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生育礼俗研究

台南生育礼俗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南
  • 生育
  • 礼俗
  • 民俗
  • 文化人类学
  • 台湾研究
  • 社会文化
  • 传统文化
  • 生命礼仪
  • 地方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南市作为台湾的开发最早区域之一,诸多不同时期及移民,所存留的生育礼俗是日常生活积累堆叠后的文化展现,透过礼品物件、仪式活动、社群,呈现这一个地界上的独特在地性。

  生育礼俗是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由长辈主持各项活动,透过礼俗仪式的神圣性表现展演,家庭成员进而凝聚亲密情感,情感受庇护而心灵安定。从社会群体角度来看,许许多多的民俗活动,都要靠像家庭这样的小团体去参与,并透过家庭来展现其民俗意涵。

  透过家庭生育礼俗的历时性观察,可以看见不变的时间概念及可变的动态社会文化,而这些不变与可变之间,都借着各式各样的礼俗来处理衔接。礼俗让个人或人群在面对生命的转折及生活的改变时,有规可循,有迹可蹈,有代代传承习俗可以礼奉遵行,这规矩习俗就是礼俗赖以建构的天人发展常模。

  家庭维持运作并不像国家机器这么结构或制度化,而是以一种相较松散及可再塑的存在模式来维持,只要能够和谐运作,就是最好的方法,所以因应社会的多元变化,家庭礼俗自然会表现出存与变的动态平衡。
 
古镇风物志:闽南乡土文化的变迁与传承 导言 本书旨在深入探究台湾南部,特别是闽南文化圈内,随着时代更迭而发生深刻变化的传统礼俗、生活习俗与社会结构。我们聚焦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通过细致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描摹出一幅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乡土生活画卷。本书并非仅仅是对过去风俗的简单罗列,而是试图理解这些礼俗在现代社会转型中的功能、意义及其所承载的文化记忆。 第一章:土地与聚落的形成:闽南移民的安身立命 本章追溯了早期闽南移民如何跨越台湾海峡,在台南这片土地上建立聚落的历史进程。重点分析了地理环境对早期社会组织的影响。从早期的垦殖模式到形成具有防御性和血缘纽带的村庄结构,我们探讨了“祖厝”、“公厅”等空间概念如何成为维系宗族认同的核心。 移民的类型与动机: 考察了不同时期、不同籍贯的移民群体,他们的经济驱动力与社会背景。 水利与农业的初步构建: 分析了早期灌溉系统和农耕技术的引进与本土化,这直接影响了节庆活动的物质基础。 聚落的命名学: 研究了地名中蕴含的先民记忆与地理特征,例如“头前溪”、“崁顶”等地名背后的故事。 第二章:岁时节令与生命周期的仪式重构 岁时节令是传统社会时间观念的体现,也是社区凝聚力的重要载体。本章将重点梳理闽南文化中一年四季的重要祭典活动,并结合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观察这些仪式的变异与坚守。 春季的更替与祭祀: 详细描述了农历新年期间的“围炉”、“压岁钱”的文化意涵,以及清明时节的“扫墓”与“挂纸”的细节,探讨其祭祖伦理的体现。 夏季的丰收与驱疫: 侧重于端午节的活动,如龙舟竞渡的起源与社区竞争性,以及中元普渡中“好兄弟”的意象与社区互助机制。 秋季的丰裕与感恩: 中秋节在传统上并非最重要的节日,本章探讨其如何逐渐演化成以家庭团聚为核心的活动,以及民间对月亮的崇拜残余。 冬季的储备与展望: 重点分析了冬至的“搓圆”、“吃汤圆”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家族成员的团圆和年岁的循环。 第三章:人生转折点的礼仪规范:从诞生到成年 生命礼仪是社会结构稳定性的重要标志。本章细致考察了人生中几个关键节点的传统仪式,它们如何标志着个体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及这些仪式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挑战。 幼年的守护与命名: 考察婴儿出生后的“做四月身”(满月)和“办周岁”的习俗,特别是“试周岁”中对孩子未来职业的寓意性测试。 少年的入格: 探讨了过去男性在特定年龄段所经历的“冠礼”或类似仪式,即便形制简化,其“成人”身份确认的心理需求依然存在。 婚嫁的繁复程序: 深入分析了传统闽南婚俗中“提亲”、“送嫁妆”、“迎娶”等环节的象征符号,如“六色礼”的组成及其代表的吉祥寓意,以及“上头”仪式的庄重性。 第四章:宗族权力与社会治理的物质载体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宗族不仅是血缘组织,更是重要的社会治理和道德教化机构。本章侧重于分析承载宗族权力与价值观念的物质文化。 祠堂的建筑语言: 探讨祠堂的选址、形制(如“凹斗厝”结构)如何体现宗族的地位和风水观念,以及祠堂内部的楹联、神主牌位所承载的族谱叙事。 田产与公有: 分析宗族共有的“公田”、“公产”在维持社会福利(如救济、助学)中的作用,以及这些经济基础如何巩固宗族长老的权威。 道德约束与族规: 梳理现存或已失传的族规条目,分析其对社区成员行为规范(如婚姻、财产继承、邻里纠纷)的约束力。 第五章:信仰体系的在地化与世俗化趋势 闽南文化深受民间信仰影响,神祇谱系庞大且灵活多变。本章着重于分析地方神祇的信仰如何与地域历史相结合,以及随着都市化进程,信仰表达方式的变化。 地方守护神祇的形成: 以特定庙宇的建庙传说为例,探讨“神化”过程,即凡人如何因其德行或神奇事迹而被纳入神祇系统,成为特定地域的保护者。 酬神与还愿的经济学: 分析建醮、绕境等大型宗教活动的物质投入与社会效益,这些活动如何成为社区资源调动和身份展示的平台。 神明干预的日常化: 探讨信众如何通过求签、问卜等方式,将日常生活的决策权暂时性地委托给神明,体现了理性与非理性思维的共存。 结论:传统的张力与未来的文化韧性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闽南乡土文化在面对全球化、现代化挑战时的复杂面貌。我们观察到,虽然许多仪式和结构已经简化甚至消失,但支撑这些礼俗的核心价值——如对祖先的敬畏、家族的责任感和社区的互助精神——仍在以新的形式存在。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过去如何塑造了现在的社群,并探讨文化韧性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拒绝将传统视为僵死的遗迹,而是将其视为一个不断适应、不断对话的生命体。通过对这些具体礼俗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台湾南部社会肌理的深度与广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建昇


