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家庭实证,百万家庭受惠!
儿童与家庭治疗权威以实证研究与临床经验教你,
从摆脱胁迫到携手合作,建立快乐、共好的正向亲子关系。
★玛里恩与杰拉德博士长期致力于改善孩童问题行为,创办具国际影响力的奥勒冈社会学习中心。两位专家为教养提供坚实的基础;甚至,风行美国数十年的正向教养所提倡「温和且坚定」概念,亦被认为立基于此研究。
★杰拉德博士率先提出「胁迫理论」,至今已被引用逾五万次,成为心理学、社会学与犯罪学领域针对孩童行为问题的基本解释。玛里恩博士获美国家庭治疗学会颁发家庭系统研究杰出贡献奖。
★本书的教养策略对增进孩童适应力与避免问题行为有实际成效,专业期刊已刊登超过一千篇论文,并受到数十个学术着作的引用。
◆上千实证研究,淬鍊成高效能合作教养法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你渐渐发现他变得为所欲为,听不进意见,有时还刻意与你作对。当你提出要求,他会直接拒绝或与你争辩,甚至忽视你。有的孩子会说,他会做,但你要等一下;或遵照你的要求,却摆臭脸。在家庭中,孩子不听从、不合作的言行,可能引发严重的行为问题,但父母情急之下,往往以愤怒或挫败的情绪回应,不仅解决不了问题,更可能引发亲子相互「胁迫」与「情绪勒索」的状况。
杰拉德博士在五十年前发现,单方面针对孩童进行传统的谈话与游戏治疗法,无法改善孩童的问题行为。于是他和玛里恩博士开始走入家庭观察与研究,发现「合作」才是建构孩子行为的基础。本书撷取两位专家数十年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父母可实际运用的技巧,让父母在减少家庭冲突的情况下,教导孩子习惯与生活技能,并增进孩童的合作力。这套教养技巧至今已有上千家庭拥戴,并受到全世界关注。它能让你了解:
.该如何用父母的身分界定目标、拟订并达成计画。
.该如何教孩子沟通,并改变不好的行为。
.该如何和孩子一起玩,体验家人才能共享的乐趣。
◆教孩子懂合作、守纪律,替未来做好准备 懂得合作的孩子,乐于遵循指示、专注力和学习力高,可与人一起工作或玩耍,并能减少问题行为,提升环境适应力,在家庭、学校和团体生活都有良好的表现。两位专家循序渐进,教你打造高效能合作教养策略:
策略1:为家庭与孩子设定目标 .要将梦想化为行动,必须从设定目标开始。
.目标要分长期与短期,必须具体明确,并能分解成小步骤。
策略2:给予孩子明确的指示 .注意给予指示的时机,一次只给一项指示。
.让孩子遵照指示的神奇话语:「(名字),请你现在做(什么)。」静静站立并等待。
策略3:用奖励方式鼓励孩子合作 .用「代币系统」鼓励孩子进行简单行为;用「激励图表」划分不同步骤,引导孩子建立日常生活惯例。
.「设置奖励」鼓励孩子合作,并用「百分之七十法则」帮孩子做好成功的准备。
策略4:教导孩子纪律,并设定限制 .搭配罚站、惩戒性家事、取消特权等方式,适当给予孩子惩罚。
.给予惩罚的原则:温和、短暂、一致,以冷静且坚定的方式传达。
本书集结许多经典高效的育儿技巧,包含:社交技巧、孩子闹脾气、纪律、家事、生活惯例、与孩子和伴侣沟通、与学校和老师连结、确保孩子安全、父母如何站在同一阵线,以及如何享受作为一家人的乐趣……只要运用这些策略与步骤,将可培养孩子合作的行为和态度,带来更幸福、和谐的家庭生活。
本书特色 ◎本书除了实例、图表,还运用「倒带场景」,帮助读者理解书中教养观念的运用技巧。内容简洁易懂,是一本极易上手的教养实战书籍。
◎每章至少说明一种策略,并在书末提供策略重点清单,让父母能轻松参考与应用。
◎各章都有回顾与练习,提供重点整理与实作练习,让读者亲身尝试,量身打造适合自己的教养策略。另外,「爸妈怎么说?」单元,提供父母真实使用心得与相关问答,帮助父母釐清常见的教养迷思与困扰。
◎本书相关影片:katu.com/amnw/am-northwest-books-authors/raising-cooperative-kids
实用推荐 李贞慧/亲子教养作家暨儿童文学工作者
李崇建/作家、亲子教养书作家、台湾青少年教育协进会前理事长
周育如/国立清华大学幼儿教育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林静如/律师娘
徐瑜亭/习惜亲子教育中心创办人
丑爸/亲职教育顾问
(以上依姓氏笔画排序)
各界推荐 「本书与我聚焦的方向不同,但可作为教养应对的参考。我聚焦在大人内在自我觉知,在「情绪升起之处」以及「决定应对之际」,能自由应对事件。本书则聚焦事件应对,提供有觉知的父母,一个参考的方向。」——李崇建/作家、亲子教养书作家、台湾青少年教育协进会前理事长
「玛里恩和杰拉德是世界一流的教养专家,他们的研究、写作和专业工作已经帮助了数百万个家庭。本书提供的资讯都建立在严谨的科学研究上。作为父母,我在养育孩子时相信这些原则;作为教授和临床医生,在其他实习临床医生的家庭谘商工作上,我向他们推荐这本书。如果你想借由一本书来确保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这就是你需要的那本书。」——托玛斯J. 狄逊博士(Thomas J. Dishion, PhD),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家庭检查」(The Family Check-Up)创办人,《以爱、鼓励与限制进行的预防性教养:学龄前的时光》(Preventive Parenting with Love, Encouragement, and Limits: The Preschool Years,暂译)一书作者
