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变好也没关系:找回生活的平衡,接受不完美的练习

没有变好也没关系:找回生活的平衡,接受不完美的练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arl Cederström, André Spicer
图书标签:
  • 自我成长
  • 心理健康
  • 情绪管理
  • 接纳自我
  • 平衡生活
  • 不完美
  • 积极心理学
  • 生活方式
  • 个人成长
  • 幸福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们努力提升自己、追求改变,
是为了能被社会所接受,还是真的想要这样的人生?

  两位年轻教授卡尔和安德烈,用一年挑战人类身体及心理上的限制。他们为每个月设定主题:例如改善生产力、修复人际关系、赚得更多收入等…… 并用尽各种方法改善生活,像是戴上电击手环惩罚自己、吃禁药提升专注力,甚至在伦敦地铁裸体以赢得浏览量。
    
  为了这一年的实验,他们反覆验证专家的说法和研究,为什么不但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反而离目标愈来愈远,还差点毁了各自的人生?

  「我们企图改善自己的生活、尝试撑起别人的期待,还得假装知道如何达成完美的人生。」这本书以作者两人幽默的对话日记体写成。它不是在教我们如何变得更完美,而是诚实面对改变过程中所带来的挫败和矛盾,认清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

  承认自己的脆弱、骄傲和平凡;摆脱世俗的标准,
  别再任由社会眼光打乱我们的人生!

好评推荐


  改变有三个阶段:「自觉需要改变、改变的过程、以及改变后的结果」,我称为:「自省、纠葛与目标」三层次。坊间的书大多以目标为概念,建立以终为始的思维来谈改变,这点其实没错,但若以自省、练习改变、接受不完美为题,本书的确是箇中翘楚。──谢文宪|知名讲师、作家、主持人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追求的目标,其实都是代表一种力的境界:力的感觉让我们肯定生命的存在,使我们快乐。你如果企图把箭射远,你必须把弓努力往后拉,我们称为反面的能量。本书作者其实就是在实验并体会这种反面的力量:以痛苦来追求快乐,以挫折来达到顺境,以缺憾来歌颂完美……这些辛苦──就是生存的代价。──Power锟(李钖锟)|台大政治系最狂教授

  「从身体与知识的能力到心灵、创造力、财富和快乐等领域,对于当下的生活进行了幽默的探索。」──《纽约客》

  「一个荒诞的杰作。」──《卫报》

  两个疯狂的家伙替我尝试了许多疯狂的方法,所以我就用不着再去做了。我将此称之为一个伟大的成果!──知名英国小说家|李‧查德(Lee Child)
 
