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人类学

视觉人类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视觉文化
  • 影像人类学
  • 民族志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纪录片
  • 摄影
  • 符号学
  • 传播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影视和人类学不是一个简单的相加,不是说你拥有了影视技术就可以进行人类学的拍摄。它需要你有长期的田野研究,把这两种「术」如何融合成一种「道」,从「术」到「道」,这需要长期的学术训练,也是一个学术历练、学术实践的结果,并不是书本当中能学出来的。

  为什么我们会对视觉那么感兴趣?就是因为视觉所给予的讯息完全超越了文字。文字能给予我们抽象的分析,但是文本性思维是讲逻辑、讲究因果关系的。而我们在讲空间思维的时候,它是一个集立体感、非线性、主体性为一体的空间,如果使用文字,很多讯息将会被阉割掉。

  可是在呈现视觉作品的时候,这些作品所给予的讯息都是完整的。这些讯息如果应用于读者,应该是非常鲜活的。读者也会因此引发属于自己的思考,所以说拍摄的对象是有主体特征的,是有其文化人格的。而拍摄者同样也是一个文化主体,也在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包括读者也会有自己的视觉,有自己的灵魂融入其中去阅读这样的视觉作品。

  这是一本人类学方面的着作,主要以「视觉」为研究角度,通过对有关人类学研究的影片、纪录片、影音资料的梳理和分析,分析国外人类学相关领域的新研究进展以及中国人类学的发展现状和理论建树,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寰宇星图:宇宙演化与文明印记》 导言:追溯起源,丈量时空 自古以来,人类从未停止仰望星空,试图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找到自身存在的坐标。《寰宇星图:宇宙演化与文明印记》是一部宏大叙事之作,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天文学和宇宙学的科普读物,更是一部深入探讨时间、空间、物质与生命之间复杂关系的哲学史诗。本书以严谨的科学洞察力为骨架,以对人类文明发展脉络的深刻反思为血肉,构建了一个涵盖宇宙诞生之初到未来图景的完整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太初之光——宇宙的黎明与法则的奠基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穿越回宇宙诞生前的“奇点”,探索大爆炸理论的最新进展及其面临的挑战。我们不会止步于标准的宇宙学模型,而是深入剖析暴胀理论、量子引力困境以及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奥秘。 第一章:零点的回响 详细阐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的精确测量如何为早期宇宙模型提供了决定性证据。我们将审视普朗克卫星和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的数据,揭示宇宙初始结构的微小涨落如何最终孕育出今日的星系团。这一章的重点在于,从量子涨落到宏观结构的转变机制。 第二章:粒子洪流与基本力 宇宙冷却的历程中,物质如何从能量中凝结?本章细致描绘了夸克时代的混沌、轻子时代的统治,以及中子和质子的形成。我们探讨了四种基本力——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在不同温度梯度下的相互作用与对称性破缺,解释了物质(而非反物质)如何在早期宇宙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微小不对称性。 第三章:星辰的熔炉与元素的炼金术 恒星的诞生是宇宙进化的关键转折点。本书运用最新的核合成模型,详述了氢和氦如何在第一代恒星的核心被点燃,并逐步锻造出更重的元素,如碳、氧、硅乃至铁。特别是对超新星爆发的分析,揭示了重元素如何被抛洒至星际介质,为后续恒星、行星乃至生命的出现准备了原材料。章节中包含对不同代恒星生命周期的精确计算模型。 第二部分:星系的交响曲——结构的形成与动态演化 宇宙不再是均匀分布的,引力的作用催生了宏伟的星系、星系团乃至超星系团。