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恶论的诞生:荀子「经济人」视域下的孟学批判与儒学回归

性恶论的诞生:荀子「经济人」视域下的孟学批判与儒学回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荀子
  • 孟子
  • 儒学
  • 性恶论
  • 经济人
  • 思想史
  • 哲学史
  • 先秦哲学
  • 学术史
  • 回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荀子性恶论是有意与性善论针锋相对,企图在批判中回归孔门正道的论述。但学者多以孔孟一体的思维批判荀学之歧出,儒学史上「作为他者的孟子」往往被忽略。本书即企图回到孟子尚未成圣成经的脉络去思考荀孟关系,探问为何荀子必要攻讦性善而主张性恶?关键在于荀子不满孟子以「道德人」作为存有原初状态的指涉,将儒学的社会性伦理转向了超越性道德;是以企图回归存有原初的「经济人」面向。性恶论的诞生,可以说是作为「经济人」的存有对「道德人」之反击;必须理解到:「性恶论」不仅是人性的表述,而是一种认知自我与世界的态度。其中涵摄了「经济人」的本体、修养、政治、经济与社会等面向之完整儒学系统。一旦否认「性恶论」的意义,早期儒学的根基将全然崩解并遭受曲解——忽视了「孔荀」一系在儒学史脉络中的重要性意义。
论“性恶论”的现代回响:从古代思想的碰撞中探寻治理之道 本书并非探讨某一特定学者的著作,而是立足于中国思想史上两个至关重要的哲学流派——荀子的“性恶论”和孟子的“性善论”——的深刻对峙,以一种宏观且批判性的视角,审视其在不同历史阶段和治理实践中的深远影响与内在张力。我们将超越对“人性本性”的简单二元划分,深入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结构、政治哲学以及对个体价值的认知模式。 全书的叙事线索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主题展开,力求呈现一个立体而复杂的古代哲学图景: 第一部分:论古代思想的社会根基与逻辑起点 第一章:文明的基石:早期儒家思想对“秩序”的渴求 本章将追溯先秦时期社会动荡对思想界产生的巨大压力。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家们不再满足于对周代黄金时代的追忆,而是急需建立一套具有强大解释力和实践效用的社会规范体系。孟子与荀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两大高峰,正是对这一时代困境的直接回应。我们将分析,在他们各自所处的具体历史背景下,他们是如何构建起各自对人性的基本判断。孟子的“仁义”作为内禀的道德胚芽,是如何被用来抵御当时社会对个体自由的过度侵蚀?而荀子的“性恶”论,又如何成为重建社会等级秩序、强调教化刚性的理论武器? 第二章:权力的界限与道德的建构:性善论的内在张力 孟子的性善论,虽然推崇个体道德自觉,但在实践中却常常面临一个根本性的挑战:如何确保无限制扩张的“善端”不会被外部的权力结构所异化或压制?本章将详细剖析孟子关于“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并将其置于当时诸侯争霸的政治现实中进行考察。我们探讨的是,一种强调个体内在光辉的哲学,在面对强大的国家机器时,其理论的有效性边界在哪里。这并非对孟子的否定,而是对其思想在历史洪流中如何被解读、被利用、乃至被曲解的细致梳理。 第三章:教化与规范:性恶论对制度设计的深刻影响 荀子的理论核心在于强调“伪”——即后天习得的、由社会规范和礼法构建起来的道德体系——的重要性。本章聚焦于“礼”在荀子思想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将考察,这种强调外部约束和严格教化的模式,如何为后世建立高效的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荀子的哲学提供了一种极具操作性的模型:通过对人性的清醒认知(“恶”),从而设计出精密而严密的制度体系(“礼”),以确保社会整体的稳定运行。这种对制度的强调,是其思想区别于孟子“自发性道德”的关键所在。 第二部分:从古代分野到现代困境:思想遗产的流变 第四章:经学演变中的“孟荀之争”:解释权的转移 随着汉代独尊儒术的确定,孟子与荀子的地位经历了剧烈的变化。本章将追踪“性善”与“性恶”在历代经师手中的诠释权转移。从汉儒对“性善”的过度阐释,到宋代理学对“理”与“气”的重新划分,我们看到古代思想家们如何不断地将当下的政治、社会需求投射到这些古老的命题之上。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当理学家试图将“性善”提升到宇宙本体论的高度时,荀子的“性恶”论是如何被边缘化,以及这种边缘化对后世儒学诠释体系带来的深远影响。 第五章:社会治理的实践哲学:效率与公正的永恒悖论 本书不局限于纯粹的哲学思辨,而是将目光投向治理实践。我们会对比历史上那些倾向于“荀学”路线的时代(强调强力、法制与等级秩序)与那些试图回归“孟学”理想的时代(强调民意、宽容与教化)。这种对比旨在揭示:在一个复杂且多元的现代社会中,单一的“性善”或“性恶”的预设,分别会在哪些方面导致治理的偏颇?例如,对“性恶”的过度强调可能滑向专制主义,而对“性善”的盲目乐观则可能导致对社会弊病的无力感。 第六章:个体的能动性与社会结构:现代语境下的重构 在当代社会学和心理学语境下,我们重新审视“人性”的构成。本章旨在打破古代哲学框架的局限,探讨个体在面对结构性约束时所展现出的能动性(Agency)。荀子的“伪”与孟子的“良知”,能否被重新理解为个体在特定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结构与道德倾向?我们探讨的重点是如何在承认人性复杂性的前提下,构建一个既能保障个人自由发展,又能维持社会有效协作的治理模型。这要求我们跳出“本性”的争论,转而关注“制度设计如何塑造人性”。 结语:在张力中寻求儒学的回归 全书的最终落脚点,不在于宣布哪一方的胜利,而在于强调:真正的儒学精神,恰恰存在于孟子与荀子之间那永不休止的辩证张力之中。它要求我们在推崇个体道德自觉的同时,也必须警惕人性中的自私倾向,并通过精妙的制度设计加以约束和引导。这种在理想与现实、内省与规范之间的动态平衡,才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最具生命力和可迁移性的治理智慧。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逻辑推演,为读者提供一个审视中国古代两大核心哲学观点的全新视角,激发读者对“秩序的建立”、“道德的起源”以及“有效治理”这些永恒议题的深入思考。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曾暐杰