  后山台东出生,祖籍台南市将军区北埔(四埔吴)
  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硕士、博士
  曾任台南县文化局文化资产课课员、南瀛国际人文研究中心执行秘书
  现任国立嘉义大学应用历史学系专任助理教授、南瀛国际人文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主要从事台南地区文史调查相关研究,博士论文为《道光三年以前台江内海及周围地区历史变迁之研究》,着有《台南北极殿》、《二鲲鯓砲台》等专书,并着有〈日治以前关庙地区的历史发展〉、〈清代喜树地区周围历史发展之初探〉等四十余篇论文,曾主持《后壁崁顶射火马民俗活动调查计画》(2018台南市文化资产管理处委託)、台江地区文史资源调查及应用规划研究(三)(2014台江国家公园管理处委託)等研究计画,并参与《新港奉天宫志》、《新营太子宫罗天大醮志》、《七股乡志》等庙宇乡镇聚落志书之撰写。

陈志昌

  大学念的是台北医学大学护理学系,医院临床工作浮沉,后转往台南大学台南文化研究所就读,研究台湾人民生活及民俗医疗文化。毕业后,在研究领域及公职往来。

  曾撰写《东山乡志》中社会、拓垦篇章,论文作品收录于《山味、海味、台湾味:台湾饮食文化历史》一书,并有多篇论文发表,曾任教于高苑科技大学通识中心、国立空中大学。现为成功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继续研究生活文化。

 

