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慧手札:嘉旺竹巴法王自传

狂慧手札:嘉旺竹巴法王自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Gyalwang Drukpa
图书标签:
  • 藏传佛教
  • 嘉旺竹巴法王
  • 自传
  • 修行
  • 觉悟
  • 智慧
  • 灵性
  • 佛教
  • 西藏
  • 噶玛噶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修持佛法不为名闻与利养,
且须无私利生回向诸功德,
一念心态抉择此行难或易,
一旦立志愿行圆熟事即成。

祈愿此生与未来,
能成实修行者心智不虚妄,
利他菩提悲愿心中自然生!

***

群山寂寂,孤星独对,
廿八岁的嘉旺竹巴法王在尼泊尔玛拉蒂卡山洞内,
于闭关灵修期间,以偈颂写下他的生命故事《狂慧手札》。

法王娓娓道来对父母的孺慕之情、
对多位具格灵性导师的虔敬、
对领受「黑供」染污的省思与忏悔等,
包含各种亲身经历与内在灵修体验。
看似闲谈,却句句蕴含空性的智慧,
尽显他对佛法的信心与对众生的悲心。

  ◎关于嘉旺竹巴法王

  在世人眼中,嘉旺竹巴法王是位环保运动者——他带领着数位百名僧众、尼众与在家信徒实践环保徒步朝圣之旅,捡拾非生物分解废物,净化喜马拉雅山。他在丛山峻岭之间身先士卒、坚毅不拔的身影,令人动容。

  在全世界数百万信徒的心中,他是竹巴传承创始者藏巴.嘉日.耶喜.多杰(Tsangpa Gyare Yeshe Dorje)的第十二次转世、竹巴传承的现任精神领袖,也是那洛巴的转世。他担负着遍布于西藏、尼泊尔与北印度等地超过八百多座竹巴传承寺院的责任。随着法王弘法的足迹,竹巴传承的法音也由喜马拉雅山区传扬至欧洲与美洲,以及亚洲的越南、台湾、韩国、马来西亚、香港等地。

  他总是教导弟子:「『慈悲』是个必须『活起来,做下去』的动词与实际行动。」「将慈悲心转化为行动」即是他思想的核心。

  ◎关于本书

  本书是嘉旺竹巴法王对个人之生命故事《狂慧手札》(My Crazy Tale)所作阐释的结集,其中第一部分即是法王于廿八岁时在尼泊尔玛拉蒂卡山洞闭关时所作的根本颂,第二部分即是法王应弟子们的请求而在许多地方与不同场合针对根本颂所作的讲解。

  本书可说是法王亲身经历的各种事蹟与内在灵修体验的结集,由法王亲口讲述。他并未採用线性的时间顺序,而是自在的且毫无修饰地讲述自己心中所思、所想,虽看似只是闲谈,却句句珠玑,指引灵修者应该如何抉择、对待自己的灵性导师,并隐含着救护众生的广大悲心。其中涵盖各种主题,尤其是在灵修、灵性导师与弟子的虔诚关系与「黑供」的部分,法王不但作了很深入的解说,也对个人领受不纯净的发心所毒化、染污的供品或请求──「黑供」,所受的染污深深忏悔。

  对灵修者而言,修持最根本的障碍即是「黑供」,因为它会助长自私自利的我执,切断解脱的命脉。所以,法王在本书中强调灵修者必须以一切众生的福祉作为证得菩提的唯一目的,才能净除「黑供」的毒素,圆成大乘菩萨道的行持。

  法王也在书中分享他出生、童年生活,以及被认证为上一世嘉旺竹巴法王之转世前的细节,还有多位具德灵性导师教导他如何抉择正知见以修持的智慧话语,大部分都是大众从未听闻的。法王也常引用当地耳熟能详的谚语或佛典中的比喻作说明,让人们能更容易理解佛法所要传达的真理。