《生活中的微光:在日常中寻找安宁与力量》 书籍简介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常常感到被生活的洪流裹挟,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内心深处渴望着片刻的宁静与真正的安稳。然而,真正的平衡与力量,往往并非来自宏大的目标或彻底的改变,而是蕴藏在我们每一个细微的当下,每一次有意识的呼吸,以及对自我接纳的温柔行动之中。 《生活中的微光:在日常中寻找安宁与力量》是一本深入探讨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构建内心秩序,培养持久韧性的实用指南。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或“完美”的书籍,而是一本邀请你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关系的心灵地图,引导你发现那些一直存在,却被我们忽略的生活中的“微光”。 本书的核心思想建立在一个深刻的认知之上: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动态、流动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试图将一切固定在完美的轨道上,只会带来更大的焦虑和疲惫。真正的解脱,在于学会与“未竟之美”共舞,在不完美中找到恰到好处的安顿。 全书结构清晰,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旨在帮助读者从理解困境到实践转化,最终实现内在的和谐共振。 --- 第一部分:解析迷失——重新定位我们对“好”的理解 现代社会对“好生活”的定义常常是:高效率、零失误、持续进步。这种理想化的模型,如同一个永远无法达到的远方,使我们终日奔波,却感到空虚。 本部分首先解构了“完美主义”的陷阱,分析了社会文化、媒体叙事如何塑造了我们对“成功”和“幸福”的单一想象。我们探讨了“比较的陷阱”——社交媒体如何加剧了我们的自我苛责。 更重要的是,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转变:从追求“外在的完美无瑕”,转向追寻“内在的真实贴合”。 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校准自己的价值指南针,认识到自己的“不完美”部分,并非失败的证明,而是人性的一部分。我们不再将挫折视为终点,而是将其视为系统反馈的信号,帮助我们调整航向。本部分提供了一系列自我观察的工具,帮助读者梳理出那些真正驱动自己、而非被社会强加的价值观。 --- 第二部分:安宁的锚点——在波动中建立稳定内核 生活如同海洋,风浪是常态。这本书的精髓在于,我们无法阻止风浪,但可以学会如何建造一艘更坚固的船,或者找到深海中稳定的“锚点”。 本部分着重于培养心理韧性(Resilience)和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作者详细介绍了“基础锚定练习”,这些是可以在日常的压力瞬间启动的工具: 呼吸的艺术与身体的智慧: 探讨了呼吸如何成为连接心智与身体最直接的桥梁,提供了多种基于科学的呼吸法,用于快速平复过度激活的神经系统。 情绪的去标签化: 如何看待愤怒、悲伤、焦虑等情绪,不再急于“修复”或“压制”它们,而是像对待一位不请自来的访客一样,观察它、理解它,并允许它自然流经。 小确幸的系统化捕捉: 告别对“大事件”的依赖,学会系统性地在日常琐事中发现和记录“微小的成功”和“宁静的瞬间”。这包括对环境的重新感知,例如光线的变化、食物的味道、片刻的安静。这些微光积累起来,便构成了强大的内在支持系统。 --- 第三部分:行动的智慧——在不完美中高效前行 许多人认为,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就必须停止行动或降低期望。本书挑战了这一观点,主张真正的平衡在于高质量的行动,而非低效的忙碌。 本部分侧重于如何调整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使其更具可持续性,减少“燃烧殆尽”的风险: 能量管理优于时间管理: 提出“精力预算”的概念,强调识别一天中精力的高峰和低谷,将最重要的、需要深度专注的任务安排在最佳时段,并将恢复性活动视为不可协商的“投资”,而非“奖励”。 界限的艺术: 如何清晰、温柔而坚定地设定个人界限。这不仅是对他人的说“不”,更是对自己内在需求的郑重承诺。界限不是为了排斥他人,而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核心资源。 “足够好”的效能法则: 深入探讨了如何实践“帕累托法则”在个人生活中的应用,学会识别何时投入100%的努力是必要的,何时80%的努力(足够好)就能达到目的,从而解放出大量被过度投入所占用的心力。 --- 第四部分:联结与成长——在关系中实现自我接纳 我们的人生总是在关系中展开。如何处理人际间的摩擦、期望的落差,是平衡感能否持久的关键。 本部分将焦点转向人际关系中的“不完美”:伴侣的缺点、朋友的误解、家庭的复杂性。 “去理想化”的亲密关系: 认识到任何关系都是两个不完美个体的交汇。练习看到对方的“完整性”,即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共同构成了他们,而不是不断试图“修正”对方。 自我同情的力量: 这是本书最重要的实践之一。作者详细阐述了如何像对待一个最好的朋友那样,温柔地对待自己犯下的错误和内在的挣扎。自我同情并非自我放纵,而是自我修复的起点,它能有效削弱内在批评家的声音。 活在当下,面向未来: 最终,本书引导读者将所学整合。平衡不是一个可以永久达到的状态,而是一个持续校准的过程。每一次偏离,都是一次重新练习的机会。我们接受昨日的遗憾,拥抱今日的努力,并带着从容的心态,迎接不确定的明天。 《生活中的微光》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完美追求的疲惫,并指引我们找到一条更温和、更真实、更具生命力的道路——一条不刻意完美,却充满力量和安宁的道路。它鼓励每一位读者,从此刻开始,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细心收集那些不易察觉的、却足以照亮前路的微小光芒。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卡尔‧赛德斯多罗姆(Carl Cederström)


  卡尔‧赛德斯多罗姆,是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的副教授,曾和他人合着《Dead Man Working》、《The Wellness Syndrome》、《How to Stop Living and Start Worrying: Conversations with Carl Cederström》、《Impossible Objects》等着作。他的作品曾刊载于《卫报》、《华盛顿邮报》、《半岛电视台》、《新科学家》、《哈佛商业评论》和《3:AM》杂志上。
    
