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慢活:现在是当老人最好的时代

终极慢活:现在是当老人最好的时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arl Honoré
图书标签:
  • 慢生活
  • 老年生活
  • 积极老化
  • 幸福感
  • 人生智慧
  • 退休生活
  • 自我实现
  • 健康生活
  • 心灵成长
  • 生活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用想像力,让这个世界适合变老。
卡尔‧欧诺黑  熟年创意省思大作

  【本书谈老年,但绝非「长者限定」!
  (纵容年龄歧视,等于否定未来的自己)】


  ◆游戏奶奶也可以当直播主?
  ◆八十老翁大摇大摆走上伸展台?
  ◆萤幕背后是愈来愈多的银发熟男和美魔女?

  →包着莱卡衣的老人身体,让人起鸡皮疙瘩?
  →人过了二十岁就会摔下学习断崖?

  为何人人都想「优雅地老去」?因为惧老、厌老。
  其实,变老不是通往悲伤星球的单程票──

  
  白发不一定要染黑;皱纹是微笑曾经出现的地方。
  老人可以在床上活蹦乱跳,在卧房里重获勇气,
  更可以不畏世人眼光,上夜店跳舞,在街头涂鸦,活出自己的样子。

  大胆变老,不只需要勇气,更需要改变「老年」的定义。

  卡尔.欧诺黑(Carl Honoré)先前以引发全球响应的《慢活》(In Praise of Slow)一书,点出时代精神。此次再度介绍「长寿革命」这个席卷各地的运动,鼓励大家一起扬弃过时观点。

  我们变老的方式正在发生革命。老,的确是生命无可避免的环节,从现在起的一年后,所有人都会多一岁,这件事无从改变,但我们的确可以改变自身变老的方式。银发世界正在出现新面貌,每一个人都能以更大胆的方式,用活力与喜悦改写人生下半场。

  现在是抛开偏见的时候。在人生中的每一个阶段,哪个年龄才(可)能做哪些事的界限愈来愈模煳。换句话说,我们必须重新设想该如何面对中高龄的生活,打破原本的社会结构,活出大胆精采的黄金岁月。第一步是抛开从前的人生模式。谁说一定只有小孩和年轻人才能读书,人生中段只能永无止境地工作,成家立业,最后抓紧残留的暮年游山玩水。在打破年龄成见的世界,这样的区隔将会消失,改成终身学习,少一点工作,多一点给家人与休闲的时间,在人生中段就能回馈社群;即便多添几岁,一直到最后,仍旧可以活跃地参与这个世界。

  本书作者欧诺黑走遍全球,与带来启发的人士对谈。他的採访对象在公私生活中,都不甩社会上对于老年的成见。从文化、医学、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来看,我们所有人早已拥有全新的可能性。本书翻转社会对于教育、医疗、工作、时尚、第二春、政策的成见。只要对我们共同迎接的未来感兴趣,千万不能错过这本引人深思的喜悦之作。

本书特色

  ●曾在2004年出版《慢活》的欧诺黑,近年走访全球,调查不同文化的熟年生活,整理出「健康快乐熟年」的关键。
  ●破解厌老文化,减少年龄歧视,启动长寿革命的第一步:熟年生活不是只有消极的接受,还可以积极地设计。
  ●「老」不是未来的事,是每个人生阶段都该思考如何因应的进行式。

名人推荐

  丁菱娟 生活实践家/世纪奥美公关创办人
  王美珍 数位熟龄媒体「50+」总监
  吴若权 作家/广播主持/企管顾问
  李若绮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会执行长
  李伟文 牙医师.作家.环保志工
  高有智 《安可人生》策略长、《创新长照》总编辑
  陈亮恭 台北荣民总医院高龄医学中心主任
  陶晓清 牵手之声网路电台台长
  华天灏 《不老骑士》导演
  黄胜坚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总院长
  黄惠如 慢老实践者  
  杨宁茵 银享全球共同创办人
  赖丽秋 《熟年志》总编辑
  微笑推荐

各界赞誉

  欧诺黑内容丰富的新书指出,即便人们不自觉地显露出年龄歧视,那种偏见正在节节败退。──费欧娜.米勒(Fiona Miller),《卫报》(The Guardian)

  欧诺黑主张,在这个逐渐被带风向、线上同温层、推特(Twitter)乡民攻占的世界,带有社群意识、不畏他人看法的年长族群,有可能成为数位世界最宝贵的成员。本书在黑暗的时刻,带着毫不虚假的乐观态度看待未来。──《苏格兰先驱报》(Herald Scotland)

  本书除了唿吁社会减少年龄歧视,也提醒个人别再担心老化,好好把握人生尚在手中的每一秒钟。──史蒂芬.摩斯(Stephen Moss),《卫报》(The Guardian)

  本书破除有关于老的迷思,教大家以喜悦的态度活出更美好的生活。──《每日邮报》(Daily Mail)

  本书以优雅的笔调颠覆我们的认知,变老其实是很美的一件事。──《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本月选书

  包罗万象的一本书……在黑暗的时刻,以真心的乐观态度看待未来。──《先驱报》(The Herald)

  觉得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已经过了?本书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想法。──《雪梨晨锋报》(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欧诺黑是语言魔术师,将复杂的新观念化繁为简……十分好读,以轻快的步调慢慢引导读者。──《澳洲金融时报》(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