  走进法王成长、学习的生命故事,我们不但能一窥这位大师的心灵堂奥,也能依之寻找自己的成佛之道。

  ‧童年即有预知的殊胜能力

  嘉旺竹巴法王童年时心思极为清澈明晰,无论说什么都会成真。例如被认证前的两、三个月都一直说有个长胡子的人会邀请他,然后他就会把哈达放在父母的脖子上,向他们道别要回到自己的寺院中去。又如大吉岭一连下了多天大雨,眼见即将发生水灾,有人半开玩笑地问他豪雨何时会停,他随口说了个日子,结果预言成真。

  ‧对领受「黑供」染污的深深思惟与忏悔

  嘉旺竹巴法王在未被认证之前,就喜欢把手放在别人的头上摩顶加持,而不喜欢用「达碰」(Dar-pom。一种镀金或镀银的加持长棍,上面有护轮作为严饰),或是拿佛像为别人加持。但他后来了解「黑供」的过患后,便省思最好还是以佛像、经典等圣物来加持,而非以专门收集「黑供」而充满罪业的双手来进行。因为以手作加持的目的,就是要加持领受者的心相续,当自己的心相续原本就缺乏加持时,再将自己的手放在别人的头上,那只是有如收集「黑供」灰尘的扫帚而已。他说自己以八岁的稚龄,既无净化力,也无成就力,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具足任何「金刚阿阇黎」的资格,而在数千人集聚的大场合中开示并赐予加持,这便是伪装成一名「具德上师」的身分进行「神圣事业」的大胆作为。

  ‧对大恩上师具足虔诚心与信心

  嘉旺竹巴法王认为无论上师是否有为我们提供衣食,我们与上师之间一定是与灵修有关的师徒关系,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如果能日日精进修持,这就等同于在远处向上师献上自己的证量作为最好的曼达供养,因为我们与上师相遇的唯一目的就是要修持佛法。灵修者必须从一开始就要决定「视上师为佛」,对上师具足虔诚心与信心。

  ‧于僻静处独修的渴望

  嘉旺竹巴法王说曾想放弃那些不想灵修的追随者,去某个隐居处从事真正的灵修,但大部分的时候他都是在极度匆忙中度日。他认为在僻静处漫游、安住长达数个月的时间,能让人品尝到身心的自在安乐,增进对诸法的见地,这就是佛陀与往昔灵性导师所强调的「远离世俗之出离心」的最大目的。法王说:「每次我看到一个僻静处时,我就恨不得自己能把帐篷带过去好好地在那里闭关。我现在仍有着同样的向往与渴盼。」

  ‧愿我竭尽所能,服务奉献于社会

  嘉旺竹巴法王认为灵修者的主要心态应该是发愿利乐众生使之离苦得乐,即使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同时也发愿以充满智慧的方式来为众生提供所需要的福祉。如果能如此发愿的话,就能圆成大乘菩萨道的行持了。法王如是发愿:「愿吾竭尽所能,服务奉献于社会」,要为社会与大众之利乐奉献自己的力量

  ◎嘉旺竹巴法王的智慧隽语

  .在灵修的旅途中,除非有具德上师、灵修导师或老师为我们指出正确的道路,否则我们将执取如幻的现象以为真实,然后被束缚在贪爱与瞋恚等烦恼无止尽的轮回之中。

  .看见自己的过失,即是一切功德的基础。有能力看见自己的过失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就如找到能进入房子的钥匙。

  .对于初学的灵修者而言,最根本的恶因即是「黑供」,「黑供」是信心与悲心退失的主因。

  .「黑供」是助长我执的罪魁祸首;而我执一旦无限地增长,就会破坏自心。

  .佛陀说:「诸法皆幻」,我们必须了解一切外在诸法,无论好坏、大小或各种分别,皆是自心所产生的种种标签分别而已。虽然诸法如梦如幻,但我们依然还是必须「大做梦中佛事」。

