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缮身心修复术:碎裂伤痕为何让人与物增添价值?金缮这样为你修复。将日本美学注入你的生活态度

金缮身心修复术:碎裂伤痕为何让人与物增添价值?金缮这样为你修复。将日本美学注入你的生活态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andice Kumai
图书标签:
  • 金缮
  • 身心修复
  • 日本美学
  • 自我疗愈
  • 生活态度
  • 残缺之美
  • 接纳
  • 成长
  • 情绪管理
  • 正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读完本书,你将心境豁达、身体精进,
  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10岁。


  美国CBS、《华尔街日报》大力推荐,
  NBA、Nike、adidas、资生堂、香奈儿、三星、《纽约时报》、耶鲁大学、
  健全食品(Whole Foods)……各界正在推广的身心修复术。


  什么是金缮修复?
  「金缮」发源于日本室町时代(1334年),是一种用漆补缝或黏合碎片,
  再以金粉谨慎覆盖裂缝的工艺,借此修复破损的器皿。
  尽管金缮之后的裂痕象征着不完美,但也因为这些精心修复过的痕迹,
  凸显出物件有多么珍贵,反而更提升价值,
  这种修复的能力是人人都需要的自我照顾;你,也需要。

  作者坎蒂斯‧熊井是国际知名的健康专栏作家、厨师,
  被《ELLE》杂志、《赫芬顿邮报》称为女性新典范;
  笔下的文字经常散见于《华尔街日报》、《富比士》等媒体。
 
  熊井的母亲是日本移民,父亲是波兰移民,这样的背景让她
    小时候常因外表与众不同而备受欺负;但人生就是这样,弱势常反转为优势,
    异国风情的外貌反而让她成为知名模特儿,足迹遍及美国与全球时尚界。

  时尚生活虽令人羡慕,但追求「完美」身型的她,也被这两个字缠身,
  怕自己不够好,被别人取代,以致她每天的心情都支离破碎、忧心忡忡。
  直到回到母亲的故乡日本,看金缮大师津吉修补破碎器皿,
  他注入自己的精神与巧思,让破碎器具起死回生甚至更出色。
  这一刻,熊井突然顿悟:金缮,是所有人都需要的自我疗癒方法。
  从支离破碎、伤痕累累到欣赏生活中的不完美,活出自己的风格。

  坎蒂斯‧熊井的金缮修复功课包括:

  ◎生命的力量,源自内在


  ‧拥有「金缮之心」,让不完美,呈现美感:
  我们如何才能了解,受伤与悲伤是无妨的、脆弱是无妨的?
  要从察觉自己内心支离破碎做起,试着把它们拾起、摆放在一起,
  然后,学习怎么让那些裂痕显得自己更珍贵。让伤痕成为你的勋章。
     
  ‧耐心、弹性与宽容:
  日本小孩对生活抱怨时,母亲会告诉他:「我慢!」
  意思是忍耐、克制与原谅,
  怎么练习?可以跟作者学学。
    
  ◎营养食:滋养你的身体
  烹煮,是作者受金缮精神启发而重视自我照顾的基础,
  本身就是厨师的熊井,融合东西方食材,提供超过30道凸显原味的食谱,
  让你借由「真正的食物」(不是食品),来涤净思绪。
 
  ◎充盈你的心
  三种方法,简单到不行,但我们多数人都忘了。

  ◎活出自己的风格

  ‧保重自己:学学沖绳人的智慧
  套用飞机上这条规则:帮助别人之前,自己先戴上氧气罩。
  当你告诉别人「保重喔」,也等于提醒了你要先好好照顾自己,而非牺牲自己。

  ‧没办法的事,不纠结:
  为什么沖绳女性长寿且精力充沛?因为她们很懂得说:「那也没办法。」
  怎么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不纠结」?作者有好多方法可以教你。
     
  就算做得再多──他(他们)也觉得我不够好。
  我越想越觉得自己做错选择,后悔可能来不及了,
  为什么他总是读了老半天才回?
  被分手,我付出了这么多……
  这样下去,是不是有人要取代我的工作了?

