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就是B型人格:那些自恋、善变、边缘、反社会的人在想什么?

原来这就是B型人格:那些自恋、善变、边缘、反社会的人在想什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人格障碍
  • B型人格
  • 心理学
  • 精神分析
  • 人际关系
  • 自我认知
  • 边缘型人格
  • 反社会人格
  • 自恋型人格
  • 善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国内首度由专业精神科医师全面解析,揭开「B型人格」内在的真正面貌!
  ★企业CEO、艺术家、政治人物、网红、名嘴、心灵导师,很可能都有B型人格特质!
  ★B型人格者的生命际遇差异极大,可能受万人景仰,也可能成为通缉犯──或两者皆是。
  ★海苔熊(心理学作家)、洪仲清(临床心理师)、苏益贤(临床心理师)、刘仲彬(临床心理师)……多位专业人士和大家一起拥抱B型人格!


  为什么老板、主管往往喜怒无常?
  为什么偶像明星常常绯闻不断?
  为什么网红为了争点阅率不惜引战,甚至以身犯险?


  有这么一群人,善变却固执、冲动却坚韧、喜爱孤独却又渴望注目。他们往往不被了解,或是遭到误解,甚至,连自己也搞不懂自己发生了什么事。

  即使脸上看不出来,但情绪变化极快
  人我界线不明显,常过度介入与干涉
  因「拥有」感到不安,却又难以忍受丧失
  常陷入一厢情愿式的狂热,想用行动证明些什么
  常过着「舞台人生」,甚至分不清虚实
  不论接纳或抗拒,「孤独」是生命永恆的印记

  以上这些,都是「B型人格」特质。

  但什么是「B型人格」?

  在美国精神医学会制订的《精神疾病诊断准则手册》第五版中,将人格类型分为A、B、C三大类。一般而言,A型人格的社会互动需求最低,C型人格则很愿意为了他人改变自己,至于B型人格,则显得复杂许多:他们给人的感觉虽颇为亲切,但不容易深交;看似关心别人,其实在意的是别人眼中的自己。

  B型人格由四个子人格组成:自恋型、戏剧型、反社会型、边缘型。如果只具备某些子人格特质,但尚未达到疾病的程度,称为「○○型人格倾向」;若足以造成自己与他人干扰与伤害、已达到疾病的程度,并经过精神科医师诊断确立,则称为「○○型人格违常/疾患」。

  B型人格者常给人这样的感觉:
  ◎看似长袖善舞,却不时散发出难以靠近的气场。
  ◎对人我分际的掌握不佳,交浅言深、情绪勒索、若即若离是家常便饭。
  ◎社会难以理解他们所具备的特质,往往轻易贴上负面标签。
  ◎在某种意义上,B型人格是忧郁症或精神官能症的温床。

  「B型人格」可说是影响最深远、处处可见,却又普遍遭到忽视的一种人格类型。他们多半怀着一颗不安定的心、无法停息的灵魂、挥之不去的孤独感,也往往身陷矛盾、困惑、格格不入,让他人又爱又恨的处境中,却又不知该如何应对或求助。

  透过本书,不但能了解B型人格及所属四个子人格的特质和外在表现,也能学会当自己或亲朋好友是B型人格者时,该如何应对或提供协助;最终目标则是消除各自的缺点、凸显专属的优点,以达到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存。

  人格是与生俱来的;认识人格,就是认识自己。唯有如此,才能让人生之舵再次回到我们手中。就算未必真的能改变什么,但至少可以决定自己要穿越的命运险阻。

名人推荐

  海苔熊(心理学作家)
  洪仲清(临床心理师)
  苏益贤(临床心理师)
  刘仲彬(临床心理师) 共同推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俊钦


  精神科专科医师,杏语心灵诊所院长。

  台大医学系毕业,曾任职于马偕医院精神科;曾获中国时报文学奖小说奖。面对寻求协助的个案,是名温柔的倾听者;对于群众与个人的各种心灵课题,也是位优秀的引路人,运用专业背景,精辟地提供指引与建议。此外,他也经常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在报章杂志、电视媒体或网路上,分享心理与精神相关的医学观点,并对潜藏在社会现况下的心理现象提出独到的见解。

  二○○四年成立杏语心灵诊所,目前与近五十位谘商心理师、临床心理师与精神科医师,一同从事心理治疗工作。着有《黑羊效应》《熟年世代》《你可以不快乐》《我忧郁,但是我没病》《抢救自杀行动》《焦虑也是病吗?》等十余本书籍,以及《临床精神药物学》《急诊精神医学》等大学参考用书。另译有精神医学两大经典之一的《牛津精神医学》,并有上千篇文章散见于报章杂志与网路。

  杏语心灵诊所:www.reangel.com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当生命被寂寞占据,理解就是你最坚实的武器 海苔熊
推荐序 其实这些异常,比你想得还要日常 苏益贤
推荐序 你正在看的,不是打怪指南,而是生存之道 刘仲彬
 
作者序 释放锁在黑暗里的痛苦
 
第1章    关于人格
性格决定命运
定义与类型化
为什么要专注在B型人格?
 
