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遇到问题,最常犯的错误就是:问题都还没有釐清,就急着想解决方案;或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重点。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有效架构,不仅帮助你找到『对的问题』去解决,对症下药,它也要求你必须描绘出你对于『未来』的想像,还要能观察『现状』,并据此而行动。利器在手,就看你怎么用了。」
——畅销书《自慢》作者、城邦出版集团首席执行长 何飞鹏 专业推荐
不确定的年代,到处都是问题……现状在变,未来又很模煳
然而问题出在哪里?如何找到「对的问题」去解决?
经营成功的关键,就在这里。
工作,就是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然而,问题真的解决了吗?你解决的是不是「对的问题」?
谈解决问题的书很多,但是你更需要这本书,提升你判断问题的高度、深度,并订出先后顺序。本书内容将有助于提升您的商业思考力。
作者曾任职于全球知名的麦肯钖顾问公司(McKinsey & Company),以其丰富的工作经验与知识,说明如何正确的「发现问题」,因为正确的设定、分析问题,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
这本书的优点在于:
这本书从架构到分析工具,有深入浅出的说明,又有各行各业的实例,对于企业人士、想磨练个人基本功的人,都大有帮助。
前言 你需要有发现问题的智慧
第一部 你需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
第1章 发现问题的能力,将决定你解决方案的品质
1.1 好的解决方案来自于正确的问题设定
1.2 无法发现问题的4个原因
第二部 发现问题:构思篇
第2章 提升「策略性问题发现」的构思力
2.1 构思「应有的景象」之策略性问题发现力
2.2 构思应有的景象的策略性「问题发现的4P」
2.3 「问题发现的4P」的相互作用
第三部 发现问题:分析篇
第3章 假说思考与分析力缺一不可
3.1 以2次元掌握事物
仔细思考X轴‧Y轴的意思
3.2 一定要从分析中引申出意涵
彻底思考So what?(结果会如何?)
3.3 分别使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彻底解析问题的结构及机制
第4章 从「扩展」当中找出产生落差的重要原因
4.1 MECE
用于抵定问题扩展的基本概念
4.2 趋势分析
从时间轴的扩展,掌握结构变化的原因
4.3 +/-差异分析
找出产生落差的+/-变化与产生落差的因素
4.4 集中‧分散分析
从偏差与差异来检视管理者的控制力
4.5 附加价值分析(成本分析)
从顾客的视点来看,成本是否适当
4.6 CS/CE分析(顾客满意度/顾客期望值)
提高对顾客而言现在以及将来的价值
第5章 掌握「深度」,以结构来掌握问题并将问题具体化
5.1 逻辑
借由追求深度的逻辑,掌握因果关系
5.2 因果关系分析
从恶性循环中掌握应解决的真正原因
5.3 相关性分析
从相关性推断商业上的因果关系
5.4 市佔率分析
借由逻辑与定量化的连动,深入了解结构
第6章 设定「重要性」,将问题设定优先顺序
6.1 感度分析
评估影响因素对结果造成的振幅,对问题设定「重要性」
6.2 柏拉图分析(80-20法则)
根据贡献度,该如何进行差异化处理
6.3 ABC分析
在重要领域中进行优先顺序设定
6.4 尖峰分析
商业活动应该集中化还是平均化
6.5 风险期望值分析
在不确定性中进行决策
作者后记
前言 你需要有发现问题的智慧
◆为什么那会是问题?