  .所谓的「大乐」并非如狗、猪、马、驴、人与非人等皆有的性欲之乐,「大乐」究竟所指的就是成佛的境界。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狂慧手札:嘉旺竹巴法王自传》的图书的简介,但该简介内容不涉及任何关于嘉旺竹巴法王本人生平、思想、教法或传记的细节。 --- 书名:《狂慧手札:嘉旺竹巴法王自传》 (内容简介:非传记性描述,侧重书籍的装帧、哲学思辨的引入、历史背景的探讨,以及阅读体验的构建) 引言:探寻“手札”的物质性与精神性 《狂慧手札:嘉旺竹巴法王自传》的出版,不仅仅是文献的再现,更是一次对“记录”与“遗存”本质的深层叩问。这部作品的实体形态,本身就是一种值得细致品鉴的艺术品。封面采用仿古的麻质纹理,触感粗粝而温润,仿佛能让人直接感知到岁月在纸张纤维上留下的刻痕。装帧工艺考究,采用线装结合现代印刷技术,既保持了古籍的庄重仪式感,又确保了内容的易读性。 在进入文本内容之前,读者首先会被其特有的纸张选择所吸引。内页选用了一种略带米黄色的特种纸,墨色在其上呈现出一种深沉的、非纯黑的质感,模拟了旧时油墨在手工纸上自然晕染的微小变化。这种物理层面的精心设计,意在构建一个与现代光滑纸张截然不同的阅读场域,引导读者进入一种慢速、沉思的状态。 第一部分:“狂慧”的哲学张力与概念边界 本书的标题中的“狂慧”二字,构成了解读全书思想框架的第一个支点。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容词,而是一个充满辩证张力的哲学命题。它暗示了一种超越常规逻辑框架的认知模式,一种在看似非理性或极端状态下所爆发出的洞察力。 该书并非直接呈现一个线性的人生叙事,而是通过一系列碎片化的“手札”形式,将这种“狂慧”的概念进行了多维度的解构与重组。我们可以从人类认知史的角度来审视这种“非正统智慧”的价值:在古典哲学中,从希腊的“狂喜”到东方思想中的“顿悟”,皆指向一种需要打破既有范式的突破。本书的结构布局,正是试图在不同篇章间制造这种“认知断裂”,迫使读者在片段的对比和并置中,自行构建“狂慧”的意义图景。 手札的第一部分,着重于对“界限”的探讨。它模糊了“清醒”与“恍惚”、“清晰”与“迷离”之间的界限,探讨了在这些模糊地带,思维如何可能达到一种更高维度的综合性理解。这种对二元对立的消解,是全书思辨深度的基石。 第二部分:历史语境中的“记录”与“沉默” 阅读任何带有时间烙印的文本,都无法脱离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尽管本书呈现的记录风格高度个人化,但其背后的历史回响是清晰可见的。我们在此探讨的并非某个特定年代的政治事件,而是历史作为一种“时间洪流”对个体精神世界施加的压力与塑造。 “手札”这一形式本身,便携带着一种“私密性”与“公开性”的矛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公开的言说往往受到约束,个体思想的真实流露只能在私密的记录中得以保存。本书通过对这些“遗存文字”的编辑与梳理,展现了在历史巨变面前,知识分子(或精神探索者)如何通过内向的记录来维持精神的完整性。 书中对“沉默的重量”的侧面描绘,是值得深入分析的。在某些篇章的间隙,存在着刻意的留白与省略,这种“未言之言”比任何详尽的叙述都更具穿透力。它要求读者不仅要关注被书写下来的内容,更要关注被历史或自我审查机制所压抑、所隐去的“沉默之地”。这种对文本“阴影面”的关注,构成了对传统传记叙事的一种微妙的挑战。 第三部分:对知识获取与传承方式的实验 《狂慧手札》在呈现方式上,是对传统叙事学的一种实验。它拒绝了那种线性的、因果分明的传记模式,转而采用了一种类似“拼贴艺术”的结构。各个章节的主题跳跃性极大,可能前一页还在讨论宇宙学的宏大命题,后一页便转入了对日常物件的细致观察与冥想。 这种结构上的非线性,反映了作者对知识传递方式的深层反思:真正的洞察力是否总是在不经意的、非预设的瞬间迸发?本书鼓励读者放弃对“结论”的急切追逐,转而享受在知识节点间游走的思维过程。 例如,书中对“重复”的运用值得注意。某些概念或意象在不同章节中以略微不同的措辞反复出现,这并非重复的失误,而是一种旨在通过累积效应来深化理解的修辞策略。这种阅读体验,更接近于对一件复杂雕塑进行多角度的审视,需要读者在脑海中不断校准和修正对核心概念的认知模型。 结语:阅读的“现场感”与自我投射 最终,阅读《狂慧手札》的体验,是一次高度个人化的重构过程。由于文本的哲学性、高度浓缩的表达方式,以及历史语境的间接介入,阅读者并非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文本提供的“场域”中,进行主动的意义生产。 本书成功地提供了一个思想的实验室,一个在“狂慧”的边缘地带游走的智性空间。它挑战的不仅是既有的知识体系,更是我们习惯于用何种方式去认识自我、理解世界。它要求读者以一种近乎“共创”的态度去对待这些手札,让自身的经验与文本的碎片相互碰撞、折射,从而产生独属于每一次阅读的、新的“狂慧”的火花。这部作品,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映照出的是阅读者自身的深处景观。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嘉旺竹巴(Gyalwang Drukpa)法王


