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中论的哲学解读

龙树中论的哲学解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龙树
  • 中论
  • 哲学
  • 佛教哲学
  • 空性
  • 般若学
  • 印度哲学
  • 思想史
  • 佛教
  • 哲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龙树《中论》的最佳解读本,吴汝钧教授代表作
继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之后,
汉语世界唯一全面地疏释龙树《中论》二十七品颂文
 
  龙树菩萨的《中论》是大乘佛学的重要经典,以明快和清晰的思考,多方面阐述「空」的义理,将大乘哲学推向高峰,对佛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从佛学的研究来说,若能够掌握《中论》的基本思想,就奠定了理解大乘佛学的良好基础。就哲学与逻辑的训练来说,《中论》更是一部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哲学着作,对哲学与逻辑思考的训练助益甚大,因此,无论是佛学研究或哲学训练,《中论》都是一部极其重要的文献。

  《中论》的梵本是用偈颂体写成,在鸠摩罗什译成汉语时,为使译文精简及方便背诵,也保留偈颂的形式。但多数偈颂所蕴涵的义理很深奥,精简的文字对于我们理解《中论》,甚至龙树的哲学都形成若干妨碍。为此,吴汝钧教授历经数年穷究,付出很多心思与功夫,完成这部《龙树中论的哲学解读》。

  所谓「哲学的解读」,就是以现代人熟悉的名相、词汇和表达方式来讲解《中论》的义理,期能让龙树菩萨整个思想轮廓的特色呈现出来,让大众能较深入的理解《中论》所要宣扬的思想与义理。

  本书是继印顺法师《中观论颂讲记》之后,最为全面地疏释《中论》二十七品所有颂文的着作,吸收现代学者对「中观学」和《中论》的研究成果,且针对鸠摩罗什的汉译文意较隐晦或有错漏之处进行中梵对照的修补,是龙树《中论》最佳的解读本。
 
  ☉书末附录《中论》梵文汉译对照表。
《论道的轨迹: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与流变》 书籍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自先秦至魏晋南北朝这一中国思想史上最为活跃与多元的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以及后来的玄学等主要学派的思想精髓、理论构建及其相互间的复杂关系与历史演变。我们试图超越简单的学派介绍,着重探讨这些思想如何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发展、相互渗透,最终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内核。 第一部分:诸子百家的勃发与奠基(先秦时期)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春秋战国之交的“百家争鸣”盛况。我们首先详细考察了儒家的早期形态,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探讨其如何通过对周礼的继承与改造,构建了一套以“德治”为核心的伦理政治哲学。重点分析了孔子在个体修养与社会秩序重建之间的张力,以及其教育理念对后世士人阶层的深远影响。随后,我们将目光转向道家的源头,深入解析老子《道德经》中“道”的本体论意义,以及“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与儒家的积极入世相对,道家如何开辟了一条以自然、朴素为旨归的内在精神路径,并探讨了“道法自然”如何在后世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哲学内涵。 紧接着,我们系统梳理了墨家的实践理性。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作为对儒家等级伦理的一种强力挑战,体现了早期中国社会对普遍性道德原则的探索。我们不仅分析了墨家在逻辑学(墨辩)和功利主义实践中的贡献,还探究了其组织形态与社会功能,尤其关注其在战国乱世中作为一种“知识分子集团”的角色定位。 此外,本书对法家的理论进行了深入剖析。从管仲的经济思想到商鞅的变法理论,再到韩非集大成式的法、术、势学说,我们揭示了法家如何将政治实践从伦理诉求中剥离出来,构建了一套以君权至上和高效统治为目标的国家治理体系。我们尤其关注法家思想与儒家在“人治”与“法治”上的根本分野,及其对秦朝短暂统一的理论支撑作用。 第二部分:思想的融合与重塑(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对思想界造成了剧烈的冲击,但思想的生命力并未消亡。第二部分重点考察了汉初的黄老之学的复兴与过渡。在经历了秦末的严酷统治后,汉初统治者采纳了以无为而治为基调的黄老思想,以休养生息,这反映了实践智慧对僵化理论的反思。 本书随后详细论述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进程。我们分析了董仲舒如何将阴阳五行学说系统地纳入儒家框架,构建了天人感应的宇宙论和政治哲学体系。这种改造使得儒家从战国时期的“说理”学派成功转型为维护帝国统治的官方意识形态,从而确立了其两千年的正统地位。同时,我们也探讨了汉代经学对儒家经典的注疏传统如何逐步走向僵化,为后世的反思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玄学的兴起与精神的回归(魏晋南北朝)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角转向魏晋玄学——一个中国思想史上极为独特的精神转向。面对汉末以来社会动荡、士人对传统政治理想幻灭的局面,知识分子群体开始“越名教而趋自然”,将关注点从外在的社会治理转向内在的个体生命体验。 我们首先聚焦于“三玄”的地位:老子、庄子和《周易》。玄学被视为对儒家经学僵化的抵抗,它重新激活了道家和《周易》的哲学活力。本书将重点阐述何晏与王弼的贡献。王弼对《周易》的“义理”阐发,特别是“贵无”思想,确立了玄学的本体论基础,将“有”与“无”、“有”与“无名”的关系提升到了形而上的层面。 随后,我们深入分析了竹林七贤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实践。嵇康的“非汤武而薄周孔”体现了对传统道德偶像的批判和对个体精神自由的极致追求。他将人的生命价值置于一切政治伦理之上,展现出一种“峻极”的个体精神风骨。 最后,本书详细探讨了玄学如何与佛教的早期传播发生深刻的互动。玄学的“格义”方法(如以“有无”配释“空有”)为佛教的般若学传入与本土化提供了思想准备。这一时期,玄学对个体心性、超越性境界的追求,以及对世俗规范的疏离,极大地拓宽了中国哲学对“人是什么”这一终极问题的探讨深度,并为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的内在心性论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结语:思想的遗产 全书的结论部分将对魏晋玄学思潮进行总结,指出其虽然在政治上具有消极色彩,但在哲学层面上,它成功地完成了中国思想史上一次关键性的“内转”,将中国哲学从重伦理实践转向重本体论和心性论的探索,其对生命本真状态的追问,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本书通过对历代思想家理论的细致梳理和比较分析,力求展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历史张力及其跨越千年的生命力。它不仅是一部思想史的编年记录,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人如何在变动的世界中安顿心灵、构建价值的探索史。