安德烈‧史派瑟(André Spicer)

  安德烈‧史派瑟,是伦敦城市大学商学院的教授,也是《The Wellness Syndrome》、《Business Bullshit》、《The Stupidity Paradox: The Power and Pitfalls of FunctionalStupidity at Work》、《Unmasking the Entrepreneur》、《Contesting the Corporation: Struggle, Power and Resistance in Organizations》等着作的合着者。他的作品曾刊载在《卫报》、《金融时报》、《泰晤士报》、《独立报》和《CNN》。

译者简介

钱基莲


  英文系毕,目前为自由译者。译着包括《爱无国界》、《与未来有约》、《高效信任力》、《马背上的男孩》、《宽容,让自己更好》、《大洪水》、《吃火的人》、《鲸怪步兵团》、《我们班的心事》、《棉花糖女孩》等。
 

图书目录


 
一月 生产力
PRODUCTIVITY
我的计画就是和真正的作家一样,立下写作进度,照表操课。不过我另外加入了一点现代元素,我买了一个叫作番茄钟的应用程式,可以安排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每工作二十五分钟,它就会提醒你休息五分钟;四轮后,它会安排比较长的休息时间。
 
二月 身体
BODY
我带丽塔进入舞池……大约强制性地跳了二十分钟舞蹈后,我意识到这其实是极好的体能训练,我扛了十五公斤重(也就是我女儿)在肩上,从一端移动到另一端,一般得去健身房才会做这样的运动!
 
三月 大脑
BRAIN
我花了一百多个小时尝过防弹咖啡、尝试经常运动、尝试睡眠充足、尝试静坐、尝试经颅直流电刺激、尝试健脑食物、尝试正念……在尝试所有变聪明的做法后,唯一的结果就是,我觉得我比以前更笨了。
 
四月 人际关系
RELATIONSHIPS
所有的报告似乎都指出,随着工作而产生的忧郁消沉与强烈倦怠感增加,认知行为疗法也会越来越受到欢迎。在只关注工作与生产力的时代里,人们要的不是对深不可测的人性进行哲学思考,而是想要讲究实际的方法来让自己变得更好……
 
五月 灵修
SPIRITUALITY
去静修中心时,我把灵修训练想是一种中产级的放纵。可是现在,在看到这些人遭受的痛苦以及他们想要转好的迫切渴望后,我无法再笑着站在一旁,我感到惭愧。去了那里和介入他们所有的痛苦后,我感到愤世嫉俗和剥削。
 
六月 性爱
SEX
我以前从未和任何一个朋友认真的讨论过性。在我成长过程中,谈性的男孩子通常都是烂人,胡吹乱诌他们征服的性伴侣。我对此一向深恶痛绝,可是现在,在缄默二十年后,我在思考的是,一定有一个可以谈性又不会让我变成一个烂人的方法。
 
七月 快乐
PLEASURE
「享乐主义思想菁英把快乐视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他们拒绝把痛楚与苦难变成知识与个人救赎之路。反之,他们提议的是快乐、享受、大众利益」。为了成为快乐主义者,我必须精通追求快乐的艺术。
 
八月 创造力
CREATIVITY
我这个月有没有变得比较有创造力?我有没有变成一个更优秀的作家?或许吧,但是我能确定的只是我很享受全力以赴的创作。这一整年来我头一次真正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是别人的。
 
九月 金钱
MONEY
下注之后,市场几乎立刻就和我对着干。我预期市场会跌,因为已经来到箱型的顶端,可是它却还一直往上扬。我大惊失色,提高了停损的价位,我现在少了几英镑。客观来说没多少钱,可是在我心里这个代价很巨大……
 
十月 道德
MORALITY
根据有效率的利他主义者,做好人有两个方法,做高薪工作,尽所能多捐钱给慈善机构,他们称之为「赚钱捐款」;或者可以透过工作做善事,通常是通过在政治方面取得权位,确使资源分配给那些真正需要的人。
 
十一月 关注
ATTENTION
很显然我脱裤子的影片没有被疯传,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它包含所有可以被分享的特征,但是大家看起来却不太有兴趣。我应该做得更夸张,还是说这是我可以期望的最好结果?
 
