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民族舞
  • 民间舞
  • 舞蹈教学
  • 教学法
  • 中国舞
  • 舞蹈教育
  • 艺术教育
  • 高校教材
  • 舞蹈编排
  • 舞蹈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着能表现本民族特色的舞蹈艺术形式。舞蹈教材不可能将五十六个民族的舞蹈都纳入其中,而是要从中选择典型性,代表性和训练性较强的民族民间舞蹈作为课堂教材。作为地方舞蹈院校的民族民间舞训练的着眼点,则应是以突出本地区的民族民间舞为主,以其他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教材为辅,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学的,系统的民间舞教学体系。

  辽宁省居住着数十个民族,其中以汉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居多。这些民族都有着非常丰富的舞蹈艺术形式与文化,它们是各民族宝贵的艺术财富和精神食粮,是中国民族艺术的精粹,也是辽宁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对此,本书在选题上确定了以东北秧歌和满族舞蹈为主,以朝鲜族和蒙古族舞蹈为次的原则,整理和选编了适应于辽宁省舞蹈教学的民族民间舞教材。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是按照民间舞蹈专业的教学规律、特征和培养目标,建立起的中国民间舞的教学模式。它具有丰富完善的舞蹈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掌握这些教学内容进行施教的教师队伍。从中央到地方,这些教师不但为民间舞教学的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为中国培养造就了许多优秀的民间舞蹈艺术人才。

  地方的舞蹈院校在民间舞教学中,依据本地域的民族分佈情况、民间舞蹈形式和种类,建立起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训练体系,使其地域的民间舞蹈教材教学具有了典型性、训练性和广泛性。

  典型性就是要以本地域主要民族的民间舞蹈形式为训练内容,以突出本地域和民族的艺术特色。像延边、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的艺术院校,就要以朝鲜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民族舞蹈为主要教材进行施教。而辽宁省则是汉族和满族的聚居地,其东北秧歌和满族舞蹈必然是辽宁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舞蹈种类,故这两种形式的舞蹈将成为民间舞训练的主要教学内容和本地域的教材重点。这样既突出了本地域的民族特色,又形成了各民族的典型教材。这对发展地域民族舞蹈文化和弘扬民族民间舞蹈,丰富完善全国民间舞教育体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谓训练性,就是在选编材料时要考虑到民间舞的训练作用。通过训练不但使学生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灵活运用身体各部位,地道地掌握各民族民间舞的动作和风格特征,使其具有精湛的民间舞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