  第十二世嘉旺竹巴法王吉美.贝玛.旺千(Jigme Padma Wangchen)于1963年出生于印度,是喜马拉雅佛教主要教派之一竹巴传承的精神领袖,也是活跃的环保运动者与教育家。

  嘉旺竹巴法王倡导「化慈悲为行动」,成立「Live to Love」(香港为「乐慈基金会」,台湾为「台湾宏爱协会」)的国际性非营利慈善组织,致力于教育、环保、医疗服务、赈灾支援与文化保育等项目,推广普世外在的和平共存与内心世界的安稳自在。他在印度领导和实行众多的环保计画,通过植树来绿化世界。曾在2010年拉达克的嘿密寺(Hemis Monastery)附近,率领9313人以33分25秒的时间,种植了50033棵树,写下「同时植树最多」的金氏世界纪录。

  法王也为增进大家对保护环境与实践正念的认知,自2006年开始,倡导「环保徒步之旅」,数百位环保徒步志愿者艰苦地步行数百英里,翻越群山峻岭,在世界最偏远之一的地区,捡拾非生物分解的废物,教育喜马拉雅山区村民保护自己珍贵的大自然生态与文化传统。

  法王主张两性平等,在尼泊尔的加德满都创立竹巴喜悦轮尼院(Druk Gawa Khilwa Nunnery),让女尼们能接受现代化的教育。法王也注重教育,在北印度拉达克创办竹巴贝玛嘎波学校(Druk Padma Karpo School),该校以「提供现代化教育,保存传统当地文化」的特色而名闻遐迩。

  联合国为表彰嘉旺竹巴法王殊胜佛行事业与社会贡献,于2010年特别颁予他《千禧年发展目标奖》(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Goal Honour),之后他又获得印度总理亲自颁发的《环保英雄奖》(Green Hero Award)。「守护水源联盟」(Waterkeeper Alliance)也任命他为「喜马拉雅守护者」(Guardian of Himalayas)。

译者简介

王振威


  马来西亚大学经济系学士与公共管理系硕士。法名为「Sherab」(藏语「智慧」之意),为身心灵讲师、自由撰稿人与翻译工作者。曾任英文佛教杂志《Sambodhi》(正觉)、《慈悲》、《法露缘》与《金刚语》(Vajra Voice)主编,亦曾任佛光山「法喜心灵工坊」指导老师。译有《心门》、《藏密简介及密续禅修》、《和平之道》、《与心同行》、《回佛对谈》、《大圆满之根、道及果》与《佛说准提陀罗尼经》等书。除了笔译佛法着作之外,亦曾任嘉旺竹巴法王、萨迦法王、宗萨.钦哲仁波切、措尼仁波切等现场口译。
 