第2章    B型人格的内心世界
B型人格的轮廓
B型人格的基本架构
失控的情绪
眼里全是自己
一切随时会幻灭
行动就是救赎
真实与虚幻只在一线之隔
孤独只是我的身影
病态人格不等式
 
第3章    孤独的神祇──自恋型人格
典型自恋型人格违常
非典型自恋型人格违常
自恋型人格倾向
自恋型人格违常诊断量表
 
第4章    找不到自己脸孔的演员──戏剧型人格
戏剧型人格违常
戏剧型人格倾向
戏剧型人格违常诊断量表
 
第5章    看似「可教化」的常态犯罪者──反社会型人格
反社会型人格违常
反社会型人格倾向
反社会型人格违常诊断量表
 
第6章    真实与虚幻之间的怨灵──边缘型人格
边缘型人格违常
边缘型人格倾向
边缘型人格违常诊断量表
 
第7章    如果我就是B型人格者,该怎么办?
B型人格有几种族群?
B型人格特质的处理原则
我怀疑自己有自恋型人格倾向,该怎么办?
我怀疑自己有戏剧型人格倾向,该怎么办?
我怀疑自己有反社会型人格倾向,该怎么办?
万一我是边缘型人格违常,该怎么办?
万一我是反社会型人格违常,该怎么办?
万一我是自恋/戏剧型人格违常,该怎么办?
 
第8章    我该如何协助身边的B型人格者?
如果亲朋好友有B型人格,我该怎么办?
如果亲朋好友有自恋型人格倾向,我该怎么办?
如果亲朋好友有戏剧型人格倾向,我该怎么办?
如果亲朋好友有反社会型人格倾向,我该怎么办?
万一亲朋好友有边缘型人格违常,我该怎么办?
万一伴侣有边缘型人格违常,我该怎么办?
万一亲朋好友有反社会型人格违常,我该怎么办?
万一亲朋好友有戏剧型人格违常,我该怎么办?
万一亲朋好友有自恋型人格违常,我该怎么办?
 
后记 B型人格的生命课题
 

图书序言

推荐序一

当生命被寂寞占据,理解就是你最坚实的武器〉

海苔熊(心理学作家)


  你最近一次感到寂寞是什么时候?

  我常听见的回答,是「失去某个重要他人」的时候。例如,在我们的生命中,有些人的存在就像一张椅子。平时没有特别感觉到他的重要性,但是当他突然离去,霎时间你会如同失根的树,觉得整个世界都在远离你—这是一般人面临失去至亲、挚友,或是失恋时常会有的感受。

  ● 总是感到寂寞的人

  但如果你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你可能随时都在「面临」以上这种感受。以感情来说,一旦他没接电话、忘记带礼物给你、跟别人拍照的时候太靠近,甚至他可能只是偶然听见了一首会引起你不安的歌,你就会扎扎实实地感觉到「这张椅子消失了」—尽管你理智上明明知道,椅子不会凭空消失。

  然后你就会跟自己说:我果然是注定要孤独一生的、我果然是没有人要的、人与人之间果然是不可信赖的。

  跟你相处的人很辛苦,因为你的不安就像黑洞,会粉碎掉他们的努力,让他们觉得很无力,因为不管你做些什么,都有可能会瞬间幻灭、徒劳无功。可是最辛苦的其实是你自己,因为你是世界上要和自己相处最久的人,别人无法理解,你的每一分每一刻,都在和强烈的情绪波动拔河,他们只会丢下一句:「你干嘛想这么多?」于是,这更加强化了你觉得自己是孤独的、是被世界遗弃的、是被宇宙遗忘的。

  俊钦认为,上述就是B型人格当中的「边缘性人格倾向」者,每天活在全好全坏的交界,上一秒是白天,下一秒就是黑夜,把自己和别人都弄得痛苦不堪。其实,B型人格当中的其他子人格(自恋、戏剧、反社会),同样也有这种「空虚」的本质,只是每个人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他们的生活当中。他们是这世界上独特又有才华的一群,但也因此和世界格格不入。