  如果你也经常这样想,欢迎进入金缮修复的世界,
  你终将了解:因为这些不完美,你的人生才完美。


名人推荐

  临床心理师/洪仲清
  姊妹淘专栏作家/蔡侑霖 Danny TSAI
  中央广播电台《健康知识家》主持人/黎慧芝
  知名作家/李欣频
  《Girlboss》杂志创办人暨执行长/苏菲亚.阿莫鲁索(Sophia Amoruso),
  《赫芬顿邮报》(Huffington Post)执行长暨共同创办人/阿瑞安娜.赫芬顿(Arianna Huffington)
  美国日本协会会长/艾琳.海拉诺(Irene Hirano Inouye)
  《柯梦波丹》(Cosmopolitan)总编辑/蜜雪儿.普洛莫雷科(Michele Promaulayko)
  日本文化协会Talks+Program 副处长/关谷朋美(Tomomi Sekiya)

 
《不期而遇的契机:现代生活中的灵感汲取与自我重塑》 简介: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感到迷失、疲惫,渴望一种更深层次的连接与平衡。本书并非关于特定的修复技艺,而是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契机”——那些看似偶然的际遇、不经意的观察,甚至是那些我们曾试图忽略的“瑕疵”,如何成为引导我们走向自我理解与重塑的强大动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完美”的时代,无论是外在形象、事业成就,还是人际关系,似乎都要求我们保持光滑、无暇的状态。然而,正是那些不期而遇的“裂痕”或“偏离轨道”的经历,才真正构成了我们独特的生命体验。本书旨在提供一套观察世界和审视自我的全新视角,帮助读者从被动接受生活的压力,转变为主动从生活的设计中汲取能量。 第一部分:在“中断”中寻找连接——重新定义不完美 现代人对“中断”常常持有抗拒心理,视之为效率的损失或计划的失败。然而,真正的创造力往往诞生于这种“中断”之中。本书将探讨如何识别并拥抱这些看似负面的中断:一次计划的落空、一次沟通的失误、一次身体发出的警报。这些时刻并非终点,而是视角转换的起点。 时间的碎片化与深层专注: 我们习惯于多任务处理,这导致注意力被切割成无数碎片。如何利用生活中的微小“间隙”——例如通勤途中、等待他人时的片刻宁静——进行有效的思维整理和情绪疏导?我们不追求更长的工作时间,而是追求更有质量的“心流”体验。 关系中的“留白”艺术: 在人际交往中,过度的填满与控制往往导致关系紧张。本书将介绍如何在对话和相处中保持必要的“留白”空间。这种留白不是疏远,而是给予双方成长的呼吸感。它鼓励我们聆听那些没有被说出口的部分,理解沉默背后的信息。 环境的“噪音”与信号: 城市环境充斥着大量的视觉和听觉信息,大部分被大脑自动过滤为“噪音”。本书将引导读者训练自己的感知能力,将这些噪音重新解码为有用的“环境信号”,例如天气、光影的变化、人群的情绪流动,从而更敏锐地感知外部世界,并适时调整自己的节奏。 第二部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设计”——重塑生活场景 本书强调,我们的生活环境和日常习惯并非固定不变的命运,而是可以被积极“设计”和“编辑”的文本。核心在于如何将那些令人感到压力的元素,转化为提升生活质量的工具。 日常动线的哲学: 我们的日常活动路线——从卧室到厨房,从家门到办公室——构成了我们的生存骨架。本书探讨如何有意识地改变这些动线,哪怕是微小的调整,例如更换早晨的饮水习惯,或是在办公桌上增加一个自然元素。这些改变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心境和生产力。 物质的“去中心化”: 现代生活倾向于将物质物品的价值与其完美性挂钩。本书倡导的是一种审美的去中心化,即欣赏物品在使用过程中留下的痕迹,而非仅关注其初始状态。例如,如何看待一本被反复翻阅、书页边缘磨损的书籍,它的“使用价值”远超其“收藏价值”。 技能的“无用之用”: 鼓励读者学习一些看似与职业发展完全无关的技能,如园艺、手工编织、或者学习一种新的乐器。这些“无用”的活动,是精神世界的弹性训练场。它们要求我们以耐心和重复来面对挫折,最终带来的内在稳定感,远胜于短期成就带来的满足感。 第三部分:内在的“结构重组”——从体验中提炼智慧 真正的成长不是外部环境的完美化,而是内在应对机制的优化。本书关注的是如何将外部的经历,有效地转化为可指导未来行为的内在智慧。 情绪的“地理标记”: 我们常常将情绪视为一种难以捉摸的能量。本书提出,情绪实际上与特定的情境、时间、甚至气味紧密相连。通过记录和分析,我们可以为自己的情绪建立一套“地理标记”系统。一旦在特定场景下出现负面情绪,我们能迅速识别其触发点,并提前部署应对策略。 记忆的“再编辑”: 我们的认知会美化或扭曲过去的经历。本书提供了一套审视过往经历的方法,不是为了否认痛苦,而是为了提取出当时我们展现出的韧性和创造力。如何从失败的叙事中,提取出胜利的要素,使过去的经历成为未来的资源。 “未完成感”的赋能: 许多人被未完成的项目或未能实现的承诺所困扰。本书鼓励将这种“未完成感”视为一种持续的、温和的驱动力,而非束缚。它代表着未来可能性和持续探索的空间。如何与这种“未完成感”和平共处,并将其转化为持续学习的动力。 结语:成为生活的“策展人” 本书的终极目标,是引导读者从被动的生活体验者,转变为自己生活各个面向的“策展人”。这意味着有意识地选择我们关注什么、我们如何回应、以及我们为自己的经历赋予何种意义。通过对日常细节的敏锐觉察和对自身节奏的尊重,我们可以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构建起一套稳定、且不断自我更新的内在平衡系统。这不是一场追求终极完美的旅程,而是一场拥抱每一步探索的持续实践。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坎蒂斯‧熊井(Candice Kumai)


