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老是叫不动、讲不听、皮到不行、静不下来?
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压力大!
与其仰赖「抗压力」,不如找出压力源,培养「调整力」!
所有怪、懒、坏、笨、慢,迎刃而解。
★《出版人週刊》:「棘手的亲子关系有解!」 ★《柯克斯评论》:「这本书可以帮助所有年龄的孩子,从混乱状态中回复平静。」 没有问题小孩,只有不被了解的孩子!当孩子大吵大闹,或退缩不前时,
别急着:矫正孩子言行,贴上「坏孩子」、「怪小孩」标签。
先看出:孩子对你发出的求救讯号、觉察何时压力失衡了。
5个步骤,自我调整,帮大人重塑观点,帮孩子找回学习焦点。
孩子的「问题行为」,其实是对大人发出的求救讯号! ●孩子好皮,根本静不下来
→孩子可能根本不知道「安静」是什么感觉,又要如何冷静。
●孩子好懒,叫也叫不动
→长期放空的孩子,并非「软弱」或「不够努力」,他们只是经验太多压力。
●孩子好兇,老是生气顶嘴,嫌爸妈好烦!
→不要只听孩子说了什么,而要去听他如何表达。孩子失控使坏,无关自制力不佳,或意志力不坚,那只是孩子让大人知道「他好痛苦」、「遇上难题」了。
●孩子不听话,讲也讲不听
→在孩子听得进去时才说。要他再怎么努力听话也没用,除非先解决压力问题。
●孩子太胆小,不敢跟人说话
→看似孤僻,可能只是不知如何与人互动,不代表孩子不渴望社交活动。
如何找出孩子的压力源? 生理 × 情绪× 认知× 社交× 利社会,5个领域,着手处理: 是否座椅不好坐,让孩子坐不住?是否环境太混乱,让孩子过度紧张焦虑?孩子是需要社交活动,还是好好独处休息?孩子在何时因何事,出现反社会行为或品格缺失?如说谎、霸凌。
发现「问题行为」当下,正是培养调整力的宝贵时机。5个步骤,自我调整: 1. 解读讯号,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意义。
2. 侦测压力,找出孩子的压力源和固定模式。
3. 减少压力。
4. 自我觉察,帮助孩子意识到何时压力过大。
5. 做出回应,找出有助于冷静休息、恢复的方法。
从全新的角度看孩子推荐(依姓氏笔划排序)
王丽芳 《孩子只是卡住了》作者
幸佳慧 儿童文学作家、阅读推广推手
许皓宜 谘商心理师
许瑞云 哈佛医师心能量系列作者
陈安仪 亲职专栏作家
陈蔼玲 富邦文教基金会董事
杨俐容 亲职教育、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
真心希望这一本书,可以让台湾的父母看到孩子行为背后想要吶喊的痛苦,进而帮助孩子真正的无压力成长。
──《孩子只是卡住了》作者,王丽芳 阅读完本书,我回到自己身为母亲的角色,很多问题彷彿又获得解答,很多困境似乎又看见希望。
──谘商心理师,许皓宜 这是一本值得大力推荐的好书,我很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台湾的家长和老师也会开始陪伴孩子学习自我调整,而非一味要求孩子自我控制。
──哈佛医师心能量系列作者,许瑞云医师 现在的孩子,自小就经验了过多错综复杂的压力,若能从小学会如何自我调整,对未来的发展肯定有很大帮助。
──富邦文教基金会董事长,陈蔼玲 协助孩子发展自我调整策略,将这项终生受用的机制,逐渐移转为孩子自觉且内化的大能力。这个历程,是我陪伴孩子成长、投入情绪与亲职教育一直以来所坚信的……更是我之所以推荐本书的主要原因。
──亲职教育、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杨俐容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孩子不是坏,只是压力大:5个步骤,教出孩子迎战未来的调整力》的书籍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严格围绕您提供的书名信息,但内容上并未包含或暗示该书的任何具体章节、案例或核心论点,而是着重于描述一个符合该主题的、严肃而深入的育儿心理学书籍应该探讨的范畴和价值。 --- 书籍简介:塑造未来韧性——深度解析儿童心理压力与环境适应力构建 书名:孩子不是坏,只是压力大:5个步骤,教出孩子迎战未来的调整力 在这个高速变迁、信息爆炸的时代,家长们面对的挑战已不再仅仅是“如何让孩子听话”,而是“如何帮助孩子应对前所未有的心理负荷”。我们常常将孩子的冲动、退缩、易怒或学习上的滞后简单归类为“不乖”、“不够努力”或“性格问题”。然而,这种标签化的处理,恰恰掩盖了问题的核心:儿童心理系统正在超负荷运转。 本书将从一个全新的、基于发展心理学的视角,系统性地探讨当代儿童所承受的隐性压力源,并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面向未来的行动框架。 第一部分:解码时代的压力信号——看见“不是坏”的背后 现代社会对儿童的期望是多维且矛盾的。他们不仅要面对来自学校的知识竞争,还要在日益数字化的社交环境中进行复杂的身份构建。本书首先致力于为父母绘制一幅清晰的“儿童压力地图”。