十二月 意义
MEANING
我想到这一年时当下的感觉是自豪和意外的。自豪的是自己坚持下来,完成了这些事,而意外的是有这么多自我提升的方法真正奏效。可是我不确定「我」留下了什么,我们有很多事情都是通过放弃自我而达成的。

图书序言



  主持人:接下来卡尔.赛德斯特罗姆和安德烈.史派瑟将和我们连线,陪我们度过接下来的一小时。现在欢迎读者提出问题。

  那天是2017年1月的第二天,读者正准备针对我们在《卫报》1上发表的那篇有关全年实验的文章提问。

  EMMI26:拜託告诉我这是在恶搞。

  安德烈在伦敦,坐在家里的笔电前,刚出生的儿子睡在书桌边。非也,这是一个非常认真的研究计画,他在回覆栏中写道。身在斯德哥尔摩的卡尔,坐在厨房里,也正准备送出一样的回应。

  差不多就在一年前,二〇一六年一月一日,我们开始这个显然被许多《卫报》读者视为疯狂的试验,花了一年的时间测试所有自我提升产业的商品,打算把这些过程写成一本书,也就是你手上的这一本。为了维持这个计画结构的连贯性,我们商定将自我提升分为十二个主题,每一个主题试验一个月,持续一整年。从一月的主题生产力开始,接下来几个月则是身体、大脑、关系、灵修;夏季的重点放在性爱、快乐和创造力;秋天之后,强化财富、道德和关注的自我提升。最后一个月则致力于意义的研究上,希望可以了解这个计画背后较深层的动机。

  LITTLE_RED:我的天啊,感觉你们做了不少苦功。

  我们这一年投入数千小时,花费数万美元试验并评估各种自我提升的方法。我们潜入自己的大脑,吞聪明丸,用情趣用品做实验,还跑去整形。我们曾谘询特异功能人士(灵媒等)与人生教练,和一群陌生男子裸舞,参与励志研讨会,参加职业举重比赛,并且顺服地接受治疗。

  MRFLABBYBUM:我很讶异的是,这一切居然没有一个基本统一的原则。

  说得有道理。不过,除了莫名其妙地宣称让自己变得更好之外,自我提升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稍微观察每年源源不绝涌出的建议就会发现,这个价值百亿美元的产业毫无统一性可言。硬要说的话,就是令人混淆和矛盾的,而这是我们乐于反映在这本书上的现象。每一个月我们都会设定新目标,有些目标是具体、可以衡量的,例如背诵圆周率到小数点后一千位;也有些目标抽象又难以捉摸,像是有灵修体验。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我们尝试过千奇百怪的方法,从训练正念的应用程式到柠檬枫糖断食法等。选择这些方法是因为它们很受欢迎,而不是因为有科学上的公信力。

  二千多年前,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爱比克泰德首开先例提出「对事件的观点比事件本身更重要」的主张。此后,有关该如何生活的建议便有如洪流一般滔滔不绝。有何不可呢?谁不想要过更好的生活?自我提升在某些方面就像喝酒一样,既是逆境时最佳的心灵慰借,同时也是处在顺境时的好伙伴。

  以一九三〇年代爆发的自我提升商业热潮为例,这股热潮尾随美国大萧条时期而来并非偶然。拿破崙.希尔在一九三七年出版的《思考致富》2中提出一个安抚人心的观点,认为大萧条仅仅是造成平民百姓的恐惧心理。戴尔.卡内基在前一年出版的书《如何赢取友谊与影响他人》3中提出一个同样充满希望的建议:微笑。看来在经济和社会萧条的时代,当人们除了自己,无法依赖任何外界力量的时候,自我提升就是一个最具吸引力的主张。

