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看清一切事物原本的样子,
当「心」豁然开朗,便能放下执着,
没有牵挂,不再害怕。
大家都知道佛法说的是「空」,而「空」究竟是什么意思?是不是什么都没有呢?
不是的!如果真正懂得《心经》,就能理解色、受、想、行、识这五蕴都是因缘生灭的现象,本来就是空的,是暂时存在而终究会还原到空的境界。但是,一切物质现象虽源自于空,却不妨碍因缘而有,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其余四蕴也是如此。
本书深入浅出解说《心经》空性的道理,作者教导我们首先观察五蕴中的「色」蕴,也就是用身体这一项目来做分析,了解身体是因缘合和所形成、不是坚固不变、亘古恆存的;借由逻辑推理的方式,层层分析、逐步解说《心经》全文内容,指导我们用直接观修的方式,破除对于「我」的执着,生起体证空性的智慧后,就能从烦恼痛苦的此岸,渡到解脱自在的彼岸。
《心经》禅修法的重点:
出版缘起/台湾多杰林巴佛学会
讲说《心经》之缘起与祝福语/堪祖苏南给称仁波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心经》禅修精要指导之一
佛陀三转法轮
破除所缘破
五蕴施设基
我执与无我慧的正相违关系
运用能立的正因及逻辑推理达到道谛
以本分的所应断达到灭谛
十地续流际的菩萨成就金刚喻定
无我胜慧的般若慧佛母
人我执与法我执
四部宗义
缘起空性之了空慧见地及菩提行持
正法有用的行者
万法自性不成立的离戏空性与我爱执
不得忍,不能免恶道
世间八风与我执分别心
法称菩萨弘扬佛法与利益众生的故事
了悟空性的功德利益
皈依及发心
《心经》经名之涵义
中文、梵语原文和藏文必要性
译经偈
《心经》禅修精要指导之二
般若胜慧为菩提心
基道果的慧度
佛语开示的三种型式
所诠三学及能诠三藏典籍
着述佛学论典应具有三种标准
佛经与论典
量论(现量与比量)
《心经》正文义:缘起
《心经》正文义:正文
佛陀:摩尼常在定
佛教的空与外道的空
施设五蕴
观察照见,五藴体性悉皆是空
粗分无常与细分无常
实修菩提心与无我胜慧
利益归他,亏损归我
证悟空性与生发菩提心
《心经》为最强大除魔回遮法之一
《心经》禅修精要指导之三
以世间正见为身口心三门的最初正见
离四耽着
若生执着非见地
基、道、果及自性慧度
《心经》正文义:问答部分简略解说
见地本质与三解脱门
以空性四合说明五蕴
以水中月解释色即是空
以镜中影解释空即是色
空性非空洞,系自性不成立
思惟的内心为第六意识
无我胜慧与我执
身体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万法如梦似幻,如空谷回音
不要斩所显,而要断所执
《心经》禅修精要指导之四
《心经》正文义:问答部分广大解说
显空而无自性
以空性四合说明色蕴
再度分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空性八义
四边生
破四边生的观察修
基所础显
显有轮涅 平等无二
佛陀示现涅盘
魔术师的戏法
未能去我执的说食数宝型的修行者
梦中知梦,知无所害
药与毒
观察修,安住修
依止上师来实修空性法义
十八界
本质空、因无相、果无求
十二缘起
四圣谛
无智、无得、亦无不得为果无怨求
《心经》禅修精要指导之五
谛听、善听
《心经》观修要点
那烂陀寺的三行者:寂天菩萨
等置阶段、后得阶段
如幻禅定、勇健禅定、金刚喻禅定
见无所见、修无所修、行无所行
心经咒语的功德
大悲观音的谆谆告诫
归纳文
直接观修之方式
特别提醒:修持回遮法应有的菩提动机及观修
东方伏藏王多杰林巴简介
堪祖苏南给称仁波切简介
刚收到《禅修心经──万物显现,却不真实存在》这本新书,就被它充满哲思的书名给震住了。说实话,我一直对“禅修”这个词有点距离感,总觉得那是一种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远离尘嚣才能达到的境界。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 作者的文字功力十分了得,能够将看似深奥的佛法道理,用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出来。就好比书里讲到的“缘起性空”,我以前听过,但总觉得摸不着边际。可是作者用生活中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例子,比如一杯茶的诞生,从茶叶的生长、采摘、加工,到冲泡,每一个环节都息息相关,缺一不可,但茶的“存在”又是短暂的,喝完也就消失了。这个比喻让我茅塞顿开,原来“缘起”就是如此,而“性空”也并非虚无,而是指事物的本质并非固定不变。 我尤其欣赏作者的叙事角度。他/她不像是在说教,而更像是在分享自己一路走来的体悟。读到关于“我执”的部分,我深有体会。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我”怎么样,而产生喜怒哀乐。但书中却引导我们去观察,那个所谓的“我”,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是身体?是思想?还是情绪?这种层层剥离的探究,让我开始审视自己那份根深蒂固的“自我”,并尝试着从中抽离出来。 书中的一些小练习,也让我觉得非常实用。比如,在感到焦虑的时候,作者建议我们静下来,观察当下的呼吸,感受身体的每一个细微之处。