在针对企业的经营课题进行谘询或解决问题的训练时,在思考解决方案之前,时常会遇到「对问题的认识太浅」、「对问题的认识有所错误」或「即使解决了仍不断有无法处理的问题产生」之类的状况。简而言之,就是「无法确实且具体地发现问题」。
对于那些「找不到解决方案」的苦主,你试着问他们:「那真的是非解决不可的问题吗?」就会看到苦主露出惊讶的表情回答:「当然啦。上面的人叫我赶紧把问题解决掉。」然后,你再问:「原来如此。不过,为什么那会是问题呢?」对方就答不出话了。然后再过几天,可能会收到对方用开朗的声音联络说:「后来我仔细想过之后,那并不是问题所在。问题在别地方。」这种时候,让当事人自己思考一下我所提示的「为什么那会是问题呢?」,当事人自己就得出「其实那不是问题」的结论,这样真是皆大欢喜。
◆急着决定解决方案,可能会适得其反
但是在大多数的时候,几乎没有机会被人问或自问自答「为什么那会是问题呢?」。与其怀疑问题本身,一般人通常会满脑子只想着要找出解决方案。毕竟只要找到解决方案,就没事了。因此,人们会为了一些没有必要解决的问题,花了太多的时间寻求解决方案而浪费时间,或者让自己陷入拼命想处理根本解决不了的琐碎问题的情况。而另一方面,只去解决容易处理的问题的情形也很多。
时下对于收到的课题不抱怀疑,想都不想那是否是该解决的问题就直接寻求解决问题,或是只处理容易解决的问题,可以说其原因在于日本的教育。日本从小学开始到高中及大学毕业为止,几乎一直都在学「如何最有效率地解决接收到的问题」。其结果,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高分,大家学到了要从会解决的问题开始下手的习惯,以及对于接收到的问题毫不怀疑,总之先拼命去解决的习惯,所以才会放弃最后花时间慢慢处理难题,或自己设定问题并谋求解决的这些动作吧。
刚才提到了日本教育,其实,美国MBA的课程,也有类似之处。无论说得好听或说得严苛,都是属于「解决方案取向」:「分析现状,设定课题,导出解决方案」。光看这部分,看似经过确实掌握问题之后才导出解决方案,所以应该没有任何不对之处。但是这样的思维是基于只要学得许多知识并沿着一些架构准则确实进行分析,必然可以推导出「课题设定」(问题本身)当中是否有错的想法,但若在架构准则或分析中所疏漏的问题,就会看不见,而且也被排除在上述思维之外。这种乍看之下似乎是主动的思考方式,却因为只适用于所赋予的框架里,只根据所接收到的资讯掌握问题,从这个层面来看,本质上就是一种被动的思考方式。好不容易经过努力才取得MBA,却只学到这种掌握表层问题的能力的话,即使拥有许多分析工具,具备让对方哑口无言的辩论能力,仍不能称为真正的问题解决者(problem solver),而且也无法胜任能看穿企业固有问题的顾问角色。
◆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可以透过训练而培养获得的。但是,必须先认知到这一类的技巧是必要的。
但是「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现象呢」,执着于其中的「为什么」而加以思考,其实对于在思考「接下来怎么办」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某些事件引起社会骚动问题的企业或组织,在记者会上表示「将会彻底追究原因」,但在那之后,哪一次发表过令谁听了都会点头赞同的原因呢?
这是美国电视连续剧的一个故事。在某家医院里,相当有经验的实习医师在长达36小时的工作中,给病患施予错误剂量的药。虽然病患经过万难终于保住了命,但医院因此召开事故调查委员会。那位实习医师坦承自己犯错,在反省那是「身为医师不该有的行为」之外,并且提出了「为什么自己会犯错」→「原因在于实习医师36小时的工作」的问题,并建议医院的体制应该进行改革。虽说是连续剧,但是是在医疗现场仔细取材后所制作的节目,相信在实际的医疗体系中应该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
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日本会如何呢?恐怕会怪罪当事人:「犯错的人就该坦承自己的错误,哪有推卸责任而将过错怪罪到医院体制的道理!」但是,那并不是「推卸责任」。思考事件发生的原因,虽然本人的资质可能也有问题,但「医院36小时工作的体制」也有问题,完全不提体制的部分,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无论是要当作个人的责任问题,或是可以切割个人的责任,当作组织或体制的问题来处理,两者都显得模煳不清,而结果只是重复着没有主语的「对不起」,恐怕同样的错误会一直重复出现吧。正视现状,才是发现问题的开始。
◆先思考:什么是「问题」?
