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生自己设计(好礼新装版)

第三人生自己设计(好礼新装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做决定的人,是没有东西可以引导他的;而做决定的人,通常十年后,你会看见当初那个决定,怎样引导他走过这十年。本书在首版推出后两年,以最新面貌与读者见面

  《第三人生自己设计》是第一本探讨50岁后,人生该怎样设计?作者张芳玲用一个非虚构的未来,而是真实的进行式未来,对第三人生的工作、居住条件、人际关系、自我成长、家庭修复、自我心灵照顾六大方面,提出完整的建言。近年在媒体被热烈讨论的「变老」议题,在这本书中获得最大的整合,并且字里行间充满张芳玲个人化的情感与见地。

  张芳玲说:今天我们无法拿父母、祖父母成为我们快乐老去的教科本,我们需要自己来确立未来六十后、七十后的新身分,找到全新的人生目标,和获得如晨光明净的感受。这对于正处于第三人生,或是还在第二人生的人一样重要,因为第三人生不可能会跟第二人生毫无瓜葛,而是接轨的、有延续性的,但不再是一样的道路。  

本书重点

  1.保持一份快乐又有弹性的工作


  中年人的快乐跟收入、健康、社经地位、生活自主权、亲密关系、心智成熟度有关;怎样延续这所有条件到终老,关键答案之一是:在第三人生,保持一份可以乐在其 中的工作。

  未来,无所谓的退休年龄,新一代的老人,追求的是活在意义中的人生!所以,对今天还在工作的六十后,只要大方向明确,加上社会整体经济环境稳定的话,他应该会很高兴自己变老,因为他有足够的成熟度面对未来,智慧也与日俱增。

  2.新家人关系

  单身中高龄增加与生育率不断下滑的结果,促使「家人」的概念,扣除真正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和视如己出的宠物之外,将会增加互助与契约型人际关系,以及可爱又体 贴的机器人。未来的高龄社会,看重的是群体互助,你没有孤僻的本钱。
 
  3.六十岁重新决定居所


  而「银发居住革命」列车正在启动,市场就是针对我们这一群明显在变老的人。六十岁时你还有适应新环境的能力,重新考虑你老后的家应该在哪里吧!这个商机,已经把中高龄社区弄到很像圣诞大餐的菜单了。让你对老无感、对医疗安心、保证你社交活跃……我不得不建议你,要不要先看一下菜单?
 
  4.未来的共居互助住宅

  日本圣蹟共居、欧洲的青银共居、德国的老人同居.…..已经引起台湾有志之士的仿效,最新消息是新北市已经选定一些小楼房,要跟建筑设计人才合作,修整成为青银共居、互助的实验品。你可以参考这些模式,找好你准备共居的人!
 
  5.交往高低年龄的朋友

  拥有不同年纪的朋友,在我们迈向熟年的过程,会带来很多乐趣。你只需要提高好奇心,乐意跟自己很不一样的族群往来,就可以办到。这样的人际关系,优点多到数不清。年龄层次多,代表你可以有多样化角色,而他们也各扮演不同角色,在你的生活上支持你。
 
  6.亲情修和不留遗憾

  年纪越大,你会越来越在意这些:恩情,来得及说谢谢。内疚,来得及请求原谅。

  负伤,来得及原谅对方。爱,来得及从嘴里说出来。
 
  7.永远不再否定自己

  你的第二人生,决定着第三人生剧本要怎样演!

  但我指的不是你的成绩单,而是你用什么眼光去看自己的过去。

  苛责与懊悔,只有极少时刻是有益的;只有不断肯定自我的眼光,能帮助我们找到可以继续坚持,和决定放弃的事物,路就是这样生出来的。
 
  8.每日十五分钟照顾心灵


  ※作者提供了三种方法,可以帮助你每日安静十五分钟,照顾自己的心灵。另外,作者以灵修的角度,提供十五分钟「每日省察」的步骤。
 
  第三人生,生理上追求最大自理程度,心灵的健康指标则是:孤寂感降低。为避免孤寂感,我们可以有很多对策,包括:住对地区、乐意与人互动、保持一份弹性工作。但是你用了所有对策,不表示你就不会孤寂。

  请花时间照顾你的心吧,心灵城堡里都是独居者,做自己最忠诚的朋友,好好照顾城堡吧!
 