  本书提出的建议让人得到众多启发……本书虽然谈老年,绝非「长者限定」。──《泰晤士报》(London Times)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迷霧之城:失落文明的迴響》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不含您提供的书名信息: 《迷霧之城:失落文明的迴響》 作者:艾莉亞·凡斯 出版商:遠星出版社 ISBN:978-986-555-789-0 --- 第一部分:序幕:被遺忘的海岸 在世界的邊緣,一個被地理學家遺忘的角落,坐落著亞瑟灣。這裡的海霧常年不散,濃郁得彷彿能將時間本身也一同吞噬。傳說中,亞瑟灣是「提亞斯文明」的最後庇護所——一個比已知歷史更為古老、以超乎想像的工程學和精神哲學聞名於世的文明。然而,關於提亞斯的一切,都只存在於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和零星的考古碎片中。 故事的開端,是年輕的歷史語言學家伊萊亞斯·凡斯在一次偶然的探險中,於亞瑟灣一座坍塌的燈塔底部,發現了一個由未知金屬鑄成的「迴響盒」。這個盒子在觸碰到他指尖的那一刻,發出了一串古老而複雜的音符,不僅解開了沉睡已久的密碼,更揭示了一條通往迷霧深處、被時間塵封的地下通道的線索。 伊萊亞斯堅信,提亞斯文明並非毀於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而是主動選擇了「隱匿」。他唯一的盟友,是堅韌的本地海洋生物學家,卡珊德拉·瑞德。卡珊德拉對亞瑟灣的洋流、氣候和深海生物有著異乎尋常的理解,她懷疑提亞斯的覆滅與當地一種周期性爆發的深海生物光暈現象息息相關。兩人的目標一致:揭開迷霧背後的真相,找到提亞斯人遺留下來的「智慧核心」。 第二部分:迷宮的結構:時間的刻度 伊萊亞斯與卡珊德拉的探索,首先將他們引向了被稱為「編織者之徑」的古代交通網絡。這條網絡並非由石塊鋪成,而是由一種能自我修復、隨著光線強度改變顏色的生物聚合材料構成。他們發現,提亞斯人對時間的理解與現代社會截然不同。他們不使用線性時間概念,而是將歷史視為可以疊加、重塑的「層次結構」。 在追蹤迴響盒發出的信號時,他們深入到一座被稱為「時鐘之殿」的巨大地下設施。這座殿堂內部佈滿了精密的機械裝置,這些裝置並非用來計時,而是用來「穩定」時間流速,以防止某些特定的時空紊亂。在這裡,他們遭遇了第一個重大的阻礙:提亞斯文明留下的「守護程序」。這是一種高度複雜的邏輯陷阱,旨在過濾掉所有試圖利用提亞斯科技的「魯莽」心靈。伊萊亞斯必須運用他對失落語言的知識,與這套系統進行一場關乎邏輯與哲學的對話。 卡珊德拉則在外部環境中發現了提亞斯文明與自然界深度融合的證據。提亞斯人似乎能引導深海生物發出的生物光,用來為他們的城市提供能量,同時也用來「隱藏」自己的存在。她記錄到一種前所未見的「共振頻率」,這種頻率似乎是提亞斯人與環境進行溝通的橋樑。 第三部分:哲學的悖論:存在的重量 隨著調查的深入,他們開始接觸到提亞斯文明的核心理念——「非存在即永恆」。提亞斯人相信,物質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限制,只有將自身的知識和意識轉化為純粹的能量或信息流,才能真正達到不朽。他們遺留下的建築,其實是巨大的「資訊錨點」,用來固定他們意識的最後殘餘。 在接近「核心」的旅程中,他們面臨的挑戰不再是機關陷阱,而是心靈的考驗。他們進入了一個被稱為「記憶迴廊」的空間,這裡充斥著提亞斯文明鼎盛時期的幻象。伊萊亞斯看到了一幅幅關於提亞斯人如何解決全球性資源枯竭、如何掌握心靈感應技術的畫面。然而,他也看到了他們最終的恐懼:當科技發展到極致,個體生命的意義是否會被徹底稀釋? 與此同時,卡珊德拉發現,亞瑟灣的霧氣並非自然現象,而是提亞斯人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外界「干擾」而主動釋放的能量屏障。這種屏障的維持需要巨大的精神代價,而這或許正是他們最終選擇「隱匿」的原因——他們無法承受承擔整個世界的重量。 第四部分:迴響與選擇:光明的代價 最終,伊萊亞斯和卡珊德拉抵達了核心地帶——一個巨大的、懸浮於地底湖泊之上的水晶結構。這個結構被稱為「寧靜之鏡」,它正在緩慢地釋放著提亞斯文明的全部數據和哲學積累。 然而,當他們試圖與「寧靜之鏡」進行最後的連接時,他們面臨了一個殘酷的抉擇。提亞斯文明的最終信息揭示:他們並非完全消失,而是將一部分「純粹的意識」封存在鏡中,等待一個可以理解並承擔這份知識的繼承者。但要激活鏡子的全部功能,必須犧牲一種現代人最依賴的東西——對「具象化現實」的執著。 如果他們選擇完全繼承這份知識,他們將獲得超越時代的智慧,但代價是他們必須放棄自己原有的生活、情感羈絆,甚至可能需要接受某種形式的「非物質化」存在,從此成為迷霧中的守護者。如果他們選擇拒絕,這份龐大的知識將會隨著核心的能量耗盡而永遠消散於時間洪流中,亞瑟灣的迷霧也會徹底散去,將提亞斯文明的遺產暴露給一個可能無法善用它的世界。 小說的結尾,伊萊亞斯與卡珊德拉必須在古老的智慧與當下的真實之間,做出他們作為現代人的最終判斷。他們帶走的,不只是關於一個失落文明的記錄,更是對「進步」與「安寧」之間深刻矛盾的反思。 --- 主題亮點: 失落的工程學與哲學對話: 探討先進文明的倫理困境,以及科技發展的終極目的。 時間的非線性概念: 深入挖掘一種不同於現代線性歷史觀的時間感知方式。 自然與科技的融合: 描述一種有機的、與環境共生的先進技術體系。 存在與隱匿的抉擇: 探討文明面對巨大知識壓力時,選擇自我封存的合理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卡尔.欧诺黑(Carl Honoré)


  得奖作家与广播人,他的第一本书《慢活》(In Praise of Slow)检视我们总是匆匆忙忙的强迫症,记录全球学着慢下脚步的趋势,另着有《慢的教育》(Under Pressure)与《快不能解决的事》(The Slow Fix)二本姊妹作。欧诺黑的作品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在多国登上畅销排行榜。本人曾在澳洲ABC电视台节目《拯救疯狂家庭》(Frantic Family Rescue)中现身,目前主持播客节目《慢活革命》(The Slow Revolution)。欧诺黑的TED演讲观看次数超过两百七十万次,目前与家人定居伦敦西南区。

译者简介

许恬宁


  自由译者,相关译作包括《100岁的人生战略》、《银光经济》、《哈佛教你幸福一辈子》、《做自己的生命设计师》。
 

图书目录

前言 不想过生日?门都没有!
第1章 我们不是一开始就害怕变老:纵容年龄歧视,等于否定未来的自己
第2章 要活就要动:老化是一场大屠杀?
第3章 老年创意大爆发:我们不会在二十岁就摔下学习断崖
第4章 老骨头不一定要退休:高情商、知识丰富、经验老到
第5章 挑战老年印象:挖苦、自嘲、恶作剧,笑到最后一刻
第6章 科技让众生平等:游戏奶奶也可以当直播主
第7章 变老不是通往悲伤星球的单程票:不怕探索,愈来愈开心
第8章 以皱纹与白发潇洒示人:网路时代的银发熟男和美魔女
第9章 解除禁忌的熟龄恋爱:在床上活蹦乱跳,在卧房里重获勇气
第10章 发挥最大剩余价值:圆满人生的助人行动
第11章 青银交流,减少世代隔阂:当老人实习生,不再把老人当成「他者」
结语 现在是史上最适合变老的年代:扬弃「读书、工作、退休」三段式人生
谢辞
註释
推荐阅读

图书序言

前言 

不想过生日?门都没有!