图书目录

第一部 我的生命全景:《狂慧手札》根本颂

第二部 开展修心之路:《狂慧手札》心要

第一章  真正的灵修者
第二章  究竟的皈依
第三章  直趋密乘修持的准备
第四章  竹巴传承的殊胜加持
第五章  我的出生与童年
第六章  进入佛法的道路
第七章  闭关与禅修
第八章  究竟实相中的信心
第九章  对大恩上师具足虔诚心与信心
第十章  「黑供」的染污
第十一章  我被认证为嘉旺竹巴的转世
第十二章  「黑供」的惨烈果报
第十三章  忆念上师的慈悲恩德
第十四章  涅槃就在指掌间
第十五章  遇见具德上师
第十六章  于僻静处独修自有安乐
第十七章  万法即是我们真正的导师
第十八章  究竟之大乐
第十九章  祈愿
【附录】竹巴传承的精神领袖——嘉旺竹巴法王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五章  我的出生与童年

◎敦珠法王见证我的诞生
【5-2】
吾出生时谁在场?
莲师摄政敦珠法王为见证,
诸多男女持明所围绕,
转动甚深殊妙大法轮。

【5-3】
日出时分初十吉祥日,
莲师八变法舞演绎时,
肇因往昔之愿力,
吾于世染母胎中出生。

‧莲花湖正举办莲师策秋节

我诞生时,莲花湖那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场合?怙主敦珠(Dudjom)法王吉扎.耶喜.多杰(Jigdral Yeshe Dorje)——莲花生大士的心意化现暨摄政法王,一切学者、圣者大师中的大师——此刻正在转动法轮,为超过一万名弟子与信众传法,给予《宁玛十万续》(Nyingma Gyubum)的口诀指示与其他教法。法王说自从流亡之后,就从未举行过具足金刚舞与大荟供的正式莲师策秋节。仁波切说,既然会有数百位具足成就的上师在此圣地为大圆满(宁玛九乘教法之顶)的法教而聚合,这正是举办上述法会的最佳契机。

因此,在敦珠法王领导下,数百位瑜伽士与瑜伽女、上师与转世祖古、堪布与各灵性导师们,心手相连地进行了盛大的荟供仪式。在家信众无论男女老少,无一不沉浸于一片歌舞欢庆的氛围中。

据说,此莲花湖与歌舞声融成一体而和乐共振。早上当「莲师八变」金刚舞开始时,天空剎那间大放光明异彩,七彩缤纷的美丽彩虹也随之缓缓出现。这是当场聚会人士的纯净虔信与清净三昧耶的吉祥征相,当然,也必定是来自敦珠法王的无上加持!

当敦珠法王的加持渐渐进入在场者的心中时,大家的信心与虔诚心也随之增长。天空出现的异彩、彩虹与隆隆雷声,其实即是众人究竟必得莲师心要受用的最佳表征。前所未见的美丽鸟儿,纷纷出现于树林间翩翩起舞,欢欣地鸣唱。

就在此刻,我诞生了。以充满染污烦恼的肉团身,受到过去业力与愿力的驱使而哌哌落地。

‧父亲跳海生金刚舞欢庆我的诞生

【5-4】
基于善业圆熟之力故,
昔青毗卢(Zhichen Bairo)为吾父,
吾一出世即得遇佛法,
敦珠法王加持现祥兆。

因为前世善业圆熟的缘故,我来到父亲昔青毗卢仁波切的膝下。在此策秋节庆典举办之前,敦珠法王在诸大灵性导师群中观察金刚舞的动作时,对我的父亲昔青毗卢仁波切说:「在『莲师八变』中,你可以担任心中想要的一位莲师角色。」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狂慧手札:嘉旺竹巴法王自传》听书名就觉得很不一般,充满了神秘感和深度。身为一个喜欢探索不同文化和思想的台湾读者,我对这类能够深入了解一位重要人物生命历程的书籍总是充满好奇。嘉旺竹巴法王,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庄严和智慧的光环,光是想象他的人生故事,就足以让人心生敬畏。我尤其好奇,在“狂慧”这两个字背后,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经历和思想?是颠覆传统的智慧,还是超越凡俗的洞见?书名中“手札”二字,则暗示了这可能是一本带有个人色彩、情感真挚的记录,或许能让我们窥见法王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他如何面对生命中的挑战,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作为读者,我期待着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生命意义、精神追求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刻启示。也想看看,在现代社会,像嘉旺竹巴法王这样一位精神领袖,他的思想和实践,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台湾的普通人,是否能带来一些新的思考方向,或是心灵上的慰藉。我喜欢那些能够拓展我视野、引发我深度思考的书籍,而《狂慧手札》似乎恰好满足了我对这类作品的期待。

