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丧葬礼俗研究

台南丧葬礼俗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南
  • 丧葬
  • 礼俗
  • 民俗
  • 文化
  • 台湾
  • 历史
  • 社会学
  • 人类学
  • 葬仪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死亡」不仅仅代表一个生命的谢幕,它的背后更具有多重文化意涵,它所衍生出的丧葬礼俗更是丰富多元,值得最终皆须面对「死亡」的我们去探索与研究,并认识其中的奥义与真谛。

  台湾的丧葬礼俗,其本质源自儒家的「大传统」礼学精神,并以闽、粤原乡固有的仪节制度为基础,再配合台地的时空条件,最后才逐步发展出隶属于台湾的「小传统」丧葬礼俗。台南的丧葬礼俗更是从这个小传统之台湾文化脉络下,衍生而来的在地化「小小传统」,且受到过去行政区划、自然地貌分隔、神职人员不同等因素影响遂形成多个特殊的文化区,彼此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互有相似,也互有区别,饶富特色。

  丧葬礼俗是遗族们的「孝心」展现,由于孝眷与亡者之间有「亲情」关系的维系,使得他们愿意尽一切努力,目的只希望亡者的后事能顺利圆满,了无遗憾,而丧葬礼俗正是立足在这样的基础上,方能得以活跃于民间,成为伴随台湾人走完人生最后旅程的重要关键。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士贤

  台中人,国立东华大学民间文学研究所博士,
  现任南华大学生死学系助理教授。

 

图书目录

局长序 留下生命礼俗的运作轨迹
作者序 感谢有您,才能顺利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
第四节 文本架构
 
第二章 临终到断气、治丧
第一节 临终到断气
拼厅 / 遮神 / 搬舖 / 易枕、盖水被 /冷丧不入庄
烧魂轿 /脚尾香、脚尾灯、脚尾饭、脚尾钱
举哀、哭路头  /变服
 
第二节 治丧
制魂帛、神主 / 制魂旛 / 乞米 / 竖灵 /
捧饭 / 报白、报外家 / 接外家 / 门口示丧 /
孝联 / 为邻舍挂红 / 丧服 / 草鞋、孝杖 /
择日、择地 / 发讣告 / 买板 / 放板、接板 /
买水 / 沐浴 / 张穿 / 辞生 / 放手尾钱、收病痛 /
入殓 / 封钉 / 打桶 / 孝灯 / 墓地破土 / 楮敬、答纸 /
做七、做旬 / 拜汤圆
 
第三章 做功德
第一节 浅谈做功德
释名 / 主持者 / 举行时机和目的
 
第二节 灵宝派
台南的灵宝派道坛 / 台南道教地做功德之规模
道教地午夜的坛场、仪节安排 / 发表 / 启白、诣灵
开通冥路 / 度人经、慈悲忏 / 献供 / 放赦 / 打城
祭药 / 沐浴 / 解结 / 填库 / 过桥、谢坛
 
第三节 释教
释教概说 / 台南的释教坛 / 台南释教地做功德之规模
释教地午夜的坛场、仪节安排 / 发关 / 请佛 / 引魂、沐浴
开路关 / 解结 / 十王忏 / 金刚对卷 / 药忏 / 普度 / 转西方
放赦 / 挑经 / 还库 / 过桥、谢坛 / 弄铙
 
第四章 奠礼、出殡、葬礼至除丧
第一节 奠礼
奠礼会场 / 牲礼 / 移柩 / 压棺位 / 家奠
公奠 / 铭旌 / 旋棺、摃棺 / 制三丧 / 绞棺、棺罩、发引
 
第二节 出殡
出殡行列 / 放路纸、孝灯、弄路铙 / 开路鼓亭、八音
电子琴花车 / 孝女、孝男 / 西乐队、国乐团 / 牵亡歌阵
白狮阵 / 白龙阵 / 高跷阵 / 孙膑弔丧 / 八仙度灵 / 灵车
辞客、送葬禁忌
 
第三节 葬礼至除丧
放风 / 进圹、掩土 / 立墓碑 / 祀后土、祭墓
点主 / 唿龙 / 撒五谷、旋墓 / 返主 / 安灵 / 闹厅、行圆
洗净、散筵 / 巡山、完坟 / 做百日、百日娶 / 做对年、做三年
培墓、挂纸 / 捡骨
 