  关于广泛性,就是在考虑到典型的地域特色和系统训练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互补性和介绍性。既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本地域的民族民间舞的表演技能和舞蹈风格,又要使学生熟悉和通晓更广泛的民间舞蹈的艺术形式,以丰富他们的民间舞蹈文化,扩大知识面,这对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民间舞教学是舞蹈教学门类中一门重要的舞蹈学科,是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必修课程。它不但是民间舞学科的主修课,而且也是诸如中国古典舞、芭蕾舞专业中的一门必修课和选修课。它已成为训练学生表演和艺术风采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对此,如何将民间舞教学内容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并使学生学会和掌握民间舞的表现手段,特点和规律就相当重要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民间舞课时,要根据民间舞的教学特点,按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对象採取行之有效的,优化的教学方法,把民间舞的动作,组合,表演特点和规律传授给学生,这就是民间舞的教学方法。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同于您提到的《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的书籍的详细简介,旨在满足您对内容详尽且不包含原书主题的要求。 --- 《当代舞蹈编创与身体哲学:流变中的表达与构建》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二十一世纪以来,舞蹈编创领域所经历的深刻转型与哲学转向。它并非侧重于特定地域或民族的舞蹈技艺传承,而是将焦点置于当代编舞思维、身体本体论的重塑以及跨媒介技术对舞台艺术的渗透与影响。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旨在为编舞者、舞蹈理论研究者以及对身体哲学感兴趣的艺术实践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框架。 本书将舞蹈创作视为一种对“在场性”(Presence)与“缺席性”(Absence)的持续追问,探讨了身体如何成为承载观念、抵抗规范、并与环境进行对话的动态场域。我们不再将身体视为一套固定的、可被模式化的技术集合,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生成性物质”(Generative Matter),它在与空间、时间、光影、声音以及观众视线的互动中,不断地构建与解构意义。 第一部分:编创哲学的重塑——从“技”到“思”的转向 第一章:去中心化的编舞主体性 本章首先批判性地审视了传统舞蹈教育中强调的“中心化”或“权威性”的编舞者形象。我们考察了后结构主义思潮如何渗透进舞蹈领域,促使编舞者主动退居二线,成为“策展人”或“情境设置者”。重点分析了诸如即兴生成(Generative Improvisation)在当代语境下的角色变化,讨论了如何通过设定规则系统(Rule-Based Systems)而非直接的动作指令来引导作品的诞生。 第二章:身体的本体论转向:感知、物质性与能动性 这是全书的理论核心之一。我们引入了简·贝内特(Jane Bennett)的“物质性活力”(Vibrant Matter)理论,并将其应用于舞蹈实践。舞蹈身体不再是透明的、仅用于表达内在情感的媒介,而是具有自身能动性的物质实体。本章详细区分了“身体”(Body, 强调社会建构层面)与“肉身”(Flesh, 强调纯粹的物质经验层面)在当代编创中的张力,并分析了如何通过对呼吸、摩擦、重力、疲劳等生理体验的极端化呈现,来揭示身体的物质政治学。 第三章:时间性与空间的非线性叙事 本书对舞蹈中的时间与空间的处理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我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起承转合式线性叙事,而是探索了“复调时间”(Polyphonic Time)和“碎片化空间”(Fractured Space)的构建。通过对延宕(Suspension)、循环(Looping)以及突变(Abrupt Shift)等时间策略的研究,我们揭示了这些技法如何挑战观众对“观看”的预期。空间方面,重点分析了“非场域”(Non-Site)编排的可能性,即将舞台的界限模糊化,使观众的身体感知也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技术、媒介与身体的共生景观 第四章:数字介入与身体的后人类景观 随着数字技术日益成熟,舞蹈与科技的交织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本章聚焦于运动捕捉(Motion Capture)、实时投影映射(Real-time Projection Mapping)以及可穿戴传感器(Wearable Sensors)如何被整合进编创过程。本书强调,技术并非单纯的“装饰”,而是能够实质性地改变身体的动作质地和空间关系。我们探讨了“数字分身”(Digital Avatar)与现场身体之间的对话,以及这种共生关系对“真实性”(Authenticity)概念的冲击。 第五章:声景设计与本体感受的诱导 声音在当代舞蹈中已超越了简单的伴奏角色,成为与身体动作同等重要的结构元素。本章详细考察了声景设计(Soundscape Design)如何被用来诱导或干扰观众的本体感受(Proprioception)。我们分析了白噪音、环境音(Ambient Sound)以及现场音乐家与舞者之间即时反馈循环的建构方式,旨在创造一种沉浸式的、多感官的剧场体验。 第六章:环境、生态与“地景”编舞 面对气候危机与生态意识的提升,当代编舞开始将目光投向“非人类”主体。本章提出“地景编舞”(Topographical Choreography)的概念,探讨舞者如何与自然环境——无论是真实的户外场地还是模拟的室内生态系统——进行物质层面的交流与协商。我们分析了将泥土、水、光线等自然元素作为“合作者”而非“背景”的实践案例,强调了身体在生态政治学语境下的重新定位。 第三部分:实践、教育与批判性反思 第七章:跨学科合作的机制与伦理 本书深入分析了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如行为艺术、视觉艺术、建筑学)进行深度融合的实践模式。本章尤其关注跨学科合作中的权力动态(Power Dynamics):如何平衡不同领域专家的知识体系,确保舞蹈的核心性不被边缘化,同时又能充分吸收外部资源。伦理层面,我们讨论了在涉及社会敏感议题时,编舞者应承担的责任与保持的批判距离。 第八章:当代编舞的教育学路径:培养“未知的处理者” 本书最后一部分转向了教育实践。与传统注重技术规范的教学法不同,本书提倡培养具有“不确定性容忍度”(Tolerance for Ambiguity)和“问题提出能力”(Problem-Posing Capability)的创作者。教育应着重于提供结构化的挑战,而非预设的答案。我们提出了基于“提问驱动”(Question-Driven)的课程模型,旨在训练学生识别和解构既有范式,使他们能够自信地在尚未被命名的艺术领域中进行探索。 结语:流变中的持续生成 本书总结道,当代舞蹈编创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生成场域”。它拒绝被任何单一的方法论或地理区域所定义,而是不断地在物质、技术、哲学和政治的交汇点上,重新定义“身体如何能够存在”以及“艺术如何能够发生”。本书希望成为引导研究者和实践者穿越这一复杂图景的坚实指南。 --- 目标读者群: 舞蹈学、戏剧理论、身体哲学、艺术人类学等相关领域的学者、研究生,以及寻求拓宽创作边界的专业舞蹈编导与表演者。 关键词: 身体哲学、即兴生成、后人类、物质性、非线性叙事、跨媒介、声景设计、生态编舞。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瑞林


