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施昇辉这个人有点讨厌 施昇辉这个人有点讨厌,看他的书尤其让人揪心。
讨厌之一是因为天下事全都难不倒他,你提到的人与事,他都接得上话。有人要选总统,他不谈能力,不问政见,只忙着会说这人是我同学;我辈中人,提到金曲奖都遥若天边彩虹,也只有他脸不红气不喘地说我的厌世小犬,入围今年金曲;明明我透过一部纪录片在追悼被时代遗忘的飞官,他也能插嘴说:「这部片的剪接是我的法国同学。」你起的头,他总是有办法插接上匪夷所思的眉批。这一点,他比周星驰还会掰,还讨人厌。
讨厌之二是我们都爱看电影,却只有他会把看过的电影逐一编号,目前数字直逼五千(他的潜台词还包括:每年一百部,三天一部……),还可以秀出厚厚的一本笔记本或者电影本事……,而且总是笑嘻嘻地就从口袋里掏出他的「日常」。你做不到的,没能做到的,他都做了,而且像自来水一样,随开随有。这一点,他那款「我一点都不在乎」的笑傲眼神比白瑞德还机车,还讨人厌。
讨厌之三是谁不懂「理好财,才能理好人生」这个道理? 偏偏就没几个人做得到。他不但懂,还大剌剌写进书中,然后一下子就窜进排行榜,别人喊了千年「信我者,就得永生」,都还没人理睬,他一句「信我者,就发财」,就成了投资教主。更讨厌的是他就这样一路赚一直赚,不必工作,就能坐邮轮游世界,把见闻写进新书赚版税,还能开讲座。这一点,他比《一路玩到挂》(The Bucket List)的杰克.尼克逊还讨人厌,人家至少懂得带着老穷黑户摩根•费里曼环游世界,他只顾唱着人生短短几个秋,不赚不罢休,还笑着对你说,我可没藏私,我都有「分享」0050哦(是啊,连书名也要扯上50)!
讨厌之四是他不但真的有一张梦想清单,而且还轻轻松松一笔一笔圆梦勾消。自从他敲锣打鼓去报考研究所之后,每堂课、每位同学还有老师都成了脸书主角,他没想当导演,更不想做制片,学位对他如浮名,偏偏他羽扇谈笑,就可以把全A的成绩单写进书中,脸不红气不喘地说不负自己「学霸」名声。这一点,你或许会想起《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中的那句名言:「我望着钢琴时,只看到一堆琴键、踏板和木头。但是贝多芬、莫札特一看到钢琴,自然而然就能演奏。」
当代人竞比斜槓,能够一槓、两槓或三槓,就得感谢祖宗保祐,唯独他的斜槓持续以立方速率开增,「乐活大叔/佛系理财师/五十肩重训达人/台大鲁蛇……」族繁不及备载,甚至如果我的预感没错,他的下本书就是「×× 编剧人生」。他的剧本《富贵荣华》究竟好不好看? 其实一点都不重要,光是剧名,就已经附赠了柏青哥般的哗啦啦钢弹交响乐,这一点,你或许更能明白他为什么没有沿用仍持续有文章发表的网路专栏名称「第三人生任我行」,而将书名订为「第三人生任逍遥」了,毕竟「任我行」的「吸星大法」怎么比得过他的「吸金大法」?