本部分聚焦于宇宙大尺度结构(LSS)的形成过程。 第四章:黑暗的骨架与物质的聚集 暗物质的作用在此部分占据核心地位。我们深入探讨了冷暗物质(CDM)主导下的层级结构形成理论,解释了为什么暗物质晕是星系形成的“种子”。通过对星系团观测(如引力透镜效应)的解读,我们重构了过去数百亿年间宇宙网(Cosmic Web)的演化轨迹,从初期的不规则团块到如今纤维状、空洞状的复杂结构。 第五章:星系的生命周期与形态学 不同类型的星系(螺旋星系、椭圆星系、不规则星系)如何形成并相互作用?本章利用计算机模拟和天文观测数据,分析了星系合并、潮汐作用对星系形态的改变。重点讨论了活动星系核(AGN)和超大质量黑洞在星系中心对其恒星形成率的反馈机制,即“鲸落”与“喷流”如何调控星系的呼吸节奏。 第六章:穿越时空:光线的旅行与宇宙的透视 我们如何“看见”遥远的过去?本章详细介绍了红移测量的原理及其在确定宇宙距离尺度上的应用。通过对类星体、遥远星系发出的光线的分析,读者将理解我们实际上是在观测宇宙不同年龄阶段的快照。同时,本部分也探讨了时间膨胀效应在观测深空事件中的体现。 第三部分:蓝色星球的奇迹——生命在宇宙中的位置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视角收缩,聚焦于一个概率极小的事件:生命在行星上的出现与繁荣。 第七章:行星的摇篮与宜居带的设定 恒星周围原行星盘的演化如何产生类地行星?本章详细描述了行星形成的不同阶段——从微陨石到星子,再到胚胎行星。重点分析了系外行星探测(如开普勒和TESS任务)的最新成果,并对“宜居带”(Habitable Zone)的概念进行了修正,引入了“可维持生命的时区”和地质驱动的长期稳定性等更细致的参数。 第八章:化学的跃迁:从分子到细胞 生命起源(Abiogenesis)是科学中最迷人的未解之谜之一。本章系统梳理了化学进化理论,从米勒-尤里实验的基础,到RNA世界假说,再到对深海热液喷口或冰下海洋等极端环境生命起源可能性的探讨。我们专注于非生物合成的复杂有机分子如何在早期地球环境中实现自我复制和新陈代谢的初步组织。 第九章:地球的韧性与生物圈的反馈 地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稳定的地质活动和强大的生物圈。我们探讨了板块构造如何通过碳循环来调节气候,以及生命本身如何反过来改变了大气成分(如大氧化事件)。本章还比较了地球生命与其他潜在生命形式(如基于硅或甲烷的生命)的可能性,强调了生命在应对环境压力时展现出的惊人适应性。 第四部分:未来的回响——人类的视野与宇宙的终局 最后一部分,我们将目光投向人类的未来,以及宇宙最终的命运。 第十章:地外文明的探索与费米悖论的解构 “他们都在哪里?”本书对著名的费米悖论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不仅回顾了经典的“大过滤器”理论,还引入了“稀有地球假说”和“动物园假说”等更为细致的社会学和技术推演。本书将展示SETI(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的最新进展,以及利用技术手段(如引力波和中微子望远镜)探测“技术印记”(Technosignatures)的潜力。 第十一章:智慧的局限与认知的边界 宇宙学的研究不断挑战人类认知的极限。本章探讨了人类感官和现有物理框架在理解维度、时间本质以及意识起源等问题上的固有局限性。我们反思了科学方法论在面对极端宇宙尺度和量子领域时的有效性。 第十二章:宇宙的终焉与最后的曙光 宇宙的命运取决于暗能量的性质。本章详细推演了三种主要的宇宙终极场景:大冻结(Heat Death)、大撕裂(Big Rip)和宇宙重新坍缩(Big Crunch)。重点分析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宇宙尺度上的体现,以及信息和熵如何在宇宙的漫长衰亡中演变,为读者留下一个关于永恒与消亡的深刻思考。 结语:在有限中探寻无限 《寰宇星图》旨在激发读者对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敬畏感。我们不是宇宙演化的旁观者,而是其复杂性、美丽与短暂性的积极参与者。通过理解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得以更清晰地认识此刻我们所拥有的“蓝色奇迹”的珍贵性。 附录:核心概念解析 宇宙学参数表($Omega_m, Omega_Lambda, H_0$) 恒星演化阶段时间尺度对比 关键物理常数与单位换算 观测天文学术语词汇表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代序:影视作品的人格