  坎蒂斯‧熊井是国际知名的健康作家、厨师及内容创造者,亦有前节目主持人的身分。《ELLE》杂志把她描述为一位「健康领域中可敬的女性」(The Golden Girl of the Wellness World)。她除了身为Well+Good Council的一员,更入选2017年「阿瑞安娜‧赫芬顿前20位新楷模」(Arianna Huffington’ s Top 20 New Role Models)。

  她是受过训练的厨师、健康领域记者及畅销书作家,其中尤以《清新绿色食谱》(Clean Green Eats)、《清洁的绿色饮品》(Clean Green Drinks)广为人知。

  坎蒂斯的见解被国际媒体如《ELLE》、《柯梦波丹》、《好胃口》(Bon Appétit,美食杂志)、《男士健康》(Men’s Health)、《华尔街日报》、《富比士》等,除此之外,NBA、Nike、adidas、资生堂、香奈儿、健全食品超市(Whole Foods)、三星、《纽约时报》、耶鲁大学都曾分享其专业观点。

  坎蒂斯为电视节目《奥兹博士秀》(Dr. Oz Show)撰文。此外,她也是《料理铁人》、《美食频道》(Food Network)的常驻评审;亦为《顶尖主厨大对决》(TOP CHEF)校友。现在居于纽约布鲁克林区,由美国权威的经纪公司WME IMG代言长达8年以上。

译者简介

黄贝玲


  澳洲庞德大学(Bond University)商业资讯管理学士及MBA硕士。曾任《电子时报》网际网路研究员、《电子化企业经理人报告》主编、《资诚通讯》主编。现为自由文字工作者。

  译有《聪明人都在用的策略性偷懒法》(大是文化出版)、《点击成金》、《世界一直在变,领导者该做的事》、《任何人都会有的思考盲点》、《打造高绩效健康照护组织》、《50个问题吃定所有对手》、《海龟法则实践心法》等书。

 

图书目录

各界评语
推荐序一 金缮,让缺口也成了一种入口 让阳光能进来/洪仲清
推荐序二 不需要完美,只要与众不同就好!/蔡侑霖 Danny TSAI

引言 因为伤痕累累,人生才完美

第一部 力量,源自内在
第一章 金缮之心:日本黄金修复艺术
第二章 欣赏不完美
第三章 耐心、弹性与宽容

第二部 营养食
第四章 滋养你的身体

第三部 活出自己的风格
第五章 保重
第六章 全力以赴
第七章 没办法的事,不纠结

第四部 充盈的心
第八章 照料自己人
第九章 懂得感谢
第十章 御接待──对人温暖

探索日本──日昇国度
谢辞


 

图书序言

引言

因为伤痕累累,人生才完美


  这本书花了我三十多年的时间撰写。并不是我不想写──事实上,这是我一直想写的书,我只是非常担心用什么字眼才能适切的表达。日本文化总是聚焦于错综复杂的细节、精密度与事前准备。我从不觉得自己「已经够格了」或「已经准备好」来写这一本与我成长文化息息相关的哲理书籍。

