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五版)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五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际贸易
  • 贸易理论
  • 贸易政策
  • 国际经济学
  • 经济学
  • 外贸
  • 全球化
  • 国际经济
  • 经济管理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次改版主要是纳入最近国际贸易政策相关议题,包括数位贸易的发展(第17章)和美国川普总统的双边主义(第15章),这些对贸易政策均有相当冲击。此外,更新区域协定(如TPP)的最新发展以及环境保护议题(巴黎协定)的进展等。

  ‧介绍最完整,最能跟上文献的发展,新增「全球供应链与中间财贸易」(第4章)、「附加价值贸易」(第10章)及「数位贸易」(第17章)。
  ‧提供服务业贸易的完整讨论。(第17章)
  ‧介绍最新区域整合的发展,包括TPP和RCEP。(第16章)
  ‧讨论中国贸易制度的改革和贸易发展。(第12章)
  ‧介绍自荷兰占领以来台湾贸易发展史。(第7章)
 
国际经济学:全球化时代的理论、实践与挑战(第X版) 作者: [此处留空,或使用一组富有学识的虚构学者姓名,例如:王志明、李慧敏、张伟]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使用一组富有权威性的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全球视野出版社、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 --- 本书简介: 在当前这个日益紧密连接、复杂多变的全球化时代,理解国际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分析其现实应用并应对随之而来的政策挑战,已不再是专业人士的专属领域,而是所有关注世界经济脉动者必备的知识体系。本书《国际经济学:全球化时代的理论、实践与挑战》(第X版)正是为满足这一时代需求而精心打造的权威教材与深度参考读物。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版本的贸易政策或某一阶段的关税争端,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全面、系统且具有前瞻性的国际经济学知识框架。我们摒弃了对特定年份或特定版本教材内容的简单复述,转而深入剖析贯穿始终的、永恒的经济学原理,并将其置于当代全球经济背景下进行检验和应用。 第一部分: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与演进 本部分深入探讨国际贸易的根本驱动力与结构性分析工具。我们首先从最基础的比较优势理论出发,详细解析了李嘉图模型,强调劳动生产率差异在贸易中的核心地位。随后,我们将重点转移到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详细论述了资本、劳动、土地等要素在不同国家间的分布如何决定其贸易模式。 超越传统模型的拓展: 认识到传统模型在解释现代贸易模式时的局限性,本书投入大量篇幅探讨新贸易理论。我们将细致剖析规模经济(规模报酬递增)在驱动同类产品内部贸易中的作用,并详细阐释克鲁格曼(Krugman)等经济学家在产品差异化和垄断竞争框架下对贸易流动的解释。读者将清晰理解,今天的贸易更多是“产品之内的贸易”,而非仅仅是“产品之间的贸易”。 贸易与收入分配的复杂性: 贸易不仅创造了财富,也重塑了国内的收入分配格局。本书系统梳理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Stolper-Samuelson)效应,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不同技能和要素持有者的冲击。此外,我们还引入了更具现实意义的“任务基础”(Tasks-based)模型,用以解释全球价值链(GVC)背景下,不同工作环节的专业化如何影响不同类型工人的工资水平和就业稳定性。 第二部分:贸易政策工具箱与政治经济学分析 本部分着眼于各国政府用以干预或保护本国市场的具体工具,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剖析其后果。 保护主义工具的深度剖析: 从最直接的关税(Tariff)开始,本书不仅计算了关税对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政府收入以及无谓损失(Deadweight Loss)的精确影响,更重要的是,深入分析了关税政策的政治经济学。我们探讨了“寻求租金”(Rent-Seeking)行为、特定行业游说集团对政策制定的影响,以及“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扭曲效应”。 非关税壁垒(NTBs)的复杂性: 随着多边贸易体制的推进,NTBs日益成为贸易摩擦的焦点。本书对配额、出口补贴、技术标准(TBTs)、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SPS)等进行了详尽的分类和量化分析。特别关注了“本土偏好”(Buy Local)政策的经济学逻辑及其对国际竞争环境的影响。 贸易协定的演化与影响: 我们系统考察了从GATT到WTO的演变,分析了多边主义、区域主义(如超大型自由贸易区FTA)和双边主义之间的相互作用。本书强调理解“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的内涵及其在处理现代贸易争端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国际金融与宏观经济的相互作用 国际经济学绝不能脱离国际金融的宏观背景。本部分旨在建立一个连接贸易与金融流动的综合框架。 国际收支核算与宏观均衡: 我们详细阐释了国际收支平衡表(BOP)的结构,强调经常账户与资本与金融账户之间的恒等关系。在此基础上,本书引入蒙代尔-弗莱明(Mundell-Fleming)模型,分析在不同汇率制度(固定制与浮动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其对贸易平衡的影响。 汇率决定理论的比较: 从早期的购买力平价(PPP)理论,到后来的利率平价(IP)理论,再到更现代的资产市场方法,本书对比了各项理论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重点探讨了在资本自由流动背景下,预期和投机行为如何在短期内主导汇率波动,以及央行在外汇市场干预的有效性边界。 第四部分:全球经济治理的当代议题与未来趋势 面对21世纪特有的挑战,本书将理论分析延伸至现实的政策前沿。 全球价值链(GVC)与生产网络: 深入探讨GVC的结构、测量方法(如增加值贸易统计VAX)以及其带来的“微笑曲线”效应。分析了GVC的脆弱性(如疫情或地缘政治冲击下的供应链中断风险)以及各国如何通过“回流”(Reshoring)或“近岸外包”(Nearshoring)来重塑其在全球分工中的位置。 贸易与非贸易议题的融合: 当代国际经济治理日益关注贸易与更广泛的社会目标相结合。本书详细讨论了贸易与环境标准、气候变化政策(如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之间的复杂权衡。同时,我们也对数字贸易、数据流动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新兴地位进行了前瞻性分析。 大国竞争与贸易政策的重塑: 本部分直面当前国际经济秩序面临的挑战,审视了以国家安全为由进行的出口管制、技术脱钩(Decoupling)的经济成本,以及全球化进程可能出现的逆转与重组(Slowbalisation)。本书致力于提供一个基于经济效率和长期可持续性的分析视角,以评估这些政策转变对全球福利的净影响。 --- 本书特点: 理论深度与现实广度并重: 确保读者不仅掌握古典与新古典理论,更能理解其在复杂现实中的应用和修正。 模型可视化与量化分析: 大量使用清晰的图形和严谨的数学推导(适度),帮助读者直观掌握模型逻辑。 政策案例丰富性: 穿插详尽的国际案例研究,从历史上的《斯穆特-霍利法案》到近年的区域贸易摩擦,确保内容紧贴时事脉络。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本书鼓励读者对主流观点提出质疑,鼓励探索政策选择背后的权衡与代价,而非简单接受既定结论。 本书旨在成为经济学、国际关系、商学及法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政策制定者、企业高管和所有关注全球经济格局演变的专业人士的必备工具书。它提供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套分析当今世界经济迷局的强有力思维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碧珍