第五章 结论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自序

感谢有您,才能顺利


  还记得民国106 年5 月17 日上午,突然接到忘年老友黄文博校长的电话,提及《大台南文化丛书》第七辑的子题之一为「台南丧葬礼俗研究」,他代表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征询我是否愿意承接这个研究案?由于黄校长来电之际,我正在参加学校的会议,实在没有时间和他细谈,又碍于自己不是台南人,生活圈与工作地点也与台南颇有距离,故当下并无立即答应,而是请黄校长容许我审慎思考后再回覆。台湾人常云:「听某嘴,大富贵」,迨会议一结束,我就先打电话与内人讨论,同时征询其高见。原本以为她可能会考量到我教职繁忙而劝我回绝,但出乎意料的是,她在听闻此事后,反而建议我应该勇敢接下,毕竟这样我才有机会「名正言顺」到从来不曾深入拜访过的台南,好好仔细研究当地的丧葬礼俗。所以就在内人的鼓励下,我这个客居嘉义的台中人,遂「不自量力」接下此项必须跑遍台南市辖域内三十七个行政区,且执行时间只有短短一年的「浩大工程」。坦白说,接下研究案之后才是烦恼的开始,因为过去我到台南都只是当个观光客,到处走马看花,到处吃喝玩乐,对于这片土地的丧葬礼俗所知极为有限。正在不知如何跨出第一步时,所幸有好友合元道士坛(合元礼仪公司)康苍贤先生、施月琪小姐贤伉俪伸出援手,他们的道士坛和礼仪公司虽然设在嘉义县义竹乡,可是因地缘关系,使得他们夫妻与台南溪北地区的神职人员、礼仪业者都相当熟识。因此透过他们努力牵线,我方能开始进行访问工作,并在他们的热心帮忙下,才得以让本研究之相关田野调查从点延伸成线,然后再逐步扩展到面。这本《台南丧葬礼俗研究》能够顺利完成,他们贤伉俪可说是最大功臣,我在此献上万分谢意,并且要说声:「苍贤、月琪辛苦了,有你们真好!」

  另外,我要利用自序的篇幅,感谢曾接受我访问之台南市各区礼仪业者、神职人员或熟稔当地丧葬礼俗的耆老、仕绅、文史工作者,因为有各位的鼎力相助与热情配合,我才能在短短一年的执行时间内,完成地毯式的深度访谈工作。
 

图书试读

沐浴
 
依据台湾传统,亡者在穿着寿衣前要先行「沐浴」,此所谓之沐浴虽意指为尸体净身,但并非如同常人生活中的真正清洗,而是只有擦拭特定部位。按照民间习俗,亡者为男性,则沐浴之礼须由孝男、长孙行之,且进行沐浴时,女性孝眷要全数回避。反之,亡者若为女性,那么就委由孝女、媳妇负责,同样地在沐浴过程中,男性孝眷不可入内观看,以示尊重亡者之隐私。在台南,除了释教地和道教地的大内、玉井两区少数仍坚持乞水的丧家,为亡者沐浴时是採用孝眷至溪流、圳沟乞得之水,其余各区没有乞水的丧家,均不限定用何处之水为亡者沐浴,只需水质干净无污染即可,现今则大多以自来水为主。
 
往昔的沐浴,是由孝眷用白布沾取洁净之水后拧干,再以该布依序擦拭亡者的头部、身体、四肢,且擦拭时必须遵守只能顺拭而不能逆拭的规定,借此祈求治丧过程一切顺遂。后来改聘土公或婆仔代劳,其中男性亡者由土公负责,女性亡者请婆仔处理,又晚近多数重病或年老者早在弥留之际就预先穿妥寿衣,使得沐浴更简化成只用沾湿的白布在尸体身上凌空比画,以象征性的动作来聊表心意。近年来,国内丧葬用品一直推陈出新,有些礼仪业者自日本引进专为亡者设计的SPA 技术和机具,标榜以体贴、细致的净身步骤来清洁尸体,甚至加入护肤、修指甲、精油按摩等服务,不过因属高单价之消费,故罕有丧家愿意耗资安排。
 
张穿
 
「张穿」即古人所谓之「小殓」,是指为亡者穿着寿衣,按传统习俗要在入殓前着毕,因台南道教地盛行于亡者过世一日内立即入殓,所以重病或年老者在弥留之际,身体状况若是还禁得起移动,那么孝眷就会马上为其张穿,否则过世后尸体会逐渐僵硬,恐将不利于张穿之进行。
 