「这是为现代人带来持久、可靠与高效率教养方法的一本绝佳好书。每位父母和从事孩童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都要人手一本。」——杰佛瑞.伯恩斯坦博士(Jeffrey Bernstein, PhD),《10天内,培养专注力小孩》(10 Days to A Less Distracted Child)一书作者
「这是一本基于临床经验与研究,为读者提供清楚、容易上手且可行教养技巧的好书。从定义与设定目标到家庭游戏的重要性,本书为渴望享受育儿乐趣的父母,提供一份简单实用的蓝图。」——汤姆斯.费朗博士(Thomas W. Phelan Ph. D.),《我数到3ㄛ!:三招让你成功教出有规矩的孩子》(1-2-3 Magic: Effective Discipline for Children 2-12)一书作者
「本书是一份特别的礼物,可帮我们完成一生中所面临最困难且最有价值的一项工作:抚养孩子。玛里恩和杰拉德分享他们多年研究人类行为的经验,并提供简单有力的工具来帮助父母。你会在某些章节中看到自己,有时做对、有时做错。享受这份礼物,在练习时找到乐趣,并对自己尽力而为感到欣慰。」——吉姆.沃特林(Jim Wotring),华盛顿特区行为健康部(Department of Behavioral Health, Washington, DC)副主任
「对想培养快乐且适应力强的孩子的父母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指南!根据多年临床与研究经验,这本轻松且容易上手的书,强调练习技巧的重要性,并提供丰富的策略与实例。我向父母、实习生和治疗师大力推荐这本书。」——雷斯.福尔汉(Rex Forehand),《养育意志坚强孩子》(Parenting the Strong-Willed Child,暂译)一书作者
「一本包含所有创造合作与幸福家庭原料的实用及常识性书籍。」——卡罗琳.韦伯斯特.斯特拉顿博士(Carolyn Webster Stratton, PhD),华盛顿大学荣誉教授,「惊奇岁月」(The Incredible Years)创办人
「想优化孩子发展与正向社会化的父母,本书是一份丰富指南。书中策略都很实用,但更重要的是,它们以一种承认父母要改变旧习有多困难的方式来呈现。这是一本父母和即将成为父母的人都必须读的书。」——派翠西亚.张伯伦医师(Dr. Patricia Chamberlain),「奥勒冈社会学习中心」科学主任,「奥勒冈寄养照顾治疗」(Treatment Foster Care Oregon)与KEEP的创办人,《越野教养:解决孩子困难行为的实用方案》(Off Road Parenting: Practical Solutions for Difficult Behavior,暂译)一书作者
「由家庭治疗领域两位最杰出的临床学者所撰写的一本具全面性、富含同理心且充满洞见的书籍。书中文字易读并富含实例。父母会发现这是一本有用的指导手册;临床医师会将其当作接受临床治疗服务父母参考和重要辅助的工具。」——罗伯特J.麦克马洪博士(Robert J. McMahon, PhD),教授,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领导主席,「减少青年暴力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Reduction of Youth Violence)所长,西蒙弗雷泽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心理学系系主任,《帮助不听话的孩子》(Helping the Noncompliant Child)一书作者
《觉醒的父母:探索现代家庭教养的深度与广度》 导言:重塑我们对“为人父母”的认知 在信息爆炸、社会结构快速变迁的今天,传统的教养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不再满足于仅仅“抚养”孩子长大成人,而是渴望建立一种更深刻、更具连接性的亲子关系。本书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秘诀”或速成的“技巧”,而是邀请家长踏上一段深入的自我探索与关系重塑之旅。我们将从心理学、神经科学以及跨文化教育的视角,全面审视现代家庭互动中的复杂动力,旨在帮助父母们建立一个既有爱、又有清晰界限的教养框架。 第一部分:理解内在的父母——从“反应”到“回应”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父母自身的内在世界。我们深知,父母的情绪和未解决的过往经历,是影响孩子行为模式的隐形塑造者。 第一章:回溯你的原生家庭地图 教养的起点,往往是我们童年经验的回声。本章将带领读者绘制自己的“原生家庭地图”,识别父母当年对你的教养方式中,哪些是无意识的重复,哪些是你迫切希望改变的循环。我们将探讨“代际创伤”如何通过日常互动传递,并提供具体的工具,帮助父母识别并停止那些不自觉地将童年阴影投射到孩子身上的模式。重点在于区分“你的需求”与“孩子真实的需求”。 第二章:情绪的炼金术:管理压力与挫败感 现代父母肩负重任,压力无处不在。