  教授,历任舞团舞蹈演员,教授。

战肃容

  教授,舞蹈系教师、教授。

王瑞雪

  研究方向为舞蹈教育。多次获特舞蹈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项。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民族民间舞概述 ………………………………………1
第一节 中国民族民间舞 ……………………………………………………1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概念 ………………………...……………………1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基本特征 …………………...…………………3
三、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社会作用 …………………...…………………8
第二节 中国民族民间舞风格要素 …………………………………………12
一、服饰………………………………………………………………………12
二、音乐………………………………………………………………………13
三、道具………………………………………………………………………14
四、神态………………………………………………………………………16
五、韵律………………………………………………………………………18

第二章 教学法概述 …………………………………………………21
第一节 教学法 ………………………………………………………………21
一、教学法定义……………………………………………….……………22
二、教学法的意义与作用………………………....……………………23
三、教学程式………………………………………….....…………………25
第二节 教与学的互动 ………………………………………………………28
一、学生的主体差异……………………………………………..………28
二、教与学的对立与协调统一…………………………………………… 3 0
三、 教师的主导作用………………………………………………..……31
四、教学成果显现………………………………………………...………33
第三节 教育与教学 …………………………………………………………33
一、德育………………………………………………………………………34
二、心理素质教育…………………………...……………………………35

第三章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 …………………………………42
第一节 民族民间舞教学特征 …………………………………………42
一、民族民间舞的风格训练 ……………………………………………42
二、民族民间舞的表演技能训练 ………………………………………43
三、民族民间舞的道具训练 ……………………………………………44
第二节 民族民间舞教学方法 …………………………………………44
一、言传身教法 …………………………………………………………45
二、组合教学 ……………………………………………………………50
三、启发式教学 …………………………………………………………55
四、因材施教法 …………………………………………………………55
五、反刍法 ………………………………………………………………57
第三节 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 …………………………………………59
一、教学内容安排 ………………………………………………………59
二、课堂教学形式 ………………………………………………………61
三、调动学生兴趣、保证课堂状态 ………………………………………62
四、站位调换 ……………………………………………………………65
第四节 民族民间舞教材组织法 ………………………………………66
一、纵线教学法 …………………………………………………………67
二、横线教学法 …………………………………………………………68
三、纵横线教学法 ………………………………………………………69

第四章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70
第一节 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准与文化素养 ……………………………70
一、教师要了解和掌握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民间舞表演形式和规律 …71
二、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知识 ………………………71
三、教师应具有优秀的表演能力 ………………………………………72
四、教师应具有必要的音乐知识和音乐鉴赏水准 ……………………72
第二节 教师的授课能力 ………………………………………………73
第三节 教师的自身素质 ……………………………………………………75

第五章 民族民间舞手、脚的基本位置 ……………………………77
第一节 手势与叉腰 …………………………………………………………79
一 、掌 …………………………………………………………………………79
二 、指 …………………………………………………………………………79
三 、拳 …………………………………………………………………………79
四、叉腰………………………………………………………………………79
第二节 手的位置 ……………………………………………………………80
第三节 脚的位置 ……………………………………………………………85
第四节 步态 …………………………………………………………………88