上篇
哈佛-皮博迪探险队的人类学遗产——新几内亚田野作业的视觉方法创新与伦理反思    15
一、哈佛-皮博迪探险队的过程、特征及成果    16
二、新几内亚人类学作业的视觉方法    21
三、异质文化与战争研究的田野伦理    31
四、总结    37
人类学「观察电影」及理论构建    38
一、引言    38
二、「观察电影」的观点与立场    39
三、「观察电影」的理论与实践    43
四、结语    49
论自民族志纪录片——以罗斯•麦克艾威的作品为例    51
一、自民族志纪录片    52
二、我之旅:我观人    54
三、我之思:我观我    57
四、历史、记忆和自民族志影像    61
以电影为切入点的民族志研究进路——谢里•奥特纳《非好莱坞:美国梦日暮西山之际的独立电影》评介    64
一、引言    64
二、民族志聚焦    66
三、结语    73
文化与影视的审美互动——人类学纪录片的审美创造探究    73
一、文化审美表达:审美活动的文化建构与审美情感的流动性和复杂性    74
二、影视审美创造:拍摄主体内在审美观念与其外在表现手段的融合统一    82
三、结语    85
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    86
一、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现存问题    86
二、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发展对策    94
三、结语    101
呈现「他者」的脉络——民族志影像的意义建构与传播潜力    101
一、阐释脉络(expository)与科学主义    102
二、叙事脉络(narrative)与影像生产    104
三、先锋脉络(avant-garde)与感觉民族志    107
四、自反脉络(reflexive)与民族志反思    109
五、结语    111
民族志电影的剩余素材    113
一、何为剩余的素材?    113
二、无用的素材?    114
三、剩余的素材作为档案    115
四、可以作为档案的民族志电影素材    117
五、当民族志电影的素材用于研究    119
六、具有建立影音档案库能力的部门    120
记忆的考掘——动画式纪录片之探索    121
一、动画式纪录片的界定    122
二、词与物:动画还是记录    123
三、「地表」之下的结构考掘    128
三、自传体记忆的动画实验    132
视觉人类学视野中的「影音文献」    141
一、影音文献的历史源流    142
二、影音文献的中国实践    145
三、视觉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对影音文献的影响    151
四、结语    156

下篇
花腰傣三部曲与影视人类学的时间厚度    159
行动网路时代的微纪录片传播与当代中国文化建构    173
一、行动网路时代的观看之道    175
二、微信平台微纪录片的话语表达    177
三、微信平台微纪录片对当代中国文化的建构    180
数位时代博物馆影音文件开发与应用    182
一、数位时代的博物馆    183
二、社交媒体与博物馆影音文件的利用    187
三、社交媒体在中外博物馆影音文件中的应用现状    192
四、影音文件在博物馆社交媒体应用中的建议    196
四、结语    197
从申请世界遗产片到纪录片——记忆的复数性与表象化    198
一、两个影像文本的比较    198
二、记忆的复数性与表象化    211
传统村落的现代表达——以纪录片《记住乡愁》的人文关怀为中心的讨论    218
一、以情感为重来塑造人物和推进故事    220
二、以民俗为载体的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连接技巧    223
三、注重当下时代背景的群像勾勒    226
四、拍摄悖论与审美体验对学术提出新的要求    228
口述影音的採录与使用——「阿诗玛」传承人与「初民」展览馆的实践        231
一、《阿诗玛》传承人口述影音的採录    233
二、「初民」展览馆对影音文献的使用    236
三、影音文献的使用:从「讯息传递」到「文化共享」    241
对近年藏地电影发展的几点思考    245
一、藏族题材电影、藏族电影与藏地电影    246
二、藏地电影的「藏族主位」与「非藏族主位」    247
三、藏地电影对「民族主位」可超越性    251
四、藏地电影的内容及其社会价值    253
五、对藏地电影发展现状的几点思考    260
六、结语    268
社群影像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268
一、动力性:社群影像与社群问题    271
二、多元性与持续性:社群影像与社群意识    273
三、方向性:社群影像与社群治理    275
一、社群村民影像及其在云南的发展    278
二、笔与镜子:基于社群村民的影像意义    280
三、从大花苗的村民影像个案看镜像自观与文化自觉    282
三、结论    293
参与式影像与中国西南地区的乡村文化建设    294
一、参与式影像及其理论渊源    294
二、参与式影像发展与西南地区的乡村文化建设    295
三、参与式影像在中国西南地区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99
四、参与式影像对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启示    303
文化变迁场域中的人类学影像表达    304
一、文化变迁与文化变迁场域    305
二、人类学影像进入文化变迁场域的契机    306
三、人类学影像进入文化变迁场域的路径    308
四、人类学影像与文化变迁的互动    313
五、人类学影像对文化变迁研究的拓展    31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视觉人类学》这本书在学术深度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平衡点。我一直对人类学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很多入门读物要么过于泛泛而谈,要么过于艰涩难懂,很难找到一本真正能引领我深入探索的。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作者在书中不仅仅介绍了视觉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他通过一系列详实的研究案例,将这些理论落到了实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物质文化”的视觉研究部分,作者是如何通过分析一件器物、一个建筑,甚至是一张照片,来解读其背后的社会结构、信仰体系和价值观念,这简直是一场智力上的盛宴。书中的图文并茂的设计也非常赞,很多插图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与文本内容紧密结合,能够直观地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概念。尽管如此,有些部分还是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但总体而言,这本书为我打开了认识人类学的一个全新视角,让我看到了视觉材料在理解人类多样性和复杂性方面的巨大潜力。