评分

“狂慧手札”,光是这四个字,就足以让我对《狂慧手札:嘉旺竹巴法王自传》产生无限的遐想。它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励志书,也非一般的宗教著作,它更像是一扇通往一位传奇人物内心世界的神秘之门。我很好奇,“狂”在佛教的语境下,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一种对僵化思想的反叛,还是对生命热情的极致释放?而“慧”,则是一种超越生死轮回的了悟,还是在纷繁俗世中保持清醒的洞察力?我期待在这本书里,能够读到嘉旺竹巴法王的人生故事,看他如何在大起大落中,坚守自己的信仰;看他在面对世间百态时,如何保持一颗慈悲而智慧的心。对于生活在台湾的我们,也许每天都在为生活奔波,为琐事烦恼,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暂时停下脚步,去思考一些更深刻的问题,比如生命的意义,苦难的本质,以及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平静和喜悦。我渴望从中获得一份精神上的滋养,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也能多一份“狂”的勇气,多一份“慧”的智慧。

评分

我对《狂慧手札:嘉旺竹巴法王自传》这个书名,一开始就充满了强烈的画面感。想象中,那位法王,眉宇间可能带着一丝不羁,但眼神中却透露出洞察一切的智慧。这种“狂”与“慧”的结合,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手札”则暗示了这本书的私密性和真诚性,不像一般官方传记那样刻板,而是充满了作者的真实情感和思考。我特别想知道,在成为一位备受尊崇的法王之前,嘉旺竹巴是如何度过他的人生?他的成长环境,他的启蒙经历,以及他如何在复杂的尘世中,找到通往精神世界的道路?或许,他的“狂”正是在这种探索过程中,打破了种种限制,而他的“慧”则是在经历过这一切之后,升华出的独特见解。对于我们台湾的读者而言,面对这个快速变迁的世界,我们时常感到迷茫和焦虑,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找到一些关于如何保持内心宁静,如何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找到自己声音的指引。

评分

《狂慧手札:嘉旺竹巴法王自传》这个书名,在我眼中,就像是一部关于“超我”与“本我”之间对话的序章。嘉旺竹巴法王,一个自带光环的名字,而“狂慧”二字,更是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何为“狂”?是一种不拘一格的自由,还是对传统束缚的挑战?何为“慧”?是超凡的智慧,还是洞察人心的通透?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位法王的生平记录,更可能是一次关于人生极致体验的深度剖析。我期待看到,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位精神导师如何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坚定。他如何看待信仰与世俗生活的界限?他的“狂”与“慧”是如何相互交织,又如何引导他走向非凡的人生道路?尤其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台湾,每天被各种信息洪流裹挟的读者来说,能够静下心来,聆听一位智者的人生感悟,是多么难得的机会。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追求,或许也能从中汲取面对生活挑战的力量。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佛教的某些教派和修行方式都抱持着一种探索的态度,尤其对那些有着深厚历史传承的活佛体系特别感兴趣。《狂慧手札:嘉旺竹巴法王自传》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竹巴噶举派的窗口。虽然我并非佛教徒,但对于其哲学思想、慈悲精神和深邃的智慧,我一直心存景仰。我非常期待在这本自传中,能够看到法王是如何在传承古老智慧的同时,又如何与现代社会产生连接的。他的人生轨迹,一定充满了不平凡的经历,无论是作为一位精神导师,还是在世俗事务上的担当,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我好奇他如何平衡宗教的超脱与现实的责任?他的“狂慧”是否意味着在某些时刻,他也曾经历过挣扎、怀疑,甚至是与世俗观念的碰撞?这种真实的人性展现,往往比完美的叙述更能打动人心。对于生活在多元文化交织的台湾,我深信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精神领袖,能够帮助我们更宽广地看待世界,也更能包容和尊重不同的价值体系。这本书,或许能成为我认识藏传佛教、特别是竹巴噶举派的一个绝佳契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