  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现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专任助理教授。二○一八年科技部年轻学者养成计画(爱因斯坦培植计画)奖助学者,获授予年轻学者荣誉名衔(MOST Young Scholar Fellowship)。撰有《打破性善的诱惑──重探荀子性恶论的意义与价值》、《孟子之后──荀子「伦理经济学」的建构及其儒学回归》等专着与学术论文七十余篇。主要研究领域为荀子思想、儒家哲学、儒家心理学、儒家经济学、先秦两汉诸子、汉语哲学场域之人格结构与心理等。
 

图书目录

如蝶振翼──《文史新视界丛刊》总序一 车行健 1
总序二 刘芝庆、邱伟云 5
推荐序一 东方朔 1
推荐序二 刘又铭 5
自序 9

第一章 绪论──从「道德形上学」出走的「经济人」 1
第一节 回归的起点:在文献回顾中看见荀子定位的问题 1
一 看见.偏见:荀子思想与定位的问题关键 1
二 当代.回眸:荀子思想与定位的文献回首 3
第二节 回归何所求?在探问儒学真义中想望荀学的重建 17
一 何谓正统儒学? 19
二 何为孔子思想? 24
三 何以切割法家? 31
第三节 回归的方针:在基进与跨越中重新建构荀学系统 39
一 意识:冲出形上学的帷幕 39
二 方法:基进的跨学科进路 59
三 视野:从当代淬鍊出古典 72
第四节 回归的蓝图:在伦理经济学中开展荀学的新脉络 78

第二章 伦理的经济学──「经济人」的儒学视域与荀学典范的开展 83
引言──即方法即内涵的跨学科脉络 83
一 何以「伦理经济学」? 83
二 何谓「伦理经济学」? 85
第一节 典范的转移:伦理经济学的根源与基础 93
一 从理想到现实──荀子人性论的重构及其现实可行性的提升 96
二 从四端到礼义──荀子道德体系的建构及其规范明确性的确立 101
三 从自觉到师法──荀子修养进路的转向及其为善必然性的追求 113
第二节 典范的确立:伦理经济学的内涵与意义 127
一 探讨道德的起源──「礼义」的形下系谱及「稀少性」概念的开展 128
二 开展真实的欲望──「性恶」的利己论述及「经济人」概念的建构 133
三 追求秩序的必然──「师法」的功利诱因及「效用」概念的实践 138
第三节 典范的必要:伦理经济学的可能与展望 144
一 他山之石──儒学传统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省思及其现代化的契机 147
二 手足竞合──儒学传统中孟荀思想核心的差异性及其现代化的可能 149
三 抛砖引玉──儒学小传统作为儒学现代性的桥樑及其现代化的关键 155
小结 171
一 在道德与经济之间 171
二 在经济与伦理之间 173
三 在形上与实证之间 174

