活配置、请求权基础的动态解析,以及程序保障的效率考量之间,找到一种新的、更富内在逻辑的连接点。这要求司法者和理论构建者跳出传统的教条束缚,以更宏观的系统视野,去重塑民事审判的边界与逻辑,确保诉讼程序能够真正有效地回应社会对确定性、可预测性与实质公平的共同诉求。本书提供了重新思考这些基础问题的理论切入点,期待引发学界更深入的对话与实践反思。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姜世明


  政治大学法学院教授
  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学博士

图书目录

主编序 i
诉讼标的理论及重复起诉禁止中理论与实务争议之问题提示 姜世明 1
一部请求──着重于接续观察其在台湾实务及学说之发展 吴从周 55
日本民事诉讼法上诉讼标的理论发展 魏大喨 81
侵权行为损害赔偿诉讼之诉讼标的理论 张文郁 115
法国民事诉讼标的理论 黄源浩 167
对核心点理论之批判 刘明生 203
论不作为诉讼之诉讼标的──聚焦于德国法的经验 曹志勋 277
诉讼标的理论及重复起诉禁止基本问题──家事事件中提起独立之诉之禁止 赖淳良 305
与谈稿:金钱赔偿损害请求之诉讼标的、一部请求与不特定声明 姜炳俊 327
与谈稿:第三届民事程序法焦点论坛争点 陈启垂 333
旁论侵权行为诉讼之诉讼标的 姜世明、吴从周、刘明生 363
Streitgegenstandslehren in Deutschland und die Kerntheorie des EuGH Peter Gottwald 369
德国诉讼标的理论与欧洲法院之核心理论 Peter Gottwald 译者:刘明生 395
诉讼标的争议问题之提问与回答 415

图书序言

主编序

  本次论坛主题系设定在诉讼标的及重复起诉禁止之理论探讨,议题虽古典,但因学说及实务上每有创新见解,自仍有回顾与前瞻之必要。

  在诉讼标的理论之发展,国内实务多採旧诉讼标的理论,而学说上则有不同看法;其在德国虽採二分肢说,但在诉讼标的审理及阐明范围与既判力之客观范围,是否如我国向来持新诉讼标的理论者所理解之宽广,实有釐清之必要。而在重复起诉禁止制度上,因欧盟法院实务上有所谓核心点理论,其在内国法有否参考之价值,亦值得研究。

  此次各报告人就相关议题,分别就我国、德国、奥地利、欧盟、日本等国法制,为深入研析及检讨。更荣幸者乃,德国民事程序法权威教授Gottwald博士为本次论坛特别撰写弘文,并同意收录于本书中,因其揭示若干核心概念,或可借此突破或釐清国内论者对于新诉讼标的理论之想像,应特申谢忱。

  论坛经费窘迫,各报告人乃均基于对于民事程序法之研究热忱,不辞辛劳,充当研究之义工,盛情可感。相信经由本论坛之平台,多方知识汇流、激盪整合,应得使国内对于相关议题之研究,得有进一步发展之基础。知识探寻之路漫漫,得获友朋同行最好。感恩大家。

主编 姜世明
2018年6月8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诉讼标的与重复起诉禁止理论的书,我脑海里翻涌着许多想法。长期在法律实务中打滚,最怕的就是遇到程序上的空隙,或是法官对理论理解的偏差,导致案件的推进充满不确定性。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并非单纯地罗列条文或学说,而是深入探讨了诉讼标的确定在实际运作中的复杂性。作者对于“标的物”与“法律关系”的区分,以及不同类型的诉讼标的(如财物、权利、法律关系)的认定,都进行了相当细致的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法律关系”诉讼标的的探讨,点出了在权利变动频繁的现代社会,如何准确地锁定当事人争议的法律关系,避免诉讼标的不确定的风险。这对于我们这些经常处理公司法、继承法等案件的律师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书中也提及了重复起诉禁止制度的适用,以及如何判断两次诉讼之间是否具有同一诉讼标的,这部分内容对于避免不必要的诉讼浪费,以及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而言之,这本书并非只适合理论研究者,对于实务工作者来说,同样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书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豁然开朗”。长期以来,我对诉讼标的与重复起诉禁止制度的理解都比较模糊,总感觉有些概念之间存在着重叠和冲突。但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终于对这些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作者的分析非常深入,他不仅从理论层面阐述了诉讼标的与重复起诉禁止制度的内涵,还结合了大量的实务案例,对这些制度的适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诉讼标的”概念的动态性分析,他认为诉讼标的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实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动态的视角,对于我们理解和适用重复起诉禁止制度至关重要。书中也对重复起诉禁止制度的例外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例如,在新的证据出现的情况下,当事人是否可以重新提起诉讼?这些问题,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法律书籍,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提升法律思维能力的工具书。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些犹豫。诉讼标的与重复起诉禁止,这些概念在法学院的时候就已经学过了,而且在实务中也遇到过不少案例,感觉已经对这些问题有了相当的了解。但是,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之前的理解还存在许多不足。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不仅仅从传统的法律理论出发,还结合了民事诉讼的实践经验,对诉讼标的与重复起诉禁止制度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书中对于“诉讼标的”的定义,以及“同一诉讼标的”的判断标准,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观点。例如,作者认为,在判断两次诉讼之间是否具有同一诉讼标的时,不能仅仅关注诉讼请求的相同性,更要关注当事人争议的实质内容。这种观点,对于我们处理复杂的民事纠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作者还对重复起诉禁止制度的例外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例如,在新的证据出现的情况下,当事人是否可以重新提起诉讼?这些问题,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评分

这本书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的法官促膝长谈。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用许多实际案例来阐释抽象的法律概念,让人很容易理解。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诉讼标的”概念的动态解读,他认为诉讼标的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实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动态的视角,对于我们理解和适用重复起诉禁止制度至关重要。例如,在标的物毁损或灭失的情况下,诉讼标的是否仍然存在?在权利内容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两次诉讼之间是否构成同一诉讼标的?这些问题,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此外,作者还批判性地审视了现行法律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重复起诉禁止制度在适用过程中容易产生的争议,以及如何平衡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与诉讼经济性。这些批判性的思考,促使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以往的办案经验,并对未来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法律书籍,更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洞见的法律思考录。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相当清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诉讼标的与重复起诉禁止制度的复杂性。作者在书中大量引用了台湾高等法院和最高法院的判例,这些判例对于我们理解法律的适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诉讼标的”概念的多元化解读,他认为诉讼标的不仅包括传统的财物和权利,还包括更广泛的利益和法律关系。这种多元化的解读,对于我们处理新型的民事纠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在环境保护诉讼中,诉讼标的究竟是什么?在人格权纠纷中,诉讼标的又该如何确定?这些问题,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书中也对重复起诉禁止制度的适用范围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例如,在当事人恶意诉讼的情况下,如何适用重复起诉禁止制度?这些问题,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案例翔实的法律书籍,对于法律专业人士和法律爱好者来说,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