本章不谈压抑情绪,而是探讨如何将负面情绪转化为建设性的力量。我们将深入研究压力荷尔蒙(如皮质醇)如何影响亲子互动质量。提供基于正念(Mindfulness)和自我同情的练习,使父母能够在高压情境下,从“战斗或逃跑”的应激反应状态,切换到有意识的、有同理心的“回应”模式。学习识别自身情绪触发点,并建立缓冲机制,避免在冲突高峰期做出后悔的决定。 第三章:身份的重塑:超越“好父母”的标签 社会对“好父母”的定义往往是苛刻且单一的。本章鼓励父母放下完美主义的包袱,拥抱教养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与错误。探讨身份认同如何影响教养决策——当父母过度依附于“完美、无私”的标签时,反而容易在孩子表现不佳时感到自我价值被否定。我们将引导读者构建一个更具弹性和包容性的自我认知,认识到“足够好的父母”(Good Enough Parent)才是真正能滋养孩子成长的状态。 第二部分:解析孩子的世界——发展阶段与沟通的桥梁 理解孩子如何看待世界,是有效沟通的前提。本书的第二部分将深入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发展需求,并提供与年龄相匹配的沟通策略。 第四章:大脑的蓝图:发展神经科学在教养中的应用 本章将用清晰易懂的方式介绍儿童大脑发育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前额叶皮层(理性思维)和杏仁核(情绪中心)的发展历程。了解这些科学原理,能帮助父母理解孩子某些看似“不合理”的行为(如发脾气、不遵守规则)背后的生理机制,从而减少评判,增加耐心。我们会重点讨论“情绪调节”是一个需要时间培养的技能,而非天生具备的能力。 第五章:语言的力量:有效倾听与非暴力表达 沟通的本质是连接,而非控制。本章将详细阐述如何进行深度的“共情式倾听”,即不带评判地、全然地接收孩子传递的信息(包括非语言信息)。同时,提供一套实用的“非暴力沟通”模型,教导父母如何清晰、坚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同时尊重孩子的立场。重点训练如何用“我信息”代替“你信息”,化解指责性的语言陷阱。 第六章:玩耍的哲学:在游戏中学习适应与解决问题 玩耍是孩子最重要的工作。本章探讨自由玩耍(Unstructured Play)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力、社交技能和情绪适应力的不可替代性。我们将指导父母如何退后一步,成为游戏的观察者而非主导者,如何在不干预的情况下,支持孩子在游戏中遭遇的微小挫折,从而培养其内在的韧性(Resilience)。 第三部分:构建健康的家庭生态系统——界限、自主与责任 关系并非真空存在,它需要清晰的结构和相互的尊重来维持平衡。本部分的重点在于建立一个既安全又赋权(Empowering)的家庭环境。 第七章:界限的艺术:清晰、一致与爱 界限并非限制,而是爱的表达,它为孩子提供了安全感和可预测性。本章区分“情感界限”与“行为界限”。提供具体的步骤来设定和维护清晰的规则,强调“一致性”的重要性。我们将探讨如何坚定地说“不”,同时不损害亲子关系,并通过角色扮演,练习如何在维护界限的同时,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和爱。 第八章:自主权的平衡:从控制到赋权 过度控制是扼杀孩子自主性的最大障碍。本章将聚焦于如何识别哪些领域孩子可以自行决定(如穿什么衣服、玩什么玩具),哪些领域需要父母引导。介绍“选择提供法”,即在父母设定的安全框架内,给予孩子做决定的机会,从而培养其责任感和决策能力。 第九章:冲突的转化:将摩擦视为成长的契机 家庭冲突不可避免。本书拒绝“零冲突”的理想化目标,转而教授如何健康地处理冲突。我们将介绍“修复性实践”,即冲突发生后,如何引导孩子(以及父母自己)进行情绪平复、承担责任,并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强调“修复”比“惩罚”更重要,因为修复才能真正重建信任。 第十、十一章:连接的深化与家庭文化的塑造 最后两章将目光从日常互动提升到更宏观的家庭愿景。 第十章:高质量连接:时间、仪式与专属关注 量化时间不如保证质量。本章提供实用方法,帮助父母在忙碌的生活中挤出“专属时间”(One-on-One Time),进行无目的的、纯粹的享受彼此的互动。探讨建立有意义的家庭仪式(无论是每日的睡前对话还是每周的家庭会议),这些仪式是构建家庭集体记忆和归属感的基石。 第十一章:超越教养:培养适应未来的公民 面向未来,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适应力强、富有同理心的个体。本章探讨如何通过开放的对话,讨论社会议题,培养孩子的道德罗盘和全球视野。总结全书,倡导父母将自己视为孩子终身学习旅程中的“合作者”而非“指挥官”,共同创造一个充满理解、尊重和持续成长的家庭文化。 结语:持续演进的亲子关系 本书的旅程不会在最后一页结束。教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孩子在成长,父母也在学习。我们鼓励读者将本书视为工具箱,而非操作手册,根据自己家庭的独特节奏,灵活运用所学,持续探索、调整和深化这份独一无二的亲子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