  现职    国立台湾大学经济学系教授    

  学历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经济学博士    

陈添枝

  现职    国立台湾大学经济学系教授    

  学历    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    

翁永和

  现职    国立政治大学经济学系教授    

  学历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经济学博士    

 

图书目录

01章 绪论
1.1 为什么要研究国际贸易
1.2 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1.3 国际贸易理论
1.4 国际贸易政策
1.5 世界贸易趋势
 
02章 李嘉图模型:古典贸易理论
2.1 早期的贸易理论
2.2 绝对利益原理
2.3 比较利益原理—李嘉图模型
2.4 贸易利得的由来
2.5 工资率的决定
2.6 李嘉图模型的实证、应用与评估
2.7 台湾实例
 
03章 特定要素模型:贸易与所得重分配
3.1 特定要素模型
3.2 相对价格变动的所得重分配效果
3.3 比较利益的决定
3.4 自由贸易的所得重分配效果
 
04章 Heckscher–Ohlin模型:资源秉赋与贸易
4.1 Heckscher-Ohlin 模型的基本假设
4.2 价格、要素密集度与产出
4.3 Rybczynski定理
4.4 Heckscher–Ohlin定理
4.5 Stolper–Samuelson定理
4.6 要素价格均等定理
4.7 Leontief矛盾
4.8 全球供应链之发展—李嘉图模型与H–O 模型的运用
 
05章 经济成长
5.1 经济成长的型态
5.2 经济成长的来源
5.3 提供曲线
5.4 经济成长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5.5 经济成长的福利效果
5.6 台湾实例
 
06章 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6.1 规模经济、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
6.2 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6.3 异质厂商贸易模型
6.4 产业内与产业间贸易的比较
6.5 产业内贸易的衡量
6.6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6.7 其他贸易理论—产品循环理论
 
07章 台湾贸易史
7.1 明朝时期
7.2 荷兰时期
7.3 明郑时期
7.4 清朝:锁国时期
7.5 清朝:开国时期
7.6 日本时期
7.7 战后时期
7.8 台湾的贸易与比较利益
 