著者信息

作者 简介

吴汝钧

  前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哲学组特聘研究员,国家杰出人才讲座,国立中央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McMaster University哲学博士,日本大坂外国语大学、京都大学、德国汉堡大学留学,分别研习日本语、梵文、藏文及方法论。主要着作有《佛教的当代判释》、《纯粹力动现象学》等。

图书目录

新版序
自序

概说
观因缘品  第一
观去来品  第二
观六情品  第三
观五阴品  第四
观六种品  第五
观染染者品  第六
观三相品  第七
观作作者品  第八
观本住品  第九
观燃可燃品  第十
观本际品  第十一
观苦品  第十二
观行品  第十三
观合品  第十四
观有无品  第十五
观缚解品  第十六
观业品  第十七
观法品  第十八
观时品  第十九
观因果品  第二十
观成坏品  第二十一
观如来品  第二十二
观颠倒品  第二十三
观四谛品  第二十四
观涅槃品  第二十五
观十二因缘品  第二十六
观邪见品  第二十七

附录:《中论》梵文汉译对照表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龙树中论的哲学解读》,拿到手上沉甸甸的,感觉很有分量。龙树菩萨的《中论》是佛教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尤其是大乘佛教,可以说没有《中论》就没有后面很多发展。我在台湾接触佛法也有些年头了,虽然算不上是深入研究,但对一些基础的概念还是有所了解的。不过,《中论》的原文,我承认,读起来还是有些吃力的,很多地方需要参考大量的注释和讲解才能勉强理解。所以,一本好的“解读”对我来说,就像是一盏明灯,能照亮我前行的路。我希望这本书不是简单地堆砌字句,而是能够真正地剖析《中论》的思想精髓,比如龙树菩萨是如何运用“破邪显正”的方法来论证“空性”的,以及“空性”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如何能够帮助我们摆脱痛苦,获得解脱。台湾的读者,很多都对佛法有浓厚的兴趣,但又苦于经典难懂,《中论》更是其中的难中之难。如果这本书能用一种比较系统、清晰的方式,把《中论》的逻辑和思想层次梳理出来,并且能够引发读者深入的思考,那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评分