  我希望在年老前死去。──英国摇滚歌手皮特.汤申德(Pete Townshend),〈我这一代〉(My Generation)

  我本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兴趣,就是抓着球桿追逐小球。加拿大的国球冰上曲棍球,对我来说意义重大,远远不只是一种乐趣十足的运动。磨人的训练除了能锻鍊体力,也是与朋友相聚的好机会,顺便又能感受一下母国的精神。此外,打球还能让我忘却年龄,不去管什么长日将尽的事。每当我的球桿贴上冰球,我的心瞬间雀跃如青少年。年龄什么的,哪里重要?

  然而,自从我前往英格兰北部的盖茨黑德(Gateshead),在那个蓝领阶级聚集的市镇,参加了一场冰上曲棍球锦标赛,一切都变了。

  我的球队打进前八强,和去年轻松痛宰的对手陷入一场苦战。眼看比赛时间即将结束,两队依旧处于平手。我感受到队友身上又气又恼的情绪,时间只剩一分钟,要打PK赛了,我孤注一掷,决定使出冰上曲棍球最难的险招。

  裁判重启比赛,把球摆在双方阵营的两名前锋之间,重新争球。这可是考验力量、平衡、反射的大挑战,需要手眼协调能力,脑筋也得转得快,目标是夺取控球权。重新争球后立即得分是罕见的情况,然而在那场八强赛中,我险中求胜,在没有任何人来得及反应之前,在距离球门五公尺处,瞬间将冰球击至门网底角。与我争球的对手暗骂一声脏话,守门员更是气到把球桿摔在地上。我的队伍顺利进入准决赛,立了大功的我兴奋到飘飘然。

  裁判吹哨,队友拥抱、击掌,刚才那个得分的瞬间,不断在我脑中重播。我优哉游哉,闲晃进更衣室。臭烘烘的湿球衣堆成的小山旁,一名锦标赛的工作人员正在查看各队资料,比对球员年龄。他发现最年轻的参赛者是十六岁,那最年长的呢?「嘿,是你耶!」那位工作人员有点兴奋过头地大喊:「你是这场锦标赛中年纪最大的球员!」

  那一年,我四十八岁,头上早就冒出很多白发,眼角也浮现鱼尾纹,但那位工作人员脱口而出的话,依旧让我愣在原地。在八强赛中使出制胜一击的精采重播画面,瞬间被该死的算术给取代:这次锦标赛一共有两百四十名球员上场,每个人都比我年轻,我瞬间从大英雄变老爷爷。

  我走出更衣室,仔细打量场上其他球员,脑中有无数个问题在打转:我来这里比赛,是不是看起来格格不入?人们是不是在偷笑我?我是不是曲棍球版的老牛吃嫩草,靠着交二十岁的小女友,证明自己五十岁依旧是一尾活龙?是不是该从事轻松一点的休闲活动,例如玩玩宾果?

  我们每个人都有碰上那一刻的一天:一盆冷水浇下来,你突然间感到自己老了。出生日期曾经只是身分证上的一串数字,如今却成为冰冷的嘲讽,提醒你人终有一死,还在你耳边低语着:你已经开始走下坡。狗公腰一去不复返,愈来愈宽广,坐在摇椅上的日子不远了。随心所欲的时光已经消逝,你开始担心自己做的事情合不合乎自己的年龄。穿这套衣服,会不会像是年纪一大把还在装年轻?留这个发型、做这种工作、跟这个人交往、喜欢这样的乐团、从事这类运动,真的合适吗?那个被雷打中的一刻,可能是某个特定岁数的生日到来、生了一场病或受伤、被甩了,或者是争取升迁失利、亲友过世等等。我的那一刻,发生在被指出是整场曲棍球锦标赛中年纪最大的球员。

  不过呢,要是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其实不必那么悲观:人类寿命在二十世纪出现重大革命,老当益壮的人数如今创下历史新高。由于营养、健康、科技、卫生与医疗突飞勐进,吸菸人口下降,收入上升,我们的寿命因而大幅增长。全球人类出生时的预期寿命,自一九○○年的三十二岁大增一倍以上,达到今日的七十一.四岁,在富裕的国度更是超过八十岁。自一九六三年起,日本每一位过百岁生日的国民,政府都会致赠银制酒杯祝寿,但二○一五年后中断了这项传统,因为日本现在百岁人瑞随处可见。

  当然,在二十世纪之前,历史上就有长寿之人。人类史上多数时期的平均预期寿命之所以那么低,是因为儿童死亡率相当高。前工业时代的人如果能活到成年,接着就有机会再活很长一段时间。按文献纪录来看,罗马帝国有百分之八的公民活过六十岁,十七、十八世纪的英格兰、法国、西班牙超过百分之十,例如科学家牛顿活到八十四岁。极度高寿的耆老,不时还会成为人们争相传诵的大新闻。一六三五年过世的农场工人汤玛斯.帕尔(Thomas Parr),声称自己这辈子活了一百五十二年,英格兰举国为这位人瑞疯狂。有人说,帕尔其实是把祖父的出生年跟自己的搞混了,但英格兰的民众依旧津津乐道他的事迹,包括简朴的饮食习惯(「半腐的起司、各种奶类、粗面包、以酸乳清为主的小酒」),以及多采多姿的爱情生活,甚至百岁时还因通姦生子到教会忏悔。帕尔太出名,同时代的欧洲宫廷画家范戴克(Van Dyck)与鲁本斯(Rubens)都画过以他为名的「老帕尔」(Old Parr),他死时葬在王公贵族与名人雅士安息的伦敦西敏寺。

  虽然从来没人能活得像帕尔宣称的岁数那么长,不管怎么说,近代的长寿革命都让人类的寿命大跃进,标示着人类文明的一大进展,理应自豪。然而,我们通常不觉得有什么好庆祝的。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我们看待老年的态度,跟不上整体人口寿命暴增的速度。一想到还会再活那么多年,我们的反应通常不是开香槟庆祝,而是仰天长叹。我们没有因为在曲棍球赛中宝刀未老而志得意满,只会为了后退的发际线长吁短叹。

  公共论坛在探讨寿命增长的现象时,通常忧心忡忡,把长寿当成一种负面趋势,宛如气候变迁或贫富差距加大。媒体在报导全球的百岁人口如今超过四十五万人,或是六十五岁以上人口很快就会超越五岁以下人口时,免不了加油添醋、绘声绘影,说「银发海啸」即将来袭,带来「滴答作响的炸弹」。末日预言家警告,老人多,将带来经济停滞、劳工短缺、国库破产、股市下跌、社福崩溃、世代相争、创新消失。如果不快点松绑安乐死法规,喜欢倚老卖老的失禁老人将压垮我们所有人。