  【精采附录:50+人生现场】


  作者延续前作《遇见未来的自己》,过去一年来,走访日本九十九岁的吉泽久子、在石见银山创办「群言堂」品牌与「他乡阿部家」民宿的松场登美、在台湾新竹带动小家庭组合小村子的高雅雪、在竹山推广森林益康的赖美伶女士等等,精采万分的报导,以及作家张芳玲深刻的引伸,预期对读者将带来对人生看法的冲击。
 
  【特别收录】


  曾获总统颁发「农业和平奖」,今年九十岁的谢顺景先生,为文〈我们家的后院大安森林公园—从慢跑到扶着轮椅走的23年公园散策纪录〉,有细腻的景物观察,和公园内人与人之间互动的趣事。

各方推荐

  王瑜君/暖暖客厅|NN15创办人
  余尚儒/台东圣母医院居家医疗主治医师
  陈铭骧/国际说故事人 胖叔叔
  冯 燕/台湾大学社工系教授
  黄扬名/银发心理科普知识推广创办人
  杨力州/纪录片导演
  杨宁茵/银享全球共同创办人
  蔡欣洁/80后人生设计研究家  
  刘毓秀/台大外文系教授
  鸿 鸿/诗人

  (按姓氏笔画排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芳玲


  〈熟年优雅学院〉总监,规画一系列的书籍出版。自2014年起三年内,她举办过六场活动,巡回全省演讲超过三十场,她的热情与积极,引起台湾媒体与文化界前仆后继,投入经营以中年、熟年美好生活为主要诉求的媒体平台。〈熟年优雅学院〉的影响力,已经成功地促使台湾人,意识到五十后人生需要提早设计,并重新思考熟年生活,如何活出意义。

  张芳玲主张中年人有三件事情最重要:积存亲情与友情,整顿内心的欲望、保持梦想力。目前投入熟年人生设计、家庭关系、中年生活风格等议题,从事写作与研究。

  自1997年起至今,任职「太雅出版社」总编辑,专长是企划、写作、认识人才和做白日梦。着有:《遇见未来的自己》、《第三人生自己设计》

 

图书目录

〈写在前面〉每个人都会变老,差别在:谁有想法和行动?
 
第一章  做一份弹性又快乐的工作终老

四十岁必须思考,五十岁你必须行动
四十后的你跟第三人生的关系
五十岁后,你必须创造工作,而非找工作
慢没有关系,做你自己是最重要
家庭主妇的中年,很有创意的新开始
另类,是中年人梦想的共同特征
不论什么年纪,保持你是学徒、实践者,也是大师
 
50+人生现场
(1)复古创新、与大地共存:松场登美与石见银山生活文化研究所
(2)疗癒之森,第三人生的勇士赖美伶
(3)旅途中,找到自己答案的陌生旅客
 
第二章  未来的家?新家人关系和居住创新
全世界都在设计,你老之后的家
- 跟大学生一起住,保证有人聊天和教科技产品使用法。
- 退休人士与校园合作的共学新型态社区。
-共生与互助系统完善的中高龄之城
-健康与亚健康银发共居住宅
-青银共居将会是看得见的创举
-让社区管委会,就地改造高龄居住条件
-交换、代管与反向房贷
离尘世多远,才叫做你的幸福
让复刻三代同堂成为可能的梦
 
50+人生现场
从开放一个村子到开放你自己
 
第三章  你需要高年级和低年级的朋友
你有很多关系网,不表示当中有爱
随缘,天涯何处无真心朋友
二十岁到九十岁,都是你可以交的朋友
关系盘点见真章:紧急联络人名单
共学成长团体,请及早参加一个
 