说实话,第一次看到《龙树中论的哲学解读》这个书名的时候,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这又是一本要啃大部头的书吗?”。毕竟,龙树菩萨的大名如雷贯耳,但《中论》的难度也是有目共睹的。我在台湾这边,很多朋友都对佛学有兴趣,大家常常会讨论一些佛法上的问题,但很多时候,说到《中论》,大家都是一脸的无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真的做到“解读”,而不是简单地翻译或者注释。它需要能够帮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理解那些高深的概念,比如“缘起性空”,“无自性”等等,这些概念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龙树菩萨的辩才和智慧,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摧毁我们执着的观念,让我们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比较活泼、不那么刻板的方式来呈现,比如穿插一些历史背景的介绍,或者跟一些现代的科学、哲学观点做一些有趣的对比,那肯定更能吸引人。我希望读完之后,不只是脑袋里多了些知识,而是能够真正地改变我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有了新的角度。

评分

这本书,我说是《龙树中论的哲学解读》,老实说,拿到手的时候,我以为会是一本艰深晦涩的学术专著,毕竟“龙树”和“中论”这几个字,光听着就让人头皮发麻。台湾这边对佛学研究一直很有渊源,尤其是一些传统文化的热爱者,常常会接触到像《中论》这样经典的著作。我家里就有一套厚重的《大藏经》精选本,里面也有《中论》,但说实话,很多时候只是把它当做一本“古籍”来看,里面的义理,除非有高人指点,否则真的很难窥其堂奥。所以,当我知道有这么一本解读的书出来,心里是既期待又有点忐忑。我一直觉得,学佛最重要的就是“懂”,懂了才能“信”,信了才能“行”。如果只是囫囵吞枣,那跟念经没什么两样,只是在重复一些古老的文字,而失去了它真正的智慧光芒。这本书如果能真正帮助我理解《中论》的核心思想,比如“无我”、“空性”这些概念,能用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解释清楚,那我真是太感激了。台湾的读者,尤其是在都市生活节奏快,压力又大的情况下,很多人都希望找到一些能让自己内心平静、获得智慧的方法,佛法是很重要的一个选择,而《中论》又是佛法中相当重要的一块基石。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连接经典与现代人心灵的桥梁。

评分

《龙树中论的哲学解读》这个书名,让我好奇的地方在于“哲学”二字。在我看来,龙树菩萨的《中论》本身就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学深度的著作,它对“实相”的洞见,对我们认识世界的局限性的揭示,都带有深刻的哲学意义。我一直觉得,佛法不仅仅是宗教,更是一种关于生命和宇宙的深刻哲学。在台湾,很多人对佛法的情感是复杂的,一方面认为它是东方智慧的瑰宝,另一方面又觉得它与现代科学和理性思维格格不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架起一座桥梁,用一种符合现代人思维逻辑的方式,来阐释《中论》的思想。比如,它能否解释清楚《中论》是如何论证“空性”的,以及“空性”对于我们理解物质世界、精神世界,乃至社会现象的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们看到《中论》在逻辑上的严谨,在思想上的超越,以及它对人类思维的深刻启迪。如果能将《中论》的智慧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甚至审视我们自己的生命价值,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可估量了。

评分

坦白讲,《龙树中论的哲学解读》这个名字,一开始就让我有点犹豫。不是因为不喜欢龙树菩萨,而是“哲学解读”这四个字,总会让人联想到一些学院派的论述,那些分析起来头头是道,但读起来却让人昏昏欲睡的文字。我过去也读过一些对佛经的解读,有些确实很有启发,但有些就显得过于“学院化”,跟实际生活有点脱节。我个人比较喜欢那种能够触动人心、引发思考,并且能指导自己生活的解读方式。尤其在台湾,大家普遍比较务实,对那些空泛的理论兴趣不大,更希望能够学到一些真正有用、能够帮助自己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和烦恼的智慧。如果这本书能够用比较生动、贴近生活的方式来讲解《中论》的义理,比如通过一些生活化的例子,或者对比一些现代的哲学思想,那样会更容易让人接受和理解。我希望它不是一本冰冷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能够温暖人心、开启智慧的书。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让我能够重新认识《中论》,甚至对佛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