  我们恐惧社会上的老人,也害怕自己变老。各位上次见到迫不及待迎接四十岁或五十岁生日的人,是什么时候?遑论过六十岁或七十岁生日。要是能一路活到八、九十岁以上,的确是可喜可贺。然而,成为人人称羡的人瑞之前,变老带来的通常是恐惧与焦虑的心情,甚至是自我厌恶。自古英雄与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过了某个岁数后,每过一次生日,前头等着的是雪上加霜的年华老去,无所事事,闷闷不乐,活力衰退,创意锐减,健康不再,故步自封,老朽无用。简而言之,我们不再是自己。

  不管走到哪,我们接收到的讯息都一样:年轻才万岁。交通号志灯上的老人驼背拄着拐杖。化妆品产业推销「抗老」产品,就好像老是一种病似的。这年头给大人的生日卡片上,除了祝你生日快乐,还搀杂着同情与挖苦,插图是B级恐怖片里的女性缩着身体尖叫:「天啊,你三十岁了!!」

  我们平日讲话,也常把不好的事归咎于变老。想不起某件事,就说自己「一时老年痴呆」。腰痠背痛,手脚无力,是「感到有年纪了」。我们赞美别人时,总会打点折扣,硬是加上「以你的年纪来说算不错了」。六十岁今日被称为「新四十岁」,五十岁变「新三十岁」,就好像顺利活到五、六十不是件好事,应当避之唯恐不及。我们讨论人们如何过老年生活时,也免不了罹患在话里加上「依旧/还」等字眼的症候群,像是「他还在工作」;「他们还有性生活」;「她依旧头脑清楚」──彷彿过了某个年纪继续活着,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奇蹟。「老」这个字太刺耳,英国资深演员茱蒂.丹契女爵(DameJudi Dench,一九三四年生,曾扮演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维多利亚女王〔若未另外标示,以下皆为译註〕)不许家中讲那个字,也不准提什么「国宝」或「退休」。丹契女士刚庆贺完八十岁生日时表示:「我不喜欢人们提起那些与老有关的字眼。」

  就连替年长人士谋福利的团体,也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词汇。伦敦无退休时代组织(Age of No Retirement)的共同创始人强纳森.柯里(Jonathan Collie)每次要写新闻稿或接受访谈时,都碰到相同的难题:「问题出在你一定免不了提到『变老』(age)或『老』(old)这两个词汇,但一提到,大家就不想听了。」创办史丹佛长寿中心(StanfordCenter on Longevity)的萝拉.卡斯滕森(Laura Carstensen)主任,在美国也被相同的问题所扰:「过去四十多年间,我试图说服大家自豪地说出『老』这个字,但没能成功说动任何人,甚至连我自己都会因为怕得罪人,尽量不提『老』这个字。」

  觉得老很可怕,不是什么新现象。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诗人与剧作家,就已经无情地嘲弄老人。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古希腊喜剧作家,生卒年约为公元前四四八年-前三八○年)剧中的老人孱弱、可悲、好色,普劳图斯(Plautus,古罗马作家,生卒年约为公元前二五四年-前一八四年)更是首创「好色老头」这种固定角色。从薄伽丘(Boccaccio,义大利十四世纪作家,以《十日谈》闻名)到乔叟(Chaucer,英格兰中世纪作家,代表作为《坎特伯里故事集》),欧洲中世纪作家的作品中,也不乏被戴绿帽的老家伙。两百多年前,编纂世上第一本英文辞典的萨姆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发现,人们对于上了年纪的大脑,有着再熟悉不过的偏见。约翰逊在一七八三年写道:「多数人想也不想,就假设人老了一定会智力衰退。如果是年轻人或中年人和大家道别时,想不起来帽子搁哪了,是小事一件;但如果这么心不在焉的人是老人,人们就会耸肩抛出一句:『他记忆力不行了。』」

  从古代一直到今日,事情是否有所转变?的确有,但不是往好的方向变。我们讨厌变老,不想和「老」有任何瓜葛,想尽办法让自己不显老,每年砸下两千五百亿美元,不手软地购买抗老产品与服务。今日二十多岁的人就在打肉毒桿菌与植发,只为了参加工作面试。甚至连青少年都在动整形手术,好让外表「朝气一点」。

  有时,好像只要你过了某个年纪,人人都有权对你施加不平等待遇。耶鲁大学的公共卫生学院(Yal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搜寻脸书(Facebook)上讨论老年议题的群组,最后找到八十四个,追踪人数共达两万五千四百八十九名使用者。除了其中一个社团,其他每一个都毫不掩饰自己的刻板印象。网站的社团说明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社团赞成禁止老人开车、购物,也不该从事其他会出现在公众面前的活动,一名使用者还提出老年人的最终解决方案:「凡六十九岁以上者,应立即带至行刑队前。」

  虽然支持处死老人或安乐死等极端手法的人不多,在这个消除各种歧视的年代,人们唯一敢公开大鸣大放的,就是对老人的歧视言论。英国二○一六年举办脱欧公投,年长者一面倒支持英国离开欧盟。有人因此建议,未来应该剥夺六十五岁以上者的投票权。脸书创办人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也有差不多的言论。他在史丹佛大学的听众面前表示:「年轻人就是比较聪明。」美国歌手梅莉莎.埃瑟里奇(Melissa Etheridge)曾在走葛莱美奖(Grammy Awards)红毯时,勇敢让世人看到自己因抗癌剃成光头,博得众人掌声,但也抱怨过社会压力逼着她染发:「我可以在全世界面前以光头示人,但不能有白头发。」

  就连研究老化的学者都感受到压力。我和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的社会老年学教授黛博拉.普莱斯(Debora Price),约在伦敦泰晤士河旁的咖啡厅碰面。教授侃侃而谈关于老化的每个面向,直到一个话题才破功:头发。目前五十岁出头的她,因为定期到美容院染发,得以保有一头棕发。普莱斯教授语带尴尬地说:「我能理直气壮告诉你,我从不做什么修复青春的事,但我却染发,唯一的理由显然是为了看起来年轻一点。努力和『老』划清界线的文化无处不在,就连我们这些研究老年学的学者,也未能免俗。」