  我是在什么时候觉得差不多可以着手这项主题?是在我回到母亲在日本的祖厝,去拜访每一位我过去没见几次的家族成员时;品尝日本的味道、观察她的传统与仪典、感受其节奏与脉动。为此,几年前我买了张机票、整装东行。

  从我五岁起,就数次探索日本,但是这一回当我抵达日本时我就知道,这趟旅程将不同以往。从飞机着地的那一刻起我知道,我回家了。我告诉自己要为这次机会敞开心胸,潜心学习。

  说真的,那时我正好结束一段感情,身心俱疲,内心迷惘,只感到心灰意冷,希望能借由这趟旅程疗伤止痛。

  我在过去几年的十趟旅程当中,体验日本四季的更迭。春天,我在樱花盛开季节赏樱并和姨婆卓子(Takuko)前往南日本研习抹茶礼节;在夏天的东京,我和表兄妹一起烹煮日本家常菜,并和几位僧侣待在高野山(按:位于和歌山县北部);秋天,我徒步造访四国神社,再回东京向一位日本料理老师学习厨艺;冬天,与朋友在新潟小酌日本清酒,品尝松山那美味的涮涮锅,也造访了祖谷溪的日式温泉。日本四季分明,国民不仅适应、更欣赏这一切──雨啊、雪啊、暴风雨啊,无论大自然呈现什么。

  有一天,我来到京都,在金缮大师津吉(Tsuyoshi)的家庭工作室观察他作业。他让我想起印象派画家祖父的智慧、艺术家性格和他洋溢的才华。津吉谨慎的密合好破损的陶器,然后用黄金填补裂缝。我看着这位大师在破碎的器皿中,注入自己的能量与灵魂,令它起死回生。这幅景象重击着我:金缮是所有人都需要的自我照顾。

  金缮艺术应用在破了的但备受珍爱的器皿上。这位艺术家是这么细心的密合裂痕,让完成品比原貌出色。
  我们不应该等到身感支离破碎之后,才肯赏自己这项礼物。

  我们可以透过自我照顾、自己能接受的顺序,达到疗癒、茁壮与成长。我在这段旅程受到如此丰富的教导,离开日本时感觉身心灵都充分疗癒。我学习让自己振作起来,这经验让今后的自己更健全、更坚强,可以更快的恢复精力。

  写这本书的同时,我和友人聊天,听到的许多故事都类似。我发现,太多人都曾感到心灰意冷,不然就是觉得自己不够好,这太常发生了。我们往往忙着严以律己,却忽略自己也值得被照顾,那是维持健康与快乐必需的。金缮身心修复术称颂你、我不完美的特点。它让我们了解,人是因为自己的瑕疵、累累伤痕,不断的从这些课题学习而更加美丽。

  日本的生活哲学是本书的导引力量。我将它们分为四大部分:〈力量,源自内在〉、〈营养食〉、〈活出自己的风格〉与〈充盈的心〉,其中包含我自身疗癒经验的简单仪典。在日本,仪典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环节。这些实务提醒你什么是重要的,也提醒了你在细数过去荣耀的同时,别忘了活在当下。

  我希望本书能让你除去生活造成你支离破碎的感觉,然后将身心沉浸于活力、快乐及健康所需的黄金修复。我很高兴有机会与你分享我承继的家族传统,以及我的心意。

推荐序一

金缮,让缺口也成了一种入口,让阳光能进来

临床心理师/洪仲清


  「自我贬抑对这世界没有好处,局限自己好让周围的人感到安全,没有意义。我们全都註定会闪闪发光,就像婴儿那般。我们天生要展现存在我们内心那上帝的荣耀。它不是只存在几个人心中而已,而是在每个人身上。当我们让自己闪闪发光,潜意识也允许其他人这么做。打从我们摆脱自己的恐惧那一刻,自身的存在自然而然也解放了其他人。」──玛丽安娜.威廉森,《爱的回归》(A Return to Love)

  这段话,是贯串这本书的精神,是作者生活的指引。当我们试着爱自己,自贬、自责、自恨,便慢慢的被我们留在原地。
  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慢慢的靠近。我们也开始懂得保持跟人的适当距离,让彼此自在唿吸,又能彼此分享与关切。