08章 关税与配额
8.1 关税的种类与长期趋势
8.2 关税的经济效果—小国
8.3 关税的经济效果—大国
8.4 最适关税与福利水准
8.5 有效保护理论
8.6 进口配额
8.7 配额与关税的比较
 
09章 非关税贸易措施
9.1 新保护主义的兴起
9.2 非关税贸易措施的范围与衡量
9.3 倾销与反倾销
9.4 补贴
9.5 自动出口设限
9.6 其他非关税贸易措施
 
10章 贸易干预的理论基础
10.1 保护国内产业与劳动就业
10.2 利用及矫正市场的不完全性
10.3 维持贸易的公平性
10.4 附加价值贸易的意涵与贸易纠纷
10.5 开发中国家关切的议题
 
11章 台湾的贸易政策
11.1 1980年以前的贸易政策
11.2 1980年以后的贸易政策
11.3 进口替代与出口扩张的争议
11.4 两岸贸易
 
12章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12.1 计划经济下的贸易体制改革
12.2 中国对外贸易的特色
12.3 中国开发区的发展
12.4 中国外资政策的演变
12.5 贸易结构的演变
12.6 外人投资结构的转变
12.7 中国经验的启示
 
13章 国际要素移动与对外投资
13.1 要素移动与商品移动
13.2 要素移动与社会福利
13.3 要素移动的选择
13.4 对外投资理论
13.5 政府对要素跨国移动的干预
13.6 台湾对外投资状况
 
14章 政治经济学
14.1 利益团体模型
14.2 国家利益模型
14.3 中间选民模型
14.4 游说模型
14.5 政治献金模型
14.6 台湾在1980年以前贸易政策的政经意涵
14.7 台湾在1980年以后贸易政策的政经意涵
 
15章 世界贸易制度
15.1 双边主义
15.2 多边主义
15.3 GATT及WTO的起源
15.4 WTO的基本精神
15.5 GATT和WTO的谈判
15.6 进口救济
15.7 智慧财产权
15.8 政府採购
 
16章 区域经济整合
16.1 区域经济整合的种类与动机
16.2 区域经济整合的福利效果
16.3 区域经济整合的发展趋势
16.4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16.5 欧洲联盟—EU
16.6 与台湾相关的区域经济组织
16.7 区域主义与多边主义:互补或冲突
 
17章 服务业贸易
17.1 服务业贸易的特征
17.2 服务业贸易的型态
17.3 服务业贸易的障碍
17.4 GATS
17.5 世界服务业贸易现况
17.6 服务外包
17.7 数位贸易
 
18章 贸易新议题
18.1 农业贸易
18.2 杜哈回合谈判的进展与问题
18.3 环境保护的议题
18.4 竞争法的调和
18.5 未来展望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一)** 哎呀,最近在整理書架,翻到了這本《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五版)》。說實話,當初買這本書的時候,腦子裡還是大學時期那股勁兒,想著要把國際貿易的學問徹底搞懂,畢竟這玩意兒跟咱們台灣的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出口導向型的經濟體,不了解這些根本沒辦法深入。這本「五版」我記得當時是市面上比較新、比較權威的版本了,內容上真的下了功夫,從最基礎的比較利益原理,一路講到關稅、非關稅壁壘、貿易協定,甚至還有一些比較進階的匯率理論和國際收支。書中的案例分析也很有意思,很多都是當時的國際貿易時事,像是加入WTO後的一些衝擊與調適,或是區域貿易協定的發展等等。每次讀到這些,都會讓我聯想到台灣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的搏鬥,那種既要抓住機會又要面對挑戰的真實寫照。雖然說是理論與政策,但它並不是那種枯燥的教科書,作者在行文上盡量力求清晰易懂,也會用一些圖表輔助說明,對於想入門或者加深理解的讀者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不過,說實話,有些部分因為涉及比較多的數學模型和經濟學術語,對初學者來說還是需要一點點耐心去啃。總之,這本書絕對是國際貿易領域的經典之作,放在書架上,不僅是學術的積累,也是一種對台灣在全球經濟脈絡中定位的深刻反思。