第六章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教法 …………………………………92
第一节 汉族民间舞 …………………………………………………………92
一、东北秧歌………………………………….....………………………………93
二、陕北秧歌…………………………………………………….....……………95
三、山东秧歌………………………………………………....….………………96
四、河北秧歌………………………………………………….....………………97
五、安徽花鼓灯………………………………………………….....……………98
六、云南花灯………………………………………………….....………………98
第二节 满族民间舞 …………………………………………………………99
一、表演形式…………………………………………………………………99
二、韵律和体态特征 ………………………………………………………103
三、基本体态和动律 ………………………………………………………105
四、基本动作 ………………………………………………………………106
第三节 朝鲜族民间舞 ……………………………………………………116
一、表演形式 ………………………………………………………………116
二、基本特点 ………………………………………………………………119
三、基本动律和手脚形态 …………………………………………………122
四、基本动作 ………………………………………………………………123
第四节 蒙古族民间舞 ……………………………………………………140
一、表演形式 ………………………………………………………………141
二、基本体态与动律 ………………………………………………………144
三、藏族舞蹈的共同特点 …………………………………………………174
四、基本体态、屈伸与节奏…………………………….....……………………175
第六节 维吾尔族民间舞 …………………………………………………189
一、表演形式 ………………………………………………………………190
二、基本体态与动律 ………………………………………………………194
三、基本动作 ………………………………………………………………195
参考文献 ……………………………………………………………208
后 记 ………………………………………………………………210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艺术院校的毕业生,我对舞蹈艺术的各个分支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联想到了一系列关于舞蹈教育的深入探讨。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对中国民族民间舞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我非常期待它能够详细地梳理不同民族舞蹈的源流、特征、动作体系以及相关的音乐、服饰等文化元素。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科学、系统、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方法。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如初学者、进修者、儿童等)制定教学计划?如何通过有效的身韵训练、模仿练习、节奏训练等方式,帮助学习者掌握民族民间舞的精髓?书中是否会涉及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诊断与纠正?甚至,它是否会对一些经典的民族民间舞作品进行舞蹈分析,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指导?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期待这本书能为我带来启发。

评分

拿到《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所传递的专业感。我是一名有着多年舞蹈教学经验的教师,深知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多么重要。尤其是在民族民间舞领域,它不像芭蕾或现代舞那样有着标准化的体系,更多的是依靠口传心授和地域性传承。因此,一本系统阐述教学法的书籍,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是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不同民族舞蹈的特点、风格,以及如何在教学中根据舞者的不同年龄、身体条件和接受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我还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经典的教学案例,让我能够从中学习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从而优化我的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当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引发我对教学理念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如何在传承民族民间舞的精髓的同时,注入新的时代活力。

评分

我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业余爱好者,尤其喜欢观看各地举办的民族民间歌舞表演。每次看到那些舞者们热情洋溢、充满生命力的表演,我都会被深深地打动。然而,我一直对这些舞蹈的“教学”环节知之甚少,总觉得它们似乎带着一种神秘感,难以捉摸。因此,《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这本书,对我的吸引力很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介绍一些基本的民族民间舞的学习方法,让我们也能有机会去感受和体验这些舞蹈的魅力。我期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舞蹈的介绍,例如藏族舞的热烈奔放、蒙古族舞的豪迈洒脱、苗族舞的灵动飘逸等等,并且能够简要说明它们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要点。即使我不能成为一名专业的舞者,我也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民族民间舞的教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甚至能够尝试在家中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约大气,书名《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以一种沉稳的字体呈现,让我初看之下就觉得它是一本内容扎实的学术著作。我本身并非舞蹈专业科班出身,但对中国民族民间舞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常常被那些充满地域风情和生命力的舞姿所吸引。我一直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些舞蹈是如何被传承和教授的,它们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有哪些独到之处。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这个领域的可能性。虽然我还没有真正翻开书页,但仅仅是书名和封面给我的初步印象,就足以勾起我探索的欲望。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奥秘,让我对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文化有更全面的认识。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思考,如何在当代的教育环境中,有效地将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递给下一代。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传统艺术充满好奇心的外国留学生,目前正在中国学习。我对中国的文化,特别是那些充满活力的民间艺术形式,有着极大的热情。我在一些旅游景点和文化活动中,接触过一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被它们独特的美感和表现力所吸引。然而,我总是觉得,仅仅作为观众,很难真正理解这些舞蹈的内涵和学习的途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这本书,对我来说,可能是一扇了解中国文化深层奥秘的窗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相对简明的语言,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并且解释它们在教学中是如何被教授的。我尤其希望能够了解,在学习这些舞蹈时,作为外国人,可能会遇到哪些文化上的差异和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挑战。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基础的动作示范或入门级的学习建议,那就更好了,这将极大地帮助我打开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大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