那么,所谓「问题」是什么?很少人仔细探讨这件事。许多谈问题解决的书也和考试用的参考书一样,从「问题浏览」开始,而解决的步骤则是专注在如何解决所接收到的问题,所以欠缺解决问题根本的前提,也就是「怀疑问题本身」的这个步骤。
希望读者能想一想,现在你想要解决的问题,会不会可能是错误的?一旦设定了错误的问题,不但无法把它解决也不会再去重新设定问题,结果无论多么拼命想解决,也只是白费力气。
重要的是:你所认为的「问题」真的是「问题」吗?或者今后该处理的问题该如何设定?为了上述两点,首先要从所谓「问题」是什么,该如何发现真正的问题开始思考。
◆本书的结构
本书的结构大致分成2个部分。前半部是大方向构思整体问题的「发现问题:构思篇」,后半部是用于深入挖掘已经发现的问题的「发现问题:分析篇」,其中包括了许多结构性分解问题的技巧。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属于一体两面的关系,所以后半部的问题分析篇不只是发现问题,还包含一些直接用于导出解决方案的分析。
就目前为止的经验来说,大部分的情形是,如果能确实发现问题,在设定问题的阶段,就大概可以看到解决方案了。就这层意义来看,后半部几乎可以看成是用于推导出解决方案的分析篇。
简而言之,自己若能明白「为了什么而进行分析」的话,也就能明了从分析中「要读取出什么」。在不知道目的的情况下使用分析工具是最糟糕的,千万不可不断地「为了分析而分析」,变成只依赖资讯的量进行分析的那种分析师。随时掌握「目的」是很重要的。
读完前半部进入后半部时,可能会有世界突然转变了180度的感觉。因为前半部诉求的是要将以往的思考立场改为无预设的零基准(zero base)立场,也就是需要将思想归零(mind reset);而后半部则是介绍在思考立场改变之后,用于具体执行的技巧性Know how的集大成。这可能会令人觉得,简直就像是从最高点的视野到第一线工作人员的技术,全部都要具备的感觉。但是,真正的策略家是必须平衡兼具各项才能的。
对于这本书的标题,我第一个念头就是“太及时了”。生活和工作中,我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看起来棘手,有些又似乎无从下手。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些人能轻松化解危机,而有些人却深陷泥潭?这本书的名字,尤其是“发现问题的思考术”这几个字,给了我一种“授人以渔”的期待。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提供一些现成的解决方案,而是能够教我一套思考的模式,让我自己能够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去“设定”问题,然后才能“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尤其“正确的设定”这一点,我感觉它蕴含着解决问题的智慧。如果能够掌握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能够清晰地界定和定义问题,那么后续的分析和解决一定会事半功倍。我已经迫不及待想翻开这本书,看看它能为我带来怎样的启迪。
评分我一直相信,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不断打磨的核心竞争力。这本书的名字《发现问题的思考术》,尤其是“10周年纪念版”的标签,让我觉得它一定是一部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我尤其关注“正确的设定、分析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一部分,这恰恰是我在实际操作中经常遇到的瓶颈。很多时候,我们急于找到解决方案,却忽略了对问题的准确定义和深入剖析,导致南辕北辙,费力不讨好。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教会我一套严谨的问题设定框架,帮助我识别出问题的真正本质,而不是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问题分析方法,让我能够有条不紊地拆解复杂问题,找到关键症结。如果这本书真的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它对于提升我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将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评分刚拿到这本《发现问题的思考术(10周年纪念版)》,我第一眼就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住了,简约却不失力量感,仿佛预示着这本书将带来一种清晰、直观的洞察力。我一直以来都对如何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感到好奇,尤其是在面对复杂且层出不穷的挑战时,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的副标题“正确的设定、分析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更是直击痛点,点出了许多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容易忽略的关键环节。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提供一套严谨且实用的方法论,帮助我训练自己的“问题雷达”,能够更快、更准地识别出真正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并且掌握一套科学的分析工具,能够抽丝剥茧,找到问题的根源。我想,如果真的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效果一定会大大提升,这对于我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将是巨大的助力。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吸引力,尤其是“10周年纪念版”这几个字,让我觉得它一定经过时间的沉淀和读者的检验,内容也更加成熟和完善。我一直认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而这本书的名字恰恰点出了这个核心——“发现问题”、“思考术”,这说明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解决已经摆在面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敏锐地捕捉到潜在的问题,并且拥有一个系统性的思考框架去应对。我非常好奇它会如何讲解“正确的设定”问题,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解决不了问题,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一开始就问错了方向,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本质。这本书似乎能提供一个拨开迷雾的钥匙,让我看清问题的庐山真面目。我尤其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方法论,让我能够学以致用,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这些“思考术”,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特别是“发现问题的思考术”,瞬间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解决不了问题,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我们压根就没有“发现”问题的能力,或者没有以正确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尤其“10周年纪念版”这几个字,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经过了市场的检验,内容相当扎实,而且应该已经根据读者的反馈进行了优化和升级。我特别好奇它会如何阐述“正确的设定”问题,因为在我看来,这是整个解决问题流程中最关键的第一步,一旦设定错误,后面的分析和解决都会变得毫无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套清晰、可操作的思考框架,让我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到潜在的问题,并且用一种系统、科学的方式去分析和拆解它们,最终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头痛医头,脚跟痛医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