  我本身也是厌老文化的一员。二十岁时,每当想到三十五岁以上的人,总带着鄙视与嫌恶。我还记得当年读到英国作家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的《伦敦战场》(London Fields),其中「……古往今来,岁月所做的事,就是让每个人体能衰退、面目可憎」这几句话让我脸上露出揶揄笑容。我还幸灾乐祸读着美国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笔下的主人翁「兔子」(Rabbit),陷入意志消沉的中年,「腰围日广,弯腰时小心翼翼……丑态毕露,免不了也成为凡夫俗子。」我跟着何许人乐团(TheWho)的〈我这一代〉乐声,苦涩又痛快地唱出:「我希望在年老前死去。」如今,我自己也要迈向五十岁大关,开始想方设法,挖空心思,向这个世界、向自己隐瞒年华老去的事实。能做的全做了。脸书上不填出生年?设好了。让自己活在柔焦的世界,就不必戴眼镜?OK。头发理短,藏住白发?剪了剪了。我还有多久就会和纽约剧作家诺拉.艾弗隆(Nora Ephron)一样,开始厌恶自己松垂的脖子?(艾弗隆着有《我的脖子让我很不爽》〔I Feel Bad about My Neck〕一书,台译为《熟女拉颈报》,以幽默口吻探讨老化。)

  有时我会害怕露出老态,怕到荒谬的程度。有一次,我在五金行看不见灯泡上印的小字,眼睛不管怎么瞇就是没办法,只得找人帮忙。我身旁有好几个二十岁的小伙子,他们随便瞄一眼,就能告诉我上头写了什么,但我嫌丢脸,怎么样都开不了口,最后大步绕了整间店,向鼻梁上垂着眼镜的老太太求助。

  我的鸵鸟行径有些可悲,不过似乎无伤大雅,说不定各位也做过类似的事。然而,事实上并不是真的无伤大雅。我在五金行所做的事,或是普莱斯教授每次预约染发,这一类的小决定加总起来后,便滚成一个大问题:那些芝麻蒜皮的事,代表着背叛与否认自己的年龄,有意无意间流露出对年龄的歧视,向强势的厌老文化屈服,觉得变老是一件羞耻的事,老人就是可悲的煳涂虫。

  变老的确有坏处。感受到时光飞逝,确实是相当令人不快的人生经验。我们不论吞下多少羽衣甘蓝,做了多少小时的皮拉提斯,身体就是会随着时间走下坡,脑袋就是会不灵光。年纪愈大,愈可能眼睁睁看着亲朋好友走过生老病死。不过,最大的挑战,或许是必须面对人们对于「老」这件事所抱持的负面观点。就因为觉得老不是好事,我们把生命中许多时间拿来感叹自己岁数有多大,还变得目光如豆,不再尝试走另一条路,不再探求可能性,努力活出不同的人生。一切的一切,只为了我们脑中有一个小小的声音说着:「你有年纪了,不适合做这个。」我们觉得老了就会很悲惨的想法,甚至成为自我应验的预言。研究显示,年长者接触到悲观的老化观点之后,在接受记忆力、听力与平衡测验时表现较差,走路速度也放慢。

  我不禁好奇,上次的冰上曲棍球锦标赛,是否也发生了类似的事。自从工作人员点出我是赛事中的老爷爷后,我在场上的表现顿时下滑。我当时是否开始依照我对于老人的想像来打球?我是否开始用力过勐,适得其反?这些问题永远不会有答案,不过我的队伍输掉准决赛后,我带着比曲棍球奖杯还珍贵许多的东西离开。我就此交给自己一个任务:我要研究如何能顺利老去,也要学习去发觉变老是一件好事。

  告诉自己变老是好事,或许没有表面上听起来那么阿Q。为什么?因为一旦去掉刻板印象,就会发现年过三十后,人生不会一下子就直直坠入谷底,真的没这回事。各位可以想一想自己身边的人:他们再也不能参加限定十八岁到三十五岁才能报名的Contiki青年半自助旅行团后,人生是否从此急转直下?根本没有。如果各位跟我一样,你大概认识很多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以后生活照样过得吓吓叫的人。我的双亲今年七十七岁和八十三岁,正在享受人生最美好的岁月,旅行、烹饪、运动、社交、读书、工作,爱做什么就做什么。

  人老了只会成为他人的负担、再也无法贡献社会,显然是荒谬的说法。历史上有许多大器晚成的例子。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米开朗基罗,在七十四岁完成保禄小堂(Pauline)的湿壁画。三个世纪后,义大利的作曲家威尔第(Giuseppe Verdi)在七十九岁时,将一生最优秀的喜歌剧作品《法斯塔夫》(Falstaff)首次搬上舞台。建筑师法兰克.洛伊.莱特(Frank Lloyd Wright)九十一岁盖出纽约的古根汉美术馆(GuggenheimMuseum)。美国艺术家乔治亚.欧姬芙(Georgia O’Keeffe)在九十几岁持续产出重要作品,史丹利.库尼茨(Stanley Kunitz)在九十五岁成为美国桂冠诗人。康德(Kant)、高尔吉亚(Gorgias)、加图(Cato)等几位哲学家,也都是在晚年完成一生最杰出的着作。怎么样,祖克柏,你说啊,究竟是谁比较聪明?

  今日在公共领域,许多人士即便年过五十,依旧做着了不起的事。从演员改行当导演的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六十二岁拿下生平第一座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七十四岁拿下第二座。前爱尔兰总统玛丽.罗宾森(Mary Robinson)在七十几岁时,为了气候正义挺身而出。珍.古德(Jane Goodall)八十几岁还全球跑透透,四处演讲,谈她的坦尚尼亚黑猩猩研究,场场爆满。全球最成功的投资人华伦.巴菲特(WarrenBuffett)即将庆祝九十岁生日。英国生物学家兼主持人大卫.艾登堡爵士(Sir DavidAttenborough)在九十多岁制作出得奖的大自然纪录片,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Elizabeth II)即使年过九十,一年还要跑四百多场活动。今日的人类在青春年华早已逝去后,依旧不断挑战极限。最近在伦敦马拉松赛上,四十岁至四十九岁的业余跑者,成绩胜过二十岁的参赛者。二○一六年,一名印度女性接受不孕症治疗,在七十二岁生下健康男宝宝。一年后,一名诺曼第战役老兵成为全球年纪最大的跳伞人,在一万五千英尺的高空上,自一架飞机一跃而下──当时他一百零一岁。在此同时,所有年龄群组的IQ稳定上升,就连九十岁以上的组别也一样。多伦多大学生命週期与老化研究所(Institute for Life Course and Aging)的所长艾丝美.富勒-汤森(Esme Fuller-Thomson)指出:「好消息是现在是史上当老人最好的时代。」就连语言本身也不断演变,反映出一股乐观向上的精神。十四世纪时,义大利诗人但丁(Dante)认为,四十六岁之后便是进入老年。二○一七年,日本老年医学会(GeriatricSociety)与日本老年学会(Gerontological Society)则建议将「老人」的定义自六十五岁提高至七十五岁。