50+人生现场
(1)如沐春风的吉泽久子—人生每一站,她都走过了
(2)跨世代一起工作,是活力的涌泉
— 石见银山文化研究所的青年群像
 
第四章  不是只有你痛,亲人修合之路
血缘关系裂痕,是灵魂里面的破伤
─ 很多家庭都有一位浪子,还有等他回头的亲人
睡醒后,浮现在他心中的父亲
─ 八十五岁美国老哲学家,由单亲母亲抚养长大,临终前忆父亲
亲子三人的寻根之旅
─ 失能的父亲、哥哥和我,两次的寻根之旅。
抓住看清楚的机会,再将它永远放下
─ 四十五岁的男性,跟亲生父母自我介绍
即便人走了,和好还是可能的
─ 四十九岁的女性,靠遗照跟仙逝的母亲和好。
妳已经分担那么多年,我想足够了
─ 一句医治灵魂的话语,哥哥说给妹妹。
 
50+人生现场
同样这句话,我送给了九年忠心的工作伙伴
 
第五章  时光不会平白流逝
时光不会平白流逝
说白了,真的有点年纪了
欢迎来到五十后,很棒也很美妙
成熟,让笑与泪变成珍珠
美好的事物,无法与速度和分心共存
你没有岁月,可以浪费在汪洋碎片中
物质幸福论
吃完再买,余生不够补偿地球了
越早做单身规画的人,会赢在第三人生
─ 给三十五岁后仍未婚的女性
 
第六章  照顾心灵,作自己最忠诚的朋友

念旧老地方,是一帖安心的良药
倾诉与求助,是一个人变得更勇敢的过程
小小嗜好,让忧虑断电吧!
病人教会我们的事情:谦卑与负责
安静一下,走向你的内心
每天十五分钟,照顾你的心灵城堡
 
特别附录
我们家的后院大安森林公园—
从慢跑到扶着轮椅走的23年公园散策纪录
文/谢顺景

图书序言

第一章第二篇
〈四十后的你跟第三人生的关系〉


第三人生的意思,指从成年滑进人生总结前的25年,
现在不是问:退休后你要做什么?
而是问:你的余生要怎样活?
这包括做什么事、以什么身分、成为怎样的人。
打算退而不休的人,明白第三人生的要素,
而40岁还感到茫然的人,就真的令人捏把冷汗了。
 
(内文)

「你能不能告诉三十岁的人,到底要怎样活,好预备迎接四十岁?你知道吗,我今年竟然要满四十岁了,然后我好慌,我不知道我到底在干什么,怎么就这样子来到四十,我还在找未来方向,可是,都已经四十了啊!」这句话出于相当亲近的朋友珍珍口中。当下,我一时无法回神,毕竟四十出头岁,已经离我有点遥远。那时我在干嘛?就是一路很认真地工作和做社会服务,然后就到这里了。但是我细数身边的四十代,这些曾经在太雅工作过的年轻人,后来离开的,以及小我十岁以上,多年一起聚会的教友。我才发现,我身边四十代的,跟五十代的人口一样多。然后,我不禁有点忧心,是的,四十代的人像珍珍这样,还在找方向的居多,已经安稳下来,或说知道未来二十年要做什么的人,扣除掉老师、公务员、保险业务、医疗专业之外,好多人是茫然的。

接着我要介绍这个满新的字眼:Third Act 第三人生。推动第三人生的爱尔兰成人教育学家爱德华‧凯利(Edward Kelly)并没有绝对说几岁开始是第三人生,他用一种很丰富的意涵说明她。  

过去一百年间,人类的寿命延长了三十年,意思是我们的先祖在五十岁之后会面临死亡,但是今日活到八十岁是很平常的事情。一百年前的人,人生演到第二幕就结束—— 出生到成年,成年到成家、养育孩子直到他们独立。现在呢?我们演完第二幕,还有第三幕,过去先祖没有好好示范这段人生,而我们祖父、父亲可能寿命延长了,但是他们的老人生活已不适用于未来,所以我们就得自己设计了!

爱德华教授用幼年期、成年期到总结期,来定义这三段人生,而非用年龄数字来界定。但是从爱德华‧凯利说这句:「当我还有二十五年可以活,我要做什么?」以各国相去不远的平均余命推算,他指的是五十五岁附近。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