第三章 性恶的经济学──「经济人」的性恶意识与荀学系统的根柢 177
引言──思孟何以必须作为他者? 177
第一节 何谓性恶?荀子性恶论意义的批判与釐清 184
一 性恶即本恶──从「生之谓性」探寻荀子「性恶」之本意 187
二 「有恶」到「是恶」──从「必归于暴」理解「顺性」为恶是必然 192
三 「礼法」与「定向」──从「正理平治」作为评价「人性」之判准 200
第二节 何以性恶?荀子性恶论的建构背景与思维 210
一 回应作为他者的孟子:荀子性恶论的建置基础 211
二 战争状态之中的欲望:荀子性恶论的现实意义 220
三 回归秩序或建构秩序?荀子性恶论的理论背景 223
第三节 如何性恶?荀学性恶作为社会建构的表述 226
一 从「道德主体」到「生物个体」:荀子在欲望中开展的人性观 226
二 从「个人主体」到「社会群体」:荀子在群体中建立的性恶论 232
第四节 实践性恶:荀学性恶论作为政治实践的必要 236
一 性恶的现实:从「虚无」转向「实在」的政治观察 237
二 性恶的经济:从「逆性」转为「顺性」的政治方针 241
三 性恶的政治:从「恶性」开展「礼义」的政治理论 249
四 性恶的圣人:从「欲望」驱动「道德」的政治秩序 256
小结 268

第四章 政治的经济学──「经济人」的政治论述与荀学治乱的途径 271
引言──从人性需求谈起的政治学 271
第一节 在封建之后:荀子政治理论的背景 278
一 开展新秩序的企求:以私田制度下经济人为基础的荀子政治论 279
二 回归旧封建的想望:以宗法制度下道德人为需求的孟子政治论 281
三 转向新政治的需求:以道德系谱消解神圣性的荀子政治新趋向 283
第二节 在孟子之后:荀子政治理论的转向 286
一 反思:孟子「政治道德学」的问题与批判 287
二 解蔽:荀子「政治经济学」的回应与开展 293
第三节 在欲望之后:荀子政治理论的特色 300
一 王何必曰利?从孟学转向「政治经济学」的尝试与建构 301
二 何以利吾国?论荀学建构「政治经济学」的内涵与特质 309
小结 323
一 从道德转向经济──回应时代才能开创未来 323
二 从经济开展政治──跳脱形上才建构秩序 324
三 从利己开出秩序──面对现实才能看见理想 325

第五章 音乐的经济学──「经济人」的礼乐结构与荀学化性的工夫 327
引言──为何是音乐? 327
第一节 「性」、「伪」对应的性恶论架构:「乐」的双重性意义开展 329
一 「人情必不免」:性恶论架构下的乐论 330
二 「自然的乐音」:性恶之性的欲望展现 332
三 「礼义的乐音」:化性起伪的能量建制 336
第二节 「化性起伪」的修养论进路:「乐」作为修身的可能性 338
一 「乐」何以修身?气化身体观的能量接收与转化 339
二 「乐」以何修身?乐音能量的道德性及其感染力 341
三 何以「乐」修身?乐音的气感传递之效率与效果 343
第三节 「礼乐」作为治乱的有效性:「乐」对身体家国的制约 346
一 个人道德的转化:以「乐」治「乐」的化性历程 347
二 群体伦常的建置:以「乐」的制约建构社会秩序 349
三 家国政治的掌控:以「乐」作为统治权力的利器 352
小结 355
一 两种良知,各自典范:荀学月性良知中乐的独特性 356
二 参个层次,壹个体系:法礼乐鼎足的荀学系统 357

第六章 结论──在「经济人」视域中重构儒学图式 361
一 在「伦理经济学」中重探儒学体系 361
二 借「伦理经济学」再定位儒学系谱 363
三 以「伦理经济学」展望儒学源流与发展:从孔子到董仲舒 381
参考文献 385
后记 411
索引 41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儒学回归”是一个充满召唤力的词语。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常常感到迷失,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产生疑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有力的论证,说明为何在现代社会,“儒学回归”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实现的。而其中,荀子“性恶论”的视角,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是否意味着,回归儒学,并非简单地回到过去,而是要以对人性的深刻认识为基础,建立起一套更加务实、更加有效的社会规范和治理体系?我希望书中能够给出具体的启示,让我们看到,儒家思想中的智慧,如何在解决当下的社会问题,例如贫富差距、道德滑坡、人际关系疏离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评分

初读此书名,便被其深邃的思想性所吸引。“性恶论的诞生:荀子‘经济人’视域下的孟学批判与儒学回归”,这名字本身就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勾勒出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我很好奇,在现代经济学早已深入人心的今天,何以能从“经济人”的视角去审视先秦儒家的核心命题?荀子“性恶论”的解读,将如何颠覆我们对“性善”的传统认知?而孟子,这位被誉为“亚圣”的儒家代表人物,他的“性善论”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书中所谓的“儒学回归”,又是指向何方?是回溯到孔孟的原初思想,还是汲取古代智慧以解决当下的社会困境?我脑海中充满了诸如此类的问题,迫切希望书中能一一解答。