  把「身为长者」当成一种荣耀而不是厄运,开始成为一股社会运动。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组织团体,例如成员遍布六十国的「老年行动计画」(Age Demands Action),宗旨便是协助民众好好度过长寿生活。政府也加入战局。法国教育部为了打破年轻人与长者之间的藩篱与偏见,鼓励教师在学年中发起跨世代计画。新加坡为了推广终身学习,补助二十五岁以上的国民接受训练或选修大学课程。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也誓言让二○二○年至二○三○年,成为史上第一个「健康的长寿十年」(Decade of Healthy Ageing)。

  个人也接下传承改革的圣火棒。现年八十多岁的演员珍.方达(Jane Fonda)发起运动,鼓励大家活出精采的人生「第三幕」。活力旺盛的美国作家与行动主义者艾须顿.亚普怀特(Ashton Applewhite) 自二○ 一六年出版《这把椅子好得很》(This ChairRocks: A Manifesto Against Ageism),就四处演讲,上TED,进联合国。我首次留意到亚普怀特的名字时,正为了要不要探讨长寿革命,感到踌躇不前,担心一本讲老化的书会显得黯淡无趣、倒尽胃口。我担心变老的坏消息多过好消息,试图对抗崇拜年轻的社会文化将是徒劳无功。我为了找人壮胆,便安排造访亚普怀特在纽约布鲁克林的公寓。

  在一个干冷的冬日早晨,我尚未抵达亚普怀特的家门口,就看见她在外头拍照。亚普怀特记录对街工地围篱上的政治涂鸦,明天打算参加一场女权游行。顶着一头短鬈发的她,讲话有如连珠砲,幽默辛辣,令我想起自己第一任老板,立刻心生好感。亚普怀特公寓里的厨房桌子上,堆满书籍卷宗,我们端着绿色蔬果冰沙坐下(毕竟这里可是处处文青的布鲁克林),接着她一一破除我的疑虑,告诉我:「你愈思考变老这件事,就会发现这件事愈是引人入胜。那就像谈恋爱或生孩子,很难、很复杂,但也很美妙。人就是这样度过一生,和社会、与彼此互动。有什么事会比变老更有趣呢?」

  好吧,听起来有理,但我要如何克服怕老这件事?那似乎是自古以来不曾改变的现象?爱上变老是怎么一回事?真的有可能做到吗?亚普怀特点头:「其实一旦你摆脱对老化的僵固看法,不再带着恐惧的眼光,每一件事都会豁然开朗。」她表示:「不过要转换观点确实不容易就是了。」

  「不容易」并非「不可能」。我们有理由乐观,因为全球已经有愈来愈多人迫不及待抛弃年龄教条,随心所欲过日子,不认为几岁就一定得做什么事。这样的人士四十岁扬帆跑遍全球,五十岁回学校念书,六十岁成家立业,七十岁跑马拉松,八十岁当模特儿或参加政治运动,九十岁陷入爱河,一百岁从事艺术工作。他们的一切表现,让我们对于长寿生活中能做些什么,多了许多期待,打破老年人口一定是负担的过时想法。

  此外,活生生的证据摆在眼前,身分证上的年龄已经不再定义或限制着我们。你是哪一年生的,今日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思考、讲话、外表、举止、运动、跳舞、穿着、旅行、游戏。日后定义我们的将不是年龄,而是我们做出的选择:读哪些书、看什么电视、听什么音乐、吃什么食物、爱哪些人、支持哪些政策、做什么工作。这样的转变,符合整体文化开始朝「多元」与「个人自由」发展的现象。今日我们表达性向与性别认同的方式,在不久前还是不可思议的事,而下一个挑战社会认知的主题将是年龄。牛津大学的人类未来研究所(Future of Humanity Institute),召集数学、哲学、科学各领域的思想领袖,讨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所长尼克.伯斯特隆姆(NickBostrom)认为,身分证年龄的概念已经过时:「重点不是你出生后已经活了几年,而是你处于人生哪个阶段,你如何看待自己,你有能力、有意愿做哪些事。」

  我拜访完亚普怀特后,过了几天前往泰国参观初兴米粉厂(Cho Heng Rice VermicelliFactory)。初兴位于曼谷郊外,占地三十英亩,每年生产价值超过一亿美元的米粉,但这间工厂真正出名的地方,在于员工会一直工作到过世或失能为止。初兴目前年纪最大的职员是一名维修经理,他大摇大摆走过厂房,头发染成时髦颜色,腰间系着最新的iPhone,今年八十六岁。初兴的创始人在近一百年前成立工厂时,立下留住老员工的政策。这项政策十分成功,忧心泰国人口正在快速老化的政府官员,将初兴奉为企业典范。我即将结束参访行程前,访问已经在厂内待了四十年的清洁人员妲鲁内.卡兰旺(Darunee Kramwong)。七十三岁的卡兰旺坐在会议室沙发的一角,安安静静,有些焦虑,像是等着被叫进校长室的女学生。她五官精致,笑容慈祥,带有一股特殊魅力,《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杂志的摄影师会为她倾倒。卡兰旺讲话声音轻柔,却一针见血,我不禁喜欢上她。卡兰旺最初待在生产线,后来加入打扫厂内高科技实验室的清洁队,依旧每週工作六天,每天八小时。卡兰旺的儿女要母亲退休,但她太喜欢在初兴工作,把孩子的话当耳边风。「我的工作能力是一流的,非常熟悉那几间实验室,知道哪些东西要清、哪些不要动。」卡兰旺的背在沙发上挺了起来。「家人要我待在家里,但我想要每天继续工作,我喜欢有事做,动一动,也喜欢见到朋友,喜欢赚钱,喜欢助人。我就是爱来工厂。」

  我请教卡兰旺,上了年纪是否有任何令她感到困扰的地方,或是不能做的事。她看了我一眼,眼神带着讶异,也有惋惜,就好像抓到生产线上形状被压坏的米粉。卡兰旺说一点也不会,活到七十三岁是一种荣耀,她感到自己是初兴大家庭的一分子,很自豪年轻同事会向她求助关于清洁与恋爱的事。「他们就像我的兄弟姐妹。」卡兰旺表示:「他们有时会开我玩笑,叫我『奶奶』,但我不在意,因为我的年纪的确够当他们的祖母!」卡兰旺大笑,笑声温暖又真心,立刻感染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都笑了起来。我心想:「如果七十三岁的生活长这样,那就来吧。」

  年纪变大是世上最自然的事:从现在起再过十二个月,每个人都会多一岁。只要科学界没发明出返老还童的仙丹,人人都会老,这点无从改变。我们能改变的只有如何老去,以及要抱持什么样的态度。