图书目录

局长序 留下生命礼俗的运作轨迹
作者序 细数养儿育女的文化内涵 吴建昇
作者序 孩子们教会我的事 陈志昌
 
第一章  前言
一、家礼与风俗概说
二、人际往来编织的社会脉络
三、人神共力护庇孩幼
 
第二章  生育礼俗的历史与地域特色
一、历史文献中的台湾生育礼俗
二、台南各地域的生育礼俗特色
三、现代生育礼俗的存与变
 
第三章  生产前后的礼俗
一、婚礼祈愿的礼俗
二、出产期的怀胎俗
三、出产期的安产俗
 
第四章  週岁前的礼俗
一、诞生后礼俗--报酒报喜、三朝洗儿、催(断)脐
二、诞生后礼俗--谢神、拜公妈、号名、贶礼压米
三、诞生后礼俗—做月内、满月、剃头、四月日、度晬
四、诞生后礼俗—排八字、饲囝习俗禁忌、饲囝歌谚、翕相
五、做四月日
六、做度晬
 
第五章  十六岁成年前保育风俗
一、孩童期保育风俗内容
二、成年礼风俗
 
第六章  结论
一、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传承
二、人情交陪与传统仪礼
三、天人祈愿合一之悠悠
 

图书序言

自序一

细数养儿育女的文化内涵  

文 / 吴建昇


  在台湾的传统社会中,对于生命的诞生,从混沌未知开始,就包含着许多人的期待和希望,人们在进行求子传嗣、敬重胎神、拜契护身等各种仪式活动中,也让生命一直受到诸神的眷顾与保佑。而自古以来为庆贺宝宝的来临,无论是「满月」、「命名」、「度晬」、「贯绾」等,在每项仪式及礼仪之中,其实都蕴含着对新生命无限期许与祝福,期望孩子可以平安健康、顺利长大,乃至未来成家立业、飞黄腾达。这种由民间约定俗成的传统生育礼俗,一直是人们遵循的规范与方向,进而形成迎接新生命诞生的生育礼俗,成为富有意义非凡的礼俗文化。至于台南地区,这是汉人在台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在日治初期以前向为台湾首善之区,人文荟萃、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常民文化,在生活、信仰与社会组织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面貌,保留着历史相传下来的各种传统习俗,这些传统不仅具有在地特色,可以呈现区域性文化特征,且其历史发展与文化现象,也颇能作为台湾传统文化的代表。

  2014年,当我在执行「台南市生育礼俗计划」(台南市文化资产管理处委託)的那一年多,刚好就是儿子从怀孕妊娠,再到生产、满月、四月、周岁的时候,当时我们就遵循着古礼进行着各种仪式,也谨慎不去触犯各项禁忌,虽然仪式、禁忌众多而繁复,却也有许多富在地性而有趣的地方,且发现到台南各地方也有一些差异。所以在当时就想过将此一研究成果出版,因为这将不仅会是一本介绍民俗文化的书籍,其实也可以是一本有趣的工具书。

  这本书的付梓出版,可以说是这一项心愿的达成,虽然一部分内容为前述我在2014年所主持「台南市生育礼俗计划」的研究成果,不过更多地方是好友陈志昌学棣的田野资料与研究分析,并由其进行全书的编辑整理工作。这本书针对台南地区的「生育礼俗」,进行详实且深入的调查研究,借由盘点台南地区相关生育礼俗仪式,爬梳整理出其历史缘由与发展变迁,且能完整呈现出各项仪式与文化现象。这是一本深入浅出的书籍,可以让我们在细数养儿育女的各项仪式中,一点一点地解析其背后的存在意义与文化内涵。

自序二

孩子们教会我的事

文 /陈志昌


  说个不怕大家笑的故事:当我第一个孩子出生时,孩子与母亲都关在家里房间「做月内」。孩子气质比较亲人,所以需要抱着她才愿意入睡,还记得我抱着她,轻轻摇晃的唱歌,看着稚嫩的脸庞,想到她以后长大成人婚嫁离家,突然心里一阵酸,于是就红了眼眶。然后…我就被孩子的妈妈讪笑,一直笑到现在,孩子都做完「十六岁」,常还被拿出来说嘴。