  ● 为什么你需要这本书

  就我所知,过往虽然有一些书籍在讨论反社会和边缘性人格,可是对于戏剧和自恋型人格的讨论相对较少;而且就算有谈及B型人格的专书,大多也都在讨论「你身边有这种朋友或伴侣亲人该怎么办」,而较少聚焦在「如果你怀疑自己就是,该怎么办」。

  这本书截然不同。一如既往,俊钦犀利的笔锋、独到的见解,不仅让它读起来畅快淋漓,也提供了许多「真正实用」的方式。如果你怀疑自己、朋友、伴侣或亲戚有下面的特征,那么强烈推荐你阅读这本书:

  一、失控的情绪:情绪起伏比一般人还要大。
  二、眼里全是自己:表面上可能在意或不在意别人的看法,但真正最在意的终究是自己。
  三、一切随时会幻灭:觉得自己的形状与人际关系,是不可预测、无法掌握的。
  四、真实与虚幻只在一线之隔:尽管只是脑袋里面的想像,也会巨幅震盪现实生活。
  五、行动就是救赎:为了因应前面四种情绪与焦虑,会做出夸大、表演、自私,或自我伤害的事,来暂时弭平自己的不安。
  六、孤独的身影:不论上述因应的策略是什么,背后都有一个很大的洞,叫做孤独。

  除此之外,我也推荐给一样初入助人专业的朋友阅读,尽管我过去也读了一些相关的书籍,但翻开每一页,仍觉得惊唿连连!俊钦妥切的比喻、生动的描绘,或许能让你用不同的观点,看待眼前这个被贴上「忧郁症」或「焦虑症」标签的个案。

  ● 当你的生命被寂寞占据

  最后我想说,寂寞与孤独其实是每个人生命必经的旅程,从这些情绪感受当中,我们会渐渐釐清自己真正的重视和需求;但如果亲朋好友伴侣的人生预设值就是寂寞孤独与不安,很可能让他们只会在这些情绪和混沌当中打滚,然后更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连带的,也让你不知道你要的是什么。

  该怎么办呢?面对人格特质的顽强与全面,有时候我们真正要做的并不是「改变」,而是学会「看见」。当我们练习看见每一种人格,在他倔强的生命里,都有一些失去,也有一些获得时;当我们一起去理解,这世界上并没有谁是真正的病人,或者说,每一个人都携带着一小部分的病症时,我们的焦点或许就能从「怎么样改变自己或改变别人」,扭转到「怎么样和这个世界里的其他人共处」。

  这样的一种温柔,尽管不能战胜寂寞,至少能够让彼此并肩而走,而不是相互折磨。

推荐序二

其实这些异常,比你想得还要日常〉

苏益贤(临床心理师)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探究「人性」也研究「人心」的科学,当它进入临床场域后,研究焦点更是横跨「正常—异常」光谱的两端。不过,无论焦点放在光谱何处,人格相关的研究、乃至实务经验的累积,其实都是旷日费时的大工程。这使得陈俊钦医师所着的《原来这就是B型人格》一书,格外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以目前盛行率相对较高的B型人格特质与违常为主轴,清楚精确地对这四类人格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阅读本书,特别是模拟案例的部分,我能感觉人物形象非常立体地浮现在脑海中。人格特质彷彿看不见的剧本一样,默默影响着这些人的生活。只是,这些故事其实并不猎奇或者陌生,偶尔就在我们的生活周遭,甚至是自己身上上演着。只是有人多一些,有人少一些罢了。

  透过作者到位的描述,我们找到了一个位置,能清楚地观看「人格是如何与思考、人际、情感及生活纠结在一起」,更进而能同理这些主角们的处境。于后,作者也分享了后续应对的工具与方法,让读者在知道之后,还能找到行动的方向。

  不管我们是否在书中看见自己,又或者是亲友的影子,都十分推荐大家花点时间阅读本书。毕竟,对各种人格特质若能有多一点认识,手上就多了一种理解人性的工具。而这种新的认识,往往能对我们的家庭、工作与生活,带来一些新的可能与转变。

推荐序三

你正在看的,不是打怪指南,而是生存之道〉

刘仲彬(临床心理师)