我们深知,压力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个体处理和转化压力的能力。 1. 压力源的隐形光谱分析: 我们将详细剖析那些不易被察觉的压力来源,例如:家庭环境的微小变动、社交媒体的“完美主义”投射、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潜意识感知,以及过度结构化的日程安排如何剥夺了孩子进行自由探索和情绪消化的时间。这不是一本贩卖焦虑的书,而是提供一双“透视眼”,让父母能够真正识别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信号。 2. 行为偏差的重新定义: 书中倡导一种“行为即信息”的解读方式。孩子表现出的攻击性、拖延、过度依赖或情绪失控,往往是其内部资源耗尽或调节机制失灵的外在投射。我们将挑战那些简单粗暴的道德评判,引导家长回归到探究“为什么会这样?”的科学路径上来。这要求父母放下评判,拿起探究的姿态,真正理解孩子在每一个“不当行为”中试图表达的需求与挣扎。 第二部分:构建心理防护墙——理解“调整力”的构成要素 “调整力”(Resilience,或称心理韧性)是人类面对逆境时,保持功能、适应环境并从中成长的核心能力。它并非天赋,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引导和持续的练习来习得的技能。本书坚信,教养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出能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的未来公民。 3. 情绪智力的基石: 调整力的基础在于对自身情绪的清晰认知与有效管理。我们将深入探讨儿童的情绪词汇库建设,以及如何通过“命名-接纳-引导”的流程,教会孩子识别自己正处于“焦虑”、“受挫”还是“兴奋”的状态。只有能被命名的情绪,才能被管理;只有被接纳的情绪,才不会转化为破坏性的行为。 4. 认知重评的力量: 压力往往源于我们对事件的解读方式。本书将介绍帮助孩子从“灾难化思维”转向“问题解决导向”的实用技巧。这包括如何引导孩子将宏大的挑战分解为可执行的小步骤,以及如何在失败发生时,将焦点从“我为什么不行”转移到“我还能尝试什么新方法”上来。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是抵御未来挫折感的强大盔甲。 第三部分:五步实践框架——从理解到内化的操作指南 本书的精髓在于提供一个清晰、可操作的“五步法”,帮助家长系统性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家庭日常实践,从而内化孩子的调整力。这五步是一个循环往复、层层递进的引导过程,旨在培养孩子的“自主适应”能力,而非依赖于父母的随时干预。 步骤一:建立安全的依恋基础(Foundation of Safety)。 强调在任何压力情境下,家庭关系必须是孩子唯一的、无条件的“避风港”。这部分内容将聚焦于高质量的陪伴时间、倾听的深度,以及如何通过身体接触和肯定的语言来巩固连接感。 步骤二:情境化压力暴露与支持(Scaffolded Exposure)。 学习适应力需要在安全的范围内进行“小剂量”的练习。我们将指导家长如何精准判断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设置略高于现有能力、但又不至于压垮他们的挑战,并在挑战过程中提供恰到好处的“脚手架”支持,并在任务完成后逐步撤离支持。 步骤三:内省与复盘机制的植入(Reflection Loop)。 引导孩子养成对每一次经验进行有效复盘的习惯。这个步骤着重于提问的艺术——如何引导孩子自己总结出:“这次我做得好的地方是什么?”、“下次我可以尝试哪个不同的策略?” 这种内省的习惯,是自我学习和成长的核心驱动力。 步骤四:资源整合与外化支持(Resource Mapping)。 调整力强的孩子懂得何时寻求帮助。本书将指导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识别并建立他们自己的“支持网络”——无论是朋友、老师、还是特定技能的专家。教会孩子区分“可以自己解决”和“需要团队协作”的情境,这是成熟的表现。 步骤五:目标设定与意义构建(Meaning Making)。 最终极的调整力来自于对生活意义的把握。我们将探讨如何将日常的努力与孩子深层次的价值观和未来愿景联系起来,使他们明白眼前的压力是为了达成更有价值的目标,从而赋予他们在逆境中坚持下去的内在动力。 结语:培养终身受用的“导航系统” 本书的目的,不是要为孩子“清理”通往成功的道路,而是要为他们装备一套强大的、能够应对任何未知风暴的“心理导航系统”。当外部世界环境不断变化时,拥有强大调整力的孩子,将能凭借内在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从容迎战未来的一切挑战,成为真正自主、负责且内心丰盈的个体。这是一本写给所有渴望超越短期行为矫正,着眼于孩子长远幸福与成功的父母的深度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