写这篇序,耳旁有歌唱着:「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总觉得钞票一天比一天难赚……车子太烂/银行没有存款……」既然如此,看看施昇辉的书,学学他钞票一天比一天好赚的理财术,或许才更重要。因为,我也想打折坐邮轮。
◎蓝祖蔚(本文作者为影评人)
推荐序二
这个大叔不命苦 大多数人到了五十岁前后,会发现人生的剧本跟原来预期的不太一样,不管成功失败还是平凡,事业的意义逐渐虚幻,也会明白人生的选项不是全然开放,但未来却仍然漫长。这个阶段,如何盘点我们手头所有,连结自己的所好,调整定位,重新出发,过自在随兴的生活,就是昇辉期待透过这本书来传达的。这本书记录了一位失业成为鲁蛇的中年男子,如何在这十余年间,一步一脚印,成为投资理财专家、畅销作家,以及乐活大叔典范的奋斗故事。
大约五、六年前,昇辉跟着一位老友,开始固定每月出现在「荒野电影社」,也逐渐引起了我的好奇,他号称看过将近五千部电影,而且每一部都做了纪录,在映后座谈中,他常常引经据典,或者丢出几个电影中他看到的彩蛋,讲来头头是道;他写过影评,还出了本《一张全票,靠走道》的电影书,是个爱电影、懂电影的「咖」。所以,一次因缘际会,我也顺势邀请他担任电影社主讲人,请他挑一部他最爱的电影跟大家分享。
他一口答应,而且毫不犹豫地说,那就放《男人真命苦》第一集吧! 做为主讲人,他当时给的自我介绍是这样开头的:「民国四十九年出生于台北,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是《公寓春光》,七十二年毕业于台大,那一年看的《广岛之恋》印象最深刻,七十四年靠《伯格曼的四个剧本》进入天下杂志担任行销企划……」电影似乎就是他生命的经纬座标。
后来,我发现《男人真命苦》电影的风格,的确很贴切地唿应了昇辉的庶民情怀,导演山田洋次创造的叛逆小人物寅次郎,得到全日本的喜爱。这个系列电影中的主角寅次郎总是无法达成别人对他的期望,也不愿意乖乖地任由社会规范摆布,他用洒脱不在乎,冲撞生活中种种的无奈。昇辉也是这样的一位任性自在、挑战现实的庶民。只是寅次郎常在挫败后浪迹天涯,是个逃避者,昇辉则总能在困难中找到答案,自我超越。他和寅次郎一样的嬉皮笑脸,只不过,昇辉属于庶民人生中的积极进取典范。
照昇辉的说法,求学成长阶段为第一人生,就业养育子女为第二人生,这两个阶段, 都有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无法推托; 但是, 到了大约五十岁之后,就进入了第三人生,该是回到为自己而活,而且要活得精采的阶段。其实,他在四十四岁的那年失业,被卡在第二和第三人生之间,进退不得,责任未了,事业无望。一般人,遇到这样的情境,很容易灰心丧志,但是这样的困顿,反而让他打通了人生的奇经八脉,在五十岁之前,已然为他的第三人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他是个绝对的务实主义者,我很欣赏他说的,这个阶段,别以为时间多,就可以挥霍,时间仍是宝贵的资源。对于兴趣,要投入让你能够进步的兴趣,对于梦想,要追逐可以实现、起码可以接近的梦想,深思熟虑之后的付出,才能得到真自在。他找到了最接近电影梦想的方式,就是到台艺大就读电影研究所,读其所爱,开心快活。写剧本也是研究所的作业功课,我们一伙人在克罗埃西亚旅行时,有一个晚上就是由他分享他的原创剧本《富贵荣华》,取材自他大家庭长辈的真实故事。他口才便给,把一个不怎么出色的故事,说得生动有趣,让我们忍不住帮忙推敲剧情,最后更是各选角色,对号入座。那几天的旅游特别有趣,时时爆出《富贵荣华》的小桥段、新笑点。他不订不可能做到的目标,得到新闻局优良电影剧本奖,就是他这个阶段的梦想了。
昇辉在本书中,细细梳理了朋友、财富、健康、梦想、兴趣与家人,在第三人生阶段的意义。我两年多前,因打篮球伤了阿基里斯腱开刀,没想到刚被推出手术房,他就出现在我的病床前来探病了,这种小伤,让他跑来一趟,还真有点过意不去。他说和我同游纽西兰时,他扭到脚踝,当时我借了肩膀给他扶住行走,我忘了,他却还记得。看了他的书才知道,他对结交朋友,也当作他第三人生的重要课题,的确,一般人退休后,世界很容易就变小了,他却有能力和决心,透过热情、开朗与幽默,结交新朋友,让第三人生的生活与视野,更为开阔! 这本书,我读到最后,有着几分的感动,不只对朋友,他对太太、小孩和父母亲都是用心关怀、真情相待,他更懂得适时地尊重与放手;他理解人生的诸多限制,不尝试做不到的承诺,在这范围之内,他全力以赴。
其实我们多数人都会遇到与寅次郎类似的时刻,在生活的困顿无常中,大叹「男人真命苦」! 但每个生命的转折点,都蕴含了相伴随的机会与启发,我们该懂得把握机缘,顺势成长,扩大自己的世界,并且享受这转变的过程,乐在当下,也许,这就是第三人生任逍遥的真意吧!