而释教地因现今大多租借移动式冰柜冰存尸体,故张穿的时间可视亡者的实际状况来安排,弥留时或过世后皆可,并无硬性规定。至于寿衣的形制,早期本地居民惯採古装,男性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女性着斜襟长衫,头系黑色发罩。后来西风东渐,连带影响到寿衣的款式,以致今日亦有亡者身穿西服、洋装,或头戴绅士帽,甚至用亡者生前喜着的服饰来张穿。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好比经历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细腻的观察力,将台南地区数百年的丧葬礼俗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被书中对各种祭祀用品、服装、音乐、舞蹈等细节的描绘所吸引,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一幅生动而又充满仪式感的画面。书中还探讨了丧葬礼俗中蕴含的社会伦理规范,比如“礼”在丧葬中的作用,以及这些规范如何维系着家庭和社区的和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一些现代社会中可能被忽视的细节进行了深入挖掘,例如,丧葬仪式中的食物习俗,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反映了人们在悲伤时刻的情感需求以及对逝者的追思。这本书让我对“尊重”和“传承”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理解了为什么这些看似繁琐的礼仪能够流传至今。它让我认识到,丧葬礼俗不仅仅是形式,更是情感的载体,是文化传承的纽带。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称赞。它不仅仅局限于对台南丧葬仪式的单纯描述,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丧葬礼俗中象征意义的解读,例如,特定的颜色、数字、物品在丧葬过程中所代表的含义,以及这些象征如何与人们对死亡、来世的观念相互联系。作者的分析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让我能够一步步理解这些复杂的习俗。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到丧葬与民间信仰、宗教仪式之间的互动,例如,佛教、道教以及民间神祇在整个丧葬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台南独特的丧葬文化。这本书让我对“生死观”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延续。通过对这些礼俗的了解,我仿佛能感受到生活在台南的人们,他们如何看待生命、如何处理亲人的离去,以及他们是如何通过这些仪式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慰藉。

评分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台南丧葬礼俗”的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一个古老而又充满人情味的文化角落。作者的研究细致入微,从最基础的丧葬用品准备,到复杂的告别仪式,再到后续的祭拜活动,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我尤其被书中对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宗教信仰在丧葬礼俗上的差异化处理所吸引。例如,富贵人家和普通百姓在棺木的选择、墓地的风水讲究、甚至祭品的丰盛程度上都有显著不同,这反映了历史进程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当地居民的口述历史和民间传说,这些鲜活的叙事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研究变得生动有趣。我仿佛置身于台南的某个乡村,亲眼见证着一场传统的丧葬仪式,感受到那种庄重、肃穆,又带着些许温情的氛围。作者对于历史文献的梳理也十分扎实,引用的史料翔实可靠,让读者在享受阅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学术的严谨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记录了台南丧葬礼俗的演变,更重要的是,它保存了一种即将消逝的文化记忆,让后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

第一次读到关于丧葬礼俗如此详尽的学术著作,感觉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从田野调查到文献考据,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准确。我被书中对丧葬仪式的流程化描述所吸引,从“报丧”到“守灵”,再到“出殡”、“安葬”,每一个环节都有详细的解释,甚至包括了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细微差别。书中还专门辟出章节探讨了丧葬与社会结构、政治变迁之间的关系,例如,在某些历史时期,丧葬礼仪如何被用作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此外,作者还对现代社会中丧葬礼俗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比如火葬的普及、殡葬服务的专业化等,并探讨了这些变化对传统观念带来的冲击。阅读过程中,我反复被书中展现的复杂的人际关系所打动。一场丧葬仪式不仅仅是告别一个人,更是家族成员、亲朋好友聚集,共同承担悲伤、传递情感的时刻。书中对这些情感的描绘,非常细腻,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与复杂。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翻开这本书,本以为会看到一些比较“重口味”的内容,但实际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以一种非常客观、冷静但又不失人文关怀的笔触,深入剖析了台南地区的丧葬文化。最让我惊叹的是,书中对丧葬过程中蕴含的伦理道德、家庭观念以及社会秩序的阐释。比如,关于孝道在丧葬中的体现,无论是子女的哀伤之情,还是对逝者的尊重,都通过具体的礼仪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书中也探讨了风水、阴阳等传统信仰如何影响着丧葬习俗,以及这些习俗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相互作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习俗,而是试图去理解这些习俗背后的深层原因,比如某些仪式的起源、演变,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可能面临的挑战。读到后面,我甚至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参与到对这种文化现象的思考中。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死亡”这个话题,不再将其视为禁忌,而是理解为生命周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因此更加珍惜生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