评分

**(二)** 不得不說,《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五版)》這本書,簡直就是我大學時期國貿課的「救命稻草」!那時候,理論課聽得雲裡霧裡,腦袋裡都是各種名詞術語,像是李嘉圖模型、赫克歇爾-俄林模型、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光是名字就讓人頭大。幸好,有這本「五版」,它把這些複雜的理論,用比較系統化的方式呈現出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裡對於不同貿易理論的演進和比較,做了非常清晰的梳理。從早期的絕對利益、比較利益,到後來的要素稟賦、規模經濟,再到後面的產業內貿易和引力模型,作者都很細緻地解析了它們的邏輯和局限性。而且,每一種理論在解釋貿易現象時,都有相應的圖表和公式輔助,這對於我這種比較「視覺化」的學習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再者,書中對於政策的部分,像是關稅的影響、補貼的作用、非關稅壁壘的種類和演變,都講得非常透徹,尤其是在探討自由貿易協定和保護主義措施時,更是緊貼著國際經貿的實際動態,這讓我對當時台灣面臨的貿易環境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雖然說,這本書確實需要花心思去讀,尤其是一些模型推導的部分,但只要你願意投入時間,絕對會收穫滿滿,感覺整個國際貿易的框架都清晰起來了。

评分

**(三)** 這本《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五版)》啊,我得說,它真的不是那種「輕鬆讀物」,而是紮紮實實的學術著作。拿到手的時候,就感覺到它的份量,厚厚一本,字體也不算太大,可見裡面塞了多少料!我記得當初買來,主要是想了解國際貿易背後的「為什麼」,為什麼國家之間會進行貿易?為什麼會有貿易順差或逆差?這本書在這方面給了我一個非常系統性的解答。它從最基礎的比較優勢理論出發,一路講到各種現代化的貿易模型,像是要素稟賦理論、規模經濟貿易、產品生命週期理論等等,把國際貿易的驅動因素,從資源差異、要素禀賦,到技術進步、創新能力,都一一剖析。而且,作者對於各種理論的闡述,非常嚴謹,引用的學術文獻也相當豐富,讓你能感受到學術研究的深度。當然,這也意味著,如果你只是想淺嚐辄止地了解一下,可能會覺得有點吃力。尤其是一些模型推導和數學證明的部分,需要一定的經濟學基礎才能融會貫通。但是,對於真正想深入研究國際貿易理論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聖經」之一。它讓你看到,貿易不僅僅是貨物的買賣,而是複雜的經濟行為和政策選擇的結果。

评分

**(四)** 說到《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五版)》,我印象最深刻的,其實是它對各種貿易政策的討論。當時台灣正處於經濟轉型期,出口結構的調整、面對國際貿易壁壘的挑戰,這些都讓我覺得,光懂理論是不夠的,更需要理解這些理論如何在實際的政策制定中體現。這本書在這方面做得相當不錯,它詳細地探討了關稅、進口配額、補貼、匯率政策等各種常見的貿易政策工具,並且分析了它們對國內產業、消費者福利以及國際貿易格局的影響。特別是書中對「保護主義」和「自由貿易」兩種思潮的辯證分析,以及對各種區域貿易協定的案例解讀,都非常有啟發性。我記得當時讀到關於「傾銷」和「反傾銷稅」的章節時,就聯想到很多台灣產業在國際市場上遭受的不公平競爭,這本書提供了理解這些現象的理論框架。儘管有些政策分析的論證比較學術化,需要花點時間去消化,但總體而言,它提供了一個非常全面且深入的視角,來理解政府在國際貿易中的角色和作用。對於想了解台灣如何在全球經貿舞台上「玩轉」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政策篇絕對是必讀的。

评分

**(五)** 最近重新翻閱了這本《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五版)》,才赫然發現,時間過得真快,但書中的內容依舊充滿價值。當年我讀它的時候,大概還是個毛頭小子,對國際貿易的理解還停留在「買賣東西」的層次。但這本書,就像一扇窗戶,讓我看到了國際貿易背後那複雜而精妙的經濟邏輯。它不只是告訴你「是什麼」,更重要的是「為什麼」以及「會怎樣」。從最基本的比較利益,到後期的貿易模型,作者都用清晰的思路和嚴謹的論證,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規模經濟」和「產業內貿易」的討論,這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在要素稟賦差異不大的情況下,國家之間仍然會進行大規模的貿易。這種對於現代貿易現象的解釋力,是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豔的地方。當然,對於有些讀者來說,書中的模型和數學推導可能會構成一定的挑戰,但作者的講解方式,盡量讓複雜的問題變得易於理解。總之,這是一本經典之作,無論你是學生,還是對國際貿易感興趣的從業人員,都能從中獲益匪淺。它不僅是一本教科書,更是一本引導你思考,如何在全球經濟浪潮中找到自己定位的「指北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