◎罗纶有(本文作者为星展银行台湾董事总经理、电影《乘着光影旅行》出品人兼发行人、原声教育协会理事)
自序
留一个位置给自己 偶尔翻看小时候的照片,发现当时五十岁以上的长辈,无论是穿着打扮或是身材体型,都已老态龙钟,但现在环顾周遭和我一样五十几岁,甚至六十岁以上的朋友,各个都还是生龙活虎、青春正盛。拜现代经济发达、医疗进步,五十岁已经不再是一个面对生命即将结束的数字,反而是一种可以追求崭新人生的起点。
我们常以「人生半百」形容五十岁,所以很多人习惯把之后的岁月称为「人生下半场」,我却不以为然。下半场意谓在等待球赛终了的钟声响起,过于消极,所以我喜欢以「第三人生」称之。我们不再是坐等结束,而是积极开展,因为或许还有第四、第五人生。
我对「第一人生」的定义是求学阶段,「第二人生」则是就业阶段。这两个人生,有很多的责任和义务,是「该」做什么,就要做什么的时期。而到了「第三人生」,责任义务已尽,所以该是回到为自己而活的时候,也就是「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吧!
有关此一议题的励志书非常多,但其中最让人感觉挫折、自卑的主题有两个,一个是「梦想」,另一个是「做自己」。
很多读者看到「梦想」两个字或许就却步,一来可能自己根本没有什么梦想,二来被媒体歌颂的追梦故事都太梦幻、太遥不可及了,看完之后除了向往之外,只会让自己更挫折。我其实至今也不过只完成了一个去念电影系硕士班的梦想,别以为很难做到,因为其他研究所像我这把年纪的同学也非常多。或许就从一个最小、最容易的梦想下手吧!只要去做,就会让第三人生充满意义。
只要有亲人,就一定有牵挂;有牵挂,就很难放下;无法放下,又怎能完全做自己呢? 我的建议是直接「放弃做自己」,只要做到凡事都能找到「自在」就好了,然后就能随时保持一种「任逍遥」的心境。第一、第二人生有太多的责任与义务,但到了第三人生,应该是相对有任逍遥的机会,所以千万别再放弃了。
梦想无须伟大,也无须强求做自己,不过请一定要留一个位置给自己──这是老天给第三人生保留的贵宾席。
我们这些战后婴儿潮出生的人,被称做「三明治世代」,因为我们有逐渐衰老的父母要照顾,有携手一生的伴侣要继续相互扶持,还有就算成年、仍很难放手的子女。家族书写是我写这本书最大的挑战,我希望借由努力而且诚恳地爬梳这些关系的各个面向,能带给大家在亲情经营上不同,甚至是有建设性的思维。
我们常常在LINE 群组里收到很多朋友转传有关第三人生的名言佳句,当下觉得写得实在太有道理了,太心有戚戚焉了,但究竟该怎么实践呢? 还是毫无头绪。有鑑于此,本书除了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之外,也写了身边很多好友的故事,并做了许多的访谈,甚至直接引用他们的文章,就是希望提供读者更多元的经验,能给大家一些启发,而不仅仅只是激励,或只是让大家羡慕而已。
最后,由一个以写理财闻名的作家,来分享目前自己第三人生的经验时,还是不能刻意回避这个绝大多数人最关心的课题。尽管第三人生有比理财更重要的事,但是──
理好财,才能理好人生
理好人生,才能任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