  本书的宗旨正是以卡兰旺展现的精神,了解变老是怎么回事,真心迎接银发岁月。活得久可以是一种福气,而不是负担。接下来将带大家一起了解,个人与团体可以怎么做,让变老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喜事。

  我们将跑遍世界各地,了解不崇尚年轻的人士,是如何依据自己想要的方式,好好度过人生中的每个阶段。我们将和波兰的八十岁DJ一起在舞池摆动身体,和中年的西班牙涂鸦艺术家当好友,参加拉斯维加斯第一届长青环球小姐(Miss Senior Universe)选拔赛。此外,我们还会见到八十岁的电玩玩家,与资深公车司机一起勇闯曼谷街头。还要拜访住在荷兰老人院的学生,以及在纽约传授年轻时尚达人针线工夫的七十岁师傅,还有贝鲁特八十岁的回收革命发起人。我们甚至会试穿一下「老化装」,了解待在老化的身体里面是什么感觉。

  这本书也是我的个人之旅。我希望自己抵达终点时,不再担忧年龄,自在地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在商店里看不清包装上的小字写什么的时候,不再觉得开口问人很丢脸。在曲棍球场上对抗小到足以当自己孩子的年轻人,也不会把它当回事。我想要变得和卡兰旺一样。

  简而言之,我的目标是不再害怕变老,甚至是开始期待变老。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各位看下去就知道。

图书试读

1 我们不是一开始就害怕变老:纵容年龄歧视,等于否定未来的自己
 
老喽……老喽……
 
裤管得卷起。──诗人T.S.艾略特(T.S. Eliot),〈普鲁弗洛克的情歌〉(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脸书创办人祖克柏赞扬年轻人的脑袋时,他心中想的是伦敦肖迪奇(Shoreditch)这样的地方。任何超过三十五岁的人来到这里,不免感到自己有点过时。近年来,位于东伦敦的肖迪奇脱胎换骨成「小硅谷」。狭小的街道上,塞着满坑满谷的科技公司与新创公司,同时穿插几间服务年轻科技人士的商家,例如鸡尾酒吧、寿司店或是有冷萃咖啡的咖啡厅。来自全球各地的年轻人,骑着小摩托车或单速车唿啸而过,在骇客松与软体测试中释放精力。一边吞下无麸质的蝴蝶脆饼与精酿啤酒,一边计画着掌控世界。所有人的目光,全放在成立下一间估值达十亿美元的独角兽科技公司。即便当不了创始人,至少也得拥有股份。
 
我今晚来到肖迪奇,为的是见证创业精力用在银光生意是什么情况。提案宗旨是「加速创新,改善全球年长成人的生活」。十间新创公司将对着台下的企业家、投资人、政策专家,说出自己的商业计画,由评审挑出今晚的英国赢家,接着赢家将参加欧洲决赛。活动尚未开始,我已经在笔记本上的两个问题反反覆覆画底线,纸都戳破了:肖迪奇年轻人心中的「年长成人」是什么样子?他们提议该如何改善老年生活?
 
活动地点是Google 成立的伦敦创业学校(Campus London)。我抵达会场时,一个穿着紧身西装背心的年轻人像个紧张的哨兵,在外头走来走去,不断对着智慧型手机咆哮要与一群创投人士见面的事:「他们超看好老人商机。」很好,目前为止,一切都相当肖迪奇。
 
会场大厅内,摆放着我年轻岁月时的科技装置,如今已成装饰用的古董,包括初代的iMac、电晶体收音机、映像管电视、Super 8 电影放映机。墙上贴着引自新创手册的口号:「更大、更聪明、更大胆、更勇敢。」(Bigger. Brighter. Bolder. Braver.)现场人山人海,大家聚集在桌边,嚼着墨西哥玉米片与布拉塔乳酪(burrata),放眼望去都是年轻人。我走向一个留胡子的二十岁小伙子,问他怎么会参加谈老化的活动。他回答:「我是连续创业家,永远在寻找下一件大事。现在老化这个议题正夯。」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终极慢活:现在是当老人最好的时代》这本书名,我的内心就被一种莫名的期待填满了。我常常在想,我们究竟在追逐什么?日复一日的奔波,是否真的带来了内心的充实?“终极慢活”这个词,就像是为我揭示了一个秘密的宝藏,一个关于如何真正享受生活的指引。它让我联想到那些慢悠悠的老时光,那些有滋有味的日子,以及那些充满智慧的老人。而“现在是当老人最好的时代”,这句话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常常觉得,社会对老年人的定义有些过于消极,仿佛一旦步入老年,生活就只剩下等待和回忆。但这本书似乎在告诉我,并非如此。它可能在告诉我们,现如今的社会环境,其实为老年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去享受生活,去实现自我价值。我脑海中闪过无数的画面:退休后的老人,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去探索一个未知的领域,去周游世界,去陪伴孙辈,甚至可以继续创业,发挥自己的经验和才华。我渴望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慢活”和“老年”这两个概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又是如何描绘出这个“最好的时代”的。我想,这本书一定充满了温暖和智慧,能够指引我,以及像我一样的人,去发现老年生活的无限可能,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终极慢活”。

评分

这本《终极慢活:现在是当老人最好的时代》的名字,就像一个温柔的邀请,让我想要立刻翻开它,探寻其中蕴含的智慧。我一直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快到让人喘不过气来,也快到让我们常常忽略身边最美好的事物。“慢活”这个词,就像一股清泉,滋润了我内心深处对平静和自在的渴望。而“终极”二字,则让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生活态度,而是一种深入骨髓、极致的生命体验。更吸引我的是“现在是当老人最好的时代”这句话。我身边有很多长辈,他们有时候会流露出对年华老去的忧虑,觉得生活开始变得单调乏味。但这句话,却仿佛一束光,照亮了老年生活的另一种可能。它让我开始思考,变老并非是生命的衰退,而可能是另一种精彩的开始。也许,书中会讲述很多关于如何在这个年纪重新找回活力,如何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如何与社会保持连接,如何享受身心健康的喜悦。我期待它能打破我固有的关于“老年”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一个更加积极、更加充实、更加有价值的老年生活图景。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指导我如何去拥抱这种“终极慢活”,并且让我相信,无论年龄增长,我们都可以活出生命中最闪耀的篇章。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终极慢活:现在是当老人最好的时代》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魅力,一种对生活方式的深刻思考。我一直以来都对“慢生活”有着向往,觉得现代社会过于匆忙,让我们错失了很多美好的瞬间。“终极慢活”则更进一步,似乎暗示着一种极致的、深入人心的生活境界。而“现在是当老人最好的时代”,这句话更是点亮了我内心深处的某些角落。我常常观察身边的长辈,他们很多时候会感到力不从心,或者觉得自己的价值正在被社会遗忘。然而,这句话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老年,也可以是一个充满活力、智慧和尊严的阶段。它让我开始设想,在当今社会,科技的进步、观念的转变,是否真的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是不是我们可以拥有更多的自由,去追求年轻时未曾实现的梦想?是不是我们可以更加从容地享受生活,去品味人生的甘甜?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实现这种“终极慢活”的智慧和方法,它又将如何重新定义我们对“老年”的认知,让我们相信,每一个年龄段,都值得被好好度过,都能够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评分