  这间咖啡店除了你,只有三桌客人。

  第一桌的大龄熟女不断和咖啡拉花自拍,第二桌的女大学生正在偷瞄柜台的小鲜肉店员,第三桌的阿北在厕所蹲了十分钟,到现在还没出来。

  当你翻开手上的书时,第四组客人进门。

  油头男穿着高档西装,点了一杯高单价的手沖衣索比亚,然后开始对店里的音乐和装潢指手画脚,一副老板的派头,还不时纠正小鲜肉的握壶姿势。

  熟女看不过去,起身走向柜台,亮出刚出炉的自拍美肌照,极力吹捧小鲜肉的拉花技术,看似送暖,心里图的却是对方的称赞。女大生伺机跟上,碰地一声将咖啡杯摆上柜台,转身推门走人,杯身上留下了她的私人电话,以及讲熟女的坏话,让两人一阵错愕。这时,阿北又跑来参一咖,他拿着变质的咖啡,打算找店长索赔,实情是他在里头加了洗手乳,想趁机敲一笔,而油头男还在纠结壁纸的颜色。

  于是小鲜肉崩溃了。

  但你很庆幸自己看了这本书,因而判断这四组客人可能分别是戏剧型、边缘型、反社会型以及自恋型人格,他们同属精神诊断准则里的B型人格,按一般说法,就是「怪咖」。

  然而怪咖也是人,也有自己的人生,只是性格比较锐利,因此书里谈的不是打怪指南,而是他们的生存之道。作者陈俊钦医师专擅人格违常治疗,本书从案例入手,细腻描述B型人格的养成轨迹,深度剖析心理动机,悉心统整治疗技巧,一招一式都是宝贵的临床经验,疗效虽因人而异,但至少没有谁被放弃。

  人的性格难以撼动,但「行动就是救赎」,一切都从调整行为模式开始。无论是当事人或关系人,透过本书,我们或能明白,B型人格需要的不是打量或指点,而是一个练习与世界应对的机会。

作者序

释放锁在黑暗里的痛苦


  B型人格者可谓集所有矛盾于一身:他们看似关心别人,其实在意的是别人眼中的自己;看似社交圈中翩翩飞舞的花蝴蝶,却暗自为没有朋友而孤独难过;当灾难来临,众人慌张失措时,他们可能挺身而出,用乐观正向的言行带领大家渡过难关;但等到危机解除,人们的脸上展开笑容,言语中再次有了自信时,他们反而胆怯畏缩起来,与先前判若两人。多变、易变、说变就变,难以预测、情绪化,讲起话来头头是道、态度浮夸、无法捉摸,实际上能做到的却很少,行为前后不一致,是B型人格经常给人的评语。在相处上,B型人格的人通常颇为亲切,并不难接近,但交往久了就会发现:彼此之间彷彿有个无形的距离,怎么样也无法更接近,难以深交,正所谓相知满天下,知己无一人,长期的孤独感是B型人格的特点之一。

  B型人格者的生命际遇差异极大,最广义的B型人格者接近人口总数的二○%,其中,平凡者居多,在你身边应该有人就是──也许就是你自己;只有少数的B型人格者特质会变得很强烈,甚至到达病态(人格违常)的地步,此时,他们的生命故事就会趋于大好与大坏的两极,在政界、演艺、传播、行销、艺术、创业、证券投资、宗教、多层次传销、八大行业与黑道等等,都不难见到他们的身影,有人得意,有人落魄,摆盪在被众人膜拜与唾弃之间,甚至在事业巅峰时走上绝路也不奇怪。

  然而,对于B型人格如此色彩鲜明、影响深远的人格特质,大众对它的了解却相对有限,即便是专业人士,也未必能正确辨认出来。在我多年执业的过程中,就常常听到家属如此泣诉──

  「我真不知道她得的是什么病?我只知道她每天回家见人就骂,多问几句也骂,再问下去就说她要去死。我们也不敢多说什么,因为医生就说她有忧郁症,她也在吃药,吃七八年了,没什么起色,每天上网上通霄,日夜颠倒,三更半夜还肆无忌惮地跟网友聊得好大声;三天两头跟人家闹翻了,生起气来就割自己的手,割得我好心疼,她却说她一点都不痛,就是故意要割给我看。我最近越来越觉得活得很没意思,但死了又很不甘心──医生,我女儿的忧郁症有可能会好吗?」

  每当听着心力交瘁的家属讲出这种话,我总是百感交集:因为从转述的资讯来研判,个案的问题可能是「B型人格违常」──那是一种B型人格衍生的疾病(人格也是会生病的),跟忧郁症不一样。然而,在国人对「B型人格」一无所悉的今天,「B型人格」相关问题普遍被视而不见,结果就是:不管是轻微的「B型人格倾向」者,还是严重的「B型人格违常」,即便自己内心强烈痛苦,或是家人极度困扰,没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更不知道该向谁求助,大多数被当成忧郁症患者来治疗,吃了一堆不见得有必要吃的抗忧郁剂,「人格问题」当然不会好,「病情」还是没有改善,家属也只好咬紧牙根、继续容忍这位看起来不像病人的「病人」宣称自己「有病」,把身旁关心他的亲友给折磨到真正的重度忧郁发作。