  这本书内容非常广泛,是一本生活之书。它涵盖饮食、旅行、家庭、静心、摄影、文化、阅读……在养生、养心方面,下了不少工夫。这本书很特别的地方,是「人」的味道很浓郁,人情四溢,读来温暖、喜悦。

  作者的内在状态,投射于外,便幻化成了如此丰富精采的世界。
  器物破损,利用漆填补裂缝、以金粉覆盖的工艺,便是金缮。缺口,也是一种入口,是阳光能进来的地方。
  金缮的概念延伸,可以让人事物以新的面貌,重现不同于本来的美丽。万物皆在流转,无常是常态,任何状态在当下静心以观,皆美好、可爱。
  「生命是短暂的,不完美乃天经地义,而且,从简单中反而能寻得美的踪迹。」

  作者引用日本文化中「侘寂」的观念,来凝视我们生命中的苦痛与缺憾。这是用简单的、顺应自然的,不以人心好恶分别的方式,去接纳我们对于不完美的恐惧。然后看见不完美的本身,学着欣赏、包容,从中找出意义,停止比较与批判,享受留白,以及感受在停格中的韵味十足。

  我也喜欢作者对「我慢」的体悟,保持在不执着、不抓取的状态,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平视着万物更迭。过去的创伤早就过去了,之所以留了下来,有一部分是我们的手没放开,我们一直在当局者的迷惑中,我们没能抽离、超越于对立与抵抗之上。

  面对痛苦,我们常採取逃避的姿态,像是麻痺我们的感知与意识。可惜,这样的方式常让我们失衡,反而把苦痛养大了。
  期待各位读者借着作者的提醒,看见本来闪闪发光的自己,感受释放后的轻松自在。我祝福你!

推荐序二

不需要完美,只要与众不同就好!

姊妹淘专栏作家/蔡侑霖 Danny TSAI


  「没有人喜欢裂痕,但重塑过后的裂痕会让你的健康、情绪与灵魂更出色!」我很喜欢作者说的这句话。

  细读《金缮身心修复术》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在与外表都被彻底撕开、看透,也让你不得不正视寂寞、那些关系。我在阅读本书前就十分相信书中提及的「你无法从空杯倒出点什么」,彷彿遇见了知己。

  举例而言,我把时间与精力都花在工作上,夜以继日的睡醒就工作、累了倒头就睡。后来,将这周而复始的生活都归因于自己总是一个人。这社会充满喧嚣,越来越少人会独自做些什么,能待在公司就继续加班、准备提案……或许你会被贴上「怪人、难以亲近、工作狂」的标签,但客观而言,这样的人通常「孤僻、脾气古怪」,但对于生活却有独到的见解。好比作者也提到:「当我终于放手我对关系的执着,我意识到,我不需要任何人来成就我的美好。接下来,不完美的时刻、不完美的人、不完美的日子,也渐渐能接受了。」笔者认为,人不需要完美,只要与众不同就好!

  独处对于一个想提升自己的人来说,是机会

  我常说,许多人已经习惯了工作与私下生活,和一群人吹牛、聚会、闲聊。当自己突然变成一个人,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有的人每天忙啊忙,被许多事情缠身,也没什么时间独处;心怀目标的人却设法为自己空出时间。我认为,好好独自读完一本书、看场电影、吃一顿美食、流汗运动……这些事情看似简单,却难以说服自己沉淀下来去执行。

  除了独处,按下暂停键也很重要──在冒冒失失做事、让未经思考的话脱口而出之前,先停下来思考。比如当你被一个人激怒,有一股冲动要立马让他见血;或是当你购物、被广告沖昏了头,正要结帐前──记得对自己喊一声「慢着!等一下!」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肯定很难,但拿捏感性与理性,需要每天不断的练习。

  我想,过了30岁,我们已经变得世故,也开始知道有些场合要以退为进。当自己刚出社会的时候,总是血气方刚的认为「没差吧!反正明天又是新的开始。」此时,抱怨是最没用的事情,只会让人过个嘴瘾,完全无助于自己的处境。所以遇到事情少点抱怨,也要同时远离身边那几位爱抱怨的人。

  不满意现状?现在就改变。做梦的事情,留给昨天!

  如果总是过于在乎结果如何,但过程都没有信心,却反覆思考结果,最后只得出没把握的结论,也不会改变事实,那又何必让自己的心情被影响?与其担心未知的事情,还不如现在全力以赴,也会比较踏实、快乐!