起初我以为这会是一种催眠,但实际操作后,我发现它真的能有效地将我的注意力从烦恼的思绪中拉回到现实,让我的心平静下来。这是一种非常温和且有效的方式,让我学会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它不只是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触动人心,引发深刻的自我反思。对于那些和我一样,对“禅修”感到好奇,又希望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和智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禅修,并不需要离开生活,而是在生活的每一个当下。
评分这本《禅修心经──万物显现,却不真实存在》的书名,光是读起来就让人好奇心大起,感觉像是一场关于生命本质的深刻探索。翻开书页,我立刻被作者的文字吸引住了。他/她并没有使用艰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又充满智慧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每天所经历的一切。 书中的许多段落,都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过去从未注意到的内心角落。比如,作者提到我们对“拥有”的执着,常常让我们陷入无谓的烦恼。这句话让我反思了自己对很多物质和人际关系的依恋,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或许,放下那些沉重的负担,才能获得真正的轻松。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将抽象的禅修概念,与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巧妙地结合。读到关于“放下”的部分,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因为一次工作上的不如意而闷闷不乐好几天,而书中却温柔地提醒,那份不如意,也只是当下的一种体验,并非永恒。这种叙述方式,让我觉得禅修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可以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无常”的阐述。有时候,我们会因为眼前的快乐而沉溺,又会因为突如其来的痛苦而崩溃。这本书就像是一位慈悲的长者,轻声告诉我,一切都在变化,无论是美好的还是艰难的,都只是生命长河中的一朵浪花。理解了这一点,似乎就能以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起伏。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不是一本告诉你“应该怎么做”的书,而是一本邀请你“一起去感受、去体会”的书。它没有给我生硬的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比喻和引人深思的提问,让我自己去发现答案。读完之后,我感觉心头萦绕的许多迷雾似乎都散去了一些,对生活的看法也多了一份超然。
评分《禅修心经──万物显现,却不真实存在》这本书,乍听之下,仿佛是一个巨大的谜题,又带着一丝神秘的吸引力。我一直以来都对“心经”类书籍抱有敬意,但总觉得它们离我的现实生活有些距离,直到我开始阅读这本书。 作者的笔触相当细腻,他/她并没有使用生硬的佛学理论来压迫读者,而是用一种非常温柔、循循善诱的方式,将禅修的核心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种种场景之中。比如,书中提到我们对“固定”的渴望,在现代社会尤其明显,我们追求稳定的工作、长久的幸福,但作者却引导我们看到,一切都在变化,所谓“固定”,不过是一种幻象。 我特别被书中关于“觉察”的阐述所打动。作者鼓励我们去观察自己的念头,就像观察天上的云朵一样,它们来了,又会走,并没有什么好执着的。这种“不评判、不执着”的观察方式,让我开始尝试在感到烦恼时,先静下心来,看看是什么念头在作祟,而不是立刻被情绪牵着走。 书中有很多让我豁然开朗的时刻。例如,关于“取舍”的章节,让我理解到,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努力”,其实是在对抗生命的自然流动。而真正的智慧,或许在于顺应,在于放下不必要的执念。这种看似消极的“不作为”,实则是一种更高级的“作为”,是与宇宙能量的和谐共振。 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生活。它不是一本告诉你如何“获得”什么的指南,而是一本帮助你“放下”束缚、回归内在平静的地图。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为心灵进行一次深度的净化和梳理。对于那些渴望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丝宁静,并对生命的真相有所探究的读者,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