  不过自我提升的热潮在较富裕的七〇年代丝毫不见消退。经过三十年的经济成长,大部分的美国人摆脱贫穷,得到如此多财富和自由的人前所未有的多。不过,如同汤姆.沃尔夫在一九七六年发表的一篇经典论文所述,人们没有将这分财力用于改善社会,而是投资在自我提升,直接「堕入名为唯我的炼金术梦想」。不计其数的民众一窝蜂地去参加自我提升研讨会。一九七一年到一九八四年之间,有七十万人参加过三天的艾哈德研讨训练班,学习如何以自己为第一优先、认识到要为自己的命运负全责、理解这个世上没有受害者,并意识到身处的现况都是自己造成的。

  自我提升现今已和社会融为一体,难以看清始末。许多小学设有瑜伽课程;正念疗法被用于监狱;人生教练被大肆推广为打击穷困的方法。自我帮助的概念现在已搬进白宫:为川普和第一任妻子主持婚礼的人,正是正向思考之父诺曼.皮尔。

  时代在改变,而自我提升的风潮也随着时代一起转变。老一辈的大师们被新出的东尼.罗宾斯和提姆.费里斯等人取代。有氧体操和演久成真的旧趋势被混合健身和生活日志取代,唯一不变的是你可以改变自己对人生的承诺。我们要做的只是停止担心和开始相信自己,而不要太顾虑谦虚的问题。无论是从前或现在,人生大改造的故事都不需要细节。在希尔大肆宣扬思想的力量如何神奇地治癒他儿子的哑病之际,现今主张自助的大师们也在夸耀自己的成就,不论是学习新语言、泡冰水浴预防疾病、精通新的武术技巧,或是投资硅谷的新创企业大赚一笔。

  在此同时,《卫报》读者的留言如潮水般涌入。

  LORDBADGER:就我的理解,你们尝试了一堆东西,每种东西最长只尝试一个月,但那些都是人们要花一辈子才能精通的。

  我们不只一次收到这样的回应。有些人穷尽一生精通一件事情,像是提高生产力或者打造好身材,但是大多数的人在人生中学习一个又一个的技巧,却样样稀松。自我提升产业可以年复一年成长,唯一合理的原因,就是因为人们不断尝试新建议,不管之前的尝试是否奏效。只要浏览一下书店里的自助书籍专区,就会发现这类指南包罗万象,从改善人际关系、性生活到提高智商、锻鍊肌肉等,而且通常保证可以在两星期或二十四小时内速成。

  消费主义社会,人们不太会只买一条牛仔裤就心满意足。自我提升也是同样的道理,人们不会只期望改善生活的某一个部分,而是被鼓励该让生活的所有部分升级,而且是同时。人人都应该拥有更好的身材、生活更开心、更健康、更富有、更聪明、更冷静、生产力更高──这些全部要立即达成,就在今天。而且,我们也都承受压力,必须表现出一副知道如何创造完美人生的样子。

  这本书没有提出自己一套,可以让人变得更好的理论,而是反映出绝望与挫折、戏剧性及幽默感、和追寻自我提升的本能──和每天数以百万计的人在做的一样。

  至于我们的影响呢?有一位读者说书中的内容听起来就像早期伍迪.艾伦电影中的旁白。这个说法让我们很高兴,因为我们从来没想过要把这本书写成两个男人战胜自我的英雄故事。不论是在学习举重或是搭讪的技巧,每当遇到新的挑战,我们看起来可能更像伍迪.艾伦电影中迷惘的自恋者,而不是充满自信的自我提升专家。

  另一位读者说这本书让他想到澳洲电视喜剧Review with Myles Barlow。这不是巧合,虽然只看过一集原剧,不过我们看了美国翻拍的《五星评论人生》4。佛列斯特.麦可尼尔在这部仿纪录片里主持一个剧中剧,在节目中评论的不是书籍或电影,而是生活本身。他代表观众尝试从活埋到和陌生人结婚等每一件事,也评论了自我提升这个经典主题,例如快乐(三颗星),拥有好身材(半颗星),领导一个教派(两颗星),快速致富(四颗星)。尽管麦可尼尔是个虚构的人物,但他专业的判断和盲目的追求似乎是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但是这本书与《五星评论人生》不同的是,书中没有虚构的成分。这是一个社会科学实验,我们将身心灵投入极端的情境,之后再提出这些经验和大家分享。我们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在安全的学术距离之外研究自我提升产业,但是从未参加过自我提升研讨会,也不常上健身房,更没有使用过穿戴式科技产品或提高生产力的应用程式。法国民族志学家洛伊克.华康特抱怨过研究员的身心通常与研究主题脱节,他说的这种研究员有可能就是在研究写这本书之前的我们吧。华康特实践自己的主张,花了三年训练拳击手。对他而言,这对捕捉「动作的感受与疼痛」是必要的。