  此外,过去的教育及经验,可以不负责任的告诉我们:「善有善报,做坏事必会尝到报应」、「现在你要很努力,未来才会有成就及地位」、「美好的人生,就是永远相信、踏实过日子!」……这应该是每个人都会听到的座右铭,可能是出自学生时代的老师,或某位前辈教我们要铭记在心,不然你就是坏学生、叛逆孩子,将来一定会没有出息。

  但出社会后,才发现并不是这样子的!例如从前班上前五名的同学是好强又好争,怎么出社会后变了个人?那些努力又认真的人踏入职场后屡屡碰壁,与同事相处也不见得活络,甚至不知道怎么与主管之间的应对……。

  我想表达的是,不仅是学生时代,出社会后的我们都应用千古不变的教条去批判事情的结果,要找出一个合理的答案来说服自己!在年复一年之下,迷惘也成了得过且过……小时候在课堂上,师长教我们对未来要抱持「期待」;然而我们出了社会以后,职场似乎强迫我们要接受失望与无奈。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缅怀「我过去是多么的……」、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然而,如果没有这些过程,你会看得清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吗?

  唯有自己,才是人生的掌舵者,而不是那群无关痛痒的陌生人,别让他们的情绪主导你的未来。的确,毕业后学校没教过我们的事、社会现实经验、每个阶段的角色扮演,都是自己不断磨练而获得的。因此,满30岁以后的无奈与失望,都是正常的;没有这些意义,哪来的丰收成果。

  (本文作者为设计师、时尚买手、lifestyle生活及工作的时尚部落客专栏作家。)
 

图书试读

金缮是我的核心思想、是我生命的圣歌。金缮让我成为今天的我。
 
金缮修复──就是利用漆填补裂缝,再谨慎的以金粉覆盖裂缝,借由这道工序修复破损的器皿,这是门非凡的艺术。日本人相信,黄金裂痕让器皿更加珍贵,也提高它的价值。
 
以这种艺术隐喻生命:你破损、艰困或痛苦的经历,就好比反射四方的光芒、黄金及美的事物。金缮教导你,正是因你身心破损的部分,让你比过去更坚强、更美好。当你察觉自己支离破碎,请试着拾起它们、摆放在一起,学习怎么用那些裂痕显得自己更珍贵。
 
我们都努力想变更好,在需要时有足够的动力,不会被其他人超越。我们不断追寻自我改善的祕方。但是,我们在内心深处都知道,其实并不存在什么立刻见效的方法。为了疗癒自己,我们得建立起一些习惯。
 
多年来,我带着支离破碎的心度过每一天。那时的我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情况,因为我不太关注自己。我一直觉得,好像必须努力、再努力,我对自己相当严苛;心中深藏着愤怒、久久萦绕不去,有时也会悲伤,再加上,我总是在追求归属感。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够好了」,因此不断追寻别人的肯定。
 
在我和姊姊珍妮(Jenni)的成长过程中,妈妈和爸爸对我们俩极度严格,他们总是期待我们好还要更好。后来我才了解,父母的理念是根植于传统日本的「改善」(kaizen)、「全力以赴」(ganbatte)、「好好保重」(ki o tsukete)及「感恩」(kansha)等,我们姊妹俩自年幼时起,便不断被灌输教育的观念,姊姊和我一直奉行不悖。当眼前的挑战无法避免时,我们把它们当成疗癒自己的机会,一次做得比一次好、不断改善,让自己在更短的时间内复原,度过艰困的时期。
 
日本有一句谚语:「亲の背を 见て、子は 育つ。おやの せを みて、こは そだつ。」(oyano se wo mite ko wa sodatsu.)
 