评分《禅修心经──万物显现,却不真实存在》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段时间来读到的一本令人惊艳之作。它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禅意,仿佛预示着一场关于存在本质的深刻对话。我一直认为,人生不过是在追求各种“实有”,但这本书却颠覆了我长久以来的认知。 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穿透力。他/她并没有刻意去营造一种高高在上的“大师”形象,而是用一种极其真诚、坦然的态度,与读者分享他对生命、对宇宙的理解。书中关于“因果”的论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我一直以为因果是简单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作者却将其阐释得更加宏大和精妙,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奖惩机制,而是一种动态的、相互关联的法则。 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能够将看似抽象的哲学概念,通过生活中最微小的细节来展现。比如,他/她提到我们执着于一个“永恒不变”的自己,但身体的细胞每时每刻都在更新,思想更是瞬息万变。这种关于“变化”的洞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自我”的定义,原来那个被我紧紧抓住的“我”,可能只是一个不断流动的过程。 书中的许多段落,都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心灵鸡汤”,但它又比一般的鸡汤来得更有深度和力量。例如,当我因为生活中的不如意而感到沮丧时,书中关于“放下”的章节,就如同及时雨般滋养了我干涸的心田。它不是教我逃避,而是引导我去理解,那些让我痛苦的事情,并非我本身的问题,而是我与外在事物互动产生的暂时性反应。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通透的世界。我开始不再那么执着于事物的表象,而是尝试去探究其背后更深的本质。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全新的看待世界和自己的视角,一种能够让我内心更加平和、自在的智慧。
评分初翻《禅修心经──万物显现,却不真实存在》,就被其标题所吸引,有一种想要一探究竟的冲动。对于“禅修”二字,我以往的认知多半是盘腿打坐、参禅悟道,似乎与我的生活相去甚远。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贴近生活的方式,将禅修的精髓娓娓道来,让我耳目一新。 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既有哲学的深度,又不失文学的温度。他/她能够将那些晦涩难懂的佛学概念,用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讲述出来,仿佛发生在昨天一样。比如,书中关于“如梦境”的描绘,让我联想到自己曾经在梦中经历的种种,醒来后一切皆空,但梦境中的喜怒哀乐却无比真实。作者借此引导我们思考,我们当下所认为“真实”的一切,是否也只是某种形式的“梦境”?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无我”的探讨。我们常常被“我”所束缚,认为自己是独立自主的个体,并以此为中心去衡量一切。但作者却以一种更宏观的视角,展现了万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联系。读到之处,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只是一个更广阔生命图景中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而不再那么执着于个人的得失荣辱。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并没有直接给你答案,而是通过不断的提问和引导,让你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自己内心的对话。作者的智慧,在于能够唤醒我们内在的觉知,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清明、更超然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对于任何一个感到迷茫、困惑,或者只是对生命有更深层次的追求的读者来说,《禅修心经──万物显现,却不真实存在》都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它不会强迫你改变什么,而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让你逐渐明白,何为真正的自在与平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