拿到《终极慢活:现在是当老人最好的时代》这本书,我首先就被书名所吸引。它传递出一种温暖而深刻的理念。“终极慢活”,听起来就像是一种对生活本质的回归,一种在喧嚣世界中寻找宁静的智慧。我一直觉得,我们常常过于追求效率和速度,却忽略了生活本身的韵味。“现在是当老人最好的时代”,这句话更是触动了我。我常常思考,人生的不同阶段,其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这句话让我看到了老年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充满活力、智慧和尊严的可能。它让我开始憧憬,是否在当今社会,老年人能够拥有更多的自由和机会,去追求自己的热爱,去实现自我价值?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找到关于如何实现“终极慢活”的具体方法,以及如何在这个“最好的时代”里,活出最闪耀、最充实的自己。

评分

《终极慢活:现在是当老人最好的时代》这个书名,就像一个温和的呼唤,唤醒了我对生活本质的追寻。我一直觉得,我们活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常常被各种信息和任务淹没,失去了很多与自己对话的时间。“慢活”二字,仿佛是一种解药,让我渴望去探寻一种更从容、更自在的生活方式。而“终极”这个词,则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关于放慢脚步,而是关于一种深层次的生活哲学,一种能够触及灵魂的改变。更让我动容的是“现在是当老人最好的时代”这句话。我常常在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句话却给了我一种全新的希望,让我觉得老年并非是生命的终点,而可能是另一种精彩的起点。它可能是在暗示,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可以去学习,去创造,去享受,去贡献。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描绘这个“最好的时代”的,它又将提供哪些具体的建议,帮助我们去实现这种“终极慢活”,从而让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充满意义和价值。

评分

《终极慢活:现在是当老人最好的时代》这个书名,仿佛在对我说:“停下来,感受生活。”我一直对“慢生活”有着强烈的向往,觉得现代社会的速度太快,让我们忽略了很多细微的美好。“终极慢活”则像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一种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的生活哲学。而“现在是当老人最好的时代”,这句话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常常觉得,社会对于年长者的定义过于局限,似乎一旦年老,就意味着活动的减少和价值的消退。但这句话却打破了我的固有认知,让我开始思考,老年,是否可以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智慧的黄金时期?它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未知,去实现年轻时的梦想,去享受生命带来的馈赠?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阐述这种“最好的时代”的,又将如何引导我们去拥抱这种“终极慢活”,让生命在每一个阶段都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评分

当我看到《终极慢活:现在是当老人最好的时代》这个书名时,一股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我一直以来都觉得,生活不应该只有奔波和忙碌,更应该有闲适和品味。“慢活”这个概念,对我来说,就像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一种能够让我找到内心宁静的出口。而“终极”二字,则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关于放慢脚步,而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极致追求,一种能够带来深刻改变的力量。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现在是当老人最好的时代”这句话。我常常听到一些关于年长者如何失落、如何被社会边缘化的论调,但这句话却给了我完全不同的感受。它让我开始憧憬,老年,是否也可以是一个充满智慧、活力和尊严的时期?是否在当今社会,有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让老年人能够活出精彩,实现自我价值?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和启发,关于如何去践行这种“终极慢活”,如何在这个“最好的时代”里,活出最精彩的自己,让每一个阶段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感觉,那种柔和的色调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插画,瞬间就吸引了我。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忙碌,匆匆地追逐着所谓的“成功”,却忽略了生活本身的滋味。这本书的标题“终极慢活”,就像一剂温柔的提醒,告诉我,也许放慢脚步,才是通往真正幸福的捷径。尤其是“现在是当老人最好的时代”这句话,更是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我总觉得,社会对老年人的定义似乎有些狭隘,好像一旦年长,就意味着衰老、无用,甚至是负担。但这本书似乎想要打破这种刻板印象,它让我开始思考,老年,是否可以是一个充满智慧、自由和尊严的全新篇章?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个“最好的时代”的,它又会如何颠覆我对于老年生活的固有认知。也许,书中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在这个年纪重新发现自我价值,如何继续学习和成长,甚至是如何保持身心健康,享受生活乐趣的宝贵经验。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份邀请,邀请我去拥抱一种更从容、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我期待它能为我带来新的视角,让我能够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审视我的过去,规划我的未来,并且更珍惜当下的每一刻。

评分

《终极慢活:现在是当老人最好的时代》这个书名,就像一股清流,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一直觉得,现代生活节奏太快,让我们身心俱疲,很多时候错过了感受生活本身的美好。“慢活”这个词,对我来说,充满了诱惑力,它代表着一种返璞归真、从容自在的生活状态。“终极”则将这种慢活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让我好奇它究竟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深刻体验。而“现在是当老人最好的时代”,这句话更是点亮了我对老年生活的全新认知。我常常觉得,社会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过于消极,似乎一旦年长,就意味着失去活力和价值。但这句话却给我带来了希望,让我相信,老年,也可以是一个充满智慧、自由和可能性的时期。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发现关于如何实现这种“终极慢活”的智慧,以及它将如何引导我们去拥抱一个更加积极、更有价值的老年生活,让我们相信,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是最好的。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的名字深深吸引了。“终极慢活”听起来就像是一种极致的生活哲学,一种与我们当下快节奏社会格格不入,却又充满诱惑的境界。我一直以来都对“慢生活”的概念很感兴趣,但总觉得它是一种模糊的愿景,缺乏具体的操作方法。而“终极慢活”则让我觉得,这或许是一种更成熟、更深入的慢生活实践。更让我心动的是“现在是当老人最好的时代”这个副标题,它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老年生活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变老就是失去活力,就是被社会边缘化。但这句话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老年,也可以是一个充满机遇和精彩的黄金时期。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这个“最好的时代”的?它是否意味着在退休之后,我们拥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去追求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还是说,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为老年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可能性?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画面:老年人可以继续学习新技能,可以投身于自己热爱的公益事业,可以和家人朋友享受天伦之乐,甚至可以继续追求自己的事业,发挥余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和启发,帮助我理解和践行这种“终极慢活”的生活方式,并且让我相信,无论年龄如何增长,我们都可以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成为最棒的自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