  虽然我们两人在开始时都对这个计画持怀疑的态度,但却没有什么明确的假设要证明,在研究的背后也没有隐藏什么道德劝说,就像你可能在纪录片《麦胖报告》5中看到的那种。导演摩根.史柏路克竭力传达速食业有害健康,他在大吃麦当劳一个月后,毫不意外地感觉很不舒服,连医师也开始担心他的健康。

  与我们的计画比较相关的是乔治.普林普顿的实验。他在其中一本着作中提到自己向世界次重量职业拳击冠军阿奇.摩尔挑战进行三回合对打,目的是想了解当业余选手在拳击台上与专业选手对打会是什么情形。赛后被问到有什么斩获时,他回答道:「目前为止,只有一鼻子的血。」

  我们也听到一些对于普林普顿的指控。在踏上拳击台前,有人对阿奇.摩尔说这场比赛只是一场表演,一场怪诞的表演。普林普顿反驳道:

  「不对,不对,不对」他说:「这是非常认真的比赛。」

  UKREFUGEE: 你们希望要回这一整年的时间吗?
  卡尔:已经来不及了吧,我想。
 

图书试读

十一月 关注
 
我将变身前和变身后的照片放到IG上,然后到超市买东西。把食物放进篮子里的时候,我听见有人在我身后咯咯笑。我扭过身,看见爱丝特和莎莉指着我笑。显然她们觉得我的新造型很好笑。
 
安德烈,十一月一日
 
根据克里斯多福‧拉许的经典着作《自恋主义文化》,自我提升是人们对关注的渴望,不探索自我提升文化的这一方面,今年这个计画就不算完整。今早绕着公园跑步时,心想该如何探索才好。答案明显就是在我现有的公共形象下功夫,在推特圈更多粉,并且制造更多的新闻曝光率,但这样感觉挺乏味的,于是我想要挑战更远大的目标,也许是建立一个新身分,看能不能因此声名大噪。
 
跑步结束时,我想出打造一个新的我。这个人会是注重自身形象、沉缅于自我帮助的人,没有自我觉察或是无法控制冲动的人。我帮这个新的角色取了卢西恩‧鲁玻的名字。
 
我发简讯给卡尔向他介绍卢西恩时发现,原来他也在寻找新风格。我们互发几条简讯,我开始使用表情符号,这是我以前一直讨厌用的,可是卢西恩喜欢。我的萤幕上尽是笑脸和寿司的符号。
 
回到家后,我开始建立卢西恩的数位身分。第一步是建立一个新的电子信箱帐号:lucian.luper@gmail.com,然后可以用新的电邮地址建立推特(@lucian_luper)、脸书、IG帐号,还有Youtube频道,甚至还帮卢西恩註册一个新的网址:www.lucianluper.com。建立一个新的数位身分整个过程花不到一小时。
 
卡尔,十一月一日
 
尽管生活在一个注重外表的社会,但是我很少想到自己的外表,不过现在要改变了,因为我打算借由改善外表来吸引注意力。我的任务是在这个月结束之前成为一个有魅力的健美男子。
 
我做了一些准备工作。一个月前我展开另一个以尽量增加肌肉块为主的锻鍊计画,我的个人教练推荐一个叫作最大训练负荷计画,根据AST运动科学网站,这个训练「使肌肉生长和培养肌耐力的速度比任何训练方法都来得快」,这个网站提供每日训练进度表,我都坚定的遵守。
 