意思是:「小孩的学习是源自观察父母的作为,而不是父母说什么。」我的父母不曾告诉我这些日本道理,他们总是以身作则。他们教我:如果遵从这些教诲,我们就能够做自己,最终离我们所追寻的越来越接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修补”这件事抱有一种独特的看法,觉得很多时候,我们急于将事物恢复原状,却忽略了那些“痕迹”本身所蕴含的故事和价值。《金缮身心修复术:碎裂伤痕为何让人与物增添价值?金缮这样为你修复。将日本美学注入你的生活态度》这本书的书名,简直就是我的心声。我一直对“金缮”这个概念非常着迷,知道它是一种日本的修复艺术,用金漆勾勒出器物的裂痕,让破碎的部分反而成为最吸引人的焦点。我迫切地想知道,这种“以破为美”的哲学,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它是否能教会我们,如何去接纳和拥抱生活中的不完美,如何从那些曾经的伤痛中汲取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加丰富和有层次?将日本美学注入生活态度,对我来说,这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让我能在日常生活中,用一种更积极、更有艺术感的方式来面对挑战,从而活出一种独特而闪耀的生命光彩。

评分

我一直很喜欢日本的一些传统文化,尤其是那种追求极致、却又不过分雕琢的“侘寂”(Wabi-sabi)美学。当我在书店看到《金缮身心修复术:碎裂伤痕为何让人与物增添价值?金缮这样为你修复。将日本美学注入你的生活态度》这本书时,我的目光就被牢牢吸引住了。“金缮”这个概念,似乎与“侘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不完美中发现美,在残缺中体会生命。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详细地阐述“金缮”这种修复方式,它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操作,更多的是一种心态的转变。我希望它能引导我认识到,生活中的“碎裂”并非终结,而是新的开始,是让生命更加丰富和有深度的契机。将日本美学融入生活态度,对我来说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概念。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具体的实践方法,让我能在日常生活中,以一种更温柔、更具艺术感的方式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从而活出一种更从容、更具价值的人生。

评分

我最近刚好在探索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的情绪相处,总感觉生活中有许多“碎裂”的时刻,无论是内心的不安、人际关系的误解,还是工作上的瓶颈。这本书名《金缮身心修复术:碎裂伤痕为何让人与物增添价值?金缮这样为你修复。将日本美学注入你的生活态度》恰好点中了我的“痛点”。“金缮”这个词,我只在一些零散的介绍里看到过,知道它是一种日本的修复工艺,用金粉把破损的器皿粘合起来,并且让那些裂痕成为装饰的一部分。我一直在思考,这种“不掩盖、反而凸显”的哲学,是否也能应用到我们的心理修复上?这本书会不会教我们如何看待过去的伤痛,不是去遗忘或压抑,而是像对待珍贵的艺术品一样,用一种“金粉”般的美好去填补那些裂缝,让它们成为我们独特生命故事的一部分?台湾的生活节奏有时候挺快的,压力也不小,我渴望能找到一种温和而有深度的方式来疗愈自己,这本书名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既有艺术的美,也有心灵的慰藉,让人充满期待。

评分

这本书名真的太吸引人了,《金缮身心修复术:碎裂伤痕为何让人与物增添价值?金缮这样为你修复。将日本美学注入你的生活态度》。我一直对“金缮”(Kintsugi)这个概念很有好奇,总觉得里面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看到书名,我立刻联想到生活中那些不完美的痕迹,比如人生的挫折、关系的裂痕,甚至身体上的一些小瑕疵。以往我们总是倾向于掩盖、修复,希望回到“完好如初”的状态,但书名提出的“碎裂伤痕为何让人与物增添价值?”这个问题,则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深入理解这种“以金修补”的艺术,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介绍,更重要的是它背后所传达的生活智慧。是不是说,那些曾经让我们痛苦的经历,一旦被我们以一种接纳、甚至珍视的态度去面对,反而会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独特、最闪耀的部分?将日本美学融入生活态度,光是想想就觉得充满了禅意和美感,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种宁静而又富有力量的生活指引。

评分

作为一个从小就对“修复”这件事有着特别情感的人,每当看到老物件被精心修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时,我总会感到一种莫名的感动。《金缮身心修复术:碎裂伤痕为何让人与物增添价值?金缮这样为你修复。将日本美学注入你的生活态度》这个书名,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尤其“碎裂伤痕为何让人与物增添价值?”这句话,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我一直在思考,人生中的那些挫折、痛苦、失落,是否也像器皿的裂痕一样,一旦被我们以一种恰当的方式去面对和“修复”,反而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坚韧、更加独特?这本书让我对“金缮”这一日本传统工艺充满了好奇,我知道它用金粉来填补裂缝,并且让裂痕成为装饰。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探讨这种修复背后的哲学理念,并指导我们如何在心理和生活层面实践这种“金缮”精神。将日本美学融入生活态度,光是想象一下,就觉得生活会变得更加雅致而有深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