  这段的几年间,经历自己及亲友孩子的生育礼俗:谢神、拜公妈、号名、贶礼、做月内、满月、剃头、四月日、度晬、排八字、饲囝习俗禁忌、饲囝歌谚、翕相、拜契、贯絭、换絭、收惊、拜天公、出姐母亭、脱絭、作十六岁…等。想来自己是驽钝的学术门外汉,能研究的多半是身边週遭可见题材,能书写的往往必须自己亲身体验经历。不过想想也是不赖,如果不是自己生活中的新生命诞生,触动了研究的心思,也许对于生育礼俗的感受,端如清风一抹,凉爽吹拂过而不知。因为生活里礼俗的实践,触动追寻的念想,所以才有这十多年来的资料蒐集、观察思辨后的书写。某种程度来说,研究者的研究题材与生命历程,看来可能会有着关联,书写成果更是种陈述生命。

  感谢大台南文化研究丛书主编黄文博校长的邀约,更感谢台南市政府文化局的提供机会,让自己可以从历史、民俗研究的观点来书写生命,写下这段参杂交融个人及这块土地的生活史,更是写下孩子们交会我的点滴事。
 

图书试读

号名
 
姓名对个人而言,是一种称谓,也是种用来鑑别他我的符号象征。「姓」是血缘家族对外的标识,是社会群体与群体之间区分的符号,是人赖以行世不可动的;「名」是对血缘家族内,区分长幼尊卑的称唿,是亲族个人对个人之间划分的标识,可因不同身分而有新增,是可动的。所以「姓」与「名」可用来称唿提点人际沟通,而这可动与不可动之间,更蕴藏着人际互动及社会阶层关系。正因为一个人的姓名是自诞生后即给予称唿,民俗上多认为有其需遵守之生育礼俗,因此也存在着一些禁忌与避讳,而这些禁忌与避讳自然演变成对取名时的隐诲及避忌。
 
传统汉人社会认为人的诞生,蕴涵着与生俱来的自然力量,依照其出生时间的序位,可以列出生辰四柱,排出八字干支,而这些八字中,各自具有阴阳及五行属性,这是传统汉人社会认知的人体小宇宙对比自然大宇宙的思想延伸,而这些思想在后世命理学家建构的理论中,是可以对应到个人的命、运、风水、阴德、读书、名、相等关系之中。自此一个没有名字的自然人,将会变成一个有姓有名的社会人,所以「命名」也是生育礼俗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阶段。台湾人如何命名,尤其是针对新生儿命名分类,台湾惯习研究会出版的《台湾惯习记事》有简略提及,新树〈有关怀孕及分娩之杂话(续)〉一文提到:
 
命名:为婴儿命名,多在出生后第三日,或在当日者,并无特别规定之日期,而为其婴儿命取之名,俗称乳名(乳名之外,亦有另取命名字者,此系及至幼童初入学,由读书先生依典故为之撰取者),一般命取乳名似不甚用意,多随意命取,即所谓:「尽採号」(即随便取之意)。
 