  另外,为数更多、人格特质并未偏差到疾病程度的B型人格倾向者,他们在社会上占有更高的比例,尽管不至于酿出大乱子,然而,因为独特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在社会中往往不被了解,甚至被污名化,认为他们是自私的、功利主义的、不足信任的、情绪化的。

  尽管他们能建立人际关系,却很难交到真正的知己;在主观认知上,他们总是自觉对别人付出很多,别人却不愿意做出相等的回馈;长期以来,他们总是苦于孤独与不被了解,独自面对自己容易失控的情绪,不断想透过行动来减低自己的焦虑,效果却是很有限。

  笔者协助这类型的个案近二十年,对于B型人格者难以言喻的痛苦深深感同身受,很希望能透过笔墨,将这一群人从不被了解的困境里给释放出来,还给他们一个具体解决问题的管道。

  然而,要将一个集所有矛盾于一身的人格特质给描绘出来,岂是易事?光是在人格特征的勾勒上,就发生了极大的问题:如果没有严谨的精神病理学知识做为基础,光用通俗的语言来描绘,就会出现诸如「B型人格者通常非常自私,却又非常乐于助人……」之类的矛盾叙述。

  从上一本《黑羊效应》出版之后,这五年来,笔者一直构思着本书的撰写方式,最后,决定採用全世界精神医学界公认最权威的诊断法则DSM-V(美国精神医学会发行的第五版诊断与统计手册,台湾健保也是遵循本系统),透过DSM-V第二轴诊断(Axis II)中的人格疾患诊断分类(Personality Disorder)对于B型人格(Class B Personality)的定义为学术根据,再以笔者的临床经验与通俗文字为之解释,同时附上大量的实务经验与个案现身说法,最后在今年完成了本书。

  希望透过本书,能将轻微也好、严重也好──许许多多B型人格者从「不被了解、孤独寂寞沮丧难过,吃了再多药却又不会好,成天被身旁亲友怀疑自己是不是在装病」的痛苦深渊释放出来,还给大家清白,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处理自身人格与主流社会的冲突(见本书后述)。如果真能做到如此,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此外,书中所有个案的现身说法,均谨守谘商伦理规则,双重保密如下:

  一、匿名。

  二、多位个案故事混编重写,去除可供辨识的人事地特征性与线索性。
 

图书试读

〈第1章 关于人格〉
 
定义与类型化
 
性格决定命运。倘若这句古谚中的「性格」指的就是「人格特质」,那么后者可就很值得我们去深究了。
 
那么,「人格特质」又是指什么呢?
 
心理学上对「人格」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共通点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各种情境时──无论是内在或是外在的──会出现的整套行为模式、认知模式,与情绪模式的总和」。这些模式具有恆常性,即便时光递移,也不轻易改变;就像指纹一样,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质,虽然可以分类,却不会完全相同。
 
人格具有相当强烈的稳定性,暗中牵引着我们的情绪、认知与行为,让我们自以为按照意志行事,实际上却被习惯法则所禁锢,犯下早已犯过千百遍的错误、在相同的地方一再跌倒、相信一再出卖自己的人所说的话;然而,人格的稳定性也同样保护着我们,让我们在毫无觉察的状态下做对了某些事,并直觉地避开一些危险。
 
人格的存在,让许多成功经验难以复制,许多人会发现:在名人传记里的一些隽永故事,搬到现实却是灾难一场。巴菲特只有一位,索罗斯也只有一位,两人享誉全球,作风却大异其趣。你可以分析他们的一生、记住他们说过的每一句话、模仿他们做过的每一件事。然而,一如指纹、虹膜特征与手掌静脉分布,你没有他们的人格特质,所以,在面对瞬息万变的投资环境时,你仍开启不了他们的财富大门。
 
遗憾的是,即便人格的影响力深远,人们对于自己「人格特质」的了解程度依然相当有限,多数仍停留在「有趣的心理测验」层面,把人格特质分成优缺点来参考,优点则发挥,缺点则改进。但事实上,人格的影响远远超过多数人所能想像。
 
由于「人格特质」的独特性太高,所以,研究者一般会把具有相似特征的人格加以分类,形成所谓的「人格类别」。然而,一涉及到分类,就会有相当程度的主观因素,偏偏心理学上的人格理论众多,不同的学说有不同的分类法则;说的直白一点,就是不同学派的人,可能使用相同的名词,但是要表达的意思截然不同,然后鸡同鸭讲,争得面红耳赤。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