评分

“儒学回归”这个概念,听起来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现代的现实意义。在当下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传统文化似乎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重塑。我好奇,这本书所倡导的“儒学回归”,究竟是指回归到孔孟的原始教诲,还是在吸收古老智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而荀子“性恶论”的视角,又将如何指导这场“回归”?是强调纪律、制度、教化的重要性,来弥补人性的“恶”?还是认为,正是对人性“恶”的清醒认识,才能让我们以更务实的态度去建设一个更公平、更有效的社会?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思路和方法,告诉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重新发掘儒学的价值,并将其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力量。

评分

对于“性恶论的诞生”这一部分,我充满了期待。我们普遍的认知中,“性善”似乎是儒家更为正统的代表,而“性恶”则显得有些偏激,甚至是与主流道德观有所冲突。这本书的出现,是否意味着对这种传统认知的挑战?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荀子提出“性恶论”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揭示其逻辑推理的严谨之处,让我们看到“性恶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人性更为深刻、更为冷峻的洞察。我想象着,作者可能会引用大量的史料和文本,来还原荀子思想的全貌,并解释为何这种“恶”的论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反而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秩序建立的动力。

评分

整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拨乱反正”的预感。在当下,我们常常会因为强调“人性本善”而忽略了对规章制度、法律约束的必要性,也常常会因为对“善”的过度期待而对现实中的“恶”感到失望。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荀子“性恶论”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理解“经济人”的视角如何帮助我们更理性地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那么它将具有极大的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以一种更为开放和辩证的态度去理解人性,理解儒家思想,并最终找到一条通往更美好社会的路径。

评分

“孟学批判”这个说法,让我既感到好奇又有些不安。毕竟,孟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他的“性善论”也深入人心。然而,正如任何思想体系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也必然会面临后世的审视和挑战。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尊重和审慎的态度,而非简单的攻击,来解读孟子的“性善论”可能存在的局限性。特别是结合“经济人”的视角,是否意味着孟子的“性善”在强调个体道德自觉的同时,忽略了现实社会中个体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和竞争关系?这本书是否会为我们提供一种新的理解范式,让我们在保留对“善”的追求的同时,也能正视人性的复杂性和现实的残酷性?

评分

读到“性恶论的诞生”这个书名,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我们一直以来是否都对“性恶”抱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负面印象?这本书是否会颠覆我过去的认知,让我看到“性恶”并非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对人性一种更为客观、更为深刻的洞察?我设想,作者可能会从人类的本能、生存的欲望、社会性的演变等多个维度,来解释为何“性恶”论的出现,以及它在构建社会秩序方面所起到的独特作用。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荀子是如何在“性恶”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强调学习、礼仪、法度的思想体系,从而引导人们克服“恶”,走向“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以让我产生极大的阅读冲动。它似乎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古代哲学思想的解读,更像是一场思想实验,将古老的儒家理论置于现代的经济学框架之下进行审视。我尤其对“经济人”这个词组感到好奇。在经济学中,“经济人”通常指的是理性、自利、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个体。将这一概念投射到对荀子“性恶论”的理解上,会带来怎样的洞察?这是否意味着作者认为,荀子的“性恶”并非道德上的谴责,而是一种对人性天然的、甚至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客观描述?而他对于孟子“性善论”的批判,是否也是基于这种“经济人”的理性分析?我设想着,作者或许会从人性的趋利避害、对资源的争夺等方面,来解释为何荀子会提出“性恶”的观点,而这种观点又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比“性善”更能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种种现象。

评分

“孟学批判”这一章节,无疑是本书的重头戏。孟子的“性善论”,影响深远,塑造了无数中国人对于人性的认知。然而,任何一种思想,只要存在,就必然有其局限性,也必然会面临质疑和挑战。我迫切想知道,作者将从何种角度,以何种方式,对孟子的“性善论”进行批判。是直接否定其“性善”的根本论点,还是从其理论的实践性、普适性等方面提出疑问?而“经济人”的视角,又会如何介入这场批判?是否会认为,孟子的“性善”在高度竞争、资源有限的现实社会中,显得过于理想化,甚至可能导致效率低下?我设想,作者的批判可能会非常犀利,但也希望能保持一种学者的严谨和对先哲的尊重,挖掘出孟子思想中值得反思的部分,而不是一味地否定。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智慧的张力和思想的碰撞。它让我看到了一个跨越数千年的思想对话,一个将古代哲学与现代经济学巧妙结合的尝试。我渴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更清晰地认识儒家思想的多样性,更理性地看待社会发展的规律。我期待它能带来一场思维的革命,让我们以一种更加成熟、更加辩证的眼光,去面对世界,去构建社会,去实现个人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