评分

《视觉人类学》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远超我的预期,它彻底颠覆了我对“观看”这件事的固有认知。我从未想过,仅仅是通过观察,就能挖掘出如此丰富的人类学信息。书中的很多观点都非常发人深省,特别是关于“观看的权力”这一章节,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看见”的东西,有多少是被有意无意地塑造出来的?作者举的例子非常生动,比如对殖民时期探险家拍摄的照片的分析,那些镜头下被“异化”的异域文化,以及镜头背后所代表的权力关系,都让我感到触目惊心。我开始意识到,视觉材料并非天然纯粹,它们是特定历史、社会和文化语境下的产物。这本书也引导我重新审视了当代社会的视觉文化,从我们每天接触的媒体信息,到公共空间中的各种视觉符号,都仿佛被赋予了新的解读密码。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富有洞察力,虽然书中涉及到一些专业术语,但通过清晰的解释和丰富的案例,都能很好地被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人类学之眼”,对周遭世界的视觉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评分

这本《视觉人类学》读起来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尽管我原本对这个领域知之甚少,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却能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图像作为证据的讨论,它挑战了我一直以来对“客观”的理解。过去,我总觉得照片、视频这些东西就是事实的直接呈现,但读了这本书才明白,即便是最朴素的影像,也蕴含着拍摄者的视角、文化背景以及特定的意图。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比如对某种仪式性舞蹈的影像记录,或者某个社区日常生活的片段,一步步揭示了视觉材料背后隐藏的意义网络。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图像,无论是广告、新闻报道,甚至是社交媒体上的分享,都仿佛被赋予了更深的层次。书中提到的“民族志电影”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电影不仅仅是娱乐,更能成为一种研究工具,去探索和理解不同文化的细微之处。虽然有些理论性的部分一开始会觉得有些烧脑,但总体而言,这本书的文字表达非常有感染力,它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些研究现场,亲身去感受人类学家们是如何通过视觉手段来认识世界的。

评分

《视觉人类学》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是多层次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学术的书,更像是一次关于“看见”的深刻启蒙。我一直以为,研究人类学就是去田野调查,去访谈,去记录,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视觉元素同样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作者在书中探讨的“参与式观察”以及如何利用摄影、摄像等技术来辅助研究,都让我觉得耳目一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情境”的强调,即任何视觉材料都必须放在其产生的具体环境中去理解,脱离了语境,图像就会失去意义,甚至被误读。书中列举的案例,比如对某个非洲部落的成年仪式影像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人类学家是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到那些最细微的肢体语言、表情以及环境细节,从而解读出深层的文化含义。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吸引人,作者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方式,将复杂的理论和研究过程娓娓道来,让人读来毫不费力,却又受益匪浅。感觉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分析工具,让我未来在面对各种视觉信息时,能够有更深入、更批判性的思考。

评分

坦白说,读《视觉人类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关于“重新看见”的旅程。我过去对人类学接触不多,对“视觉”在其中的作用更是模糊不清。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在开篇就旗帜鲜明地指出,视觉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知识生产和文化理解的关键。书中对“观看”的权力 dynamics 的分析,让我对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图像,比如旅行杂志上的照片,产生了新的疑问。我开始思考,这些图像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它们又在向我们传达什么样的信息?作者通过对不同文化中视觉表达方式的对比,比如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解读,以及对当代艺术作品的分析,都让我看到了视觉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本书的论证逻辑非常清晰,虽然有些章节讨论的是比较前沿的理论,但作者的讲解深入浅出,并配以丰富的案例,让即使是门外汉也能有所收获。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文化”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文字和语言层面,而是扩展到了一个更为广阔和感性的视觉维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