这个训练成功了,十月开始这个计画时我的体重是八十三公斤,现在则是八十八公斤。
 
从健身房回家的路上,我去一家电子品店买了一个可连接蓝芽的自拍棒,然后回到家,脱下衣服开始自拍。我尝试各种姿势、房间、灯光,结果都不太理想。我的腹肌还看不太出来,而且尽管做了那么多训练,胸肌也没有明显变大。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真的太需要这本书了!我是一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做什么事情都希望做到最好,结果就是压力山大,常常把自己逼到崩溃的边缘。明明知道这样不好,但就是改不了。常常因为一些小错误而懊恼不已,觉得是自己能力不行,然后又陷入恶性循环。而且,这种心态也影响到了我的人际关系,总是会不自觉地去挑剔别人,然后又因为自己的“苛刻”而感到内疚。这本书的书名,直击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挣扎的部分。它传递出一种非常温柔的信号,告诉我,不必为了追求所谓的“完美”而牺牲自己的幸福。我一直以为,“接受不完美”就意味着放弃努力,变得懒惰,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是一种更高级的智慧,是一种与自己和解的勇气。我期待这本书能帮助我打破那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看到生活的多彩和弹性,学会欣赏那些细微的美好,即使它们不那么“完美”。也许,真正的强大,恰恰在于拥抱自己的不完美。

评分

我最近的生活状态,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被掏空”。每天都在忙碌,但感觉自己像一个陀螺,转得飞快,却不知道自己在为谁而转。有时候,我会怀疑自己的人生意义,是不是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同事们都说我“很拼”,但我自己知道,这种“拼”的背后,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疲惫和迷茫。我总觉得,自己好像卡在一个不上不下的地方,想要改变,却又不知道从何下手。这本书的书名,仿佛一道光,照进了我混沌的心里。“找回生活的平衡”,这正是我现在最渴望的状态。我不再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成功”,而是希望能在工作、生活、情感之间找到一个舒适的支点。我也很期待书中关于“接受不完美的练习”,因为我一直以来都活在对完美的执念里,这让我错过了很多美好的瞬间。我想,这本书或许能成为我重新审视自己、调整节奏、找回生活原貌的一本指南。

评分

说实话,刚看到这本书名的时候,我有点犹豫。因为我是一个非常积极向上的人,信奉“自助者天助”,觉得只要努力,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所以,“没有变好也没关系”这句话,在我听来,有点像是“放弃”的代名词。但是,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目录,看到里面一些章节的标题,比如“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共处”、“放下对他人的期待”、“在平凡中寻找意义”等等,我开始改变了看法。我觉得,人生这条路,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总会有遇到挫折和低谷的时候。即便我们再努力,也无法控制所有的结果。或许,这本书并不是要我们“放弃”或“躺平”,而是教我们在经历风雨后,如何更好地安顿自己,如何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力量。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实用的方法,让我学会在逆境中不被击垮,更能从中汲取成长的养分。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的知己,而且是一位非常智慧、温柔的知己。书名《没有变好也没关系:找回生活的平衡,接受不完美的练习》,每一个字都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样。我是一个很容易焦虑的人,尤其是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总感觉自己时刻被推着往前走,稍有停顿就会被时代抛弃。我曾经以为,所谓的“成功”就是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达到更高的目标。但这种追求,让我身心俱疲,也让我失去了很多享受当下的能力。很多时候,我都在想,是不是我太贪心了?是不是我应该降低一些期待?这本书的出现,恰恰给了我一个“可以不那么拼”的理由,一个“可以允许自己不那么好”的理由。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解脱。我期待从这本书中,学到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相处,如何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并且能够坦然地接受那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活得更自在、更舒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淡淡的、柔和的色调,配上书名《没有变好也没关系:找回生活的平衡,接受不完美的练习》,第一眼就抓住我了。最近生活真的有点像失控的野马,每天都在追赶,好像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情,永远达不到预设的目标。常常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努力,不够有成就。这种无力感,常常让我喘不过气来。每次看到别人好像都过得那么光鲜亮丽,更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我一直在想,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对?是不是我太矫情了?但这种想法又让我更加焦虑。后来偶然在书店看到这本书,书名就好像在跟我说话一样,那种“没关系”的慰藉感,让我觉得或许真的可以停下来,不用再拼命证明自己了。我不是在寻求什么心灵鸡汤,我只是想找到一种和自己和解的方式,不再被外界的声音裹挟,而是能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启发,让我明白,即使生活不总是按照完美的剧本上演,也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而且这种精彩,不一定需要外界的掌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