新树观察到一般民众在新生儿出生后取乳名的过程,乳名之外,另有入私塾读书后所取的读册名,此一文所叙述的命名方式可见家人对于孩童在家中所使用的乳名命取的随性态度。对于台湾人命名新生儿的分类方式,片冈巖列举7 项,是为依景色、地名、应梦、神托、厌胜、假物、典故等命名方法。铃木清一郎则将台湾人命名的方式扩充分成五行命名、伦序命名、触景命名、指定命名、应梦命名、託庇命名、厌胜命名、型态命名、赋性命名、假物命名、美词命名或典故命名、照父母希望和其他用意的命名、查媒嫺(女婢)命名等13 细项。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经历了一次“当妈妈”的旅程,虽然我还没有孩子,但书中字里行间的温暖与关怀,让我对生命的诞生充满了敬畏与期待。《台南生育礼俗研究》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展现了台南地区独特的生育文化。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习俗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爱、关于传承、关于生命轮回的诗篇。我喜欢作者在描述每一个仪式时,都穿插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和感人的细节,仿佛能看到老一辈人在为新生命祈福时的虔诚,能听到产妇在经历身体不适时的低语,也能感受到家人围聚在一起的喜悦。书中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家族之间可能存在的细微差别,也做了清晰的标注,这让我明白,即使是相同的习俗,在不同的土壤里也会开出别样的花朵。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家”的意义,以及在生命的延续中,那些看不见的、却无比重要的情感纽带是如何维系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清晰,阅读起来十分流畅,对于想要快速了解台南生育礼俗的读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台南生育礼俗研究》将繁杂的礼俗按照时间线索和重要节点进行了梳理,从备孕、怀孕、生产、坐月子到新生儿的各项仪式,层层递进,逻辑性极强。我尤其赞赏书中在介绍每个环节时,都辅以大量的图片和插画,这大大增强了阅读的直观性,也让那些抽象的习俗变得更加具体和易于理解。例如,书中关于“安胎符”的介绍,不仅有文字说明,还有精美的符咒图案展示,让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其神秘与庄重。另外,作者在对不同习俗进行解释时,往往会引用一些地方性的俗语、歌谣,或者采访对象的口述,这些鲜活的素材让整本书充满了生活气息,也避免了学术论述的枯燥乏味。对我来说,这本书就像一本生动的“育儿百科全书”,却又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评分

这本书简直像一部穿越时空的宝藏!我一直对台湾的传统习俗,尤其是那些与生命孕育和新生儿相关的礼仪非常好奇,而《台南生育礼俗研究》彻底满足了我的求知欲。翻开书页,我仿佛置身于台南的古老巷弄,亲眼见证着一代代人如何遵循着那些充满智慧和祝福的习俗。书中详细地描绘了从怀孕初期的安胎祈福,到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禁忌与仪式,再到新生儿满月、周岁时的隆重庆祝,每一个环节都被作者细致入微地记录下来。我尤其被那些关于“坐月子”的习俗所吸引,书中不仅解释了其背后的生理与心理需求,还列举了许多地方性的特色食谱和调养方法,让我对传统坐月子的智慧有了全新的认识。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习俗简单地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蕴含的家族情感、社会结构以及人们对未来生命的期盼。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感受到了一种深厚的文化传承的力量,仿佛听到了过去祖辈们轻声的叮咛和对新生命的无限期盼。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惊喜连连的书籍。原本以为关于生育礼俗的研究会是比较枯燥的学术论文,没想到《台南生育礼俗研究》却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人文的温度。作者以一种非常亲切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台南生育画卷。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祭拜床母”和“收惊”的章节,作者通过生动的故事,让我看到了古人对于保护新生儿的朴素愿望和智慧。书中的一些关于“禁忌”的描述,虽然在现代看来可能有些不可思议,但作者却能从历史、民俗、心理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让我看到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合理性以及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敬畏。整本书的语言风格平实而富有感情,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直抵人心。读这本书,我仿佛与作者一起,深入到台南的每一个家庭,感受着生命孕育的奇妙,以及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闪耀的光芒。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扎实、有学术深度的著作。作为一名对民俗学有着浓厚兴趣的研究者,我一直寻找能够提供系统性、理论性梳理的读物,《台南生育礼俗研究》正是这样一本令人欣喜的成果。作者不仅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考证,还将台南地区的生育礼俗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分析。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在生育礼俗上的差异,都有着精辟的论述。例如,作者对于清末、日治时期以及战后台湾社会变迁对生育礼俗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展现了传统习俗在时代洪流中的演变与适应。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理论框架的运用,作者能够将人类学的亲属理论、象征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的功能主义等理论,巧妙地融入到对具体习俗的解读中,使得论证既有深度又不失生动。这本书为我理解台湾社会变迁中的文化肌理,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也让我对如何开展更深入的民俗研究,有了新的启发和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